凝血机制 讲课
凝血机制-医学课件
凝血过程的生理机制
血管损伤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内皮细胞 下的胶原纤维暴露,引发凝血
过程。
血小板激活
血小板被激活并粘附于暴露的胶 原纤维上,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和 炎性介质。
凝血酶生成
血小板激活后,通过多种酶促反应 生成凝血酶。
凝血系统的分类
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损伤的血管暴露的胶原纤维 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结合启动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或功能障 碍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它 可以导致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形成血栓。
血液凝固系统激活
当血管内皮损伤时,暴露出内 皮下组织,激活血小板和凝血
因子Ⅻ,启动凝血过程。
高凝状态
高凝状态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和 凝血因子浓度升高,导致血液 凝固性增加,容易形成血栓。
血栓的组成与特点
01
02
2023
凝血机制-医学课件
目录
• 凝血系统概述 • 凝血因子 • 凝血过程 • 血栓形成与溶解 • 临床常见凝血疾病 • 凝血检测与临床应用
01
凝血系统概述
凝血系统的生理作用
止血和凝血
凝血系统通过多种分子和细胞效应,实现止血和凝血功能, 以维持血管完整性和血液流动。
免疫调节
凝血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通过产生炎 性因子和抑制炎性反应等方式,调节免疫应答。
由纤溶酶、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溶酶抑制物 组成,降解纤维蛋白,促进血液流动。
血小板抑制物
血流状态
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前列腺素等,抑制血 小板聚集和释放,调节凝血过程。
血流减慢、血液浓缩等情况下,可促进血栓 形成;而高血流速度则可冲刷血栓,防止其 形成。
04
血栓形成与溶解
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
凝血机制讲解
第一阶段
凝血活酶 形成期
IXa.IV.VIII PF3
组织损伤 VII
VIIa.III.IV PF3
X Xa
APTT
肝素
ppt课件
8
Xa
(凝血酶原)
II
Xa.V.Ca2+
PT(prothrombin time)
PF3
TT
凝血酶IIa
第二阶段
凝血酶形成期
( ) thrombin time I
第三阶段
ppt课件
6
XI (血浆凝血致活酶前体) XII (Hageman因子)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HMWK+XIIa
XII
PK
激肽释放酶
XIIa
ppt课件
7
2. 凝血途径
内源性: XII XIIa
外:
XI XIa
IX IXa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ppt课件
14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 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血所需的时间。
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
正常值:35~45s。 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其
ppt课件
13
1、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ACT)
指离体静脉血发生凝固所需用的时间,主要反 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
凝血机制讲解
纤溶系统
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维蛋白溶解,以保证受 损血管再通
精品课件
纤溶系统
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维蛋白多聚体 E
碎片 X Y
D-二聚体
早期多FD肽P A、B、C D D
精品课件
实验室监测
由于机体的止血/凝血机制十分复杂,参与 止血/凝血反应的因子极多,所以反映止血 /凝血功能的监测项目也很多。
床意义与ACT相同
精品课件
3、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Ga2+和组织因子或组织凝血
活酶,观察血浆凝固的时间。 PT是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的筛选实验 正常值:12±1s。 PT是较正常对照变化3s以上有诊断意义。延
长①II、V、VII、X单独或联合缺乏:②纤维 蛋白原减少(尤其低于1g/L以下时):③血循环 中存在抗纤凝物质:④纤溶亢进。缩短示高凝 状态。
凝血酶IIa (聚合成可纤溶纤维蛋白单
维蛋白)
Ca2+ . XIIIa
XIII
精品课件
抗凝系统
能细胞清除
正常的抗凝功
体液灭活
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
抗凝血酶
III(AT对凝I血I酶I)有直接的
抑制作用外,对Xa、 Xa等凝血因子亦有 抑制作用
精品课件
蛋白C系 统
裂解VIIla 和Va
组织因子途径 抑制物(TFPI)
精品课件
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 一、止血机制
(1)血管因素 (2)血小板因素 (3)凝血因素
精品课件
二、凝血机制
凝血系统
1. 凝血因子:
凝血酶
医学凝血机制讲解专题课件
蛋白C
蛋白S
III(组织因子)
IV(钙离子)
V (不稳定因子) Xa的辅因子
VII (稳定因子) a. 决定PT(prothrombin time)值 b. V-k依赖, 肝功能 c. 输注新鲜血浆可纠正 VII VIII (抗血友病因子) IX (血小板复合因子II),依赖V-k X (stuart-prower因子),依赖V-k
凝血机制讲解
生理性止血
生理情况下,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流动,一方面 必须保持流体状态下不发生凝固;另一方面, 一旦发生创伤,即可通过正常止血机制达到止 血目的。
正常止血机制包括:血管收缩与血小板反应、 凝血与抗凝系统、纤溶系统。
正常情况下,凝血和抗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平衡失调即导致异常的出血或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单体
(聚合成可溶纤 维蛋白)
纤维蛋白形成期
Ca2+ . XIIIa XIII
不可溶性多聚体
抗凝系统
细胞清除
正常的抗凝功能
体液灭活
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
抗凝血酶 III(AT-III)
对凝血酶有直接的 抑制作用外,对 Xa、Xa等凝血因 子亦有抑制作用
蛋白C系 统
裂解VIIla 和Va
组织因子途径 抑制物(TFPI)
XI (血浆凝血致活酶前体) XII (Hageman因子)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HMWK+XIIa
XII
PK
激肽释放酶
XIIa
2. 凝血途径
内源性: XII XIIa
外:
凝血机制讲解
编辑ppt
16
4、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rinogen,Fbg)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 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 理计算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正常值2.0~4.0g/L
Fbg降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 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病等。Fbg增高见于血 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等
编辑ppt
14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 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血所需的时间。
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
正常值:35~45s。 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其
编辑pptLeabharlann 2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
一、止血机制
(1)血管因素 (2)血小板因素 (3)凝血因素
编辑ppt
3
二、凝血机制
凝血系统
1. 凝血因子:
凝血酶
I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A、B肽
纤维蛋白聚合体
Ca2+、 XIIIa
纤维蛋白单体
编辑ppt
4
II (凝血酶原)依赖V-k
Xa
凝血酶原 凝血酶
临床意义与ACT相同
编辑ppt
15
3、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Ga2+和组织因子或组织凝 血活酶,观察血浆凝固的时间。
PT是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的筛选实验
正常值:12±1s。
PT是较正常对照变化3s以上有诊断意义。延 长①II、V、VII、X单独或联合缺乏:②纤维蛋 白原减少(尤其低于1g/L以下时):③血循环中 存在抗纤凝物质:④纤溶亢进。缩短示高凝状 态。
凝血机制讲解教材教学课件
血栓性疾病
凝血机制异常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如血友 病、血小板减少症等。
凝血机制过度激活导致血栓形成,如心肌 梗死、脑梗死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肝病与凝血异常
全身性凝血机制异常,导致广泛微血栓形 成和出血倾向。
严重肝病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抗凝物质 增多,导致出血倾向。
常见凝血机制异常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动态监测凝血机制实验诊断 指标,了解病情变化,评估治疗
效果和患者预后。
预防并发症
针对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采取 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出血和血
栓栓塞等并发症的风险。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纤维蛋白的生成
纤维蛋白单体在钙离子的作用下聚合成不稳定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随后, 在凝血酶和XIIIa因子的作用下,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发生共价交联,形成稳定 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即血栓。
04 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平 衡
抗凝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抗凝因子
包括抗凝血酶、蛋白C系统等,它们能够灭活凝血因子,从而抑 制凝血过程。
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平衡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等刺激 时,凝血系统会被激活,同时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也会被相应地激活以维持平衡。这种平 衡状态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和保持血管通畅。
05 凝血机制异常与相关疾病
凝血机制异常的类型与原因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由于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等原因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和持续时间。
03
血管内皮细胞的调节
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合成和释放多种调节因子,如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等,
它们能够调节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维持凝
凝血机制讲解 ppt课件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 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血所需的时间。
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
正常值:35~45s。
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其 临床意义与ACT相同
ppt课件
6
XI (血浆凝血致活酶前体) XII (Hageman因子)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HMWK+XIIa
XII
PK
激肽释放酶
XIIa
ppt课件
7
2. 凝血途径
内源性: XII XIIa
外:
XI XIa
IX IXa
ppt课件
17
5、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 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主要反映共同途径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
正常人为16-18s
较正常对照组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TT延长 见于血循环中FDP增多、血浆中肝素或类肝素 物质含量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等。若TT 延长能被鱼精蛋白或甲苯胺蓝纠正者提示血浆 中类肝素物质增多
AT-III
肽段F 1+2
蛋白C
蛋白S
III(组织因子)
IV(钙离子)
V (不稳定因子) Xa的辅因子
ppt课件
5
VII (稳定因子) a. 决定PT(prothrombin time)值 b. V-k依赖, 肝功能 c. 输注新鲜血浆可纠正 VII VIII (抗血友病因子) IX (血小板复合因子II),依赖V-k X (stuart-prower因子),依赖V-k
凝血机制-医学课件
血小板聚集试验:评估血小板 聚集功能;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
临床治疗方法与原则
根据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补充凝血 因子、抗血小板治疗等;
根据诊断分型治疗
根据不同的诊断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血 栓形成、DIC等;
综合治疗
综合运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提高治疗 效果。
凝血机制-医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凝血机制概述 • 凝血过程及调控机制 • 凝血障碍与疾病 • 抗凝血系统与药物干预 • 临床诊断与治疗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凝血机制概述
定义与作用
定义
凝血机制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 态的过程,是生理止血的重要环节。
作用
凝血机制的主要作用是止血,防止血液流失。当血管损伤时 ,血液会流出,凝血机制会迅速启动,使血液凝固成血块, 从而止血,保护身体。
通过临床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血栓预防策略,如使用间歇式充
气加压装置(IPC)预防静脉血栓等。这些策略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
扩大。
03
诊断技术的改进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开发出了许多新的诊断技术来评估患者的凝血
状态,如血栓弹力图等。这些技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凝血状态
,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遗传性凝血障碍
01
血友病
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病,患者因缺乏凝血因子Ⅷ、Ⅸ、Ⅺ而
发病,导致关节、肌肉出血及血肿形成,甚至危及生命。
02
血管性血友病
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患者因缺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而发病,
“血液凝固课件-凝血机制及测定方法”
常用的凝血指标
凝血酶时间(TT)
测量形成凝血物的时间,可用 于评估凝血系统整体功能。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 间(APTT)
评估内源凝血通路的功能,对 检测凝血因子缺陷具有重要意 义。
凝血酶原时间(PT)
检测外源凝血通路功能,对评 估凝血因子Ⅶ、Ⅹ和Ⅴ缺乏症 具有高度敏感性。
血小板计数的意义和测定方法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和出血病理的重要指标,通常通过血液分析 仪进行测定。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检 测方法
PTA是评估凝血机制异常的常用方法,通过测定凝血酶原的浓度和活性来进行 定量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液凝固课件——凝血机制及 测定方法
本课件将介绍血液凝固的概念和意义,凝血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以及测定血 液凝固的常用方法,帮助您深入了解血液凝固的机理。
血液凝固概念和意义
血液凝固是机体维持血液稳定状态的重要机制,它能够停止出血并形成血栓,但也可能导致异常凝结和血栓相 关疾病。
血液凝固基本过程
1
血小板串联和收缩
纤维素系统
纤维蛋白原系统包括纤维蛋 白原、纤维蛋白以及纤维蛋 白稳定因子等,它们在形成 血栓中起重要作用。
组织因子反应途径
组织因子反应途径由组织因 子和因子Ⅶ组成,是启动凝 血过程的外源途径。
血小板功能与凝血关系
血小板对血液凝固的贡献是通过聚集和释放凝血因子来实现的,同时它们也参与支持血栓结构和血栓减少的过 程。
2
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
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凝块,并通过
收缩作用增强血液凝固。
3
凝血触发
血液凝固通常由损伤的血管内皮所启动, 将血小板聚集在损伤处形成血小板血块。
凝血机制讲解
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和D-二聚体检测(D-dimer, D-D) FDP正常值1~6mg/L。FDP≥20mg/L 有诊疗意义。FDP增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 溶栓治疗、尿毒症等。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之一,是继发性纤溶旳标志,正常为阴性, 阳性是诊疗DIC、肺栓塞等旳辅助条件。
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
一、止血机制
(1)血管原因 (2)血小板原因 (3)凝血原因
二、凝血机制
凝血系统
1. 凝血因子:
凝血酶
I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A、B肽
纤维蛋白聚合体
Ca2+、 XIIIa
纤维蛋白单体
II (凝血酶原)依赖V-k
Xa
凝血酶原 凝血酶
AT-III
肽段F 1+2
蛋白C
蛋白S
谢谢!
纤溶系统
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维蛋白多聚体 碎片
多肽 A、B、C
XY DD
E D-二聚体
早期FDP
试验室监测
因为机体旳止血/凝血机制十分复杂,参加 止血/凝血反应旳因子极多,所以反应止血 /凝血功能旳监测项目也诸多。
1、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II (Hageman因子)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HMWK+XIIa
XII
PK
激肽释放酶
XIIa
2. 凝血途径 内源性: XII XIIa
外: 组织损伤
XI XIa
VII
凝血机制讲解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 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血所需的时间。 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 正常值:35~45s。 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其临 床意义与ACT相同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凝血机制-医学课件
凝血机制-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凝血系统概述•凝血过程•血小板生理•抗凝系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应用01凝血系统概述在血管损伤时,凝血系统迅速发挥作用,形成凝血块,以止血和修复血管损伤。
凝血系统的生理作用生理止血凝血系统能够识别和抵抗外部病原体和毒素,起到天然免疫的作用。
防御性机制凝血系统还能够调节炎症、免疫应答和细胞生长等生理过程。
生理性调节凝血过程的生理机制血管损伤后,内皮细胞下的胶原纤维暴露,引发凝血过程。
血管损伤血小板激活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形成血小板被激活并黏附于损伤部位,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如血小板因子和腺苷二磷酸等。
血小板释放的促凝物质与血液中的其他成分相互作用,生成凝血酶。
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并使其交联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凝血块。
凝血系统的分类与组成外源性凝血系统主要由血管损伤时暴露的胶原纤维、血小板因子和纤维蛋白结合物等组成。
内源性凝血系统主要由血管损伤时暴露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因子、纤维蛋白结合物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等组成。
凝血系统包括外源性凝血系统和内源性凝血系统。
02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包括组织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Ca2+,它们在血管损伤时被激活,与磷脂形成复合物,催化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它催化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并参与凝血过程。
凝血酶形成凝血酶的生成纤维蛋白原结合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它可以在凝血过程中与凝血酶结合形成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聚合纤维蛋白单体在Ca2+的参与下,通过聚合反应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进一步形成纤维蛋白网,加速血液凝固。
纤维蛋白的形成纤维蛋白沉积纤维蛋白网在损伤处沉积形成血凝块,起到止血作用。
血液凝固随着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消耗和血凝块的生成,血液逐渐凝固。
凝血的最终产物当凝血过程异常活化,可导致血栓形成,如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血栓形成如果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可导致出血倾向,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凝血机制-医学课件
激活
VIIa
激活 激活
组织因子
XIa
激活
IXa VIIIa
激活
Xa
激活
Va
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8
出血与凝血机制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 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 血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
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
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
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 步骤。
6
出血与凝血机制
生理性止血过程示意图
5HT:5羟色胺,TXA2:血栓烷A2
7
二: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可
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接触因子)途径 外源性(组织因子)途径
XIIa
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
14
血细胞的分类、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细胞可分为: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类。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 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比容为42%--49%,成年女性为 37%--48%。
15
血细胞的分类、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的数量正常值:
男性(4.0—5.5)ⅹ1012/L; 女性(3.5—5.0)ⅹ1012/L。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伤皮肤。
肌内、静脉注射或各种损伤性穿刺时,局部要严
格消毒。女病人尤其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
• 预防肛周的感染 畅,避免肛裂。 睡前、便后坐浴。保持大便通
33
2、急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
• 【临床表现】 • 1、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贫血、发热 和出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
机体内存在着复杂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
凝血机制:
血液止血过程涉及到血管、血小板、凝固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
此外还与机体自身的防护,如免疫应答、细胞的吞噬作用、激肽生成过程有关。
简单的说,当血管破损,血小板聚集,凝血酶生成,交联纤维蛋白在聚集血小板的基础上形成,巩固用于堵住伤口的塞子。
继而激活纤溶系统,溶解多余的纤维蛋白,避免形成血栓栓塞,最终修复破损的血管,以维持血管的完整和通畅。
1.血管壁机制:神经反射管腔收缩血流变慢、出血/停止
内皮细胞分泌vWF、Fn 促进plt粘附
释放TF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暴露内皮下胶原
释放u-PA 激活纤溶系统
2. 血小板机制: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通透性
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
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ADP,ATP,PF4等),增强血管收缩(TXA2,5-HT等)
提供膜磷脂表面(PF3),提供凝血反应介质
促使血块收缩(血栓收缩蛋白),形成稳固血栓
3.凝血因子机制: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称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
因子参加的、复杂的酶促反应和分子聚合过程。
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以
及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原(PK)。
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
根据凝血因子的特性,可将凝血因子分为以下几类:
1、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Ⅱ、Ⅶ、Ⅸ、Ⅹ
2、其他因子:Ⅲ、Ca2+
3、除凝血因子Ⅳ为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4、除凝血因子Ⅲ(组织因子TF)、Ⅳ外,其余肝脏均能
合成
抗凝系统:抗凝血蛋白质(酶)对凝血因子的灭活,防止凝血过度。
抗凝血酶系统:AT-Ⅲ,肝素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灭活Ⅱa、Ⅶa、Ⅹa、Ⅸa、Ⅺa、Ⅻa、Ⅷa等。
肝素能提高AT的能力达2000倍以上,提高AT灭活F-Xa的能力。
蛋白C系统:蛋白C、蛋白S、血栓调理素(TM)
--凝血酶激活PC,在蛋白S的辅助下使凝血因子Va、VIIIa失活;
--TM与凝血酶结合形成的复合体对PC的激活作用更强;
TFP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与Ⅹa、Ⅶa-TF结合为四合体,从而使Ⅶa-TF失活。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分解纤维蛋白(原),清除血管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积引起的阻塞,保持血流通畅。
纤溶酶原被激活,成为纤溶酶,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之降解成多种肽链碎片。
组成: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PLG(纤溶酶原)→PL(纤溶酶)
PAI-1(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
α2-AP(α2 –抗纤溶酶)
纤溶酶原的激活
外激活途经:t-PA,u-PA,
内激活途径:FⅫa,FXIa, PK, FIIa
主要血浆蛋白: 2.0 - 4.0 g/L
由肝脏实质细胞合成;
急性相反应蛋白感染炎症时会升高
能被凝血酶水解释放纤维蛋白肽A 和B(FPA, FPB)
产生纤维蛋白单体,并开始聚合
可溶性纤维蛋白
通过FXIIIa交联
不可溶解的纤维蛋白
被纤溶酶溶解。
凝血病的实验检查:
血小板检测:血小板计数: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稀释性凝血病和消耗性凝血病均显示血小板下
降,而功能性凝血病可以正常。
活化凝血时间(ACT):正常参考值:1.14-2.05min ,为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延长见于凝血因子减少及抗凝物质增加;缩短可见于高凝早期。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值:31.5~43.5秒,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受检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10秒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减少及抗凝物质增加;缩短可见于高凝早期。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比值(P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原理:将抗凝血浆加入组织因子和Ca2+,观察其凝固时间,
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PT测定值超过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反应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
2.延长见于凝血因子减少及抗凝物质增加;缩短可见于高凝早期
2.口服抗凝剂的首选监测指标:INR 2-3为宜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
由于炎症反应可导致纤维蛋白增加,故敏感性较低,较严重的消耗方可导致其下降,故特异性较好。
血浆凝血酶时间(TT)测定:测定凝血酶原将纤维蛋白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参考结果:16-18s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如DIC);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原理】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3P试验):高凝可产生过量的纤维蛋白单体,鱼精蛋白能够使纤维蛋白单体,聚合为可见的纤维状物,为阳性。
【参考结果】3P试验可检出>50ug/ml的纤维蛋白单体,固有较高的敏感性。
消耗性凝血病的早中期试验呈阳性,后期可呈阴性。
本试验是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的试验之一。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
临床意义:
FDP增高对DIC诊断有重要价值,其灵敏度达100%,特异性差。
D-二聚体测定(D-dimer):
--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
参考范围:>500μg/L 有临床意义
只来自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故对诊断血栓性和消耗性等继发性纤溶疾病有较高的特异性。
临床意义:
阴性是排除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重要试验;阳性
是诊断DIC和观察溶血栓治疗的有用试验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时FDP和D-dimer增高
溶栓完全后D-dimer下降,但FDP并不下降
原发性纤溶亢进--D-dimer不增加
总结:对于诊断消耗性凝血病,最重要的检查应该是血小板计数及D-二聚体:如血小板急剧下降伴有D-二聚体大幅度升高,结合高危因素,消耗性凝血病凝血病基本可以确诊,反之几乎可以排除,但代偿期除外。
如果血小板降低而D-二聚体正常,可进一步检查,如纤维蛋白单体(FM)和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SP)的检查。
消耗性凝血病的FM、FSP应该全部升高,否则DIC的可能性不大。
DIC早期主要表现是高凝,临床可能观察到,部分患者的血液标本容易凝结或血管通路容易阻塞。
但常用的血液检查往往难以提供明确信息,血液学的各项检查可以稍有异常或者正常。
因此,用于DIC诊断的常规检查对于早期代偿阶段的DIC 几乎没有价值。
DIC的治疗
1、去除引发DIC的诱因是最根本和有效的治疗,即使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也不应该放弃外科方法去除病灶的努力;
2、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等被消耗的凝血物质,但这些补充治疗应该在抗凝开始后进行;对于有出血倾向和小于50的患者可以输注血小板,但对无出血倾向者可放宽至10-20,但对于有出血者可不受限于血小板水平;
3、抗凝治疗。
迄今,肝素仍是抗凝药物的首选,原则是早期、足疗程。
4、肝素可以皮下或静脉,连续或间断给药。
5、使用肝素期间,监测APTT,1.5-2.5倍;
6、不主张抗纤溶治疗;
7、同时治疗休克和器官衰竭;
8、应每8小时复测实验室指标,评估疗效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