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背景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_刘春腊
北京市山区沟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初步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沟域经济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尚没有统一的
定义 和共识 。作者 根据 相关 文献研 究 ,总结认 为 顶生 态 、沟 谷 生活 , 沟 生 产 、干沟 开 发”的沟 域经 沟 支
学原理 为指导 思想 ,结合 环境 学 、经济 学等 多门 学科 的知识 ,以 山 济 双 圈耦 合模 式 。沟顶 生 态 、沟谷 生 活是 前提 ;支沟 生产 、干 沟开 区沟域 为基 本单元 ,以其 范 围内独 特 的生态 景观 要素 、历史 文化遗 发 是原 则 ,是 前 者 的延 伸 。
3科 学规 划区 域布 局 .
依 靠 北京 郊 区先 期建 成 的沟 域经 济 产业 聚 集带 , 步 聚集 资 进一
延伸 产 业链 条 ,打造 特 色 品牌 ,形 成合 力 ,打造 沟域 经济 具有 极强 的关联 性 ,村镇 相接 ,区县 相连 ,突破 了传统 区县 行政 区 源优 势 ,
间上 受 到很 大限 制 。
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在房山区、门头沟区 延庆等多个区 用地较少, 建设用地指标有限 , 部分用地权属不甚明晰, 在发展空 县进行了沟域经济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
,
沟域经济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四. 推进北京沟域经济进—步发展的建议
I创新 发展 模 式 .
五 结语 沟域经济是集生态建设 、 沟道治理 、 生态产业培育和新农村建
设 四位 一体 的 山区 发展 新模 式 , 身包 含 了对主 导 产业 和发 展 区位 本
该模 式是 在 林地 或 果 园内放 养 各种 经 济动 物 , 放羊 动 物等 , 以 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具备推进型主导产业和区位条件优越的沟域将 野生 取 食为 主 , 以必 要 的人 工 饲养 , 产较 集 约化 养殖 更 为优 质 成为山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由于沟域经济的发展不是以行政地域 辅 生 但 而是 以 沟域 产 业 、 环境 和 资 源完 整性 为 依托 , 以从经 济 的 所 安全 的 多种 畜禽 产 品 , 近 有机 食 品 ,主要 有 “ 一 鱼一 鸭” 山 为界 , 接 林 、“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究——以北京三家店村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究——以北京三家店村为例发布时间:2021-05-14T09:30:35.77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作者:董浩高宜程[导读]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如火如荼。
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120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如火如荼。
三家店村作为城市边缘区的传统村落,也面临着公共服务缺失、道路交通不畅、文物保护方式单一、文化传承受阻、产业转型不畅等问题,如何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发展村庄经济产业、改善民生问题成为以三家店村为代表的众多传统村落面临的难题。
本文在对三家店村街巷肌理、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村庄目前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传统建筑、空间格局、历史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策略,在调整建设用地、完善服务设施、改善道路交通、村庄绿化美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策略,旨在对同类环境特殊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三家店村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周边生产要素、资源、人才向城市单向集中,村庄发展空间逐渐被城市发展所占据,大批村庄随之消亡。
传统村落虽“幸免于难”,但也面临着基础设施相对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传统建筑衰败、传统文化消失等诸多问题[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各地积极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2]。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三家店村为例,探索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即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完善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发扬传统村落特色,发挥其在生态文化资源上的价值,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助保护”。
一、三家店村发展现状三家店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部,紧邻石景山区及西六环路,是典型的城市边缘型村落。
古村落保护开发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开发调研报告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开始关注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本篇报告旨在对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和对策。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的古村落进行调研。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向全国各地的旅游从业者、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发放了调查问卷,以了解其对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看法和建议。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深入到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份的著名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古村落的整体环境、建筑风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二、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现状1.历史、文化差异大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多元,不同地区的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2.整体保护意识不高众所周知,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很多地方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对古村落的保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甚至有一些地方开发商篡改或破坏古村落,破坏其原本的历史和文化面貌,这样不仅破坏了古村落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而且也影响到了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3.后期规划缺失很多地方在规划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时,仅注重景点的观赏效果,而忽略对整个古村落的后期规划,往往导致后期开发的混乱。
4.游客滞留现象由于很多古村落的道路狭窄,游客多而导致道路拥堵,甚至有游客滞留古村落、长时间停留等突出问题,导致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下降和安全隐患增加。
三、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改进方案1.制定全国统一的保护开发规划针对古村落保护开发多样性的问题,应当制定全国统一的保护开发规划,统一保护开发标准和保护开发区域界定。
2.提高整体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应当提高整体保护意识,珍惜历史文化遗产,激发大家对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的热情。
沟域经济视角下北京民俗旅游村建筑风格探析
与具象化,以田园风光、山林野趣、温泉养生等为主题,在建 筑的形制上放弃原有的四合院形态,改以木屋、帐篷式建筑为 主,因地制宜,位置的选择可以更为灵活,依山而建,傍水而 居,充分展示京郊沟域经济区的地理优势,打造不同于城市居 住文化的乡村风格,为消费者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具有新鲜感和多样性的旅游 体验,形成具有差异化的品牌效应,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计与装饰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沟域经济视角下北京民俗旅游村建筑风格探析 *
朱荔丽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 100043
摘 要 沟域经济是基于北京地形特色,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首都功能定位等特点所形成的新概念。在近郊游发展 旺盛的今天,北京沟域地区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提炼各村特色以吸引游人,但忽视了建筑风格作为民俗文化最重 要的展示载体,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北京民俗旅游村建筑风格的梳理,尝试总结现状问题,为后续 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沟域经济;北京;民宿风格
沟域经济指导下的民俗旅游村建设在摸索中前进,作为其 基础建设核心的建筑风格呈现出既相似又差异,既传统又现代 的现状。本文将对于民俗旅游村中常见的建筑风格进行梳理并 总结设计对策。
1 建筑风格现状
北京地区自2003年公布以来,共有11个区县的35个村, 2644个接待户入选,这些民俗旅游村成为重点建设的对象。从 统计数据可见,民俗旅游村既包括有十渡镇以自然风光闻名的 沟域地区,也有长陵镇以古代墓葬文化为主的民俗村落,还有 留有北齐古长城遗址的石城旅游民俗村,这些民俗村可谓是各 种侧重,各具特色。但是从田野调查中发现,虽然各民俗村都 在提炼本村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建筑风格上却很少结合自身 的历史文化特色进行开发与建设,所以难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 象,难以让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印象,无法开展差异化竞争。具 体风格大概有三种类型。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情况汇报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情况汇报古村落是中国独特的人文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我国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针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了全面了解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情况,特进行汇报如下:一、古村落保护情况。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对古村落文物、建筑和环境的保护工作。
同时,各地也纷纷成立了古村落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古村落的监管和保护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古村落开发情况。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古村落的开发工作也得到了积极推动。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一大批古村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
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了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充分挖掘了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推动了古村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古村落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盲区和薄弱环节,一些古村落的文物和建筑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流失。
二是古村落开发过程中,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导致了一些古村落的商业化和文化异化。
四、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我们建议,一是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古村落文物和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确保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二是在古村落开发过程中,注重平衡经济效益和文化保护,推动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打造有特色的古村落旅游品牌。
五、结语。
古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与开发古村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期待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让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村落开发适宜性评价——以门头沟琉璃渠村为例
84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1Key words rural construction; settlement space; rural revitalization; operation strategy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强势助推下,乡村旅游逐渐兴起,中国的乡村再度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寻求适宜的乡村发展模式,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的必要手段。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现状,建立乡村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探寻乡村聚落是否具备开发旅游的优势条件,从而确认乡村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火热,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产业转型的重要路径,然而盲目地对乡村进行旅游开发,无法避免地会对乡村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与浪费,故对乡村自身基本条件进行合理的评估,判断乡村是否适宜发展旅游,是进行乡村旅游建设的必要前提[1]。
乡村发展适宜性评价有助于优化乡村发展路径,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可以通过分析现有乡村发展要素,简单分析出乡村现存问题,从而提出更适宜的、科学的乡村发展道路,对当地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1 乡村土地发展模式探析长期以来,国内的乡村发展更注重乡村旅游开发、拓展空间、生态景观重塑等目标,关注仍停留在依赖商业旅游带来生机,观念上尚未转变至调整乡村人地关系、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层面[3]。
进行乡村发展路径和模式分析,需要先明确乡村的发展类型。
现对乡村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四方面的发展要素,分别为建筑空间、自然条件、精神文化、产业潜力,分别对这四方面的村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将各维度要素发展水平分成高、中、低3级,并对其进行赋值,分别对应3、2、1,同时按照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地发展美丽乡村特色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我国旅游类型中快速兴起与发展的类型。
我国建设的特色旅游乡村,存在周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以及游客少、管理差、设施简陋的问题,亟须对乡村发展建设提出其他可行方案。
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背景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_刘春腊
对于古村落的界定,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4]:①在时间上,可上溯至明清之前,从村落的建立至今已有200年以上历史。
②在地域上,古代保存下来村落地域基本未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③在资源上,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有丰富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存。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承载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
沟域经济是北京山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5-6],是独具山区特色的经济地理形态[7],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与其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的地域特色[8]。
其核心就是以山区沟域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健身娱乐等为内容,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以点带面、多点成线、产业互动,形成聚集规模,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模式[9-12]。
本文认为,北京山区沟域经济是流域规划、经济发展、山区开发、文化培育、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近年来,北京山区沟域经济蓬勃发展,促进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但与此同时,在人居环境建设、土地空间整治、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也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
古村落作为山区沟域的聚居点,具有原生态保护、特色文化传承、旅游欣赏、科学普及等综合价值,对沟域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与沟域经济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关联。
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山区经济发展与古村落保护的协调,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议题。
1沟域经济建设与古村落保护的关系1.1沟域经济生态建设与古村落原生态保护的一致性沟域经济开发首先是要确定沟域,关注沟域内的生态环境状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探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探究作者:李晨旭于洋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8期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少地区积极开发极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区域文化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以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下峪镇为例,基于传统村落保护现状,針对治理生态环境、保留文化遗产、乡村改造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与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可在增强游客体验感、景观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发掘乡土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以促进下峪镇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和乡村旅游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保护;旅游开发;下峪镇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农村的物质、文化、经济方面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但成就的背后还存在一些隐患,如农村地区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仍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导致农民增强自身收入的热情与积极性不高。
所以要解决此类隐患,首先要在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下峪镇因其传统村落的地域性,聚落的风光异质性,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乡村经济振兴的迫切性,旅游开发成为当地保护传统村落、改善当地民生、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着重强调农村地区的生态与文明建设,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进行村镇改造建设时,首先,应注重对村镇当前环境与文化资源的综合性保护。
在村镇的景观改造建设中,应该深入探究村落的特色与本土资源。
在对自然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景观设计思想与内涵,融入新兴科技,使原有生态资源拥有新的发展生机,从而促进乡村景观与自然、人文生态的全方位融合,设计出更具文化思想、更富有新时代发展观念的景观与基础设施。
强化六项机制 发展沟域经济 北京市为山区农民致富探新路
强化六项机制发展沟域经济北京市为山区农民致富探新路日期:2010-02-25 00:00作者:来源:北京城乡经济信息网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市根据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按照“资源用起来、山沟美起来、农民富裕起来”的理念,强化规划引导、生态保护、产业培育、政策集成、品牌示范、开放合作等六项机制,探索出一条以生态涵养与保护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与休闲旅游产业为龙头,集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民俗旅游、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新路,实现了山区发展与农民致富的有机统一。
2009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初步统计达到1万余元,同比增长11%。
一、强化规划引导机制我市以统一规划为先导,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科学规划,统筹配置沟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外观风貌等资源,增强了沟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协调性。
目前,全市70多条沟域已经完成或正在编制整体规划,17条沟域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起到了示范作用。
其中门头沟区把山区划为18条山沟,分成打造生态观光、民俗文化、都市农业、精品旅游四大类型,山沟逐步挖掘出自己的“绝活”,变成农民致富的“聚宝盆”。
昌平区研究制定了《关于沟域经济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划了10条沟域产业带,涉及132个村、32781户、82269人。
平谷区在编制沟域经济规划过程中,实现“沟沟有主题、带带有特色”,避免低层次开发。
延庆县认真梳理38条沟域,选出12条沟域作为发展重点,为建设一批形式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带奠定了基础。
房山区以建设世界地质公园和生态涵养区为载体,围绕拒马河、大石河两大沟系,以40条重点沟域为支撑,板块式开发,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格局。
二、强化生态保护机制我市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立足于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与服务产业,以涵养保发展,以发展促涵养,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协调互动,生态涵养与富裕农民相得益彰,为山区开辟了一条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
北京市昌平山区沟域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的6 0 , 共有流村 、 十三陵、 延寿 、 南 口 4个 山 区镇
( 见表 1 ) , 1 1 1 个 山 区村 , 全 区共 6 7 个 深 山区村 ①。
表 1 昌平 区 四个 山 区镇 概 况 表
—\ 镁域
3 8
2 6 2 5 4
1 6 6 O 2
1 7
1 o 8 4 3
7 7 4 4
2 8
5 3 8 O l
1 3 9 3 5
l 1 1
1 o 9 9 6 2
5 2 2 6 5
非 农 业 人 口
人 口密度 ( 人/ 平 方公 里)
放初期到 当前 , 北京 山区经 历 了资源 开 采加 工业 快 速 发展 、 产业转 型期的农 民的零散 探索 、 沟域经 济发展 的 整体部署 和重点 推进 等几 个 阶段 。在 山 区产业 转 型 、 农 民致富 和建设 宜居城 市的需求下 , 沟域 经济作为北
1 昌 平 山 区发 展 现 状
山区也是低 收入 人 口相对集 中的农村经 济发 展薄 弱地 区, 是社会 主义新 农村 建设 的重点 和 难点 。从 改革 开
京山 区发展 的新模式 , 经过 近几年 的发展 , 在理论 与实
践上 已经形 成较为完善 的发展体 系[ 1 ] 。本 研究是 在北
京 山区沟域经济 理论 与 实践 、 沟域 经济 前沿 研 究 的基 础上 , 提 出对 昌平沟域 经济 的发展思 路 。
中图分类号 : F 1 2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l 一1 8 0 7 ( 2 0 1 5 ) 1 1 —0 0 3 6 —0 6
北京古村落调研报告摘要
北京古村落调研报告摘要北京古村落调研报告摘要本次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北京地区古村落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北京地区多个古村落的实地考察和相关数据的收集,我们深入研究了古村落保护和发展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们发现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法规还不够完善。
尽管一些古村落获得了保护单位的称号,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一些古村落仍然面临严重的破坏和毁损。
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执法机制,一些开发商或个人对古村落进行非法建设和破坏。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保护措施,以确保古村落的真正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人口外流和经济出现倾斜现象也是古村落面临的重要问题。
由于古村落生活条件的相对不便和发展机会的缺乏,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古村,导致人口外流和老龄化问题。
与此同时,古村落的经济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古村落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归古村生活。
此外,可以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为古村落带来新的经济活力。
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是其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但我们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和人才培养,许多古村落的传统手艺和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训,传承古村落的传统手艺和文化。
此外,建议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为古村落提供专业的保护与开发意见。
最后,我们认为古村落的发展需要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古村落的保护不应该孤立地看待,而应该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和现代化的发展。
古村落的发展和保护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权衡不同利益的关系。
因此,我们建议在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总而言之,北京地区的古村落面临着保护意识不足、人口外流、传统文化消失和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矛盾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改善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和培养,同时兼顾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遥感图像的爨底下村保护利用研究
区域治理PRACTICE基于遥感图像的爨底下村保护利用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刘娜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象征着各地浓郁的地域特色的古村落的数量也在急速减少。
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对古村落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大多研究对象都是针对古村落的景观展示、建筑风格和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北方地区古村落的保护研究的个案剖析较少。
因此,本文将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基于遥感图像对其历史的演变及空间分布格局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以期为日后有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爨底下村;遥感;历史演变历程;空间格局传承保护;利用中图分类号:S97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0-0184-0003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古村落作为文化价值的代表,它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清楚地反映了中国多民族文化传统和中国悠久的历史,它已经成为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古村落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大多研究对象都是针对古村落的景观展示、建筑风格和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北方地区古村落的保护研究的个案剖析较少。
北京作为首都,它的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金卡”,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伟大见证。
根据调查显示,北京市共有9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其隶属于门头沟区有6个。
其中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作为具有典型北方特征的传统民居村落,不仅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时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区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家3A级景区等。
因此,我们应该响应北京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保护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了促进北京、天津和河北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本文选取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图像对其历史演变历程及空间分布格局的传承保护进行研究,以期为日后有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和规划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历史村落保护规划与开发建设新思考
历史村落保护规划与开发建设新思考发表时间:2017-10-16T18:08:18.8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作者:刘春举[导读] 摘要:全球化和城市化正使中国的传统特色村落面临着被边缘化、被消亡和被过度消费的严峻形势。
如何实现对传统乡村文化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已经成为中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历史村落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保护规划与开发建设进行了新的思考。
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全球化和城市化正使中国的传统特色村落面临着被边缘化、被消亡和被过度消费的严峻形势。
如何实现对传统乡村文化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已经成为中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历史村落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保护规划与开发建设进行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村落;保护规划;开发建设引言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
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历史村落作为我国的特色村落,对其进行保护、规划、开发,不仅可以弘扬历史精神,同时,也能够实现我国特色农村的建设目标。
因此,我国相关部门也能够加大对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力度,提高历史村落的发展水平。
1历史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时代特质现实乡村建设的迫切性要求我们必须从“精准保护”的意义上来保护中国传统的“根柢文化”,保护广袤田野的历史乡愁记忆和村落原生态文化。
1.1国家战略层面的变革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的顶层设计和一种战略思考。
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转向、地域生产力有效分工的体系构建、区域特色文化动力要素的彰显、传统特质与乡土文化的留存和化传统农民为市民等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词。
但是,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新型城镇化对于历史村落未来保护与开发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巨大的机遇。
北京门头沟区古村落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
北京门头沟区古村落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孙克勤【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09(28)4【摘要】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of more than 30 ancient villages in Mentougou District of Beij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heritage resources in the area. SWOT analysis has been used as a management approach in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which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trate-gies of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heritage resources of ancient village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Mentougou District, Beijing.%在考察北京门头沟区30余座古村落的基础上,总结了这一地区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运用SWOT分析对古村落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区可持续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这些主要问题包括缺乏整体管理、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限制了该区旅游业的发展.此外,还提出了整体性保护、特色性保护和动态性保护的遗产资源保护对策,包括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等,以促进北京门头沟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总页数】5页(P72-76)【作者】孙克勤【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1【相关文献】1.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广西贺州富川县古村落群为例 [J], 谢嘉雯;唐踔;2.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广西贺州富川县古村落群为例 [J], 谢嘉雯;唐踔3.北京门头沟区碣石古村落研究 [J], 薛林平;李雪婷;杜云鹤4.北京门头沟区煤炭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J], 范薇;孙超5.北京市古村落保护现状初探——以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 [J], 于欣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生态文明的北京山区农村社区建设策略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刘念北(1990.07—),男,北京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
1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内涵1.1生态文明的提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之后的觉醒,是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相博弈后的权衡。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比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大得多。
只有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科学发展才能落到实处,永续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1.2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超越了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它代表的是人类的一种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的内容涵盖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社会和谐等各方面的全部内容,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必然状态。
1.3基于生态文明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1.3.1生产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促进农业的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能力;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循环发展。
1.3.2乡风文明进一步发展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并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培训;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文化站以及村级文化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建设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村民兴办文化产业,积极开展和谐家庭、村组、村镇等的创建活动。
1.3.3村容整洁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地推广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并且用沼气池的建设有效带动农村改厨、改厕等;加强村庄的合理规划以及人居环境的治理;引导帮助农民搞好农村污水、垃圾的处理,积极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
2北京山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2.1北京农村居民点现状2.1.1数量2012年,北京市远郊行政村有3660个,隶属于10个区县的152个乡镇。
调查表明,农村居民点住户数集中于400户以下的存在,占存在总数的72.3%,96%的村民居住于1000户以下的农村居民点内。
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古村落旅游规划r——以北京市昌平区长峪城村为例
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古村落旅游规划r——以北京市昌平区长峪城村为例刘超【摘要】本文以北京市长峪城村古村落为规划对象,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合理确定长峪城村古村落旅游业发展的"一点一带二区"空间布局,开发龙潭"渔"乐、猪蹄宴和永兴大戏台等特色项目,争取打造长峪城村古村落特色民俗旅游的知名品牌.【期刊名称】《乡村科技》【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2页(P22-23)【关键词】古村落旅游;规划;可持续发展;长峪城村【作者】刘超【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利用开发资源环境等的同时考虑后续的利用问题,实行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和基础,结合北京市昌平区长峪城村古村落的实际情况,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1]。
在对长峪城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尤其是对古长城遗址和永兴寺等寺庙的开发中,更要注重历史遗迹的脆弱性和不可修复性等特征,拒绝一切破坏文物原貌的行为,在开发和规划过程中,坚持保护和维护第一的原则,合理规划、合理利用,以期实现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的双效提升[2]。
二是要注重对原生自然环境的保护。
长峪城村有着“昌平小西藏”的美称,正是依托其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宜人的气候环境,所以对长峪城村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重中之重。
①开发旅游业要以保护古村落为主,实现经济增长和古村落可持续协调发展;②以当地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发展以当地古村落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③以人为主体,资源开发要考虑当地社区居民,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3.1 一个目标将长峪城村古村落民俗旅游打造成为北京市远郊区县乃至整个北京市知名且特色鲜明的古村落旅游村品牌。
3.2 两个依托一是依托长峪城村天然的自然景观,包括飒飒山风、清新空气、郁郁山林等;二是依托长峪城村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及文化传统,包括社戏、永兴寺、关帝庙、真王庙、菩萨庙、小龙王庙和古长城遗址等。
北京古村落的形成与保护开发——访北京市文物局政策法规处高小龙处长
北京古村落的形成与保护开发——访北京市文物局政策法规处高小龙处长许海东【期刊名称】《民间文化》【年(卷),期】2008(000)002【摘要】在北京加快推进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同时,那些古村落也变得愈发稀少和珍贵。
近日,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北京市文物局政策法规处高小龙处长。
高处长在近几年中相继走访了北京许多个现存古村落,他认为北京现存古村落的现存状态和开发利用情况不容乐观。
【总页数】2页(P38-39)【作者】许海东【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64【相关文献】1.营造良好的区域自主创新政策环境——访北京市科委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处长王军 [J], 马武松2.八大管理机制助推节能减排——访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环资处杨智慧处长 [J],3.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妇女联合会中国人民银 [J], ;;;;;;;;;;;;;4.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总工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工程建设领域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 [J],5.纵观北京市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见证北京市学校体育的飞跃—把脉北京市学校休育工作——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体育美育处处长白荣正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古村落的界定,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4]:①在时间上,可上溯至明清之前,从村落的建立至今已有200年以上历史。
②在地域上,古代保存下来村落地域基本未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③在资源上,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有丰富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存。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承载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
沟域经济是北京山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5-6],是独具山区特色的经济地理形态[7],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与其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的地域特色[8]。
其核心就是以山区沟域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健身娱乐等为内容,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以点带面、多点成线、产业互动,形成聚集规模,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模式[9-12]。
本文认为,北京山区沟域经济是流域规划、经济发展、山区开发、文化培育、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近年来,北京山区沟域经济蓬勃发展,促进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但与此同时,在人居环境建设、土地空间整治、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也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
古村落作为山区沟域的聚居点,具有原生态保护、特色文化传承、旅游欣赏、科学普及等综合价值,对沟域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与沟域经济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关联。
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山区经济发展与古村落保护的协调,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议题。
1沟域经济建设与古村落保护的关系1.1沟域经济生态建设与古村落原生态保护的一致性沟域经济开发首先是要确定沟域,关注沟域内的生态环境状况。
沟域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地域系统,沟域内的生态、环境、资源系统都是一体的,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连续性特点,沟域经济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沟域的自然属性,坚持生态主导下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发展,并注重沟域生态多样性收稿时间:2011-07-29;修回时间:2011-10-12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8BAJ08B18)资助。
作者简介:刘春腊(1985—),男,湖南衡阳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与山区发展。
E-mail:liuchunla111@ 。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11-1923-07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背景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刘春腊,刘沛林(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中国湖南衡阳421008)摘要:近年来,北京山区沟域经济蓬勃发展,这对山区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
沟域经济建设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存在原生态保护的一致性、特色文化传承的相关性、旅游价值开发的紧密性、社会建设与文化传承的互补性等内在关系。
从古村落结构、古村落文脉、古村落活力等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专家评分法,得知当前北京山区古村落价值高,具有保护与开发的价值。
针对北京山区古村落的特征及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保护与开发重点的基础上,提出要从完善规划编制、建立古村落资源数据库、培育沟域经济发展的古村落产业、对古村落个体实施整体建设、实施科学定位和错位发展等方面着手,对北京山区古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促进沟域经济建设。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开发;沟域经济;北京山区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第31卷第11期经济地理Vol.31,No.112011年11月ECONOM IC GEOGRAPHY Nov.,2011建设。
古村落追求一种具有和谐宜居特点的环境,包含着深刻的生态内涵,其形成的环境空间的理念基础是“人之居住,宜以大地山河为主”,“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山清水秀”是古村落原生态特征的内涵,生气循环、采光系统、水体系统和绿地系统是古村落生态环境景观营造的基础,也是沟域经济生态建设的重点。
因此,沟域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其注重生态建设的理念与古村落原生态保护具有一致性。
1.2沟域经济文化培育与古村落特色文化传承的相关性古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的村居空间,不仅孕育出形形色色的民间乡土文化,而且为地方文化与乡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舞台[2],是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综合体现了文化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13],代表着特定环境中和谐的人类聚居空间,承载着特殊的地域文化。
沟域的历史底蕴是沟域内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作为一种不可改变的自生性要素对沟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8]。
在沟域经济建设中,自然生态文化、文化历史遗迹是其主要基础[14]。
成功的沟域都非常重视历史文化品牌建设,积极开发历史文化资源[15]。
沟域经济文化培育与古村落特色文化传承具有直接的相关性。
1.3沟域经济旅游产业发展与古村落旅游价值开发的紧密性在城市文明影响越来越广泛的时代背景下,古村落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其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已越来越突显。
特别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引起了旅游观光的热潮,对经济发展、旅游产业培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对沟域来说至关重要,它包括产业的类型选择、产业的空间配置、产业链的建立及产业间的融合等,一个成功的沟域经济体必须是一个产业发达,经济联系紧密的经济体。
由于受地域空间的限制,沟域内的经济发展必须是特色经济、品牌经济,传统产业在沟域内都要改造升级,以配合沟域主导经济品牌。
古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旅游的热点,沟域经济旅游产业发展与古村落旅游价值开发的关系紧密。
1.4沟域经济社会建设与古村落文脉传承的互补性古村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产物,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明珠”和“民间收藏的国宝”,成为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意境追求,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它具有小空间、大社会的特点,涉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历史文化、艺术、教育、经济、旅游的多种社会功能,集建筑、雕塑、绘画、民俗文化于一体,是有着诸多价值属性的综合体[2,16]。
从村落选址、布局、形态、分布、地域特点等方面研究古村落,揭示古村落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是从传统中汲取养分,致力营造特色村镇,建设特色乡镇的有效途径[17-18]。
沟域从空间上串联起了沟域内的大部分村落,并通过交通线和基础设施的布局把沟域塑造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体。
沟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沟域内村镇体系的建设,更离不开乡村社会体系的构建。
沟域经济建设不是把沟域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小城镇或按城市规划的标准来建设沟域,而是要保留沟域的乡村性,保持独立的乡村社会性。
沟域经济社会建设与古村落文脉传承具有互补性。
2北京山区古村落资源及其评价2.1北京山区古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分类作为千年古都,北京荟萃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遗存。
由于其“两山五河”(太行山、燕山,潮白河、永定河、拒马河、北运河、泃河)的特殊地理格局[5],发育并保留了大量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2.1.1资源数量多,分布相对集中。
从数量上看,北京山区约有古村落60余个,在门头沟、延庆、密云、平谷、房山和昌平境内群山峻岭之中均有分布。
但大多集中在西山门头沟区(尤以清水镇和斋堂镇的古村落数量为多,约占北京市的70%)。
这是因为门头沟区是北京市唯一的纯山区(山区面积占95%以上),沟域发达,加之永定河水系发育,海拔高度适宜,满足古村落布局建设对地形、水、土、气等基本条件的综合需求。
2.1.2形成原因复杂,村落类型多样。
北京山区古村落形成原因相对复杂,大致可以划分为农业型、工业型、军户型、移民型等(表1)。
2.1.3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以平谷区为例,先秦时期即有人居住并留下聚落遗址的有18个村;村址或村庄附近有汉代居住遗址的达39个村。
形成于唐代的有9个,辽、金、元时期的有18个,明代的有135个,清代的有177个,民国时期形成的村庄14个[19]。
这些村落虽没有显赫的历史,很多也只保留了历史上的名称,但作为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印记,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
其古老的1924经济地理第31卷表1北京山区古村落的基本类型划分Tab.1Basic classifica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in themountainous areas of Beijing类型基本特征农业型一般分布于沟峪周围、山麓地带和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带,村落水土条件较好,适宜于农业耕作工业型赋存有独特的矿产资源,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诱导下,村落开始形成军户型为军事目的修筑和守卫长城、关口而带动发展起来的,一般先是建筑工人和守卫兵及其家属在长城、关口周围定居,而后逐渐吸引其他人群定居,形成村落移民型由于外地村民或本地其他区域村民从原有区域迁至所在地,逐渐形成村落交通型位于交通线周围,不但便于对外交流,还方便于本身的生产与生活庙户型位于庙宇或香道周围,除平时的农业活动外,还可以通过服务香客而获得副业收入其他型比如,当官者为满足自己心理上或者物质上的需要而形成的官家型村落街道肌理、建筑格局、民居院落以及传统的民风民俗、民间文艺、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2.2北京山区古村落的评价方法与结果从地域范围来说,沟域经济是一种基于沟域空间的微观地域经济体。
对于古村落而言,也是一种基于村域的特殊经济社会综合系统,对其保护要从微观着手,要科学评价其个体存在形式、存在优势与存在价值[20]。
基于此,结合凯文·林奇提出的意象概念[21]、简·雅各布的活力理论[22]以及古村落保护的文脉场所分析理念[23],参考已有的研究个案[24],本文认为可从古村落的结构、文脉与活力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古村落进行评价(表2),其中各指标的权重根据专家评分法计算得来①。
表2北京山区古村落评价指标体系Tab.2Evaluation system of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Beijing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指标内涵最终权重古村落结构道路合理性(0.20)观察线路即道路的分布,是人们感受古村落的主导因素,观察者在道路上的移动导致古村0.070(0.35)落空间的展开边界清晰度(0.20)是两个部分的分界线,是连续线形的中断,如古村落建筑的边界、围墙、栅栏、河岸等0.070区域完整性(0.20)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区域是古村落环境的分区,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的感觉0.070节点有效性(0.20)是人们往来的交叉点和集中点,它一般为区域的核心点,如古村落道路的交叉口、广场、空地等0.070标志物价值(0.20)是指古村落中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位于其外部,不能进入,如山丘、高大的建筑物、标志塔、0.070标牌、古树、建筑物立面、有特点的古建筑细部等古村落文脉显性文脉(0.50)包括自然条件、人、建筑、景观及环境中的各种可见要素0.175(0.35)隐性文脉(0.50)指那些对聚落形成与发展有潜在深刻影响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习俗、社会0.175人文背景等古村落活力多样性(0.20)包括古村落土地使用性质的多样性、街道形式的多样性、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人群聚集空间0.060(0.30)的多样性开发条件(0.20)市场条件、区位条件、基础设施0.060资源价值(0.15)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0.045现状条件(0.15)古村落的实用性、真实性和环境性0.045保护措施(0.15)规划编制、保护机制、保护修复措施0.045居民意向(0.15)自豪感、舒适度、居民好客度0.045①本研究邀请旅游、文化、环境、园林、地理、民俗、城乡规划、古村落等方面相关专家10人进行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