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展示]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7页[基础梳理]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如温室效应增强。

(2)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特别提示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时应从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这五大组成要素展开。

自然地理要素对土壤的作用成土母质①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②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气候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②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生物①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②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地形海拔高度在山区,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坡度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够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坡向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特别提示我国南北方土壤肥力特性差异成因(1)北方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少,积累较多;北方雨水较少,水分蒸发较多,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多,故呈碱性。

2020年高考地理大题精做0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2020年高考地理大题精做0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1.(2019年北京卷•节选)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

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解析】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

地震本身及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2.(2019年天津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关键词“聚落很少”,解题方向“自然原因”。

可以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源、生物植被、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3.(2018年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

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1_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1)学案鲁教版选修61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1_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1)学案鲁教版选修61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明确什么是环境问题, 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

2、认识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学习要点】环境问题的分类【学习难点】环境问题的分类【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知识链接】人类与环境互相关系【学习过程】一 . 环境问题及其分类1、环境问题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人类的方向变化而致使的一系列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环境问题按表现形式不一样可分为哪两类?两者之间会互相影响吗?假如是,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 2)“一般来说,城市道对的主要问题是;而乡村面对的主要问题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城市地域,因为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地域,以农业活动为主,因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妥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损坏。

( 3)“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而发达国家面对的主要环境是。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发达国家工业化早、工业发达, 故而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展中国家以农业活动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故而环境问题以生态损坏为主。

(4)环境问题按发生的先后次序以及体制,环境问题可分为哪两类?两者能截然分开吗?以我国北方屡次发生沙尘暴现象剖析两者的“复合效应”。

自然原由 : ( 1)产生狂风的条件要素( 2)产生对流运动的不稳固要素( 3)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

人为原由:过分开垦、过分放牧、损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松散地表,为沙尘暴的发生供给了大量的沙尘源。

(2)何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哪种环境问题是环境问题的主要方面?它们分别是指哪些环境问题?( 3)判断:火山迸发、水土流失、噪声污染、山崩、滑坡、土地盐碱化、大脖子病、水俣病、天气变暖、氟骨病、水污染、臭氧层损坏、泥石流、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6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课件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6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课件
背景,考 害 或 资 源 开 发 , 试
8题
查淡水资源。
题难度中等,考查
2020年 卷Ⅰ 选择,第9~ 以 长 白 山 岳 桦 林 为 背 形 式 上 选 择 题 、 综
全国卷
11题
景,考查气候变暖。 合题都有,以选择
卷Ⅲ 选择,第9~ 以堪察加半岛雪线为背 题为主。
题考查频率较
年全
国卷 乙 非选择,第 结合以色列的海水淡化,考查 高 , 内 容 较 多 ,
卷 36题
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主 要 集 中 在 气 候
变暖的影响,
年份
题型、题号
考查角度
备考导航
2021年 全国卷
乙卷
选择,第9题
以气候变暖为背景,考 以某区域为背景考
查苔原带变化。
查灾害的成因、危
以下二图分别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分布图,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暖季平 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冰川进退的不一致性,反映了当地气温变化具有 ( D )
A.均匀性
B.间歇性
C.稳定性
D.波动性
2.1976~1981年间,该区域冰川进退变化的总趋势是 ( C )
A.增温增水,冰川前进 B.降温增水,冰川前进
通出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冰面呈现绿色环保属性,表明 其环保性能高,不会加剧气候变暖,A错误;其能效提高,且余热可回 收,所以制冰成本和维护成本不会增加,B、D错误;二氧化碳跨临界 直冷制冰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减少了氟利昂等传统制冷剂的使用,有利 于减少臭氧层破坏,C正确,故选C。第2题,目前工业产污量不可能完 全没有,减少碳排放和吸收抵消一部分已排放的碳就是实现碳中和的有 效途径,①错误;积极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 使用,利于实现碳中和,②正确;减少过度包装可保护植被,公交出行 可减少私家车碳排放,③④均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②③④正确,故 选D。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八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八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
聚落形态 聚落密度 原因
举例
高原
山地
平原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较小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
沃,水资源丰富
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 海上运输
(2)影响聚落的规模 耕地破碎地区:乡村规模相对 较小 。 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 较大 。 (3)影响聚落的选点 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要考虑 洪水 的威胁,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 的地方。 (4)影响聚落的分布 平原低地:沿河呈 带状 分布。 山区河谷中: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 高于 洪水位 的地方。 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 河漫滩平原 。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环境
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布在山间谷地中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 级阶梯上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 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表现:对聚落的类型、分布、③ 规模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我国村落
区域 规模 形态(空间分布方丘陵区 较小 相对分散 ⑥ 较少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影响聚落的形成 作为⑦ 水源地 ,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作为⑧ 交通运输 通道,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为聚落提供丰富的⑨ 农副产品 。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0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必修1)

(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5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0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必修1)

第20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及其利用(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等。

(3)分类 (4)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①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传统阶段过渡阶段多样化阶段↓↓↓2.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2.主要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3.我国的能源问题(2016·绍兴选考评估)下图为“地下热水形成结构及发电利用示意图”。

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最适合该发电厂布局的是( ) A.塔里木盆地边缘 B.内蒙古高原西部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雅鲁藏布江谷地2.该发电厂利用的热能来源于( ) A.地壳B.软流层C.岩石圈D.下地幔答案 1.D 2.B解析 第1题,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浆侵入频繁,地热能丰富。

第2题,该发电厂利用的热能来源于软流层的岩浆,故选B 。

读“我国原油、铁矿石和铜矿石进口依赖度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各种矿产进口依赖度持续增大B.2002年以铜矿石的进口量为最大C.2010年以来依赖度趋于稳定D.2002~2007年铁矿石依赖度变化最大4.影响我国原油进口依赖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煤炭资源枯竭,进入石油时代B.国内原油品质较差C.经济发展迅速造成能源缺口大D.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低答案 3.C 4.C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曲线,各种矿产进口依赖度呈波动增大趋势,A错。

图中数据表示,2002年铜矿石的进口依赖度最大,不是进口量最大,B错。

2010年以来依赖度趋于稳定,C 对。

2002~2007年铁矿石依赖度变化最小,D错。

第4题,影响我国原油进口依赖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经济发展迅速,造成能源缺口大,C对。

高中地理 3.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3.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主要由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设计一系列层次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第二部分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文资料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重要的是分析的方法和过程;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要学会仔细的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生产及粮食问题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农业生产涉及到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有关农业知识。

在学习时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等显著特点。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过去和现代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比较,认识不同地域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其形成发展条件。

4.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1.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人教版)

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箭头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②:代表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③:代表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

箭头④:代表环境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2.主要环境问题类型主要表现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产生原因类型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环境污染命题视角(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演绎法学习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3.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危害与对策表现分布成因危害对策全球变暖全球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酸雨(pH<5.6) 西欧、北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对燃料脱硫处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鼓励使用新能源臭氧层破坏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上空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等制冷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致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全球变暖禁止或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人类占据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建立自然保护区国际水域污染北海、地中海;国际河流上游工业、生活废水污染水域;海上油轮石油泄漏破坏海洋生态与海洋水产业;影响河流下游地区人们的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对石油泄漏要及时治理生产和生活命题点全训题点(一) 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区域调查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识别天体;通过观察地层化石推断其地质年代及当时的地 理环境特征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以宇宙探索事件为情境,考查相关地理基础知识;以太阳辐射的时 命题分析预测
空分布特征为情境,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备考策略
识记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关注并分析热点宇宙探索事件;结合各 种形式的图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影响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因素 天气因素 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纬度因素 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对航天器进行跟踪监测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高;海上人类活 海陆位置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2.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3. 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状况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①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2] 增

多 。西部非季风区多于东部季风区,地势高的地区多于地势低的地区。 ⁠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命题点1 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 [2023湖南地理卷]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 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 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 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1—2题。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时3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指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影响深刻。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区域聚落规模分布聚居人口北方平原地区一般较大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较多南方丘陵地区和山区一般较小相对分散较少3.典型案例(1)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流阶地上。

(2)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

思考冲积平原地区一定都是聚落分布密集区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一定,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

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影响深刻)、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1)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2)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平原山区限制因素较少较多线路形态呈网络状呈“之”字形,线路曲折工程造价较低较高特别提醒山区交通线选址的技巧(1)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尽量穿过等高线稀疏地区。

(3)选择地势较低处修建,如鞍部和河谷。

思考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三、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逐步增大。

2.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筑梯田、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1.不同地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和形态的影响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分布、形态、密度及成因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地形高原山区平原分布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形态多呈狭长的带状条带状团状、带状密度小较小大原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举例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2.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的影响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走向高考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湘教版必修1课件第4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42

走向高考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湘教版必修1课件第4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42
走向高考(ɡāo kǎo)·地理
湘教版 ·高考(ɡāo kǎo)一轮总 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页,共49页。
必修一
第二页,共49页。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页,共49页。
第四单元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页,共49页。
第五页,共49页。
滚动检查反馈
答案(dáàn):(1)D (2)C
第三十五页,共49页。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判断,该时 期安徽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第(2)题,升温会导致生 长期变长,波动的气温会导致低温灾害和极端天气时间增 多;总体的气温上升会导致蒸发加强,天然湿地面积缩小, 故正确答案为C。
第三十六页,共49页。
①气温呈波动________趋势 ②________变化显著(温带地 区、________地区增加, ________地区减少)
第十九页,共49页。
1.气候变化一定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吗? 2.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十页,共49页。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二十一页,共49页。
自主核对 一、1.1长时间 2温度 降水量 2.波动 冷暖干湿 长短不一 温暖期 寒冷期 上升
2.原因有两个方面:①地球正处于地质历史时期最后一 次寒冷期的后期;②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排放大量温室气 体和毁林,造成温室效应使气温呈上升趋势。
第二十三页,共49页。
高频考点梳理
第二十四页,共49页。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在复习全球气候变暖这部分知识时,要密切联系人类与 环境协调发展的知识,将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以及公 众的绿色环保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考地理——大地环境与人类生存空间

高考地理——大地环境与人类生存空间

高考地理——大地环境与人类生存空间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或其特定区域的物理、地貌、气候、生态、环境、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学科。

在高考地理科目中,大地环境和人类生存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地理学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和人类生存空间提供了必要的知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高考地理中的大地环境和人类生存空间的相关内容。

一、大地环境大地环境是指大地的物理、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

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和发展。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大地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我们需要了解大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进而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

1. 物理环境:大地物理环境包括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重力、电磁场等。

它们直接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和水文环境。

例如,地球的自旋引起了日夜交替和气候季节变化,而地球的公转则引起了地球的四季交替。

此外,地球的重力和电磁场也影响了大气层的形成和运动。

2. 地貌环境:地貌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质构造。

地貌环境的多样性是由内部地球运动和外部地球表面力量的作用所决定。

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非常复杂,包括平原、山脉、峡谷、高原、丘陵、岛屿等。

地貌环境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例如,平原地区适宜农业和城市发展,而山区则适宜林业和矿业的开发。

3. 气候环境: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个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

气候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运动、水循环、植被覆盖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不同的地区由于其经纬度、地形、海拔高度、距离海洋和大陆的远近等因素的不同,气候也各不相同。

气候环境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例如,干旱条件下的沙漠地区不适宜农业,而温暖潮湿条件下的亚热带地区适宜茶叶和水果的生产。

4.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环境。

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地球生命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物的灭绝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初一地理教案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初一地理教案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初一地理教案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案:初一地理教案主题: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 掌握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2.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

而人类活动则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

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决定了自然环境的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发展。

例如,气候对农业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在热带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水稻、菠萝等经济作物;而在寒带地区,寒冷干燥的气候则适宜种植小麦、马铃薯等作物。

因此,农业的发展必须要考虑气候条件对种植业的影响。

地形和土壤对人类活动也有重要影响。

地形的高低、山川纵横都会对交通运输造成一定的困扰。

如山区和丘陵地形,道路蜿蜒曲折,交通不便,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利于农田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的运输。

土壤的肥力和质地也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优质土壤富含养分,适合作物生长;而贫瘠的土壤则需要人工施肥和改良才能种植作物。

2.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气候对农业和能源开发的影响。

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在农业生产和能源开发上会有不同的限制和要求。

例如,在干燥地区,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利用和节约成为重要的课题。

在寒冷地区,能源供应和供暖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通过了解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利用自然资源。

其次是地形对交通和城市建设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教学案中图版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教学案中图版

第一节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情景导入先思考——————“十”字架的沉重思考探究:(1)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该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森林破坏。

(2)这种问题会导致哪些严重的后果?提示:这样造成的后果主要有:①生态失调;②环境恶化;③导致洪水频发;④水土流失加剧;⑤土地沙化;⑥河道淤塞;⑦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的原因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原因生物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快,生物物种灭绝退化①乱砍滥伐森林;②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及非法贸易;③环境污染破坏生物生存环境;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森林资源破坏全球平均每年损失1 800万~2 000万公顷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损失严重①林木砍伐;②林地开荒和开矿;③薪柴采集;④大规模放牧;⑤空气污染,尤其是酸雨污染湿地减少面积急剧缩减,退化严重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②引水灌溉、河道截流改向导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③围湖、围海造田;④环境污染;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四个角度1.分布区域每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都是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

因而首先要明确分布的区域。

2.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一般来说,自然原因是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基础,如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湿地等问题都会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沙漠化往往发生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

(2)目前,人为原因是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人为原因来看,主要体现在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上。

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危害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包括对环境自身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例如,森林的破坏不仅会造成自然环境中其他要素的改变,也会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

2021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8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差异与发展教案

2021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8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差异与发展教案

第一讲区域差异与发展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

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本专题考查点集中在区域的含义、不同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表现及原因等方面结合实例学习区域的含义,用对比的方法学习掌握不同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区域的含义[基础知识填充]1.含义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特征(1)整体性: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差异性: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3)可变性: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4)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5)开放性: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具有联系.[学考真题对练](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可以按照同一类指标进行归类的是()A.黄河流域、东南丘陵、寒带B.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C.热带、温带、江南丘陵D.广东省、广州市、云贵高原B[黄河流域属于河流流域的划分;东南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寒带属于热量带的划分,A项错误;广东省和广州市都属于行政区划分,云贵高原属于地形区的划分,D项错误。

热带和温带属于热量带的划分;江南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C 项错误;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都属于干湿地带的划分,应属于同一类指标进行的归类,故选B。

]区域相对一致性的含义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并非是区域内部地理要素的绝对相同,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区域内部只是求大同而存小异。

[最新模拟快练](2019·广东省惠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

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回答1~2题.1.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试说明要求】
第一课时地表形态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设计思路】
目前高中地理四种版本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有专门的关于“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的章节,有些版本没有安排专门章节;全球气候变暖是高考热点内容。

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点的形成不仅受地形的影响,还受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经济水平、生产方式、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本课在重点认识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影响的同时,还必然涉及相关因素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本课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观点帮助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本课可以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气候变暖的典型案例等为载体,让学生在问题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构建】
本课知识属于两部分内容,一是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掌握主要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能够准确分析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征形成的地形原因,并能学会在不同地形中合理布局聚落和交通线路。

2.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能够分析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影响,并能因地制宜地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3.学会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对保护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据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的实际情况,本课重点是学会分析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特点形成的地形原因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能否全面、准确分析聚落和交通线路,能否因地制宜综合认识气候变暖所产生的影响。

【课前准备】
请学生收集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热点问题,并试着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在导学案中设计关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影响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的问题与练习,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本专题的认知状况。

在认真批阅导学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

探究活动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内容解析]表1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探究活动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内容解析]表2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探究活动3: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内容解析]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干湿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未来全球气温还将上升,且上升幅度可能加大。

就全球状况而言,并非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区域性气候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主要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的变化;但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毁林,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致使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人为因素起了主导作用。

全球气温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社会发展产了生重大影响。

主要表现在:
【典型例题】
1. 图2为北非简图,图3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读图回答问题。

①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本题突出考查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①题,该地区沿海气候为地中海气候,气候适宜;沿海地势平坦;沿海距海近,便于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上航运。

第②题,读图2可知:公路与铁路沿途煤炭、铁矿、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说明受资源影响大;在山区线路线路沿等高线延伸(稀少),说明受地形的影响大;同时铁路公路的建设还要尽可能多连接聚落。

2.(2016年新课标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1)—(2)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 大气温度 B .降水量 C. 积雪厚度 D. 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 年降水量最少
B. 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 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 蒸腾加剧
B. 低温更低
C. 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解题指导:本题组以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山地带自然环境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尤其对地理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较大,而能否从解读题目所给材料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第6题:注意题目材料,“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再用排除法思考,大气温度、降水和植被覆盖度等现象与海拔均有密切关系,故可排除A、B、D项目。

在高山地带已经足够寒冷,融雪过程有限,积雪厚度与气温,(也就是与海拔)关系不大,而与坡度大小即重力因素密切相关,即缓坡地带更利于雪的堆积,所以C项正确。

第7题:冻害主要由过度低温造成,极端低温与冬季风影响密切相关,长白山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纬度也高,更接近冬季风的源地,所以因受冬季风的影响更大而冻害高发,故C项正确。

第8题:在高山苔原带,气温很低,大量积雪的存在对保护植物免受作用显著,由于气候变暖,该地带的降雪期推后,雪期前后的强降温危害加大,所以这里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重点图像1】
【重点图像1解读】图4是“我国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路分布图”。

塔里木盆地的城镇分布受水源和地形影响,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因为山麓地带地势比较平坦,有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和地下水,水资源比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绿洲农业发达,所以形成了沿河、沿山麓分布的众多聚落,为连接聚落,因此形成了环盆地边缘分布的交通线路。

【重点图像2】
【重点图像2解读】图4为“全球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图”,图中可见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和澳大利亚、南美南部等地,降水减少的主要是中低纬的西亚、非洲北部、南美西海岸等地。

这样一来,俄罗斯的北亚地区、加拿大等国因水热条件改善,可能有利于农业生产,而干旱的非洲、西亚等地则雪上加霜,变得更加干旱。

可见全球气候变暖是有利有弊的,但总体是弊大于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