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三则【名师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1《语文课程规范》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

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

同学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

②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

哲学意义上的对话,中国最早是老子阐释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

文学意义上的对话,集中体现在巴赫金对话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自身便是一种发明历史的力量。

”综上所述,对话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

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

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

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

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同学、文本在平等地位上发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同学发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对话”成为语文教学必定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保守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

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

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生长的一局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14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14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14篇)《十六年前的回忆》及评析篇1【教学实录】第一教时教师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检查预习(昨天孩子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读词语──书籍抽屉严峻散步勉强披散待了一会儿。

再读课题,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联系课文下面的批注和课文的第一段,(点明了时间,作者是李星华。

回忆的是李大钊。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了。

)教师: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1943年。

那么女儿回忆了父亲哪些事情,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学生浏览时间40秒。

)学生交流:学生1讲了坚持流下来的事情,教师概括这就是讲了被捕前的事情。

板书:被捕前学生2:讲被捕时的事情。

教师:你刚才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被捕时的情形。

板书:被捕时学生3:父亲视死如归,说明对党的信任。

教师引导:这是被捕时还是被捕后的事情?谁来说说被捕后的情形。

学生4:对敌人的不卑不亢,对家人的平静慈祥。

板书:被捕后教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讲了一个个故事。

这些事情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老师也不例外,所以课前也做了预习,找了资料,播放课件,教师介绍(当时的形式和李大钊受刑时间40多个小时,但是……)我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读过,长大后也多次读过,但是每一次总是深深地打动我。

教师:请你们默读课文,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深深地打动了你,做批注。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了典型的批注方法(批注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还有写了读后感受),以这三位同学为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默读批注。

教师点评:忠于党忠于革命,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等等,你们写的对的,但是李大钊也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也有血有肉,所以,他应该还有更丰富的感情,更真实的感情,请你们继续批注,写出真情实感,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不要把所有的话都写下来。

四人小组畅所欲言,要求先告诉同学找到的是哪几个段落,然后再说说感受,要言之有据。

教师一直躬身其中,在巡视中指导。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名师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名师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执教公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以下简称《回忆》)以后,对《回忆》一课情有独钟。

每次我和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课堂上都会生成许多精彩,这些精彩的生成,都是我在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巧妙点拨的结果。

下面我结合《回忆》一课谈谈教师如何促进课堂上的精彩生成中。

一、营造氛围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过程,我们期待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意外与惊喜。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我作为课堂组织者,努力营造氛围,优化学生“动态生成”的学习进程。

我在和学生学习《回忆》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谈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有的学生先谈“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一段,从父亲的语言能看出父亲将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决不离开自己的岗位,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任。

他避开局势严重在哪的问题。

有的学生则谈文章末对在法庭上“我”的语言的理解。

他避开父亲被捕时的言行的体现等等。

学生交流体会,不拘形式,不论课文顺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发表愿望。

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

学习成为他们生命的自觉需要,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时,我们就会不断地收获惊喜与意外。

二、巧于点拨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

我认为,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

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

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点评: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相通,情感相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

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阀、、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传统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一、披情入境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齐读课题。

生:《十六年前的回忆》师:把书打开,回顾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生:本文主要讲了李大钊的女儿李兴华回忆了他父亲被害的经过。

师:写作顺序呢?生:这篇文章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写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生: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顺序写的。

师:在这篇课文里面我们认识了一个伟大的人他的名字叫李大钊,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

二、品读感悟师:看了短片再结合你课前的自学,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忠于革命的人。

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坚强的人。

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对敌人好不屈服的人。

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

师:那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呢?生:作者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来刻画。

师:还有什么方法?生:还有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师:这些又叫细节描写。

课前同学们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自学,下面请大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这句话是对李大钊的语言描写,我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知道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张作霖正在全面的封锁李大钊,李大钊面临着随时死亡的危险,但在这样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他还是决定留在北京,从这里我可以看出李大钊对于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他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师:她说的这个词“忠于革命”非常的好。

你能把这个词写下来吗?她是联系社会背景来理解这句话的。

课前同学们也查阅了李大钊被捕前的有关资料传到咱们班级网页的学习园地里,对吗?请大家打开网页,上网浏览一下。

直接说说你看到这些资料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在被捕前的这些资料,你觉得当时的情况怎么样呢?生:我看了这些资料知道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而李大钊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任然不肯离开北京可以看出李大钊忠于革命。

生:我看了这份资料有很多人劝离开北京,说明当时的局势已经非常恶劣了,但李大钊区依然留在北京可以看出他忠于革命的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及评析【引言】十六年前,我还是一个刚刚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最期待的事情莫过于上课听老师讲故事了。

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那一节历史课,老师讲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壮举,让我对祖国的历史充满了敬仰和尊敬。

今天,我重温了这一节课的内容,想要将十六年前的那份回忆与现在的理解结合起来,做一次评析。

【实录】那一天傍晚,我进入了教室,推门见到了坐在讲台前的那位老师。

她大约六十岁左右的年纪,胖胖的身材外穿红色的过膝毛衣。

她手里拿着一本黄色的历史书,看见我们进来,立刻喊道:“坐好,不许讲话了!”我当时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这样叫我们,不过还是依言坐了下来,看着她等待着讲课开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段跟我们国家有关的历史。

它发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当时的日本侵略者企图侵犯我们的疆土。

但是,能不屈不挠地保卫我们的国家的一群人,其中就有那时的孩子们。

有没有人知道这一段历史的名字呢?”“抗战!”很多人在座位上回答道。

“对了,就是抗战。

但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在抗战中当时的孩子们的壮举。

他们用力量和智慧,保护了自己和亲人,更保护了我们祖国的尊严。

”“老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有个小女生脆生生的声音响了起来。

老师停了一下:“有没有人看过一本小说叫《小兵张嘎》?”讲师的语气尽是询问。

我们全班都点了点满脸的认同。

“你们知道,对于他们而言,参加游击队就等于参军打仗,他们在其中所承受的压力绝不亚于成年士兵。

而事实上,我们国家的许多游击队员在参军以后最终成为了江山留名的英雄。

”说完,老师用那本又黄又破的历史书拍了拍讲台:“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要爱护我们的祖国,记得这一段历史。

”【评析】回想起来,青涩年代的我十分迷茫。

当时对一个还未成年的小学生而言,国家意识或者说对历史的认识,可能还存在一定缺乏。

这样的课堂实录,对于我们当时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是对于现在自己的记忆有所裨益。

首先,这样的历史课让我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国家。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教案范文3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教案范文3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书籍、严峻”等词语。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梳理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加深对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被害后同敌人作斗争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2.梳理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加深对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被害后同敌人作斗争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本课的预习案。

2. 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李大钊以及他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利用单元导读,导入新课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同学们,我们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要开始一个新的单元的学习,你知道我们应该先来学习什么呢?2.出示课本45页的单元导读。

通过抓关键词语,让学生自主学习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1)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3.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书籍—狼藉严峻—竣工满脸横肉夹衣(三)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事的,请划出文中标志性的句子。

明确答案:时间那年春天;4月6日的早晨;有一天;4月28日。

2.同学们,4月6日的早晨,父亲被捕了。

那么那年春天写被捕前;有一天写被捕后;4月28日写被害后。

3. 理清文章的脉络,结合题目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写我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以及被害后所发生的事情。

4. 同学们,你看一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板书:首尾照应)其实文中还有几处是属于内容上的前后照应,找一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实录及评析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教学过程实录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效果评析 • 教学反思与改进 • 专家点评与建议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回忆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通过展示历史照片、文物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02 所描绘的时代背景。
提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 03 讨论。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0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整体感知课文 内容。
0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 课文大意。
02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感受,了解学生对课文的 理解和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 等方式,深入体验课文所 表达的情感,增强他们的 情感共鸣。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效果
图片展示
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 的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 地理解课文中的场景和人 物形象。
视频播放
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影 片或纪录片片段,让学生 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 事件经过。
THANKS
感谢观看
对策措施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朗 读、讨论、分析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关 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 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02
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 0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06
专家点评与建议
专家对教学实录的点评
教学内容充实

读常人之情悟英雄之情: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与评析

读常人之情悟英雄之情: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与评析

读常人之情悟英雄之情: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

该单元以“理想与信念”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两个语文要素。

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后来,李星华又对父亲的一生做了回忆,写了整本回忆录《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本文收录于此书中,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本文特点之一是采用倒叙手法,以回忆录的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回忆录一般都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和事件,作者对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记忆历历在目。

文中关于李大钊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含蓄耐嚼,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一语文要素可以基于文本的文体特征得以落实。

本文特点之二是从女儿的视角回忆,塑造了身为革命者的父亲形象。

文中多处表现了父亲对子女的爱,这一情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但这不是一位普通的父亲,文中多处刻画了父亲作为革命者的坚贞与伟大。

从父亲到革命者,从常人的情感到英雄的情怀,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阶梯。

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与年代久远的历史人物、事件建立链接,理解人物形象,从而为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的文本积累方法。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如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等。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搜集资料的方法。

但基于理解的需求,其有针对性地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仍然有待加强。

学生缺乏文本认知背景,体会人物品质时有一定的距离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因此,抓住关键词句的理解,查阅并合理选择资料,为体会人物品质设置适当的梯度,从而形成对人物既全面又深入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梳理课文内容。

2.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最新统编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教学反思

最新统编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教学反思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语文要素】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李大钊同志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1.关注对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2.查找资料,了解先辈李大钊同志的革命事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同学们,当这优美的、激昂的旋律在我们耳畔响起时,你是否想过,今天幸福的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今天我们将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认识一位这样的开创者、一位伟大的革命先烈。

2.板书课文标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预习时,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你有什么疑问?3.指名回答。

预设: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4.小结: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性文章。

这节课我们就走近李大钊同志,看看这位革命志士给他的女儿留下了哪些回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避免僻静严峻魔鬼苦刑执行袍子皮靴含糊(2)指名读词语。

齐读词语。

3.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难写字和易错字。

教师重点指导:“哼”不要多加一横,“执”字的第五笔横折弯钩不要写成横折折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并适时批注。

3.教师用课件出示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梳理课文脉络,并将表格补充完整。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3月29日,我在教研会上了一节以“三思课堂”为导向的公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是“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

”本节课的设计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为着手点,课堂上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以情绪感染学生在教学伊始,我用“北京晨报刊登李大钊被害”的这一消息激情导入,教师的语言,教学课件的背景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感情基调,把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就吸引到了课堂上。

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尽快进入到一种庄重、缅怀先烈的氛围中来。

学生被这样的教学环境所感染,教室变得安静极了,我看到了孩子们一双双充满童真又期待的眼神,感受到了孩子们迫切学习的心理。

本环节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让学生可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巧妙引读,以朗读带动学生1.抓住课文对话,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这一片段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李大钊的无私无畏的形象,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猜想“我”以前问了哪些幼稚可笑的问题?父亲是如何耐心回答的?追问:“有一天,我蹲在父亲身边,当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父亲时,父亲又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学生从角色体验中感知人物的心理,去把握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感知语言表达,丰富语言内涵,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回忆》评课稿(3篇)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回忆》评课稿(3篇)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回忆》评课稿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回忆》评课稿(3篇)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回忆》评课稿1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设计有效。

李老师钻研教材深入,把我教研活动主题准确,她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读中感悟,品析人物形象,欣赏人物事迹。

(2)体会写作方法,领悟对比、首尾照应等写作手法。

既准确地把握了本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又与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很好的结合。

目标设定很是准确。

教学中没有过多的繁冗的做作,而是注重了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对比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用在何处,有何好处等做了重点点拔,因此教学设计也相当有效。

2、课模运用娴熟,我们很受启发。

我校的课模为“四段九环节”教学模式。

四段即“问题导学--自学探究--质疑点拨--巩固提升”。

李老师在设问导读环节只提出了三个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李大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既对课文内容有了总体把握,有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本次教研活动的教研重点很好的切合在了一起。

自学探究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学探究时间和交流时间,老师的点拨采用抓住疑点、难点进行追问,但却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是顺势利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巩固提升环节的课后作业留得也很巧妙。

3、重视朗读,为习作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

而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如同造房子,基础越坚实,房子才能盖得又高又大。

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高段教学,尤其是今天的.“对比和前后照应”写法的学习和运用,想要在课堂上就见到运用的效果很难,唯有把读重视和指导到位,才能在课后的习作中运用自如。

李老师做的很好,很好的诠释了读写结合的具体做法。

值得我好好学习和借鉴。

另外李老师对学生长期不断的激励性评价也是我学习的好素材。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回忆》评课稿2《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文,写的是李大钊的女儿李兴华对她父亲在被xxx派逮捕之前到被害后的回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

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

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点评: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相通,情感相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

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

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

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点评: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相通,情感相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

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请举例说明。”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挑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3.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课文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文字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针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本案例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体验法和小组合作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辨能力。Βιβλιοθήκη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于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所描绘的情境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教学氛围。通过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作者十六年前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自然地融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描绘家庭亲情的老照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庭的记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十六年前的自己是什么样子?那时候你们与家人有过哪些难忘的回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教材解读《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通过对李大钊被铺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怀念。

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

难点是理解本课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理念本文是一篇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

因此,本课的教学我首先从整体着眼,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那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了解文中对比描写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能够使学生对事驱李大钊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用英雄人物的故事,加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以“情”这条线抓住了学生的情感。

】二、精读细品,领悟情感1、学生自由读文师:课文的回忆部分写了几方面的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表达出来。

生:课文的回忆部分写了捕前、被捕、被审。

师板书:捕前被捕被审【评析:本课篇幅较长,学生通过自由读,采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抓住了文章的主线。

】2、学习第一部分(捕前)学生读2-7自然段,师:父亲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局势的严重表现在那几件事上?生1: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生2:张作霖要派人检查,生3:工友阎振三的失踪。

师:这些事进一步说明了局势的严重。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生:李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很了不得,他很伟大!生:李大钊关怀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同学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评点:黑板的易主,使同学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尝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索,并做批注。

同学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评点:要留给同学充分的读书时间。

感悟课文需要让同学自己亲近课文,和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觉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沟通,好吗?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运用了剥指甲等酷刑。

可是他仍保持着镇静而慈爱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得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环节,被你发觉了,读书就应当这样。

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生:(激昂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顽强!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评点:对话促发了同学的思维,促发了同学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目通,情感才目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肯定会有许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由于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昂,他仍用安定镇静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默示他们要顽强。

这都说明他特别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

他把自己的`安全问题已经置之度外,心里想的是国家。

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手指着课本)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镇静,你们看,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

师:我要为你竖起大拇指,你的目光关注到了课文的插图,思索的角度别出心裁。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及评析【前言】十六年过去,回忆起那段充满温暖和回忆的时光,仿佛记忆中时间的轴线一下子把心灵带回了过去。

在大家的记忆里,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那时候的我们,还是那样的童心未泯,懵懂无知,但是却有着一颗纯真的心灵。

【正文】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正在上一小时的语文课。

班上大约有50个人,每个人都掩藏着不同的快乐和悲伤,在这个教育的场所,以教师为核心,我们一遍遍地重复、学习,这种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和兴奋。

班主任心血来潮,提出每个人来讲一个童年的经历。

大家都惊讶,童心未泯的我们自是喜欢这种分享的机会。

有一个叫小华的女同学,讲了一个发生在她小学二年级的故事。

她的家庭情况不是很好,父母经常因为生活琐事而吵架,她也经常被卷入其中。

那年的元旦,所有的孩子都在家里放鞭炮,礼花飞舞。

小华从窗户里瞧见了这一切,但她哭着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她在自己的书包里找到了一根放在一旁好久的小毛边,然后拿出一张纸,开始悄悄地画画。

经过一段时间,小华拿着一张红色的大牛板纸,上面写着“我是你的小朋友小华,送你一个吉祥物,愿你在新的一年里快乐,健康。

爱你的小华”。

她拿着这张纸,跑到了一家公益组织门口,塞进了一个老爷爷的手中。

听完小华的故事,全班都很感动。

我们听懂了除了知识之外,你的一颗真心和一片爱尽管精简,却同样触动人心的道理。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迹,也是我们提及哪个班级都能想起的那份回忆。

回想起来,我们的老师是非常通情达理的,他知道我们需要家长的陪伴,特意安排了家长陪读日,让我们与父母一同进入了校园,一起观察、提问、交流,甚至是一起硬着头皮当起了小老师,此时,我们终将明白,家长的陪伴真的很重要。

【评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有着很多令人感动的场景。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学习到知识,自然不分你我,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带领,我们学会了坦诚、勇敢、执着和宽容。

从小就学习这样的思维方法和道德价值,《论语》中所说的“时之制度,不可为也,古今道之不易者也”,恰恰契合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需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十个生字,语文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阀()娱()僻()怖()宪()伐()误()避()布()选()胖()刑()押()舅()绞()伴()形()胛()臼()较()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三则《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

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

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

②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

哲学意义上的对话,中国最早是老子阐释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

文学意义上的对话,集中体现在巴赫金对话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综上所述,对话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

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

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

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

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对话”成为语文教学必然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

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

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

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

开放教学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其他学科以及校外生活的沟通。

这样,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被消解了。

“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

对话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

首先,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

《语文课程标准》摒弃以教师为轴心,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以学生为轴心,教师无原则迁就学生的“学生中心论”,认为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孩子”。

其次,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

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

师生之间的互动依赖于三个技巧:“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吸收,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

“表达”,表达要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还要注意表达的表情和语气。

“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

另外,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的。

这种对话是一种启发,一种提高,是意义建构活动。

我们应该做到四个“关键词”——“吸收”:能接纳对方的信息并转化为营养。

“宽容”:容纳对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思考”师生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引发进一步思考。

“提升”: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二是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从根本上说,言语理解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文本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

在“对话”中,文本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断融合,不断形成新的视界。

这样,“对话”就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意义联系的纽带。

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对某一个问题达到意义的认同和共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与言语作品的“对话”,首先,初读整体感知,巧妙选择话题。

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感受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整体感知,感知文本的“语表层”。

其次,熟读文本精思,自主领悟话题。

要以学习文本的言语为本体,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

通过对文本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潜思体会,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

再次,研读探究交流,多元解读话题。

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

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案例评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江苏铜山滕衍平)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

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

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点评: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相通,情感相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

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

他把自己的安全问题已经置之度外,心里想的是国家。

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手指着课本)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平静,你们看,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

师:我要为你竖起大拇指,你的目光关注到了课文的插图,思考的角度与众不同。

你是怎么知道这张照片是李大钊临刑前留下的?生: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师:大家都来看看这幅照片,是不是这样?生:他的表情很坚定。

生:我在咱们学校的宣传挂图里看到过这幅画,下面有他的一句话:“人生之最高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他说的那句名言,我今天终于感受到了。

师:处处留心皆学问呀!谢谢你把这句名言介绍给我们。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好不好?生:好!(学生齐读)生:在李大钊被捕时,他“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说明他有胆识,心里已经有了被捕的准备。

师:是呀,无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大钊那一份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

谁愿意读一读这一部分?(指名读,大家自由读。

)生:李大钊不但爱自己的国家,他也爱他的亲人。

父亲不管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

师:这一次,父亲“含糊”地回答,使你想到了什么?生:局势很紧张。

生:老师,在法庭上,我觉得课文里的“我”确实很机智、很勇敢!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你看,课文里几次提到敌人,都是那样的残暴。

可是“我”却“骗”住了敌人,保住了哥哥。

生:(急切地)我补充一句,当时的“我”很小,敌人这么凶狠,“我”都不怕,更能看出“我”勇敢、机智。

师:课文重点回忆李大钊,为什么这里写了这么多“我”的事呢?点评:高质量的对话离不开“点拨”,“点拨”的功用就在于“化难为易,引向深入”。

生:(兴奋地)我知道了。

父亲在敌人面前是那样的“镇定”“沉着”,是父亲的行动影响了“我”。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

师:读出问题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好呀,请讲。

生:她哥哥是干什么的?师:你们说她哥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生:“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的哥哥一定也受到父亲的影响,也会是一个搞革命的青年。

师:有道理。

不过关于她哥哥的事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一下资料。

点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生成的课堂信息有时会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

“她哥哥是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李大钊同志的形象。

师:课文最后“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此刻他的心里会想说些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那样的时刻,李大钊不能说,现在就让我们把他心中的话儿说出来吧!生:我的好女儿,你懂事了,你长大了。

生:好孩子,我很快就要被害了,你们一定要接着我的工作做下去。

生:女儿,我为你感到自豪、感到欣慰!师:读书,就是要把自己融入书里。

你们读进了书里。

生:他的目光里充满了希望!师:好!好一个“希望”的目光!点评:对话式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体验、生命的交流。

一个“希望”的目光,包含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老师惊叹!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彼此间分享精神与幸福。

师: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

对于这篇课文谁还有自己的想法要说?点评:读书要读进去,到字里里行间去品、去悟;还要读出来,从整体感受,跳出课文谈课文。

生:我课前在图书室里看了一篇文章,里面说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师:(沉默)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此刻,我相信你们的心情会和我一样激动。

请你们完整地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深深回忆吧。

(学生读全文)师:读到这儿,你们对于课文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请你们再一次把它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踊跃上前,又写下“忠于职守”“坚强”等词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