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的色彩艺术探微_雷冬梅
论鲁迅小说中的荒诞色彩
论鲁迅小说中的荒诞色彩作者:田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4期摘要:鲁迅透过他的一系列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刻画出一组性格迥异且极具荒诞色彩的人物形象,突出表现出鲜明的荒诞色彩,深刻的揭露了社会黑暗的现实,并给予人民深切的同情。
关键词:《狂人日记》;《阿Q正传》;鲁迅;荒诞色彩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鲁迅在小说创作中显示出来的艺术特点和不同方式的创作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外来学派及思想的影响,如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等。
其中荒诞色彩在其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荒诞”一词常作“不合理的常规,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解释。
荒诞的艺术手法最早来源于西方,指用离奇的故事来讽刺现实。
例如卡夫卡《变形虫》,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在文学创作中,“荒诞”指对事物极度夸张的一种方法,即从某种主观感受出发来改变客观事物的形态和属性,直入现象的至深之处,揭示事物的本质。
荒诞小说中的讽刺意味往往与苦涩的幽默结合在一起。
通过不确定的时、空和人物来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将现实中的具体人物抽象化。
现实存在的因素和非现实虚幻的因素交织于一起,用写实的手法,来叙述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虽然荒诞滑稽,却开掘了主题的深度。
在鲁迅小说的作品中,作者常通过刻画一类典型的却极具夸张的人物以及事件,来深刻揭示人物命运的悲剧,揭露社会黑暗的现实。
他把荒诞放在日常生活之中,放在最平庸的环境里,把它当做丝毫也没有什么可怪之处的东西加以表现。
在故作平淡无奇的日常形式中表达出反常的内容,结果,使不受制于现实的事件,显得“比真正的生活真实还要现实”。
能不能用荒诞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家的愿望,而是取决于生活本身。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怪诞现象,写实的作品势必要表现这种荒诞的现实。
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最黑暗的年代,许多反动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以习惯的形态显现出来,而鲁迅则用荒诞的手法对生活的这种荒诞现象加以无情的揭露和剖析,表现了较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
细描重染随骨敷色_鲁迅作品人物的色彩意象
彩为表现核心的雷同描写, 刻意对脸颊颜色做了意 “ 味相反的对比处理, 重复的表达方式和 “ 红” 、 消失 了血色 ” 的色彩意象以无声胜有声地诠释了祥林嫂 的精神状态和不幸遭遇,暗示了其未来的悲惨命 运。随着情节的深化,祥林嫂的脸色最后从 “ 消失 了血色” “ 变作灰黑”,其肉体与精神终以死灭收 场。在 《 呐喊・故乡》中,为了表现美好童年回忆 与无情当下现实间的反差,鲁迅再次运用色彩意象 进行人物描摹:闰土 “ 身材增高了一倍;先前的紫 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 。 这些色简意深的色彩意 象在作品中多有体现, 其“ 画眼睛、 勾灵魂”式地诠 释了人物境遇,昭示了其必然命运。如 《 呐喊・孔 乙己》中,因考不中秀才而屡受奚落的孔乙己: “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 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 彷 徨・伤逝》中,为爱情幻灭而沉默忧郁的子君: “ 暗中……便浮出一个子君的灰黄的脸来 ” 等等。 有时,鲁迅还以色彩的深层意味和美感进行意 象暗示与指涉,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耐人寻味: “( 我)于是就看见 ( 子君)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 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 性等方面,新颖别致,独树一帜,因此,他的小说 在艺术表现上被人们由衷称道为 “ 格式的特别”。
1 责任编辑:赵红玉 6
作者简介:金禹彤,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讲 师,在读博士 。
&& * %+)
二、色由神生:灵魂自白的幻景
除了源于生活经验的真实色彩描绘,鲁迅还展 开想象进行色彩创造来塑造人物的精神形象,这样 的色彩设置往往神异离奇、过目难忘, 《 故事新编 ・补天》中的女娲形象就是如此: 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 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浓成一 段纯白。……这纯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动摇,仿佛全 体都正在四面八方的迸散。 全幅图画酷似西方神话中 “ 爱与美神 ” 维纳斯海 中诞生的绚丽景象, 鲁迅赋予中国女神以奇异炫目 的色彩, 让女娲在天地的 “ 肉红色 ” 和大海的 “ 蔚蓝 色” 构成的壮丽、 恢弘场面中飘逸而来, 流转摇曳的 色调、 层次丰富的色彩使得女娲的人体美充溢着原 始蓬勃的生命力、 创造力, 激荡着作者为 “ 五四 ” 时代 精神所感染的振奋情怀。 鲁迅以女性人体美来盛赞 女性, 他超越了平凡、 日常的色彩体验, 以独特的色 彩感知力和艺术创造力, 将国人讳莫如深、 被封建理 学视为污浊的 “ 性” 赋予了灿烂的形象、 灵性的光彩, 可谓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堪与 “ 女神诞生图 ” 相对照 的是 《 野草・颓败线的颤动 》 中一个仿佛同样幻化于 波涛中的女人形象, 然而作者以 “ 无色之色 ” 将她的 世界处理得那么冷僻、 荒寒: 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 而已经荒废的, 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 这颤动 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 空中 也即刻一同振颤, 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 这位被世人和亲人唾弃的老妇立于空旷的天地间,
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
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第一篇: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摘要:鲁迅是卓越的艺术大师,伟大的文学巨匠。
他的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鲁迅小说,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具体、真切地刻画出人的灵魂,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鲁迅小说;艺术风格;叙述;白描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其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它们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打破了古典小说以叙述情节为主的模式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一、多姿多彩的叙述手法鲁迅的小说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的《呐喊》和《彷徨》就是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著称的,这些作品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格式。
从叙述的角度而言,鲁迅小说中有第三人称的小说,如《药》、《明天》、《离婚》等,也有第一人称的小说,如《狂人日记》、《故乡》、《伤逝》等,同时也有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小说,如《祝福》。
从时序上的安排上看,鲁迅小说中有以时间先后组织情节的顺序,如《药》、《阿Q正传》、《离婚》等,但也常用倒叙的方式改变固有的时序关系,如《祝福》、《伤逝》等。
从时空关系而言,横断面切割方式在鲁迅小说中已成为经常运用的主要方式。
《示众》只是一个场景的描写,展示的是现实生活的一个横断面。
《药》则是先后几个场景的组合,像戏剧中的几幕……鲁迅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其文体形式却万象纷呈,各自不同,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多样化发展的基础。
二、精细老练的白描手法在表现手法上,鲁迅喜欢运用精细而又老练的白描手法。
他认为白描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造作,勿卖弄而已,仰仗的是观察精到,语言贴切,表现节俭。
鲁迅小说中色彩词语的运用
鲁迅小说中色彩词语的运用作者:王勤红董振博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04期“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马克思)鲁迅小说中的色彩描写,或绘景状物,或渲染气氛,或刻画人物,色彩斑斓,从多角度彰显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以最朴实的形式给读者留下了享受不尽的美感。
一、用色彩渲染环境,烘托人物的复杂心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极其俭省,几个甚至一个色彩鲜明的词语就能抓住环境的特点,将读者置身于人物所处的环境中,从而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的情感。
《药》的开头写道:“秋天的后半夜……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清白的光”;“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乌蓝”、“青白”、“灰白”几个色彩暗淡的词语写出了黎明前黑暗时刻,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肃杀冷峭的气氛,烘托出老栓买药时忐忑不安的复杂心境让人体会到悲哀的情怀。
《祝福》的开头写道:“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灰白色”是“我”回故乡鲁镇时压抑沉闷的心境的最好体现。
二、用色彩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生活理想。
小说中的有些色彩描写是明朗的,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
《故乡》中有这样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深蓝”“金黄”“碧绿”“银”几个词语色彩明丽,搭配和谐。
明朗背景下,充满活力的少年闰土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流露出对闰土的由衷喜爱和羡慕。
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孩子间纯洁无瑕的友谊交融为一体,清新纯朴的画面中,蕴含了作者美好的生活理想,寄托了对农村生活的怀恋。
这正是他心中那种和谐人际关系的理想象征。
三、用色彩刻画肖像,抨击封建制度的罪恶。
肖像描写是把人物写活,也是传达作者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
鲁迅深谙肖像描写的奥秘,简洁的色彩,传神的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封建制度的罪恶。
《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运用与作用
平顶山学院2015届本科生毕业生论文《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运用与作用杨慧静目录引言 (1)一、《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分类 (1)(一)描写人物外貌、衣着的色彩词 (1)(二)描写客观景物的色彩词 (3)(三)描写人物外貌特征的色彩词 (4)二、《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特点 (4)(一)深沉、冷峻 (5)(二)轻松、欢快 (6)三、色彩词在《呐喊》《彷徨》中的作用 (6)(一)人物外貌、衣着色彩词展现人物命运的变化 (7)(二)自然景物色彩词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8)(三)指代人的色彩词突出人物特征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色彩词是根据词的概念意义划分出来的,不属于汉语语法上的分类,它的主要作用是描写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色彩状态。
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色彩词是作为表达色彩概念的一类特殊的词出现的。
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是借助描绘客观事物的色彩,能够给读者的视觉造成强烈的冲击。
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它的色彩,以此来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1],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尽管不能直观的再现画面中的色彩,却可以使用作为媒介语的色彩词来引起读者对画面的情感体验,达到将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充满色彩的画面的目的。
自古以来,很多睿智的学者都意识到色彩的艺术美以及色彩描写对读者的强大感染力,所以,很多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运用色彩词,用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审美效果。
著名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就经常运用色彩词来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客观景物,渲染环境气氛,抒发主观情感。
一、《呐喊》《彷徨》中色彩词的分类汉语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富有色彩的词。
“《说文解字》糸部关于丝帛的色彩词就有24个,例如‘红、绿、紫、绛(深红色)、绯(鲜红色)、绀(深青色)、绢(白色)、缇(丹黄色)、缁(黑色)、素’等。
鲁迅小说中色彩词语的运用
小说中的有些色彩描写是明朗的.具 有浓郁的田园风光。<故乡>中有这样一 幅神异的图画: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问有一个十一 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 ……”“深蓝”“金黄”“碧绿”“银” 几个词语色彩明丽,搭配和谐。明朗背景 下,充满活力的少年闰土的英雄形象栩栩 如生.流露出对闰土的由衷喜爱和羡慕。 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孩子问纯洁无瑕的友 谊交融为一体,清新纯朴的画面中,蕴含 了作者美好的生活理想,寄托了对农村生 活的怀恋。这正是他心中那种和谐人际关 系的理想象征。
鲁迅善于运用简明、准确、生动的色 彩词语给他笔下的景物、人物、事物着 色,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作品的思想 内容,揭示小说的主题,反映深刻的社会 问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9
王勤红.董振博,教师,现居山东淄
万方数据
鲁迅小说中色彩词语的运用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王勤红, 董振博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2008,""(4) 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wjxyyj-ddb200804087.aspx 授权使用: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njsfdxtsg),授权号:931d84b0-e61f-4f49-bc99-9dd300e6feb3
四、用色彩写人状物.直面惨淡的社 会现实。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中的 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 疗救的注意。”《药)中对人血馒头的描 写令人触目惊心,为读者展示的是惨淡的 社会现实:。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 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打_,■¨¨ n。j二一1 ■J
鲁迅小说悲剧色彩教学谈
鲁迅小说悲剧色彩教学谈田玉娥满艳霞杨会湖南省凤凰县茶田九年制学校(邮编 416204)鲁迅在文坛的地位,一直以来总被人们贯以“巨匠”的称号,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选,一直收录着先生的作品,从事语文教研或语文教学工作者都一致认为:鲁迅小说的教学已成为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分析小说,把住人物形象便是关键。
读,教中学鲁迅小说,比较可知,先生笔下的人物有着如下相似之处:写平常人,平常事;没有英雄,没有传奇;主人公都是社会底层的人,近似“多余者”或“零存者”。
如:在兵、匪、官、绅重重压迫下,变得憔悴,迟钝,麻木,寄生活的希望于神灵的闰土;饱受封建制度孔孟之道愚弄、摧残,却仍眷恋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随着十九个铜钱的酒债从粉板上被抹去而被人永远遗忘的孔乙己;在因袭的重担下无可告语地辗转,终于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带着痛苦与恐怖的灵魂,在黑暗与迷惘中死去的祥林嫂;被封建统治者剥夺得一无所有,甚至连姓也不配有,承受了无数人生的不幸和灾难;在他们的命运惊人麻木的心灵里蕴蓄无数人生的痛苦与辛酸,最后不明不白的死在革命党的屠刀下的阿Q。
……他们的命运都令人颤栗。
综观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我们发现;悲剧;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鲁迅小说的主体部分。
就题材而言,有中国贫苦农民的悲剧,如《故乡》,《阿Q正传》;有中国劳动妇女的悲剧,如《祝福》;有中国低层知识分子的悲剧,如《孔乙己;》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及先驱者的悲剧,如《药》;甚至还有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如《狂人的日记》。
我们可以说,鲁迅小说最伟大的艺术成就就在于揭示了被东方文明、脂粉涂抹着的中国社会,乃是一个黑暗至极的吃人地狱,一个“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且介亭杂文末编——写在深夜里》)。
鲁迅先生创造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小说形式的现实主义悲剧作品,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恰恰全面,深刻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悲剧观,体现了鲁迅美学思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侧面,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强调鲁迅小说的悲剧色彩。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品味鲁迅作品语言的色彩美》课堂实录 苏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品味鲁迅作品语言的色彩美》课堂实录苏教版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首先要感谢我们班上朱丹迪同学,正是她在xx年冬天写的一段随笔:《终于选择:将鲁迅读下去》(PPT展示该同学的随笔)引发了我上今天这样一堂课的思路。
鲁迅,可以称得上我们初中教材中的“当红作家”,我们读过他的作品很多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PPT显示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汇总),有些是教材中的,有些是名著推荐着的,还有的是出现在课文的注释中的。
像朱丹迪在随笔中写的那样带着对鲁迅的怕开始了初中的语文学习,那你们怕不怕?生:怕!师:你们怕什么?生:难懂!师:大家想过没有,那么难懂的一个作家他的作品为什么在各种版本教材中都选中它们?不知道了吧,那老师来告诉你们!教材的编写者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温立三有这样一段话——(PPT显示“鲁迅对语言运用的精美和自如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基于这样的原因,所以老师也格外给大家安排了鲁迅专题阅读。
读了这么多的鲁迅作品,老师想听听同学们对鲁迅其人、其文的认识。
老师从你们的随笔中精选了一些,一起来看看——不过有个小小的要求,当屏幕上出现哪位同学的大名时,得请他起来读一读他的精彩片段。
(PPT逐一显示)生1:鲁迅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诗。
——邹忆帆生2:我所认识的鲁迅,是一个感情真挚而又深沉冷峻的伟大作家。
——赵宇丹[来源:Z&xx&k] 生3:他一个人寂寞地回想往事,重温回忆,哀痛着世人的冷漠与无知。
他每写一篇,心必生4:是激昂一回,颤抖着笔尖,从心灵深处发出呐喊。
那是痛处,也是起点。
——朱丽莎生5:他的文章显得深奥,他要救赎沉寂昏睡了千年的国人的灵魂,他的文章很温馨,他把记忆中的故乡、童年化成了似水柔情。
——杨一佳生6:他是一个凡人,他以医治被庸医耽误了的病人为追求,东渡日本,他是一个伟人,他以唤醒被愚民政策麻木了的心灵为理想,化文章为投枪匕首。
他如一支火柴,燃烧了自己,给中华大地带来了缕缕野火。
浅议鲁迅小说中色彩语言的功用及意义
浅议鲁迅小说中色彩语言的功用及意义作者:白旭辉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7期摘要:鲁迅小说中色彩语言的运用极为成功。
他用色彩语言描绘人物肖像,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用色彩语言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用色彩语言描摹景物,暗示人物形象的时代特征;用色彩语言点染气氛,烘托主题。
表现了深广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享受。
关键词:鲁迅小说色彩语言功用意义引言鲁迅小说中色彩语言运用之成功堪称一绝。
其在小说中精心选用恰当的色彩语言来表现人、事、景的特征,使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人物形象,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景图画,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一、用色彩语言描绘人物的肖像,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鲁迅擅长于运用色彩语言精心描绘人物外形,紧扣人物总的特色,表现其性格的变化,使形象异常鲜明。
《祝福》中,仅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就有十次之多。
作者妙用色彩语言描绘祥林嫂的外部形象,凸显了其基本形象以及精神变化,展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这是祥林嫂刚从婆家逃到鲁四老爷家时的肖像描写。
作者运用“白、乌、蓝、月白、青黄”这些冷色调,给人以深沉的感觉。
头上的“白头绳”,身上的“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都显示刚死了丈夫的她命运之悲惨;“脸色青黄”,表明其深受压迫,生活艰难;唯两颊还是“红”的,则表明她虽受折磨,却仍有青春活力,尚存生活信心。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一句改“红色”为“血色”,蕴含“活的生命”之意,说明她先前“唯独”尚有的一点活力也“消失”了,揭示出其悲剧命运的进一步发展。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浅谈鲁迅小说中色彩语言的艺术特点
浅谈鲁迅小说中色彩语言的艺术特点作者:袁丽来源:《职业·下旬》2014年第08期摘要:阅读鲁迅作品的关键在于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本文结合中职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从色彩语言的艺术特点这一角度,尝试对鲁迅小说进行浅析。
关键词:鲁迅小说色彩语言艺术特点形象性格一、用色彩语言对比描绘人物的肖像,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达十次之多,但主要的描写有四次。
第一次描写作品运用的“白”“乌、蓝”“月白”“青黄”这些冷色,给人以深沉的感觉。
唯独她的两颊还是“红的”,说明这时的祥林嫂虽然受了折磨,但还没有完全丧失青春的活力。
第二次的描写稍有些变化,“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
这里不再用“红色”,而是用“血色”,除了说明色彩,还包含有生命活力的意思,说明祥林嫂仅有的一点活力也消失了,揭示出祥林嫂的悲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次描写与前两次完全不同,写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
是从动作上,特别是从脸色上、神态上,揭示祥林嫂心灵所受到的打击和痛楚。
第四次描写是祥林嫂倒下前的肖像:“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这段描写十分深刻地反映了祥林嫂的悲剧已经发展到最后,她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命的活力。
在以上四次描写中,特别是对祥林嫂脸色变化的描写,运用十分恰当的色彩语言,一步步显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发展,以及性格和精神的变化。
二、用色彩语言表示人物的形象特征,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小说《药》里,鲁迅没有整个描写华老栓的形象,但几次提到他的“黑眼圈”。
华老栓是个开茶馆的,常常烟熏火燎,同时又为儿子的病日夜操心,早起晚睡,他的眼圈发黑是必然的。
“黑眼圈”在特定的条件下,也成为具有特征的色彩。
鲁迅特别注意抓住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脸部表情特征,用色彩语言表现出来,起到了“勾灵魂”的作用。
谈鲁迅小说的色彩艺术
谈鲁迅小说的色彩艺术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巨匠,而且在美术上有很高的天赋。
他对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却没有走上美术的道路,而是选择了文学救国之路。
然而,在美术上的天赋却让他经常融绘画艺术于其文学作品当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他的很多小说都如同绘画作品一样,有着鲜明的色调,如其《社戏》呈现的是鲜活、温馨的暖色调,《狂人日记》呈现的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冷色调,《故乡》弥漫的是叫人忧郁的灰色调,《祝福》笼罩的则是令人窒息的黑色调,如此等等。
鲁迅还非常善于运用“色彩”词汇,使其作品多姿多“彩”,耐人寻味。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用色彩的变化展示人物命运,塑造人物形象。
闰土是鲁迅小说《故乡》里的主人公,作者对其命运的展示和形象的塑造便采用了色彩对比的方法。
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色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这些色彩,活画出一个健康、英俊、勇敢的少年英雄形象。
然而20年后,苦难的生活使其变得呆滞麻木,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眼睛周围肿的“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从这些色彩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闰土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英俊、活泼的小英雄,而是一个衰老、悲苦的农民形象了。
像闰土这样的农民,在当时何止千千万万,因此这个人物便具有了典型意义,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苦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祝福》中的祥林嫂的命运,也是通过色彩的变化来展示的。
祥林嫂第一次丧夫后逃到鲁四老爷家帮佣,此时,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从这些色彩可以看出,祥林嫂本来是个体格健壮、勤劳善良和淳朴顽强的劳动妇女,另外“青黄”脸色也暗示了她已历经过一次人生悲苦。
然而这才是她悲惨命运的开始。
当第二个丈夫死于伤寒,儿子又被狼衔去之后,他只好再次回到鲁家帮佣,此时她虽然还是当初的装束,但“两颊却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论鲁迅小说中的色彩意象——以《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为例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6期总第419期论鲁迅小说中的色彩意象———以《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为例张童浙江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摘要:鲁迅的小说具有丰富的色彩意象,三部小说集《呐喊》《仿徨》《故事新编》中的色彩意象丰富。
黑白对比分明,清冷硬朗,带着浓郁的木刻版画的神韵,又明显具有自我形象和主体精神的投射;而色彩的运用热烈绚烂,极具梦幻气质。
色彩的巧设给整个作品系统笼罩上了一层古拙原始的情味,内蕴着刚烈的力量,从中亦可窥见鲁迅独异的审美观、精神气质和文化反思向度。
关键词:鲁迅小说色彩意象审美观作者简介:张童,女,文学博士,浙江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
鲁迅作品中存在很多意蕴繁蕤的单位意象,譬如具有压抑感和冲击力的“铁屋子”、孤独的“狼”、暗夜里的“猫头鹰”等,乃至“游子归乡”、“看与被看”等具有鲜明原型特征意味的场景,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意象。
因其凝聚着鲁迅独特之生命体悟,既具哲理内核又显艺术灵光。
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仿徨》《故事新编》,五百多次出现描述性的色彩词语①。
小说中的黑白对比分明,具有自我形象和主体精神的投射;而部分彩色的运用热烈绚烂,极具梦幻气质。
作为一位偏于主观的作家,他注重主观思想和个体心灵体验,化繁就简着墨于自己意念中的单纯色,构成自己艺术世界中独特的色彩意象,从中亦可窥见鲁迅独异的审美观和精神气质。
一、黑、白单纯色的运用与主体精神的投射鲁迅小说中的黑色蕴涵独特的个体精神体验,是进入鲁迅思想世界的症侯之一。
他作品中常弥漫一种“黑”的氛围。
这种“黑”有时表现为实体的“黑”色,也有借助“夜”的意象,渲染出“黑”的心理氛围。
鲁迅自身的外貌,非常接近笔下的“黑色人”。
他“身材不高,皮肤带浅黑色,目光明亮而温煦”,“漆黑的髭须。
”②画家陶元庆画的鲁迅像,还有曹白所作的木刻《鲁迅像》,那黑色的色彩、线条,尤其那黑色的短发和髭须形象逼真。
身形瘦削,须眉浓黑,怒发冲冠,双眼炯炯有光,鲁迅自身的形象与小说《孤独者》的主人公魏连殳颇为相似,二者的生活经历同样颇多吻合处。
朝花夕拾的暖色调的阐述
朝花夕拾的暖色调的阐述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集,书中以温暖的笔触描绘了他
的童年、青年和成年时期的生活,时而凄婉、时而感人,无不体现出
鲁迅温情脉脉的一面。
而朝花夕拾的暖色调则是在这种情感氛围下体
现出来的。
暖色调是指色彩较为明亮、活泼的色彩,如红、黄、橙等颜色。
在《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常常运用这些暖色调来描述那
些令人感动的场景。
比如,在描述他童年时期的生活时,书中写道:“梅香鹤影,翻在稻草堆上,寻找那未到头的世界”,这里的“梅香”和“翻”都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词语,这些鲜艳、明亮的色彩给我
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在书中也经常用红色来表现情感方面的内容,比如当他写
到自己的父亲时,他用“血衣血臂”来形容父亲的勇敢。
这里的“血”色渲染了父亲的无私和勇敢,充满了感人的情感。
可以说,朝花夕拾的暖色调非常的恰到好处,它充分凸显了文本
中的温情与感动,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珍视。
浅析鲁迅作品色彩词语的运用
浅析鲁迅作品色彩词语的运用内容摘要:鲁迅作品多用黑白色调来描摹景物、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用这种深沉冷峻的色调来反映特定的时代特征。
但在黑白之外也会用到大红深蓝等浓烈的色调来描写事物,这些色彩缤纷的词语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暖色暖用,主要用于对童年生活和梦境的描写;一是暖色冷用,使读者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更加体会到现实的冷峻残酷。
而第二种用法不但散见于鲁迅的许多作品中,也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征。
关键词:鲁迅黑白暖色暖色暖用暖色冷用一.黑白的基调――冷色冷用鲁迅作品的色彩,有人认为是灰色的,也有人认为是黑色的,但不管怎么来说都向我们指出了鲁迅作品色调冷峻暗淡的特点,这从由鲁迅的《药》、《祥林嫂》等改编的同名电影我们就能看出。
而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也往往有黑白或者灰白相伴出现的情况,比如: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伤逝》)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q?q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白光》)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药》)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奔月》)老翁―――约七十岁,白头发,黑长袍。
(《过客》)女孩―――约十岁,紫发,乌眼珠,白地黑方格长衫。
(过客》)在鲁迅作品这个艺术的世界里,黑白对比的例子很多很多,这种素淡、灰暗的色调对比,存在着一种单纯、冷峻的魅力,如钻石一般闪耀着冷冰冰的光芒却让人欲罢不能。
钱理群曾对《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四部作品的色彩运用进行过研究,结果是: 白色最多,占所用色彩的25.9%,红色居中,占18.9 %,黑色占18.3%。
如果再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由于运用彩色较多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野草》中的《好的故事》、《雪》、《死火》以及《故事新编》中《补天》等个别篇目,鲁迅作品整体上给读者的色彩感觉更多的是黑色、白色,因此,黑白的律动构成了鲁迅作品的色彩基调。
小议鲁迅文章中的色彩描写
小议鲁迅文章中的色彩描写小议鲁迅文章中的色彩描写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萧红有一次做了件红衣服,认为很漂亮,就穿着上鲁迅先生家去了,想听听他的意见。
不料先生却指出她那红色的上衣配上咖啡色的裙子使颜色混沌起来了,如果换成黑裙子就好看了。
人们常常用这个故事来说明鲁迅先生对色彩美具有极高的鉴赏力。
其实,不只是在生活中,鲁迅先生在自己的文章里对色彩的运用也是极为高明的。
如果细细加以琢磨,不难发现他的文章中许多地方的颜色都包含着深层含意,决非随随便便写来。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有关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还有各色各样的菜花,鲜艳美丽的珊瑚珠样的盆子……你简直就像进入了一个童话王国,多么美丽,多么绚烂!而这一切又都是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的。
难怪它对儿童具有这么大的诱惑力,难怪童年的鲁迅称它为自己的乐园了。
再看三味书屋,作者是这样写的,“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
请注意那个“黑”字,黑色似乎总是带给人神秘,带给人恐惧。
这是不是也暗示了童年的鲁迅告别自由自在玩耍的孩童生活,即将进入私塾读书时内心的惴惴不安呢?因为上文中就写到孩提时的鲁迅是将家人送他进私塾读书看作是对他顽皮的一种惩罚的。
难怪先生家那扇黑色的竹门对他来说是个神秘莫测的未知数了。
同样是描写少年时代生活的小说《社戏》中的色彩描写也是极为成功的。
小说中最富有诗意,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莫过于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几个片段。
而这几个片段中恰恰都有极为传神的色彩描写。
如白篷的船、碧绿的豆麦、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乌油油的罗汉豆,这些以黑白颜色为基调的事物组成了一幅清新迷人的夏夜江南水乡水墨画,真叫人心驰神往。
而少年们的趣事便发生在这美丽的图画中,景美,人美,情更美。
社戏在作者的笔下则是另外一种味道了,戏台是灯火照耀中的,是满被红霞罩着的。
戏台上的人物是红红绿绿地动:有穿红衫的小丑,有套了黄布衣的跳老虎,有蒙了白布的蛇精,这却又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杨柳青年画了,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表现了江南农村特有的风俗民情。
黑与白的结合——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与环境的分析
黑与白的结合——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与环境的分析[摘要]鲁迅的小说中很多形象都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这一点体现了“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甚至可以说,黑白木刻的造型特征丰富了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体现了他全部的人生感悟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人物形象环境黑白色彩评析很久以来,有许多专家学者对鲁迅小说艺术形象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与研究,总结了许多的特点。
但是,鲁迅小说中的另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艺术形象带着浓郁的黑白木刻的神韵,却无人研究。
这应该说是鲁迅小说研究中的一大缺憾。
黑白木刻似的造型效果构成着鲁迅所塑造的小说形象系列的显著特色,形成了鲁迅小说形象特有的风格。
有学者在分析鲁迅塑造的文学形象的艺术特色的时候,提出了“色彩美”,认为鲁迅在艺术创作中以色彩铺陈弥补白描技法的局限,并认为鲁迅的艺术追求是用特定的色彩词准确地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造成人们的美感愉悦,并列举了一些例子。
统观鲁迅全部小说得到这样的印象:作为艺术大师,鲁迅利用颜色塑造形象时,最擅长而且最成功的是对黑与白的调度和运用。
一、黑白色彩中表现人物的特征《狂人日记》作为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小说通过“狂人”的独特感知描绘出一幅“吃人”社会的时代画面,阴冷的世界溢出如磐的黑暗与邪恶。
整篇小说就沉浸在这样一种色调之中:基调是黑。
一片漆黑的基调之上又醒目地跳着白,除了有使黑暗更加阴晦凄厉的惨淡月光,还有“白厉厉地排着”的“吃人”的家伙的牙齿,“白而且硬”的黄鱼的眼睛。
漆黑的背景下,这些白的面积极小,却因对比强烈而特别的刺激,令人触目惊心。
黑白对比产生的强烈的表情性,使小说在对黑暗社会吃人特质的深刻揭示方面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与《狂人日记》相比,小说《药》涉及的色彩较丰富一些。
有兵卒号衣上镶边的暗红,丁字街头破匾上的金,荷叶的碧绿,人血馒头的鲜红,破灯笼的红红白白以及人物绰号“红眼睛”的红等等。
这些色彩词的出现,有的是叙述的需要,有的是小点缀,有的则是画龙时所点之睛。
作业
谈鲁迅小说中色彩词语的运用“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
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昂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合这悲哀或激昂。
”(老舍)为了体现作品的情调,恰当的选择运用表现色彩的词语,在鲁迅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鲁迅的小说再现了旧中国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生活,作品中的色彩描写,五彩斑斓,或绘景状物,或渲染气氛,或刻画人物,从多角度彰显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马克思)鲁迅小说中的色彩描写同样给读者以享受不尽的美感。
一、用色彩渲染环境,烘托人物的复杂心境。
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总是极其俭省,几个甚至一个色彩鲜明的词语就能抓住环境的特点,把我们置身人物所处的环境中,从而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的情感。
《药》中写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清白的光。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乌蓝”、“青白”、“灰白”几个色彩暗淡的词语,让人而感到悲哀的情怀,写出了黎明前的黑暗时刻,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肃杀冷峭的气氛,同时烘托出老栓买药时忐忑不安的复杂心境。
《故乡》中这样写“我”渐进故乡的环境“从篷隙向外以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苍黄”一词,色彩灰暗,勾画出荒村的背景,反映出辛亥革命后,战乱频繁,内忧外患,灾害不断的中国农村凋敝衰败的真实面貌,烘托出“我”内心的悲哀,悲凉,凄苦,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祝福》的开头写道:“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灰白色”是“我”回故乡鲁镇时压抑沉闷的心境的最好体现。
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我”内心颓唐,无可奈何,玩世不恭,听之任之,是一个苟活着的知识分子。
二、用色彩描绘景物,寄托作家的生活理想。
鲁迅小说中的色彩描写有些是色彩明朗的,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
一幅幅清新纯朴的画面中,蕴含了作家美好的生活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从色彩与绘画的视角解读鲁迅作品,也许有着别样的美感。
鲁迅作品敷彩设色,以色写人,以色写景,融情入色,常常是寥寥几笔,似随意点染,却彰显出以少胜多、以无为有的艺术魅力。
一、以色写人,绘形传神
鲁迅作品有色彩斑斓的人物世界:浑身黑色的人、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的人、紫色圆脸的闰土、蓝皮阿五、红鼻子老拱、苍白圆脸的子君……以色彩词为人物造型,常于细微处见精神。
鲁迅用色彩这一特殊的语言,细腻传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隐秘微妙的精神世界。
孔乙己是咸亨酒店“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现实境况却是“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两处着色就形象地交代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和又穷又酸的性格特征。
当有人揭发他偷书,“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头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涨红的脸,既显示孔乙己内心的羞愧,也是他迂腐和死要面子的表现。
当有人取笑“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考不上秀才正是他内心深深的隐痛,“灰色”便是被人戳到隐痛时的可悲可怜的心理表征。
鲁迅通过一系列的色彩词,深入发掘人物的内在精神,将人物个性传神再现。
鲁迅小说还用动态的色彩变异,形象地再现人物的生命状态与命运变化。
《祝福》中的祥林嫂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一身素冷装束显示祥林嫂年轻守寡的处境,而“青黄的脸色”与年轻的生命构成悖反的参照,正是她不幸命运的象征。
同时,白、蓝、乌黑与青黄的纷繁色彩也似乎展示了祥林嫂迷惘、无奈的复杂内心世界。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装束仿佛未变,“只是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一色彩细节正是她被婆家绑走、拐卖,经过再嫁、再寡、丧子的系列惨重打击的痛苦写照。
最后“我”在河边见到她,则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
她是一个活物”。
此时的着色,不仅暗示祥林嫂精神的麻木绝望,也暗示了她生命的结束。
内形之于外,祥林嫂的脸色由两颊红晕到消失了血色再到黄中带黑,这一色彩的动态变化正是祥林嫂从坚忍顽强到麻木绝望的精神轨迹,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浓缩;祥林嫂悲哀的
灵魂和无告的命运都在白、青、蓝、黄的色彩变化中真切再现。
还有《故乡》中二十多年后的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两组色彩的对比,正是闰土在多子、饥荒、苛税与兵匪官绅多重压榨下的命运变化轨迹。
脸色成了闰土精神面貌的表征,苦难生活境遇的见证,多种色彩词的变化配用,活画出闰土苦痛的日益加剧,生发出巨大的悲剧力量。
匈牙利美学家巴拉兹说:“一位画家能够画出一张羞红的面孔,但决不能画出一张苍白的脸由于羞愧而慢慢地变成玫瑰色;他能画出一张苍白的面孔,但决不能画出脸变白这一富有戏剧性的现象。
”鲁迅借色彩语言这一神奇的魔棒,绘形传神,立体再现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轨迹,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
二、以色写景,别有洞天
鲁迅善用色彩写景状物,或渲染氛围、暗示环境,或创设独特的意境以烘托人物、表现主题。
以色状物,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各色各样的菜花,鲜艳美丽的珊瑚珠样的覆盆子……那是色彩绚烂、美丽动人的童话王国。
以色写景,有月夜看戏的美妙意境:白篷的船、碧绿的豆麦、朦胧的月色、星点的渔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还有戏台是灯火照耀中的,是满被红霞罩着的。
戏台上的人物是红红绿绿的,有穿红衫的小丑,有套了黄布衣的跳老虎,有蒙了白布的蛇精……好一幅色彩斑斓、诗意盎然的风情画!但鲁迅笔下的色彩更多的是黑、灰、白的律动。
鲁迅作品弥漫着“黑”的氛围。
《狂人日记》中“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
《药》中:“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而“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还有茶馆里“青白的光”,兵丁“衣服前后一个大白圆圈”,“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浑身黑色”的刽子手等等,这一系列色彩词,不仅渲染
鲁迅作品的色彩艺术探微
雷冬梅
教学大参考·文本解读
出阴森、恐怖而神秘的氛围,奇诡变幻,不同凡响,大有李贺笔下“鬼气荡漾”的意境,而且巧妙地暗示了死寂黑暗的社会环境,预示着革命者夏瑜悲剧的必然。
灰色,是鲁迅作品中阴沉、昏暗天气的主色调。
且看《祝福》:“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爆出闪光,接着是一声钝响,那是送灶的爆竹。
”“雪花有梅花那么大,漫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里的“灰”就像一张无形的巨网,密不透风,笼罩着作品,既渲染了压抑、沉寂而阴冷的氛围,又为祥林嫂的悲剧做足了铺垫。
《故乡》一开篇:“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是一幅灰暗、凋敝而萧索的江南农村图景,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而在结尾的回忆中:“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持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多么明丽、纯净而又充满生趣的神异图画!系列明亮的色彩不仅有力地衬托出少年闰土的英雄形象,更和现实故乡的苍黄灰暗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故乡的依恋与寻找。
三、以色寄情,意蕴深邃
色彩具有符号象征性和情感象征性,鲁迅式的色彩寄托着鲁迅式的情感,表达着鲁迅式的哲学。
鲁迅作品对深重色彩的倾斜,承载着黑暗时代的重压。
在鲁迅笔下,黑色是暗无天日的吃人社会的象征,是鲁迅“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的心境写照。
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面对现实的黑暗与民众的愚昧,鲁迅激愤悲凉,鲁迅抗争呐喊,因而其笔下的“黑色家族”、黑色氛围固然是特定环境的人与物的外化,也是鲁迅个人心态情感的投影。
“黑漆漆”的世界,凝聚着鲁迅对民族命运的沉重思索,折射出鲁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他如牛负重,坚毅深沉,以黑白灰的律动传达着强烈的爱与憎。
鲁迅一面正视深重的黑暗,一面又极力删减黑暗,装点亮色,在色彩的强烈对比中寄托深邃的情思,构成悖反的艺术张力。
在《雪》中,白雪的背景上,跃动着“血红”的宝珠山茶、“深黄”的腊梅花、“冷绿”的杂草。
与其说这是异彩纷呈、明艳动人的南方雪景图,不如说是人格化的境界,满蕴着作者对美与理想的追求。
再看《死火》的画面:“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
而在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
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
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冻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在宏大的“冰”的世界,青白与冰冷正是死亡的颜色、死亡的感觉。
而有了死火,一切青白瞬间化为红色满谷,这是死与生的巨变!阴冷的空间因红色便顿然溢满温暖与热力;死寂的世界,因奇谲瑰丽的红色而充满活力与生机,多么壮美的图画:有火在,就有希望!于是鲁迅在《药》的黑夜里,“在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秋夜》里,有小粉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
”在意味着死寂、悲哀、恐惧、虚无的黑色背景中,燃烧着红色的热烈、活泼、艳丽还有希望。
在“风雨如磐暗故园”的黑夜里,鲁迅以黑抗击黑,又在漆黑中点亮希望的火。
正如俄国画家列兵说:“色彩即思想。
”在黑与红、灰白与绚丽的对比中我们体味着鲁迅式的情感与哲学:极冷背后的极热,大憎中的大爱,大无之中的大有。
[作者通联: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学]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被贬永州时所写的一组游记散文。
当时柳宗元身处荒僻的永州且官赋闲职,这对于胸怀大志的他来说,政治人生走入了低谷,追求和抱负无法实现,内心无疑是痛苦的,加之远离亲朋好友,孤独郁闷,为了排遣被贬谪、被迫害的抑郁和苦闷,柳宗元只好寄情于永州的山水,用游山玩水来打发时光,并试图在大自然中寻觅人世间无法找到的精神慰藉,借寻山访水、描摹景物之机,来寄托自己的孤愤之情,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折射出他内心的崇高和人格的美。
“八记”是描绘永州山水的一副长画卷,每一篇皆
试析柳宗元《永州八记》的
审美内涵
白沁文
教学大参考·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