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意识和道德素养。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教训。这些亮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案例设计中,我以时间为线索,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分为三个阶段: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通过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改革措施及成效与挫折,使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历史,让学生了解改革者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和挑战。例如,在讨论斯大林模式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斯大林会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是什么?在讨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改革会出现挫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二)问题导向
1.针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各个阶段,设计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效。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人性关怀,如改革者面临的困境、改革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有更深刻的认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教案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学案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程第一课时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①十月革命后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国际国内因素: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③战争破坏:经济情况极为糟糕,物资匮乏2、内容 (战争的特殊条件下实施的非常性的应急措施)①农业: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②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④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⑤劳动方面: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3、历史作用:(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政治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1)原因①战争破坏: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破坏了苏俄经济。
②自然灾害: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缺乏。
③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工人农民严重不满。
(2)表现:粮食急剧下降,许多人饿死;大批工人离开工厂,无产阶级队伍涣散。
2、政治危机(1)原因:①直接原因:经济危机的爆发;②根本原因:余粮收集制的强化。
(2)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士兵叛乱。
(三)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形势②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 (从空想到科学) 第一国际、巴黎公社 (从理论到实践) 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 (一国实践)多国实践、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 (曲折发展)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3、特点和实质(1)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胜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目标】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和拓展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讨论,课后进行资料查询、论文习作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可以掌握如下知识,知道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实施情况。
列宁病逝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
斯大林抛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逐步建起了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对苏联和其它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大林逝世以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 但是进展缓慢, 步履艰难, 收效甚微, 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到苏联的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期不改所导致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并不等于十月革命的失败,更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今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
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借鉴,对其教训则应引以为戒,以勇往无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
【专题学法指导】1、整体感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高中历史课第二模块的一个专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把苏联的经济建设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是因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
我们建国50多年来走过的建设道路都有着苏联当年的影子。
了解苏联经历过的成就与挫折,也就是在总结我们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2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3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③商品:取消商品自由贸易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实物配给制2.新经济政策(1)原因: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②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允许外国/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租让制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品: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作用: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斯大林模式”了解“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政治表现①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②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③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2.经济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用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排斥货币、市场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③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苏联的改革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2了解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经济上:①农业:(改革的突破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1)内容: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后果: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1991年,苏联最终解体。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 学案
专题七社会主义苏联的建设与教训【课程标准】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三、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前提示】【知识梳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首先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在一段时间里,苏维埃俄国曾试图实行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平均分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但后来列宁从实践中认识到,“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于是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并非是历史倒退,反而是历史的进步。
新经济政策之所以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第一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俄国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第二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何异同?(1)相同点:①前提条件是都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
②主观目的都是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政权。
③政策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方面。
④结果都起到了巩固新政权的作用。
(2)不同点:①直接目的不同。
前者首要目的是战胜国内外敌人,后者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巩固工农联盟。
②经济手段不同。
前者排斥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尝试“共产主义”,用单纯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后者利用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管理。
2019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错误!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国内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问题暴露,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
内容(1)农业改革:①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结果: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来因为乱指挥和恶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2)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3)政治改革:① 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②结果: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苏联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
3.评价(1)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4.结果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上台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
2.前期改革(1)内容: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2)效果: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3.后期改革(1)内容: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缓慢下来。
(2)结果:①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2.内容(1)经济方面:①改革初期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参考教案1人民必修2
比力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难点
评价新经济政策。
教法
问题法、图表法、比力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放置
___课时
教具
教材、地图册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复习并导入】
回顾历史必修1关于十月革命的内容。教师讲述:一战的进行,激化了沙皇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形成了有利于推翻沙皇俄国统治的国内环境。二月革命的成功,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二月革命后列宁颁布了《四月提纲》,坚决鞭策革命继续发展,把二月革命推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6日午夜(俄历10月24日),十月革命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从此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由此导入新课。
三、能力提升: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扶植被帝国主义战争粉碎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派。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列宁选集》
2、《布列斯特和约》:国家之间的条约也许用平等和不平等来判断太过于简单,可能更应该从该条约产生的感化来看。列宁是真正的实用主义者,利用与德国签的不平等条约为苏俄政权赢得喘息机会。假如德国取得一战的胜利,列宁也就成了俄国的李鸿章;然而列宁预测到了德国的失败,并在德国失败后颁布颁布了取消俄德之间的不平等条约。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单元综述: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疯狂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三年国内战争的困难时期。
之后由于出现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苏俄逐渐转向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走向现代化之路。
建设过程中,在国外资本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落后的背景下,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3、二战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超级大国。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斯大林模式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政治上高度集权等。
4、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
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改革振兴苏联,但后期改革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家逐渐陷入泥潭。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学法指导:学习本单元。
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前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苏联者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经验和教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也可以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达到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重难突破:正确把握新经济政策(1)从必要性看:①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演那种破坏,日用品及其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②经济困难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阅读专题导语部分,思考回答:1.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政策,度过三年困难时期。
之后实施政策,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
2.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模式,斯大林逝世后,、等苏联领导人先后进行局部改革,收效甚微。
3. 改革,逐渐偏离方向,国家陷入困境。
4. 年,苏联解体,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阅读专题导语部分,思考回答:1.十月革命胜利,严峻的内外局势促使苏维埃政权推行政策,以保障军事上得胜利。
试图通过该政策的过渡,结果。
2. 政策取代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并逐渐过渡到。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1) 外患:①十月革命胜利,在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同国签订了《》,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协约国勾结向苏俄进攻,妄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2) 内忧:俄国境内的反革命势力(被推翻的和),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总之,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四分之三领土落入敌手,并失去了主要粮食产地,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急。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到国家手中。
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实行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方面:国家取消了,实行制。
为了保障前线的官兵和工厂的劳动力的需要,实行成年人制,规定“”。
4.性质:是苏俄在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措施。
5.作用:它适应了需要,把全国有限的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6.弊端:该政策中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继续推行该政策造成社会的不反对,以致发生经济政治危机。
事实证明用该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实践是失败的,严重脱离当时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和国情。
【学思之窗】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一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自主构建】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非常时期:三年内战时期1、内战原因:(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俄国与德国签订了《》,退出一战。
2、内战形势:一战中的协约国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险恶的形势。
为了把全国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战胜国内外敌人。
(二)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制。
将农民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以解决粮食这一最紧迫难题。
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实行制。
4、劳动制度:实行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特点:具有战时性、强制性、带有“共产主义”色彩(三)实质与影响(评价)1、实质: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2、影响:(1)积极: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
(2)消极:政策本身存在问题;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内战结束后继续实施,从而激化了矛盾。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一)经济危机1、原因:(1)战争因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的破坏;(2)自然因素:1920—1921年遭遇大旱灾;(3)政策因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推行2、表现:物资缺乏(二)政治危机1、原因:(1)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2)继续强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而使矛盾激化2、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开始标志: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大会一致通过了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
(二)内容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7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副本
7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2011-11-03 12:30:| 分类: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革新和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
【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特点、作用及评价。
新经济政策内容、意义、特点、两种政策的比较等角度考查。
2、“斯大林模式。
特点及表现,弊端、得失影响,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等方面考查。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从改革内容和败因考查。
【单元知识体系】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背景、内容、结果、意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结果、意义)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联共(布)十四大决定)●农业全盘集体化(联共(布)十五大的方针)●斯大林模式(标志、特点、评价)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高一历史教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_0271文档
2020
高一历史教案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_0271文档
EDUCATION WORD
高一历史教案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_0271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人民必修 (1)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概览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解体。
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后的今天,借鉴和吸取苏联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高考链接新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贯穿本课的主题是苏联在斯大林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改革,成效不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命题率较高,特别是新经济政策,命题的题型多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为主。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考点导航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知识梳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协约国武装干涉三年内战背景:苏俄的内忧外患地主、资阶的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实物配给,义务劳动制评价:1.军事胜利;2.社会危机(不是向社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背景: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经济:经济恢复评价:政治:工农联盟巩固,巩固了政权理论:它探索了一条适合小农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重点聚焦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①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②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苏联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
③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高考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背景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
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农业实施余粮收集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2017-2018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人民版必修2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的解题技法 【技法点拨】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就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 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在高考选择题中较为常见。解答因 果关系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根据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才有可能是“因”, 时间在后才有可能是“果”。 (2)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 是因,社会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等。
(3)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能够正确区别客 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 因、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 经济文化影响等。
【典型例题】 (2014·高考江苏卷)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 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 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2.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 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 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D )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 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考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 巴乔夫改革最终造成苏联解体,故 A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 并没有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故 B 项错误;材料中“高度 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指的是斯大林模式,戈尔巴 乔夫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全面否定,那么自然冲击了苏联的所有 制结构,故 C 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 工业的模式,故 D 项错误。
[针对训练]
1.20 世纪 20 年代苏联(俄)某领导人曾说道:“这次失败表现
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来自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为扭转失败他实行了( B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doc
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试说明】(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巳乔夫的改革。
【梳理知识】根据考点要求完成《创新方案》P116的梳理知识1、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着道路的初期探索PH62、知识点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PI163、知识点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P117【问题质疑】【构建体系】根据专题复习,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史料探究】1、阅读材料,I可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连年的战争,已使俄国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其中最大的灾祸是饥荒,饥荒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困难,战争造成了饥荒,饥荒又造成整个国家经济生活的紊乱和破坏。
——《新编苏联史》第47页材料二:鉴于饥荒的出现和粮食状况的极端严重,1918年5月9 1」,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授予粮食人民委员特别职权,同隐藏存粮和投机贩卖存粮的农村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法令重申粮食垄断和粮食固定价格都是不可更改的,必须同粮食投机商进行无情的斗争, 宣布所有拥有余粮而不送往收粮站的人以及浪费存粮酿造私酒的人是人民的敌人,要把他们交付革命法庭审判,处以10年以上徒刑,粮食全部没收。
——《苏维埃政权法令汇编》第2卷第262〜263页材料三:苏俄在1918年〜1919年度征购粮食为10790万普特,(1普特约为16. 38公斤),1919〜 1920年度为21250万普特,粮食征构量的增加证明这是当时环境下的一种可行的粮食政策,既是红军粮食供应得到保障,也使城市居民能配给最低限度的口粮,但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蕴藏着危机。
一一《新编苏联史》第52页材料四:1921年底,列宁说:“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
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 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2.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3.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③商品:取消商品自由贸易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实物配给制2.新经济政策(1)原因: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②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允许外国/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租让制形式,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品: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作用: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斯大林模式”了解“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政治表现①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②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③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2.经济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用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排斥货币、市场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③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苏联的改革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2.了解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经济上:①农业:(改革的突破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1)内容: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后果: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1991年,苏联最终解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3.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品:取消商品自由贸易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实物配给制
2.新经济政策
(1)原因:
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
②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允许外国/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租让制形式,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品: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作用: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斯大林模式”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政治表现
①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
②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③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2.经济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用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排斥货币、市场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③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苏联的改革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2.了解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经济上:
①农业:(改革的突破口)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
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1)内容:
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后果:
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1991年,苏联最终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