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致贫的形成机制原因和对策

合集下载

弱势群体“教育致贫”的原因及对策

弱势群体“教育致贫”的原因及对策

份的就业率 , 0 2 3年和 20 0 04年的 9月就业率分别 为7 %和 7 %。显 而易见 , 0 3 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 的就 业压力 已经 越来越 大 , 失业 现象 日趋严重 知识
( 闵维方 ,05 。不 久 前 对 北 京 地 区高 校 的 14 20 ) .
万多 名毕业 生的调 查结 果显示 ,4 8 的毕 业生起 2 .%

[ 文献标 识码 ] A
[ 章编号 ] 10 4 3 ( o o 0 0 0 o 文 0 4— 4 4 2 l ) 3— 2 2一 4

引 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通用 型人 才 的过 剩 以及 高 级 技 术人 员 和技 工 的短 缺 。之所 以 出现这 种结 构性失 衡 , 首先是 因为在现
对于教育, 一直以来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是其传 道、 授业和解惑的育人功能 ,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 教育的经济功能逐渐显现。 根据人 力资本 理论 , 为理性 的投 资者投 资于教育 作 理应可以使受教育者 改变命运 、 摆脱贫困, 但在当 代中国, 投资教育导致贫困的问题却 日渐突出。零
初次 就业率 为 7 % ;02年 6月 的初 次 就业 率 为 0 20 6 .% ,03年 是 高 校 扩 招后 本 科 学 生毕 业 的第 4 7 20

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 显示 , 教育花费成为城乡 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教育投资作 为一项长期的 投 资 , 的收益要 在很 长 的时 间 内慢 慢 才能 收 回 , 它
点调查 和指标 数据 共 同发 布 的 ( 05年 中 国居 民 20
行的教育公共支出模式下 , 财政投入的重心偏高。 近一段时间, 在教育财政预算支出中高等教育的比 重较 高 , 中等专业 学校 和技工 学校在教 育事业和 而 基建支 出 中所 占的 比重逐 年下 降 , 结果使高 质量熟 练技工严 重短 缺 , 至没 有 专 业技 能 的普 通工 人 , 甚 在一些地 方 的劳动力 市场 上也是供 不应求 , 出现了 “ 民工荒” 。其次 ,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 毕业生人 数 的增加 快于产业 结构 的升级 , 导致 普通高校毕业 生就业 形 势 越来 越 严 峻 。据 统计 ,0 1年 6月 的 20

民族地区“教育致贫”发生机制与“教育治贫”对策——基于三个民族地区的对比研究

民族地区“教育致贫”发生机制与“教育治贫”对策——基于三个民族地区的对比研究
E —mal t n xa h n @ 1 6 e m i:i a io o g 2 .o
_
6 9
中南 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表 1 20 年 三 地 教 育层 次 结 构 比较 08
21 0 1年第 6期
地区
高中数( 人数) l初中数( 人数) 中职数( 人数) 小学数( 人数)
V0 . l No 6 13 . NO .2 1 V 01
民族 地 区“ 育致 贫 ” 生 机制 与 “ 育治 贫 ” 策 教 发 教 对
— —
基 于三个 民族地 区的对 比研 究
田晓红 , 李


( 中南 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3 要: 发展 民族地 区教 育是促进 民族地 区经济发展 、 社会进 步的根本 途径 , 实践证 明部 分民族地 区农村 家 但
民族地 区的治贫扶助政 策提 出意见 , 对实 现教育 与经 济 良性 发展具有 重要 意义 。 本研 究样本 为 经济 与教 育相 对 落后 的贵 州省 黔
南布依族 自 治州 、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 自 治州以及经济 与教育 相对较 好 的吉林 省 延边 朝鲜 族 自治 州 。三个 样本在教育致贫现象上具有代表性。本研究主要采
初中入高中升学率
黔 贵 南 定
恩施建始
2 8 ) f 1 14) ( 2 3 30 25 (8
“ 育致贫 ” 称 “ 教 又 教育 消 费 型贫 困” 是 指个 体 ,
延边龙 井市 回收 14份 。 6

由于接受教育而导致家庭或其 自身陷入贫困状态 的 现象 ¨ 。“ 育致 贫 ” J 教 问题 已引 起 国 内学 者 的关 注 ,

主要致贫原因解释

主要致贫原因解释

主要致贫原因解释贫困一直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人们。

而要解决贫困问题,首先需要深刻了解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本文将就主要致贫原因进行解释和分析。

教育水平不足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教育被视为获取知识、技能和机会的主要途径。

然而,由于一些家庭无法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情况下,孩子们很难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从而继续沿袭家庭贫困的命运。

缺乏经济机会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缺乏工作机会或者工作机会收入水平低,会使人们无法脱离贫困状态。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密集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当地居民长期处于生活拮据的状态。

健康问题也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使得许多贫困家庭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疾病对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而为了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一些贫困家庭甚至不得不倾家荡产。

另外,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

干旱、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会给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民生造成严重破坏,使当地居民生活无法正常进行,甚至需要依靠外部援助来渡过难关。

总结来看,教育水平不足、缺乏经济机会、健康问题以及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世界范围内贫困问题的恶化。

要解决贫困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国际机构和个人共同努力,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帮助贫困人口摆脱困境,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人关注和支持贫困人群,共同为消除贫困而努力。

贫困问题的原因和减少贫困的途径

贫困问题的原因和减少贫困的途径

贫困问题的原因和减少贫困的途径贫困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影响。

贫困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涉及教育、医疗、社会结构等方面。

然而,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政策,我们可以减少贫困的程度和范围,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一、贫困问题的原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一些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致使贫困人口增加。

2.教育因素教育水平低下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较差,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不高,难以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导致贫困的循环。

3.医疗因素医疗条件是判断一个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

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设施较差,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导致患病后的经济负担重、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从而加剧了贫困问题。

4.社会结构因素社会结构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直接关系到贫困问题。

一些社会阶层或群体受到歧视和排斥,缺乏公平的机会和资源分配,限制了他们脱贫的可能性。

二、减少贫困的途径1.促进经济发展积极推进经济发展,加强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通过产业扶贫、就业创业等措施,给予贫困人口机会,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来源,逐步摆脱贫困。

2.提高教育投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条件的改善。

加强对贫困家庭子女的资助,确保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使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确保贫困人口有资格、有能力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4.促进社会公平加强社会公平,改善社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消除对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歧视和排斥。

通过发展公益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保障,实现资源公平分配,推动社会公正。

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作者:黄小丽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03期一、高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1.社会因素是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据有关数据显示,高校贫困生62.5%来自农村,20.5%来自老少边穷地区。

这是因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改革开放的程度和优惠政策等原因,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经济还相当落后,收入水平低。

这些低收入家庭除了要承担高额的学费,其他日常消费开支也在日益的增长,根本无力承担,这就导致了部分高校学生生活上的贫困。

2.制度改革是高校贫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财政压力以及免费高等教育的缺陷等原因,从1996年起,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实行收费制度。

特别是近几年,教育部宣布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高校收费就越来越多。

从2002年的学费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来看,学费水平已经超过了农民居民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的4倍,是高收入组人均收入纯收入的71.65%。

而对城市居民来说,学费水平也已经达到了中上收入组的47.62%,是低收入组的115.75%[1]。

因此,从当前的学费水平来看,一般的家庭和贫困家庭都难以承担高校收费的压力。

再加上助学工作相对滞后,这就直接导致了贫困生比例的逐年增加。

3.家庭贫困是高校贫困生产生的直接原因由于我国大学生上学的经费大都来自于家庭,所以家庭贫困是使得贫困生问题凸显的直接原因。

这主要包括农民家庭、城镇下岗职工家庭、部分多子女家庭、单亲及父母双亡的家庭等。

这些家庭的经济来源十分有限或不稳定,贫困的程度可想而知,若是家里再供养一到两个大学生,生活就更是苦不堪言了。

因此,这些家庭就成为高校贫困生,尤其是特困生的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贫困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已逐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致贫原因调研报告引言:贫困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社会问题,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许多人。

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的根源,本报告对致贫原因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经济因素:1. 就业机会不足:就业是改善贫困状况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许多地区在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导致人们难以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

2. 低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与就业机会密切相关,缺乏教育资源和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使得贫困人口难以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机会。

3. 资源不均衡分配:一些地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很难吸引外来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导致贫困问题长期存在。

二、社会因素:1. 社会歧视和排斥:一些特定的群体,如少数民族、残疾人或其他弱势群体,面临着社会歧视和排斥,很难融入主流社会,从而导致他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2. 城乡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贫困问题的另一个原因。

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化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导致就业机会有限,农民收入低,难以摆脱贫困。

同时,城市中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也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三、自身原因:1. 缺乏企业家精神:一些贫困人口缺乏创业意愿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决心,导致他们无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自己的经济活动,限制着自身发展的机会。

2. 疾病和健康问题: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疾病和健康问题成为困扰贫困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贫困条件下的营养不良和恶劣生活环境,也对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结论:贫困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仅仅从经济层面来解决贫困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适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来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社会歧视、加强健康保障等。

只有全面解决致贫原因,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目标。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以解决这一挑战。

一、原因分析1.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多年来一直比较落后,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

许多农村地区仍依赖传统的人工劳动,农作物产量低下。

在缺乏现代化设施和技术的情况下,农民难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导致收入的下降。

2.不平衡的区域发展中国的发展严重不平衡。

发达地区如北京和上海享受着先进的设施和良好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地区却面临着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等资源的严重匮乏。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很难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3.教育水平低下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有限,许多农民子女因此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关键,缺乏教育限制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提升的能力。

这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也会对整个农村社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土地问题土地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有限,这限制了他们进行农作物转种和农业大规模经营的能力。

此外,部分地区的土地肥力下降,也使得农业收入下降。

二、对策探讨1.加强农业现代化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农业产量和农民的收入,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的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供现代化农业设备和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

2.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卫生条件。

通过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农村人口也能够分享到经济的发展成果。

3.改善教育状况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是摆脱农村贫困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教育质量。

4.土地制度改革政府应该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推动农村的土地流转。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途径农村贫困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原因复杂多样,解决途径也需要综合施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一、原因分析1.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农民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

传统的农业劳动力过剩,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很多人无法脱贫。

2.教育水平低由于受教育程度限制,很多农民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无法获得高收入。

3.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医疗等方面的不便使得农民生活质量较低,也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产值。

4.生态环境问题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空气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制约了农民增收致富。

二、解决途径1.拓展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向农村转移,提升农民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2.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持,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和人力资源。

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促进农村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3.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医疗等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推动农村土地整治、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工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结语: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复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实施全方位的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希望未来农村地区贫困问题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让每一个农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和发展机遇。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

然而,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贫困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一、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1.1 乡村经济体系的薄弱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体系相对薄弱,农业仍然是主导产业。

然而,在市场化的冲击下,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风险高,给农民带来了不稳定的收入。

1.2 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足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相对薄弱,教育资源不足,许多农村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提高收入的机会。

1.3 医疗服务水平低下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设施不完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

许多贫困农民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致使疾病成为致贫和返贫的主要原因。

1.4 土地问题中国的农村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一些贫困农民无法拥有足够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1.5 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平衡。

这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外部联系。

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途径2.1 发展农村产业为解决乡村经济体系薄弱的问题,应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加强农业科研,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政府可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产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2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例如修建学校和提供奖学金。

此外,还可以建立培训机构,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3 改善农村医疗服务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医疗设施和医疗资源的供给。

此外,鼓励医疗人才到农村地区执业,提供相应的奖励和补贴,以改善乡村医疗服务水平。

2.4 推动土地制度改革为了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政府可以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有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和流转权,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与解决方案

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与解决方案

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与解决方案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与解决方案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焦点问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学生学习环境相对恶劣。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贫困地区的教育就无法有所突破,只要我们付出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还是可以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动力,让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与城市一样优良。

一、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原因1.1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大量的贫困地区的父母文化素养比较低,他们没能将自己优良的思想传承给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较少的升学期望,导致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1.2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校难以获得资金、教材、师资等基础设施,尤其是贫穷的家庭无法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缺乏学习资源,使得学习环境不够优良,拖累着整个教育系统。

1.3留守儿童的存在留守儿童的存在也是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这些孩子经常孤独地在家中,缺少家庭的陪伴和教育。

经常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随意玩耍,导致不良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效果的下降。

二、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2.1强调政府职责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教育经费和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优质学校,推广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相应的,政府的监管能力也需要加强,化解财政、人力、物业等方面的困难和矛盾,建立有效的教育治理,让教育资源更加充分和利用。

2.2强化学校管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创造好的环境,修缮和维护好学校和教育设施,提高整个管理体系的效率。

2.3强调家庭教育贫困家庭往往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他们往往把教育和自己孩子的前途看的不那么重要。

因此,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思想转化成为关键,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引导家长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科素养。

3.4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建立更加稳定和成熟的师资队伍也是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重要方面。

尽可能多招聘有素质的老师,培养新兴的年轻教师,完善培训体系,强化学校对教师的支持和管理,引导老师致力于教育事业,塑造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感性思考方式。

关于教育扶贫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方案

关于教育扶贫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方案

关于教育扶贫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方案近年来,中国在教育扶贫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扶贫事业的发展。

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优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方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方案。

一、领导重视,保证资金投入教育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领导高度重视,鼓励各级政府切实加大对教育扶贫的资金投入。

每年,政府应对教育扶贫进行专项资金拨付,确保项目的开展和运营。

同时,要严格按照财务规定要求做好财务管理,保证教育资金使用的合规化、透明化和有效性。

二、增强扶贫教育的整体性要认识到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背后往往与家庭经济状况、医疗保障等方面有关。

因此,在教育扶贫的工作中,应该实施整体扶贫,加强与“健康扶贫”、“人才扶贫”等方面的衔接,使扶贫教育与各类扶贫工作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三、落实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配均衡化分配是教育扶贫的关键,需要做好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分配工作。

在贫困地区,要加强基础教育建设,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增加教育资源配备和考试机会,使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机会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鼓励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优秀教师的支教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提升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水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针对优秀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来到贫困地区支教,从而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

五、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家庭教育工作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环节之一。

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差,接受家庭教育不平衡等因素,缺乏良好的家风家教,对学习缺乏持久的动力和耐心,所以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通过家长的引导和激励,让孩子们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树立拼搏奋斗的意识。

六、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完善教育扶贫的考核评估制度,对扶贫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估,及时查明问题并进行整改,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为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致贫原因和帮扶举措参考

致贫原因和帮扶举措参考

科学制定致贫原因和帮扶举措参考资料根据三年滚动计划要求,依据基层工作实情,为科学分辨致贫原因提以下参考意见;一、致贫原因分析国办系统主要致贫原因有: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动力、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其他共计12大类主要致贫原因;还有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动力、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其他,因婚共计13类次要致贫原因;返贫原因还增设了产业扶持失败原因。

对照以上要求,不难发现,致贫原因国扶办已经分类确认,要将基层实际的各种不同致贫原因分类装入以上12大类,确需一定的政治智慧,要综合研判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综合衡量能落实的帮扶举措,以及综合预判脱贫成效,才能精准制定和确认出贫困户的致贫原因。

二、致贫原因制定的量化标准1、因病:按照2017年动态调整过程中总结的因病致贫评定标准,贫困家庭主要劳动力患有大病,有病例、看病支出证明或者家庭因病支出数额较大的,由卫计相关部门核实认定,并确认的,可以确定为因病致贫户。

2、因残:家庭成员主要劳动力残疾,有残疾证,或者因需照顾残疾人而无法务工,家庭因残支出较大,并由村级确认无误的,可以确定为因残致贫户。

3、因学:家庭成员有学前教育或者九年义务教育以外的在校生,因学支出较大的,可由教育部门或者学校出具证明,由四支力量核实清楚家庭情况并确认的,可以确定为因学致贫户。

4、因灾:家庭成员因意外灾害受伤,家庭因天灾人祸造成收入锐减的,经四支力量核实确认的,可以确定为因灾致贫户;5、缺土地:贫困户家庭因跨地区搬迁未分耕地、或者家庭人口较多造成人均耕地面积小于全区平均水平的(租种他人土地可视为拥有使用权);农户家庭现有耕地,不能保证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经村委会核实确认的,可确定为缺土地致贫户(租给他人种植的,不能确认为缺土地)。

6、缺水:贫困户家庭生活水质不达标、无安全饮水、饮水困难;生产水源缺少,无法完成种养殖的,经村委会核实确认的,可确定为缺水致贫户。

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引言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为贫困地区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

二、问题的深度评估1.师资力量不足贫困地区往往缺乏高质量的教师资源。

这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缺乏教师的培训和专业知识,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

2.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贫困地区往往缺乏教育资源,如教室、学习材料和实验设备等。

这导致学校的基础设施状况不佳,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另外,由于缺乏经济资助,学生可能无法获得充分的教育资源,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

3.家庭经济困难贫困地区的家庭往往处于经济困境中,无法提供充足的支持和帮助给孩子们。

由于生活压力和缺乏经济资源,家长可能无法亲自关注孩子的学业和发展。

4.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贫困地区的教育内容常常与实际需求脱节。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可能无法满足贫困地区学生的实际需要,缺乏与就业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和知识。

5.缺乏受教育意识在贫困地区,一些家庭可能对受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这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在一些农村地区,孩子们可能更倾向于从事农业劳动,而忽视了教育对于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三、对策的广度评估1.优化师资培训和激励机制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可以建立更多的教师培训机构,提供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

还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的激励力度,提高他们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

2.均衡分配教育资源保证贫困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设备。

3.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沟通和合作。

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提供他们所需的支持和帮助。

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扶贫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和素质,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1. 资金不足:教育扶贫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贫困地区的财政资源有限。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政府对教育扶贫的投入,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各种捐赠和合作项目筹集更多的资金。

2. 基础设施不完善: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学校建设落后,师资力量不足。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学校条件,同时吸引优秀的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

3. 教育质量问题: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教学资源匮乏,教育教学方法滞后。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并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 家庭经济困难: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可能无法继续接受学习,需要通过资助措施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5. 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的分布不平衡,高质量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或富裕地区。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
过建设和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加强城乡教育协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延伸。

总之,教育扶贫要解决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合作,综合施策,才能够真正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

主要致贫原因解释

主要致贫原因解释

主要致贫原因解释首先,经济结构矛盾是一种主要的致贫原因。

在发展中国家中,农村地区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计,而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农村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受限,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

同时,城市中存在着劳动力过剩和工资水平低等问题,限制了贫困人口脱贫的机会。

其次,教育水平低也是一个重要的致贫原因。

教育被认为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简陋,教师素质不高。

这使得贫困家庭的下一代教育机会和质量受到限制,进一步加剧了贫困问题的传承性。

第三,医疗保障不平衡也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贫困地区,医疗设施不完善,医疗资源不足,导致贫困人口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而一次严重的疾病发作可能导致贫困家庭陷入生活困境,甚至推动其进一步贫困化。

第四,自然灾害和环境因素也会对贫困问题产生影响。

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容易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进而导致贫困。

此外,环境因素如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等也会影响到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除了上述主要致贫原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不能忽视。

例如,歧视和不平等现象在社会发展和扶贫过程中也会对贫困产生不利影响。

贫困群体中的女性、残疾人士和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容易面临社会排斥和受限制的机会。

此外,政策层面的问题如税收政策、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的不完善也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拉大,进一步加剧贫困问题。

总的来说,主要致贫原因是经济结构矛盾、教育水平低、医疗保障不平衡、自然灾害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教育水平、加强社会保障、改善环境质量等,从而逐步消除贫困现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教育扶贫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教育扶贫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教育扶贫问题及其对策一、教育扶贫问题1. 财政困难我国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费用巨大,而当地财政收入很低,难以支撑一些公共教育设施及教育经费。

现行机制下政府对教育扶贫的投入不足,难以吸引社会力量和各种渠道的捐赠,导致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不足。

2. 贫困家庭教育意识不足在贫困家庭中,普遍存在对教育质量和价值的认识不足。

许多家长只关心子女能否及时入读学校,而忽视了教育对孩子个人发展和家庭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足,以及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监督不足也妨碍了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

3. 教育资源不均匀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贫困地区学生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更加突出。

比如说,贫困地区学校师资力量、教材和教学设备都相对薄弱,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对策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必须要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要增加对教育扶贫项目的经费支持,同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包括吸引社会力量和各种渠道的捐赠,实行市场调节机制等以减少贫困地区财政压力,缓解贫困地区教育资金短缺的尴尬局面。

2. 普及教育知识加强对贫困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提高他们对教育质量和价值认识的水平。

同时,应该以一定的扶贫政策来鼓励家长积极支持孩子的学习,让家长顾虑少些经济负担,而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应该尽量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动态,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提高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效率,增强自身教育扶贫的主体性。

3. 建立良好的教育机制建立良好的中、小学教育机制,改善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完善贫困地区教材和教学设备等,以推动教育扶贫的工作。

同时,应该适当开展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普及网络教育,建立一批在线教育资源库,满足贫困地区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结论教育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教育扶贫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通过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实现整个社会更好地发展水平。

农村家庭“因教致贫”现象解读与政策建议

农村家庭“因教致贫”现象解读与政策建议

农村家庭“因教致贫”现象解读与政策建议作者:文宏谭学兰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2期摘要:教育具有促进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正向功能。

然而,“知识改变命运”作为一个真理性的命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似乎成为了一个悖论,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因教致贫”反常现象。

农村“因教致贫”问题具有多维度性和多层面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一般来说,此问题涉及到农村的经济基础、自然环境、政策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各个层面,农村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差决定了农民家庭脆弱性程度较高,较高的脆弱性是导致“因教致贫”的真正原因。

因此,从就学就业先后顺序出发,引入脆弱性理论,分析“因教致贫”动态形成过程中的脆弱性因子,对农村地区“因教致贫”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家庭;因教致贫;脆弱性理论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5)02-0113-08引言教育具有致富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我国实行“教育先行”“科教兴国”等政策的主要原因[1]。

教育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接受教育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教育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教育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使得寒门子弟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学,进而争取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而为解决个人、家族乃至更多人的贫困问题提供可能。

然而,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国民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却出现了“因教致贫”现象,致使“读书无用论”再次兴起,使得农村地区对后代的教育投资日趋冷淡。

近些年,“因教致贫”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与“因病致贫”“因愚致贫”等问题并列,成为社会发展领域的重要问题。

“因教致贫”是指个人因上学从而导致家庭陷入贫困状态的现象。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分析,深入了解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调研发现,贫困问题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经济、教育、就业等方面。

本报告将重点探讨这些原因,并提出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1. 引言贫困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贫困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原因,我们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报告将就贫困问题的原因展开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主要原因分析2.1 经济原因经济原因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之一。

低收入水平导致家庭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进而陷入贫困。

存在以下几个经济原因:1. 就业机会不足:一些地区由于发展不平衡,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大量人口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

2. 产业结构问题: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依赖某一特定行业或产品,当这一行业或产品遇到困难时,居民的收入将受到严重冲击。

3. 缺乏资金或资源:一些穷困地区的居民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资源,无法开展经济活动,进而无法脱贫。

2.2 教育原因教育程度是影响个人贫困程度的重要因素。

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以下是教育原因的分析:1. 普及教育不足: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 教育质量不高:即使有教育资源,教育质量不高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3. 教育观念滞后:个别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关注,也造成了教育机会的浪费。

2.3 就业问题就业是人们脱贫的重要途径,缺乏就业机会将导致许多家庭陷入困境。

以下是就业问题的分析:1. 技能不匹配:许多贫困家庭的居民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2. 受歧视:少数族裔、残疾人群体等存在就业歧视问题,使他们更难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3. 就业机会地域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人们往往不得不外出打工或者选择其他不稳定的就业方式。

2023年关于教育扶贫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方案范文

2023年关于教育扶贫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方案范文

2023年关于教育扶贫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方案范文一、背景分析2022年,我国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首先,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贫困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能力有限;其次,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存在不足,部分政策无法真正惠及贫困学生;再者,部分贫困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生活困难和心理压力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制定一份关于教育扶贫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方案,将对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整改落实方案1. 增加贫困地区教育投入财政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增加贫困地区教育资金,确保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充足。

同时,各级教育部门要配合财政部门,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

2. 完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执教,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政策。

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教师培训机制,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教育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

3. 完善教育扶贫政策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政策,确保政策真正惠及贫困学生。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资助,包括学费减免、生活补助等。

同时,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宣传和落实,确保贫困学生能够得知相关政策并及时申请。

4. 加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关怀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对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

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室,为贫困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此外,加强对贫困学生的生活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减轻生活压力。

5. 建立教育扶贫工作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工作评估机制,对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教育扶贫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

根据评估结果,对工作不力的地方进行问责和整改。

同时,加强教育扶贫工作经验的交流和总结,推广成功的做法,提高教育扶贫的工作效果。

三、落实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教育扶贫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协调和沟通,确保方案的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何为“教育致贫”对于教育,一直以来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是其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育人功能,但随着改革开放,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逐渐凸显,并且以国家政策的姿态出现,如在高等教育全面收费(1997)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的高校扩招,就是作为拉动经济的政策性举措之一。

但在期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摆脱贫困、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教育导致贫困的问题也日渐显现。

较早论及“教育致贫”的是王成新和王格芳,在《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与根治对策》一文中,他们认为教育消费是农村新的致贫因素之一,即高额的教育费用导致农村家庭陷入贫困[1],但没有提出“教育致贫”概念,尽管如此,还是说明人们开始关注“教育致贫”现象。

程林辉以《教育“致贫”与教育扶贫》为题论述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性[2]。

彭兴庭以《“因教致贫”:农家子弟上大学的一道坎》为题,陈述了教育导致农村家庭贫困的现象,并进行了政策性呼吁[3]。

孙立忠却从乡村教师生活困窘状态的角度论述了“‘因教致贫’必然导致义务教育失守”,这种“因教致贫”所关注的对象是教师,不同于其他研究者所论述的因教致贫[4]。

陈烨(2005)认为教育高收费和乱收费、不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体制及“人力资本失灵”是“因教致贫”的原因,并从规范学校收费制度,治理教育乱收费,改革和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就业教育和办学的市场导向,积极评估与合理规划个人教育投资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5]。

余世华在《“因教致贫”原因探析》一文中明确了因教致贫的概念,认为“‘因教致贫’,又称‘教育致贫’,规范的说法是‘教育消费型贫困’,指的是个体由于接受教育而导致家庭或其自身陷入贫困状态这样一种现象。

这种贫困又分积贫和返贫两种情况。

”[6]综上所述,关于“教育致贫”现象的探究还较少,概念的界定还不够准确清晰,而且存在认识上的混淆。

基于已有的研究本文认为“教育致贫”是指由于个・新论・“教育致贫”的形成机制、原因和对策杨小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教育致贫”是指由于家庭成员(子女)接受教育而导致家庭经济贫困的社会现象。

本文在界定概念的前提下,以家庭为分析单元,引入经济学预算线,对“教育致贫”的机制开展分析,在探究其具体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致贫”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贫困;教育致贫;预算线中图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07)03-0036-06TheFormativeMechanism,CausesandCountermeasuresoftheEducation-CausedPovertyYANGXiao-min(College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of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Abstract:Education-causedpovertyisakindofsocialphenomenonthatafamilygetsintoeconomicalpovertybecauseoftheexpenditureofeducationforitsmembers(offspring).Thispapermainlyanalyzestheformativemechanismofthisphenomenonbasedonfamilyunitthroughthemodelofbudgetline,andprovidesseveralwaystosolvetheEducation-causedPovertyissue.Keywords:Poverty;Education-causedPoverty;budgetline人(子女)接受学校教育而导致家庭经济贫困的社会现象。

这种贫困不是非物质层面的文化贫困、思想贫瘠等,而是指物质层面的经济贫困。

正如贫困问题专家朗特里(S.Rowntree)所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中。

”[7]所以,进一步讲,“教育致贫”是指在有限的可支配收入范围内,子女的教育支出导致了家庭在经济上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这样一种状况。

二、“教育致贫”的形成机制学校教育如何导致了家庭贫困?已有研究将“教育致贫”现象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从外部寻找原因,认为教育高收费和乱收费、不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体制及“人力资本失灵”(陈烨)是“教育致贫”的原因。

但是,将分析目标进行聚焦,以家庭作为分析单元,寻找直接的内在机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教育何以致贫,更有利于寻找切实的解决办法。

下文引入经济学预算线[8](或预算约束),通过模型构造,对单位家庭的“教育致贫”展开分析。

假设家庭H在一年的可支配收入是一定的,为R(元)。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家庭的支出项目简化为两类,一类是教育支出OE(元),另一类是非教育支出ON(元)(包括家庭成员一年内总的食物消费支出、健康医疗支出、服装支出、交通和娱乐支出等),假定一年内所有支出物品的价格不变,在既定的可支配收入范围内,经济理性认为家庭H会在教育支出OE和非教育支出ON之间进行分配,即在二者(OE和ON)构成的多种可能性组合中选择最合算的一种。

我们进一步将教育支出均分为6个单位,将非教育支出均分为8个单位。

如图1所示,预算线PQ由家庭教育支出和非教育支出的多种可能组合构成。

在总额既定的前提下,教育支出额和非教育支出额是此消彼长的,二者构成的坐标点正好形成PQ。

价格既定,家庭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教育支出,就必须相应减少非教育支出,在图上就表现为沿着预算线PQ向左上方向移动,反之亦然。

教育支出单位数乘以给定的单位价格为家庭总的教育支出额,非教育支出单位数乘以单位价格为家庭总的非教育支出额,两者之和等于家庭总的可支配收入,即R=OE+ON。

不难发现,有两种可能的极端组合,一种是(0,6),即教育支出额等于家庭所有可支配预算收入,非教育支出为零。

另一种是(8,0),即非教育支出额等于家庭所有可支配预算收入,教育支出为零。

现实中这种极端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当家庭所选择的支出组合向点P(0,6)靠近或者停留在其附近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经济贫困的状态,这种经济贫困我们采用前文朗特里的标准即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后同),“教育致贫”成立。

反之,组合点移动至极点Q(8,0),可以有多种解释,但可能的一种解释就是家庭总的可支配收入极少,只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支出,但首先必须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失学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

表面上“教育致贫”不成立,但实质上危机随时会出现。

图1家庭支出预算线(横轴表示非教育支出,纵轴表示教育支出)围绕预算线还存在另外两种情况:(一)R>OE+ON当家庭所选择的组合点在预算线内侧时,对于不同的家庭,意味着一年内所有的支出不超出既定预算,在图1中的点A就是家庭支出的一种组合,说明家庭有较强经济支付能力,预算定额较大,能够满足任何组合偏好的教育支出与非教育支出,因而,点A就会在阴影中家庭所满意的随意位置。

这种情况下,“教育致贫”不成立。

(二)R<OE+ON当家庭所选择的组合点在预算线外侧时,表明家庭的经济支出已经超出预算,处于透支的状态,图1中所示的就是家庭选择的支出组合点在预算线PQ的外侧的任何地方,同样可以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如果当组合点落在B点的位置及其附近,即在经济透支的情况下教育支出额远远大于非教育支出额,而且B点趋向P,“教育致贫”成立。

表现为落后贫困地区家庭因供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时变卖家产、债台高筑而导致家庭陷入绝对贫困的状况,城镇低收入家庭因为高额的择校费和大学学费导致家庭陷入贫困。

这些陷入贫困的家庭只能维持最低的基本生活,甚至更糟,“餐餐都是开水就馍馍[9]”。

因而,“教育致贫”的机制就是低收入家庭将有限的可支配收入全部或绝大部分分配给了家庭成员(子女)的教育,最大程度减少非教育支出,甚至通过变卖家产和举债等方式增加教育支出而陷入经济贫困。

这种家庭选择行为出于合理但不合情的动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吻合的。

教育支出属于家庭投资行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投资教育是非常有利可图的,相对于其他投资回报率更高。

一个家庭冒着破产(从投资的意义上说,“教育致贫”就是教育投资导致家庭破产)的风险满足教育支出,有着强烈的回报预期,当然接受教育的回报还有诸如心理满足、情操陶冶等非物质的回报,但是不同于高收入家庭消费倾向的教育支出,低收入家庭首先考虑的还是教育投入的经济回报,希望通过接受教育增长知识、技能而得到高收入工作。

三、“教育致贫”的原因分析经济贫困是“教育致贫”的根本原因。

这种经济贫困是指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地域性贫困,以及城市边缘家庭和中西部农村家庭的低收入贫困(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的标准)。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起步晚,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落后,相对贫困,年人均GDP水平低,而且地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大。

因而,这一根本原因会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

家庭有限的可支配收入是“教育致贫”的直接原因。

它是上述根本原因的直接表现,从前文关于“教育致贫”机制的阐述可以看出,家庭基于经济理性的原则以回报为动机选择教育支出和非教育支出的一种组合,有限的最大预算直接导致家庭陷入贫困。

组合点在预算线上以及分布在两侧的情形已经很好地做出了解释,当组合点落在预算线以内任何地方的时候,说明家庭有足够强的可支付能力,家庭成员(子女)接收学校教育不会导致经济贫困,而当组合点在预算线上和外侧的时候说明家庭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必须进行鱼与熊掌式的取舍,而出现“教育致贫”。

进一步开展原因分析,我们引入一个“教育致贫”函数。

用下列方程式表示:PE=f(OE・R)PE(educationcausedpoverty)=“教育致贫”OE(outputofeducation)=家庭的教育支出R(revenuelimited)=家庭有限的可支配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和有限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构成“教育致贫”的两个相互制约的关键变量。

但是,“教育致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家庭的教育支出和有限的可支配收入?换句话说,如果PE=f(OE・R),那么,OE和R各自的值是多少,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显然,涉及家庭教育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的数学度量以及二者平衡点的寻找,这是需要另行探究的命题,是一个关于原因本身的问题。

我们所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寻找方程PE=f(OE・R)成立的具体条件,即哪些重要的因素致使这两个关键变量相互作用而构成“教育致贫”,导致“教育致贫”更为具体的原因是什么?(一)家庭层面家庭是“教育致贫”的直接载体,除了经济收入低,还有诸如家庭所在地域、成员构成、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等构成了“教育致贫”的实际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