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学的几点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教学的几点做法
岳阳市八中方奇灵
2007年高考又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面对内容浩繁的历史科目,我们又面临着讨论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使复习取得最佳效果的问题。下面我就常规三轮复习、高考试题和考纲研究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初浅做法,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的个案。
第一轮:吃透教材,掌握主干,把握体系
第一轮复习至关重要,所谓“胸中有书,心中不慌”,如果扎实搞透,第二、三轮复习自然轻松自如,甚至搞不搞都无关紧要,所以我们第一轮所用时间很长,一般到3月中下旬。
第一轮复习重点抓什么?怎样复习教材?如何选题?这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重在能力素养的考查,而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加之高考试题本身也源于书本,依托教材,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试题,选项大多是书本的原话。因此复习重点应该是夯实基础,吃透教材。
按照怎样的史学观来指导复习?随着新课改的渐次推进,阶级斗争史观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而生产力范式、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和文化史范式正成为高考命题专家高度关注的角度,高三一线教师应尽快调整复习视角,以新的史学观点来指导历史复习。
如何梳理教材?是按章节顺序复习好,还是另行编排好?我认为方法的运用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象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打乱教材编排体系进行第一轮复习学生感觉简直是一头雾水。但并非一成不变,象世界史“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一章讲了四个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在改革中曲折前进、第三世界的代表——亚洲经济的发展,就应按照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编排,将第一节“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第四节“美苏争霸”放在一起复习。
怎样进行每一节内容的具体复习?我的体会是:微观理解,宏观把握。具体来说,采用学案教学法,分作三步走:第一步,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
如复习二战,我让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站在构建知识框架的高度,先结合教材自由复习15—20分钟,老师按内在逻辑将知识提纲列在黑板上:
(1)根本原因:
1、背景
(2)具体原因:
欧洲战场(德)亚洲战场(日)北非战场(意)
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概况进一步扩大:
达最大规模:
转折:
胜利:
3、影响: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基础在提纲的引导下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知识体系,将其要点化、线索化,然后老师用10分钟左右时间与学生一道梳理线索,正确把握重点,切忌面面俱到。除讲透重点、难点,教师也应该用敏感的专业眼光去解剖一个麻雀,如教材直书:“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为什么是?引导学生思考。又如关于经济区域化,教材中有一句原文:“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其中“当前条件”到底指什么?吃透了教材的每一句话,应对千变万化的试题自然游刃有余。
除正文外,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丰富的图片信息和小字乃至注解信息,如二战有三幅这样的图片:《变为废墟的柏林》、《南京大屠杀的一幕》、《纳粹营中惨死的犹太人》,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共同信息?这样做不仅使复习不留死角,而且提升了学生概括能力,渗透了应有的德育内容,对提高学生能力和人文素养大有帮助。第二步,联系比较,将历史知识网络化。
构建知识网络,突破重点、难点之后,我认为作为复习课,还应做好两步工作:
1、将教材知识科学整合,合理延伸。
譬如二战,教材中只涉及概况和影响,我认为至少必须延伸以下知识点:二战为什么会爆发?二战对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什么影响?二战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二战给人类怎样惨痛的教训?
2、将所学知识纵横联系,比较分析。
在复习中,惟有用联系比较的观点,用概括、综合的方法来观察、分析历史,才能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才能把分散在不同章节、互有联系的知识汇合成系统连贯的知识链条。因此,我倾向于将
小专题知识渗透进第一轮复习中。
如讲到二战,就势必与一战全方位比较;讲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就必须延伸到世界格局的演变;讲到全球化,就最好与学生一道概括人类整体史的演进史,甚至可进一步拓宽视野,探讨中国在不同格局中所处地位及原因。通过纵横联系,比较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这么做虽然开始有些困难,但我们不必担心学生的基础,联系多了,学生自然能应付自如。
第三步,精选习题,将重点、难点能力化。
如何精选习题?我认为应把握两个基本标准:
1、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将课堂重点、难点渗透其中。
2、符合学情教情。
譬如讲到西安事变这个难点,我们选取了如下历史文献节选材料:张杨《告全体将士书》、《行政院奉发国民政府讨伐张杨令》、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让学生阅读分析事变的原因、各政治派别的基本态度及和平解决的意义,这样一目了然,难点迎刃而解。
第二轮:纵横联系,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这一阶段从时间上看,我一般花一个半月左右。
复习专题如何确定?按照传统专题模式已不适合新课改的需要,我去年自编了37个小专题,以适应高考小专题模式,如“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嬗变”、“从专制走向民主与法制”、“战争与和平”等,高考效果还不错。但从高考命题趋势看,高考历史卷越来越倾向于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出题,尤其重视从文明演进史的角度命题,以顺应新课改的时代潮流。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按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思想文化文明三大模块来确定专题,模块下设若干小专题,如经济文明大模块下设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和世界经济文明的发展两个子模块,其中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包括:“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各种经济因素的兴衰”,今年我就是按照这样的复习模式进行的,相信效果会更好。
专题知识的梳理,我认为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我往往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结合教材梳点理线,让学生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在重建知识的过程中构建体系,在应用知识大的过程中提升能力。
第三轮:模拟演练,自查自测,关注热点,科间联系。
综合训练,可以课堂限时训练,可以学生自查自测,但我认为老师应发挥如下作用:
1、老师应在精选精编、精讲精析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提高。
我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主要有:基础知识不牢,记忆不到位;历史基本线索、历史阶段特征把握不准;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差,答非所问,不注意分值分布;语言表述不规范,概括归纳能力差,很难达到点全、面宽、字短的要求。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老师责无旁贷。
2、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科间联系。
我们一般以政治老师为主,综合各科老师一起认真研究,互相探讨,分别从本学科出发,可能从哪些方面出题?可能从什么角度切入?从而整理出相应的学科间综合试题让学生适当训练。
高考文综试题时代感强,我们必须有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视角和多角度的观察、思考,才能在相关社会热点问题上作出综合分析,才能在交叉知识点上取得突破。
最后一周:把时间和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返璞归真,回归教材,升华认识。
关于高考试题和考纲的研究:
高考试题是专家们深思熟虑的智慧结晶,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如果没有做过至少近五年的高考题,你就无法感受高考试题的魅力,很难对高考试题作出客观的评价,也就无法谈高考试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那么如何研究?有何作用?
1、将历年高考题归类统计,统计试题在各章节数量上的分布情况,从而感知各章在高考中的地位。这样有利于老师对教材体系、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以便进行高效的教学。
2、将高考题与《考试大纲》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解读考纲、把握考纲重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考纲的作用。
3、对同一知识点的考题进行分析和归纳,感知高考命题如何从不同侧面,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基本能力,从中受到启发,有利于我们提高教学测试对选题命题的水平。
关于《考试大纲》的研究,我认为不仅要关注考试的范围及增减的内容,更应关注题型示例和所附样卷。题型示例是考试中心专家们认为比较成功、可资借鉴的高考试题,认真阅读,仔细揣摩,我们可以窥视高考命题的走向。而样卷则展示了题量、题型的大致比例,能使我们对未来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分布有所了解。
高三复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能够从教育科研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的复习工作应该不会那样单调乏味、辛苦低效。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2007年夏天必将是一个丰收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