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端午的鸭蛋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家。
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14.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2分)15.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2分)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16.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文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
《端午的鸭蛋》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赏析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写的回忆性散文,选自《汪曾祺全集》。
文章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高邮端午的种种风俗,最后引出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语言闲适自由,平淡有味,表达出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之情。
写作背景:1981年,汪曾祺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
时值端午节,各种端午风俗引起了作者的回忆。
于是汪曾祺写下了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戏剧剧本《沙家浜》、《大劈棺》,台湾版作品集《茱萸集》、《寂寞与温暖》,文论集《晚翠文谈》,散文集《蒲桥集》等。
词语注释:1、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2、寄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3、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4、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汉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
5、硝药:指火药,炸药的一类。
主要用作引燃药或发射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6、苋菜: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7、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8、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9、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10、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1、《随园食单·小菜单》:古代中国烹饪著作。
12、络子: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13、大襟: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汪曾祺作品《端午的鸭蛋》原文赏读
汪曾祺作品《端午的鸭蛋》原文赏读汪曾祺作品《端午的鸭蛋》原文赏读《端午的鸭蛋》是当代作家汪曾祺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作品《端午的鸭蛋》原文赏读,欢迎阅读!作品《端午的鸭蛋》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端午的鸭蛋 课文
端午的鸭蛋课文《端午的鸭蛋》是由著名作家汪曾祺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回忆了家乡端午节的习俗,尤其是对咸鸭蛋的回味,表达了对故乡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和怀念。
文章一开始,作者便开门见山地指出,家乡的端午与外地有许多相同的风俗,但也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例如“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
这种对比的手法,既突出了家乡端午的独特性,也强调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而这种思念,不仅仅是对那个地方的情感,更是对那里的人、事、物的深深怀念。
然后,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咸鸭蛋在端午节的重要性。
咸鸭蛋是端午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食物,而高邮的咸鸭蛋更是闻名遐迩。
作者通过对咸鸭蛋的色泽、口感、吃法等方面的描述,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闻到、甚至尝到那美味而独特的咸鸭蛋。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咸鸭蛋制作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这些描述不仅让读者对咸鸭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读者对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接着,作者巧妙地引用了袁枚的《随园食单》中的记载,说明了端午节吃咸鸭蛋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文化背景。
这一部分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让读者对咸鸭蛋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历史渊源和传统文化背景,使得咸鸭蛋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情感的寄托。
最后,作者在文章结尾再次强调了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他通过回忆小时候吃咸鸭蛋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留恋。
同时,他也通过赞美高邮的咸鸭蛋,表达了对故乡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这种热爱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让读者不禁被作者的深情所打动。
整篇文章的语言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展现了汪曾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通过对端午习俗和咸鸭蛋的描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故乡风情的画卷,让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每一句话都扩充后,《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更加突显了汪曾祺作为一位优秀作家的独特视角和人文情怀,以及他对故乡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篇一:《端午的鸭蛋》课内阅读附答案《端午的鸭蛋》课内阅读(一)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7.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①段:第②段:8.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9.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A处: B处: C处:10.“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11.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12.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13.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7.①家乡鸭蛋的名声。
初二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
初二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端午的鸭蛋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五年级端午的鸭蛋阅读理解
五年级端午的鸭蛋阅读理解嘿,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要来聊聊五年级语文课本里那篇《端午的鸭蛋》。
这篇文章啊,就像一个装满了奇妙玩意儿的小盒子,等咱们打开来好好瞧瞧呢!你说这鸭蛋有啥特别的呀?嘿,那可多了去啦!就好像你有个特别喜欢的玩具,别人都没有,那多有意思呀!文章里写的鸭蛋,可不是普通的鸭蛋哦,那是带着端午的气息,带着家乡的味道呢!作者写那鸭蛋的颜色,那叫一个鲜亮,就好像是太阳刚刚给它涂了一层金色的颜料。
还有那蛋壳,摸起来滑溜溜的,就跟小泥鳅似的。
你想想,要是你手里捧着这样一个鸭蛋,是不是感觉特别好玩呀?再说说那鸭蛋的味道。
哎呀呀,那可不是一般的香!就好像是把整个春天的花香和秋天的果香都装了进去。
作者形容吃鸭蛋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在嘴巴里开了一场盛大的派对,各种美味在舌尖上跳舞呢!这比喻多形象呀,是不是让你一下子就能想象出那美妙的滋味啦?还有啊,文章里写了好多关于鸭蛋的玩法呢!什么斗鸭蛋啦,把鸭蛋挂在脖子上啦,多有趣呀!这让我想起咱们小时候玩的那些游戏,不也是特别有意思嘛。
这鸭蛋啊,不仅仅是个吃的东西,更是一种乐趣,一种回忆呢!你看,作者通过写端午的鸭蛋,把家乡的风俗、人们的生活都展现出来了。
这就好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咱们可以在里面看到好多好多有趣的东西。
这就是文字的魔力呀,能把那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变得特别精彩。
小朋友们,咱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不能光看看就完了呀。
要像小侦探一样,仔细去琢磨里面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词语。
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呢!你说,要是你也能写出这么有趣的文章来,那该多棒呀!反正我觉得,只要咱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咱们也能写出像《端午的鸭蛋》这么好的文章来呢!你们说是不是呀?所以呀,小朋友们,不要小瞧了这些文字哦,它们可是有着大大的能量呢!让咱们一起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游,去发现更多的美好吧!。
《端午的鸭蛋》阅读及答案解析
《端午的鸭蛋》阅读及答案解析不知道大家端午的时候都喜欢吃什么样的粽子呢?下面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端午的鸭蛋》吧。
端午的鸭蛋(节选)汪曾祺①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鸭是著名的鸭种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鸭是著名的鸭种。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
《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哎呀,说起这端午的鸭蛋,那可真是个让人回味无穷的事儿。
你想象一下,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门上挂着艾草,厨房里飘出阵阵粽香,还有那藏在篮子底下,等着给你惊喜的鸭蛋,嘿,那叫一个温馨,一个地道!一、端午习俗多,鸭蛋情意长咱们先说说这端午的习俗。
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这些个传统项目,大伙儿耳熟能详。
但今儿个,咱们得把聚光灯打在鸭蛋上,看看它如何在端午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1.1 鸭蛋里的家乡味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前夕,奶奶就会开始忙活着腌鸭蛋。
她老人家说,这鸭蛋得挑新鲜的,个大壳硬,腌出来才油汪汪的,好吃!那时候,我总觉得这鸭蛋不过是餐桌上的小菜一碟,现在回想起来,那里面藏着的,可都是家乡的味道,亲情的温度啊。
1.2 童趣与鸭蛋的不解之缘小孩子嘛,总是对啥都好奇。
我们那会儿,就喜欢拿着鸭蛋玩“碰蛋”的游戏。
谁的鸭蛋先破了皮,谁就输了,得乖乖地把自己的鸭蛋贡献出来。
那时候的欢笑,现在想起来还能暖到心窝子里去。
二、鸭蛋的华丽变身可别小看这小小的鸭蛋,经过腌制,它可是能华丽变身的。
2.1 咸香四溢的秘制鸭蛋奶奶腌的鸭蛋,那叫一个绝!蛋白嫩滑,蛋黄油亮,咸淡适中,吃上一口,满嘴生香,简直能让人把舌头都吞下去。
那时候的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剥开蛋壳,生怕错过那一口美味。
2.2 餐桌上的点睛之笔端午节的餐桌上,鸭蛋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无论是搭配白粥,还是作为粽子的佐餐,它都能完美融入,给这顿节日大餐增添一抹亮色。
2.3 鸭蛋的多样吃法除了直接吃,鸭蛋还有好多种吃法呢。
比如切成丁,和豆腐、青蒜一起炒,那味道,鲜美得让人直舔嘴唇。
还有啊,用鸭蛋黄做的月饼、汤圆,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三、鸭蛋背后的文化意蕴其实啊,这端午的鸭蛋,不仅仅是一种食物那么简单,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1 寄托思乡之情对于很多在外漂泊的人来说,端午的鸭蛋就是一份思乡的寄托。
每当吃到那熟悉的味道,就能勾起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思念。
《端午的鸭蛋》赏析
《端午的鸭蛋》赏析《〈端午的鸭蛋〉赏析》咱们今天就来说说《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哈。
我觉得这篇文章特别有意思,就像一个熟悉的朋友在跟你唠家常一样。
先说说这文章里描写的端午的鸭蛋吧。
哎呀,那鸭蛋在作者的笔下可真是活灵活现的。
作者把鸭蛋描写得就好像是一个个小宝贝似的。
我想啊,那鸭蛋的壳儿,也许是白白净净的,就像刚下过雪的小山坡,滑溜溜的。
敲开那蛋壳儿呢,里面的蛋白就像那透明的果冻一样,颤颤巍巍的,看着就觉得特别有弹性。
蛋黄呢,就像一个金黄的小太阳,油汪汪的,感觉一口咬下去,那油都能顺着嘴角流出来,哎呀,光是想想都让人口水直流,就像我每次看到街边卖的烤鸡腿一样,眼睛都挪不开了。
作者写这端午的鸭蛋,可不仅仅是在说鸭蛋本身哦。
这里面有好多好多关于家乡的情感呢。
我就在想,也许对于作者来说,这端午的鸭蛋就像是一把打开家乡记忆大门的钥匙。
每到端午,看到这鸭蛋,就好像看到了家乡的一草一木,那些熟悉的街道,熟悉的邻居,熟悉的节日氛围,一下子就都涌现在眼前了。
这就像我每次闻到我奶奶做的红烧肉的味道,我就立马想到了我小时候在奶奶家的院子里跑来跑去的场景,那感觉可太亲切了。
再说说文章的语言吧。
那真的是特别接地气,就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
没有那些文绉绉的词儿,但是却特别生动。
比如说,作者描写孩子们吃鸭蛋的场景,那简直就是把我带到了那个画面里。
我仿佛看到一群小娃娃,手里拿着鸭蛋,在那儿比谁的鸭蛋好看,谁的鸭蛋蛋黄更油。
他们吃得满脸都是蛋黄油,还互相笑着、闹着,就像一群小馋猫似的。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抢糖果吃的场景,那时候哪管什么形象啊,就想着怎么能吃到更多的糖。
我觉得这就是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它能让你读着读着就笑出声来,感觉这些事儿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
不过呢,我也有一点点小想法。
我觉得这篇文章里啊,好像关于端午的其他习俗描写得有点少。
你看啊,端午除了吃鸭蛋,还有赛龙舟啊,挂菖蒲啊之类的习俗。
我就想呢,要是能再多写一点这些习俗,和鸭蛋联系起来,会不会更丰富呢?也许作者是想把重点就放在鸭蛋上,可是我总是有点小贪心,想多知道一些关于端午的其他事儿。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
一、课前导入
1.观察图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吃粽子。
2.问学生们: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学生可以围绕传统风俗、节气、食品文化等方面进行回答,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二、课文探究
1. 初读课文
1.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
2.让学生自读,找出生词、熟悉课文。
2. 文本解读
1.教师逐段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和主旨。
3.可以进行一些补充知识,如端午节由来、赛龙舟等。
3. 课文练习
1.完成课本上的课文练习,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 创意活动
1.学生小组阅读消夏的《粽子怎么煮》,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点,探究端午节的民俗文化。
2.学生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端午节各种物品,如五彩丝线、香囊等,了解端午节风俗习惯,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常规学习
1.教师布置相关的语文作业,如默写、课外阅读、作文等。
2.常规作业完成后,教师可以进行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拓展
1.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自己过端午节的情景。
2.学生可以参考其他来源的素材,如传统非遗文化、历史知识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个人立场。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端午节的节俗风情。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 在考试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不⾔⽽喻,然⽽,好多同学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却⽆从下⼝,导致出错率过⾼。
诚然,阅读理解能⼒的提⾼不是⼀⽇之功,但在短时间之内也有规律可循。
《端午的鸭蛋》原⽂ 汪曾祺 ①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样。
系百索⼦。
五⾊的丝线拧成⼩绳,系在⼿腕上。
丝线是掉⾊的,洗脸时沾了⽔,⼿腕上就印得红⼀道绿⼀道的。
做⾹⾓⼦。
丝线缠成⼩粽⼦,⾥头装了⾹⾯,⼀个⼀个串起,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的。
城隍庙的⽼道⼠还是我的寄名⼲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道⼠送符,还有两把⼩纸扇。
符送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尺长的黄⾊、蓝⾊的纸条,上⾯⽤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酒和的雄黄在孩⼦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这是很多地⽅都有的。
有⼀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
黄烟⼦是⼤⼩如北⽅的⿇雷⼦的炮仗,只是⾥⾯灌的不是硝药,⽽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股黄烟,能冒好⼀会。
把点着的黄烟⼦丢在橱柜下⾯,说是可以熏五毒。
⼩孩⼦点了黄烟⼦,常把它的⼀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的孩⼦都会写草书的`“⼀笔虎。
”还有⼀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红”,就是⼗⼆道红颜⾊的菜。
⼗⼆红⾥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红只是⼀个名⽬,不⼀定真凑⾜⼗⼆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点是我没有记错的,⽽且,苋菜、虾、鸭蛋,⼀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家是吃得起的。
②我的家乡是⽔乡。
出鸭。
⾼邮⿇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邮⼈也善于腌鸭蛋。
⾼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也卖咸鸭蛋,必⽤纸条特别标明:“⾼邮咸蛋”。
⾼邮还出双黄鸭蛋。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课后题及答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课后题及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课后题及答案引导语: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文章从作者家乡端午的习俗出发,引出高邮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特产--咸鸭蛋。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这篇文章的原文课后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问题研究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练习说明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本题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
【导语】《端午的鸭蛋》⼀⽂,在平淡的⽣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成鸭蛋⾥尝出⽣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的魅⼒所在。
⼩编整理了⼋年级下册语⽂《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知识与能⼒: 1.体会⽂章语⾔上的特⾊,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章于⾃然⽽然中写出⾃⼰独特的感受和⽣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时⽣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式,激发学⽣对民族深厚⽂化的热爱,从⽽品味⽂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理解作者对⼉时⽣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腌腊(yan1) 络⼦(lao4) ⼤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
籍贯:祖居或个⼈出⽣的地⽅。
莫名其妙:没有⼈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事情很奇怪,使⼈不明⽩。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分恭敬的样⼦。
曾经沧海难为⽔: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萤⽕⾍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导⼈ 五⽉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做⾹⾓⼦,各种风俗带给⼈多少乐趣。
单是⼀个⼩⼩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种故乡情结,没有⼀颗超然⾃在的⼼,谁能从平淡的⽣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邮⼈。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联⼲部、《北京⽂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说《受戒》、《⼤淖记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董玉君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苋菜籍贯硝药腌腊络子大襟车胤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
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
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
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
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
要使学生认识到。
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董玉君
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端午的鸭蛋》的教学,通过教学,完成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线索,结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作者通过写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在进行语言的特点分析时,由于按照教学设计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临时进行了改变,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语言的特点,同学们能从中感受语言的通俗美,语言的幽默感!
教学中,感觉最不理想的地方是由于最近两天学校的重大责任事件,不能按之前的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在课堂上常常接听手机,造成同学们常常因为我接听手机而影响了课堂环境的良好氛围,使部分同学才有了一点兴趣,又随之消失。
从中也让我进上步认识到,在课堂环境设置中,在教学中,有许多规则是不能违背的,一旦违背,所造成的影响之大,不能估量。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许多让我感觉特别的地方,由于对同学们作了具体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具体,大家在思考问题时,还算灵活,回答也还如意,往往能让我感觉高兴。
如在思考通过作者写的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时,大家的回答非常准确,使我感觉特受用。
这并不是因为大家回答正确的缘故,而是大家能回答问题了,敢于回答问题了,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同学在知识积累较少,学会去识记的地方不多的缘故罢。
当我们思考文章的前后与标题的关系时,大家对于散文的特点忘记得一干二净,居然在回答问题时,一点也不知道,这让我又感觉到吃惊,因为这一知识点我在之前才讲过没有几天。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二要让同学注意到,在学习某种文学体裁时,分析与理解与体裁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将文章分析与文章体裁分开,虽然教科书要求淡化文体知识,然分析文章与体裁的关系却不能分开;三要让同学注意到分析文章必须与社会背景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