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端午的鸭蛋》教案1学习目标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学习难点学习品味富有情致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自主、研讨、探究。
学习时数二课时教学设想中心环节是阅读和讨论。
教学程序预习、朗读、质疑、讨论、作业。
特别说明:预习是课上预习第一课时预习课上预习(自主学习)七项任务:1.读课文,查字典处理生字生词。
(工具书:《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语词典》等)2.查找相关资料:作者、背景等。
3、详看课下注释,了解相关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
4、再读课文,同时标注自然段的序号并概括各段段意(一为说话方便;二为理清文章思路。
)。
5、圈点勾画重要语句并作赏析,做旁批(一段)、眉批(一页)。
6、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7、写出自己的疑惑。
说明:1、预习的阅读方式——主要是默读。
(默读最有利于思考,多用默读,)2、预习在课上预习。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接力朗读课文。
要求:读的同学力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听的思考: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说明设计目的:(1)检查预习概况,包括字词。
(2)进行朗读训练:通篇朗读,加强朗读。
(3)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2、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设计目的:锻炼快速整理信息的能力)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设计目的:训练概括能力。
)明确:三、品味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朗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原文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共
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共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共三篇)篇一: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了《胡同文化》。
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那意蕴高远的“嘿”。
“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
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一篇既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风俗”引出下文。
,在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
这人有我有,人无我风俗,在先生,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
,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平淡中,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家乡“著名”的“鸭蛋”。
满篇洋溢着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他不厌其烦并引自豪的表述。
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那穷地方就出鸭蛋!”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于此。
看,“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
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的,,“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
”等等语言跃然纸上。
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
“这叫咸鸭蛋呢!”八个字符,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
先生此时忘记了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他多年居住的地方,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端午的鸭蛋》阅读理解
《端午的鸭蛋》阅读理解
嘿,朋友们!咱今天要来聊聊《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
你们知道不,这篇文章就像是一个藏满惊喜的小盒子,等你去打开!
文章一开头啊,那简直就是把你直接拉进了那个充满端午氛围的世界里。
比如说,作者写端午的各种习俗,哎呀,就跟咱自己经历过似的。
“可不就是嘛,咱小时候过端午不也这样嘛!”就好像你能闻到那粽叶的清香,看到那热闹的龙舟比赛。
然后呢,重点来了,鸭蛋闪亮登场!作者写那鸭蛋的样子,那叫一个生动啊!“哇,那鸭蛋圆溜溜的,泛着好看的光呢!”这描写绝了,让你感觉那鸭蛋就在眼前。
你再想想,文章里说那鸭蛋的吃法,什么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还可以和豆腐一起拌着吃。
哎呦喂,读到这儿,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这不就是咱记忆中的味道吗!”
文章里还写了鸭蛋的各种特别之处,什么蛋黄流油啊,蛋白细腻啊。
就好像在告诉你,这可不是普通的鸭蛋呀,这是带着端午独特印记的宝贝!
咱来跟其他文章类比类比啊,有的文章干巴巴的,哪有这么有趣。
这《端午的鸭蛋》就像一杯香醇的酒,越品越有滋味。
咱再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不就是想让咱记住这些美好的东西嘛。
咱们读了,不也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端午情嘛。
我觉得呀,这篇文章真的太有意思了,让咱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情。
读了它,咱就好像回到了那个充满欢乐和温馨的端午节呢!。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民俗文化、民间传说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具体章节:第四单元第12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鸭蛋在其中的寓意。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家乡鸭蛋的描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情感。
重点:分析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3.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和字义。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鸭蛋在其中的寓意。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家乡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生字词:端午、鸭蛋、怀念、习俗等。
3. 课文结构:引子描述鸭蛋端午习俗家乡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描述端午节的习俗。
(2)分析作者为什么会对家乡的鸭蛋产生怀念之情。
(3)谈谈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答案:(1)端午节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
(2)作者对家乡鸭蛋的怀念,是因为鸭蛋承载了作者童年时的美好回忆和对家乡的思念。
(3)示例:我热爱我的家乡,那里有美丽的风景、亲切的乡音和独特的习俗。
每次离开家乡,我都会怀念那里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家乡的美食,如鸭蛋等。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我仿佛被那一枚枚小小的鸭蛋带进了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和浓郁家乡味道的世界。
文中,汪曾祺先生对家乡高邮鸭蛋的描写实在是太细致、太生动了,让我这个吃货隔着书本都能想象出那鸭蛋的美味。
他说“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让我馋得不行,感觉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对鸭蛋的那些事儿。
我家在一个小乡村,每到端午前夕,家里就会忙碌起来准备过节。
奶奶会提前好多天就开始收集鸭蛋,那时候家里养了几只鸭子,每天它们摇摇晃晃地从池塘回来,奶奶就会去鸭窝里瞧瞧,看看有没有新下的鸭蛋。
那些鸭蛋刚捡回来的时候,还带着一点点鸭子的体温,表面有些许的脏污和鸭毛。
奶奶把鸭蛋一个个放进盆里,倒上清水,仔细地洗干净。
然后准备一口大缸,缸里放上盐水,再把洗好的鸭蛋小心翼翼地放进去。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等待鸭蛋慢慢变咸。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尝尝那些鸭蛋,每天都要去问问奶奶,“鸭蛋好了没呀?”奶奶总是笑着说:“小馋猫,还早着呢!”终于,到了端午那天,奶奶会把腌好的鸭蛋从缸里捞出来,煮熟。
煮熟的鸭蛋放在桌上,热气腾腾的。
我总是等不及鸭蛋凉下来,就伸手去拿,结果被烫得直叫唤。
奶奶一边笑我心急,一边把鸭蛋拿过去,轻轻在桌上敲一敲,剥开蛋壳。
只见那蛋白白白嫩嫩的,蛋黄红彤彤的,还流着油。
咬上一口,蛋白咸香,蛋黄沙沙的,满嘴都是油,那滋味,真的是太美妙了!除了直接吃,奶奶还会用鸭蛋做出各种美食。
有时候会把鸭蛋切成小块,和韭菜一起炒,那香味能飘满整个院子。
有时候会把鸭蛋捣碎,拌上蒜泥和香油,用来蘸馒头吃,那味道简直绝了。
记得有一次,我偷偷拿了两个鸭蛋,想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我们跑到村子后面的小树林里,找了一块干净的草地坐下。
我小心地剥开鸭蛋,递给小伙伴。
他们咬了一口,眼睛都亮了,直说:“这鸭蛋太好吃了!”我们一边吃着鸭蛋,一边在树林里玩耍,笑声在树林里回荡。
《端午的鸭蛋》阅读附答案
《端午的鸭蛋》阅读附答案端午的鸭蛋鸭蛋是端午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每年到了端午节,人们都会蒸鸭蛋、煮鸭蛋或制作成粽子。
那么,为什么鸭蛋在端午节如此重要呢?这篇文章将为你揭开端午的鸭蛋之谜。
起源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屈原的故事。
据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救国不顾一切,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举行划龙舟和吃粽子的活动。
而鸭蛋在端午节中的地位,则源于另一个传说。
相传,在屈原投江之后,当地的百姓们用粽子、鸭蛋和五色丝线投入江中,以防止鱼龙鳖蛇吃掉屈原的尸体。
后来,这种习俗逐渐发展成为了现在吃鸭蛋和制作粽子的传统。
鸭蛋的意义鸭蛋在端午节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象征着“安邦宁国”的寓意。
古人认为,鸭蛋的形状像一个圆球,代表着团圆和和谐。
而鸭蛋的蛋壳是灰色的,与岁月的沉淀相似,寓意着平安和稳定。
因此,人们在端午节食用鸭蛋,希望家庭幸福美满,国家安定繁荣。
另一方面,鸭蛋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鸭蛋常常被用来祭祀神灵,表示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祈福。
此外,鸭蛋也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人们相信食用鸭蛋可以驱邪避凶,带来好运和好健康。
鸭蛋的制作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采购新鲜的鸭蛋,并用不同的方式加工制作。
最常见的就是蒸鸭蛋,将鸭蛋放入蒸锅中,用大火蒸熟后取出,鸭蛋的内部会呈现出黄白分明的层次感。
蒸鸭蛋食用时,可以加入适量的盐和花椒粉,增加口味。
另外,还有一种制作鸭蛋的方式是煮鸭蛋。
将鸭蛋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水,煮沸后改用小火慢慢煮熟,这样煮出来的鸭蛋口感更加绵密。
此外,鸭蛋还可以和糯米一起制作成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用竹叶包裹,内有糯米、鸭蛋、肉类等馅料,既美味又营养。
制作粽子时,先将糯米用水浸泡,然后加入调料和馅料,用竹叶包裹成锥形,大火蒸煮即可。
答案揭晓鸭蛋在端午节中的重要性,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习俗的象征,但其实鸭蛋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
2024年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
2024年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端午节的习俗,通过对鸭蛋的描述,反映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具体章节为第二十二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作者对端午节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难点: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5分钟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老师进行讲解。
时间:10分钟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时间:5分钟4.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端午节的情感表达。
时间:10分钟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进行互动交流。
时间:10分钟6.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时间:10分钟7.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时间:10分钟时间: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生字词3. 课文内容概括4. 作者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关于家乡端午节习俗的短文。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习题1、2、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端午的鸭蛋》一文,使学生了解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初二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
初二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端午的鸭蛋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端午的鸭蛋》读书笔记
《端午的鸭蛋》读书笔记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的散文。
初读此文,便被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所吸引。
文章开篇,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主题写鸭蛋,而是先介绍了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
这些风俗的描绘,为下文鸭蛋的出场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的端午时节。
在众多的风俗中,作者着墨较多的是“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
“放黄烟子”的描写生动有趣,“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这样的描述让从未见过黄烟子的读者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它的模样。
而“吃‘十二红’”则是为了引出鸭蛋,因为鸭蛋在“十二红”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当写到鸭蛋时,作者的笔触更加生动鲜活。
他先写了家乡鸭蛋的名声,“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接着详细描述了高邮鸭蛋的特点,“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通过与别处鸭蛋的对比,突出了高邮鸭蛋的独特之处。
作者对鸭蛋的描写细致入微,让人垂涎欲滴。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一个“吱”字,仿佛让人听到了红油冒出的声音,感受到了那鸭蛋的鲜美。
除了对鸭蛋本身的描写,作者还提到了孩子们如何挂“鸭蛋络子”。
那是孩子们端午时的乐趣,“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这段描写充满了童趣,让人感受到了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此外,作者还写了当地的咸鸭蛋与别处不同的吃法,比如“可以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读后感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读后感《<端午的鸭蛋>汪曾祺读后感》读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就像在某个午后,与一位和蔼的长辈闲聊家常,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让人沉醉其中,感受到那份质朴与纯真。
文章开篇,汪曾祺先生并未直接提及鸭蛋,而是先描绘了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等,这些细致的描写,仿佛将我也带入了那个充满节日氛围的小镇。
在他的笔下,端午的习俗不是枯燥的罗列,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当写到鸭蛋时,汪曾祺先生的笔触更加生动有趣。
他写鸭蛋的名声:“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简单的几句话,就把高邮鸭蛋出名的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
他还写鸭蛋的样子:“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通过与别处鸭蛋的对比,突出了高邮鸭蛋质细油多的特点,让人读着读着,仿佛眼前就出现了那一枚枚冒着红油的美味鸭蛋。
而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他写到孩子们如何吃鸭蛋。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一个“吱”字,仿佛那红油冒出来的声音就在耳边,让人不禁垂涎欲滴。
还有挂“鸭蛋络子”,孩子们挑好看的鸭蛋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小小的鸭蛋络子,不仅是孩子们的玩具,更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份期待和喜爱。
汪曾祺先生对鸭蛋的描写,不仅仅是在介绍一种食物,更是在传递一种情感,一种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他在文中说:“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份对家乡特产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透过这小小的鸭蛋,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的深情厚意。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追求着新奇和刺激,却忽略了身边那些平凡而美好的事物。
课件《端午的鸭蛋-》(共25张PPT)
第四 单元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课堂·导入
新年吃饺子、放鞭炮、拜年;元宵节观 灯会;端午节吃粽子……这些传统节日给每 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喜庆和团圆。是我们难忘 的记忆。下面我们随作家汪曾祺一起感受浓浓 的民俗风情。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 苏省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 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 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 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 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字·词·音 1.注音。 腌鸭蛋 yān
门楣 méi
苋菜 xiàn
籍贯 jí 粽子 zòng 门槛 kǎn
车胤 yìn 避邪 xié 蝎子 xiē
肃然起敬 sù 囊萤映雪 náng 城隍庙 huáng
字·词·音
2.理解词义。
• 门楣: 门框上的横木。 •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
第三部分(第4-6段): 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 午的鸭蛋。
新课·讲解
1.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
端 午 节
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的
贴五毒
习
贴符
俗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一是 个为 总介 体绍 背鸭 景蛋 引设 出
这和其它地方一样
不一样的较为独特的
这些习俗的介绍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方式?
介绍这些习俗与后文的鸭蛋有关系吗?
好处是:使文章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4.有点幽默。
课堂·小结
▪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
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夫。
”下面小编给家带来《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家。
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14.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2分)15.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教学文档
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端午的鸭蛋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的鸭蛋》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高邮人善于腌鸭蛋,告诉大家一个怎样的呢?下面就让给大家提供一些《端午的鸭蛋》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答复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快乐的,好似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①段:第②段: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3.文中画线的分别表达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A处:B处:C处:4.“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5.袁枚是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6.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7.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8、简要概括上面选文的大意(2分)9、你认为作者引用《腌蛋》原文有什么作用?(3分)10、选文以沉着的笔墨,对家乡的鸭蛋如此津津乐道。
《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
《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哎呀,说起这端午的鸭蛋,那可真是个让人回味无穷的事儿。
你想象一下,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门上挂着艾草,厨房里飘出阵阵粽香,还有那藏在篮子底下,等着给你惊喜的鸭蛋,嘿,那叫一个温馨,一个地道!一、端午习俗多,鸭蛋情意长咱们先说说这端午的习俗。
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这些个传统项目,大伙儿耳熟能详。
但今儿个,咱们得把聚光灯打在鸭蛋上,看看它如何在端午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1.1 鸭蛋里的家乡味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前夕,奶奶就会开始忙活着腌鸭蛋。
她老人家说,这鸭蛋得挑新鲜的,个大壳硬,腌出来才油汪汪的,好吃!那时候,我总觉得这鸭蛋不过是餐桌上的小菜一碟,现在回想起来,那里面藏着的,可都是家乡的味道,亲情的温度啊。
1.2 童趣与鸭蛋的不解之缘小孩子嘛,总是对啥都好奇。
我们那会儿,就喜欢拿着鸭蛋玩“碰蛋”的游戏。
谁的鸭蛋先破了皮,谁就输了,得乖乖地把自己的鸭蛋贡献出来。
那时候的欢笑,现在想起来还能暖到心窝子里去。
二、鸭蛋的华丽变身可别小看这小小的鸭蛋,经过腌制,它可是能华丽变身的。
2.1 咸香四溢的秘制鸭蛋奶奶腌的鸭蛋,那叫一个绝!蛋白嫩滑,蛋黄油亮,咸淡适中,吃上一口,满嘴生香,简直能让人把舌头都吞下去。
那时候的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剥开蛋壳,生怕错过那一口美味。
2.2 餐桌上的点睛之笔端午节的餐桌上,鸭蛋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无论是搭配白粥,还是作为粽子的佐餐,它都能完美融入,给这顿节日大餐增添一抹亮色。
2.3 鸭蛋的多样吃法除了直接吃,鸭蛋还有好多种吃法呢。
比如切成丁,和豆腐、青蒜一起炒,那味道,鲜美得让人直舔嘴唇。
还有啊,用鸭蛋黄做的月饼、汤圆,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三、鸭蛋背后的文化意蕴其实啊,这端午的鸭蛋,不仅仅是一种食物那么简单,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1 寄托思乡之情对于很多在外漂泊的人来说,端午的鸭蛋就是一份思乡的寄托。
每当吃到那熟悉的味道,就能勾起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思念。
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
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在家乡,端午节的许多风俗和其他地方一样。
其中包括系百索子,用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掉色,洗脸时会在手腕上留下红绿相间的印记。
还有做香角子,用丝丝缠成小粽子,里面装着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此外还有贴五毒,用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还有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据说可以避邪。
喝雄黄酒也是一种风俗,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许多地方都有这个风俗。
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是放黄烟子,黄烟子是一种炮仗,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将其点燃后,会冒出一股黄烟,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会用它在板壁上写虎字。
此外,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其中包括炒红苋菜、油爆虾和咸鸭蛋。
这三样在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都吃得起。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以出产高邮大麻鸭而闻名。
由于鸭子数量众多,因此鸭蛋也十分丰富。
高邮人擅长腌制鸭蛋,尤其是咸鸭蛋,因此高邮的咸鸭蛋名声在外。
每当我在苏南或浙江等地提到我的家乡时,人们总会敬畏地说:“哦,你们那里出产咸鸭蛋啊!”在上海的腌腊店里,也可以买到咸鸭蛋,但是他们会特别注明:“高邮咸蛋”。
此外,高邮还以出产双黄鸭蛋而著称。
虽然其他地方也有双黄鸭蛋,但高邮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地方,可以批量销售。
虽然双黄鸭蛋的味道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切开后两个圆圆的蛋黄让人惊叹。
但是当我听到异乡人称赞高邮的鸭蛋时,我并不感到高兴,好像我们那个贫穷的地方只能出鸭蛋一样。
但是高邮的咸鸭蛋确实非常美味,我曾经走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鸭蛋,但和我家乡的咸鸭蛋完全不能相比。
XXX在《随园食单小菜单》中提到了“腌蛋”,他的《食单》中很多菜的做法都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他在《腌蛋》这一条中提到,高邮的咸蛋质地细腻,油脂丰富,是高文端公最喜欢的食品之一。
在宴会上,先夹取一些以敬客,然后放在盘子中。
最好是带着鸭蛋壳切开,同时食用蛋黄和蛋白;不要只吃蛋黄,否则味道不全,油脂也会散失。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课后题及答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课后题及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课后题及答案引导语: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文章从作者家乡端午的习俗出发,引出高邮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特产--咸鸭蛋。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这篇文章的原文课后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问题研究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练习说明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本题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篇一:《端午的鸭蛋》课内阅读附答案《端午的鸭蛋》课内阅读(一)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7.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①段:第②段:8.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9.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A处: B处: C 处:10.“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11.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12.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13.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7.①家乡鸭蛋的名声。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14课《端午的鸭蛋》。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端午节的习俗,特别是鸭蛋在端午节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作者对这种习俗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能够概括和描述文章中描述的端午节的习俗。
3. 能够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端午节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描述端午节的习俗。
难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端午的鸭蛋》,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 内容理解: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和描述文章中描述的端午节的习俗,特别是鸭蛋在端午节中的特殊地位。
4. 词语理解:通过提问和解释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 情感体会: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端午节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端午的鸭蛋习俗:1. 吃鸭蛋2. 挂鸭蛋情感:1. 喜爱2. 怀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和你的感受的文章。
2. 作业答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吃鸭蛋和挂鸭蛋。
吃鸭蛋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鸭蛋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每当端午节来临,我们家都会准备一些鸭蛋,全家人一起享用。
我喜欢把鸭蛋壳涂上彩绘,让它们变得五颜六色,非常漂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
Tracy135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一、导入
大家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赛龙舟,吃粽子,但是在高邮,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吃鸭蛋,今天我们学习《端午的鸭蛋》,跟随作者体验家乡端午的风俗。
二、文学常识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其散文《端午的鸭蛋》和《胡同文化》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汪曾祺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
他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而且是书法家、绘画家、美食家。
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称,他每到一处,专走小街偏巷,品尝民间小吃,每每陶醉其间,自得其乐。
不仅如此,他还有一手精湛的烹饪手艺。
拌荠菜、烧小萝卜、塞肉回锅油条,这
都是他的拿手菜。
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汪曾祺深知美食三味,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的点睛之笔,无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汪曾祺笔下,美食不再是寻常的果腹,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态度。
汪曾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在创作上主张回到现实主义、表现民族传统、表达纯真、自然的情感。
他的小说大都取材民情风俗、日常生活,语言自然、活泼;文风清新、质朴;意境优雅、唯美。
他的散文刻画民俗、民风,形象、生动,蕴涵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切情感。
他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它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人民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愉”。
他的作品对乡土文学、寻根文学有很大影响。
他的代表作,短篇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三、整体感知
1、(1)端午的风俗
2、(2、3)家乡的鸭蛋
3、(4—6)端午的鸭蛋
四、具体探究
1、阅读第1段,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
端午节风俗和外地一样的: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
喝雄黄酒
较为独特的: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2、为什么作者会由端午的风俗写到高邮的鸭蛋呢?
文章写到端午的风俗中有“吃十二红”,鸭蛋就是其中的一种。
而高邮的鸭蛋又是最为出名的。
所以,由端午的风俗写到高邮的鸭蛋就水到渠成了。
3、阅读2、3段,思考:
(1)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家乡的鸭蛋名声大(2段)
有特点(3段)
(2)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怎样的感情?热爱与自豪
4、阅读4—6段,思考:关于端午的鸭蛋作者又写了哪几件趣事?
端午的鸭蛋挑鸭蛋
挂鸭蛋
玩蛋壳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怀念童年
5、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记?
对家乡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
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
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五、品味语言
1.口语色彩浓厚
(1)善于用短句,一句一断,给人一种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一句话,字数少,阅读就不会有急促的感觉。
相反,感觉会很平缓,悠闲。
加上与长句的交叉运用,从而产生一种和谐回旋的美感。
真正有一种平淡而有诗意的感觉。
2段:“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
(2)穿插朴素的“大白话”,生活气息浓厚。
2段:“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2段:“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
2段:“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3段:“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4段:“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3段: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4段: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3.古汉语的点缀,朴素典雅
2段: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
2段: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3段: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4.有淡淡的幽默
2段: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此句“文(言)白(话)夹杂”,增添了“淡淡的幽默”,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5.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3段: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空头”一词富有地方特色;“吱——”,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一个“吱”给人感觉:美味可口,垂涎欲滴。
看来吃鸭蛋也是有讲究的,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情趣。
(俗中见雅)
4段:“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
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六、问题探究
第6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的故事。
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
谈谈你的理解。
认为是赘笔者,是为了文章结构严谨,这对中学生大有必要。
认为“自然、随意”者,是赞赏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也有道理。
七、总结
汪曾祺能从鸭蛋里品味出生活的情趣,在于他能敏锐的观察生活,细心的感受生活,我们要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并细心记录的好习惯。
好的文章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辞藻和整齐的句式,平淡自然的语言同样有滋有味。
板书设计:
端午节风俗和外地一样的: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
喝雄黄酒
较为独特的: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家乡的鸭蛋名声大
有特点
端午的鸭蛋挑鸭蛋
挂鸭蛋
玩蛋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