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用工荒问题新视角

合集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解析中西部用工荒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解析中西部用工荒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解析中西部用工荒问题[摘要]2012年春节过后,我国各地企业普现“招工难”,尽管众多用人单位纷纷提高福利待遇,但因如往年一样工人流失较多,节后用工市场求大于供的格局难以改变,今年许多企业仍然遭遇了“用工荒”,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解析我国中西部用工荒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中西部用工荒问题2012年“用工荒”如期而至。

东部发达地区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山东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常年缺工的情况下,春节后用工形势更为严峻,结构性用工矛盾愈演愈烈。

一、中西部用工荒的发展态势“招工难”与“用工荒”现象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拥有13.9亿人口的国家,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使用人才。

最近几年这种独特现象已经从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蔓延到重庆、四川、武汉、安徽等中西部省份。

据有关部门估计珠三角用工缺口介于400-600万人,部分制造业、纺织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返工率不到30%。

农民工重要输出地安徽阜阳市举办了由400多家企业组成的大型农民工招聘会,提供8万多个岗位,然而场面比较冷清,参加应聘者寥寥。

原因是春节回家的农民工不愿意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

最近一两个月,中国各种人力资源市场上,求才若渴的各类缺工企业纷纷使出浑身招数,在人才市场、工业区、工厂门口吹响了“抢工”的号角,招聘工作人员费尽周折磨尽三寸之舌,结果差强人意。

二、中西部“用工荒”产生的原因(一)“刘易斯”拐点降至,人口红利渐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著名的“刘易斯拐点”。

所谓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以至最终枯竭。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廉价劳动力的助推作用是非常的明显。

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中国2004年以来的失业率下降、农村居民工资增幅上升、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速提升的诸多现象和20世纪世纪60年代日本刘易斯拐点之后的经济状况非常的相似。

餐饮行业用工荒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途径

餐饮行业用工荒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途径

餐饮行业用工荒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途径一、引言近年来,餐饮行业用工荒问题日益凸显,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对餐饮行业用工荒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途径,以推动行业良性发展和可持续繁荣。

二、原因分析1. 招聘难度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就业机会多元化,导致餐饮行业的招聘难度增加。

相较于其他行业,餐饮服务岗位通常需求频繁,未受过专门训练或经验不足的员工难以胜任。

2.薪资待遇低餐饮行业普遍存在薪资待遇偏低的问题。

由于成本压力大、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雇主往往无法提供与劳动者努力程度相匹配的薪资,这使得许多有能力的人选择了其他更为稳定和高收入的行业。

3. 工作环境恶劣餐饮行业涉及长时间站立、高温工作环境以及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这使得一些人望而却步。

同时,部分雇主对待员工不公平,在工时、休假、福利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员工流动率增加。

4. 学历要求低餐饮行业对于学历要求相对较低。

这使得在招聘过程中,雇主难以从大量应聘者中筛选出有经验和技能的优秀员工。

低学历要求也使得许多人将餐饮行业作为暂时或临时性就业选择,进一步增加了用工荒问题。

三、解决途径1. 加强培训与提升专业素养餐饮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和提升专业素养,为行业内未来的发展储备更多的有经验和技能的员工。

通过与相关教育机构合作或洽谈交流,餐饮企业可以提供岗前培训课程,并为员工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2. 改善薪资待遇餐饮企业应根据员工的岗位和付出程度调整薪资待遇,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提供奖金和福利制度来吸引和留住人才,进一步提高员工对餐饮行业的满意度。

3. 提升工作环境餐饮企业应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并采取措施改善。

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完善的休假制度、合理的工时安排等都是提升工作环境的有效途径。

同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保护设备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在安全和舒适的条件下工作。

4. 加强与教育机构合作餐饮行业可与教育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或就业机会。

当前稳就业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稳就业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稳就业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整体稳中有升,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刻分析当前稳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稳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1. 就业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就业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产业和企业面临用工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一些求职者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这种不匹配导致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2. 劳动力结构不合理我国劳动力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当前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一些传统行业的需求逐渐减少,而一些新兴产业的需求却不断增加。

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及时跟进这种变化,导致了一些行业的用工短缺,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人员的下岗失业。

3. 职业技能不足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学到实用的职业技能,导致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这种现象既影响了个人的就业前景,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4. 定岗用工难一些企业面临的困境是,找到了合适的员工,却在定岗用工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一方面,一些员工在工作中表现不佳或者缺乏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用工流程不够顺畅,导致了定岗用工的难度增加。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测和预测为了解决劳动力市场的不匹配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测和预测,及时了解各个行业的用工需求以及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状况。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整劳动力结构,促进就业稳定。

2.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为了提高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我们需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实用技能的人才。

同时,也需要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3. 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为了弥补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技能缺口,我们需要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

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

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是新时期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深入分析了民工短缺现象,从农民工角度提出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调整对农民工的培训重点和内容的政策建议;从企业角度提出了调整管理方式,使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科学性的政策建议;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积极调整国家“城市化”政策和转换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就一直成为我国突出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为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4 年年初,有着9 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遇到民工短缺的现象,打破了民工无限供给的神话。

继广东东莞首次出现民工短缺之后,迅速波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并且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

近年来,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企业、学界等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一、“民工荒”问题的现状特点农民工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

关于“民工荒”,2004 年9 月8 日,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问题最为严重;企业需求量大、严重缺乏的主要是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

到了2011 年,“民工荒”现象愈发严重,并呈现出扩散之势,即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省份扩散。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0 年第四季度,江苏省辖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岗位170.44 万个,相比上一季度增长1.15%。

与此同时,进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149.64 万人,减幅4.51%。

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普遍出现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现象。

本文将从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含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并提出解决措施。

第一部分:用工荒的定义及原因1.1 用工荒的定义用工荒是指企业在招聘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人来满足劳动力需求的现象。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支撑其生产和经营活动,但市场上却缺乏合适的人才供应。

1.2 用工荒的原因(1)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育龄人口减少和年龄结构老龄化,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导致用工荒的出现。

(2)产业结构调整: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某些行业需求下降,而新兴行业和高技术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却增加,从而导致用工荒。

第二部分:就业难的定义及原因2.1 就业难的定义就业难是指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或者存在就业歧视等不利条件,导致就业困难的现象。

2.2 就业难的原因(1)就业结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某些行业需求下降,而新兴行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就业难。

(2)教育与就业不匹配: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不符合市场需求,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从而造成就业难。

第三部分: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影响3.1 对经济的影响(1)生产能力下降: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无法充分利用设备和资源,导致生产能力下降。

(2)成本上升:由于用工荒,企业为了吸引劳动力,不得不提高薪资待遇,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3)经济增长放缓:用工荒和就业难不仅对企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会直接制约整个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3.2 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稳定受到威胁:由于用工荒和就业难,一些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机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2)劳动者权益受损:在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环境下,劳动者的谈判能力较弱,容易遭受不合理的工作条件和低薪待遇等问题。

第四部分:应对策略4.1 培养人才(1)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加大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浅谈“招工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及建议

浅谈“招工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及建议

浅谈“招工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及建议关键词:招工难用工荒建议一、企业用工紧缺的原因分析导致企业“用工荒”和“招工难”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量增加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逐渐好转,加上国内的经济刺激计划,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快速的反弹。

内需不断扩大,外贸持续增长,促使企业用工需求的不断增长。

此外,民工大量返乡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2、沿海地区就业优势减弱,民工就业的选择趋向多样化随着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用工需求在增加,给当地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吸引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在家乡实现就业。

这就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优势逐渐被削减和弱化,农民工也不愿背井离乡,希望在自己的家乡实现就业和发展。

3、自主创业和就业渠道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强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供给企业的农村劳动力的人数在逐渐减少。

现在的年轻劳工,家里大多有钱了,这些人不太愿出远门,都窝在近一点的家乡打临时工。

所以年轻人越来越少,而年纪大一点的劳动力衰退,又不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总体上造成了劳工荒这种现状。

4、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预期较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致使大中城市消费水平持续走高,增加了外来民工的生活成本。

然而,外来民工在社会福利等方面,遭受很多不公正的待遇。

随着民工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工资等就业的预期不断增加。

如果企业还想延续低工资招工或者招工手段比较单一的传统,“招工难”的问题将很难得到解决。

80后和90后群体已近成为当前劳工的主体,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他们外出务工或就业,不单单是为赚取工资那么简单,他们更多的是想体验或享受生活、丰富个人视野、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等,如果我们的企业还象当初对待一代民工那样来对待这些80、90后民工,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浅谈解决农民工用工荒的途径

浅谈解决农民工用工荒的途径

浅谈解决农民工用工荒的途径作者:黄雪梅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2期摘要:2010年以来,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工业地区一度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广大企业,尤其是出口加工型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解决;农民工;用工荒;途径2010年以来,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工业地区一度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广大企业,尤其是出口加工型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前段时间,笔者围绕当前农民工“用工荒”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及如何看待和应对用工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有关情况如下。

一、用工荒形成的原因分析据中国社科院统计数字显示,[1]2009年,我国城镇失业率是10%,超过了国际城镇的平均失业率,而广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用工荒问题。

较高的失业率,说明用工荒并不单纯是是劳动力绝对数量上的短缺,而具有很大的相对性问题,主要体现了农民工和用工单位之间的利益问题。

认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的复苏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活动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2008年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出口外贸型企业,都面临着外部需求减少、订单不足、资金来源缺乏等问题。

在这个大环境下,大部分企业采用削减人员、降低工资的做法减少支出,以此让企业渡过难关,农民工们被迫返乡。

但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国内国外需求不断恢复,企业订单逐渐增多,很多企业刚刚大量裁员,企业员工数量明显不足,在短期内产生了用工荒。

此外,为了刺激消费和极大基础设施投入,国务院实行了4万亿的基础设投资计划,促进了二线内陆城市兴起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的新热潮,广大内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农民工纷至沓来,导致了其他地区农民工的相对短缺,可以说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国家投资政策的调整,是导致这次用工荒的一个主要原因。

深度调查:用工难与就业难背后的原因解析

深度调查:用工难与就业难背后的原因解析

深度调查:用工难与就业难背后的原因解析深度调查:用工难与就业难背后的原因解析2023年的中国,出现了一些很棘手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用工难和就业难。

这两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度探究的话题。

一、用工难的原因分析1.结构性缺陷目前,中国制造业占据了全球的份额,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仍然是低附加值的,所以许多企业都倾向于降低成本,在工人的工资待遇方面没有很好的保障。

由于很多工人都没有很好的文化和技术背景,这样的工人是很难胜任像机器操作员这样的工作,所以企业招聘难的现象十分普遍。

2.劳务市场信息不对称在许多领域,企业对于工人水平的要求和之前的经验相对较高,而工人的对于市场和企业对于自身的知识信息却十分不对称,从而导致了用工难的问题的产生。

小企业或者刚起步的企业由于信息渠道不太畅通,往往不能获得更好的员工。

3.政策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特殊性质,有不少地方加强了对劳务派遣、合同制用工和临时用工等相关管理,对这些使用劳动者的企业较少有针对性地解决其用工难的问题,反而望而却步,加重了用工难程度。

二、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经济类型转型期的困境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从过去的产业时期转向了服务业期,这个过程中就业是会出现问题的。

许多从传统行业转型的工人在熟悉服务业之前,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滞后期”,这个时间段也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

2.基础教育水平不足在很多大城市,高校的毕业生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对于服务行业来说,往往要求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当前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从精神和道德上来说的形塑,导致在服务业就业中会出现瓶颈难题。

3.地区发展不平衡就业难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有必然联系的,如果地区发展和变化没有适度估计到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就业机会的减少和增加,在较长时间内,就业难的问题会随处可见。

由此可见,用工难和就业难的产生是复杂的,不能单纯的归咎于某个因素。

实现用工难和扩大就业的解决,需要从多个方面发力,持续升级技能,及培养与之匹配的人才和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因素。

当前企业发生用工荒原因分析

当前企业发生用工荒原因分析

当前企业发生用工荒原因分析当前企业发生用工荒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新年伊始,我国沿海地区的多个省份频频爆发“用工荒”现象,其中仅浙江省用工缺口就达到了25万人。

近期到一些工业园区进行调研,几乎所有企业都面临用工短缺的困扰,招工难、留工难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些企业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下半年,但由于招不到工人,机器设备无法全部开通运转,导致部分订单因无力接应而不得不忍痛割弃。

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和早期缺乏必要的应对举措,“用工荒”的突然降临,让不少企业一时措手不及,一些企业尽管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招兵买马,但效果却不尽人意。

企业有订单业务需求却因用工短缺而不得不减缓生产,在给企业的经营效益带来损害的同时,也势必会对经济复苏回暖和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

一、当前企业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导致当前企业用工短缺的原因很多,但概括起来不外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回暖,用工需求增加。

国际金融危机的见底和外需的逐步回暖,以及国内经济刺激计划作用的发挥,使得我国经济形势已经企稳回升,并向好的方面发展。

其中外贸回升、内需强劲是经济回暖最直接的体现,需求的回升为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充足的业务订单,这样以来,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就必然跟着增大了。

二是薪酬不高,难以满足预期。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让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得作为企业工人的外来民工在无法享受到与本地一样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同时,却同等地承受和本地人相同的生活成本,这样以来,民工对工资预期也会随之有所提高,企业如果继续靠低廉的工资招工,显然难以吸引到所需要的工人了。

三是不重长远,缺乏用工储备。

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错误地认为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企业用人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在用工方面仍然固守临时观念,缺少长远打算,对劳工缺乏应有的尊重,不注重建立自己的劳动力储备,从而导致一旦用工需求急剧增加时就变得手足无措、无法应对。

我国“用工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用工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2019-10-06摘要:近⼏年来,我国劳动⼒市场同时出现了“⽤⼯荒”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表⾯上看似⽭盾的两者,实际上却反映出我国劳动市场并⾮是简单的表⾯的就业⽭盾,⽽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盾。

本⽂通过对近⼏年全国范围出现的“⽤⼯荒”现象进⾏分析,发现现阶段的“⽤⼯荒”呈现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供需两⽅⾯并结合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因素对“⽤⼯荒”的产⽣进⾏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荒”;劳动⼒;技术培训中图分类号:F241;F270 ⽂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48 ⽂章编号:1672-3309(2012)03-114-03⼀、我国“⽤⼯荒”的特征及现状(⼀)我国“⽤⼯荒”具有⼀定的“局部性”⼀是发⽣的区域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为主。

正因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既是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同时也是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从⽽这些地区的“⽤⼯荒”⽭盾相对突出。

⼆是发⽣的⾏业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集中在纺织、服装、餐饮、娱乐等⾏业。

三是发⽣的企业具有“局部性”,主要是⼀些规模较⼩、⽤⼯⽅式相对不规范的企业。

(⼆)我国“⽤⼯荒”出现区域扩展的特征从地域上看,我国“⽤⼯荒”⼀般出现在沿海经济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如长江三⾓洲地区、珠江三⾓洲地区。

2010年春节后出现的“⽤⼯荒”较之以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由传统的珠三⾓、长三⾓以及⼀线城市率先开始出现并逐渐向全国范围内蔓延,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些劳务输出⼤省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难”现象,据各地新闻报道,⼀些中西部的省份,⽐如安徽、湖北、重庆、新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荒”的问题。

“⽤⼯荒”已成为全国范围的⽤⼯问题,为增强就业吸引⼒,2011年以来已有⼗⼏个省份调⾼了最低⼯资标准,平均调整幅度在10%以上。

“用工荒”现象启示——企业加强农民工培训的思考

“用工荒”现象启示——企业加强农民工培训的思考
展 。这种 现 实 会 使农 民工 心理 需求 没 有 得 到满 足, 特别 是 年 龄偏 大 的农 民工 , 随着 体力 的下 降 , 越来 越渴 望能 够学 到一 门实用 技术 。 3 企业 加 强农 民工 培训是 社会发 展 的需要 . 在 我 国工业 化 和 城镇 化 进 程 中 , 大量 的农 村
关 键词 : 工荒 ; 民工 ; 用 农 企业培 训
中图分类号 :2 13 F4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9—19 (00 0 —03 —0 10 802 1)2 0 1 3
21 00年春 节 刚过 , 由于 经 济 迅 速 回暖 , 海 沿 地 区和 内地 同时 出现严 重缺 工现 象 。其 中 , 广州 、 深圳 、 东莞等 珠三 角地 区缺工 超 过 20万 人 , 0 部分 生产线 已处 于停工 状态 , 企业 纷 纷上 调工 资 , 调低 学历 、 放宽 年龄 限制 , 望 “ 工 荒 ” 得 以缓 解 。 希 用 能
保 障制度等 成 为了制 约农 民工 就业并 转 化为城 市 产业 工人 的 主要 因 素 。除 了国 家政 策 方 面 , 民 农
这次沿海地 区缺工现象最严重 的, 就是劳动
力密集 型 的加 工 制造 企 业 , 它从 一 个侧 面 反 映 了
这些企业用工制度和方式上的弊端。由于新一代 的农民工学历越来越高 , 维权意识越来越强 , 首要
短缺 , 数量上供大于求 , 但素质上供不应求 , 企业 用工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 ( “ 一) 用工荒” 象出现的主要原 因 现
i农 民工权益 无法 保 障 .
我 国现 阶段 是 一 个 发展 中 国家 , 由于历 史 原
技之长 , 他们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 , 且大多

浅谈“招工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及建议

浅谈“招工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及建议

浅谈“招工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及建议一、招工难与用工荒的现象及表现二、招工难与用工荒的原因分析三、政策上的支持与改善建议四、企业应对招工难与用工荒的建议五、社会力量的参与与建议一、招工难与用工荒的现象及表现“招工难”是指企业在招募劳动力时遇到的难题,也可以理解为招聘渠道、人口流动以及就业市场等因素引起。

而“用工荒”是指用工单位在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缺乏所需的劳动力,或者劳动力数量不能满足用工需求的状态。

二、招工难与用工荒的原因分析(一)社会变迁引起的人口流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异的缩小,加上一些优惠政策的鼓励,导致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移民劳动力队伍,这个队伍在就业和生活中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和约束,这也导致了一些工人愿意待在家乡或者回流农村。

(二)岗位要求、待遇和技术难度的限制一些企业以招聘优秀人才作为自己公司的发展目标,但在实际中,选择性就非常的高,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导致招工难。

另外,当前我国的工人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而买房、养孩子等费用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对于人们的人生价值和事业追求更高的人,很难通过低薪来吸引他们成为其中一员。

(三)人口结构的改变导致人才匮乏人口趋势不仅对我国的环境和社会生态造成了影响,也导致了人才的稀缺,目前,我国的老年化程度已经开始加深,这导致了不少劳动力的流失,比较需要的岗位也就更难招人了。

(四)城乡之间的风险差异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我国的城乡差距很大,这也是导致招工难和用工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有着更高的生活成本和更严格的规定限制,如果企业不能给予足够的引导和支持,劳动力的过度流失也就是很难避免的。

(五)创业成本的高昂限制了新企业的发展创业和运营一家新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员的支持,但是当企业处于初期和运营发展阶段的时候,有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招工难度增加,而且薪资和劳动力资源也不能得到保障。

三、政策上的支持与改善建议(一)进一步简化招工难的手续政策应该进一步简化招工难的手续,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还要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用工荒”现象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用工荒”现象

等 现 象 。 学 者 们 称 这 一 现 象 为 “ 工 用
荒 ” 。 2 1 年 中 国经 济 全 面 回 暖 ,我 0O 国 各地 ,尤 其是 东 部 沿 海地 区 出现 了 大 面 积 的 “ 工 荒 ” 现 象 。 2 1 年 沿 海 用 0 1 省 份 的 “ 工荒 ”再 次 升级 ,并 且 “ 用 用 工 荒 ” 已经 由东 南 沿 海地 区蔓 延到 全 国 各 地 。 企 业缺 乏 员工 ,机 器 无人 使 用 ,
如 今 “ 工荒 ”似 乎 成 为 了全 国性 的问 用 题 。 已 经 对 中 国 经 济 产 生 了 严 重 的 影
响。
加 注 重 对 自身权 益 的 维 护 ,因而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并 不愿 意 从 事 技 术 含 量低 , 出 卖 廉 价 劳 动 力 的工 作 。 他 们 更 看 重 的是
来 对 待 新 生 代农 民工 ,显 然 已 行 不通 ,
差 异 缩 小使 外 出打 工 者 减 少 。 三+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中 国经 济 的 高 速 发展 ,低 廉 的 用 工 成 本 ,优 惠 的 投 资 环境 ,吸 引了 大 批 企 业 争 相在 中西 部 地 区投 资建 厂 ,
和 关 注 不 够 ,造 成 许 多 工人 不辞 而 别 , 人 员流 动 频 繁 。企 业 “ 之 即来 。挥 之 招 即去 ” 的 短视 行 为 ,工 资 待 遇 与 劳动 强 度 的不 对 等 ,社 会 保 险 待遇 的低 下 ,拖
困难”、 “ 用工 短 缺 ” 、 “ 工危 机 ” 用
欠工 资 、人 身 伤害 等 侵 会 责
任 意 识 淡 薄 ,致 使 农 民 工 极 度 缺 乏 安
全 感 和 归 属感 , 因而 加 速 了 员 工 的流 动

“刘易斯拐点”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策略——对“用工荒”的一种新思考

“刘易斯拐点”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策略——对“用工荒”的一种新思考
2 1 “ 易 斯 拐 点 ” 内涵 及 其 缺 陷 . 刘 的
点 ” 论 的 假 理 设 , 第 一 阶 在
圈1 ・ ・ 刘易斯拐点, , 曲线

段 有 大 量 的剩 余 劳 动 力 , 资 双 方 的 地 位 是 不 平 等 的 。 为 了维 劳 持 生存 , 卖 劳 动 力 的 一 方 愿 意 付 出 更 多 的 体 力 和 精 力 , 获 出 而 得 较 少 的劳 动 收 益 , 时 候 劳 动 力 的 工 资 是 不 变 的 , 在 大 量 这 存 的 劳 动 力 剩 余 。在 劳 动 力 绝 对 剩 余 的 情 况 下 。 可 能 会 出 现 “ 不 用
业 在 中 国是 行 不 通 的 。 2 2 “ 工荒 ” 能 说 明 “ 易斯 拐 点 ” 经 降 临 中 国 _ 用 不 刘 已
21 0 2年 春 节 过 后 , 三 角 、 三 角 以 及 许 多 一 线 城 市 ,用 珠 长 “ 工 荒 ” 演 愈 烈 ; 且 逐 渐 向全 国范 围 内蔓 延 , 中 西 部 的 江西 、 愈 并 连
农 经 与 技2 2 第2卷 8 总 9期 村 济 科 0 年 3 第0期( 第29 ) 1
策 略
陈 颐 (0 0 指 出 :刘 易 斯 拐点 的 临 近 , 示 着 剩余 劳 动 力 21 ) “ 预
无限供 给时代 即将结束 , 比较 优 势 正 在 逐 渐 丧 失 , 口 红 利 正 人 在 慢 慢 消 失 。毋 庸 讳 言 , 目庞 大 的廉 价 劳 动 力 在 当 下 的 中 国 数 经 济 崛起 过程 中扮 演着 十分 重 要 的角 色 。一 旦 这 个 重 要 角 色 出 现市 场 短 缺 , 于 整个 经 济 的 挑 战 是 巨 大 的 。” 某 种 程 度 上 来 对 从

中国如何缓解就业压力

中国如何缓解就业压力

中国如何缓解就业压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人口数量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内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紧张。

如何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是我们需要着重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新经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逐渐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升级,还能够创造大量的新就业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和支持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就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二、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劳动力竞争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增强劳动力的竞争力,能够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流动性,并且能够创造更多更具有竞争力的就业机会。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应不断优化教育和培训资源,以满足人力需求。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就业压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降低就业压力,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老年人、残疾人、困难户等群体。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能够减轻这些群体的生活压力和负担,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保障和助力,通过收入和福利的稳定,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机会。

四、扩大就业产业规模,提高就业机会中国现有的就业产业结构是单一的,主要是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和创造就业机会,应该有意识地发展一些有利于就业的产业,比如旅游业、体育产业、医疗保健产业、包装、物流等等。

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往往是比较稳定和持续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动消费、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五、优化创业环境,增加创业机会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但是创业机会也很多。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创业机会也越来越多。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和创业者的政策措施,同时提供创业孵化、科技支持、资本支持等支持服务,让更多的人能够成为创业者,降低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发展。

转型升级视角下的企业“用工荒”问题和对策研究——基于海宁市的实证分析

转型升级视角下的企业“用工荒”问题和对策研究——基于海宁市的实证分析

“ 南下” 信不疑 。到本 世纪 初 , 三角 、 渤海湾 等 深 长 环 沿海发达 地 区经 济增 长突飞 猛进 ,东进 ” “ “ 、 北上 ” 大 有超过“ 南下 ” 势 。一 时 间 , 民工 似 乎成 了我 国 之 农
中小企业 资本原 始 积 累和 工 业化 、 镇 化 的重 要 推 城 手 ,人 口红 利 ” “ 之说 也 由此 产 生 。但 2 0 04年前 后 ,
[ 收稿 日期 ]0 l 4— 9 2 1 —o 0 [ 者 简 介 ] 飞 (9 3 , , 北 天 门人 , 作 肖 18 一) 男 湖 中共 海 宁市 委 党 校 教 育 科 教 师 , 济 学硕 士 . 究方 向 :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理 论 与 体 制 经 研 社
改革 口高 达 104人 , 9 23 主要 集
中在 制造 产业 中 , 纫 工 、 缝 电子 操 作 工 最 为 紧缺 , 其
中光 伏 、 磁性材 料 、 电子 操作工 缺 口在 6 0 00个左 右 , 对比 21 00年初 13 2人 的 岗位 缺 口 ,0 1 海 宁市 00 21 年

6 ・ 2
经济学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1 年第 3 01 期
制 造企业用 工缺 口变 得更 大 了 , 工 形 势显 得 更 为 用
严峻。
等认 为厂 商投 资持续 扩张 、 产 品价格 上升 、 府对 农 政
农 业 生 产 进 行 补 贴 和 东 南 沿 海 地 区 的农 民 工 工 资 刚 性促 成 了“ 民工 荒 ” 。刘 铮 认 为 “ 工 荒 ” 明 农 民 工 民 表
“ 工 荒 ” 底 是 暂 时 和 局 部 现 象 , 是 长 期 和 用 到 还

“共享员工”:企业用工新思路

“共享员工”:企业用工新思路

“共享员工”:企业用工新思路作者:单俊辉马羽昕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年第04期【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受挫,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了一些难题和挑战,许多企业员工也面临被裁员、薪资下调等问题。

于是,“共享员工”应运而生,这种新兴的用工模式对缓解因疫情引发的就业危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共享员工”与传统的劳务派遣用工并不完全相同,其面临的法律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共享员工;企业;劳务派遣;劳动关系;工伤【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4-0194-031 “共享员工”的概念及产生原因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停滞不前。

根据恒大研究院估算,春节7天假期往往是居民群众消费井喷时期,但2020年全国市场餐饮业销售额和线下零售同比往年损失约5 000亿元,上万员工待业 [1]。

2020年3月以后,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复产复工成为重要任务之一,这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破冰阶段。

中央也做出指示,要稳扎稳打地推动复产复工。

但现实的问题是各个企业都面临缺人的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进一步推广浙江、广东等地的成功之道。

此外,企业也在提供严格的健康安全保护下,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解决食宿、保险、升职加薪等。

但企业对于用工荒的缓解依旧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生鲜电商企业却迎来了业务量暴涨,员工紧缺。

2020年2月,“盒马鲜生”首先发声,提出“共享员工”计划。

该计划吸引了许多想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大企业关注。

“盒马鲜生”的这一举措为许多企业提供了新思路。

定位于新零售社区生鲜超市的用人经理表示,目前已解决700人左右的工作问题,但企业的用工荒问题依旧存在,尚需300人左右前来工作。

“永辉”“苏宁”等多家零售企业也在“盒马鲜生”的带动下向餐饮企业发出邀请,希望共克时艰 [2]。

这无疑也体现了疫情期间,大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善意与情怀。

发展职业教育解决企业“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

发展职业教育解决企业“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

OCCUPATION2012 098热点F OCUS 发展职业教育解决企业“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刘 玮一、现象分析近年来,用工荒和就业难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一直交织存在,一方面是高端岗位人满为患,应届毕业生对待遇的期望值一降再降,另一方面是低端岗位招不到人,“高不成低不就”。

这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这一“荒”一“难”也恰恰反映出目前劳动力的结构的不尽合理:大学生多、农民工多、技能型人才少,高技能人才就更缺乏,这正是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的表现。

长期以来,我们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倾向,似乎只有上大学才有出路,大学生们瞧不上“体力活”,农民工又达不到企业所需的技能水平,用工荒,也就是“技工荒”,就成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大难题。

而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注重视野是否开阔、人脉是否广泛、晋升渠道是否顺畅等附加因素,导致挑肥拣瘦、越找越难。

同时,伴随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本地就业,从而使东部地区用工荒更为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开始向以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型转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必将带来职业结构的调整,过去不得不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到东部打工的农民工们,如今在省内甚至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于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出现招工难就在所难免。

道理很简单,这些企业如果想招到人,就要拿出比内地企业更好的薪酬、待遇、福利来吸引员工。

另一方面,东部低端加工业企业一旦失去了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竞争力也就会随之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企业迟早会碰上用工难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某种角度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

企业要想保持和巩固先发优势,根本出路也只有靠加快产业升级,迅速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

企业如何有效应对“用工荒”

企业如何有效应对“用工荒”

企业如何有效应对“用工荒”
殷淑芳
【期刊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本文分析了“用工荒”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过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开展企业文化及相关管理制度培训、创造良好工作条件和氛围、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等措施,以吸引新员工,留住老员工,从容应对“用工荒”。

【总页数】2页(P147-148)
【作者】殷淑芳
【作者单位】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企业如何有效应对“用工荒”
2.“用工荒”:转折点下的契机——浙江企业“用工荒”成因、对策、破解意义之探讨
3."用工荒":转折点下的契机——浙江企业"用工荒"成因、对策、破解意义之探讨
4.餐饮企业应对“用工荒”的调查研究--以四
川旅游学院实习餐饮企业为例5.有效应对疫情引发的"用工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缓解用工荒问题的新视角一.引言近年来,用工短缺的问题受到持续的普遍关注。

早在2004年,珠三角地区就出现了用工短缺的问题,当时媒体称之为”民工荒”。

2006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同叫缺工。

到了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出口受阻,对农民工的需求减少,一度掩盖了”民工荒”问题。

2010年,全球经济回暖,用工问题再次凸显。

而此时,媒体在报道时,把”民工荒”改成了”用工荒”,原因在于农民工数量并没有短缺,但是缺少把农民工转变为用工的动力,很多农民工宁愿留守当地就近择业。

2011年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正式上班日,杭州外来人员务工服务中心有405家企业有1万多个岗位需要招人,但是前来找工作的务工人员却不到600人;台州市仅市区的劳动力供需比例高达1:3;福建省每100名求职者可以选择130个职位;四川、安徽等地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先后表现出城市”用工荒”现象。

今年春节刚过,年前饱受用工荒困扰的企业都寄希望于年后大量的农民工返城后可以缓解企业的用工难题。

然而很多企业发现,今年并没有像往年那样在元宵节过后企业会迎来返工潮。

来自浙江省德清县的数据显示,该县现有6000多家企业,每年常态化用工缺口约1万人,而珠三角地区春节后缺工将近100万人。

来自外来务工人员输出大省河南的最新调查显示,春节前从省外返回河南的农民工比往年增加了20%,春节后不愿意继续到省外就业的比往年增加了15%,人数约180万人。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用工荒无论从程度、范围,还是结构都出现了新的特征:就流向而言,农民工已由”单向度输出”转变为”多向度流动”;就范围而言,招工难正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城市蔓延;就持续性而言,区域性、结构性工荒已经常态化。

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农民工工资低且增长空间有限;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被边缘化,没有归属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工选择就近择业;产业结构的问题等等。

当前一些企业仅从提供农民工工资的角度试图吸引和留住农民工,而这一举措对于新生代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举措。

基于此,笔者试着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缓解用工荒的对策,即提高农民工幸福指数。

二.用工荒概念的界定用工荒,顾名思义,即为用工短缺。

有学者认为用工荒是指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一些行业,一些地区出现的对技术工人需要增加但是又招不到人的怪现象。

用工荒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劳动力普遍高于工人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的数量,即劳动力供应出现短缺。

三.用工荒的成因“新工荒”背后,集中暴露出两对主要矛盾:企业利润处于下降通道,员工工资的增长诉求处于上升通道,前者无法满足后者;作为城市常住人口的进城务工人员渴望获得市民身份,平等享受城市公共资源,而”半截子”城市化下的城市”新二元结构”,阻碍了这一诉求的实现。

(一)农民工工资低且增长空间有限当前,东部地区一些企业可谓”内外交困”:外部,欧债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带来出口大幅下降。

内部,各种成本上升,企业赢利能力下降,已无法满足工人对工资刚性增长的需求。

一些议价能力弱的企业陷入”招工不足开工不足效益下降无力招工”的恶性循环。

其实目前出现的”用工荒”现象,真正原因是企业所开的用工工资太低了,某家企业只要提高点工资,那这家企业的用工荒问题将会马上解决。

即使当前一些企业为招到员工,在工资上相对其他企业有所增长,但相对于城市快速增长的cpi,对农民工增长的工资无异于杯水车薪。

调查显示,40%的被访农民工去年的收入比上一年有所增加,但是48.5%的农民工收入没有变化,11.5%的人收入减少。

收入增加的人中,28.5%的人收入增幅在5%以内,即低于cpi涨幅。

也就是说,有约七成的农民工去年实际收入下降了。

有43.5%的农民工表示经济压力非常大。

(二)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被边缘化,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农民工作为城市的边缘人,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他们,但在现实生活中城市人又试图远离他们,使得农民工与城市保持着这种若即若离的尴尬关系,与此同时也使得他们相应的权益与应得的尊重难以得到实现。

他们在城市里省吃俭用,回家后却为家里添砖加瓦;他们每年都奔跑于城乡之间,具备既是农民又是工人的双重身份,注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特殊性,更加决定了他们生活于城市的边缘性。

(三)新生代农民工观念意识的转变新一代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

相当部分新劳动力不愿意从事流水线的一线普工工作,就业流动性加大,造成了局部地区出现用工紧张。

新生代农民工主力大多数是80后或是90后,他们大多数家里已经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思想也更开阔,他们中很少有人再愿意兢兢业业打工,也不再像他们父辈那样需要特别考虑温饱问题。

他们是接受过较高教育程度的新一代农民工,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时的他们更多在意的是个人的发展与爱好、福利水平与工作条件等全方面综合因素。

然而现在的企业还未相应地意识到这一点的变化另外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规避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拒绝与农民工签订正式的劳动用工合同,这使得农民工就业缺乏保障、缺乏稳定性。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先后实施,中西部地区获得较快的发展,地区发展差异的逐步缩小也使得东区地区的用工荒问题更加突出。

随着国内部分企业、工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相对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地区受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拉动政策措施的影响,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中央及各地惠农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地区差异缩小使外出打工者减少。

四.幸福指数的内涵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

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民众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

幸福指数是对人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

幸福指数能够真切地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

幸福是行为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因参照系数不同而产生的个体愉悦的心理体验。

幸福虽然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但它确实是客观地存在着,为世世代代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追求幸福这个终极目标的发展史。

虽然个体间人力资本存在差异,人生观、价值观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追求也不一定相同,但每个人的幸福都真切地从自身利益出发,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马斯洛曾从自我需要理论出发得出结论: 人们是否体验到幸福感,取决于与自我需要密切相关的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幸福的感受都是同自我需要直接相关,而自我需要的满足只能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实现。

在传统的经济学视野里,收入的增加是提升人的幸福感的最有力手段,因此,收入增加似乎就意味着幸福增加。

但是,心理学家对于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却有了新的发现: 当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处在较低阶段时,人们的收入数量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程度非常紧密,但一旦超过了较低水平线,相关性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而在影响人们幸福感的所有变量中,收入水平决定其幸福感的比例在2% 以下。

追踪性研究还表明,在过去的50年中,美国的人均gdp翻了几番,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太明显的变化,相反,压力感受却有所增加。

此外,对现实情况的研究分析还表明,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收入增加仅只是可能带来幸福感受增加的次要因素,职业成就、教育程度、婚姻质量、宗教信仰、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幸福感产生的影响却渐渐增大。

心理学家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大约只有15%的幸福与收入、财产或其它经济因素有关,而近90%的幸福来自于非经济领域的生活态度、自我控制以及人际关系等。

这也就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部分企业提高了工资待遇仍然存在招不到员工的的状况。

衡量农民工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应该包括收入与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人际交往、身份认同、对未来的预期等方面。

因而提高农民工的幸福指数也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

五.提升农民工幸福指数的具体措施(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机制幸福感的一个基本因素是员工获得支撑生活的基本待遇,满足更好地发展智力和体力投入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并获得岗位付出的成就感。

企业要破解用工荒的难题,不仅要看能招进多少人,更重要的是看企业能留住多少人。

一方面要合理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使其能够得到有竞争力的报酬;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员工的福利水平及劳动保障水平,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这样员工才能放心、安心工作。

这就要求企业把个人的收入水平和贡献大小、责任大小、技术水平、劳动强度及工作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重要管理岗位、技术岗位、生产作业一线岗位的地位和作用,合理拉开岗位的薪酬差距,保持工资年递增合理比例,使关键岗位的薪酬水平在同行业和地区内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有效留住员工,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建立以人为本、具有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对于新生代的农民工来说,薪酬已经不是吸引他们选择企业的唯一因素。

因此破解企业”用工荒”不能只限在提高薪资待遇这一条路上,重视以人为本和员工关怀,努力建立一种让企业与员工可以同甘共苦的企业文化,使员工有一种家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或许比单纯的涨工资更能留住员工的心。

因此,企业要对员工充分的尊重、理解与支持;同时要信任与宽容,关心与体贴;要真诚的体谅员工,坚持深入一线了解员工诉求,并设法予以满足,让员工放心的工作。

这种人性化的感情投资,对于一个决定要留在公司的员工而言,或许动力并不仅仅是因为工资高、福利好,更重要可能还是企业给予的情感上的抚慰和关心。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可以不断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减少员工流失。

(三)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完善用工制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解决他们与城市市民同工不同权和基本社会保障缺失问题。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由此引起的包括购房限制歧视在内的一系列公民身份歧视,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公民相同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使其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与城市子弟相同的义务教育,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推进有一定技能、稳定收入、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在迁入地找到的归属感和尊严感。

参考文献:[1]李洁.转型期”用工荒”现象不断升级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社会经纬,2012(2):145-147.[2]秦秋红,王苗苗,胡芳.用工荒困局下企业人力资源应对策略[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3):45-48.[3]夏晶,王婉娟,夏季.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25(6).[4]范志毅.国人幸福指数现状研究[j].价值工程,2012(17):292-295.[5]李杏.幸福指数指标体系构建[j].决策与信息,2008(11):144-145.作者简介:林韦香(1987年--),女,浙江财经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