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城市空间寓意探析_莱辛的五部曲_暴力的孩子_释读
她们的空间诉求——评多丽丝·莱辛的《又来了,爱情》
她们的空间诉求——评多丽丝·莱辛的《又来了,爱情》作者:冯玥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冯玥(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71)摘要:《又来了,爱情》是英国极负盛名的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写于1995年的晚年代表作。
小说展示了当代女性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和对女性空间的强烈诉求。
一方面,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努力争取生存空间来肯定和实现自我;另一方面,她们渴望爱情、亲情,追求情感空间。
莱辛的小说中并没有倡导女性通过与男性强烈对抗达到获取独立空间的目的;相反,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女性对生存空间、情感空间的诉求可以通过积极主动树立主体意识、完成自我救赎来满足,从而实现两性关系和谐构建。
关键词:诉求;生存空间;情感空间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110-02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英国文坛上一位引人注目的作家。
她视阈极其宽阔,思想不囿于一家之言,创造风格亦不断求新求变,许多批评家认为她是最富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面宽广的作家。
2007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多丽丝·莱辛,并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女性经历的史诗作者,用怀疑主义、才华激情和语言的力量,来审视被割裂的文明”①。
“空间”是女性主义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角度。
西方第一次女权主义浪潮以及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关注的是女性被压抑、被禁锢在狭窄的私人空间问题。
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摆脱禁锢、寻求空间的愿望愈发迫切。
作家们也在作品中反映这个主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者开始从空间的角度解读莱辛的作品。
《又来了,爱情》是莱辛在76岁高龄时完成的作品,是她创作后期重返现实主义的一部代表作。
边缘——老年女性成为作品的主题,无论是女主人公萨拉还是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人物都凸显了女性对生存空间、心理空间、情感空间的诉求。
一、生存空间的诉求萨拉·德拉姆是青鸟剧团的团长兼编剧,经过多年艰苦奋斗,事业上有所成就。
后_房子里的安琪儿_时代_从房子意象看莱辛作品的跨文化意义
当代外国文学
No . 1 , 2010
在 围地 中, 玛莎经过两次婚姻的失败和对非洲左派政治活动的失望 , 对前途、 爱情充满 迷惘 , 但她却努力支撑着自己。她的梦准确地描述了自己的处境。她梦见 一所大房子, 一个 带走廊的平房 , 里面有六个不同的房间。她, 玛莎 ( 那个身心结合在一起的观察家, 那个必须 在禁酒和精神崩溃的年代保持完整性的人 ) , 一间一间房巡视着, 守护着。这些房间, 每一间 的装饰都不一样, 必须要分开 必须。这就是玛莎现在的任务。因为如果她不这么做 唔, 她的梦告诉她结果是什么。整个房子在她眼皮底下冷漠地倒塌成为一堆尘土、 碎砖头。 ( LL 22 -23)。这里每个房间都代表着她的一个社会自我。她竭力把这每一个自我都分开来 , 就是为了让自己在纷乱和繁杂的社会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荣格在 走近无意识 中说 : 现代人通过一种分割空间的系统来保护自己不会精神分裂。某种外在生活和自己行为的区 域好像存放在不同的抽屉里 , 永远不会会面。 ( qtd . in Johnson 236) 莱辛在发表 金色笔记 之 后, 重新续写玛莎的成长经历 , 她的写作技巧愈发成熟和稳健。在 围地 中, 她放弃了 金色 笔记 中刻意地用不同的笔记本帮助安娜走出写作困境和精神迷惘的较为死板的写法 , 延续 了已经初露端倪的房子意象的心理意指 , 用不同的房间代表不同的意识层次, 玛莎这个人物形 象也从前三部的家庭、 社会和个人的三维图像一跃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心理维度, 立体地、 全 方位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许多评论家也注意到了第四部这种风格上的明显的变化。 为了不 在纷乱的尘世中迷失自己, 玛莎不断地告诫自己要做这些房间的管家 , 她目前这一时期的生 活角色, 就是像一个管家一样进出不同的房间, 但是房间的人不能会面, 也不能相互理解。玛 莎也不要有这样的期望。 ( LL 24) 如果说 围地 中玛莎房子意象的内向开拓标志着玛莎对社 会的复杂性在心理上做了明确的分割, 有了清晰的认识 , 那么在五部曲系列小说的最后一部 四门城 中, 玛莎通过在地下室和疯女人莉迪亚的接触, 亲身体验和经历了精神分裂的危险 , 从而具有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这种心理保护使她能够在第二次名存实亡的婚姻打击下, 还能 维持自己的政治热情, 继续为非洲人民的解放奔波; 在照顾重病的父亲, 脾气暴躁的母亲 , 在近 在咫尺而又不能相见的骨肉分离的痛苦中, 还具有乐观的生活勇气, 勇敢追求纯真爱情的超然 的生活态度。 在莱辛后期的小说中 , 房子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又有了更大意义上的拓展。在 最甜的 梦 中 , 朱莉娅 伦诺克斯的大房子聚集了四代人。住在顶层的朱莉娅是过去老一辈具有传 统道德美德的妇女的代表。她虽然备受战争的摧残, 但仍然相夫教子 , 不忘自己的职责。她虽 不富有, 但在丈夫死后, 却承担了儿孙一大家人的住宿、 教育等开销。住在中层的朱莉娅的儿 媳弗朗西斯是当代妇女的代表。她的丈夫是个有名无实 , 不负责任的过客。她既要工作以分 担家里的经济负担 , 又要承担起一大家人的管理责任。她既是媳妇 , 又是母亲, 还是婆婆和孩 子们之间的纽带。她不仅照顾自己的孩子, 还招待、 收留并教育孩子们的 问题 朋友 , 收养前 夫现任妻子的孩子。孩子们分别住在中下层其余的房间里。西尔维亚是弗朗西斯收养的其前 夫的继女。她美丽聪慧 , 虽然被父母和继父抛弃 , 但在这所大房子里, 却得到了大家的关爱和 照顾。长大后 , 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非洲贫苦的人们, 最后染疾而死。这所大房子正如安东 尼 切纳尔斯指出的那样 , 是 ( 298) 历史 层 的代表 , 象征着 现 在、 过去和 未来的相互作 用 。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中的房间与女性散文北京文艺网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中的房间与女性散文北京文艺网【导读】对于莱辛笔下的一些女性角色来说,房间意味着一个禁锢她们身、心、灵的空间。
在苏珊找到她的十九号房之前,她所居住的房间压抑而无趣,甚至快要将她逼疯。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享有“文坛老祖母”的美誉,她的作品不计其数。
除了备受推崇的《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四部曲”等长篇小说之外,她的短篇小说也异彩纷呈。
其中,莱辛在20世纪中期所写的有关房间的多篇短篇小说收录在《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A Man and Two Women)短篇小说集中,这些短篇小说从一个整体展现了莱辛对女性身份构建问题的态度和倾向。
房间虽是一种固化的物质存在,但在莱辛笔下却引发了女性在其间的思考和行动。
因此,不同的房间给不同的女性带来了不同的生理体验、精神感受和心理意义。
对于莱辛来说,“房间是一种绵延不断的动力”,是其笔下的女性所要完全拥有的领地,唯此,女性才能达成思想和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从而才能完成其身份的重新界定。
一、房间,女性存在的物质空间房间,即庇护所,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物质空间,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第一层次,它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
莱辛笔下的房间是女性存在的一个标志,就像海德格尔指出的“栖居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譼?訛,莱辛的短篇小说中女性所栖居的房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十九号房》中的苏珊拥有一个“宽敞的白房子”,莱辛反复地使用了“大的”“白”“理想的”这些简单的词。
其中“大的”“宽敞的”在文中出现了十二次,“空”出现了七次,“理想的”和类似的词出现了三次,“白”出现了五次。
因此,她的房间给人以体面、干净、简单、空旷而无趣的感觉以及其物质生活相对富裕而舒适的状态。
在短篇小说《一个房间》中,主人公刚刚搬到外表“丑陋”“造价便宜而且一点也不坚固”的公寓里。
主人公发现她的新房间被刷成淡粉色,地毯都要磨出洞了,墙壁是用旅行海报装饰的,壁炉是铁制的,天花板是一块看似会随时掉下来的石膏板。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莱辛小说《城市之路》的解读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莱辛小说《城市之路》的解读作者:刘志昱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6期摘要: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于2007年获得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刻丰厚的思想主题,文学作品涉及女性、环境、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对于时代发展的忧虑等多方面的主题。
国内外对于莱辛小说作品的研究不胜枚举,不过都是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并没有将莱辛女性主义思想与传统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区分,也并未看到莱辛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女性视角。
本文针对莱辛的创作风格及创作特点,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了莱辛小说《城市之路》,希望能够对莱辛小说的研究带来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莱辛女性主义视角城市之路在莱辛创作的小说中,总是以意识体验和女性独特的敏锐来描写社会、观察生活以及进行文化批判,然而因为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其创作将尤为复杂的思想内涵体现出来,女性主义视角深邃而又广阔,时代与女性主义的主题彼此交融,不但展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侵害与殖民主义的罪恶,并且深刻地思考了未来人类的命运。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莱辛与其他女性作家创作的不同:女性主题仅仅是莱辛创作的策略,而并非是莱辛的价值理想,莱辛将女性的视角超越,以超越性别的价值观对心中的未来理想加以构建,该策略与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对女性价值予以肯定,批判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展示了真实的历史与时代背景,为女性文学甚至世界文学提供了崭新的维度及视角。
一、有关作者多丽丝·莱辛总体概述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非常著名的作家,她在2007年获得了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而且多次获得世界级文学奖项以及诺贝尔文学奖题名。
多丽丝·莱辛的创作风格多变独特,观点犀利,思想深邃,见解独到,极具挑战性。
她在青年时期积极致力于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经参加过共产党,并且陆续发表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有代表性的包括:《良缘》、《玛莎·奎斯特》、《被陆地围住》、《风暴余波》、《四门之城》五部曲,还有《金色笔记》、《城市之路》等代表作。
莱辛作品中的和合世界——读《第三、四、五区域的联姻》
莱辛作品中的和合世界——读《第三、四、五区域的联姻》作者:郑凌娟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2期郑凌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广州510420]摘要:通过对莱辛“太空小说”系列中的二部曲《第三、四、五区域的联姻》的探讨,揭示该作家对人类生态和秩序的宏观视角。
故事通过对人物个体情感和心理的细腻刻画、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宇宙星球之间的交往和重构的描写,体现出事物在冲突与调和中的动态变化,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存在。
故事反映出莱辛具有前瞻性的世界观和生态观,主张不断打破僵局和界线,在流动和交融中实现生生不息的美好图景。
关键词:莱辛冲突调和动态交融一、莱辛科幻故事中的全局视角最近,电影《流浪地球》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可以说这个故事开启了一种中国式的科幻叙事:在面临毁灭性灾难的威胁时,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
中国文化非常看重家这个概念,地球即是人类的家。
影片中的不同民族联手一起拯救地球,保卫自己的家园。
因此,这部作品选取的是一个代表全人类、全球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它与典型西方主流的科幻叙事是不同的,代表西方海洋文明的故事叙述往往或是选择逃离地球去征服其他星球,又或是以西方殖民主义的高姿态来拯救全人类。
而此时我回忆起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著名科幻作品《第三、四、五区域的联姻》,这个故事似乎有所不同。
笔者曾经对这个故事中的两性关系做过一些探讨a,但最近感觉到这个作品的内涵已经超越了性别这个话题,所呈现的是对宇宙生态、全球文化秩序变化的一个全局性的宏观视角。
二、莱辛作品中的和合世界《第三、四、五区域的联姻》b是莱辛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 太空小说”系列当中的宇宙空间五部曲中的第二部,整个系列塑造了一个全新、神秘的宇宙,讲述巨大的银河星系中各星球,特别是地球的命运。
故事主要围绕外太空中几个神秘区域之间的抗争和交融而展开。
从结构上看,故事从横向和纵向的双向维度,通过对宇宙区域之间的交往流动、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物个体心理成长等多方位的描写,体现出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状态、事物在冲突与调和中的动态变化的过程,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存在。
论莱辛_第五个孩子_的空间意义_刘玉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GUANG XI UNIVERS ITY FOR NAT IONALITIES (Ph ilosophy an d S ocial S cien ce Edition)第30卷第3期 2008年5月VOL.30NO.3 M AY.2008151文学刘玉梅刘玉红论莱辛第五个孩子的空间意义论莱辛 第五个孩子 的空间意义刘玉梅,刘玉红[摘 要] 从现代空间小说特征来看,长篇小说 第五个孩子 在形式上可谓一部空间小说;从福柯关于空间及权力关系的理论看,空间成了暴力的象征,这种暴力可能是压迫的,也可能是叛逆的。
由此,实在的空间上升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
[关键词] 莱辛; 第五个孩子 ;空间;禁闭;暴力;叛逆[中图分类号] I561 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179(2008)03-01151-04On Spatial Meaning in Doris Lessing s T he Fif th ChildLIU Y u m ei,L IU Y u-hong(Guang x i N ormal Univer sity,Guilin541004,China)Abstract: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pace novel,The Fif th Child,in view of its for m,can be called a space nov el.From Fo ucault's v iew s o fr elationship betw een space and pow er,space has becom e an embodiment of violence w hich m ay be either oppressive or rebellious.In this w ay,a physical spaceg row s to be sym bolic.Key Words:Dor is Lessing;The Fif th Child;space;im prisonment;vio lence;r ebellion荣获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多丽丝 莱辛(Doris Lessing,1919~)被誉为继弗吉尼娅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作家。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写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无尽的人类情感和生活经历。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写常常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和体验。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三个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写。
现实主义描写城市的作品着重于真实的展现城市的细节和人物的生活。
这些作品通过准确的描绘城市的氛围、景象和人物的生活状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城市中喧嚣、拥挤和冷漠的氛围。
例如,卡夫卡的《城堡》中描绘了一个庞大而扑朔迷离的城堡,城堡成为人们无法逃脱的象征。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城市现实的深刻洞察力。
而象征主义描写城市则更注重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城市的符号和隐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城市成为了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象征载体。
例如,巴尔扎克的《幻灭》中,他通过描绘巴黎的喧嚣与混乱,展现了人性的黑暗和空虚。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对城市的感受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景象,而是深入作者内心的思考和情感。
超现实主义则以夸张和超现实的手法描绘城市,使读者进入一个虚幻的世界。
这种描写方式通过扭曲城市的形象和场景,以及荒诞不经的情节,创造出与现实完全不同的城市景观。
例如,马奈的《午后的大道》中,他将巴黎的大道描绘成一片迷幻的色彩和扭曲的形象,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可以超越现实,感受到城市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总结来说,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写可以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三个角度进行讨论。
每种描写方式都能够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通过对城市描写的不同理解和呈现,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写将永远是一个丰富而多样的话题。
从女性主义解读多丽丝·莱辛《暴力的孩子们》
从女性主义解读多丽丝莱辛《暴力的孩子们》
樊冬雪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该文从女性主义重新分析了多丽丝·莱辛的著作《暴力的孩子们》,这是一部堪称是莱辛自传体的一系列小说。
小说共包括五部,分别是:《玛莎夸斯特》、《合适的婚姻》、《暴雨中的涟漪》、《干涸之地》和《四城门》。
其中以女主人公玛莎的人生经历为背景,描写了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她内心深处的女性意识的转变。
玛莎的经历也正是莱辛一生经历的再现,她的内心变化正是莱辛的真实感受,通过此篇文章我们可以重新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解读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
【总页数】2页(P170-171)
【作者】樊冬雪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与非女性主义思想——从男女不同视角解读《金色笔记》[J], 叶敬霞
2.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身份建构——论自传体小说《暴力的孩子们》中的母女关系
[J], 冯春园;张尚莲;姚爽;陈耀庭
3.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身份建构——论自传体小说《暴力的孩子们》中的母女关系[J], 冯春园;张尚莲;姚爽;陈耀庭;
4.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与非女性主义思想——从男女不同视角解读《金色笔记》[J], 叶敬霞;
5.从女性主义解读多丽丝·莱辛《暴力的孩子们》 [J], 樊冬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金色笔记_自由女性的探索文本
一、自由女性的困惑和求索 《金色笔记》对女人所面临的一切富有性别意味 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辨性探讨, 范围包括女人与 男人的关系、女人与女人的关系、女人与下一代的关 系、女人对自己的认知。许多判断都是通过对主人公 经历的展示而直接作出的。贯穿整部小说的中心情 节是“自由女性”部分。 自由女性主要写安娜、摩莉和马莉恩三个女人 的生活, 以及周旋在三个女人之间的男人理查的家 庭危机。理查是商界大亨, 与摩莉离婚后, 跟马莉恩 结了婚, 然而办公室的秘书是他的情人, 他还有许多 外面的女人。理查显然是三个女人批判的对象。作者 在批判理查的同时, 也在思考女性的命运。摩莉评价 马莉恩“活得像个家庭主妇, 或者说像个女主人, 但 从来不像一 个人”[1]24, 马莉 恩即传统意 义上的“家庭 天 使 ”。 摩 莉 批 评 理 查 把 马 莉 恩 的 手 脚 拴 在 孩 子 身 上, 自己却为所欲为; 由对理查的批判, 她进一步揭 示夫妻关系的实质:“所有的男人实际上娶的都是可 爱而乏味的普通女人。他们真太不幸了……马莉恩 是个好人, 一点也不傻, 但她跟一个男人结了婚生活 了十五年, 那男人使她觉得自己傻了……”[1]29 摩莉评 论的立足点是女性在婚姻中的弱势地位, 婚姻是以牺 牲女人为代价的。摩莉站在现代女性的角度批判了男 权社会的利己主义和自我满足的规则。但是在婚姻中 扮演强者和主宰角色的理查也认为婚姻是一座该死的 地狱, 请求两位“自由女性”为他指点迷津。这是小说最 深沉的地方, 即应从两性的角度来思考婚姻和爱情。 作为小说的传记式人物即自由女性安娜是摩莉 的坚定支持者, 她借摩莉的口杀死了“家庭天使的身 体”。同时, 她更进一步地对女性自身的弱点进行了
莱辛-项玉莹作
毛姆文学奖(Somerset Maugham Award) (1954年) Prix Médicis étranger (1976) Österreichischer Staatspreis für Europäische Literatur 欧洲文学国家奖(1981) Shakespeare-Preis der Alfred Toepfer Stiftung F. V. S., Hamburg 德意志莎士比亚文学奖(1982) W. H. Smith Literary AwardW‧H‧史密斯文学奖 (1986) Palermo Prize (1987) Premio Internazionale Mondello (1987) Premio Grinzane Cavour (1989)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Book Prize (1995) 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1995年) Premio Internacional Catalunya (1999) David Cohen British Literary Prize (2001) Companion of Honour from 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2001) 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 (2001年) S.T. Dupont Golden PEN Award (2002) 诺贝尔文学奖 (2007年)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理由 她以怀疑主义、激情和想像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 明,她登上了这方面女性体验的史诗巅峰。
简介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22 — 1781.2.15)德国启蒙 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生于劳西茨地区的卡门茨 (Kamenz),父亲是牧师。 生平 1746年入莱比锡大学学神学,同年写出处女作是喜剧《年轻的学 者》。1760年之前,从事编辑和撰稿工作,主编过《柏林特许报》文 学副刊等。创作了《萨拉· 萨姆逊小姐》(1755)和翻译了《狄德罗 先生的戏剧》(1760)。之后完成了反普鲁士的喜剧《明娜· 巴尔 封· 赫姆》(1767)。汉堡剧院成立后任戏剧艺术顾问,并写成《汉堡剧 评》。之后又完成名悲剧《爱米丽雅· 迦洛蒂》(1772)、《智者纳 旦》(1778),与《萨》剧构成莱辛的三大名剧。评论集是《新文学 通讯》和《汉堡剧评》。前者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了他戏剧理论的 主要观点:创立与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民族文学和戏剧;民 族戏剧不应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模式而应以莎士比亚和英国戏剧为 榜样,同时还吸收自己的民族传统。后者是由104篇评论组成,也概 括了他的理论观点,崇尚亚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亚而泛古典主义戏剧。 1781年死于Braunschweig.
伦理学视角解读多丽丝·莱辛的《第五个孩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多丽丝•莱辛的《第五个孩子》牛越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第五个孩子》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后期作品,讲述了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因第五个孩子班的到来而导致幸福梦破碎的故事。
以往的作品从哥特元素分析、叙事策略、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视角来分析此作品。
本文试从伦理学视角对《第五个孩子》进行解读,向人们展示人性的无情和冷漠。
关键词:《第五个孩子》;文学伦理学;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作者简介:牛越(1995-),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104-02引言:《第五个孩子》以20世纪60-80年代的英国为背景,小说中的海蕊和戴维是两个很传统守旧的人,两人渴望婚后有个足够大的房子和一群可爱的孩子。
如他们所愿,在戴维生父资金的帮助下,他们买下了心仪的房子,也迎来了四个可爱的孩子。
但随着海蕊孕育第五个孩子开始,他们离平静愈加遥远。
这个被称为“小怪物”、“小妖怪”的班使这个原本幸福平静的家庭变得波涛汹涌。
一.多丽丝•莱辛与《第五个孩子》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英国女作家,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天黑前的夏天》等。
多丽丝•莱辛是位高产且多变的作家,她的作品广泛涉及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隔离等社会和政治热点问题,作品思想深邃,给人启迪。
小说《第五个孩子》出版于1988年,《星期日泰晤士报》称此书:《第五个孩子》是本让人毛骨悚然,却也让人欲罢不能的书。
多丽丝•莱辛以简洁的文字及高度的说服力,描写一个家庭里奇特、异质的小孩,而轻描淡写的手法更增添其恐怖性。
二.文学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主要用于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的问题。
《天黑前的夏天》中梦的意象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天黑前的夏天》中梦的意象与女性意识的觉醒内容摘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体现了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高度关注和对新时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倡导。
文章以莱辛1973年出版的作品《天黑前的夏天》为例,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作者如何利用梦的意象阐释中年女性经历精神危机、自我探寻和最终意识觉醒的叙事过程。
关键词:《天黑前的夏天》女性主义意象觉醒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的文学生涯长达四十多年,因此她的作品被称作是“对上个世纪一切政治、精神和心理问题的珍贵记录”(fiona r. barnes,1994)。
尽管她多次声明自己并不是女性主义作家,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无疑肯定了她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精神状况的精湛描写。
她的第一部作品《野草在歌唱》(grass is singing)发表于1950年,而在1952年和1969年间,她又发表了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children of violence)和传世名作《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
1973年出版的作品《天黑前的夏天》(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是莱辛最为畅销的一部作品,而《纽约时报》也将其誉为“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描述一位二十年来在家庭生活中始终扮演主妇角色的妇女凯特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位中年遭遇丈夫的背叛和儿女的不理解,在怅惘若失、疑惑惶恐中感觉个人可有可无的妇女如何走出家门,试图转换个人角色,利用工作和旅行重寻自我的故事。
尽管作者写作意图在于引发人们对长期忽略的妇女精神状态的思考,但作品并未将男女关系对立,而是借用凯特梦境的叙事描述了女主人公如何在迷失、徘徊、找寻、思索的过程中重获意识的觉醒。
本文将借用女性主义视角,阐释作者如何通过梦的叙事展现女主人公心理的挣扎与徘徊。
弗洛伊德认为,“梦完全是有效的精神现象,它是被压抑的愿望经过伪装的满足。
在寻找中成长
在寻找中成长作者:艾淑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0期摘 ;要:《暴力的孩子们》系列小说的作者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被认为是继弗吉尼亚·沃尔夫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女作家,她于 2007 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这部具有半自传性的小说历时十七年完成,这五部曲浑然一体,渗透着对世界大战、东西方冷战、种族压迫、两性关系及妇女命运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一系列小说不仅仅描述了玛莎的一生,表现了现代女性在困境中的自我追寻及自我反思。
重要的是,该系列小说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一名女性在充满种族偏见和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心理探寻并最终获得内心的自我解救的过程。
关键词:暴力的孩子们;寻找;成长历程[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1一、对多丽丝·莱辛与《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的简介《暴力的孩子们》系列小说被认为是女性成长小说中非常成功的一部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成功的心理分析小说。
该系列小说包括《玛莎·奎斯特》(Martha Quest,1952)、《恰当的婚姻》(A Proper Marriage,1954)、《暴风的余波》(A Ripple from the Storm, 1958)、《壅域之中》(Landlocked,1965)以及《四门城》(Four-Gated City,1969)。
这五部小说相互关联,莱辛在小说中详细描述了一名在非洲白人聚居地长大的白人女孩玛莎·奎斯特的成长经历。
在她探索人生,寻求自我的过程中也体现着莱辛本人的许多人生经历。
二、英国女性成长小说的涵义及文化内涵女性成长小说的主题就是“寻找自我”。
虽然主人公因不同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地方开始旅行,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经历,就是他们都毫无例外地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抗争,理解世界,寻求自我以及探求生命的意义,并最终获得经验及对世界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知。
阿拉伯文学作品《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的叙事艺术赏析
朗读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能够积累到好词好句,并在运用中能够随时从脑子提炼出来使用,并能够形成自己的东西;其次,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
对于一篇文章而言,都是有所学的,比如文章的写作手法,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怎样的情感?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在学习课文中所能学到的东西,并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东西,借助这些方式来进行模仿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最后,是规范语言的积累,简而言之就是对好的文章、好的词句进行背诵和记忆。
通过文章的阅读,从中汲取到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对其进行背诵,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
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效促进课内外阅读对于语文阅读而言,很多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而每个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都是不同的,正所谓一千个彗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而我们也要尊重学生对于阅读的独特体验。
学生是语文阅读理解的主体,每个学生自身的差异会产生阅读的偏差,我们不同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认知能力,家庭环境等,都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差异。
因而我们要随时关注学生,明白学生的需求特点,了解学生的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对学生阅读进行教学,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有效的课外阅读也就促进了课内阅读。
结语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学习,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阅读教学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艺术,这种教学模式需要老师深入揣摩。
在不同的课本内容当中,结合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才能够真正提升整体阅读教学的质量,改善传统阅读教学的综合效率,让阅读教学这种形式真正地发挥出其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95从强调物质满足到注重精神需求,从组织团队到借助科学力量,通过五代人的经历,读者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变迁的影子。
在书中,作者借由语境、修辞、隐含义等手法隐晦地传达信息与思想,赋予了本书朦胧的美感。
城市镜像中的生存困境——评莱辛的五部曲《暴力的孩子》
Existence Predicament in City Space --On Doris Lessing' s Children of Violence Series 作者: 赵晶辉
作者机构: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出版物刊名: 宁夏社会科学
页码: 153-15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多丽丝·莱辛;空间;城市;生存困境
摘要:在20世纪末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空间转向”背景下,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人文生活中的“空间”,城市空间作为一种物质性存在,在文学家的笔下有多种建构。
城市在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功能不只是一个背景,而是寄托着作家复杂的个人体验,甚至成为完全脱离实体的意识产物和话语建构。
莱辛在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中独具匠心地借用虚实相生的城市关系来诠释现实世界与理想生存境遇的冲突对抗,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问题的深刻思考。
文学中的城市空间寓意探析_莱辛的五部曲_暴力的孩子_释读_赵晶辉
中 , 空 间理论 的 阐释把文 学文 本 中的城 市空 间置 于一个 宏 阔的社 会历 史背 景 中 , 它有 助于 挖掘
文本 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 为文本分析拓宽了路径和视野 。 随着评论家们对 文学 中城市空间问题的关注 , 莱辛小说 中蕴含的这方面的启示对于人们的生存 、 生活具有越来越重
历 。 莱辛坦承这是一部 自 传式的小说 , 主人公玛莎探索人生 , 寻找 自我 , 在她身上有着作家本 人的许多经历 。 尽管莱辛以殖民地生活为经验的非洲书写与以都市经验为核心的城市书写在 地域意义 、 社会观念 、 文化形态和经验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 , 但更 多的是一种思想 内蕴层面上 的关联与契合 , 她以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孜孜探求为内在主线将两种不 同经验 的书写有机地 串
。文学世界中的城市并不
。英 国文
是现实中城市的简单再现 , 而是一种想象和建构 , 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构造 , 也是一种文
化构造 。 小说 中的城市 “是一种心理状态 , 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 ” 帕克 化地理学研究者克朗 认为文学作 品不只是简单地对城市地理景观进行深情地描
写 , 也提供 了认识世界的不同方法 。 他在 《文化地理学 》中阐述道 “小说可能包含了对城市更 深刻 的理 解 。 我们不 能仅 把它 当作 描述 城市 生活 的资料 而 忽 略 它 的启 发性 , 城 市 不 仅是 故 事
现 , 莱辛 小 说 中蕴含 的这方 面启 示 为人们 提供 了观察 世界 和理解 人生 的别 样视 角 , 读者有 可 能 通 过有 限 的叙事 文本 去捕 捉城 市 空 间隐 喻 背 后 的 精 神 内涵 。 赵 晶辉 , 本文运 用
论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的创作意图
论多丽丝·莱⾟《第五个孩⼦》的创作意图龙源期刊⽹ /doc/34b571e169dc5022aaea00a5.html论多丽丝·莱⾟《第五个孩⼦》的创作意图作者:李玮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52期摘要:多丽丝·莱⾟是当代最重要的英国作家之⼀,《第五个孩⼦》是她探讨社会问题的⼀部重要作品。
本⽂将从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第五个孩⼦》作品名称和主⾓“班”名字的由来⼊⼿,探讨和分析作者创作《第五个孩⼦》的意图,并通过《第五个孩⼦》探究她的思想意识。
关键词:多丽丝·莱⾟《第五个孩⼦》创作意图1.前⾔多丽丝·莱⾟是当代最重要的英国作家之⼀,是⼀位被称为“⼥性⼩说⿐祖”的⼥作家。
她著述颇丰,创作题材⼗分⼴泛。
作品涵盖了种族⽭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等20世纪的焦点问题,因此,她多次获各种⽂学奖,尤其是在2007年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学奖,使她的名声更是享誉世界。
由于她的作品写的较多的都是以⼥性为视⾓,因⽽被冠名为宣扬⼥权主义的代表,常与弗吉尼亚·伍尔夫齐名。
虽然如此,由于她的作品涉及的内容⼴泛,使读者深刻地感到她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政治的批判,对当代⼥性社会⽣活的担⼼、忧虑和思考,对男性专制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对⾮洲殖民地⿊⼈的悲惨遭遇的同情,以及挞伐种族隔离制度的不遗余⼒都是其他作者⽆与伦⽐的[1]。
作为⼀名作家,她创作了⼤量的⽂学作品并虚构了许多故事。
仔细阅读这些故事,读者们都会从故事中或多或少地读出作者⾃⾝的⽣活体验和作者对社会,对⼈⽣的思考和感受。
⽤她⾃⼰的话说,看⼩说仿佛就是看⼀副作者的拼图,⼀点⼀点地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个⼈,什么⽣活态度和思想意识。
作者的所有精神都可以在⼩说中得到体现。
⽐如她的作品《第五个孩⼦》是她探讨社会问题的⼀部重要作品。
当然,对《第五个孩⼦》现在已经有了许多以不同的⽂学⾓度对此进⾏分析和探讨的论⽂。
从奥米勒斯出走的人 三种解读
由于许多嬉皮士在他们的头 发里带花或向行人分花,因 此他们也有“花童”的外号。
在奥米勒斯城这样一个乌托邦的社会里,却允许毒品 的存在:
For those who like it, the faint insistent sweetness of drooz may perfume the way of city, drooz which first brings a great lightness and brilliance to the mind and limbs and then after some hours a dreamy languor and wonderful visions at last of the very arcane and inmost secrets of the universe. And it is not habit-forming.
讽喻(Allegory)
在文学领域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故 事,它不用直接的表现手法,而是假借这种故事 来传达意义。讽喻中的人物往往没有独特的个性, 而是一些道德品质和其它抽象概念的化身。 其定义为:A symbolic story that serves as a disguised representation for meaning other than those indicated on the surface. The characters in an allegory often have no individual personality, but are embodiments of moral qualities and other abstractions
3. Religious
囚禁在漆黑地窖里的孩子究竟象征着什 么?例如,囚禁于漆黑地窖下的孩子的象征含义 究竟是什么?有的认为小孩是邪恶代表, 有的 却视之为耶稣基督的化身, 还有的将其看作殖 民地人民的缩影,还有人却认为地窖中的小孩是 一只替罪羊,一个无辜的社会牺牲品的象征。 为什么说小孩可以理解为耶稣基督的化身? 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找到很多线索,如在描写关押 小孩地窖的房间时,读者可以看到房间里有两个 拖把和一个桶,两个拖把交叉即是钉死耶稣的十 字架,难怪“它怕这拖把,它觉得这拖把很可怕。 它闭上眼睛,但它知道拖把还在那儿”。
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自我成长与救赎之路--短篇小说《空间》解读
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自我成长与救赎之路--短篇小说《空间》解读王娟【摘要】《空间》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发表在《纽约客》杂志上的短篇小说。
小说以女性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为主线,反映女主人公多丽的自我成长主题。
多丽是小镇上生活在丈夫阴影下的一位妇女,由于与同为人母的玛吉的一段颇为正常的交往,引起了丈夫的不满。
心理不正常的丈夫就采取偏激的行为对多丽进行报复,之后多丽和丈夫都饱受身心上的煎熬。
多丽的女性意识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清醒,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异度空间,实现了成长、灭亡、新生、再成长的自我救赎之路。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2页(P183-184)【关键词】《空间》;女性;自我成长;救赎【作者】王娟【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王娟(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河南信阳464000)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是一位成功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她获奖无数,自第一部小说《快乐影子之舞》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之后,又先后两次获得此奖项,并在2009年被授予布克国际文学奖。
门罗出生在加拿大的一个小镇上,从小喜欢文学,擅长描写,善于观察人们的言谈举止,洞悉一切事物的属性。
幽静单调的小镇生活为门罗的成功创作创造了极好的外部环境条件,这让门罗能够静下心来安心创作,编织了无数个生活的故事。
门罗善于描写女性的心理,她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叙述女性生活的现实,这与门罗个人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门罗结婚后,就彻底成了一位家庭主妇,她一边带孩子,一边写作,往往是等着孩子睡了,挤出时间构思和创作。
因此,门罗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写与女性成长、婚后的迷茫、困惑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关的话题。
推理小说的城市气质
文话 文化 Culture推理小说的城市气质/吴 桦在什么样的社会和时代,推理小说会兴盛起来,人们会热爱阅读推理小说?很多人认为,推理小说是属于中产阶级的阅读趣味,因为它对读者提出了较高的智识要求,需要他们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而且也要求他们有足够良好的经济条件,这样他们才能有闲暇去阅读。
在推理小说的历史上,它所肇始的19世纪末的大英帝国和它所登峰造极的20世纪初至“二战”后的英美“黄金时代”,的确都有这种特点。
近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庞大的中产阶级,培养出追求趣味消遣的阅读品味,这在“黄金时代”的英国尤其明显。
1914年前,古典侦探小说的秩序和外部世界相当一致,直至两次世界大战后,侦探小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才开始变化,小说里的秩序也随外部世界逐渐瓦解,直至出现以瑞士作家迪伦马特为代表的反侦探小说。
在欧美推理小说里,无论是侦探还是凶杀案发生的背景,基本都是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涉案人物非富即贵。
侦探推理小说的作家群体里,相当多的人也是中产阶级,比如埃勒里·奎因、G.K.切斯特顿神父、贵族多萝西·L.塞耶斯、艺术鉴赏家范·达因、中产阶级出身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政府官员约翰·狄克森·卡尔。
但这个结论,大概并不适合用在日本推理小说上。
在日本推理小说兴起的20世纪20年代和繁荣的20世纪70至90年代,日本的确也都处在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居于世界经济的前列,但日本推理作家群体并非打上了中产阶级烙印的群体。
被誉为“日本推理小说之父”的江户川乱步,就并不属于中产阶级。
因为家里贫穷,他少年时一直半工半读。
他在印刷厂当过徒工,在图书馆当过管理员,帮人补习过英文,替刊物撰过稿,都是为了补贴生活。
正是因为打工时间太多,他甚至没能拿到大学学位。
大学毕业后,他曾想去美国留学,生活的重担迫使他放弃了这个梦想,而是在大阪一家银行当了小职员。
当他开始恋爱时,又因一贫如洗,差点吹掉婚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文学 中的城 市空间寓意探 析
据 , 在 文化地 理 学和 文化研 究等 后现代 理论 基础 上 发展 起 来 的 一种 实 现 文学 研 究 批 判功 能 的 新 型批 评形 态 空 间批评 改变 了空 间具有 同质 性 和从 属性 的传 统认 识 , 注 重研 究 空 间及 空 0 2 世 纪 9 年代 空 间批评 0 间隐喻 背后 的文 化 历 史 意 识身 份 和权力 等多层 次 的逻辑 关 系
联起来
继 野草在歌唱 之后 , 英美批评者们对莱辛 的 暴力的孩子 给予了深度关注
莱辛
研 究 专家舒 吕特 (P a l Sc lu te ) 对小说 中人 物 的心理 与 经验 意 识 做 了详 细研 究 与 发掘 , 他 认 u h e r
为如果把 暴力的孩子 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 , 将发现这是一部关于 个人与集体关系 (14 ) 的探索 性小 说 格尔 曼 (S u a A . G o l a )从 女 性 成长 的角 度 出发 , 结 合 当时 英 国殖 民地 s n h m n
由于生存空间的巨变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 心理问题都使莱辛的城市意识 日益
她与城市的关系具有无法割裂的因果 逻辑关系
成 为她 文学 创作 的重 大 主题 莱 辛创作 了众 多 以都 市 生 活 为 写 作 背 景 的作 品 9 2 1% 1 5 一 9 ) 是莱 辛 最初 在伦 敦生 活 的 1 年 间写下 的五卷 本 系列作 品 7
(54 ) 斯蒂尔 (M . C . S e l )在殖民文化视阂中深刻剖析了 暴力的孩子 中黑人与白人的斗 t e 争关 系, 她盛赞莱辛 成功地再 现了南 罗德西亚三 四十年代社会情境的各个 方面 (甲 i d. n
cu tn 2 2 ) t ig 7 戴蒙 德 (M ar ar t D a m o d 认 为 暴 力 的孩 子 展 示 了 社 会 的 权力 构 成 以及 地 g e y n ) 的思 考 与 界定 产 生 心 理影 响 ( 18 ) 2 这些 相 比而 言 , 国 内对 形结 构 所产生 的 隐喻 功能 , 这些 因 素会 对 自我
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空间的文化研究 , 批评家注重景观研究 中的文化因素 在文化研 究 空 间化 的视 野 中 , 城市 不再 是一种 静 止 凝 固 的地 理 空 间 , 而 是 充满 了变 化 和异 质 性 文 化 力 量
的束错的 社会空间 城市空间是 空间实践 的产物(列斐伏尔 4 ) 文学世界中的城市并不 8
市空间被置于一个宏阔的社会 文化历史背景 中
基础 之上 的抽 象性 空 间意 象
构建 的理想城市形态是建立在作家本人生存体验和对整个人类生存 困境思考与探索
本 文借 助 空 间批 评 理论 , 将 小 说 中的城 市 意象 作 为 具
有多重空间性特征的物质与文化存在加 以认识和思考 , 探寻作家笔下城市空间丰富 复 杂 的政 治文 化表征 和 日常 生活 内涵 关键词:多丽丝 莱辛 空间 城市 暴力的孩子 生存困境 作者 简介 :赵 晶辉 , 文学博 士 , 西安 外 国语 大 学英文 学院 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 英美文学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 目 多丽丝
了两次失败婚姻的莱辛不再屈从于殖民文化强加于女性的空间归属 , 毅然离开非洲 ,从南罗德 西亚的索尔兹伯里殖民小镇 回到了英帝国的中心 的作家生涯
强烈
伦敦 , 从此开始了 自己长达六 十年余年
城市为莱辛提供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
暴 力 的 孩 子 ( h ld e o v ol c , C i r f i e n 在五部 相互 关 联 的小 奎斯 特 的成 长 经
i V o le n ee , d om in a es th e r eo n str e ti n a d d ese r p ti n o f u rb a n iza tion in lin e w ith th e m a t e u o n i o
i str a n e m
id eo lo盯 . U t an sp a ees in 晚 ssin g 5 n o ve ls b ea r th e i sym b o li an d m e tap h o r ea l h r e i
的实际情 况 ,探 讨 了主人公 作 为女性 在 其 成 长 过程 中经历 的两 个 阶段 (9 ) , 阐 释 了玛 莎 在 5 男性 社会 压抑 下 孤独 与挣扎 的心路 历 程 以及 反 抗 的 必 然性 罗森 (E le 1. R o e ) 从 荣 格 的 l n s n
精神分析理论 和伦理关 系强调 了 母 女关系是 五部 曲 暴 力 的孩 子 中一 以贯 之 的主题
英 国 当代 女作 家多 丽丝
莱 辛 ( D or s i
e L s i , 19 1 一 ) 以个 人 生命 观照 社 会 人 生 g n 9
她用
5
当代外国文学 N o. 3 , 2 1 0
怀 疑 热情 想 象 的力量来 审 视一个 分裂 的文 明
莱辛 是 一 个具 有 多 重文 化 背 景 的作 家 , 她 生
是现实中城市的简单再现 , 而是一种想象和建构 , 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构造 , 也是一种文
化构造 小说 中的城市 是一种心理状态 , 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 (帕克 I ) 英 国文 化地理学研究者克朗(M k C r n )认为文学作 品不只是简单地对城市地理景观进行深情地描 i e ag 写, 也提供 了认识世界的不同方法 他在 文化地理学 中阐述道 : 小说可能包含了对城市更 深刻 的理 解 我们不 能仅 把它 当作 描述 城市 生活 的资料 而 忽 略 它 的启 发性 , 城 市 不 仅是故 事
活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空间迁徙是从波斯西部城市克曼沙到非洲的南罗德西亚 莱辛以自己 对生 活客 观 而又理性 的观 察 审视着 非洲 殖 民地 社 会 人类 的生存 状 态 , 从 种 族 民 族 边缘 女 性 母女之争 黑人与 白人 的差别等方面对白人殖民者生存状态给予 了深度关注 19 9 年 , 经历 4
说 中 , 莱 辛详 细记 述 了一名 在英 国南 罗德 西亚殖 民地 长 大 的 白人 女 孩玛 莎
历
莱辛坦承这是一部 自 传式的小说 , 主人公玛莎探索人生 , 寻找 自我 , 在她身上有着作家本 尽管莱辛以殖民地生活为经验的非洲书写与以都市经验为核心的城市书写在
人的许多经历
地域意义 社会观念 文化形态和经验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 , 但更 多的是一种思想 内蕴层面上 的关联与契合 , 她以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孜孜探求为内在主线将两种不 同经验 的书写有机地 串
发生 的场 地 ,对 城市 地理 景 观 的描 述 同样 表 达 了对 社 会 和 生 活 的认 识 (6 ) 在 批 评 的实 践 6
中 , 空 间理论 的 阐释把文 学文 本 中的城 市空 间置 于一个 宏 阔的社 会历 史背 景 中 , 它有 助于 挖掘
文本 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 为文本分析拓宽了路径和视野
四门城 就是以 城市 来命名的
笔者就 四门城 中作为城市内核的房子 的空间隐喻做了
一 些探 索 , 认 为房子 是莱 辛把 丰 富 的精 神 内涵 放 置 于其 中 的 容 器 ( 赵 晶辉 , 20 10 : 5 ) 在 西 方社 会 思想 文化 空 间转 向 的背景 下 , 更 多 的人 自觉 地 关注 文 学文 本 中对城 节空 间的 表
要 的意 义
随着评论家们对 文学
中城市空间问题的关注 , 莱辛小说 中蕴含的这方面的启示对于人们的生存 生活具有越来越重
在 暴力的孩子 的第一部小说 玛莎 奎斯特 中, 莱辛对玛莎在南罗德西亚殖 民地成长 过 程 中所遭 遇 的困苦情 形做 了详 细 描 述 : 她正 处 在 青 春 发 育期 , 因 此必 然 会感 到烦 恼 ;是 个
以历 时性 分析 为理 路 的文学 批评 模式对 ( 暴 力 的孩 子 进行 了有 益 的探 索
这部系列作品的关注不多 有研究者认为 暴力的孩子 是一部关于人的生存 的作品 笔者 注意 到城市 的意象 是这个 系 列 作 品 自始 至 终 的 一个 主 导 旋 律 , 更 为 突 出 的是 , 最 后 一部 小 说
现 , 莱辛 小 说 中蕴含 的这方 面启 示 为人们 提供 了观察 世界 和理解 人生 的别 样视 角 , 读者有 可 能 通 过有 限 的叙事 文本 去捕 捉城 市 空 间隐 喻 背 后 的 精 神 内涵 ( 赵 晶辉 , 200 : 3 9 0 )本 文 运 用
空间批 评 形态 极具 理论 穿透力 和跨 学科 的特点 审视 莱辛 的 暴力 的孩 子 , 将 小说 中 的城 市 意 象作 为具有 多 重空 间性 特征 的物质 与文化 存 在加 以认 识 和 思考 , 探 寻 作家 笔 下 城 市 空 间 丰
A utho r : Z 加0 J i雌h < :hao inghui Z @ yahoo .eom .en > 15 an assoeia e pr f sj 20o t oe
sor of E ng ish at the S ehool of E nglish Studies, X i,an Inter a iona Studies U niver ity , l nt l s X i,an , C hina (7 一 128 ). H er r sear h a as a e B r tish and A m er ean lit a ture 0 e c r e r i i er
莱辛小说 的 空
u t an spaee and sp aee m et h aphor in lit a 刁 w or s. T e im ag n a汀 pr senta i of ideal urer k h i e t on b an landseaPe an d spatia str erur , w hieh r n s thr u g out 玩ssing,5 5一 l u e u o h volum e C hild ren o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