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发现史

合集下载

X线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

X线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

X线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X线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文档范本:一、引言1.1 X线的概述1.2 X线的发现和历史1.3 X线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二、X线的物理性质2.1 X线的产生原理2.2 X线的特性2.3 X线的穿透力和吸收能力三、X线成像技术3.1 X线成像设备3.2 X线成像原理3.3 X线成像参数调节3.4 X线成像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四、X线诊断技术4.1 X线摄影技术4.2 X线造影技术4.3 X线衍射技术4.4 计算机辅助X线诊断技术五、X线在不同科室的临床应用5.1 X线在放射科的应用5.2 X线在外科的应用5.3 X线在内科的应用5.4 X线在儿科的应用5.5 X线在牙科的应用5.6 X线在其他专科的应用六、X线辐射防护6.1 X线辐射的危害6.2 X线辐射防护措施6.3 X线辐射防护设备6.4 X线辐射防护工作的法律规定七、附件附件1:X线图像示例集附件2:X线设备操作手册附件3:X线辐射防护装备清单八、法律名词及注释8.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核辐射防护法的解释8.2 放射源管理法解释第一条8.3 放射性物质管理法第十二条条款解释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1:X线图像示例集附件2:X线设备操作手册附件3:X线辐射防护装备清单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8.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核辐射防护法的解释:对核辐射防护法的相关条款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法律文件。

8.2 放射源管理法解释第一条:对放射源管理法第一条中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法律文件。

8.3 放射性物质管理法第十二条条款解释:对放射性物质管理法第十二条中的相关条款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法律文件。

历史上的今天——1896年1月18日,X光机第一次展出

历史上的今天——1896年1月18日,X光机第一次展出

历史上的今天——1896年1月18日,X光机第一次展出19世纪末,物理学的天空,猛然闪出了三道金色的闪电,照亮了正在世纪末的阴云下艰难跋涉的人们,人类的目光终于不再凝重。

这三道闪电就是: 1895年伦琴发现的X 射线; 1896年柏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 1897年汤姆生发现的电子,正所谓一年一道闪电,道道辉煌灿烂。

以这著名的三大发现作为坚实的基础,人们又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原子的可变性的大量化学同位素。

与此同时,人类认识也开始长驱直入到原子核内部。

原子不可分的神话被毫不留情地打破,为现代电子技术这座摩天大楼夯下了厚重的基础。

这三大发现是科学技术从19世纪进入20世纪的隆隆礼炮,它庄严地宣告:科学技术新时代来到了。

而新物理学完全可以说是从 1895年,德国的伦琴教授发现了X 射线时开始的。

当然,在这之前,已经有无数的学者对气体中的放电投入了特别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尤其是法拉第、普吕克尔、盖斯勒、克鲁克斯和汤姆生爵士。

其实早在 18世纪上半叶,德国的文克勒先生,就曾经用一架起电机,使在抽去了一部分空气的玻璃瓶里,因放电而产生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光。

令人遗憾的是,文克勒只是记录下了这种神秘的光,却没有能够深入持久地研究下去。

1845年 3 月27 日,在德国鲁尔地区一个人杰地灵的小镇——莱尼斯,随着“哇”的一声啼哭,威廉.康拉德.伦琴来到了人世间。

伦琴是个聪明而又勤奋的孩子,在读书期间,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而深受好评。

从1888 年起,他从国外学成回国后,担任了巴伐利亚州维尔茨堡大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正是在这个研究所期间,他独具慧眼,发现了具有极强穿透力的 X 射线,从而声名远播。

1895年11月8日晚,劳累了一天的伦琴刚刚躺上了床,正想美美地做个梦。

突然,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牵引着伦琴一骨碌跳下了床,牵引着他走到了他所熟悉的仪器旁,再次重复了勒那德的实验。

就此一项石破天惊的科学奇迹产生了。

伦琴欣喜地发现,这种阴极射线能够使一米以外的荧光屏上出现闪光。

医学影像发展史

医学影像发展史


继X线CT之后,出现了利用核 磁共振原理成像的装置,称为 核磁共振(NMR)CT,亦称MRI。 1978年,磁共振成像的质量已 达到早期X线CT的水平,1981 年获得了全身扫描图像。目前, 该项技术还处于积极发展与完 善阶段。它与X线CT相比,其 空间分辨率高,有可能进行分 子结构的微观分析,有助于对 肿瘤进行超早期诊断。因此, 世界上各先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像技术进入一个新时期,各种新型的诊断系统相继出现,并应用 于解剖学研究和诊断疾病。这些诊断系统的研制涉及多门学科,包括物理学、化学、医学、 电子学和计算机等,其中有的成像技术是当代高技术的结晶。
CT的问世

本世纪70年代初,随着X 线计算机体层设备(X线CT) 的问世,医学成像技术呈 现出崭新的面貌。借助CT 技术所获得的图像信息甚 至可与手术解剖相媲美。 这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以来,在放射诊断学上 最重大的成就。由于这个 缘故,两位有突出贡献的 学者棗美国物理学家 A· Cormack和英国工程 M· 师G· Hounsfield,荣获 N· 1979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 理学奖
医学影像发展 史
黄雪 于2013.10.22制作
伦琴射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从阴极射线管发出的射线能够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导致荧光物质发光。当时他误认为这种射线不是电磁波,因为棱镜不能使之弯 曲,所以将这种未知的射线称为X线。现已知道,X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伦 琴又借助这种射线的穿透本领摄取了人体内组织的图像,因而震动了全世界。 由此,伦琴于1901年获得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任重道远

目前,医学成像 技术仍处在变革 之中,现在的任 务是,一方面要 努力改进前述各 种系统的性能, 另一方面则应探 索新的成像技术

第7-4章X线检查设备

第7-4章X线检查设备
第7-4章 常规X线检 查设备综述
邓振生
一、X线的发现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Withelm Conrad Rö enten, 1845--1923)在做真空管高压放 电实验时,发现了一种“肉眼看 不见、但有很强的穿透本领、能 使某些物质发荧光和使胶片感光 的新型射线”,由于当时不知道 这种射线性质,所以以未知数X表 示,称为X线。
• 2.移动式: 这种X线发生器安装在一个基座 上,在机座上装有滚轮,可在病房中进行床 边X线摄影检查,亦可在野战条件下进行骨折 复位及异物定位。如配备C形臂、影像增强器 和X线电视系统,可用于介入性手术的监视或 骨折复位监视。例如,国产30mA、90KVp机头 式移动式X线发生器(可利用病房内插座电源 供电),进口充、放电式移动式X线发生器 (也可以用病房电源插座供电)。后者可拍 照出较满意的X线胶片影像,。
• 2) 大型: 这种X线发生器多有两只以上 旋转阳极X线管,配有电动诊视床、滤 线器摄影床、多轨迹断层床和立式胸部 架,多数配有X线电视系统,X线管组件 和影像增强器用C形臂或悬吊架支撑, 还配备一些检查需要的辅助设备,能实 现一机多用。这种大型X线发生器要求 有良好的电源电压以保证工作性能稳定。
• 由于 X 线电视和遥控的实现,更进一 步减少了 X 线对放射工作者的危害, 也减少了被检查者接受的辐照剂量。
• (五)CT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将计 算机技术引入放射线领域,发明了第一台 横截面断层扫描的 CT 扫描机,给诊断 X 线 设备带来了一次革命。这种设备是把 X 线 发生器与扫描部件、信号转换器件、电子 计算机、图像重建软件、存贮和显示设备 相结合的产物。CT能准确地检测出一定切 层厚度中的各种组织对 X线衰减的微小差 异,较精细地分辩出各种软组织间的密度 差异。

x光机基本原理幻灯

x光机基本原理幻灯
滤线栅
光学镜头
线 管
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
x
增强器
ccd
ccu
显示器
机器条件的选择
充分理解光电效应原理
光电效应的几率与 原子序数的 3 次方成正比 , 而光电效应和射 线能量的 3 次方式成反比 ,康普顿 效应则与 射线能量成正比 ,射线能量主要由电压决 定 ,即电压越高射线能量越大 ,但光电效应 则越小 , 胶片灰雾会越高 ,摄影中主要利用 光电效应 ,康普顿 效应则起使胶片灰雾的作 用。根据此原理来选择投 照条件 ,可拍出不 同反差的 X 光片。
X线管焦点尺寸与半影之间的关系
X线管焦点尺寸与半影之间的有着密 切的关系:焦点尺寸越大,半影越大, 影像锐利度越差 中心线倾斜摄影时不可使用格型栅。 在使用格型栅的时,中心线只能垂直 射入。否则,无论中心线向哪个方向 倾斜均会产生严重的切割效应。 X线球管发射的X线束为锥形束 B、X 线束位于被照体曝光面的大小称照射 野 C、摄影时照射野应尽量大 D、X 线束具有穿透能力 E、X线束中心部 分的X线称为中心线 由于X线管焦点不是一个点,而是一 个面。因此,在X线的投影中必然产 生半影,X线照片影像必然大于被照 体的实际尺寸。
x光机基本原理
1.X光简介 2.X光概论 X-ray 是由德国仑琴教授在1895年所发现。这种由 真空管发出能穿透物体的辐射线,在电磁光谱上能 量较可见光强波长较短,频率较高,相类似之辐射 线有宇宙射线等。
电磁波
利用高速电子撞击金属靶面产生 X射线的真空电子器件。 又称X光管。分为充气管和真空管两类。1895 年 W.K.伦琴 在进行克鲁克斯管实验时发现了 X射线 。克鲁克斯管就是 最早的充气X射线管 ,其功率小 、寿命短、控制困难,现 已很少应用。1913年 W.D.库利吉发明了真空X射线管。管 内真空度不低于10-4帕。阴极为直热式螺旋钨丝,阳极为 铜块端面镶嵌的金属靶。阴极发射出的电子经数万至数十 万伏高压加速后撞击靶面产生X射线。 以后经过许多改进,至今仍在应用。 现代出现一种在阳极靶面与阴极之间 装有控制栅极的 X射线管,在控制栅 上施加脉冲调制,以控制X射线的输 出和调整定时重复曝光 。 X射线管用于医学诊断、治疗、 零件的无损检测 ,物质结构分 析 、光谱分析、科学研究等方面。

X线放射物理与防护第二章

X线放射物理与防护第二章

• 2.阳极 又称阳极靶,它是使高速电子突然受阻而产生X线的地方。 阳极靶面和散热体两部分组成。通常,是将钨材料靶面焊接在实 心或空心铜材料圆柱体上。采用这种结构是因为从阴极飞来的高 速电子能,99%以上都在阳极上变为了热能,使阳极产生,很高 的温升,这就要求阳极材料既要耐高温,又要散热性能好。以便 能及时将热量传递出去,保证阳极靶面不被融化而损坏。钨的原 子序数高(Z=74),有利于提高X线产生的效率;其熔点高 (3370°C),能耐受住高速电子碰撞时产生的热量,但导热性 差。铜的原子序数和熔点较低,但导热性能好,故结合两者的优 点将阳极靶面做成将钨靶面镶嵌在镶嵌在铜散热体上的结构。
• 其他原因影响 • 半波整流,全波整流。
下图是使用钨靶X线管,管电流保持不变,将管电压从20KV逐步 增加到50KV,同时测量各波段的相对强度而绘制成的X线谱。
2、连续X线的最短波长、最强波长、平均波长及最 大光子能量。
• 最短波长
最强波长: λ最强 = 1.5 λmin
平均波长 λ平均 = 2.5λmin
• 当然X线对正常人体组织也可能产生损伤作用,故应注意对 非受检部位和非治疗部位的屏蔽防护,同时射线工作者也应注意 自身的防护。
第三节X线的产生条件和装置
研究证明,凡高速带电离子桩基物质而突然受阻,都能产生X线。 一、X线的产生条件: 1.电子源
2.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3.阳极靶
三、X线产生装置
1.电子源:电子源能提供所需数量的电子。
管电压一定时,X线管的管电流的大小反应了阴极 灯丝发射电子的情况。管电流大,表明单位时间撞 击阳极靶的电子数多,由此激发出的X线光子数也 正比地增加;照射时间长,X线量也正比地增大。 所以管电流和照射时间的乘积能反映X线的量。

医用X线机设备学(上)第一章 概论

医用X线机设备学(上)第一章  概论
1)气体X射线管时期
主要是含气离子管产生X射线 时期特征:初级阶段
X射线能量低 40---50 KV 无任何防护 X射线机控制能力差 开关控制
X射线机的发展史(2)
2)热电子固定阳极X射线管时期 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柯立支发明固定阳极X射线管 时期特征:进入实用阶段
X射线能量增大 增加防护措施 X射线机控制技术提高
z 可使胶片感光 z 可使用荧光物发光 z 能够穿过物体,不同密度物体穿透能力
不同 z 对生物有杀伤力
X射线的特性(2)
z X射线是电磁波 z 不同波长比较:
可见光 0.4---0.76μm 红外线 0.76---600μm 紫外线 50---4000埃 (1 μm=0.1埃) X射线 0.01---0.56埃
X射线机的发展史(3)
3)旋转阳极X射线管时期
1930年旋转阳极X射线管研制成功 时期特征: X射线技术进一步成熟阶段
旋转管X射线能量大,焦点小(焦点与清 晰度有关)
X射线防护技术提高 X射线机控制技术相应发展
旋转阳极管使用------旋转阳极启动技术 电源功率增大---------三相电源使用 X射线机-------大功率、短时间、高千伏、高毫安 应用范围增大
立柱
悬臂吊架
7
伸缩吊架
C、U形臂
对置支架









C
C








配套设备
高 压 注 射 器
8
其它机械附属装置,如胸片架等。 影像增强电视系统。 图像处理数字化系统。
携带式
移动式

x线机发展史

x线机发展史
一、X线机的研制历程
从出现X线机到现在100多年的历史中,常规X线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大体上可分为以下4个时代:
①气体X线管和感应圈时代(1895~1916年)。
这个时代的X线机主要是由气体X线管和感应圈组成,或由静电起电机组成。伦琴使用的X线机的管电压只有40kV~50kV,管电流强度电流仅有1mA,当时拍摄一张手的X线照片要用30min~1h。
一、X线的产生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管中气体放电时,用一只嵌有2个金属电极(1个阳极,1个阴极)的密封玻璃管,将管内空气抽出,并在两电极端加上几万伏的高压。 为了防止高压放电时的光线外泄,在玻璃管外面套上一层黑色纸板,他在暗室中进行这项实验时,偶然发现距玻璃管2 m远的地方,一块用铂氰化钡溶液浸泡过的纸板发出了明亮的荧光。再进一步试验,用纸板、木板、书都遮挡不住这种荧光,更令人惊奇的是,当用手去拿这块发荧光的纸板时,竟在板上看到了手骨的影子。当时伦琴认定这是一种人眼看不见、但能穿透物体的射线。由于当时无法解释它的原理,不明它的性质,故借用数学中代表未知数的“X”作代号,称为X线,一直延用至今。由于伦琴的发现,逐渐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学科��医用放射诊断学。他的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自然科学中的医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此,1901年伦琴荣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2.化学作用
(1)感光作用 当X线照射到胶片上的时候,由于电离作用,使溴化银药膜起化学变化,出现银粒沉淀,这就是X线的感光作用。银粒沉淀的多少,由胶片受X线的照射量而定,再经化学显影,变成黑色的金属银,组成X线影像,未感光的溴化银则可以被定影液溶去。X线摄影就是利用这种X线化学感光作用,使人体结构影

简述x射线的发展历程

简述x射线的发展历程

简述x射线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在实验室中使用阴极射线管进行实验时,意外发现了一种新的射线。

这种射线能够穿透物体并在照片上形成阴影,被他称为“x射线”。

伦琴的发现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轰动,人们对x射线的性质和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科学家们对x射线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

科学家发现x射线具有穿透能力,可以穿透人体和物体,这为医学影像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1896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首次用x射线拍摄了人体的骨骼影像,开创了医学影像学的先河。

随后,人们开始广泛应用x射线进行医学检查和诊断,使得许多疾病能够被及早发现和治疗。

科学家们还发现了x射线的衍射现象。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布拉格首次观察到了x射线的衍射现象,证明了x射线具有波动性。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结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发展出的衍射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20世纪初,x射线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1901年,德国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希·德斯洛特尔发现了x射线对晶体的衍射图案,从而揭示了晶体的内部结构。

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结晶学的基础,并为后来的X射线衍射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x射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医学领域,x射线影像诊断成为常规的检查手段,通过对x射线的吸收和散射情况,医生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情况,帮助诊断疾病。

在工业领域,x射线可以用于无损检测,例如检测焊接接头、金属零件的内部缺陷等。

此外,x射线还被应用于材料分析、考古学研究、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

然而,随着对x射线的应用不断扩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x 射线具有辐射性,长期暴露于x射线下可能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

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如加强辐射防护、控制剂量等,以确保x射线的安全应用。

X射线的发展历程

X射线的发展历程

X射线的发展史X射线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1896年、放射线1896年、电子1897年)之一,这一发现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产生。

X射线的发现为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

X射线的发现和研究,对20世纪以来的物理学以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失之交臂1836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左图)发现,在稀薄气体中放电时会产生一种绚丽的辉光。

后来,物理学家把这种辉光称为“阴极射线”,因为它是由阴极发出的。

1861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克鲁克斯(William Crookes,1832-1919)(右图)发现通电的阴极射线管在放电时会产生亮光,于是就把它拍下来,可是显影后发现整张干版上什么也没照上,一片模糊。

他以为干版旧了,又用新干版连续照了三次,依然如此。

克鲁克斯的实验室非常简陋,他认为是干版有毛病,退给了厂家。

他也曾发现抽屉里保存在暗盒里的胶卷莫名其妙地感光报废了,他找到胶片厂商,指斥其产品低劣。

一个伟大的发现与他失之交臂,直到伦琴发现了X光,克鲁克斯才恍然大悟。

在伦琴发现X光的五年前,美国科学家古德斯柏德在实验室里偶然洗出了一张X射线的透视底片。

但他归因于照片的冲洗药水或冲洗技术,便把这一“偶然”弃之于垃圾堆中。

发现X射线1895年10月,德国实验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Konrad Rontgen,1854~1923)(左图)也发现了干板底片“跑光”现象,他决心查个水落石出。

伦琴吃住在实验室,一连做了7个星期的秘密实验。

11月8日,伦琴用克鲁克斯阴极射线管做实验,他用黑纸把管严密地包起来,只留下一条窄缝。

他发现电流通过时,两米开外一个涂了亚铂氰化钡的小屏发出明亮的荧光。

如果用厚书、2-3厘米厚的木板或几厘米厚的硬橡胶插在放电管和荧光屏之间,仍能看到荧光。

他又用盛有水、二硫化碳或其他液体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它们也是“透明的”,铜、银、金、铂、铝等金属也能让这种射线透过,只要它们不太厚。

介入治疗的发展史汇总.

介入治疗的发展史汇总.

—成熟发展阶段— 1962年,Newton 首先采用栓塞血管的方法治疗脊椎血管瘤。 1963年,Nusbaum 采用动脉内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消化道出
血获得成功。
1964年,Dotter 使用同轴导管技术,成功地为一例下肢坏疽 的妇女进行了血管成形 术,标志着介入放射新技术的开始。 1965年,Sano 用导管成功的栓塞了脑动静脉畸形。 1967年,Porstman 报告了非外科手术方法堵闭动脉导管。 1974年,Gruntizg 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进行血管成形术。
介入治疗的发展史
2015年1月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由 Margulis 早在1967年首次提出。
—早期探索阶段—
1898年,Hasher、Morton 在 Roentgen 发现X线不久,即用石膏作造
影剂开始尸体 动脉造影研究。 1910年,Franck 和 Alwens 进行了狗、兔的动脉造影试验。 1923年,Berberic 使用溴化锶注入人体血管进行造影。同年 Sicard 和
— 国内外近期介入热点— (1)针对血管闭塞性病变的经皮开通(PTA或PTA+ 支架)的远期疗效的状况欠佳:血管 内照射(常规 内、外照射和β-粒子发射支架)已显示出令人兴奋 的前景,但方法、剂量和 远期反应仍需究血管 细胞生物学尤其是内皮细胞在血管病变和动脉粥 样硬化中的研究发 展迅速,但结果仍不明朗。 在血管生成领域成果众多,如大量内皮生长因子 可促进血管 生成,有关这些因子的基因转化治 疗下肢缺血己试用于临床。促进这些反应的药物 和/ 或血管内器械将有深远的应用前景;局部 腔内灌注方法也有望提高远期疗效;新型动脉 支架-移植物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可望提高复杂 性动脉瘤和长段动脉闭塞的疗效。 (2)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支架-移 植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关 适应症将不断放宽,渗漏等并发症仍需解决,支 架-移植物阶性能仍需改良,输送系统等 器械的 尺寸仍需减小。胸主动脉瘤的治疗也在一些介入 中心开展。

手术室X线辐射危害与手术患者的安全防护

手术室X线辐射危害与手术患者的安全防护

四.X线的危害
X线辐射可能引起的 临床症状有乏力、头 昏、头痛、耳鸣、睡 眠障碍、记忆力减退、 多汗、心悸等; 其次 为消化道症状如腹痛、 腹胀; 少数人牙痛, 牙龈易出血,但无明 显的皮肤 出血点及瘀 斑;部分人易感冒、 腰痛、关节酸痛等。 严重诱发肿瘤。
四.X线的危害
X线辐射对生 育影响: 精子生成障碍、 胎儿畸形。
三.X线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
手术室常用X线机
三.X线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X线机的应用范围
用于外科手术定位:如骨科内固定手术、 溶栓术、支架置入术、介入手术等; 还可用于寻找体内金属异物或器械敷料纱 布等异物遗留体内的定位。
四.X线的危害
四.X线的危害
接受一次胸部X射线检查,患者要承受约为0.02 3毫西弗特的辐射量,同时也就会增加0.0003 795倍的致癌几率。 一般四肢做一次X光检查要接受的辐射量为0.0 1毫西弗特,腹部为0.54毫西弗特,骨盆为 0.66毫西弗特,腰椎为1.4毫西弗特, 上消化道为2.55毫西弗特。以此推算,因为医 学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在千万分之一到 十万分之一之间。
2、健康宣教 术后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增强体质,促进受损组织修复。
总结
X线机的使用为手术提供了方便,但是其 产生的辐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重 视手术患者的防护是我们贯彻落实“以病 人为中心”整体护理观念的重要体现。我 们既要为病人去除病痛,又要尽可能减轻 不必要的伤害。
谢谢!
五.手术患者的防护措施
1、防护原则
2、健康宣教
1、防护原则 (1)空间防护 手术室应该根据本院骨科手术的数量 设置1~3个有防护措施的手术间,手术间 的面积大于24㎡,并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以消除放射线与空气作用产生的臭氧和氮 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同时手术间内物品摆 放整齐,避免放置过多物品,有效减少散 射线折射,减少二次伤害。

X射线的发展历程

X射线的发展历程

X射线的发展历程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X射线。

他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一种能够穿透物体的不可见射线,并命名为X射线。

不久之后,更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X射线的特性和应用。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衰变,他注意到镭元素发出的射线在经过物体后可以导致感光材料产生照相底片上的黑色斑点。

这一发现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他们开始使用X射线照相术来探索物体的内部结构。

1897年,德国物理学家谢尔盖·伊万诺维奇·万杰延常成为首位利用X射线拍摄人体骨骼的物理学家。

1898年,荷兰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发现了镭元素和钋元素,这一发现证实了X射线的放射性特性。

他们的研究为后来的核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X射线的应用范围扩大。

1901年,德国物理学家伴德兄弟用X射线照射了人们的肺部,发现了肺结核病变。

这一发现对于医学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X射线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尝试用X射线照射其他组织和器官。

在1930年代,恩里科·费米和他的团队在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用于医学诊断的X射线机器,该机器能够产生高能量的X射线并进行精确的定位。

20世纪中叶,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X射线成像更加精确和快速。

1963年,英国的高京夫和南戈西发明了第一台全身X射线扫描仪,即CT 扫描仪。

这种仪器通过将大量X射线图像联合起来,可以生成一个三维的图像来显示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

20世纪后半叶,数字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X射线成像更加便捷。

1997年,弗利克斯·布卢德发明了数字X射线成像技术(CR)和数字直接成像技术(DR),使X射线图像的获取、存储和共享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并利用X射线来研究纳米结构和材料的性质。

这为新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总的来说,X射线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医学影像设备学概论PPT课件

医学影像设备学概论PPT课件

.
25
(五)热成像设备
所有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能量。物体越热,其分子就愈加活 跃,它所发出来的红外线能量也就越多。
热成像设备通过测量体表的红外信号和体内的微波信号 实现人体成像。红外辐射能量与温度有关,因此又可以说, 热成像就是利用温度信息成像。
举例:1.“慧眼HW-05人体温度红外热图像仪”
在华中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可在1秒钟的瞬间,立即显示人 体热图像和最高体表温度,温度分辨率可达到0.06℃,甚至 牙痛等局部发热的症状也能显像。
只X线管。 3.20世纪10~20年代,出现了常规X线机。 X线管、高压变压器和相关的仪器、设备以及人工对
比剂的不断开发利用,尤其是体层装置、影像增强 器、连续摄影、快速换片机、高压注射器、电视、 电影和录像记录系统的应用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末期,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像仪开发出了一种非血糖值测量的对糖尿病 人代谢功能进行评估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在健康人体检中 应用,筛选出糖尿病发病的高危险人群,从而可以进行糖尿 病发病的早期预报,这是目前用其他方法还不能实现的 。
.
26
医用热成像设备一般包括红外成像、 红外照相、红外摄像和光机扫描成像等。
通过调节磁场,用电子方式确定的,因此能
完全自由地按照要求选择层面;②MRI对软
组织的对比度比X-CT优越,能非常清楚地显
示脑灰质与白质;③MR信号含有较丰富的有
关受检体生理、生化特性的信息,而X-CT只
能提供密度测量值;④MRI无电离辐射。目
前,尚未见到MR对人. 体危害的报道。
21
MRI的缺点:①成像时间较长;②植入 金属的病人,特别是植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不能进行MRI检查;③设备购置与运行的费 用较高。

结核病药物发现史

结核病药物发现史

在所有传染病中,结核病在人类中存在最长久,危害最严重,人类在与结核病斗争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仅100多年来才有一些值得记载和庆贺之事。

(1)1882年德国科学家郭霍(Robert Koch)在肺结核病人的痰中发现了结核菌,确立了结核病的病原体,为人类战胜结核病明确了战斗目标,这是控制结核病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2)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W. K. Röntgen)发现X线,为以后临床医学(包括结核病)的影像学诊断打下了基础。

(3)1897年,德国科学家G. Flügge 提出了结核菌的飞沫传染说,证实肺结核病人咳嗽时可以从呼吸道排出微滴核,而吸入微滴核是传播结核病的主要方式。

(4)1921年,法国医生卡美特(A. Calmette)和兽医介云(C. Guerin)将经过多年培育的减毒牛结核菌活菌苗接种于婴儿身上,此即“卡介苗”。

其后经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和流行病学观察,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全球各地逐渐被推广应用。

至今卡介苗接种仍是一种预防结核病的主要手段。

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5)1925年,日本科学家住吉弥太郎从痰中分离培养结核菌成功。

(6)1944年,美国科学家S. A. Waksman发现链霉素,这是第一个治疗结核病有效的药物。

(7)1946年,瑞典科学家T. Lehman合成对氨基水杨酸钠(PAS),这是第二个治疗结核病有效的化学药物。

同年,德国科学家Domagk合成氨苯硫脲(TB1),这是又一个治疗结核病有效的药物。

(8)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立结核课,主管全球结核病控制。

(9)1950年,美国发现另一种治疗结核病有效的药物:紫霉素。

(10)1952年,美国和德国报告异烟肼为极有效的抗结核药物。

同年,美国合成另一种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

寻找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得以治愈病人,消灭传染源,进而控制结核病的流行是证实结核病是由结核菌引起的传染病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历程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历程
ECT乳腺机
流式细胞仪 脑磁图
ECT 腹腔镜
检查方法与适用范围
按临床要求选择方法,有静态与动态显像;平 面与断层显像;局部与全身显像;运动与静息显像。 现介绍各自方法及适用范围:
静态显像,指采集某一观察面在一定时间内的 总放射性分布图像。多用于小器官显像和粗略观察 某器官的形态、位置、大小及放射性分布、占位性 病变的分析。如:甲状腺显像、脑、肺、心、肝、 盆腔等,因为其方法简便,适用范围较广泛。
1896年,德国西门子公 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X线 球管。
20世纪10-20年代,出现 了常规X线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末期 形成了较完整的放射诊断或 放射学(radiology)学科体 系。
X射线由X射线管产生,X射线 管是具有阴极和阳极的真空管, 阴极用钨丝制成,通电后可发 射热电子,阳极(就称靶极) 用高熔点金属制成(一般用钨, 用于晶体结构分析的X射线管还 可用铁、铜、镍等材料)。用 几万伏至几十万伏的高压加速 电子,电子束轰击靶极,X射线 从靶极发出。
动态显像,指对某器官的某一观察面进行连续 分时采集,获得不同时间的动态平面图像,如:甲 状腺、脑、心、肝、肾、胃排空、骨摄取、肝胆等 的功能指标。
平面显像,即二维显像是与断层(三维)显像 相对而言,只能一次观察一个面。应包括静态平面、 动态平面、局部平面、运动平面和静息平面显像。
断层显像,是对靶器官进行360度(或180度) 旋转采集多平面信息,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重 建、切层、放大、投影)得到一定厚度的不同观察 面和深度的断面图像。最适用于大器官显像,如: 脑、心、肺、肝等,分析占位性病变、供血情况、 脏器容积测量等。
移动式手术x射线机(c型臂)
遥控透视x射线机 (电透)-

口腔影像学

口腔影像学

口腔影像学一、发展简史1、口腔放射学由单纯牙科放射学发展为口腔颌面放射学,并逐渐发展为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

口腔颌面部介入性放射学和实验放射学开始得以发展。

2、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2周之后用于拍摄牙科X线片。

二、历史人物1 美国人C.E.Kells拍摄第一张根尖片。

2 芬兰人Vellebonna设计出曲面体层机。

3 1971年英国物理学家Hounsfild创制了CT装置。

4 1961年iedses des plantes发明图像减影法。

三、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检查与诊断1)面对如此复杂的多种可供选择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口腔医务工作者必须深刻了解不同检查技术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切实和具体的帮助。

2)影像医生要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丰富的工作经验及对疾病相关临床特征、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学基础的深刻理解。

因同一种疾病的影像表现可以有较大的区别,甚至完全不同;完全不同的疾病亦可有类似的影像学表现。

3)对于疾病的诊断是临床医师根据临床特征及多种客观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的过程,但不能作为医师临床诊断最终和唯一的依据。

(附加:电离辐射对正常口腔粘膜及颌面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

) 四、放射防护三个主要原则,(该考点的考试题型可包括问答/选择/填空三种)1、实践的正当性:首先判断X检查的必要性。

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剂量。

3、个人剂量的限制:限制个人所受总照射量。

五、放射防护的具体方法(该考点的考试题型可包括问答/选择/填空三种)1 减少照射时间:(1)尽量用摄影代替透视;(2)提高记录和现象系统的灵敏度;(3)提高成像质量减少重复检查。

2 屏蔽防护:(1)使用长遮线筒及限制射线束的大小;(2)应禁止使用塑料制椎形遮线筒;(3)限制X线管组装体的X线泄漏;(4)使用持片器;(5)患者防护屏蔽;(6)工作环境的屏蔽。

3 减少无效X线量:(1)尽可能合理采用高管电压投照;(2)X线机应使用不小于规定的固定滤过厚度;(3)合理增加管电压和加大滤过层厚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5年11月8日傍晚,他研究阴极射线。

为了防止外界光线对放电管的影响,也为了不使管内的可见光漏出管外,他把房间全部弄黑,还用黑色硬纸给放电管做了个封套。

为了检查封套是否漏光,他给放电管接上电源(茹科夫线圈的电极),他看到封套没有漏光而满意。

可是当他切断电源后,却意外地发现一米以外的一个小工作台上有闪光,闪光是从一块荧光屏上发出的。

然而阴极射线只能在空气中进行几个厘米,这是别人和他自己的实验早已证实的结论。

于是他重复刚才的实验,把屏一步步地移远,直到2米以外仍可见到屏上有荧光。

伦琴认为这不是阴极射线了。

伦琴经过反复实验,确信这是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新射线,便取名为X射线。

他发现X射线可穿透千页书、2~3厘米厚的木板、几厘米厚的硬橡皮、15毫米厚的铝板等等。

可是1.5毫米的铅板几乎就完全把X射线挡住了。

他偶然发现X射线可以穿透肌肉照出手骨轮廓,于是有一次他夫人到实验室来看他时,他请她把手放在用黑纸包严的照相底片上,然后用X射线对准照射15分钟,显影后,底片上清晰地呈现出他夫人的手骨像,手指上的结婚戒指也很清楚。

这是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它表明了人类可借助X射线,隔着皮肉去透视骨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