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13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3课
《钓鱼的启示》是美国短篇小说家兼建筑家詹姆斯·勒菲斯特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本文选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第13 课。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和父亲一起钓鱼的故事,在距离鲈鱼捕捞开放日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作者把鲈鱼放回湖中,因为父亲认为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没到,这让作者从中获得了终生的启示。
以下是关于《钓鱼的启示》的教学案:
一、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读,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新词。
2.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不同的教学方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13课 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12三年级上册
《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 理解“化平凡为神奇”的创作理念,掌握基础绘画技巧;2. 通过观察和体验,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3. 学会运用色彩、线条等美术元素,将简单的物体或场景变得富有创意和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化平凡为神奇”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创作方法和技巧;2.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运用创作理念,激发其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准备: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或水彩等绘画工具;2. 教学环境准备:美术教室,配备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资源准备:准备一些具有创意的美术作品范例,以及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首先需要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平凡的物品,如一张白纸、一颗石子、一块废旧的木头等,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来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些平凡的物品可以变成什么神奇的东西呢?”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启发想象接下来,教师将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让他们自由地想象这些平凡物品可以变成什么。
教师可以通过分享一些创意作品或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们互相交流想法。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三、探讨材料与技法在确定了自己的创作主题后,学生们需要探讨实现创意所需的材料和技法。
教师将带领学生们分析各种材料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如纸张、颜料、画笔等。
同时,教师也将介绍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法,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等。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根据创作主题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法。
四、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环节中,学生们将开始自己的创作过程。
《第13课 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简单的制作材料和工具的应用方法。
2. 了解制作过程中的基本技巧,如粘贴、剪切等。
3. 能够根据材料和技巧,将平凡物品变身为有趣的工艺品。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手制作工艺品,锻炼手脑协调能力,激发创造力。
2. 教学难点: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制作困难,教师需及时指导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三、教学准备:1. 制作材料:彩色纸、胶水、剪刀等常见工具。
2. 课件:展示一些常见的平凡物品变成的艺术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3. 范例:准备一些简单的工艺品制作范例,帮助学生理解制作过程。
4. 教室安置:将教室安置成一个简易的工作坊,增加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美术是一门创造美、表现美的学科。
通过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认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美术的美。
2. 引出主题:化平凡为奇奥。
介绍材料包和简单的制作方法,鼓励学生用这些材料创造一些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3. 设定学习目标:能够应用指定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制作一件奇特而富有创意的作品。
(二)新课讲授1. 分发材料包,教师演示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熟悉制作方法。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要拘泥于材料包中的说明。
2. 学生开始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和帮助。
注意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请学生自己介绍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自大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4. 引入生活中的平凡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平凡的物品转化为具有创意的艺术品。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
(三)实践探究1.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材料,让他们自由发挥,创作出更多富有想象力和创意的作品。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和借鉴彼此的经验,增进共同进步。
3.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珍爱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四)教室小结1. 展示所有学生的作品,给予必定和鼓励。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型探究课课题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清朝前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时空观念】通过对清朝前中期历史事件的时空定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
【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历史学习的可信度。
【历史解释】通过对清朝前中期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提高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重点难点重点康乾盛世的表现;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和疆域奠定的措施。
难点清朝前中期面临的危机及其影响。
问题探究式、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课前准备课件准备、班级分组准备、《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导引探究提升”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学法指导导入新课真假盛世乾隆时代的政治清明与全面腐败仿佛只隔了瞬间,其原因当然着盛世的出现依赖的是人治。
中国几千年专制制度的框架和运行规则没有根本的突破和进步,不幸的是,这盛世出现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因此其成就如烛火遇到了太阳,一下子黯淡无光,只有透彻了解这个时代的另一面,对于这个时代的得与失进行全面准确评估,我们这个民族才没有白白经历康乾盛世。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探究思考】康乾盛世究竟算不算是盛世?展示康乾盛世的数据史料,随即设问,引起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导引1、阅读教材和清前期鼎盛的基本数据,概括“康乾盛世”的表现,分析为何出现这样的盛世?2、出示图片材料,简单阐述奏折制度的含义,结合教材和所示材料,分析密【时空坐标】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探究思考】1、阅读教材和清前期鼎盛的基本数据,概括“康乾盛世”的表现,分析为何出现这样的盛世?1、康乾盛世(1)时间: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
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大单元教学备课 统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单元主题,引入课题1.本单元围绕“小说的魅力”这个人文主题,选编了中外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桥》《穷人》《金色的鱼钩》。
其中,前两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
2.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这是统编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这次专门编排小说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与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有一定的联系。
从小说阅读,到自己创编故事,让学生经历由阅读到表达的过程,既加深学生对小说基本特点的理解,又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4.谈话导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3页,今天我们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读读单元导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这就是我们认识的新文学体裁: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5.我们怎样读小说呢?【预设】:关注情节、环境,通过情节、环境描写,来感受其中的人物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桥》。
6.齐读课题。
点明:谈歌写的小小说。
朗读课文,发现《桥》与其他课文的不同。
(篇幅短小,独句成段、短句短段)小小说的独特性: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结尾出人意料。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梳理情节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学习任务单,出示词语:第一组: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狞笑、放肆第二组:你拥我挤、跌跌撞撞、乱哄哄第三组:揪出、吼道、沙哑、清瘦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意。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教师示范书写。
(课件出示)①引导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要写好这类字要注意些什么?【预设】都是口字旁,左窄右宽。
②指导书写:“口”在字的左边时,字形要写小,位置靠上。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四单元第13课,主要内容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明朝的覆灭、清朝的建立和前中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1. 了解明朝的覆灭原因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 掌握清朝前中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鼎盛和危机表现。
3. 培养学生具备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明朝的覆灭原因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 清朝前中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鼎盛和危机表现。
教学难点:1.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
2. 清朝前中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变化与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有限,对明清时期的历史知识了解较少。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明清时期的其他内容,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基本的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思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理解较为薄弱。
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参与度和主动性。
2. 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加强教学效果。
3. 融入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
2. 图表分析法:借助图表材料,辅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变化。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清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前中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具备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学情,教学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和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探究式教学、图表分析和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约5分钟):1. 我会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明朝是哪位皇帝建立的吗?他们的首都在哪里?请简单回答。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任务一:视频导入,初识作者1.播放视频,学生看后谈感受。
2.教师引导:今天的中国美丽富饶、兴旺发达、蒸蒸日上……而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结合《已亥杂诗》的背景说一说)3.引入课题:今天的中国像一个健壮的青年,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复兴,走向辉煌,一百多年前,他却像个虚弱的少年,任凭列强欺凌、宰割。
今天我们将回首近代的中国,走进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板书课题)4.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简要介绍:说,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可议论,可说明。
比如《师说》《爱莲说》《少年中国说》等。
本文指议论,即表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任务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此文生僻字较多,文意也不易理解。
所以教学伊始,先充分让学生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朗读中完成识字任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不会读或不理解的词语。
2.初读情况反馈,自学生字。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xiè lín huánɡ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sǔn tāi yù ɡān jiānɡxínɡ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lǚ地履.其黄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与国无疆重点指导:“履”读lǚ;“鳞爪飞扬”中“爪”读zhǎo;“干将发硎”中“干将”读ɡān jiānɡ;“哉”读zāi。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后,指导书写。
①“泻、潜、试、胎”都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
②“试”右边是“式”,不是“”。
③“潜”第一个“夫”捺笔变为点。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疏通阅读障碍。
4.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
《第13课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前期历史背景和兴盛时期的主要成就。
2. 理解危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3. 培养历史认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清前期兴盛时期的繁荣与危机之间的联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危机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影响。
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包括文献、地图、文物等。
2. 制作PPT课件,包括历史背景、事件描述和问题讨论等。
3. 安排小组讨论的场地和道具,如模拟清朝服饰、道具等。
4. 邀请学生准备相关案例或故事,以便在教室上分享。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关于清朝前中期繁荣的影视片段,提出问题:“清朝前中期为什么会如此繁荣?”2. 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1. 清前中期兴盛的原因:(1)政治清明:康熙、雍正两朝大力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社会安定;(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繁荣,商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民族干系和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
2. 危机:(1)如何理解危机?在当时有哪些危机?如何看待这些危机?答:危机包括自然灾害、统治集团腐朽、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外来侵略等。
(2)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危机与兴盛的干系?答:危机是清前中期兴盛的必然结果。
兴盛使统治者耽于享乐,吏治有所败坏,导致危机出现。
但危机又促使统治者调整政策,推动社会进步。
3. 探究问题:如何评判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地位?答:清朝前中期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疆域辽阔,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统一稳固,对后世影响深遥。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社会问题,如封建统治的腐朽、民族矛盾的尖锐、闭关锁国导致落后等。
(三)教室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清朝前中期兴盛与危机的特点及原因,并思考如何评判这段历史。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任务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集体背诵课文,教师点评。
2.回顾课文内容:课文中用了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1、2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中国说》。
任务二:读背感悟,加深理解【设计意图: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作为一个少年,感受未来的美好和应该肩负的责任,树立爱国之心,时刻准备为祖国的发展而贡献力量。
】1.理解第3自然段,探究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1)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翻译:美好啊,我们少年中国,跟青天一样不会衰老!壮丽啊,我们中国少年,同国土一样万寿无疆!预设:主要讲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
赞美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2)默读全文,想一想: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中国少年指中国的少年人。
少年中国由无数中国少年共同努力,从而创立。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少年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预设:建成少年中国,需要有为的中国少年;中国少年承担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少年强才能中国强。
(3)激情引读: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他深情祝福——(学生齐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强壮的生命和强劲的力量,英姿勃发,前途无量——(学生齐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4)提问:你从“美哉”“壮哉”和两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这一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中国少年承担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少年强才能中国强。
强大富庶的中国又为中国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强所以少年强。
《第13课 资源收集途径》教学设计
《资源收集途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资源收集的重要性,掌握不同途径收集资源的技巧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学会如何收集网络资源,并能够分析资源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养成积极探索、勇于尝试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源的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学生在收集资源时,对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判断与分析。
三、教学准备准备教学PPT,下载相关资源素材,准备网络设备及安全教育材料,安置教室练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简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例如:能够认识网络资源,学会从网络上获取信息。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信息收集途径,如书本、电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并简要说明其局限性。
(二)新课教学1. 讲解网络资源的观点,包括网络信息的类型、特点等基础知识。
2. 介绍几种常用的搜索引擎,并演示搜索方法及技巧。
3.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搜索,教师进行指导,并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4. 分享搜索到的资源,讨论并总结网络资源的优点和缺点。
5. 安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尝试应用其他搜索引擎,并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
(三)教室互动1. 鼓励学生提问,针对问题教师进行解答或组织讨论。
2. 组织小组间交流,分享搜索经验和方法。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效果,激励其他学生继续尽力。
(四)小结与延伸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网络资源收集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3. 延伸到其他相关话题,如网络安全、知识产权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和纸质资源获取信息,能够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有效的信息整合技巧,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第13课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历史高教版23中国历史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前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发展。
2. 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稳定与繁荣背后的危机因素。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
2. 教学难点:如何从繁荣中看到危机,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图片、文献、视频等。
2. 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3. 制作PPT,用于展示历史资料和讲解。
4. 预先布置作业,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让学生回忆一下,清前期是哪个朝代,其历史时期背景是怎样的?2.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前期是清朝前中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危机。
3. 展示课题:《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二)讲授新课1. 清前中期兴盛的原因:(1)政治稳定:清朝前期实行了有效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
(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3)文化繁荣:文化艺术、科技、文学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 危机产生的原因:(1)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负担加重,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2)统治阶级腐朽:清朝前期统治阶级中出现了腐败现象,导致政治更加黑暗。
(3)民族矛盾尖锐:清朝前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也非常尖锐,这对国家安全和稳定构成了威胁。
3. 危机的影响:清前中期的危机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危机也促进了社会变革和进步。
(三)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清前中期兴盛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四)布置作业1. 复习本课所学内容;2. 写一篇小论文,分析清前中期兴盛与危机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第13课《精卫填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统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想象画面,感悟人物形象1.思考:精卫是谁?她为什么要填海?又是怎样填海的呢?明确: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女娃在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而死。
她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很愤怒。
不想再让大海多去其他人的生命。
2.想一想,精卫可能对大海说什么呢?预设:你夺走了我的生命,太可恶了!我要把你填平!3.她化作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来填塞东海。
4.精卫在填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它是怎么做的?顶着狂风巨浪,精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冒着炎热的夏日,精卫___________ _____。
面对他人的不解和质疑,精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精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学交流。
(2)预设1:顶着狂风巨浪,精卫冒着被海浪吞没的危险,无畏地投下一枚枚石子。
预设2:冒着炎热的夏日,精卫忍者晒伤和干渴,不停歇地往返于西山和大海之间。
预设3:面对他人的不解和质疑,精卫目光坚毅,毫不畏惧,为了自己的目标,依然坚持不懈。
5.故事中的精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这是一只坚持不懈的精卫鸟。
这是一只不怕困难的精卫鸟。
这是一只勇往直前的精卫鸟。
6.精卫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锲而不舍的毅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时,你想对精卫说什么?预设:精卫,你坚持不懈,坚毅不拔,向着目标奋斗的精神的精神感动了我,我要向你学习。
7.从《精卫填海》中,你获得了什么启发?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从《精卫填海》中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人们通常用“精卫填海”来形容那些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人。
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锲而不舍的毅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学习任务二:讲述故事,练习背诵课文1.结合插图和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可以适当地加以想象。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年级上册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东汉建立及兴盛的历程,理解其背景和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能够客观评判东汉的兴衰。
3. 通过对东汉兴衰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反思。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兴盛和衰亡过程,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评判东汉的兴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以辅助教学。
2. 制作PPT课件,包含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等详细信息。
3. 准备教室互动环节所需道具,如小组讨论的桌椅等。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在教室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汉朝的地图,让学生们观察汉朝的版图,并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汉朝的版图能够如此辽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可以引出东汉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讲授新课1. 讲授东汉的建立和繁荣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文物、壁画、历史遗迹等图片,让学生们了解东汉时期的繁荣景象。
同时,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如黄巾起义等,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东汉的兴衰过程。
2. 讲授东汉的衰落通过讲述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让学生们了解东汉衰落的原因。
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避免历史的重演,来深化学生们对历史的理解。
3. 讲授东汉的文化和科技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文学作品、科技发明等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们了解东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同时,可以通过讨论:这些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来激发学生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教室互动1. 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东汉兴衰的原因和影响,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 角色扮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如黄巾起义等,来加深学生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 提问与回答:学生们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第13课 平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平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平捺的基本笔画和书写要领。
2. 能够正确运用毛笔,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坐姿。
3. 培养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平捺的笔画和书写要领,正确运用毛笔。
2. 难点:在字形中正确运用平捺,做到笔画流畅,结构美观。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课件:平捺的笔画演示、书写示范等。
2. 毛笔、墨汁、纸张等书写工具。
3. 教室练习纸、红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毛笔书法作品,请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2. 简单介绍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的干系,以及学习硬笔书法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1. 介绍平捺的名称和书写要点。
2. 播放平捺的书写视频,请学生观察,并总结书写要点。
3. 教师示范平捺的书写,强调书写要点。
4. 学生尝试书写平捺,教师巡视指导。
5.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给予必定和鼓励。
(三)教室练习1. 发给学生配套的书法练习纸和毛边纸,让学生进行教室练习。
2. 给学生播放一首轻松的背景音乐,创造良好的书写环境。
3. 提醒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注意姿势和卫生习惯。
4. 练习结束后,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并请学生自评和互评。
(四)小结与延伸1.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平捺的书写要点。
2. 推荐一些优秀的硬笔书法作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书法。
3. 延伸到其他汉字的书写教学,例如悬针竖、垂露竖等笔画。
4. 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运用书法,如写便条、留言等,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平捺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技巧;2. 能够正确运用毛笔进行平捺的书写;3.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平捺的笔画和书写技巧;2.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到美观、流畅的书写效果。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毛笔、墨汁、纸张等书法工具;2. 制作平捺笔画和例字的PPT;3. 选定一首合适的古诗,用于学生实践书写。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五首唐诗,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学生能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学生能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学生能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提升对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分析诗歌的章法。
(3)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诗句。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把握诗歌的深层内涵。
(2)赏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领会其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无数读者。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 13 课《唐诗五首》,去领略唐诗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这五首唐诗,注意字音、节奏。
(1)教师出示重点字音:东皋(gāo)徙倚(xǐ yǐ)犊(dú)萋萋(qī)征蓬(péng)(2)教师强调读音:“皋” 读“gāo”,不读“háo”;“徙” 读“xǐ”,不读“tú”;“倚” 读“yǐ”,不读“qǐ”;“犊” 读“dú”,不读“zhú”;“萋” 读“qī”,不读“xī”;“蓬” 读“péng”,不读“féng”。
(3)学生齐读字音,教师纠正读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1)教师范读《野望》:“东皋 / 薄暮 / 望,徙倚 / 欲何 / 依。
树树 / 皆 / 秋色,山山/ 唯 / 落晖。
牧人 / 驱犊 / 返,猎马 / 带禽 / 归。
相顾 / 无 / 相识,长歌 / 怀 / 采薇。
”(2)教师范读《黄鹤楼》:“昔人 / 已乘 / 黄鹤去,此地 / 空余 / 黄鹤楼。
黄鹤 / 一去/ 不复返,白云 / 千载 / 空悠悠。
《第13课 心理安全,快乐人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心理安全,快乐人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室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学会分析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追求快乐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现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PPT课件、心理健康相关图片和视频等。
2. 准备教学材料:案例分析素材、心理健康小测验等。
3. 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室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4. 确定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1. 导入环节:通过讲述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案例或者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干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观点和标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列举一些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厌学等,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心理安全与生命安全的干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可能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了解心理安全对于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4)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介绍一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如积极心态的培养、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5)教室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理健康经验和故事,增强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第13课 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的重要性,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小声说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法
1.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在不同场合保持安静的重要性。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公共场合的经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3.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练习小声说话,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声音对比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安静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20 分钟)
1. 认识不同场合需要小点儿声
(1)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分别是学校教室、图书馆、电影院等场所,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地方为什么需要小点儿声。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场合大声喧哗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第13课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教材分析
《第 13 课 我们小点儿声》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的重要性,学会在不同场合控制自己的声音,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意识。教材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呈现了在学校、图书馆、电影院等场所需要小声说话的场景。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 13 课 我们小点儿声》。我们知道了在不同场合需要小点儿声,这样可以尊重他人、营造良好的环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时刻记住小点儿声,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的认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涉及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兴起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封建社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全面、深入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西欧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问题;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图片、视频、文字等素材的课件;2.教材:准备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论文、书籍等资料,以便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视角和观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产业在西欧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取一个历史事件,分析该事件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课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课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课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第十二册内容,在学习圆柱的体积之后,利用圆柱的体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实验推导的过程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二、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
”六年级学生在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五、课前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1)取一个圆柱体的容器和圆锥体的容器各一个。
让学生观察一下,得出:这两个容器等底等高。
(2)往圆锥体容器中装满水,倒入圆柱体的容器中,一连倒入三次,这时候圆柱体的容器中装满水。
(3)这两个容器等底等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等于圆锥的体积,而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用底面积乘高乘三分之一表示,因为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于圆锥的体积,所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乘三分之一。
用字母表示:v=1/3sh三、练习填空1、圆锥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
2、圆柱体积的与和它()的圆锥的体积相等。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学生练习,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只列算式。
(单位:厘米)观察第一个图形告诉底面半径和高,要先求出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带入数字。
第二个图形告诉底面直径和高,要先求出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带入数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 72 页,浏览一下课文,整体了解宋元时期有哪些重大的科技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围绕这样五个问题,做一些圈划。
同学们,中国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誉满全球的四大发明。
你知道是哪四大发明吗?(生回答,师板书)
(一)活字印刷的发明和传播
师:四大文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问题解决了,一千多年前人们开始用手抄的方法来传播文化,那么手抄有什么缺点呢?(学生思考并作答)
归纳:费时、效率低、易错抄漏抄。
随着文化不断发展,抄书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这为印刷发明提供了客观要求。
师: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学生思考)
生:唐朝《金刚经》。
师:这部雕版印刷的《金刚经》画面精美,文字清晰,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缺陷.
(学生回答:费时,费工,错了不易改正.)师:所以到了宋朝,有人发明了更为先进的印刷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通过课前预习,我们了解到这节课主要学习一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火药的应用、科学家。
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活字印刷术,这一代替雕版印刷术的先进技术。
首先它是由谁发明的?
师:与雕版印刷术相比,活字印刷术的有什么有点呢,下面请同学们活动一下手和脑,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三个任务。
÷÷≈
155000503658.5
(出示毕升画像)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的过程。
体会发明创造性的艰辛。
然后提问:活字印刷有哪几道工序?和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创新”表现在哪里?
生:刻字—排版—印刷—拆版。
“创新”表现在突出两个变:⑴变死字为活字,⑵变死版式为活版。
师:活字印刷是印刷品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提高了印刷效率,但由于泥活字易损坏,难着墨,未能大力推广。
直到元朝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才大力推广。
师:结合地图讲述活字印刷传播情况,十四世纪传入朝鲜、日本。
十五世纪传入欧洲,这里突出 1456 年用活字印成第一部活字印本《圣经》比中国晚了四百年,关于意义可联系世界史进行讲述。
然后师生一起总结活字印刷发展经历:手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木活字—铜、铅、锡活字。
(二)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
师:说到指南针,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修阿房宫时,宫中有一座门是用磁石做成,如果有人身穿盔甲,暗藏兵器,入宫行刺,
就会被磁石门吸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
人们除了知道磁石吸铁,还知道磁石能够指示方向。
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制成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做“司南”。
然后教师可提出如下思考题:
⑴司南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样原理制成的?
⑵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为什么
会在北宋很快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有何作用?
(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第一个问题由学生答,第二问在学生答后教师进行归纳。
)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航海业迫切需要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于是指南针应用于海上。
北宋时还只是“阴晦则观指南针”。
到了南宋,则是“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特别是在阴晦天时要靠指南针辨别方向,而在晴天仍是观测日月星辰;南宋时间则完全靠指南针来定方向了.此时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 由此指南针被人们赞誉为“水上之友”,它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
古代中国不但有纷呈异彩的冷兵器,而且也最先跨入火器国家行列。
(三)火药的应用和传播
师: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它有哪些作用?
生:道士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的,它用来制造鞭炮、弹药、开山、采矿。
师:中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在唐朝末年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
指导学生看图突火枪(说明它的原理),指出突火枪是古代的一种用火药发射弹药的竹管射击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是火枪、火炮的鼻祖。
活动与探究:金元时期火箭发射与今天的火箭发射原理是否相同?(学生答后教师归纳,略)
师:火药是怎样向世界传播的?
生:13—14 世纪随成吉思汗西征传入阿拉伯国家,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师:思考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贡献?
(建议:和学生共同探讨四大文明对人类贡献后,打出英国科学家培根的精辟论述,以激起民族自豪感,再联系当前实际,阐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师:大家知道活字印刷是怎能样流传下来的吗?(如学生不知,教师告诉学生:活字被沈括的侄子辈所得,引起沈括的注意并记录下来。
)
(四)沈括和郭守敬
师:指导学生看书,同时注意归纳他们的主要成就。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补充)
最后思考:宋元时期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宋元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继续发展;
第二,宋元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小结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已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又一高峰。
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先民以罕见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迹,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板书设计: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二)杰出的科学家:
1、沈括
(1)科技著作《梦溪笔谈》
(2)创制“十二气历”
(3)对石油的预言
2、郭守敬
(1)编成《授时历》
(2)主持开凿通惠河
(3)主持修凿唐徕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