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4《民俗与旅游》优秀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民俗与旅游》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分析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
3.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文化,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 设计一份旅游资源调查问卷,调查游客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3. 分析一份关于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研究报告。
五、案例亮点
1. 跨学科融合:本教学案例将地理学科与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相融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民俗与旅游的关系。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民俗与旅游》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中,《民俗与旅游》是一个融汇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章节。本章节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份优秀的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例如,在探讨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有些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另一些地区却发展缓慢?”“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4.4民俗与旅游教案(新版)粤教版
最后,我会制定改进措施,并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参与度不高,我会增加互动环节,引入更多的讨论和小组活动。如果发现学生存在理解困难,我会更加注重解释和演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如果发现教学方法效果不佳,我会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增加互动环节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目标:1.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分析具体民俗旅游资源案例,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综合思维: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民俗文化,培养综合性思考问题的习惯;3.区域认知:加深对我国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了解,提高对地域文化的认识;4.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民俗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体验民俗旅游资源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对不解的问题进行提问,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民俗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
-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请阐述如何合理开发与保护民俗旅游资源。
答案:合理开发与保护民俗旅游资源需要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注重保护文化原貌,同时进行适度开发。例如,在开发过程中,可以设立文化保护区,限制游客数量,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 请分析民俗旅游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如西藏雪顿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第4章第四节民俗与旅游》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八上
《民俗与旅游》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民俗与旅游》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其在旅游中的重要性。
2. 掌握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特点及其与旅游资源的关联。
3.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提高其旅游活动的文化自觉性。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民俗与旅游》第一课时的主要知识点展开,具体包括:1. 预习任务:学生需预习本课时相关内容,包括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及旅游价值等基础知识。
2. 收集资料:学生需收集至少两个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料,包括其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及旅游开发情况等。
3. 小组讨论:学生需以小组形式,就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探讨民俗文化对当地旅游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4. 课堂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将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课堂展示,形式可以是PPT、视频或口头报告等。
5.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本地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短篇报告,分析本地民俗文化特色及在旅游中的价值。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收集资料要全面、准确,尽量获取官方或权威的资料来源。
2. 小组讨论要充分,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3. 课堂展示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够清晰表达小组的观点和结论。
4. 作业报告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内容要真实、具体,字数不少于800字。
5. 按时提交作业,不迟到、不早退,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资料收集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2. 小组讨论的充分性和成员参与度。
3. 课堂展示的条理性和表达能力。
4. 作业报告的真实性、具体性和字数要求。
5. 作业提交的及时性和课堂纪律的表现。
评价结果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需努力四个等级,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在课堂上进行作业展示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的优点。
粤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4.4民俗与旅游教学设计
课题:《民俗与旅游》一、课标及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课标分析:课标中的动词有“说明”。
课标行为内容为“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其中的“举例说明”,“结合有关材料说明”这些都隐藏了考验学生运用例子和资料的地理素养。
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学生可以自主收集各种资料,进行展示。
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资料、以及找出影响因素。
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也就是透过现象,分析内在联系。
二、教材分析及处理教材内容:广东教育出版社《地理》(八上),第四章第四节民俗与旅游。
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从宏观上看,本课不是全册书的重点也不是难点。
但是在八上学过了中国的地理概况之后,学生对中国的河流山川,农业工业,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都有一定的基础了。
而本节课正好位于全册书的最后一课,各种民俗非常的新奇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外体现了人和自然关系,体现了学科理念“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锻炼地理学科思维,读图能力。
2.教材结构教材在前几章对中国的各方面的概况有了详细介绍。
使得学生在学习民俗与旅游这最后一课的时候,不仅仅看到的现象,而能体会其中潜在的规律。
3.教材评价与处理教材的民俗文化部分较凌乱,没有给学生整理出各民俗的一些规律。
可将教材处理如下:“衣食住行”四大方面,课本没有全部介绍,只介绍了“衣”“食”和“住”,所以可以将“行”稍微提一下即可,这一知识点也比较简单,教材配有相对的图,有利于学生形象地认识。
教师可以进行的补充是给学生播放各种拍摄解说都很好的优秀纪录片。
例如《世界遗产在中国》。
三、学情分析1.已有的知识学生虽然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但是学生具有生活常识,另外本学期前三章也让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第4章 第四节 民俗与旅游》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八上
《民俗与旅游》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够初步了解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性;2. 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增强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和兴趣;3.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小组任务:学生将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需要选择一个旅游目的地,收集并整理该地的民俗文化信息,包括当地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节日活动、民间艺术等。
每组需准备一份简单的PPT,展示所选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特点。
2. 个人任务:每个学生需要阅读一篇关于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的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包括对该地民俗文化的理解、对该地旅游资源的评价等。
3. 作业提交:学生需将小组PPT和个人回答问题的成果提交到学习平台,以便教师进行作业评价。
三、作业要求:1. 小组任务需在课后完成,每组需派出一位代表在课堂上展示PPT;2. 个人任务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至学习平台;3. 提交的作业应保证内容真实、准确,符合学术规范;4. 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应积极沟通、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PPT质量、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2. 评价结果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作业的看法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2. 学生可通过学习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共同探讨学习。
在《民俗与旅游》课程中,通过设计这样的作业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地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具体来说,这个作业方案的设计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小组任务的完成,学生需要选择一个旅游目的地并收集整理该地的民俗文化信息。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也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点。
同时,通过制作PPT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还锻炼了他们的演讲和表达能力。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民俗与旅游》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民俗与旅游》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民俗与旅游》主要介绍了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点、旅游活动的和实施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前几节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旨在让学生了解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图的阅读、地理信息的获取、地理观察和地理实践等基本技能。
但部分学生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点等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对旅游活动的和实施经验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点,学会与实施旅游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2.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3.旅游活动的和实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加深学生理解。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旅游活动模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活动的和实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旅游活动模拟道具。
3.分组讨论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各地民俗风情,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点,如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选取一个典型实例,分析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如分析潮汕地区的民俗风情对旅游产业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案例加深对民俗与旅游关系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旅游活动的和实施,如行程安排、住宿、餐饮等。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说课稿1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主要介绍了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
本节内容通过讲述广东的民俗风情、旅游胜地和特色美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广东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事物。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广东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旅游资源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广东省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美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广东省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广东省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网络资源,了解广东省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美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广东省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广东省的典型旅游案例,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利与弊。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广东省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价值。
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4《民俗与旅游》说课稿
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4《民俗与旅游》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单元《民俗与旅游》主要介绍了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景点,让学生了解广东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旅游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广东省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同时,学生对于旅游的概念和意义可能存在误解,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景点,掌握广东省的旅游资源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广东省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旅游事业的兴趣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景点。
2.难点:广东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广东省的旅游景点图片,引发学生对广东省旅游资源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介绍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景点,分析广东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
3.案例分析:选取广东省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广东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广东省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的特点,强调保护意识和旅游事业的意义。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4 民俗与旅游 教案
民俗与旅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会分析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的自然、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通过所给信息,学会观察,发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的自然、文化遗产,说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各民族之情。
【教学重点】我国著名的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现在看看我国的民俗与旅游。
教师:什么是文化?学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笼统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讲授新课(一)民俗文化讲解:人类文化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他们都受到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提问:(1)读课本知识之窗“我国的菜系”以及图4.38“地方美食”,说说这些特色菜肴是哪些地方的名菜?这些名菜和主食选用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2)读图4.39“中国民居”,说说建筑特点和当地气候、地形有什么样的关系?(3)观察图4.40“中国民族服饰”,找出其不同,分析原因。
讲解:服饰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标志。
各地的服饰都与环境密切相关,如藏袍,那么我们国家有哪些文化资源呢?(二)旅游文化教师提问:看图4.41“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并阅读知识之窗“2010年我国世界遗产名录”,说说哪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哪些是世界自然遗产?哪些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哪些是世界文化遗产?小结:我国旅游资源众多,包括自然风光和文化遗迹,民族风情和革命纪念地等。
三、合作释疑1.说说自己的家乡的风俗,如何利用来发展地方旅游业。
2.看课本图4.41“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说出我国主要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分布概况及你所到过的景点及感受。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 民俗与旅游》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教材,主要介绍了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
本节内容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案例,使学生了解广东省的民俗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包括民俗的定义、民俗的特点、民俗活动的形式等;另一部分是广东省的旅游资源,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活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审美能力。
但对于广东省的民俗特点和旅游资源,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广东省的民俗与旅游文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广东省的民俗特点,掌握广东省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旅游资源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广东省的民俗特点、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
2.难点:民俗活动的形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广东省的民俗与旅游文化。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旅游案例为例,分析广东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广东省民俗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讨论话题。
3.准备好导游旗、地图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广东省的民俗特点,包括民俗的定义、民俗的特点、民俗活动的形式等。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民俗活动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4 民俗与旅游 学案
民俗与旅游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民居与当地气候特点的关系。
2.了解我国的旅游和文化。
【学习重点】
1.了解我国的民居与当地气候特点的关系。
2.了解我国的旅游和文化。
【学习难点】
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学习过程】
课中学习
一、民俗文化
1.说说我国的饮食文化(八大菜系)。
2.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我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3.我国的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着礼仪等各具特色的原因。
二、旅游与文化
1.对照课本,观察“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和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谈谈为什么要保护世界遗产?
通关检测
1.我国冬季温和,居民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是()
A.南方地区B.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D.华北地区
2.下列地区中,有“辣妹子”的说法,并且居民喜吃辣的是()A.山东B.广东C.湖南D.四川
3.我国内蒙古大草原地区,传统的民居为()
A.四合院B.吊脚楼C.平顶瓦房D.蒙古包
4.窑洞是下列哪个地区的特色民居()
A.华北平原B.塔里木盆地
C.黄土高原D.青藏高原。
八年级地理上册 4.4 民俗与旅游学案 粤教版(2021学年)
八年级地理上册4.4民俗与旅游学案(新版)粤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地理上册4.4 民俗与旅游学案(新版)粤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地理上册4.4 民俗与旅游学案(新版)粤教版的全部内容。
4.4 民俗与旅游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理解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与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理解旅游资源与文化的关系。
3、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预习要点1。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多样性.2。
我国的主要旅游景点.三、达标练习1。
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和.2。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四大类。
3。
旅游业包括和两个部分。
两者由于接待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其性质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4. 我国主要旅游景点:等。
5. 发展旅游业需要有旅游资源.我国的下列地区最有条件开展泼水节旅游项目的是()A.西北地区B.南方地区C.北方地区D.青藏地区6.下列有关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不正确的是()A.地方文化使旅游者开拓视野,有益于健康B.地方文化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准备了丰富的资源C.地方文化是我国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D.地方文化不能创造财富,对经济发展不起作用7。
旅游业对下列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最明显的是( )A.农业B.工业C.服务业D.建筑业8。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 第四节 民俗与旅游学案 粤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第四节民俗与旅游学案粤教版第四节民俗与旅游学案[方法指导]1、根据教学目标,结合问题提示,认真预习,仔细研读教科书,回答导学案中的问题。
2、全体同学要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自觉完成导学案。
小组长要督促、检查,确保每位同学及时、认真地预习。
3、将预习中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出。
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扼要点评。
[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分类。
3、懂得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增强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我国的民俗。
2、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自主学习]一、民俗与环境1、饮食(1)北方多吃,南方以为主,西北等畜产品比重大。
(2)中国八大菜系:、、、、等,均位于、省份。
2、民居(1)民居屋顶形状:南北(2)通风散热方式:南北3、交通(1)传统交通方式:南北青藏地区4、衣着(1)藏民穿着可露出胳膊的,以适应气温的变化(2)牧区服饰多以为原料5、节日与宗教习惯6、民俗形成的原因:环境、沿革、习惯二、旅游与文化1、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有:、、等2、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等3、中国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有:、、等4、保护世界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扩大,使和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促进人与自然,是我国一贯的政策。
[合作展示]1、为什么四川人喜欢吃麻辣食物?2、说说我国北方与南方在建筑方面有哪些不同?3、试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说明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检测反馈]1、在吐鲁番,你可以见到用字中空的砖砌成的“晾房”;而在绍兴,你见到的是砖墙斜顶房,这反映了我国气候的特点是:()xkb1ZZZA、北热南温B、东温西热C、北湿南干D、东湿西干2、傣族聚居在云南省南部,住竹楼,着短衣长裙是因为要适应()A、炎热气候B、干旱气候C、地表崎岖D、多雨气候3、窑洞是下列哪个地区特有的民居()A、西双版纳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华北平原4、下列属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是()A、黄龙风景名胜区B、九寨沟风景名胜区C、庐山风景名胜区D、武陵源风景名胜区5、读“中国的自然遗产分布图”,填出下表各省区的世界遗产名称。
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4《民俗与旅游》教学设计
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4《民俗与旅游》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俗与旅游》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案例,使学生了解广东的民俗风情和旅游特色,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生活在现代社会,对于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遗产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案例,使学生了解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方案,确定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
3.准备好实地考察或模拟实践活动的所需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广东省的风景图片和旅游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案例,包括具体的民俗活动、节日、旅游景点等,使学生了解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该案例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 民俗与旅游》教学设计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教材,主要介绍了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
本节内容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广东省的民俗文化和旅游特色,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案例,适合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和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粤人版教材中的民俗与旅游内容较为具体,需要学生对广东省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教学难度,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的特点。
2.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旅游,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收集相关案例和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广东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广东省的旅游景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广东省的旅游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让学生对广东省的风土人情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广东省的旅游资源为什么这么丰富?粤菜的特点是什么?等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巩固学生对广东省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的认识。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 民俗与旅游》教学设计3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民俗与旅游》主要介绍了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
本节内容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了解广东省的民俗特点,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如岭南建筑、粤剧、岭南园林等;二是广东省的旅游资源,如珠江三角洲、丹霞山、白云山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了解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内容加以补充。
此外,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较为浓厚,对家乡的民俗和旅游资源有一定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广东省的民俗特点和旅游资源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广东省民俗和旅游资源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探讨广东省不同地区的民俗和旅游资源,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2.课件:广东省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图片、视频等。
3.板书:广东省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关键词。
4.作业:相关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让学生对广东省的民俗和旅游资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针对广东省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地理上册 4.4 民族与旅游教案 (新版)粤教版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
有趣的民俗文化照片
二、讲授新课
(一)民族文化
1、先了解“文化”的概念
2、了解不同地区的菜系
3、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了解各地的服饰、住宅的特点。
(二)旅游文化
读“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了解我国的旅游资源。
个人教学反思
民族与旅游
授课时段:第周星期
课型: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各地生活的实例,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小组讨论,相互合作,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学生收集广东省特色民俗,体会对家乡的热爱,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
4掌握地理学习的一般分析思路与方法,学会构建地理方法与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民俗与旅游》
一、课标及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课标分析:课标中的动词有“说明”。
课标行为内容为“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其中的“举例说明”,“结合有关材料说明”这些都隐藏了考验学生运用例子和资料的地理素养。
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学生可以自主收集各种资料,进行展示。
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资料、以及找出影响因素。
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也就是透过现象,分析内在联系。
二、教材分析及处理
教材内容:广东教育出版社《地理》(八上),第四章第四节民俗与旅游。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从宏观上看,本课不是全册书的重点也不是难点。
但是在八上学过了中国的地理概况之后,学生对中国的河流山川,农业工业,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都有一定的基础了。
而本节课正好位于全册书的最后一课,各种民俗非常的新奇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外体现了人和自然关系,体现了学科理念“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锻炼地理学科思维,读图能力。
2.教材结构
教材在前几章对中国的各方面的概况有了详细介绍。
使得学生在学习民俗与旅游这最后一课的时候,不仅仅看到的现象,而能体会其中潜在的规律。
3.教材评价与处理
教材的民俗文化部分较凌乱,没有给学生整理出各民俗的一些规律。
可将教材处理如下:
“衣食住行”四大方面,课本没有全部介绍,只介绍了“衣”“食”和“住”,所以可以将“行”稍微提一下即可,这一知识点也比较简单,教材配有相对的图,有利于学生形象地认识。
教师可以进行的补充是给学生播放各种拍摄解说都很好的优秀纪录片。
例如《世界遗产在中国》。
三、学情分析
1.已有的知识
学生虽然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但是学生具有生活常识,另外本学期前三章也让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本着学生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希望可以从表面认识上升到规律认识。
2.能力
初一半学期以来学生培养了一定的自学、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能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事物的一般能力。
再加上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读图、析图能力,为教学中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现状:经验和不足
对中国地理知识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步具备学习地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同时,学生在深圳的中学生在平时的旅游过程中,以及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了一些全国各地的民俗和旅游地点,所以教学要尽可以先让知识比较广博的学生先讲,教师再补充。
但学生缺乏联想、分析的能力,对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影响因素。
四、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同时结合学情和教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主动获取知
程完成本课教学。
在设计上利用多种图表、案例,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学习,并尽可能从深圳的气候类型具体实例入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①结合各地生活的实例,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②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小组讨论,相互合作,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
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③学生收集广东省特色民俗,体会对家乡的热爱,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
④掌握地理学习的一般分析思路与方法,学会构建地理方法与规律。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学生通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等方式,总结出一般规律和方法。
地理事物分布都会遵从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这种“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地分析地理事物,这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七、教学过程
九、教学资源
课本、多媒体教学、案例、图表、实际生活
八、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
检测性评价:
必做题)
1. 1.傣族聚居在云南省南部,住竹楼,着短衣长裙是因为要适应()。
A.炎热气候
B.干旱环境
C.地表崎岖
D.多雨的气候
【解析】选A。
2.窑洞是下列哪个地区特有的民居()。
A.西双版纳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解析】选C。
3.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喜欢吃麻辣食品,这是因为当地()。
A.气候寒冷干燥
B.气候炎热干燥
C.气候温暖潮湿
D.气候炎热多雨
【解析】选C。
4.藏族群众的藏袍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是()。
A.寒冷、温差大
B.炎热、温差小
C.温暖、温差小
D.干燥、温差大
【解析】选A。
5.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位于江西省的是()。
A.泰山
B.黄山
C .庐山 D.峨眉山
【解析】选C。
选做题)
1.从地理角度,分析广东开平碉楼。
【解析】开平碉楼建在江门地区,珠江三角洲入海口地区,江门是著名的侨乡,另外外敌入侵也在这里上岸,所以以前的碉楼,地层只有小的窗户,相当于我们现在楼房的架空层,可以减少外敌入侵。
在楼房的高层才开始正式居住,有利于人身安全和财产保护。
2. 分析福建土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地理原因。
【解析】福建围屋从建筑结构来看,圆形的房屋中间是院落,有利于族群的聚集。
另外外墙
很少门窗,可以防御外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