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航空无线电导航台和空中交通管制雷达站设置场地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空无线电导航台和空中交通管制雷达站设置场地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航空无线电导航台和空中交通管制(简称空管)雷达站和设置地点,是其所提供的方位、距离、位置等导航、雷达信息的基准点。
本标准适用于通用型导航和雷达设备,也适用于各类民有航空无线电导航台和空管雷达站新建台站的选址和台站建设以及已建台、站的场地管理一环境保护。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空中定位air fix point
为保证航空器的正常航行而规定的空中位置点。
2.2 切线飞行tangent flight
与以雷达天线为中心的圆相切的切线飞行,径向速度为零时,其一次雷达目标显示将会失效。
2.3 雷达遮蔽角(包括水平遮蔽角和垂直遮蔽解)screen angle
从雷达天线中心点和该点所在水平面向上算起的雷达电波信号被地形地物遮挡的垂直张角。
2.4 对称装定symmetrical installation
精密进近雷达的航向天线相对于跑道平行线做对称扫描(即左右各100)的装定方式。
2.5 不对称装定asymmetrical installation
精密进近雷达的航向天线相对于跑道平行线做左右不对称扫描(通常是向跑道方向扫描150,背跑道方向扫描50)的装定方式。
2.6 仪表着陆系统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 (ILS)
它为飞机提供航向道、下滑道和距跑道着陆端的距离信息,用于复杂气象条件下,按仪表指示引导飞机进场着陆。
包括甚高频(VHF)航向信标设备、超高频(UHF)下滑信标设备和甚高频(VHF)指点信标以及连带的监视系统、遥控和指示设备。
2.7 决断高/高度decision altitude/decision height
按仪表着陆系统进场着陆时,决定复飞或继续进场的最低限定高/高度。
2.8 仪表着陆系统的I类运行标准operational standards or ILS CA T I
使用仪表着陆设备,在不低于决断高度/高度60m,跑道能见度大于800m的最低气象条件下着陆。
2.9 仪表着陆系统的II类运行标准operational standards or ILS CA T II
使用仪表着陆设备,在决断高/高度30m,跑道通见度大于400m的最低气象条件下着陆。
2.10 仪表着陆系统的III类运行标准operational standards or ILS CA T III
使用仪表着陆设备,在决断高/高度0,跑道能见度大于0~200m的气象条件下着陆。
2.11 仪表着陆系统的基准数据点ILS reference datum
在跑道中心线与跑道着陆端相交点上方规定高度上的一点,下滑道的直线延伸部分通过该点。
2.12 场地保护区site protection area
为保证给飞行的航空器提供稳定可靠的导航信息,在航空无线电导航台、雷达站天线附近划定的必须加以保护的特定地面区域。
2.13 导航台navigation aids
向飞行器提供导航信息的地面无线电设备。
包括无方向信标台、仪表着陆系统、指点全向信标台和测距台等。
2.14 跑道入口runway threshold
可用以着陆的那部分跑道的开始。
2.15 跑道末端stop end of the runway
对应于跑道入口的跑道反向末端。
2.16 下滑角glide path angle
表示仪表着陆系统平均下滑道的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
2.17 雷达顶空盲区radar overhead skip zone
雷达天线正上方天线波束不能控测到的区域
3 要求
3.1 航路导航台根据航路航线规划和空中定位点的要求设置,雷达站的设置,根据空中交通
管制的需要,适应机场、航路的发展规划。
3.2 机场导航台设备,根据飞行程序的需要设置。
3.3 导航台、雷达站的场地及其环境条件,应有利于其工作性能的充分发挥。
所有导航台、
雷达站应在满足其设置要求的前提下,符合对场地及其环境条件的要求。
3.4 导航台、雷达站所在地点,在满足设备场地及其环境条件下,应尽可能选择在交通方便,
靠近水源、电源的地点,有人值守的台站应具备台站值班人员所需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又要注意不要离城镇、村镇过近,注意避开城镇的发展区域。
3.5 选择民航台、雷达站位置时,应对各项要求进行通盘考虑、多方比较,处理好需要与可
能、效益与费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通过综合分析和对比,做出最佳选择
3.6 导航台和雷达站的选址工作,由中国民用航空地区空管局(以下简称地区空管局)、飞行
院校的有关部门负责,并由通信导航站部门会同空管、情报、基建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4 导航台、空中交通管制雷达站的选址
4.1 图上预选
搜集有关资料,在大比例尺地图(五万分之一或十万分之一)上研究导航台、雷达站的预选台址,如果地形复杂,可以在同一地区内选出几个预选台址,以便实地勘察时权衡比较。
4.2 实地勘察
到现场实地了解导航台雷达站预选台址附近的地形地物情况,气象和地质条件,电磁环境情况,生活保障条件,土地的征用或购买手续,以及当地的交通、供电、工农业设施的现状和发展规划等情况,在江河附近、海边或地势低洼地区,还要了解当地的水文情况。
4.3 现场测量
对具备候选条件的预选台址,应测出其位置经纬度、场地坡度、标高、地形地物遮蔽角以及各种可能影响电波正常传播的障碍物所在的方位和距离,绘制出导航台和雷达站预选台址的场地平面图。
导航台、雷达站的位置经纬度应以天线的中心位置为准。
对于机场导航台和雷达站,还应测出其相对跑道中心点的方位、距离。
航路导航台站,应测出其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和相对于附近城镇的大概方位、距离。
4.4 场地分析
根据导航台、雷达站的预选场地的实际情况及其环境条件,计算和预测其可能对导航台、雷达站的工作性能产生影响的情况,对台站所在地点的生活保障条件、征地费用等进行权衡
对比,根据场地环境条件的复杂情况和其对台站工作影响程度的预测,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飞行鉴定。
4.5 飞行鉴定
当需要进行飞行鉴定时,应在预选台址上架设临时导航设备,按照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飞行检验,以鉴定场地是否符合建台要求。
4.6 选址报告
导航台、雷达站的台址预选之后,应写出选址报告,报告内容为:
a) 台站的位置经纬度、场地及其周围的实际地形地物情况、场地及其环境对导航台、雷达
站工作影的计算和预测、电磁环境、预计征地面积、费用、飞行鉴定数据、雷达天线的建议架设高度等,对于雷达设施必须有两个以上的预选台址,比较其优缺点,写出倾向意见:
b)根据台站情况,应有省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和城市规划部门同意建台的信函或批准文件;
c)根据台站情况,应有和军方签订的设在军民合用机场的台站位置或设在军用设施附近的
台站位置的协议书;
d)一定比例的地形图和平面布置图,以及雷达障碍物遮蔽图和表,见附录A、B(图应标出
在4500m、7000m、10000m高度的3600方位覆盖情况和主要航线)。
全向信标台、测距仪障碍物遮蔽图见附录A、B;
e)导航台、雷达站选址报告由地区管理局空管局通信导航部门拟制,管理局、航务、基建
等有关部门会签,由地区管理局报中国民用航空局审批。
5 无方向性信标台
5.1 无方向信标
无方向信标工作在190kHz~1750kHz频段,与机载无线电罗盘配合工作,用以测定航空器与导航台之间的相对方位角,引导航空器沿预定航线飞行、归航和进场着陆。
无方向信标台场地及其附近的反射、再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地形地物,会干扰或影响机载无线电罗盘正常接收和测向,从而引起定向误差、指针摆动和导航覆盖缩小。
5.2机场无方向信标台的设置
5.2.1 用于保障简单气象飞行的无方向信标台,可设置在机场内或跑道中心线延长线上,并
符合机场净空规定的适当地点。
5.2.2 用于保障复杂气象飞行的远、近距无方向信标台,应设置在跑道着陆方向的跑道中心
线延长线上。
远距无方向信标台距跑道着陆端的距离为6500m~11100m,最佳距离为7200m,近距无方向信标台距跑道着陆端的距离为900m~1200m最佳距离为1050m。
5.3 航路无方向信标台的设置
航路无方向信标台一般设置在航路上。
通常设置在航路转弯点和空中走廓口。
同一航路的两个相邻无方向信标台的间距一航为300km。
5.4 场地及其环境要求
5.4.1 以无方向信标台天线为中心,半径100m 的范围内,应平坦、开阔、地势较高。
5.4.2 无方向信标台场地及其周围宜为导电率高的腐植土或粘土,尽可能不选用砂石或岩石
场地。
5.4.3 无方向信标台天线中心点与各种地形地物之间所允许最小间隔距离见表1。
5.4.4 进入无方标台的通信和电源线缆应从距无方向信标台天线中心点150m以外埋入地
下。
5.4.5 陡峭的山麓、山谷地带不宜设置无方向信标台,但山顶场地可以设置无方向信标台。
表1 m
6 航向信标台
6.1航向信标
航向信标是仪表着陆系统的组成部分,作在108MHz~112MHz频段,与机载导航接收机配合工作,为进场着陆的飞机提供相对于航向道的方位引导信息。
航向信标台场地附近的地形地物,对其发射的电波信号的反射和再辐射所产生的多路径干扰,可使其辐射场型发生畸变,导致航向道弯曲、扇摆和抖动,直接影响飞机着陆的安全。
6.2 航向信标台的设置
6.2.1 航向信标台通常设置在跑道中心线延长线上端这止道之外,距跑道末端的距离应根据
下列因素确定:
a)机场净空规定;
b)航向道扇区宽度的要求;
c)天线阵附近的反射或再辐射体的情况;
d)设施升级的可能性;
e)机场扩建计划;
f)建台费用。
通常,航向信标台距跑道末端的距离一般为250m~400m。
6.2.2 航向信标台距跑道入口最小距离为2200m。
最大距离不宜超过4000m。
6.2.3 航向信标天线的辐射单元至仪表着陆系统基准数据点之间应无视线遮挡。
当需要架高
天线时,天线辐射单元距地面的高度不得超过10m。
6.2.4 由于地形条件限制,航向信标台不能设置在跑道中心线延长线上时,可以采用偏置设
置。
偏置角(决断高度所在地点和航向信标天线的连线与跑道中心线延长线构成的水平夹角)的最大允许值为50,偏离跑道中心线的横向距离不宜超过160m。
偏置设置的航向信标台的保障条件,限于仪表着陆系统的I类运行标准。
6.3 场地及其环境要求
6.3.1 航向信标台的场地保护区是一个由圆和长方形合成的区域。
圆的中心即天线阵中心,
其半径为75m。
长方形和长度为从天线阵开始沿跑道中心线延长线向跑道方向延伸至300m 或跑道末端(以大者为准),宽度为120m,图1中所示,如果使用单方向辐射的天线阵,无线的辐射场型前后场强比20dB以上,则保护区不包括图中的斜线区。
6.3.2 航向信标台机房应设置在天线阵排列方向的±300范围内,根据当地的地形、道路和
电源情况,设置在天线的任意一侧,距天线阵中心60m~90m,图1中所示,航向信标台机房及天线高度不应超过机场端净空。
6.3.3 在场地保护区内不应有树木、高杆作物,不应修建建筑物、道路、金属栅栏和架空金
属线缆。
进入航向信标台的通信和电源线缆穿越保护区时,应埋入地下。
6.3.4 保护区内地表应平坦。
跑道端和天线阵之间的纵向坡度为0.5%~1%;横向坡度为±
1%,并应平缓地过渡。
6.3.5 在保护区内,不应停放车辆或飞机,不应有任何的地面交通活动。
6.3.6 在航向信标天线前方±100,距天线阵3000m的区域内,不应有高于15m的建筑物和
大型金属反射物、高压输电线等。
6.3.7 保护区内的杂草高度不能超过0.5m。
7 下滑信标台
7.1下滑信标
下滑信标工作在328.6MHz~335.4MHz频段,与机载下滑信标接收机配合工作,为进场着陆的飞机提供相对于下滑道的垂直引导信息。
下滑信标台受场地及其附近的地形地物的影响,可使其辐射场型发生畸变,引起下滑角变化,造成下滑道弯曲、扇摆和抖动,直接影响飞机着陆的安全。
7.2 下滑信标台的设置
7.2.1 下滑信标台,根据场地地形及其环境条件,可设置在跑道的任一侧,距跑道中心线横
向距离为75m~200m,最佳距离为120m。
下滑信标台距跑道中心线横向距离的具体数值,可根据所用天线的高度,按附录C计算确定。
7.2.2 下滑信标台跑道入口的纵向距离由下列因素决定:
a)下滑角
b)基准数据点高度,应为15m+3m;
c)沿跑道纵向的地面坡度和下滑反射面的纵向坡度。
通常,下滑信标台距跑道入口的纵向距离为200m~400m,下滑信标台距跑道入口纵向距离的具体数值,按附录C计算确定。
7.3 场地及其环境要求
7.3.1 下滑信标台的场地保护区,图2中所示。
图中:D――天线至跑道着陆端的距离,m;
U――60m
V――天线至跑道中心线的距离,m;
W――30m
X――120m
Y――360m或距离D(以大者为准);
L――900m或至机场边界或至平滑地面的终止点(以小者为准)
7.3.2 场地保护区的“A区”,不应种植农作物,杂草的高度不超过0.3m,纵向坡度与跑道
坡度相同,横向坡度不大于±1%,并平整到设计坡度的±4cm范围内。
在该区内,不应停放车辆和飞机,不应有任何的地面交通活动。
7.3.3 场地保护区的“B区”,地面应尽可能平坦,地形凹凸高度的允许值,与天线到地形
凹凸处的距离、天线的高度等因素有关,其关系式为:Z<0.0117D/N
式中:Z――地形凹凸高度台许值,m;
D――下滑天线至地形凹凸处的距离,m;
N――边带天线高度的波长数。
7.3.4“C区”内不应有高于10m的金属建筑物、高压输电线、堤坝、树林、山丘等存在。
该区域的坡度应不起过±15%。
7.3.5 “A区”、“B区”和距天线中心线延长线(与跑道平行)60m以内,不应有金属栅栏、
架空线缆、单棵树木和建筑物存在。
7.3.6 为保证保护区内有良好的排水性能,可沿下滑信标台一侧的跑道旁和“C区”与“A
区”交界的“C区”一侧,构筑适当宽度的排水沟。
7.3.7 下滑信标台的机房应设置在紧靠下滑信标天线的后方,距天线杆约2m~3m处。
进入
下滑信标台的电线、电缆穿越保护区时,应埋入地下。
7.3.8 根据图2中所示的场地保护区“L”值的大小以及保护区前方的地形条件,选择与之
相适应的下滑信标天线类型。
当场地保护区前方地形基本平坦时,可选用零基准天线;图3(a)中所示的地形条件下,优先选用捕获效应天线,其次选用边带基准天线;在图3(b)中所示的地形条件下,选用捕获效应或边带基准天线;在图3(c)中所示的地形条件下,选用边带基准天线;在图3(d)中所示的地形条件下,优先选用捕获效应天线,其次选用边带基准天线。
8 指点信标台
8.1 指点信标台
指点信标工作在75MHz,与机载指点信标接收机配合工作,为飞行员提供固定地点的标志。
指点信标台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可使辐射场型发生畸变,从而引起标志位置的偏差。
8.2 设置地点
8.2.1 当指点信标台和无方向信标台设置在一起作为双信标着陆设备时,其天线设置在跑道
中心线延长线上,距无方向信标台天线10m~30m。
当场地条件不允许时,指点信标天线也可以直按安装在无方向信标台机房的房顶上。
8.2.2 指点信标台作为仪表着陆系统的组成部分时,按外、中、内指点信标台的要求,设置
在跑道中线延长线上,距跑道着陆端的距离为:
a)外指点信标台6500m~11100m;
b)中指点信标台1050m±150m;外、中指点标偏离跑道中线延长线应不起过75m;
c)内指点信标台75m~450m;偏离跑道中心线延长线应不起过30m。
8.2.3 如果在同一机场上已配有双信标着陆设备,仪表着陆系统的外、中指点信标台,可由
双信标着陆设备的远、近距指点信标台兼任。
但呼号和调制频率必须符合仪表着陆系统的要求。
8.3 场地及其环境要求
指点信标台的场地保护区,图4中所示,在保护区内,地形应平坦、开阔,不应有超出以地网或天线阵最低单元为基准、垂直张解200的金属建筑物、架空线缆、树木等地物存在。
9 全向信标台
9.1 全向信标
全向信标工作在112MHz~118MHz频段,与机载导航接收机配合工作,能全方向、不间断地向航空器提供方位信息,用于引导航空器沿着预定航路飞行、归航和进场着陆。
全向信标台周转场地的地形地物,对其发射的电波信号的反射和再辐射所产生的多路径干扰,可使其辐射场型发生畸变,导致航道弯曲、扇摆和抖动,影响飞行安全。
9.2 全向信标台的设置
9.2.1机场全向信标台设置在跑道的一侧,距跑道中线的距离以符合机场侧净空要求为准。
也可以设置在跑道中线延长线上,满足机场端净空的要求。
9.2.2航路全向信标台设置在航路中心线上,通常设置在航路的转弯点或走廊口
9.3 常规全向信标场地及其环境要求
9.3.1 以天线为中心,半径200m以内不应有建筑物(机房除外);半径200m以外,金属结
构建筑物的高度不应超过以天线基础为准的1.20垂直张角,木质结构建筑物的高度不应超过以天线基础为准的2.50垂直张角。
9.3.2 以天线为中心,半径150m以内不应有树木,距天线150m~300m之间不应有高于9m
的独立树木,300m以外树木的高度不应超过以天线顶部为准的20垂直张角。
9.3.3以天线为中心,半径150m以内不应有金属栅栏和拉线以及交通流量大的铁路、公路、
金属建筑物等,150m以外金属栅栏和拉线的高度不应超过以天线基础为准的1.50垂直张角。
9.3.4 以天线为中心,关径360m以内不应有架空金属线缆,360m以外架空金属线缆的高
度不应超过以天线顶部为准的0.50垂直张角:径向进入全向信标台内的电源线和电话线应从200m以外埋入地下。
9.4 多普勒全向信标台场地及其环境要求
9.4.1 以天线为中心,半径100m以内不应有建筑物(机房除外);半径100m~300m之间金
属结构建筑物的高度不应超过以地网水平面为准的10垂直张角,木质结构建筑物的高度不应超过以地网水平面为准的2.50垂直张角;300m以外,金属结构建筑物的高度不应超过以天线基础为准的2.50垂直张角,木质结构建筑物的高度不应超过以天线基础为准的50垂直张角。
9.4.2 以天线为中心,半径50m,以内不应有树木;距天线50m~100m之间不应有成片的树
木,独立树木的高度不应高于地网水平面4m;150m~300m之间树木的高度不应超过以地网水平面为准的20垂直张角;300m以外树木的度高不应超过以天线基础为准的40垂直张角。
9.4.3以天线为中心,半径100m以内不应有金属栅栏和拉线及流量大的铁路、公路;
100m~200m之间金属栅栏和拉线的高度不应起过以地网水平面为准的0.50垂直张角;200m 以外金属栅栏和拉线高度不应超过以天线基础为准的1.50垂直张角。
9.4.4 以天线为中心,半径100m以内不应有架空金属线缆,100m~300m之间架空金属线的
高度不应超过以地网水平面为准的10垂直张角;300m以外的架空金属线缆的高度不应超过以天线基础为准的30垂直张角。
9.4.5径向进入全向信标台内的电源线和电话线应从100m以外埋入地下。
9.4.6地网下相对于全向信标台天线呈阴影的区域内,允许无源建筑物存在。
10 测距台
10.1 测距仪
测距仪工作在962MHz~1215MHz频段,与机载测距询问器配合工作,能不间数地向航空器提供距离信息,用于引导航空器沿着预定航路飞行、归航和进场着陆。
测距设备台周围场地的地形地物,对其发射的电波信号的反射和再辐射所产生的多路径干扰,使其测距精度下降,影响飞行安全。
10.2测距台的设置
10.2.1测距台和仪表着陆系统相配合时,可以设置在下滑信标台或航向信标台。
10.2.2 测距台和全向信标相配合时,测距天线可和全向信标天线同轴安装,也可视情况偏
置安装。
10.3 测距台场地及期环境要求
10.3.1 和ILS相配按仪表着陆场地及其环境要求。
10.3.2和常规全向信标台相配按9.3的要求。
10.3.3 和多普勒全向信标台相配按9.4的要求。
10.3.4 单独设台按9.4的要求。
11 精密进近雷达站
11.1 精密进近雷达
精密进近雷达工作在9340MHz~9400MHz频段,可在200方位、90仰角和30km~40km 距离的空域内测定和显示飞机的方位/距离和仰角/距离信息。
管制人员可通过观察显示器上航空器的位置信息,引导航空器进入进场航道和下滑着陆。
精密进近雷达站的设置地点直接影响对进场着陆航空器观测;地形地物的遮挡,将影响雷达的覆盖。
11.2 设置地点
11.2.1 精密进近雷达站的设置地点,应保证使航空器着陆地点处于航向扫描中心线的±100
范围内;跑道中心线延长线上,距航空器着陆地点800m的一点,处于航向扫描中心线的±50范围内。
11.2.2 精密进近雷达站,通常根据场地环境条件和方便管理的原则,确定设置在跑道的任
意一侧。
11.2.3 精密进近雷达站距跑道中心线的距离为120m~250m;距航空器着陆地点的后撤距
离,对称装定时为大于或等于760m,不对称装定时为大于或等于480m。
11.2.4 精密进近雷达站的配置区域如图5中所示,具体位置可视机场跑道长度、场地环境
条件以及保障单向着陆而定。
11.3场地及其环境要求
精密进近雷达站场地周围应平坦开阔。
在其覆盖区、距天线500m范围内,不应有高于以仰角天线(位于零度)反射体下部为基准的0.50垂直张角的地形地物。
注:θ为精密进近雷达站和飞机陆地点的连线与跑道中心线构成的夹角。
对称装定是时θ<90,不对称装定时θ<140。
12 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站
12.1 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
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一般工作在2700MHz~2900MHz频段,可在3600方位和半径不小于110km~160km范围内测定和显示飞机的方位、距离信息。
通常,它与航管二次雷达配合使用,监视并引导航空器进场着陆。
空管近程监视雷达的探测性能受视距限制,地形地物对电波的反射和遮挡,将会直接影响其覆盖。
12.2 设置地点
12.2.1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站的配置地点,应能保证对机场区域的各个飞行空域和主要
空中定位点均能进行有效的探测。
12.2.2 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通常与空管二次雷太合装在一起,建在机场内或距机场较近
的高地或建筑物顶上。
有时也可以独立安装。
12.2.3 选择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站的设置地点时,应使雷达的顶空盲区避开进场着陆航
线。
12.2.4 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站的设置地点,对于其所保障的主要航线,特别是进场着陆
航线,不应构成使动目标显示失效的切线航线(切线飞行的航线)。
12.3 场地及其环境要求
12.3.1 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站的场地应平坦开阔、地表粗糙、地势较高、四周无严重的
地形地物遮挡,地物杂波干扰小,并可获得足够的中、低空覆盖(有关场地环境影响的计算见附录D)。
12.3.2 以空管近程一次监视雷达天线为中心,半径450m的范围内,不应有金属建筑物、
密集的居民楼、高压输电线等;半径800m的范围内,不应有能产生有源干扰的电气设施(如气象雷达、高频炉等)。
12.3.3 在平原地区,为减少地物杂波干扰,雷达站场地周围最好无低矮植物或低矮民房群。
12.3.4 在山区,雷达站场地应选在地势较高、周围无严重遮挡的山顶上,并适当利用低仰
角的地形遮蔽作用,以减少地物杂波的干扰。
12.3.5 在大城市附近选择雷达站场地,应远离公路,铁路,以防止高速行驶的车辆可能形
成的动目标显示。
13 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站
13.1 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
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工作在1250MHz~1350MHz,可在3600方位和半径大于370km范围内测定和显示飞机的方位、距离信息。
通常它与远程航管二次雷达配合使用,监视并引导航空器沿航线正确飞行。
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的探测性能受视距限制,地形地物对电波的反射和遮挡,将会直接影响其覆盖。
13.2 设置地点
13.2.1 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站的配置地点,应能保证其所辖区域的各个空域和主要航线
均能进行有效的探测,对航空器在所辖空域内应连续观测。
13.2.2 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通常与空管二次远程监视雷达配置要一起,设置在地势较高
的高地上。
也可独立安装。
13.2.3 选择空管远程监视雷达站的配置地点时,应使雷达的顶空盲区避开其所保障的主要
航线。
13.3 场地及其环境要求
13.3.1 空管远程一次监视雷达站的场地应开阔,地表粗糙、地势较高、四周无重的地形地
物遮挡,地物杂波干扰小,并可获得足够的高、中、低空覆盖(有关场地环境的计算见附录D)。
13.3.2 以空管远程监视雷达天线为中心,半径450m的范围内,不应有金属建筑物、密集
的居民楼、高压输电线等;半径800m的范围内,不应有能产生有源干扰的电气设施(如气象雷达、高频炉等)。
13.3.3 在平原地区,为减少地物杂波干扰,雷达站场地周围最好无高大植物或高建筑物,
无视线遮挡。
13.3.4 在山区,应选地势较高、周围无严重遮挡的山顶作为设备场地,并适当利用低仰角
的地形遮蔽作用,以物杂波的干扰。
13.3.5 在城市附近选择雷达站场地时,应选远离铁路、公路的地点,以防高速行驶的车辆
可能形成的动目标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