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伤性脑梗死早期诊断治疗
脑梗死诊断建议书
脑梗死诊断建议书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的血流受阻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
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梗死的诊断建议,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突发性头痛、意识障碍、言语障碍、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面部畸形、视力障碍、共济失调等症状。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以便及时诊断脑梗死。
二、影像学检查脑梗死的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和评估脑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非常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部CT、头部MRI和脑血管造影。
头部CT能够快速排除脑出血等情况,头部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缺血情况,脑血管造影能够显示脑血管的情况,对于判断血栓形成的位置和程度有很大帮助。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于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危险因素非常重要。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为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
四、脑血管超声脑血管超声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显示脑血管的情况。
通过脑血管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脑血管的狭窄程度、血流速度和血栓形成情况,对于评估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有帮助。
五、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梗死。
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突发性脑血管病灶、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支持性证据等。
只有综合判断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才能确诊为脑梗死。
六、治疗建议对于脑梗死患者,及时的治疗非常重要。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脑血管扩张治疗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诊断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七、预防建议脑梗死的预防非常重要。
法医临床学鉴定外伤性脑梗死的要点探讨
法医临床学鉴定外伤性脑梗死的要点探讨摘要:目的:探究外伤性脑梗死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均行CT常规扫描与增强扫描,观察与分析患者的CT诊断结果。
结果: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肿增长28例,CT常规扫描检出20例(2例误诊),增强扫描检出28例(1例误诊)。
增强扫描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肿增长诊断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均高于常规扫描,且灵敏度、准确度与常规扫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0.5~120h可见梗死灶;63.33%为单发性外伤性脑梗死,36.67%为多发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病灶大小不同,2例占一侧大脑半球,大病灶多呈扇形低密度影,小病灶多呈类圆形、椭圆形、楔形低密度影;梗死灶50%分布在基底节–内囊区,36.67%分布在脑叶区,10.00%分布在内囊区与脑叶区,3.33%分布在脑半球及脑干区。
66.67%颅内损伤,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内血肿、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以及复合性颅脑损伤。
确诊后经积极治疗,临床治疗优良率达到90.00%。
结论:CT检查,尤其是CT增强扫描能够有效检出血肿增长情况,在外伤性脑梗死诊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临床可根据CT检查结果鉴别外伤性脑梗死严重程度。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死;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1前言从本质上看,法医司法鉴定与司法鉴定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二者都是诉讼活动中的判断依据。
由此可以看出法医司法鉴定更具有医学层面的专业性,在刑事诉讼法学以及司法鉴定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
法医司法鉴定在我国刑事、民事以及证据法学中,都有不同的含义。
但无论是哪个层面,对于法医司法鉴定的作用,其指向性都是一致的。
法医司法鉴定不仅具有司法鉴定的一般特征,还包含医学方面的特殊性。
而与其他形式证据不同的是,法医司法鉴定需要在客观证据的基础上进行人为判断。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为寻求早期脑梗死病症的最佳诊断技术,现利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该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方法:参与本次实验的50例患者均为我院2021年度收治,所有患者均存在早期脑梗死病症,且依次接受CT与核磁共振。
汇总分析每个患者的诊断情况,比较这两种技术手段在该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差异性。
结果:核磁共振诊断早期脑梗死的准确率高达96.00%(48/50),仅2例出现误诊或漏诊。
相比之下,CT诊断早期脑梗死患者的准确率有些不尽人意,仅有66.00%(33/50),误诊和漏诊人数共计17例。
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与CT相比,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效果更加优异,可以及时发现该类患者的病症问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CT;核磁共振;早期脑梗死引言: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进展快和病情急的临床特点,若在早期未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方法,则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病症程度的迅速恶化,甚至诱发各种的并发症问题,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
反之,若能够在脑梗死患者的病症早期采取科学合理的诊断方法,便可以清晰明确患者的病灶位置,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
本文详细探讨了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以此为改善该种病症的临床诊断效果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度我院收治的5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男女比例为27:23,年龄范围为41-75岁,平均年龄为(61.52±1.28)岁。
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早期脑梗死的病症特点,且患者在精神状态和肝肾功能等方面无严重疾病。
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实验研究的各项要求。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先接受颅脑CT诊断,该种方法产生的图像内容能够呈现出患者颅脑不同部位的横断面情况,极易发现颅内出血的病症现象,在鉴别头部外伤、脑部肿瘤及炎症等多个方面也具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1]。
婴幼儿创伤性脑梗死治疗临床疗效研究
婴幼儿创伤性脑梗死治疗临床疗效研究作者:岑明陈伟峰黄健李普阳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创伤性后脑梗死综合诊治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因车祸致脑梗死患者的资料,探讨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结果:Glasgow预后评分(GOS)评定疗效:良好22例(37.9% ),轻残14例(24.1%),重残12例(20.7%),植物生存2例(3.4%),死亡5例(8.6%),放弃治疗3例。
GCS评分3~5分患儿病死率高于GCS>5分的患者(P【关键词】婴幼儿;创伤性脑梗死;疗效中图分类号 R72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5-0005-03创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脑外伤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由于颅脑创伤导致局部脑血供发生改变,组织缺血性损害及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相关报道创伤性脑梗死占同期颅脑损伤患者的0.75%,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2.8%[1]。
创伤性脑梗死由于不能早期发现、及时诊治,常常会导致病情急速恶化[2]。
现如今随着交通技术的发展,交通事故伤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其中由于交通事故导致婴幼儿创伤性脑梗死的研究有一定的社会指导意义,加之CT、MRI等影像学技术的提高,早期发现婴幼儿创伤性脑梗死的病例越来越多。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外伤性脑梗死婴幼儿58例资料的临床资料,针对综合诊治效果进行评估,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7例,女31例;年龄20 d~3岁,均为车祸伤。
伤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3~5分8例,6~8分11例,9~12分22例,13~15分17例。
哭闹不止伴有呕吐25例,偏侧肢体无活动或活动减少25例,癫痫发作11例。
合并有脑挫裂伤14例,合并颅内血肿15例。
1.2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示基底节区脑梗死28例,枕叶脑梗死12例,颞叶脑梗死8例,小脑梗死3例,多发性脑梗死15例;无明显中线移位(中线移位1.3 治疗方法患儿入科后予以紧急完善术前检查,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改善内环境情况,保证充足血容量,监测血液动力学、凝血功能;监测颅内压,并根据病情适当应用脱水药物,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其中可尝试应用纳洛酮,其做为一种新型的脑保护剂可以显著降低患儿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
66例早期脑梗塞CT与MRI诊断分析_钟贱
发现患者梗阻的部位。 CT 检 查 在 脑 梗 塞 的 诊 断 中 有 重 大 的 突破,其检查方便,安全简单,同时能准确的对患者梗塞的部 位进行定位,还能发现较小的腔隙状病灶,对患者的治疗及 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上 的迅速发展,使得脑梗塞患者在早期便能得到及时的诊断。 由于 MRI 不存在骨性伪影,所以对患者的脑干、额叶、内囊等 小 梗 塞 病 灶 能 得 出 更 高 的 阳 性 检 出 率 [3]。
0.075~0.15mg 芬 太 尼+1.0~1.5mg 氟 哌 利 多 进 行 静 脉 推 注 麻 醉。 手术过程中,必须要密切观察与检测患者的心率及血压 以及呼吸频率等情况,然后根据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麻醉药 物剂量的相应调整。 1.3 观 察 指 标 观 察 两 组 患 者 的 治 疗 过 程 中 的 不 良 反 应 发 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的血压(SBP 与 DBP)、血氧饱 和 度(SpO2%)以 及 心 率(HR)等 生 化 指 标 的 变 化 情 况 进 行 观 察 与对比。 1.4 统 计 学 处 理 数 据 采 用 SPSS 18.0 统 计 学 软 件 进 行 处 理,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 率)表示,行 χ2 检验。 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 组 患 者 的 各 项 生 化 指 标 变 化 情 况 比 较 观 察 组 治 疗 前 后 的 SBP、DBP、SpO2 及 HR 等 指 标 的 变 化 差 异 不 明 显 ,而
创伤性脑梗死的诊治
疗原则也不 同。动态影像学检 查有助于该病 的早期诊 断,颅脑 c T检查为首选。早期发现及合理的治疗是决定 T I C 患者 预后 的重要 因素,经 药物、高压氧 、理疗等综合治疗,本病患者大多数预后 良好。
【 关键词】 创伤性脑梗死 ;诊断;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611 【 .5 5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52 (00 c一 06 0 07 97 2 1)6 2 ,te e n o i lfH bi dcl n e i ,S i zu n 5 00,C i e t n o ersre am y h c dH s t ee Mei i rt hi hag0 00 So p ao a U v sy j a hn a
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8例 T I C 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化 4例 ,恶化 8例 ,死亡6例 。结论 4 8例 T I C 患者中,治愈 1 2例 ,好转 1 例 ,无明显变 8 儿童及 中年人 T I C 发病率较高,单纯性 T I C 和复合性 T I C 的病 因不完全相同,治
【 bta A s a] r
0bet e T xlr tec s fai ,eoahgn s ,c n a c a ces c i ns n et je v oepoe h l si tn tptoeei l i l hr t t ,d goi adt a— i a ic o i s ic a r i i a s r
・
201 ・ 6
・
诊治分析 ・
创 伤 性 脑梗 死 的诊 治
张金 梁 ,史学芳 ,吴建梁 ,范振 增 ,李 轩 ,杨 建凯 ,张 超
【 要】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梗死 ( am t e baia tn C)的 分类、发病机 制、临床特点 、诊断及 摘 tu ac r r f co ,T I r ic e ln ri
外伤性脑梗死17例的诊治体会
动脉的压迫致 同侧 的颞枕部 脑梗 死。本组有 3 颅 内血肿合 例
并脑疝形成 , 术后第二 天复查 头颅 C T即发现 同侧颞枕 部 出现
脑梗死灶 。
二、 外伤性脑梗死 的诊断
( ) 明确 的头部外伤史 。 1有
C T扫描 , 特殊病人应加 E C 、 R P或 P C, 面了解胆 系情 R PM C T 全 况, 尽可能 明确病变部位程度减少 漏诊 。2 重视术中 B s胆道 . u、 造影 、 维胆道镜应用 : 中 B s 胆道造影及胆道镜 的检查对 纤 术 u、
基层医院建议转上级 医院 , 不可盲 目手术。4 严格掌握胆肠 内 .
(0 60 -7收稿 20 -60
2 0 -21 0 6 1.0修回)
维普资讯
引流术的适应证 : 合理选择胆肠 内引流术式正确细 心的手术操
作, 重视避免和减少胆 道逆行感 染 , 防止胆 管和吻 合狭 窄及结
石再生。
进一步确定 病变部位 , 了解胆道解剖关系 , 指导手术 , 对 减少漏
诊、 误诊 、 结石 残 留及胆 管损 伤 早期 发现 和处 理有 重要 意 义。
对胆道可疑结石 病人通 过 造影 亦可 以减 少胆 总管 阴性 探查 。
参
考
文
献
1 郭振武编著. 胆道 外科 疑难 危重症学. 1版. 第 天津 : 天津科 学技术出版社 ,9 94 8 19 :7 2 刘永 雄. 医源性胆管损伤和损伤性胆管狭 窄的防治. 外科 理
论与实践 ,9 94: 19 ; 1 0 3 黄志强著. 黄志强胆 道外科 . 1版. 第 济南 : 山东科学技术 出 版社 ,9 97 8 19 :2
儿童创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15例临床分析
y Y n a ,i ic u n , h u Z i n,ta n a y n Lu]a h a Z o hmi e l
Dp r etfN uo re , o15H si l P , e i 30 2 eat n o er ugr N 0 o t Hf 0 3 m s y pa o f e2 [ b t c] Obet e T xl etep toe ei ,l i l hrc r t s ed igoi adt am n i h de A sr t a jci oepo h a gn s ci c aat ii , a ydans n et et nci rn v r h s n ac e sc s r l
[ 键 词 ] 外 伤 脑 梗 死 ; 童 ; 底 节 区 关 儿 基
术; 对于创伤性基底节 区脑梗死重在早期 诊断 , 采取积极而恰 当的治疗 , 大多数病人预后 良好 。
Tr aum a i e e a n ar to ofba a a tc c r br li f c n s lg ngl i c l e : lyssof1 a e i i n hidr n ana i 5 c s s a
p o n ssa o ga h i g o i s e r sa l h d a d t e p t n swe e a g e sv l r a e r g o i s ln s t e d a n sswa a l e tb i e n h ai t y s e r g rs i ey t td. e
[ yw rs Ta m t eer f ci ; h d n B sl ag a Ke o d ] ru a ccrba i a t n C i r ; aa gnl i ln r o le i
最新 急性脑梗死的超早期治疗
超早期治疗方案
1.
高血压的处理 : 缺血性卒中后血压升高通常主张推迟处 理。发病后24~48小时内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 >120mmHg或平均动脉压>130mmHg可用降压药,建议 用卡托普利6.25~12.5mg含服;切忌过度降压使脑灌注压 降低,导致脑缺血加剧;血压过高(舒张压>140mmHg) 可用硝普钠0.5~10μg/(kg· min),维持血压在 170~180mmHg/90~100mmHg水平。
时间窗内改善脑血流才能挽救缺血半暗带。
超早期治疗
超早期治疗是在治疗时间窗内采取溶栓、 机械取栓和脑保护治疗,尽量争取血管再 通,缩小梗死灶面积,神经细胞存活,降 低病残率和病死率。
如超过治疗时间窗再做溶栓、取栓等可引 起再灌注损伤,导致死亡率增加
脑梗死超早期
治疗时间窗:在脑细胞不可逆死亡前 可抢救缺血性脑组织的时间 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急性脑梗死 治疗时间窗为发病6小时。
静脉溶栓疗法
适应症: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以下可 供参考。
1.
年龄通常>18岁和<75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 发病1~6小时内;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 超过1小时,神经系统体征符合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区脑梗死,(瘫痪肢体肌力 在0-3级以下)
病理
缺血半影区或半暗带 : 围绕梗死区中心的缺血脑 组织生物电活动中止,但保持正常离子平衡及 结构完整。 超早期适当增加局部脑血流量(rCBF),半暗带缺 血脑组织突触传递功能可完全恢复,半暗带成 为脑缺血中心坏死区以外可逆性损伤区的代名 词。 缺血半暗带的特征是,功能丧失有一定时间限制 和可逆性,可转化为正常灌注区,也可转化为 梗死区。
创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如下 。
( ) 纯 去 大 骨 瓣 减 压 。( ) 大 骨 瓣 减 压 加 内减 压 。术 中 1单 2去 如去骨瓣后脑压缓解不 良, 脑组 织 膨 出 , 切 开 额 极 、 极 皮 则 颞 质 , 除 范 围为 皮 质 及 其 下 水 肿 的脑 白质 , 量 保 留皮 质 , 切 尽 以
(8 4 ) 中残 9 (9 0 ) 重 残 4例 (2 9 ) 死 亡 3例 (. ) 4 . , 例 2 . , 1 . , 9 7 。结 论 对 于 颅 脑 外 伤 病 人 , 密 切 注 意 其 意 识 、 孔 、 应 瞳 生 命 体 征 变 化 , 态 观 测 颅 脑 C 改变 , 创 伤 性 脑 梗 死 力 求 早 期 发 现 , 合 治疗 , 握 手 术 时 机 , 提 高抢 救 成 功 率 。 动 T 对 综 把 以
( ): 9 — 9 . 4 2 5 2 9
[ ] 戴 红 主 编 .康 复 医 学 [ ] 6 M .北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9 8 2 — 人 1 9 : 4
3 . 9
[ ] 纪 树 荣 运 动疗 法 技 术 [ .北 京 : 夏 出 版社 ,0 4 3 . 2 M] 华 2 0 :2
维 暴 露 , 活 凝 血 因 子 V I从 而 激 活 内 源 性 凝 血 系 统 , 时 激 I, 同
压 迫 。手 术 操 作 要 仔 细 , 量 避 免 过 分 牵 拉 血 管 。对 合 并 蛛 尽 网 膜 下 腔 出血 者 , 中尽 量 冲 洗 , 后 反 复腰 穿 , 减 少 其 对 术 术 以 颅内血管 的刺 激 , 以缓 解 脑 血 管 痉 挛 。 而 发 现 大 面 积 梗 死 后 , 应 考 虑手 术 治 疗 。Re e 嘲 曾 进 行 去 骨 瓣 减 压 抢 救 也 i 等 k 急性 大 面 积 脑 梗 死 的 前 瞻 性 非 随机 研 究 , 现 手 术 组 病 死 率 发 为 3 , 残 率 为 2 , 非 手 术 组 病 死 率 为 7 , 残 率 5 致 4 而 6 致 为 8 % 。手 术 方 式 的选 择 和 处 理 应 根 据 患 者 术 前 状 况 及 术 O 中脑 压 缓 解 情 况 而 定 。 主 要 目的 是 缓 解 颅 内压 , 除 脑 疝 , 解 提 高 脑 灌 注 压 , 大 限度 地 挽 救 梗 死 区 残 存 血 供 和 保 证 侧 支 最 血供 ; 使 患 者 意 识 恢 复 , 少 近 期 并 发 症 , 高 存 活 率 。总 促 减 提 之 , 伤 性 脑 梗 死 的 临床 特 点 和 诊 断 治 疗 有 其 特 殊 性 及 复 杂 创 性 , 于 这 类 病 例 , 求 早 期 发 现 , 合 治 疗 , 面 积 脑 梗 死 对 力 综 大 时及 时 手 术 。 以 求 进 一 步 改 善 患 者 预后 , 高 病 人 的存 活 率 提
康复治疗技术主管技师相关专业知识模拟题29_1含答案
康复治疗技术主管技师相关专业知识模拟题29A1/A2型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骨折的专有体征是A.肿胀、疼痛、活动受限B.畸形、异常活动、骨摩擦音C.疼痛、肿胀、感觉异常D.瘀斑、疼痛、肿胀E.压痛、活动受限、肿胀答案:B[解答] 骨折的专有体征是畸形、异常活动、骨摩擦音或骨擦感;其他表现有疼痛、局部肿胀与瘀斑、功能障碍。
2. 决定出血时间长短的因素是下列哪一项A.因子Ⅷ和Ⅷ减少B.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C.因子Ⅷ和Ⅷ减少D.因子Ⅷ和Ⅷ减少E.因子Ⅷ和Ⅷ减少答案:B[解答] 出血时间(BT)是指皮肤微血管经人工刺破后,血液流出到自行停止的时间。
BT异常原因:①血小板大量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为主要原因,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造成的血小板减少等。
②毛细血管本身病变,如过敏性紫癜等。
3. 下列关于补体生物学活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细胞毒作用B.调理作用C.免疫黏附作用D.中和病毒作用E.抗过敏作用答案:E[解答]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包括:①细胞毒及溶菌、杀菌作用;②调理作用;③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④免疫黏附作用;⑤炎症介质作用,其在感染炎症局部具有过敏毒素作用,而非抗过敏作用。
因此,正确答案为E。
4.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一秒钟用力呼气量上升B.一秒钟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下降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值下降D.呼气流速峰值下降E.残气量占肺总量百分比上升答案:A[解答]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表现为呼气性通气功能障碍。
有关呼气流速的全部指标均下降,包括一秒钟用力呼气量、一秒钟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值、呼气流速峰值。
另外可有肺活量减少、残气容积增加、功能残气量和肺总量增加,残气量占肺总量百分比增高。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5.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发作期,未得到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前,首选的抗生素为A.头孢曲松B.甲硝唑D.庆大霉素E.异烟肼答案:A[解答] 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未得到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前,首先应选择广谱抗生素或针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抗感染,包括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
创伤性脑梗死的诊治分析
多发梗死 4例 ,基底核区 4例 ,脑干梗 死 2例 ,小脑 2例。发 现脑梗死 时问 2 h内 5例 ,2 4 h2 ,2~ d0例 ,1周 4 4~ 8 4例 71
后 2例 。在颅脑 C T诊断脑梗死出现困难 时,予 以颅脑 M I R 检
【 关键词 】 创伤性脑梗死 ; 断;分析 诊 【 中图分类号】R65 【 0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 8 57 21)0 - 14 0 0 — 91(02 1 02 - 1 0
创伤性脑梗死 ( C )是继发于颅脑损 伤的一种 常见 并发 TI
3 讨 论
症 ,有调查指 出其 发病 率约 为 I9 ~ . % … ,具有高致 残 .% 45
查 明 确诊 断 。
诊 了创伤性脑梗死 。
创伤性脑梗死 的治疗与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治疗无多大区 别 ,主要是针对血管再通 ,挽救濒死脑组织 ,避免并发症而进
行 。内科治疗可用甘露醇脱水 ,依达拉奉清除 自由基 ,钙离子
14 方法 治疗包括 脱水剂 、维持水 电解 质平衡 、应用 尼莫 . 地平 、清 除 自由基 、神经营养药物等 。对于有手术指征者行开
・
14 ・ 2
P CC VD J n ay2 1 J P a u r 0 2,Vo ,2 No 1 l 0 .
・
诊 治 分 析 ・
创 伤 性脑 梗 死 的诊 治 分 析
韦可聪 ,贺启 荣 ,梁 建平 ,张 高炼
【 摘要】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 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 4 例创伤性脑梗死患者 的临床 1
者 1 ,偏瘫 1 ,单瘫 5例 ,失语 6例 ,头痛 呕吐者 1 3例 7例 7 例 ,有烦躁等精神症状 者 1 3例。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 者均经 C . T明确 颅 内损 伤 ,且第一 次颅脑 C T均未见脑梗死征象 。颅 内损伤类 型为复合损伤形 态 : ,脑挫裂伤 1 ,脑内血肿 9例 ,硬 膜下血肿 4例 ,硬 3例 0例 膜外血肿 3例 ,弥漫性脑肿 胀 2例。脑移位 0 5~10 m的有 . .c 1 I例 ,脑移位 >10 m的有 6例 。梗死 范围均 >30 m,梗 死 .c .c 灶 :枕 叶 1 ,颞叶 7例 ,额 叶 6例 ,大脑 半球 梗死 4例 , 2例
CT灌注成像和CTA,DSA在诊断早期外伤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Nov31(21)外伤性脑梗死(PTCI)是重度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脑部受到外伤后,在一周内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早期外伤性脑梗死症状不明显,一旦不能及时诊断,则严重影响预后,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因此,早期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
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CTP、CTA、DSA诊断早期外伤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0~70(45.28±6.49)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意外36例、压砸伤5例、坠落伤10例、打击伤9例。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16例<4分、30例(5~7分)、14例>8分。
根据伤后出现症状的时间可分为:超早期(<6h)为15例、急性期(6~24h)为32例、亚急性期(1~7d)为13例。
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的方法、目的均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CTP检查:采用西门子SOMATOM Force超高端双源CT机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头颅CT平扫,参数设置:电流150mA、电压120kV、层厚5mm,根据平扫结果明确CTP检查扫描层面,经肘静脉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碘海醇)50ml,输注速度为5ml/s,再以该速度注入生理盐水50ml,注射完成5s后开始灌注扫描,扫描速度0.75s/圈,每次间隔时间为1.5s,覆盖范围40mm,共扫描40s,经工作站处理,得到CT灌注成像图像[2]。
CTA检查:CT灌注成像完成10min后,再追加对比剂行CTA检查,以螺旋扫描方式扫描主动脉弓至颅顶范围,以Smart智能追踪法进行增强扫描,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10ml和生理盐水50ml,输注速度5ml/s,参数设置: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层厚1mm、螺距0.923:1、重建间距0.625mm、球管转速0.6/rot当靶血管对比剂浓度达到高峰时延迟扫描时间,扫描完成后,立即把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处理,重建血管三维立体影像[3]。
创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创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宋全忠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创伤性脑梗死是继发于颅脑创伤后脑血管发生严重痉挛或闭塞,并致闭塞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的缺血、梗死,影响脑的功能,是一种严重并发症。
可为大片脑梗死如颞叶钩回引起的枕叶梗死,后者常出现在枕叶内侧部。
本文拟将对创伤性脑梗死进行临床研究综述。
【关键词】创伤性脑梗死;临床研究;进展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突然发生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头颅CT、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见阻塞血管分布区出现病灶,称为脑梗死灶。
脑梗死的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1]。
1 创伤性脑梗死的病因以暴力作用于脑组织,所致的水肿、肿胀、点状出血、软化、坏死为主,在脑损伤基础上,加之血管栓塞后,脑血流量(CBF)下降,使上述病理更为明显严重。
3-4周后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和清除,同时逐渐出现新生毛细血管及胶质细胞增生等机化及修复现象。
1.1 颅脑损伤后当颅内不同部位血肿形成或广泛脑挫裂伤、脑组织移位、脑疝,使邻近脑血管移位、牵拉,造成血管内膜受损肿胀或直接受压而致狭窄或闭塞[2]。
1.2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血管痉挛,严重者可至血管闭塞。
1.3 合并有颈部损伤者可能伤及颈动脉和椎动脉,使血管内膜或斑块剥离脱落,脱落组织随血流进人颅内,造成血管闭塞。
1.4 伴有软组织严重损伤或长骨骨折者脂肪滴通过大循环经肺毛细血管进入脑血管造成脑脂肪栓塞。
1.5 偶见年迈伤员,因脱水药物应用过久,血液浓缩,导致脑血管血栓形成。
2 创伤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2.1 溶栓治疗对颈内动脉闭塞者如在“治疗时间窗”内确诊,可用尿激酶经静脉溶栓治疗,但要在脑缺血尚未至不可逆损害前明确诊断相当困难。
2.2 对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引起者,在伤后6-12小时内确诊、动脉闭塞完全或管腔狭窄2.3 大面积大脑梗塞者经内科治疗无效,处于脑疝前期或早期,颅内压急剧增高,颅内压大于30mmHg(4kPa),CT示大面积梗塞和水肿、中线移位大于5mm、基底池受压、年龄小于70岁、排除严重的其他器官疾病者,均可行大骨瓣减压术。
外伤性脑梗塞42例治疗体会
外伤性脑梗塞42例治疗体会血管病变所致脑梗塞是常见的,因四肢骨折手术后等引起的血管栓塞性脑梗塞也时有发生,而脑外伤所致的脑梗塞在基层医院由于ct及mri的普及,近年来才被临床认识。
它是指颅脑受到损伤后继发的脑梗塞,是颅脑外伤较常见的并发症,能进一步加重颅脑损伤的程度,影响患者的预后,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亦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我科自2006年7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外伤性脑梗塞42例,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18-70岁,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伤前无脑梗塞病史。
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坠落伤18例,打击伤2例,跌伤2例。
1.2 头部影像学检查: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19例,原发性脑干损伤8例,脑挫裂伤及复合性血肿5例。
脑梗塞出现的时间24小时8例,1-4天26例,大于4天18例,额、颞、顶、基底节区及脑干均发生脑梗塞。
1.3 临床表现:伤后均表现不同的意识障碍,本组病例入院时按gcs评分5-7分30例,8-10分5例,≤5分7例,伤后合并颅内血肿或脑挫裂伤导致单侧或双侧瞳死散大形成脑疝20例,合并多发伤休克10例,肢体偏瘫、单瘫20例,失语7例。
1.4 治疗及结果:非手术治疗15例,手术治疗27例,手术行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治疗结果良好15例,中残7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9例,死亡率占21.4%。
2.讨论2.1 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外伤性脑梗塞病理机制比较复杂,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明确。
目前公认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头部外伤时,头颈部突然伸屈活动造成颈部血管牵拉,使血管壁挫伤或内膜受损,一方面直接形成创伤性血栓,另一方面可反射性引起血管痉挛,本身为血栓形成提供了可能,血栓扩大或脱落栓塞了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从而引起脑血栓[1]。
②低血压休克直接导致脑灌注压明显下降,加重脑缺血性改变,导致脑梗塞。
③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凝血块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对血管壁机械性的压力,可使磷脂酶c激活,进而激活蛋白激酶c,从而致血管平滑肌的持续收缩,这样就会加重脑血管痉挛,严重时就会发展成脑梗塞[2]。
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1 临 床 资 料
外 , 伴 明 显 占位效 应 。 不
1 4 治 疗 及 结 果 : 组 均 采 用 内科 保 守 治 疗 , 括 . 本 包 2 甘 露 醇 、 0 维生 素C、 尼莫 通 、 生 素E、 二 磷胆 碱 、 维 胞 低 分子 右旋 糖酐 及 能量 合剂 等 的应用 , 以及 功能 锻炼 。
生部 位 、 生原 因及 其 与 脑 梗 死 位 置 的 关 系 。 果 2 例 外 伤 性 脑 梗 死 平 均 年 龄 3 . 发 结 1 5 5岁 , 中8例 出现 在 伤 后 2 其 4小 时 , 6 侧 出现 在 伤 后 1 3天 , ~ 4例 出现 在 颅 内血 肿 清 除 术后 3 ~4天 , 以基 底 节 、 叶 和 颞 叶 多见 。恢 复 良好 1 额 6例 , 残 3 , 轻 例 申
残 2例 。 结论 C 或 M R 是 诊 断 外 伤 性 脑 梗 死 的 有 力 依 据 ; 管 扩 张 荆 , T I 血 降低 颅 压 , 能 锻 炼等 保 守 治 疗 是 主 要 的 治疗 功
手段 。
【 关键 词 】 外 伤 性 脑 梗 死 诊 断 治 疗
【 图 分 类 号 】 R7 3 3 中 4. 3 【 献 标识码】 B 文 【 章 编 号 】 10 —5 1 2 0 )70 0 —2 文 0 4 0 0 ( 0 1 0 — 7 3 0
面部抽搐, 侧瞳孔再度扩大 , 识加深 ; 伤 意 另2例 为 基 底 节 区血肿 清 除术 后 , 出现 一 侧肢 体 偏瘫 加 重 , 意识 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创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青少年;创伤性脑梗死;诊断;治疗
创伤性脑梗死是指继发于颅脑损伤后,颅内不同部位血肿形成、广泛脑挫裂伤、脑组织移位、脑疝等,使邻近脑血管移位、牵拉,导致血管受损,或直接受压等而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并致使脑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梗死,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脑梗死病灶可以一个或多个,临床表现轻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重者可引起大片脑梗死,导致病人死亡。
创伤性脑梗死是颅脑外伤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常发生在青少年。
因此,青少年创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在神经外科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2004
年1月——2013年4月间,我科共收治青少年创伤性脑梗死患者10例,治疗效果均较满意,预后较好,现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选择在2004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我科共收治的青少年创伤性脑梗死患者10例。
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8-17岁。
1.2症状与体征在本组10例患者中,有高颅压表现者8例;呼叫可以睁眼,但躁动明显者2例;有不完全性失语者3例;受伤当时即有原发性昏迷者4例;发病后1-3天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者4例;有一侧躯体感觉障碍者3例。
glasgow评分在5-15分。
1.3影像学检查全部患者伤后均立即行头部ct检查,均未发现脑内梗死灶,在伤后1-3天,行头部ct复查,均出现边界清楚的圆
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灶,大小在1.0-2.3cm之间。
其中5例患者有轻度脑挫伤、少量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10例患者中,其中多发性脑梗死灶患者3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灶患者2例。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灶患者4例,其中有3例患者为基底节区脑梗死;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灶2例,其中有1例脑干梗死灶;有8例患者病灶周围有轻度脑水肿,但均无明显占位效应。
1.4诊疗方案本组10例患者,均采取给予保守治疗,在动态影像学检查发现脑梗死灶后,立即给予改善脑血流灌注、扩张脑血管药物、脑保护药物、脱水降颅内压、解痉、抗自由基、预防癫痫等治疗。
2结果
所有患者在伤后7-14天肢体肌力开始恢复。
出院后随访6个月,有7例患者痊愈,有2例患者遗留一侧肢体轻瘫,有l例患者遗留轻度语言障碍。
3讨论
在颅脑外伤后的脑梗死,常常隐匿发病,病情发展快,两病容易相互混淆,易被外伤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所掩盖,容易漏诊及误诊,特别是昏迷的患者更不易发现,极易延误治疗。
从创伤性脑梗死的病情发展来看,颅脑外伤的患者,有大部分受伤后即出现昏迷、躁动,查体不能配合,掩盖了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在外伤已妥善处理后,而患者的病情无明显改善,且病情突然加重,如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行头部ct检查发现
脑内低密度灶而确诊。
因此,创伤性脑梗死的病人,早期就需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尽快做出临床诊断,为病人的正确早期治疗提供时机。
观察患者病情包括以下方面:①意识的变化。
②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③监测颅内压力的变化。
④注意患者临床体征的变化,包括双侧瞳孔大小、四肢肌力及肌张力、病理反射等。
头部常规ct和mri为诊断创伤性脑梗死提供了重要诊断依据。
目前ct是诊断脑梗死主要检查方法,它能直接显示脑梗死灶,但对于急性脑梗死灶检查,受发病时间限制。
近年来,因mri对创伤性脑梗死及其敏感,早期就应用于创伤性脑梗死的诊断。
mri在脑梗死发病数小时后t1就呈现低信号显示,t2呈高信号显示,与ct 相比较,mri可以发现小脑、脑干小梗死灶。
mri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可以在脑梗死发病后的数分钟就可以检测到脑组织缺血性改变,所以,在早期临床诊断脑梗死方面,mri明显优于ct。
3.1颅脑损伤后造成脑梗死有如下可能①脑血管损伤:颅脑损伤后,脑血管本身遭受到冲击,导致脑血管内膜剥脱、皱缩、壁间出血,引起血管腔的狭窄,血小板附壁及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
②血管损伤后,脱落的栓子可致血管狭窄或闭塞,造成缺血。
③血管的痉挛:颅脑损伤后,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氧合血红蛋白、5-羟色胺、收缩性前列腺素等促使血管痉挛的物质均有明显升高,受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失去屏障作用,使血管活性物质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引起血管痉挛。
④外伤后,血液中凝血因子
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⑤颅内压增高及脑灌注压降低,导致脑血流量减少。
⑥脂肪栓塞:多见于颅脑损伤合并肢体长骨骨折,或有大面积挤压伤的患者,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到达血液循环,流入脑血管形成脑脂肪栓塞。
在复合伤的病人,病情平稳或好转后,突然又出现新的脑部症状,在考虑到颅内血肿的同时,应想到脑脂肪栓塞的可能。
⑦从解剖上看,基底节区的血液供应为豆纹动脉、穿支动脉等终末细小动脉,距离大动脉主干远,与动脉主干呈直角分支,走行长而迂曲,对血流动力学变化敏感,易受缺血影响。
⑧颅脑损伤后,患者可能处于血压较低、休克、血钠较低等状态,是导致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
⑨还可能与青少年自主神经功能发育不健全,血管内膜发育不完善,轻微损伤、脑血管移位、拉长、扭曲等,就可导致血管受损,对缺血、缺氧耐受性差。
3.2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维持正常颅内压,增加血容量,扩张血管,保持脑血流灌注,降低血粘滞度,有效阻止、延迟或逆转脑缺血造成的神经损伤,能明显减少创伤性脑梗死的发生。
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治疗如下:①降颅内压,给予脱水,使用血管扩张剂,改善微循环。
②ct或mri检查,有大面积脑梗死、中线结构明显移位,可去骨瓣减压手术,以改善颅内高压。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④联合使用脑保护药物,以针对缺血引起的脑细胞损害。
⑤减轻脑水肿,降低脑耗氧量,可给予降温措施及药物,保护脑组织。
⑥适量增容扩管,保持胶体渗透压及有效循环血量,降低血液粘滞度。
⑦给予高压氧治疗。
⑧应用神经营养药
物,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防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
⑨应用激素,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保持神经细胞有氧代谢,使创伤性脑梗死发生减少。
⑩对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可选择性应用小剂量抗凝治疗。
○11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视脑肿胀程度,可酌情反复给予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使颅内血管痉挛得到缓解。
颅脑损伤时,青少年颈部血管及其位于大脑中部的一些细小穿支终末血管容易受外力的冲击而损伤,导致颅内小的血管阻塞。
青少年创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有其特殊性,对本病应加以重视,力求尽早诊断明确,才能采取积极的预防治疗措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因青少年脑细胞功能活跃,有其较强代偿能力,颅内血管侧支循环能迅速建立,故及时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患者大部分可以治愈,且预后较理想。
参考文献
[1]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4.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83.
[3]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49.
[4]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8.
[5]陈星荣,沈天真.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117.
[6]郝继恒,毛伯镛.外伤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6,33(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