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马铃薯间套作实验数据PPT
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
肥效 的提 高 。马铃薯 在出 苗后很 少追肥 ,因此 必须一 次性
施足 基肥 ,基肥 占总用肥量 的3 5 / 。上般每 6 7 m2 6 j 魁腐熟优
一
1 1— 4
CHl ES HO C TU AB TR TS N E RTl UL RE S AC
黄背木耳代料栽培技术
段红菊 徐 学忠
( 1云南省祥云县祥城镇农科 站,云南 祥云 6 2 0 . 7 1 ;2 云南省农业科 学院园艺所食 用菌 中心 ,云南 昆明 6 0 0) O 5 2 5
地块 ,最好是沙壤土或壤土 ,进 行深 翻 ,耕深达到3 l左 0 cn ' 右 。深耕 可使土壤 疏松 、透 气性 好 ,又可提 高土壤的蓄水 、
薯进入花期后 ,发现缺肥应及时进行根外追肥 ,每6 7m2 6 用
尿素 3 g 磷酸二氢 钾2 g 0k 加 5 k ,兑水5 (进行 叶面喷施 。 01 g 开花后期不再 追施 任何肥料 ,特别是后期不能氮肥过 多。
摘 要 :结 合 对 黄 背木 耳 的 温度 、 湿度 、光 照 、 空 气、 酸碱 度 等 生 物 学特 性 的 分析 ,从 栽 培 场 所 及 季 节 、 栽 培 材
料 与配方、拌料装 袋、灭茵接 种、培 养茵丝、耳房 的消毒及 出耳 管理 、采收、病 虫害防治等方 面总结其 袋料 栽培
技 术。
9%。耐 短 期 干 旱 。 5
1 3 光 照 .
菌丝喜 黑暗 条件下发 菌 ,对 光敏感性 强 ,代料 栽培 菌 丝发满菌袋后 ,光照在3 0 l很 易形成原基 ;锻木 出耳期 , 0 x 光照度4 0 I ,以上光 照条件下 ,耳片色深 、发亮 、肥 厚 ; 5 x
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
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
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
一、什么是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
1、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是一种优化的播种方式,把玉米和马铃薯这两种作物按照一定的行程套种,既具有抗病虫的作用,又实现了玉米和马铃薯的兼施,减少了农药使用。
2、套种又可分为玉米本部下促和本部上促。
玉米本部下促指把玉米播种在马铃薯促发前,本部上促指把玉米播种在马铃薯促发后。
二、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的优势
1、实现了玉米和马铃薯的兼施,不仅节省了田块,而且让农民获得双倍收益。
2、玉米根部会抑制马铃薯长出的野生草,增加作物的抗草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收获。
3、由于玉米对营养成分比较剽窃,它可以吸取马铃薯部位的养分,提升马铃薯的品质和品种抗性。
4、具备良好的抗病虫作用,玉米抑制病虫害,马铃薯抗病虫性较强,可减少农药的使用。
三、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的注意事项
1、建议在播种玉米时,将种植密度控制在40-50株/m2,保持良好的植株量,方便均匀覆盖土壤营养元素,延缓玉米的衰老,平衡玉米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2、马铃薯促发前,要定期对玉米进行叶施药或脱壳施药,以提高控病效果和改善玉米生长状况,巩固玉米体内活性成分,抑制病虫害对玉米的危害。
3、马铃薯促发后,继续喷施抗早熟病药,保护马铃薯进入早期后期生长阶段,抑制病害扩散,及时铲除马铃薯野草。
4、马铃薯抢苗时,要及时剔除死苗、枯萎苗,更新老化的种植穴,保证植株和种子的抗寒性,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四、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的适用范围
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适用于各种土壤、气候条件下生长的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和种植地,既可以适应北方的温和地带,也可以适应中南地区的温暖气候。
马铃薯/玉米不同行比套作对马铃薯品种产量和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试 验设 4个 处 理 : ( 1 ) 2 : 2行 比套 作 : 采 用 马 铃 薯/ 玉 米套 作 种 植 方 式 。马 铃 薯 带 宽 8 0 e m, 种植 2 行; 玉米带宽 8 0 e m, 种 植 2行 。 ( 2 ) 2 : 2行 比单 作 :
采用马铃薯单作种植方式。马铃薯带宽 8 0 e m, 种植
作者 简介 : 黄承建 , 高级农 艺师, 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耕作研 究 基 金 项 目: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 9 7 3 计 划 )项 目
( 2 0 1 1 C B1 0 0 4 0 2)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 2 1 ;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0 1— 0 4
马铃 薯/ 玉 米 套作 ; 行 比; 品种 ; 产量 ;
马铃 薯 与玉米 问套作 是 马铃薯 的传 统种 植模 式 之一 , 因其 能提高 土 地 利 用 率 , 减少马铃薯、 玉 米 病
8 9 . 0 0 m g / k g , 速效钾 6 3 . 7 3 m g / k g , p H值 4 . 5 7 3 。供
试 马铃薯 和 玉米 特性 见表 1 。
虫害 , 提高马铃薯 、 玉米 复合群体 总产量 , 增加经济
表1 供试马铃薯 、 玉米品种特性及来 源
1 . 2 试 验设 计
2行 ; 空带 带 宽 8 0 c m, 不 种作物 。( 3 ) 3 : 2行 比套 作 : 采 用 马 铃 薯/ 玉 米 套 作 种 植 方 式 。 马 铃 薯 带 宽 1 2 0 e m, 种 植 3行 ; 玉米带宽 8 0 e m, 种 植 2行 。 ( 4 ) 3 : 2 行 比单 作 : 采 用 马铃 薯单作 种植 方式 。马铃薯 带 宽 1 2 0 c m, 种植 3行 ; 空 带带 宽 8 0 c m, 不种 作 物 。所 有 小 区采用 南北 行 向 种植 , 每个 小 区 2个 条 带 , 2 : 2 和 3: 2套 作 行 比 每 个 条 带 带 宽 分 别 为 1 6 0 c m、 2 0 0 c m, 小 区长 8 0 0 e m, 2 : 2行 比 、 3 : 2行 比 的小 区 面
不同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对产量影响的试验
1 8 0 4 . 9 1 8 4 0 . 4 1 8 1 5 . 7 1 8 2 0 . 3 5 9 7 . 5 2 6 3 7 . 6 6 6 4 O . 7 5 6 2 5 . 3 1
1 7 7 5 . 8 1 7 2 3 . 4 1 7 3 9 . 4 1 7 4 6 . 2 6 6 7 . o o 6 2 9 . 2 2 6 3 6 . 4 8 6 4 4 . 2 3 1 6 5 6 . 5 1 6 9 0 . 8 1 6 7 0 . 2 1 6 7 2 . 5 6 3 2 . 6 9 6 2 5 . 8 3 6 0 6 . 6 1 6 2 1 . 7 1 1 8 3 8 . 5 1 8 4 5 . 0 1 8 8 2 . 7 1 8 5 5 . 4 6 1 2 . 3 9 5 9 6 . 7 9 6 1 6 . 2 9 6 o 8 . 4 9 1 1 7 5 . 9 1 2 0 8 . 8 1 1 6 1 . 1 1 1 8 1 . 9 6 1 7 . 5 9 6 7 1 . 9 4 6 5 5 . 4 7 6 4 8 . 3 3
为2 5 c m, 玉米 小 行 距 为 5 0 c m、 株距为 4 5 c m, 5个 处
马铃 薯 品 种 为毕 薯 5号 ,玉 米 品种 为 毕单 1 4
理, 3次重 复 ( 见表 1 ) 。
表 1 各 处 理 马 铃 薯一 玉 米 带 幅设 置
2 田间管理
米行 比 1 : 2 ) 增产 5 6 . 9 8 %, 较处理 C ( 1 . 8 m 开厢 , 马铃
次 中耕 , 9月 2 6日收获玉 米 。
3 结果 与分析 3 . 1 产量分 精
处 理
I
Ⅱ
第三章_种植方式-间套作.ppt
耕作学 第三章 种植方式 单作有什么特点?
单作
耕作学 第三章 种植方式
耕作学 第三章 种间植混方套式作
耕作学 第三章 种植方式
耕作学 第三章 种植方式
耕作学 第三章 种间植混方套式作
耕作学 第三章 种植方式 (一) 间混套作及其相关概念
1. 间作(intercropping) :在同一田块上分行或分带相 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 化感作用(他感作用)
注意间套作也可能加重某些病虫草害
注意监控与防治
耕作学 第三章 种植方式 (四)生物间互补与竞争
2. 边际效应 ✓边际优势:间套作中的高杆作物边行通风条 件好、根系吸收范围大、吸收能力强,生长 发育状况及产量优于内行的现象 ✓边际劣势: 间套作中的矮作,边行 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劣于 内行的现象
耕作学 第三章 种植方式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光资源)
1. 增加了采光数量
✓ 伞状结构,改平面受光为分层立体受光,减少漏光损失
2. 提高了光合效率
✓ 变强光为中等光,增加有效受光面积,减少光饱和损失 ✓ 采光异质互补,喜光作物与耐荫作物的组合
3. 改善通风与CO2及温度、湿度等田间小气候状况 发挥密植效应,提高LAI
小麦大豆间作
耕作学 第三章 种植方式 第三章 种植方式
同位素标记法的运用
耕作学 第三章 种植方式
(三)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水肥资源)
1.间套作可以互为补充地、全面均衡地利用地力 ✓不同作物根系分布深浅与吸收范围的差异 ✓不同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种类与数量的 差异
……
耕作学 第三章 种植方式
二、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
间套作复合群体内存在种间关系,即种 间互补(Facilitation)与竞争 (Competition)
玉米、马铃薯间套作技术及其增产原因分析
物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 ,而且还获得 了 合作 用仅 限于该种作物生长高度 的平 面 推广站
马铃 薯。
2 米薯 间套 作增产 原因分 析
2.1 对 热 量 资源 的利 用 。增加 了 有效 积温的利用时间 。热量与作物 的关 系一 般是用温度来表示的 ,玉米和马铃 薯 的需 温 习性 是不 同的。 马铃 薯喜 冷 凉 ,在 4℃条件 下 即可 发芽 ,8~ 12qC 就能正常生长 ,较大的昼夜温差对干物 质形 成有利。而玉米是喜温作物 ,生 长 发育要求 的温度条件较高 ,地温必须稳
14日至 6月 15日之间 ,生育期 83天 ; 在 5月下旬 ,高峰 出现在 6月 中下旬 。 残体直接归还 于土壤 。据有 关资料 ,马
玉米 5月 10日出苗 ,穗期 在 6月 15日 玉米 和马铃薯 叶面积相继交替 出现 高峰 铃 薯 茎 秆 养 分 含 量 NO.6%,P0.15%,
至 7月 23日之 间,9月 28日收 获 ,生 期 ,避免 了单作玉米 因前期植株 矮小 对 K0.45%,这 样不 仅使 土 壤 中植 物必 需
育期 133天。马铃 薯和玉米地上部共生 光能利用 的平 缓期和马铃薯后期 的光 能 的三元素氮 、磷 、钾得 以补充 ,而且茎
期 66天 。栽 培模 式为 玉米 与马铃薯 行 利用萧条期 。此外两次连续 出现 叶面积 秆残体分解提 高了土壤 有机 质含量 ,增
玉米 、马铃薯问套作技术及
邹 雪 波
原因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米薯 间套作能很好 的利用气候 生态 定通 过 10cC后才 能 正常 发芽 ,发育 期 内进 行现象 ,玉米马铃薯间套作多层绿
资源 ,并对农业 的生态平衡起 到保持作 120 ~ 130天。利用 玉米 和马铃薯对 温 色主体利 用光能形式 ,进一步挖掘 了作
马钤薯的间套种植
马钤薯的间套种植由于马铃薯有棵矮、早熟、喜冷凉、在地下生长和它是须根系等特点,因而成为较广泛的间、套种作物。
它可与高棵作物搭配,用光互补;也可与晚熟作物搭配,错开播期,减少共生期;还可与地上结实作物搭配,不同它争营养面积和空间等。
我国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这一规律,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马铃薯与其他作物的间、套种形式,在充分利用土地、增加复种面积,提高产量和产值,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1)薯糟间套种形式① 2比2间套种: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表明,马铃薯和玉米以2:2间套种最合理,也最成功。
在北方地区,大多数的做法是将马铃薯、玉米同时在4月下旬播种。
属于间种。
马铃薯选择早熟品种。
在前期,玉米和马铃薯生长高度差不多,接受光线互不影响.后期玉米长高了,而马铃薯正需要温差大的生长条件。
当马铃薯收获后,又为玉米提供了通风透光的良好空间.一般是1.8米宽一带。
两行玉米之间的距离为50厘米,两行马铃薯之间的距离为60厘米,马铃薯和玉米之间的距离为35厘米。
玉米的株距为24厘米,每亩种植3000棵,马铃薯的株距为22厘米,每亩种植3370棵。
在中原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用两垄马铃薯与两垄玉米套种,即2:2套种,1.6米宽一带。
两行马铃薯之间相距60厘米,两行玉米之间相距40厘米,马铃薯与玉米之间相距30厘米。
3月上旬播种经过催芽的马铃薯,选用费乌瑞它、早大白、东农303等品种,株距为25厘米,每亩种3330棵。
播马铃薯时,第二垄和第三垄间隔1米,以给玉米留垄。
4月上旬播种玉米,选用中单2号、丹玉13号等品种,株距也是25厘米,单位面积棵数与马铃薯的相同。
②大带距间种;以马铃薯为主的大带距间种,在北方一季作区应用较多.马铃薯4垄、玉米2垄.行比是4:2,一带总宽3米。
马铃薯、玉米所有行距均为50厘米,4行马铃薯占2米,2行玉米占l 米。
马铃薯株距24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种3700棵;玉米株距20厘米,每亩种2200棵。
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模式
马铃薯和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间套种模式能够提高粮食产 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
间套种模式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农民生活质量提升
通过间套种模式,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从而提高农民的生 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利于马铃薯生长。
产量提升
通过合理的间套种配置,马铃薯与 玉米互利共生,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和水分,往往能够提升马铃薯的产 量。
病害防控
间套种模式有助于改善田间小气候 ,降低马铃薯疫病等病害的发生率 。
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光照利用
玉米是高大作物,能够充分利用 太阳光照,为低矮的马铃薯提供
适宜的遮荫环境。
马铃薯、玉米、间套 种模式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模式的种植技术 • 间套种模式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间套种模式的病虫害防治 • 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分析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CHAPTER 01
引言
间套种模式定义
• 定义:间套种模式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 间布局,同时种植两种或多种农作物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能 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业风险。
物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益。
02 03
资源共享
这种模式可以优化土壤养分利用,马铃薯和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养分 的需求有所不同,间套种能够实现养分的互补利用,减少肥料投入成本 。
市场价值
马铃薯和玉米都是重要的农作物,间套种模式能够提高这两种作物的总 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马铃薯-玉米套作高产栽培技术
垄. 玉米拔 节 前 结合 中耕 进 行培 土 防
倒伏 . 马 铃薯 在 6月 中旬 前 后适 时 收
技 术 要点 : ① 选择 适 宜 品种 。从 获 . 并 将 马 铃 薯 茎 叶压 青 . 结 合 玉 米
缩 短 马铃 薯 、玉米 的共生 期 出发 , 马 铃薯 要选 用 结薯 集 中 、 植 株矮 小 或直 立 紧凑 、 早熟高产的品种 , 以减 轻 对 玉米 的荫 蔽 程度 . 在 收 获时 不损 伤 玉 米根 系 . 保证 玉 米高 产 玉 米 品种应 选 用苗 期 耐 荫 蔽 . 后劲足 . 增 产潜 力 中耕 将藤 秆埋 人 注 意事 项 : 在 高海 拔地 区 由于无
地和 光 能 的利用 率 . 充分 利 用 土壤 不
双 行 套种 模 式 . 即 1 . 6 7米 的行 宽 . 播 种 2行 马 铃薯 ( 马铃 薯行 距 4 0厘 米 , 株距 3 0 ~ 3 3厘 米 . 2 0 0 0 — 2 5 0 0株/ 6 6 7
平方米) . 2行 玉米 ( 玉 米行 距 4 0厘 米 , 株距 2 3 — 2 7厘 米 , 视 品种 而 定 ) ,
同层 面 的养 分 .减 轻马 铃薯 病 虫害 . 在 马铃 薯 收获后 加 种一 季 晚秋 作物 . 增加 农 民经 济收 入 最重 要 的是可 以 避 免 因单 一 作 物 受 自然 灾 害 大 幅 度
同
既保证 了单 位 面积 的种植 密 度 , 又 改 善 了行 间通 风透 光 条件 . 0 0 0千 克 .磷 肥 玉 米套 作移 栽 新技 术 该 技术 优 质 农 家 肥 2
易操 作 、 收效 大 的优 点 , 植 具 有投 资少 、 是 提 高西 南 山 区粮 食产 量 的 一项 突
马铃薯/玉米套作行比和马铃薯品种选择研究
表 1 供 试 马 铃薯 、 玉 米 品 种 特性 及 来 源
一
6 3 —
1 舭啪
植。 每个小 区 2个条 带 , 2 : 2行 比和 3 : 2行 比每个 条带
2 0 1 3 . 3 试 验 研 究
—
带宽 分别为 1 6 0 c m、 2 0 0 c m. 小 区 面 积 分 别 为 2 5 . 6 m2 , 3 2 m ( 小 区长 8 0 0 c m) 。费 乌 瑞 它 、 中薯
西 南 地 区是 中 国马铃 薯 的主 产 区之 一 。马铃 薯/ 1 材 料 与 方 法 玉米 间套 作 是 该 区 的传 统种 植 方 式 。但 是在 实 际 生 1 . 1 试 验 田概 况和试 验设 计 产 中与 玉米 搭 配 的马 铃 薯 品种 混 乱 ,搭 配行 比不 规 试验于 2 0 1 1年在 重 庆市 北碚 区槽 上 村 ( 1 0 6 。 2 6
范. 这 极大 地 限制 了套作 复合 群体 总产 量 的提 高 。因 0 2 " E , 2 9 o 4 9 3 2 " N , 海 拔高度 6 5 0 m) 进行 。试验用 土质
此 .明确 马 铃 薯 品种 和套 作 行 比对 套 作 总产 量 的影 为黄壤 土 。 肥 力相对 均 匀 , 前 作 为辣椒 及卷 心 白菜苗 。 响, 筛选 出适 宜与 玉 米套 作 的 马铃 薯 品种 和 行 比 , 对 有 机 质 含 量 为 5 . 7 0 g ,全 氮 为 0 . 5 3 g ,全 磷 为 提 高 马铃 薯/ 玉 米套 作 的种植 效 益具 有 重要 意 义 。本 1 . 5 3 g / l 【 g , 全钾 为 4 . 8 4 g / k g , 碱解 氮含量为 7 1 . 7 3 m g / k g , 研 究 对西 南 地 区 主栽 的 4个 不 同类 型 马铃 薯 品种 以 有 效 磷 为 8 9 . 0 0 m g / k g , 速效钾为 6 3 . 7 3 mg / k g , p H 值 及 两 种 常 见 的 马铃 薯/ 玉米 套 作 的行 比 ( 2 : 2行 比和 为 4 . 5 7 3 。供试 马铃 薯 和玉米 特性 见表 1 。 3 : 2行 比 ) 进 行 比较 , 研 究 行 比和 品 种 对套 作 复 合 群 技 术 支持 。
蔬菜栽培:马铃薯、玉米、菠菜间套种模式
考虑因素
在选择间套种模式时,需要考虑不同蔬菜的 生长发育特性、对环境的要求、市场需求等
因素。
种植时间安排
马铃薯
一般在春季或秋季播种 ,生长期约3个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玉米
在马铃薯收获后播种, 生长期约2个月。
菠菜
在玉米收获后播种,生 长期约1个月。
种植密度优化
马铃薯
01
种植密度一般为每亩2000-2500株,根据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
03
根据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一般
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农业防治
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如轮作、深耕等,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如使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 药来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等。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的合理 性,以减少对环境和产品的污染。
产值估算
根据市场价格、产量和质量等因素,对马铃薯、玉米、菠菜的产值进行估算。
成本及收益分析
种植成本
包括种子、肥料、农药、灌溉等种植环节的成本。
采收成本
包括人工采收、运输等成本。
收益分析
根据产值和成本等因素,对马铃薯、玉米、菠菜间套种模式的收 益进行分析。
经济效益比较
要点一
与单作模式比较
将马铃薯、玉米、菠菜间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与单作模式 进行比较。
虫害防治
针对常见的虫害,如菜青虫、蚜虫等 ,可采用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进行防 治。使用化学药剂时需严格按照说明 书上的用法和用量进行使用。
CHAPTER 05
间套种模式设计
间套种模式选择
马铃薯-玉米-菠菜间套种 模式
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技术
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技术陈英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是打破老传统的作物栽培方式,充分挖掘现有的土地和作物边际效应的增产潜力,并且利用当前先进的栽培技术,改善产品品质,提高产品产量,提高单位面积经济利益,达到增收增产的目的。
一、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栽培应注意以下事项1、选茬整地。
两季地区间作套种马铃薯应选择早熟品种,春薯栽培采用地膜覆盖方式,尽可能缩短与其他作物的共同生长期,缓解两种作物共同生长期水、肥及栽培管理等矛盾。
切忌连续载种和重复载种,前作收获后应及时深翻土地,进行蓄墒,播种前进行耕地保墒。
2、选用正确的栽培方法。
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为解决玉米挡光问题,可采用二比二种植方法,即马铃薯和玉米各种2行,行距都为30cm 左右,每幅120cm 宽,马铃薯株间距20cm ,马铃薯和玉米密度为每亩3730株。
对于高秆玉米可用3∶2种植方式,即3行玉米2行马铃薯,玉米行距40cm 、株距30cm ,马铃薯行距60cm 、株距20cm ,马铃薯与玉米的行距30cm ,每一幅宽200cm ,马铃薯和玉米密度为每亩3300株。
3、地膜马铃薯种植深度和选种。
播种深度以10~15cm 为宜,适宜的播种深度,可防止冻伤或晒伤马铃薯块,增加结薯层次,更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主要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
为避免切种刀传播病菌(纺锤块茎、X 和S 花叶病毒)和环腐病,应选用直径为3~3.5cm 的健康种薯或整薯播种。
春种地膜马铃薯成熟后就要进入休眠期,大约需要经过30~100天以上,才会有发芽能力,春季种植的马铃薯,储藏种子的温度为0~4度,随着春季温度的升高,马铃薯的种植也即将开始。
马铃薯比较耐冷耐凉,土壤温度大于5度,就能发芽生长。
4、地膜的选择,地膜的作用主要是保持水份,提高地温。
黑膜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而白膜则不行;黑膜升温稍快,白膜稍慢;白膜可以看清膜下幼苗出苗状况,有利于选择在哪里破膜。
马铃薯与玉米间套模式
间套种植的技术要
03
点
田间布局设计
间作比例
马铃薯与玉米的间作比例一般推荐为2:1或3:1,即每两行 或三行马铃薯套种一行玉米。此比例有利于两种作物充分 利用光照和土壤资源。
行距与株距
马铃薯行距一般为60-70厘米,株距为20-25厘米;玉米 行距一般为50-60厘米,株距为25-30厘米。具体的行距 和株距还应根据地力、品种等因素适当调整。
马铃薯与玉米间套模式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马铃薯与玉米的生长特性 • 间套种植的技术要点 • 马铃薯与玉米间套模式的效益分析 • 马铃薯与玉米间套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前景
引言
01
模式的介绍
间套种植
马铃薯与玉米采用行间套种的方式,一般玉米种植在行距较宽的马铃薯行间, 形成一定的行间距。
互补关系
市场竞争力
间套种植模式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量的提升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 生产成本,从而在市场上形成价格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生态效益
改善土壤环境
马铃薯与玉米间套种植模式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马铃薯的残茬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 肥力;而玉米的生长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合理安排种植时间,确保马铃 薯在生长后期开始衰退时,玉米进 入生长旺盛期,从而充分利用生长 季节和光热资源。
施肥与灌溉管理
基肥施用
追肥管理
水分管理
中耕培土
在播种前,应充分施 用有机肥和磷钾肥作 为基肥,满足作物整 个生长周期的基本养 分需求。
马铃薯生长前期需追 施氮肥,促进植株生 长;玉米在拔节期和 抽雄期需追施氮肥和 钾肥,以提高产量和 品质。
马铃薯套种鲜食玉米设施栽培技术
VS
管理措施
定期检查作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温度、 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预防病虫害。
04
病虫害防治技术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
由真菌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会 导致马铃薯叶片和块茎腐烂。防 治方法包括使用抗病品种、轮作
、减少氮肥用量等。
马铃薯早疫病
主要由真菌引起的马铃薯早疫病 ,会导致马铃薯叶片出现圆形或 近圆形的褐色斑点。防治方法包 括保持田间湿度、轮作、使用抗
和生态效益
设施栽培技术能够实现高效种植 和优质生产,为套种技术的实施
提供有力保障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探究马铃薯套种鲜食玉米的设施 栽培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 物产量,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 撑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实验研究和数据 分析等方法,从设施栽培技术、 套种模式、作物生长状况、产量 等方面进行研究
感、营养价值等。
反季节优势
02
通过设施栽培技术,可以在冬季或春季上市,满足市场需求。
价格优势
03
由于设施栽培可以节省部分成本,因此可以制定更具竞争力的
价格策略。
发展前景与趋势分析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对新鲜蔬菜的需求增加,马铃薯套种 鲜食玉米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技术创新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有更先进的设施栽培技术出现,提高 产量和品质。
栽培基质选择与配比
土壤
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添加适量的有机肥和化肥。
基质
使用蛭石、珍珠岩等轻质基质,按一定比例混合。
灌溉方式与水量控制
灌溉方式
采用滴灌或喷灌系统,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精确灌溉。
马铃薯田间套作模式
本文格式为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 1 页 共 1 页 马铃薯田间套作模式 一、马铃薯、玉米、蔬菜间套作
采纳这种模式可以实现一年四种四收或五种五收。
种植带宽1.6米。
3月初掩盖地膜种植2行马铃薯,行距65厘米、株距20厘米,每亩4100株。
4月底5月初,在马铃薯行间种植1行玉米,株距20厘米。
马铃薯收获后整地,播种4行夏白菜,行距40厘米、株距35厘米,每亩4700株。
8月上旬夏白菜和春玉米收获后施足基肥整地,播种秋马铃薯,并定植秋甘蓝或花菜。
二、马铃薯、玉米间套作
马铃薯选用早熟的鲁引1号品种,玉米选用掖单22号品种。
种植带宽80厘米。
播前每亩施土杂肥5000公斤、硫酸钾复合肥50公斤。
马铃薯2月中旬催芽,3月上旬培70厘米宽的垄,掩盖地膜后播种,每垄栽1行,穴距20厘米。
5月上旬,在垄沟内种1行玉米,株距20厘米。
春马铃薯收获后平整垄沟。
秋马铃薯7月中旬催芽,8月10日前在玉米行间施土杂肥2500公斤、复合肥40公斤后播种每行相距20厘米。
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模式
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模式1、春马铃薯:选用费乌瑞它、荷兰薯、中薯系列或其他脱毒薯种。
每亩基施有机肥2000-2500公斤、45%硫酸钾复合肥50公斤,整地做高畦,畦宽4米。
2月20日前后播种,每畦播8行,穴距20厘米,每亩播6000穴左右。
播后覆盖地膜增温。
出苗后在3月中下旬破膜放苗。
现蕾前根据植株长势早施追肥,在距植株10厘米处打10厘米深的洞穴追施,每亩施尿素7.5-10公斤,同时喷施1%尿素溶液和0.5%磷酸二氢钾溶液。
花期注意防治晚疫病和蚜虫等病虫害。
5月下旬采收春马铃薯。
2、鲜食春玉米:选用郑黑糯1号、郑白糯6号、特甜1号、沪玉糯等品种。
3月底至4月初在春马铃薯畦沟内播种1行春玉米,播种深度为3厘米,每亩定苗1800株左右。
播后盖细土。
4月底至5月中旬因苗早施拔节肥和穗肥,在大喇叭口期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灌心防治玉米螟、鲜食春玉米8月初采收。
3、夏玉米:选用株型紧凑的郑单958品种。
5月底春马铃薯采收后,在畦中间播种2行夏玉米,2行夏玉米间距为50厘米,夏玉米与春玉米间距为1.75米,每亩定苗2500株左右。
播前每亩施玉米专用肥40-50公斤,拔节孕穗期每亩施尿素15-20公斤。
重点防治好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
夏玉米9月底至10月初采收。
4、秋马铃薯:选用东农303、中薯系列等品种。
播前20天将种薯放在阴凉潮湿、通风避光的房内催芽,地上铺一层5厘米厚的湿沙,上面排放种薯,种薯排好后再盖湿沙,这样一层湿沙一层种薯相间排放,共排放2-3层,最上面盖一层湿稻草,保持薯堆较低温度和一定湿度,直到种薯发芽。
8月中下旬至9月初在玉米大行间播种8行,每亩播5500-6000穴。
播前每亩施有机肥2000-2500公斤、三元复合肥40-50公斤;齐苗后每亩施尿素10公斤;看苗补施块茎膨大肥,以钾肥为主;植株封行后根外追肥。
播后畦面覆盖稻草或麦秸,有条件的可覆盖遮阳网。
出苗后结合施肥中耕除草、培土、清沟。
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PPT演示文稿
有关概念
• 立体种植(multistory
cropping)在同一农田上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
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源自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
、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
种植的特点,都有构成复
合群体的阶段,因此,实
际上间、混、套作是立体
种植的总称。
18
• 国际上一般采用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来反映间、混、套作的土地利用效 益。
• 土地当量比>1,表示间、混、套作有利;且 大于1的幅度愈高,增产效益愈大。
19
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
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 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
Yi 代表单位面积内间、混、套作群体中的i作物的实际产量; Yij 代表该作物在同样单位面积上单作时的产量。
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 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 方式。
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个体之 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 间作的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 但作物共处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作物的共 处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间作时, 不论间作的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
在人多地少、人畜力比重较高的地区间、混、套作发展较为广泛。 在机械化技术与间、混、套作结合上,还有许多课题值得研究
23
世界间套作发展
– 历史久远 – 类型丰富 – 广泛分布在非洲、中南美洲、亚洲(人多地少)。
➢ 处于热带的非洲、中南美洲,热量资源丰富,主要靠降雨,受干湿季影
响较大,耕作粗放,广泛采用间混作,也有部分套作,。目的是形成一 个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以求稳定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月26日 8062.90 月 日 8月12日 7284.73 月 日 9月4日 月 日 6705.30
C处理不同边行株高(cm)方差分析 处理不同边行株高( ) 处理不同边行株高
边行 日期 边一行 6月9日 月 日 7月8日 7月 8日 7月26日 月 日 8月12日 月 日 9月4日 月 日 74.23 218.33 280.00 273.08 277.00 边二行 79.77 223.67 276.23 269.10 269.33 边三行 76.87 225.67 283.03 276.08 276.00 F值 值 1.200 0.283 0.255 0.215 0.485 P值 值 0.328 0.763 0.779 0.809 0.625
C处理不同边行单株叶面积(cm2)方差分析 处理不同边行单株叶面积( 处理不同边行单株叶面积
日期 6月9日 月 日 7月8日 月 日 7月26日 月 日 8月12日 月 日 9月4日 月 日 边行 边一行 586.39 6238.42 9431.89 8238.75 7800.95 边二行 639.50 7001.27 8800.31 8100.49 7381.76 边三行 516.46 6910.72 8438.76 7440.78 6948.59 F值 值 1.700 0.360 0.906 0.932 0.668 P值 值 0.216 0.712 0.425 0.416 0.527
C处理玉米各边行生物性状方差分析表 处理玉米各边行生物性状方差分析表
生物性状 玉米棒干重 (g) ) 玉米杆干重 (g) ) 玉米茎粗 (cm) ) 玉米杆鲜重 (g) ) 边一行 314.05b 162.77bB 6.96bB 412.52bB 边二行 200.56a 108.22aA 5.73aA 227.43aA 边三行 223.03a 111.88aA 5.53aA 211.093aA F值 值 5.314 11.93 17.49 5.50 P值 值 0.047* 0.008** 0.003** 0.04*
7月25 23.41 月 abAB 日 8月11 26.51 月 aA 日 9月4 24.26b 23.18 bAB cAB abA 30.46c 29.76b 27.02 C cC aAB 20.79a 20.53a 20.19 A A aA 19.53 19.40 19.57
2010年玉米膜下土壤温度方差分析(℃) 年玉米膜下土壤温度方差分析( 年玉米膜下土壤温度方差分析
时间 6月8日 7月7日 A 21.31 22.49 B 21.87 22.58 23.69 28.47 20.54 19.90 C 21.63 22.09 23.90 28.83 21.03 20.47 D 21.61 22.37 24.23 28.47 20.97 20.47 E 20.48 21.38 23.30 27.40 20.49 20.77 F 22.00 22.17 23.32 26.26 20.56 20.17 G — — — — — — F值 1.32 1.24 2.29 2.61 1.47 0.75 P值 0.32 0.35 0.11 0.08 0.27 0.60
茎秆干重(g) 199.81 茎秆干重( ) 穗长( ) 穗长(cm) 穗粗( ) 穗粗(cm) 穗粒数 千粒重( ) 千粒重(g) 出籽率( ) 出籽率(%) 18.93 16.23 667 343.30ab c 0.551
308.70ab 358.07b c c 0.576 0.564
300.97a 363.5c b 0.573 0.587
不同处理玉米边一行叶面积( 不同处理玉米边一行叶面积(cm2)方差分析
处理 日期 A 6月9日 月 日 7月8日 月 日 621.88 7994.00 B 465.70 7712.39 8269.25 8487.45 7696.17 C 586.39 6238.42 9431.89 8238.75 7800.95 D 533.48 7409.03 9340.71 8955.86 7633.14 E 507.72 7752.27 9129.83 8155.95 7341.33 F 561.12 7587.48 8573.63 8158.78 7158.85 1.393 1.35 1.772 1.416 0.449 F值 值
不同处理玉米和马铃薯产量平均值
产量 (kg/666.67 m2) 玉米理 论产量 玉米实 际产量 玉米单株 理论产量 玉米单株 实际产量 马铃薯理 论产量 马铃薯实 际产量 处理 A B C D E F G — — — — F值 值 10.21 5** 19.97 1** 10.31 6** 6.973 **
C处理边行产量方差分析 处理边行产量方差分析
边行 边行产 量(kg) ) 边一行 7.527b 边二行 6.150a 边三行 5.350a F值 值 8.340* P值 值 0.019
不同处理玉米边一行产量方差分析
处理 A B 8.667bc BC C D E F F值 值 P值 值 边行产 8.167abA BC 量(kg) ) 7.527a 9.050c 7.433a 7.517a 6.803* 0.00 AB C A AB * 3
9月28 月 19.70 日
2010年玉米膜下土壤湿度方差分析(%) 年玉米膜下土壤湿度方差分析( ) 年玉米膜下土壤湿度方差分析
时间 6月8日 月 日 7月7日 月 日 月 日 7.6 7月25日 cm 8月11日 月 日 9月4日 月 日 9月28日 月 日 6月8日 月 日 7月7日 月 日 月 日 20 7月25日 cm 8月11日 月 日 9月4日 月 日 9月28日 月 日 A 28.09 39.70 37.56a 25.46 20.54 37.39 27.47 40.44 43.28 27.81 23.53aA 42.46b B 29.00 50.06 40.24a 25.53 18.26 37.13 28.13 40.57 44.91 31.36 22.33aA 35.83ab C 22.51 46.24 46.93ab 25.32 16.29 40.34 20.08 37.13 44.28 31.18 19.07aA 36.24ab D 28.81 35.17 38.29a 23.28 17.88 29.60 29.43 34.20 39.50 24.21 24.33aA 29.13a E 31.61 48.14 51.64b 29.87 27.41 39.10 30.60 44.09 50.27 28.61 32.5bB 45.28b F 30.80 41.28 41.82ab 25.57 22.13 27.30 23.09 40.17 41.92 29.80 22.41aA 31.92a F值 值 0.50 0.83 3.120* 0.95 0.84 2.26 3.08 0.66 0.95 0.99 6.48** 3.85*
不同处理玉米生物性状平均值
处理 玉米生物性 状 茎粗( ) 茎粗(cm) A 7.10ba B 6.25a 134.39 17.63 15.87 674 291.45 a 0.558 C 6.08a 127.62 18.22 16.09 659 D 7.70b 258.43 21.30 16.87 730 E 6.03a 120.17 17.13 15.70 578 F 6.47a 199.6 9 18.47 16.50 651 F值 值 4.132 * 1.607 2.246 0.852 1.561 3.139 * 0.531 P值 值 0.02 0.232 0.116 0.539 0.244 0.049 0.749
不同处理玉米边一行株高( ) 不同处理玉米边一行株高(cm)方差分析
处理 日期 A 6月9日 月 日 7月8日 月 日 7月26日 月 日 8月12日 月 日 9月4日 月 日 77.62 243.67 275.63 268.63 274.00 B 75.48 237.33 266.77 269.55 271.67 C 74.23 218.33 280.00 273.08 277.00 D 74.22 231.67 269.83 268.50 267.67 E 77.12 228.53 270.30 275.75 266.00 F 73.25 233.00 280.82 272.45 266.67 0.366 2.687 0.488 0.096 0.173 F值 值
2010年马铃薯行间土壤湿度方差分析(%) 年马铃薯行间土壤湿度方差分析( ) 年马铃薯行间土壤湿度方差分析
时间 6月8日 月 日 7月7日 月 日 7.6 cm 7月25日 月 日 8月11日 月 日 9月4日 月 日 9月28日 9月28日 6月8日 月 日 7月7日 月 日 20 cm 7月25日 月 日 8月11日 月 日 9月4日 月 日 9月28日 月 日 A 19.20 34.60 28.94 19.82 dC 17.60 27.37 25.54 34.17 31.88 23.49 24.49 31.13 cB B 21.79 31.78 24.63 14.06 abAB 18.73 27.42 22.47 40.10 30.73 23.63 22.04 26.14 bB C 20.49 34.88 22.83 16.08 bcABC 19.50 25.57 21.82 33.97 29.88 22.53 22.43 28.07 bcB D 21.64 32.97 26.81 15.52 abABC 18.26 24.14 23.99 33.13 36.03 19.09 23.06 25.87 bB E 21.81 38.28 35.00 19.31 cdBC 20.88 29.61 27.48 35.97 35.30 24.16 25.07 32.31 cB G 17.33 30.71 24.42 12.21 aA 13.93 21.52 20.24 35.00 31.42 20.68 17.94 19.31 aA F值 值 1.48 2.07 2.99 6.603 ** 1.59 0.99 1.83 0.49 0.73 2.75 0.59 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