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_-_周南中学MUqMKl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3教时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一)课文起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询《六国论》“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2、荆轲刺秦王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
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
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5段)=〉准备匕首淬4、(6段)=〉配备副手敢、忤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秦王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天下(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共诛(3)物:①督亢地图;②樊於期头;③天下利匕首(五)(《辞典》壹五0页)以1994年高考题为例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1)人:何子平、顾凯之(2)事:归家养母子平孝顺,忠诚不二(3)物:俸禄(4)作业:讨论处理8道小题第二教时:研读二、三部分第三教时:荆轲形象分析及型轲刺秦王的认识,课后作业。
2023最新-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
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教育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B、能力训练目标:(1)鉴赏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C、情感培养目标:(1)辩证的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2)学会历史唯物主义法,辩证的分析人物形象四、说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切实落实教学,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A、重点:(1)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B、难点:文言现象(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把握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这篇文章是高中文言的第二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只是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比解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学问与力量: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二、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四、课时支配:三课时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复习《战国策》相关内容2、借助解释、工具书理解课文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三、教学方法:分组争论法、提问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日,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信任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化的了解。
师: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生:《战国策》师: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下面我们来沟通一下?生:《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谈论辩时的政治主见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谈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学问,来谈一谈?生: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
2023最新-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可爱的给家人们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荆轲刺秦王》。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荆轲刺秦王的敬仰之情。
(2)体会忠诚、勇敢、正义等传统美德。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把握。
2. 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诗人情感的领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意象,解读诗歌深层含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人情感。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意象,解读诗歌深层含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成绩:通过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冲突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支配】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课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索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③写鬼写妖出类拔萃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
今日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
(板书课题)二、识人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反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举了荆轲。
田光为保守隐秘而_。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2、他对巴特勒先生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3、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足为训,因眼前困难气短更不可取。
5、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6、他认为这是自作多情,不足为训。
7、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8、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9、他们宣扬偶像神异,诱惑愚民,和道教同样不足为训。
10、缺乏人文主义情怀和学识基础的官僚法学固然不足为训,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和经验支持的士大夫法学也同样落伍于时代。
11、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他的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实投机取巧,不足为训。
12、西方人生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嘶咬不清,不足为训;13、贬抑者的偏激之词固然不足为训,但对张炎词某些方面缺陷的批评往往能一语中的。
14、在我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跳梁小丑,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恶根,一个被雇用的亡命之徒,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15、不少理论家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大规模介入,这个时期的理论家仿佛丧失了民族传统,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不足为训。
16、因此,鼓动狭隘的爱国情绪,不分皂白地驱赶洋人是不足为训的历史阴暗面。
17、再比如创造社,过去我们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它的成员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现在看来这样的看法不足为训。
18、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卑微可笑,不足为训啊。
19、这是过分机械性的量化,不足为训。
20、孝琪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
21、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22、至于明人批注,只反映元未行省被允许便宜行事以后的情况,并非元代通制。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文章详细描绘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展现了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分析、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内容分析,主题思想探讨。
难点:荆轲英勇无畏精神的感悟,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讲解重点字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 文章内容分析:带领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感悟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
5.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文章内容分析、主题思想3. 重点:文章内容分析、主题思想探讨4. 难点:荆轲英勇无畏精神的感悟、文言文阅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分析文章内容,感悟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爱国情怀的理解。
2. 答案:(1)课后自主完成,家长签字。
(2)文章详细描绘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展现了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
(3)爱国情怀是人们对祖国深厚的感情,表现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章节:第二单元第四课《荆轲刺秦王》内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课文《荆轲刺秦王》。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课前引入: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思考秦国的统治和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内容讲解: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 修辞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5.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内容:人物形象:荆轲、秦王故事情节:刺秦王的经过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爱国主义情怀:作者的表达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概括课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
答案:1. 课文《荆轲刺秦王》讲述了荆轲为了报国仇家恨,刺杀秦王的故事。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拟人等,如“荆轲之剑,刺秦王之胸,犹如虎口拔牙,鼠口夺食。
”形象地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和危险。
3. 通过课文学习,我理解到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祖国的和平与繁荣。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一、课题:《荆轲刺秦王》二、讲课人:伍洲三、年级和班级:高中模拟班级四、教学目标:(一)知识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鉴赏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情感培养目标:1、辩证的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2、学会历史唯物主义法,辩证的分析人物形象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难点:1、文言现象(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把握六、教学方法:讲授法a)通过诵读法,帮助学生更好的品味熟悉课文b)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课文主题c)通过暗示法,带领同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七、教学时数:二课时八、教学用具:课本,多媒体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军事战争中较为常用的战术,其核心是斩杀敌方的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
大家所熟悉的美国攻打伊拉克就是采用的这种战术。
也就是擒贼先擒王。
而在我国古代也有人用过这样的战术,那就是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命令荆轲刺杀秦王。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惊险的刺杀故事。
(老师板书:荆轲刺秦王)二、整体把握(一)首先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人物荆轲的概况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原名庄柯,到了燕国以后,才改名为荆轲。
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好友之一。
(二)关于《战国策》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战国策的情况,了解本文的出处。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记载了东周至秦并六国时的史实,作者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证,汉代刘向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沿用至今。
全书共三十三篇,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和一篇,中山一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第一部分: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a.秦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
b.秦国的变化、影响。
c.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
2.文本讲解(30分钟)a.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4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4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时安排】2教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补充: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
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
”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
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二、整体感知互动设计1:补充注释(略)正音正字: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互动设计2:讨论疑难词句:1、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
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6篇)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6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运用历史唯物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三)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二、教学过程:1、《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使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及故事情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刺秦王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故事情节。
2. 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深入剖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感受荆轲刺秦王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强语感培养。
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2. 评价方法: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3. 评价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以及情感态度的体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是否得当,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目标是否得到有效实现。
2. 反思方法:通过学生的反馈、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等方面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拓展主题:以荆轲刺秦王为主题,进行相关历史事件的延伸学习,如战国四公子、秦朝的兴衰等。
初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初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特别是荆轲的形象。
•掌握“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了解战国末期历史背景,理解“荆轲刺秦王”事件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批注、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荆轲的侠义精神和爱国情怀,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荆轲的人物形象分析•课语言的艺术特色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分析荆轲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o搜集有关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史料相关资料。
o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原文、图片、视频等。
•学生准备:o预习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荆轲刺秦王事件的背景是什么?▪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语言有什么特点?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展示图片: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图片或视频。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荆轲刺秦王事件了解多少?•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
2.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整体气势和情感。
•讨论:o荆轲刺秦王事件背景是什么?o荆轲刺秦王事件的结果如何?o荆轲刺秦王事件对后世有什么影响?3. 人物形象分析•讨论:o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o课文中的哪些细节体现了荆的性格特点?•举例分析:o荆轲的侠义精神:“樊於期,秦王之仇也,愿为大王报之!”o荆轲的爱国情怀:“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已具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o荆轲的勇敢和自信:“樊於期以其所有,予秦王,秦王必喜,使之入秦,以图大事,可乎?”o荆轲的失败:“秦王急引剑,而起,以击荆轲。
初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学习体会荆轲以身国、反抗暴秦的侠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古代叙事散文塑造人物形象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并能举一反三,运用在阅读和写作中。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句翻译,提高翻译能力。
(2)、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全文。
能力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等思考领悟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文章刻画的场景与生动的人物形象。
内容
《荆轲刺秦王》
时间
2.19
地点
九年级办公室
主备人
参加人员
过
程记录教材析《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文篇目。记叙的是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形象,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这样的课文对学生来讲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但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高中新教材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所以文言基础知识积累仍是很重要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积累文言知识,同时也要注意荆轲形象的刻画。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解文章内容以后,与同学展开评述或辩论,对荆轲的形象和刺秦的行为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3、播放相关视频,强化学生感性认识;
4、主动探究,不预设答案,强调言之成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课
文
分
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问题四、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陶说?为什么?
看课后陶渊明诗歌后展开讨论,不预设答案,可各抒己见。
提供看法,仅供参考: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作者运用点面结合与“蒙太奇手法”——
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
特定镜头(既祖,取道)
全景镜头(士皆垂泪啼泣)
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问题三、试分析作者在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时运用了哪些手段?
播放视频片段——讨论分析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讨论太子丹在人格上的缺陷。(要有具体事实)
提示:施恩图报,急于求成,胡乱猜疑。
问题二:作者如何在易水送别中营造气氛的?
思路:读文段——想象场面——视频播放――研究讨论
场面:“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
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3、词类活用现象:
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
樊於期乃前曰
其人居远
使使以闻大王
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群臣怪之
箕踞以骂曰
4、文言特殊句式:
心情: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太子丹的态度: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
歌声: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 忤(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创(chuāng) 揕(zhèn) 拊(fǔ) 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战国四大刺客见资料。
二、介绍《战国策》及文章背景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古今异义现象:(出示幻灯片)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问题五、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1.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介绍古人对荆轲的评价——
非议:苏轼“始速祸焉”
鲍彪“轲不足道”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
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二、布置课后作业:
寻找文章中的文言现象,并归类整合。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三学时(总第学时)教案
1、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指名到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补充)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周南中学高中语文课程教案
课题
荆轲刺秦王
主备课人
胡锦云
上课人
时间
2007-9-6
年级
高一
班级
课
程
目
标
知识
与
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过程
和
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③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二学时(总第学时)教案
一、研究探讨:
问题一: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探讨思路:找现象——作分析——下结论
荆轲:
①荆轲的“智”:
a) 私见樊於期
b) 顾笑秦武阳
c) 为自己解围
d) 荆轲有所待
e) 厚遗秦蒙嘉
②荆轲的“勇”:
a)顾笑武阳 年十二杀人——色变振恐(侧面衬托)
6、翻译下列句子: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B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E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F 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G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H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I 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J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K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7、背诵“易水送别”一段。
8、写一篇关于荆轲的历史人物小评论,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个人备课
课
后
反
馈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