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哲学手稿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度探讨卡尔马克思在其早期不朽巨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萌芽与发展轨迹。
这部手稿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现实深刻剖析的产物,也是他后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起点。
尽管该手稿在其生前未曾公开出版,但其内容对后世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异化劳动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理想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继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出一种超越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构想——共产主义。
他强调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属性,认为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才能恢复劳动的社会性和人性,进而实现个人的真正解放和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本文的第一部分将首先回顾《手稿》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随后集中分析马克思在手稿中如何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来展现其共产主义理念的逻辑起点,进而探讨这一早期思想如何预示并推动了马克思后期成熟共产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系统的梳理与诠释,《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力求揭示马克思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初步设想,以及这一设想对于理解和实践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长远影响。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奠定了其日后成熟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这一时期,他不仅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而且试图通过哲学的维度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植根于对异化劳动的深刻洞察之中,他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其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异化关系,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而是变成了奴役工人的手段,进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了劳动对于人类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能真正恢复其自由全面的劳动本质,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因果关系
相互作用
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最高
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 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 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 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精选完整ppt课件
36
异化劳动
共产主义
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
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 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 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精选完整ppt课件
25
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 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 觉得不舒畅。
他的劳动
不是自愿劳动, 而是被强迫的 强制劳动。它 不是满足劳动 需要,而只是 满足劳动需要 以外的那些需 要的一种手段。
精选完整ppt课件
26
其次,劳动的
异己性表现在:
精选完整ppt课件
13
核心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
人的解放
共产主义理论
精选完整ppt课件
14
(一)异化劳动理论
1、“异化”概念 2、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3、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精选完整ppt课件
15
1、异化概念(alienation)。原意为分
离、疏远、陌生化。17-18世纪主要是指权利的 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等。
他们提出,重新分配、拉平补齐,这
就是“共产”!在马克思看来,他们所提
出的否定私有财产实际上“不过是私有财 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
精选完整ppt课件
40
——把公有制仅仅理解为物质财富在所有 社会成员中的平均分配
因此,对不能当作私有财产加以分配的东
西,统统抛弃、消灭。如人的天赋、才能、个 性、知识等等,因不能平均占有,就主张统统 毁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
1844年3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
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手稿,从马克思写的序言来看,《手稿》是马克思当时设想的一个庞大写作计划的一部分。
在《手稿》里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且表示要进一步批判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的反动思潮;正在这时恩格斯于1844年9月到了巴黎第二次见到了马克思,这次会见他们发现两人的观点完全一致,并且从此开始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无产阶级理论家的密切合作。
当时,两人一致认为,必须进一步批判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反动思潮,马克思就终止了《手稿》的写作,和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
同马克思的大部分早期著作一样,《手稿》当时未能发表。
1927年《手稿》部分译文第一次在《<神圣家族>的准备工作》这一标题下《马克思恩格斯文库》里发表。
l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在《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的标题下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些片断。
1931年1月,迈尔在苏黎世的《红色评论社会主义月刊》上报导说:发现了马克思的一部早期著作,并且说是带有提要性质的手稿。
1932年由齐·朗兹胡特和迈尔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发表了《手稿》,但是仍然不全。
同年稍晚,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德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才第一次以现在的标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
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
其次,手稿中的自然主义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在面对 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时,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只有顺应自然、 尊重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提醒我们认识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应该这些变化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来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 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一些经典理论,其中包括异化 理论、自然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异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人的本 质的异化,使工人在劳动中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相分离,失去了对劳动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自然主义则强调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 不是与之对抗。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变革的根本 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 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研读
基本内容
在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卡尔·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无 疑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部手稿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 位,也是对人类思想史的巨大贡献。本次演示将通过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背 景、分析手稿的逻辑结构、阐述自己的观点及举例论证等方式,全面探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谢谢观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阐述。例如, 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行其道,许多工人因此失去了工作,沦为资本 家的奴隶。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现象,工人在劳动中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相 分离,失去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主义呼吁人们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技术和工业的发展。
马哲政治经济学手稿
·第三手稿
· 私有财产和劳动 ·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
需要、生产和分工
货币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
什么是共产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和平均共产主 义”的结合版?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种“共产主
义”
·普鲁东小资产阶级的共产主义 ·以傅里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以巴贝夫为代表的平均共产主义 ·议会的共产主义
·无政府共产主义
《手稿》中对上述几种“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义” 的理解
·粗陋的共产主义
·社会心理基础是对财富的嫉妒心和平均主义欲望, 是向简陋的原始生活的倒退,最终只能走向普遍 的贫穷
·政治性的共产主义
·只是政治上的解放,还没有完全摆脱私有财产的 束缚和制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 产主义的理解
·异化劳动的原始形式产生了私有财产,同 私有财产一起存在和发展,互相作用
·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人的自我异化的积 极扬弃
·讲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种现实的运动
总结
· 《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 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其内容极为 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一份 独特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源地。 作为处于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的著作, 它是马克思在前一阶段已经达到的成就的 基础上前进,是对《论犹太人问题》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重要论点的 进一步发挥,从而帶来了马克思主义发展 史上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
谢谢
浅谈对共产主义的
理解
——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有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 介
· 《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约写于1844年5 月底6月初至8月,是 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 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 下的一部手稿。 19世 纪40年代,当时马克 思 (26岁)流亡在巴 黎,写下这批手稿, 所以又称“巴黎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意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意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著作,同时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个时期的马克思对于当时社会状况和人类历史的进步做了深度的剖析,并提出了关于解放人类的观点。
虽然这部手稿在当时并未被广泛传播和理解,但它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依旧不行轻忽。
起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强调人的自由解放。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剥夺了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使其成为被剥削的工具。
他认为人类的根本解放务必建立在经济基础的改变上,要摆脱现实中的压迫和剥削。
这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教育应该重视培育个体的自由意识和独立沉思能力,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竭力摆脱任何形式的压迫和束缚。
其次,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人的全面进步。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只是机械的生产工具,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人类本质和创设力。
马克思主张消除人们之间的等级和阶级差别,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对等的进步机会。
这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提示我们应该重视培育同砚的多元智能,培育他们的个性和创设力,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再次,马克思在手稿中呼吁人们建立团结合作的社会干系。
他强调个体的价值和权利务必与社会整体的利益相结合。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竞争和利益冲突,导致人们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他主张建立一种公平宁对等的社会秩序,通过合作和互助实现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和谐。
这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提示我们要培育同砚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共享精神,教会他们照顾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增进和谐的社会干系。
最后,马克思在手稿中指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公正现象。
他认为私有制和利润唯一的追求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使社会不对等加剧。
马克思主张消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共同拥有和控制,以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公平机会。
这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引发了我们对社会公理和公平的沉思。
浅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论述
浅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论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当时年仅26岁的马克思博士流亡巴黎时写下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时至今日,手稿还是马克思主义众多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是最难懂的文本之一。
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现实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手稿》)这部著作中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本文从文献解析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几千年哲学史中各派对此问题都有自己的解答。
随着当代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这个问题再次成为哲学的焦点。
《手稿》虽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的独到而深刻,值得认真学习。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科学的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将有助于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人与自然统一的内容 1.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1)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是人的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为了生存而必须与之处于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无机身体。
马克思说:“人的肉体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可见,“人与自然界是不能分离的,是人的必不可少的,无法隔离的组成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
(2)自然界是人的精神源泉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也是人的精神源泉。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个体。
唯物主义、辩证法、政治经济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之针锋相对 的是 , 《 手稿》 问世 之后 , 这份 “ 《 神圣 家族 》 的
丰硕 的研 究 成果 ; 其次 , 随着 历 史 唯物 主 义 哲学 方 法 和
度的游移?其三 , 如果说《 手稿》 的主体 内容是 “ 国民经 济 学批判” , 那 么这一“ 批判” 与《 资本 论》 的“ 政 治经济学批
判” 之 间到底是怎样 的一种理论关 系?
如何理 解 “ 青年 马克 思” 的 唯物主 义
今天, 是 重读 《 1 8 4 年 经济 学哲 学 手稿》( 以下 简 称 《 手稿》 ) 的时候 了。这是 因为 : 首先 , 经过 多次 的论 战和 多年的探索 , 《 手稿 》 研 究 已经成 功摆脱 了“ 青 年 马克思 ” 问题 的纠缠 , 围绕 《 手稿 》自身 的文本 和逻辑 形成 了颇 为
的论 述 , 而 在 这 一 部 分 的 写 作 中又 为 什 么 发 生 了 理 论 态
问题的讨论 达 到 白热 化程 度 , 从 根 本 上说 , 这并 不 是 由
《 手稿》自身所达 到的思想 水平 所决 定 的, 而是 由西方 学
者在马克思主义话 语解 释权 问题上 同苏 东“ 正 统 马 克 思
实 的基 础。在 既有研究 的基 础上重读 《 手稿》 所需要解 决
的三个 问题 是 : 其一 , 如果 说“ 异化 劳动” 的理论基础 是费 尔 巴哈的人 本学 唯物 主义 , 那 么马 克思 到底 在何 种 意义 上将 “ 强调 自然” 和“ 强调 政治 ” 结合 起来 ?其 二 , 在论 述 “ 共 产主义” 的过程 中 , 马 克思何 以转 向对 黑格 尔辩证 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4月至8月在巴黎时写的,从《序言》中看出,这是马克思未完成的一部独立著作,“它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些基本原理,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特别是把异化问题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译后记)
的批判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不容易理解的,我觉得马克思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严谨性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而关于异化劳动及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这两方面的内容我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尽量使自己能理解马克思关于上述两方面内容的论述,在思考过程中,我还有许多问题未能理解,如“何谓对象化?”“当劳动者越来越多而社会所能提供的保证其生存所需的机会(就业等的机会)越来越少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类的存在物与自然存在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理解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本质是否有真假之分,我认为本质天然就是真的,假的就不能称之为本质”“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知识为最高存在,而绝对知识又是什么呢?是否为真理?但真理在我看来又是相对的”等等,我希望这些问题能与感兴趣的人们一起探讨。
当然,在本书中,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是相当精彩和值得一读再读的,其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关内容的论述是我们读好《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的理论前提,我们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相关内容(工资、利润、货币等)的思想,我们在阅读《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时就会轻松许多,当然,我认为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对我们的理论提升作用是非常大的,其有助于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推荐大家抽空来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历史背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亦称《巴黎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4-8月在法国巴黎写的一部手稿。
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即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已最终地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并开始了向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接近。
《手稿》的写作是马克思旱期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曾经历了两次决定性的转折。
第一次是在《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回到克罗茨纳赫。
为了反思在《莱茵报》期间亲身接触到的现实社会的政治斗争,解决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的矛盾所产生的“苦恼的疑问”,他阅读并研究了有关法国、英国、德国的20多部历史著作,写出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了法的关系如同国家形式一样决定于“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的解剖侧应求之于政治经济学的结论。
这既标志着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也说明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马克思思想深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是1843年10月底,马克思迁往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巴黎。
在这里,马克思亲自参加了工人的革命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到物质力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意义,写出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两个转变,为了进一步揭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的秘密,马克思搜集了大量的材料,细心地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打算写一部《国民公会史》.然而,这种研究使他认识到,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而阶级斗争又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
这时,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也给马克思很大启发,使他进步认识到只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础上,才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改造方式。
于是,马克思放弃了《国民公会史》一书的写作,并改变了他原定的既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庞大计划,开始系统地研究从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经过斯密和李嘉图到萨伊、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从对政治法律的批到深入到对经济的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一、本文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哲学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著作,标志着其哲学思想的早期形成和经济学研究的初步探索。
本文旨在探讨《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分析其对马克思后续思想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在整个哲学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手稿》主要探讨了劳动、异化、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等核心概念,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人的本质异化。
这一思想的形成,为马克思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唯物史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手稿》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
它标志着马克思从早期的人本主义哲学向唯物史观的转变,同时也是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社会问题的开端。
因此,本文将从《手稿》的核心思想出发,分析其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通过对《手稿》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演变过程,还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不仅展示了他对经济学和哲学的深入思考,更预示了其后续理论发展的方向。
该手稿主要围绕三个核心内容进行阐述: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劳动实践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借鉴。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等经济现象背后的不平等和剥削。
马克思指出,这些经济现象不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的体现,它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了劳动实践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
他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1844年4—8月于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现在的名称是后人加的。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
1927年,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上,后重印于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3版上,标题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
1929年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法文杂志上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为标题发表了一些片断。
1932年,德国社会党人S·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对手稿进行整理后,用原文发表在《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1卷中,标题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个版本略去了《手稿》的第一部分。
同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1部分第3卷首次用原文全文发表了《手稿》,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中译文编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现在出版的《手稿》的结构是编者加工整理而成的。
《手稿》中的有些篇章(《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标题是马克思原稿就有的,另一些篇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手稿》是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工作的记录。
它主要由马克思在阅读过程中对原书的摘录、概括的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组成。
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手稿》共27页。
在这27页稿纸上,马克思每页都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纵栏。
前16页,马克思在这三个标题下主要摘录了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批判性的分析。
从第17页开始,马克思只写“地租”一部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读后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联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马克思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也是他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初步探索。
在此篇文章中,马克思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
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美和美感的起源,为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它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光辉起点。
手稿的发表,引起了西方人研究马克思主义转向,不断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转向哲学,促使了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是由三个笔记组成:一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
马克思把斯密学说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范畴加以比较分析,揭示了斯密学说的矛盾。
他把笔记本I分作三栏,各栏分别加上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
是马克思对约·拉·麦克库洛赫《论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特殊对象和重要性》(法译本)及该书译者吉·普雷沃写的《译者对李嘉图体系的思考》作了摘要。
把“现代国民经济”即“李嘉图、穆勒等人”的观点同斯密、萨伊的观点相对照,看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差别。
是马克思的思考与笔记1和2的补充。
补充一:《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先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向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发展作了简短补充,然后以比较长篇幅论述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抛弃人的自然异化。
补充二: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补充三: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以上这些含有从书中的摘选和百度百科的诠释,我自己把它归纳为:(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以人的本质为思考中心的哲学批判;(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批判已不再局限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而是对黑格尔一般辩证法的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介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
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在马克思从未发表。
直到1927年,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原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梁赞诺夫院长主持将其中的部分译文以《〈神圣家族〉的预备著作》为题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 卷,当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1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编者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关于需要、生产和分配的札记》为题发表了另一些片断。
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院长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编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
几乎在同一天,两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作家(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在他们编辑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1932年阿尔弗勒德•克勒讷出版社莱比锡版)中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个德文版本。
这两个德文版手稿全文刊出以后,很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
法文本和意大利文本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出版。
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
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手稿自问世以来近80年,经历了许多神奇遭遇,也担当过不少重大历史角色。
时至今日,它还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最难懂的文本之一。
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一、写作背景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
1844年4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
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二、直接动因1.还在大学读书的青年马克思参加了黑格尔左派活动,1841年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虽然在这篇论文中所持的哲学观点还完全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但是就其政治观点来看已经表明马克思是一位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了。
2.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在这一时期的斗争实践中,特别是通过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状况的研究,马克思开始认识到各个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和他们的物质利益相联系的,推动了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
3.马克思离开《莱茵报》来到罗茨纳赫,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来总结分析他在《莱茵报》时期遇到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他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和国家的问题相联系的,这动摇了马克思原来所信仰的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因此马克思决定重新剖析黑格尔的国家学说。
4.1843年9月,马克思开始和卢格创办《德法年鉴》,期间写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彻底完成了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三、出版情况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
1927年,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上,后重印于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3版上,标题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
1929年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法文杂志上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为标题发表了一些片断。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摘要: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而且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劳动美规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手稿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资、地租、异化劳动、无产阶级革命等,其核心思想是异化劳动理论;第二手稿的现存部分对私有财产的关系作了考察,仅占原手稿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其他部分已经散失了,第二手稿应该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手稿研究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并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一般哲学,其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具体探讨了:美的本质和起源、美的规律、审美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美的本质和起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关系上,既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又承认人的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作用。
人通过实践改造了世界,同时也就创造了美。
这是马克思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的根本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是论述人类通过劳动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外在世界,创造美的事物。
人类的实践应该是由物质性劳动和精神性劳动构成的。
只要人们对美的渴望不息,那么,美的创造之火必然愈烧愈旺。
劳动不仅可以按照物质的规律和使有价值的需要创造,而且,也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创造。
总的来说,劳动创造的美,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附于使用价值的美的创造,它的特征就在于其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必须服从其使用价值的创造,以更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为前提。
另一类则以审美价值为首要目标的美的创造,即艺术美的创造。
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尽管各艺术种类有其不同的物质媒介,遵循不同的物质美的表现法则,但都是为了审美的目的,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因而艺术美的创造又是最高级形态的美的创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伦理意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伦理意
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马克思创作的一部著作,它
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
马克思认为,政治伦理是一个人的全部道德行为,而政治伦理道德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采取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政治伦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所采取的行为,让他人受益,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马克思认为,政治伦理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道德义务,而这种道德义务又是一种社会义务,即一个人应当尽力去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的政治伦理思想也反映出他的人文主义,他认为,一个人在其他人面前,应该有一种尊重、慈悲心,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意见,要尊重生活中最低阶层的人们,而不要欺负他们。
马克思还倡导社会公平与正义,他认为,一个人应当服从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尊重社会的法律和公平的原则,不能擅自谋取个人利益,也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力,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保护他人的利益。
此外,马克思还倡导绝对自由,他认为,一个人应当拥有绝对的自由,保护自身的权利,不受任何人的压迫,而且要做到绝对自由,就必须要保护他人的权利,支持他人的自由,以及鼓励他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
政治伦理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和原则,其中包括尊重他人、社会公平与正义、绝对自由等。
他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代的社会道德经久不衰,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政治经济学手稿
政治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政治和市场经济如何相互作用的学科。
政治和经济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领域,他们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金融、金融政策,以及权力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等。
首先,政治和经济相互关联,因为政治决策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同时市场经济的运作也会影响政治体系的稳定。
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政治体系决定了经济体系的发展方向,经济体系则会影响政治体系内部的利益格局。
例如,政府制定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是直接影响企业和个人行为的,它们决定了资源的分配和利益的转移。
此外,国际贸易关系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国内的政治变化。
其次,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金融和金融政策。
金融体系是经济体系的核心,它是货币和信用的创造、流通和销毁的场所。
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否是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快的今天,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最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权力与资源之间的关系。
政治和经济都离不开权力和资源。
权力是政府、公司和个人利益的体现,而资源则是政府、公司和个人权力的来源。
因此,政府和公司之间的权力竞争、财富分配的不公和社会阶层的分化等问题都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总之,政治经济学是将政治和经济看作一个整体研究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问题非常广泛,既包括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也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因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理解和解决当今世界各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政治经济学哲学手稿
53页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的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同当代批判的神学家相反,我认为,本着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XL〕这样的工作还没完成-不彻底性是必然的,因为批判的神学家毕竟还是神学家,就是说,他或者不得不从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出发,或者在批判的过程中以及由于别人的发现而对这些哲学前提发生怀疑,于是就怯懦地,不适当地抛弃,撇开这些前提,而且仅仅以一种消极的,无意识的,诡辩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这些前提的屈从的恼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页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的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同当代批判的神学家相反,我认为,本着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XL〕这样的工作还没完成-不彻底性是必然的,因为批判的神学家毕竟还是神学家,就是说,他或者不得不从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出发,或者在批判的过程中以及由于别人的发现而对这些哲学前提发生怀疑,于是就怯懦地,不适当地抛弃,撇开这些前提,而且仅仅以一种消极的,无意识的,诡辩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这些前提的屈从的恼恨。
仔细考察起来,在运动之初曾是一个真正进行因素的神学的批判,归根到底不外是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超验性被歪曲为神学漫画的顶点和结果。
历史现在仍然指派神学这个历来的哲学的溃烂区去显示哲学的消极分解,即哲学的腐性分化过程。
关于这个饶有兴味的历史的判决,这个历史的涅墨西斯,我将在另一个地方加以详细的论证。
工资〔I〕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
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
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
所以,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
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而工人的劳动则不能摆脱这种分离。
因而,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它任何产品生产的情况一样。
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末一部分工人就要沦为乞丐或者饿死。
因而工人的生存被归结为任何其它商品的存在条件。
工人成了商品,如果他能找到买主,那就是他的幸运了。
工人的生活取决于需求,而需求取决于富人和资本家的兴致。
如果供给的量超过需求,那末价格构成部分(利润、地租、工资)之一就会低于价格而支付,结果,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就会脱离这种应用,从而市场价格也就向作为中心点的自然价格靠近。
但是,第一,在分工大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它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从属于资本家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因此,当市场价格向自然价格靠近时,工人无条件地要遭到最大的损失。
正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转用于其它方面的这种能力,才使得束缚于一定劳动部门的工人失去面包,或者不得不屈服于这个资本家的一切要求。
〔II〕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比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小;而对利润的影响又比对工资的影响小。
一般情况是,有的地方工资提高,有的地方工资保持不变,有的地方工资在降低。
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例如,当资本家由于制造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其次,劳动价格要比生活数据的价格远为稳定。
两者往往成反比。
在物价腾贵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价格提高而提高。
这样,二者互相抵消。
无论如何,总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没有饭吃。
在物价便宜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数据价格下降而下降。
这样,二者互相抵消。
工人还有一个不利的方面: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
在劳动时,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差别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资本总是迈着同样的步子,根本不在乎实际的个人活动如何。
总之,应当看到,工人和资本家同样在苦恼时,工人是为他的生存而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赢利而苦恼。
工人不仅要为物质的生活数据而斗争,而且要为谋求工作,即为谋求实现自己的活动的可能性和手段而斗争。
我们且举社会可能所处的三种主要状态,并且考察一下工人在其中的地位。
(1)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末工人所受的痛苦最大。
因为,即使在社会的幸福状态中工人阶级也不可能取得像所有者阶级所取得的那么多好处,“没有一个阶级像工人阶级那样因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深重的苦难”。
〔III〕(2)现在且拿财富正在增进的社会来看。
这是对工人唯一有利的状态。
这里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
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了工人的供给但是,第一,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
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
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
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工人阶级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
其次,社会在什么时候才处于财富日益增进的状态呢?那就是一国的资本和收入增长的时候。
但是,这只有由于下述情况才可能:(a)大量劳动累积起来,因为资本是累积的劳动;就是说,工人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地从他手中被剥夺了,工人自己的劳动越来越作为别人的财产同他相对立,而他的生存数据和活动数据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资本家的手中。
(b)资本的积累扩大分工,而分工则增加工人的人数;反过来,工人人数的增加扩大分工,而分工又扩大资本的积累。
一方面随着分工的扩大,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人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
随着工人在精神上和在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随着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工人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的一切波动,依赖于资本的运用和富人的兴致。
同时,由于单靠劳动为生者阶级的人数增加。
〔IV〕工人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因而他们的价格也降低了。
在工厂制度下,工人的这种状况达到了顶点。
(c)在福利增长的社会中,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靠货币利息生活。
其余的人都不得不用自己的资本经营某种行业,或者把自己的资本投入商业。
这样一来,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就会加剧,资本家的积聚就会增强,大资本家使小资本家陷于破产,一部分先前的资本家就沦为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则由于这种增加,部分地又要经受工资降低之苦,同时更加依赖于少数大资本家。
资本家由于人数减少,他们为争夺工人而进行的竞争几乎不再存在;而工人由于人数增加,彼此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反常和带有强制性。
正像一部分中等资本家必然沦为工人等级一样。
由此可见,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过度劳动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家的奴隶(资本的积累作为某种有危险的东西而与他相对立),发生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
〔V〕工资的提高在工人身上引起资本家般的发财欲望,但是工人只有牺牲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才能满足这种欲望。
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导致资本的积累:因而劳动产品越来越作为某种异己的东西与工人相对立。
同样,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分工不仅导致人的竞争,而且导致机器的竞争。
因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所以机器就能作为竞争者与他相对抗。
最后,正像资本的积累增加工业的数量,从而增加工人的数量一样,由于这种积累,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出更大量的产品;于是发生生产过剩,而结果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就是工人的工资下降到极其可怜的最低限度。
这就是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即财富正在增长、增进的状态所产生的后果。
然而,这种正在增长的状态终究有一天要达到自己的顶点。
那时工人的处境会怎样呢?(3)“在财富已经达到它可能达到的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息二者都会极低。
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至工资缩减到仅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而国家的人口这时已达到饱合,所以这个人数不能再增加了。
”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会死亡。
因此,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VI〕但是,既然按照斯密的意见,大多数人遭受痛苦的社会是不幸福的,既然社会的最富裕的状态会造成大多数人的这种痛苦,而国民经济学(一般是私人利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又会导致这种最富裕的状态,那末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也就在于社会的不幸。
关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还应指出,工资的提高对资本家说来,可以由劳动时间总量的减少而绰绰有余地得到补偿;工资的提高和商品利息的提高会像单利和复利那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现在让我们完全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并且仿效他把工人的理论要求和实践要求比较一下。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
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也就是说,只得到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以及不是为了繁衍人类而是为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那一部分。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而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工人不但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的尊严。
懒惰的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大都占土地产品的三分之一,忙碌的资本家的利润甚至于两倍于货币利息,而剩余部分工人在最好的情况下挣得的部分,只有这么多:如果他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必定要饿死。
〔VII〕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劳动是人用来增大自然价值的唯一东西,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而根据同一国民经济学,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他们作为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不过是有特权的闲散的神仙)处处高踞于工人之上,并对工人发号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