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知识重点归纳

词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类 函封之 活 前为谢曰 用
其人居远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樊於期乃前曰 走上前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18
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①使工以药淬之 ② 使: 使使以闻大王 ③使使以闻大王 ④使毕使于前
让 命令,派遣 使者 使命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返回 还: ②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绕
15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顾: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回头
①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携带 提: 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dǐ 投掷
16
1仰天太息流涕
பைடு நூலகம்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古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 异 义 词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巧 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荆轲刺秦王 》
知识重点归纳
1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
全、都 向北,名作状
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 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
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
荆轲刺秦王知识清单

荆轲刺秦王知识清单《荆轲刺秦王》知识清单一、重点实词:1.进兵北略地:向北;掠夺,夺取2.则虽欲长侍足下:敬辞,您3.微太子言:如果没有4.今行而无信:信物5.则秦未可亲也:亲近,接近6.秦王购之金千斤:重金征求7.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果真8.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9.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用来……的方法10.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11.而伤长者之意:品德高尚的人12.愿足下更虑之:改变13.秦之遇将军:对待14.可谓深矣:刻毒15.皆为戮没:杀戮和没收16.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流眼泪17.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18.为之奈何:如何,怎样19.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希望20.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好好地21.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握住,抓住;刺2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侵犯,欺侮23.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捶胸24.血濡缕:浸湿,沾湿25.人不敢忤视:正眼看26.仆所以留者:……的原因27.今太子迟之:认为我迟疑28.请辞决矣:请允许我29.终已不顾:回头看30.持千金之资币物:礼品3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3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害怕,振通“震”33.愿举国为内臣:全34.比诸侯之列:并,列35.使使以闻大王:派遣;使者;使……听到36.至陛下:台阶37.前为谢曰:谢罪38.未尝见天子:不曾39.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宽容,原谅40.使毕使于前:让;使命41.发图:打开42.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趁机43.自引而起:身子向上起44.操其室:握住;剑鞘45.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46.诸郎中执兵:侍卫4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掷击48.断其左股:大腿49.荆轲废:倒下50.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51.被八创:受;伤52.乃欲以生劫之:强迫,威逼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7.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8.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9.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10.愿大王稍微假借之11.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12.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4.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三、一词多义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动词,回来】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顾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兵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诸郎中执兵奉荆柯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轲即取图奉之四、词类活用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8.使使以闻大王9.乃朝服,设九宾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1.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五、特殊句式A.介词结构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购之金千金:购之(以)金千金,以金千金购之。
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3.燕王拜送于庭4.使毕使于前B.省略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3.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5.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6.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10.使毕使于前1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13.顷之未发C.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于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一、实词1、进兵北略地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3、诚能得樊将军首4、愿足下更虑之5、顾计不知所出耳6、而右手揕其胸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8、人不敢与忤视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10、终已不管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5、轲自知事不就16、乃欲以生劫之略:打劫,争夺谒:请诚:的确,的确更:改变顾:可是,不过,表示稍微的转折揕:刺见:见+动词,表被动忤: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请:敬辞,请同意我顾:回头遗:赠予比:并,列发:翻开引:举起就:成功劫:逼迫,威胁二、虚词1、乃 ?①太子丹害怕,乃请荆卿曰乃:连词,于是,就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连词,才③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乃:连词,于是,就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乃:连词,于是,就⑤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副词,居然2、之①丹不忍以己之私之:助词,的②愿足下更虑之之:代词,代这个想法③乃欲以生劫之之:代词,代秦王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之:助词,的3、而 ??①今行而无信而:表转折关系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而:表修饰关系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而:表并列关系 ????④又前而为歌曰而:表承接关系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而:表承接关系⑥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而:表并列关系⑦秦王惊,自引而起而:表修饰关系4、以①樊将军以贫寒来归丹以:连词,由于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连词,用来③皆白衣冠以送之以:连词,来④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介词,用⑤箕踞以曰⑥使工以淬之以:相当于“而”,表修关系以:介,用三、活用1、兵北略地2、樊於期乃前曰3、之未,太子之4、函封,燕王拜送于庭5、皆白衣冠以送之6、尽上指冠7、使使以大王8、群臣怪之9、箕踞以曰北:名作状,向北前:名作,走上前:的意用法,⋯⋯ ,⋯⋯慢函:名作状,用匣子衣冠:名作,穿衣,戴帽上:名作状,向上:的使用法,使⋯⋯听到怪:形容的意用法,⋯⋯很奇异箕:名作状,像箕一四、通假字1、秦王必臣2、今天往而不反者,子也3、燕王振畏慕大王之威4、秦王柱而走5、群臣惊讶,卒起不意:通“悦”,喜,高反:通“返”,回来振:通“震”,害怕,害怕:通“ ” ,卒:通“猝” 促,忽然五、古今异1、樊将仰天叹气流涕2、樊将以困来丹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曰4、持千金之物5、郎中兵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涕:古,眼泪;今,鼻涕困:古,穷途末路;今,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某一方:古,礼物;今,郎中:古,廷的侍;今,中医医生提:古,投;今,拿着六、特别句式1、而燕国陵之耻除矣2、太子及客知其事者3、使使于前4、嘉先言于秦王曰5、燕使者咸阳6、群臣侍殿上者被句定后置句介后置句介后置句省略句定后置句。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

1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并且,表递进 因而,表因果 却,表转折 就,或不译,表承接 相当于“地”或不译, 表修饰
18.之 •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 • 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 • 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 • 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 • 5、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 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5.以 • 1、何以言之(介词,凭借) •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 • 以刀试人(介词,用) • 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 •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 5、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 6、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目的连词来) • 7、以次进(介词,按照) • 8、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 16.乃 • 1、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 •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 • 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 • 4、乃不知有汉(副词,却,竟然) • 5、乃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
• 一、古字通假(解释,并抄写原文) • 1.说—悦 高兴:秦王必说见臣(例) • 2.反—返 返回:今日往而不反者 • 3.振—震 振怖:害怕 燕王诚振怖大王 • 之威 • 4.见—现 显露:图穷而匕首见 • 5.还—环 环绕:秦王还柱而走 • 6.卒—猝 突然: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 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最详最实用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王国辉温故而知新1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古文化常识 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经过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__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2、中国古代音乐有五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谦词敬语中,“卿”是古代对人的____________。
4、《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着好多刺客侠士的事迹,其中有四位特别突出,常被人称为“四大刺客”。
他们的信条都是“士为知己者死”。
他们分别是刺杀吴王僚的____________、刺杀韩傀的_____________、刺杀庆忌的___________和刺杀秦王的____________。
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使工以药淬火3、日以尽矣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5、今日往而不反者6、请辞决矣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图穷而匕首见 9、秦王还柱而走 10、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11、卒起不意三、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 今义: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今义: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 今义: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 今义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 今义:深:古义: 今义: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 今义;7、终已不顾古义: 今义:8、左右乃曰古义: 今义: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 今义:10、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 今义:特指黄金。
四、词类活用现象:1、进兵北略地2、函封之3、樊於期乃前曰4、其人居远5、使使以闻大王6、太子迟之7、发尽上指冠8、群臣怪之9、箕踞以骂曰10、秦兵旦暮渡易水 11、丹不忍以己之私: 12、皆白衣冠以送之: 13、乃朝服:14、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15、非有诏不得上: 五、一词多义【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顾恋慈母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今者出,未辞也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5、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4、引赵使者蔺相如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6、李凭箜篌引【以】1、何以言之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以刀试人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日以尽矣6、皆白衣冠以送之7、以次进8、以故荆轲逐秦王【乃】1、家祭无忘告乃翁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欲以生劫之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4、乃今得闻教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2、秦王购之金千斤3、为之奈何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5、顷之未发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7、夫晋,何厌之有?8、辍耕之垄上【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为之奈何3、乃为装遣荆轲4、乃令秦武阳为副5、为变徵之声6、嘉为先言于秦王曰7、愿举国为内臣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六、特殊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秦王购之金千斤4、欲与俱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6、燕国见陵之耻除矣7、吾每念,常痛于骨髓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10、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1、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1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七、文言固定句式: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3、将奈何4、荆轲有所待5、将军岂有意乎6、荆卿岂无意哉7、仆所以留者八、翻译句子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语文知识整理1 .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故振慑同上。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2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
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
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
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名词,教化。
读jiào。
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荆轲刺秦王》原文+重点字词详细注释+翻译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是公元前228年的事。
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秦将王翦(jiǎn)破(攻破,打败)赵,虏赵王,尽收(占领)其地,进兵北(名作状,向北)略(掠夺,夺取)地,至燕南界。
翻译:秦国的将军王翦打败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太子丹恐惧,乃(于是)请(请求)荆卿(古代对人的敬称)曰:“秦兵旦暮(名作状,早晚,形容时间极短)渡易水,则虽欲长侍(长久侍奉)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岂可得(能够)哉?(岂……哉,表反问,难道……吗?怎么……呢?)”翻译: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请求荆轲说:“秦军经过一个早晚很快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呢?”荆卿曰:“微(假如没有)太子言,臣愿(希望)得(可以,能够。
)谒(请,请求)之(“刺秦”这件事),今行而无信(信物,凭据),则秦未可(不能)亲(亲近、接近)也。
(荆轲通过田光结识了燕太子丹,荆轲说,秦王已经俘虏了韩王,又举兵向南伐楚,北临赵。
燕国势弱,应该生劫秦王,命令他把占领各诸侯的土地返还给诸侯,如果不行,就采取刺杀手段。
荆轲虽有刺秦王的主张,但并未见行动。
下面才是教材所选内容。
这就说明,刺秦这一谋略早已定下了。
)翻译: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希望可以请求刺秦。
现在到秦国去,却没有使秦王相信的凭证,那么(我)就无法接近秦王。
(那么秦王我就无法接近)夫(fú,首发语词,无实义)今樊将军,秦王购(重金征求)之(樊於期的人头)(以)金(千斤),邑(封地)(万家)。
(省略,定后,状后。
正确语序: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诚(果真,如果确实)能得樊将军之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省略“于”,给)秦王,秦王必说(同“悦”,高兴)见臣,臣乃(于是,就)得(能够)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报太子。
”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邑:封地。
邑万家:一万户人家的封地。
《荆轲刺秦王》原文+重点字词详细注释+翻译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是公元前228年的事。
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秦王是在第二年。
秦将王翦(秦将王翦(ji ji jiǎǎn )破(攻破,打败)赵,虏赵王,尽(攻破,打败)赵,虏赵王,尽收收(占领)其地,进兵(占领)其地,进兵北北(名作状,向北)(名作状,向北)略略(掠夺,夺取)地,至燕南界。
地,至燕南界。
翻译:秦国的将军王翦打败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太子丹恐惧,太子丹恐惧,乃乃(于是)(于是)请请(请求)荆(请求)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曰:“秦兵“秦兵旦暮旦暮(名作状,早晚,形容时间极短)渡易水,则虽欲易水,则虽欲长侍长侍(长久侍奉)(长久侍奉)足下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岂可得(能够)哉?(岂……哉,表反问,难道……吗?怎么……呢?)”翻译: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请求荆轲说:“秦军经过一个早晚很快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呢?”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呢?”荆卿曰:“微(假如没有)太子言,臣(假如没有)太子言,臣愿愿(希望希望))得(可以,能够。
)谒(请,请求)(请,请求)之之(“刺秦”这件事),今行而无信(信物,凭据),则秦,则秦未可未可(不能)(不能)亲亲(亲近、接近)也。
也。
(荆轲通过田光结识了燕太子丹,荆轲说,秦王已经俘虏了韩王,又举兵向南伐楚,又举兵向南伐楚,北临赵。
北临赵。
燕国势弱,应该生劫秦王,命令他把占领各诸侯的土地返还给诸侯,如果不行,就采取刺杀手段。
荆轲虽有刺秦王的主张,但并未见行动。
下面才是教材所选内容。
这就说明,刺秦这一谋略早已定下了。
)翻译: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希望可以请求刺秦。
现在到秦国去,却没有使秦王相信的凭证,那么(我)就无法接近秦王。
(那么秦王我就无法接近)(那么秦王我就无法接近)夫(f ú,首发语词,无实义)今首发语词,无实义)今樊樊将军,秦王秦王购购(重金征求)求)之之(樊於期的人头)(以)金(千斤),邑(封地)(万家)。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有哪些?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荆轲刺秦王,下面小编为你准备了“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内容,仅供参考,祝大家在本站阅读愉快!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实在)振(通“震”惊恐,害怕)怖大王之威,不敢兴以拒(抵抗)大王,愿(希望)举(全)国为内臣,比(并;列)诸侯之列,给(供)贡职如(像……一样)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封,燕王拜送于庭(通“廷”朝廷),使(派遣)使(使者)以(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大王。唯(希望)大王命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皆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为(发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哭)泣。又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声调激愤)羽声,士皆瞋目(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发尽(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登上)车而去,终已不顾(不回头)。
到达秦国之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先替他在秦王面前进言,说:”燕王实在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抵抗大王,希望全国都做秦国的臣民,在诸侯的行列里并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匣子封装好,燕王在朝廷上行拜送之礼,派遣使者来使大王知道。希望大王命令他。”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掷击荆轲。秦王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掷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荆轲刺秦王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荆轲刺秦王8、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0、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荆轲刺秦王词类活用现象: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3、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4、其人居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5、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6、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7、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8、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9、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荆轲刺秦王文言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②省略句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欲与 ( 之 ) 俱 ( 往 ) ③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倒装句常痛于骨髓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文言固定句式: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 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
荆轲刺秦王_重点文言字词

(一)通假字1.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荆轲刺王》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荆轲刺王》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荆轲刺王》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荆轲刺王》5.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荆轲刺王》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王》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荆轲刺王》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荆轲刺王》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荆轲刺王》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荆轲刺王》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荆轲刺王》(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荆轲刺王》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荆轲刺王》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荆轲刺王》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荆轲刺王》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荆轲刺王》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荆轲刺王》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荆轲刺王》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荆轲刺王》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荆轲刺王》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荆轲刺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荆轲刺王》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荆轲刺王》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荆轲刺王》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荆轲刺王》15.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荆轲刺王》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荆轲刺王》乃引其匕首提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荆轲刺王》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日以尽矣3.今日往而不反者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6.图穷而匕首见7.秦王还柱而走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说,通“悦”,yuè,高兴。
以,通“已”,已经。
反,通“返”。
奉,通“捧”,捧着。
见,通“现”,出现。
还,通“环”,绕。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仰天太息流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5.持千金之币物6.秦王方还柱走7.诸郎中执兵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古义:跑今义:步行。
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1.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2.欲与( 之)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六、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发尽上指冠2、故故遣将守关者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鲰生说我……故听之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人具鸡黍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轲自知事不就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顾笑武阳大行不顾细谨6.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之奈何乃为装遣荆轲乃令秦武阳为副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七、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然则将军之仇报3. 荆轲有所待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6.以故荆轲逐秦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学案博苑
2011-09-23 0611
5d56b7b40102druf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
六、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课文内容分析
⑴荆轲与太子丹的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性格刚烈,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⑵秦廷行刺采用了如下几种描写方法。
①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层次分明。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
秦王“惊─引─起─拔─走─击”
②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秦王“目眩良久”等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
因而,荆轲进行的这场斗争既有其合理性、积极意义,又有其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