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教育学习】高中语文 名师导航7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这首词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报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愤2、理解作者用典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二、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赏析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的相关知识点!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主要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

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一课时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

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空阔清远。

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

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

断鸿,孤苦无依感。

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

(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理解吴钩意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整体把握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

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

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

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

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6课 辛弃疾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某某历城〔今属某某〕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某某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辛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后耿京被叛徒所害,辛弃疾率50骑兵,杀入金营,活捉叛徒。

随即率军投奔南宋,他一再奏表进言,主X北伐抗金,但朝廷只派任他为地方官吏,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不断遭到投降派的陷害。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复黜,黜而又用,他那么招之即来,麾之那么去,从不放弃伐金复国的心志。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打击,最终也未能如愿。

67岁时赍志而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词牌名。

建康,今某某某某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是年春,他由某某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某某〕,时稼轩35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憤之气。

原本为了消愁解恨而登上赏心亭,但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有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为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

京口,现某某某某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京口。

北固,山名,在京口东北,登山隔江可望见某某。

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

后梁武帝改名为北顾亭,寓“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

辛弃疾此词题名“北固亭怀古〞,显然有双关的意义。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南宋朝廷启用66岁的辛弃疾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并掌握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对诗歌语言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掌握其词作风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感受其词作中蕴含的旷达豪迈气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帮助学生掌握其词作风格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辛弃疾在两首词中表达的深刻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播放辛弃疾的生平短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背景介绍:分别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思想。

3.文本阅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这两首词的文本内容,尝试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内容和意境。

4.意象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龙吟、登高、怀古等。

5.深入探讨: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其词作在当时的意义和影响。

6.朗诵练习:指导学生进行朗诵练习,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加深学生对词作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7.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以及其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赏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的这两首词。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写作背景、注释和赏析短片等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直观、有趣地学习这两首词。

同时,利用互动问答、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 国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掌握辛弃疾词的特色和 技巧,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教学步骤: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再结 合注释讲解词意,引导学生体会词中 的情感和意境,最后进行总结和巩固 练习。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开 展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阅读辛弃疾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 风格和思想内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辛弃疾词中的 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背诵《青玉案·元夕》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 阅读辛弃疾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情感
知识与技能:掌握辛弃疾的词风特点,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意和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 作背景,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 亭》的词牌、韵脚、词意和意境。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 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小组 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PPT、视频、音频、 实物展示
重点难点解析:针对难点进行 深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知识与技能: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和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和人生感慨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二首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二首

“知人论世”析情感——读辛弃疾词两首【学习目标】1、比较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理解“知人论世”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感知辛词塑造的深沉忧患而报国无门的英雄形象。

【重点难点】“知人论世”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品读法【学习时间】35分钟【学习过程】一、导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因此,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就是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甚至还能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面貌,对诗词的群文阅读学习极有帮助。

今天,就让我们以“词中之龙——辛弃疾”的三首词为例,用好“知人论世”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诗词鉴赏的大门。

二、展示教学目标1、课件展示辛弃疾的二首词课件设计2、教学目标展示①理解“知人论世”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内容联系起来。

②感知这二首辛词所塑造的深沉忧患而报国无门的英雄形象。

三、品读鉴赏(一)检查请学生填写表格(二)探究议题:1.你最喜欢那句诗?请说说理由。

辛弃疾为什么常常用豪壮的语言来抒写自己报国无门的深沉忧患呢?(引导学生采用“知人论世”方法进行)概述:辛弃疾(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1180年,他41岁)后别号稼轩居士,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村)人。

官员、将领,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合称“”,与并称“”。

辛弃疾21岁时,他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23岁)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课程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过程与方法】1课时,点拨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2.明确典故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辛弃疾的相关作品,感受时代风貌及作品风格。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秀——朗读者:表达能力展示二、馈——批改反馈,查缺补漏三、学——自主学习,获取新知知人论世:辛弃疾四、讲——归纳总结,答疑解惑上片赏析:写景抒情问题1.上片中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问题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问题3.此情此景,作者有着什么样的行为?下片赏析:用典言志晋朝张翰、张季鹰、许汜典故;“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五、背——感悟记忆,及时沟通小结: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六、考——提问考查,强化运用七、练——巩固知识,举一反三1.背诵课文;2.完成《优化学案》相关习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体味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

【过程与方法】1课时,点拨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为理解全词扫清障碍,进而体会作者情感。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不免局促辕下。

(王国维)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与本词创作背景,理解用典的含义,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2.读对字音,正确断句;识记“目”、“北”的活用,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感悟本词景色,把握词的意象,描述意境;理解“登临意”表达的作者思绪,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慷慨悲壮之情,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和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升。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读对字音断句,识记词类活用。

(2)感悟本词景色描写和用典的含义。

教学难点:(1)把握词的意象,描述意境;(2)理解“登临意”表达的作者思绪,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慷慨悲壮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讨法【学法指导】欣赏本词首先要在反复吟咏中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意境的感受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媒体设计】PPT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愁是辛词中的一大主题。

公元1174年秋的一天,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的辛弃疾于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独自一人登上了健康赏心亭。

面对着千里楚天,无际秋水,思接千载的作者又会表达出怎样的浓愁稠绪呢?二、预习检测1. 作者连线(融入课文讲解中)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并称(苏辛)。

辛词形成了(豪放沉郁)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传世。

2. 请学生读课文,正音断句,理解黑体字含义。

(提问学生)遥岑c én /远目 玉簪z ān /螺髻j ì 把/吴钩/看了li ǎo 休说/鲈鱼/堪脍ku ài求田/问舍s h è 揾w èn /英雄泪三、研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下列问题,小组代表发言。

高中语文-名师导航7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名师导航7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7 辛弃疾词两首名师导航内容感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之意,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它是诗人忠爱之心的表现,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那么是直接言志。

下阕十一句,引了三个典故,说明“我〞心中的确惦念家乡,但“我〞不会贪图安逸。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间消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怜悯与抚慰。

这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照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受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

这首词上阕感慨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

对孙权、刘裕进展赞颂。

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预备明显缺乏的严正警告。

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患病放在当时宋金民族冲突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冲突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赐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学问梳理一、字音遥岑.远目〔cén〕玉簪.螺髻.〔zān〕〔jì〕鲈鱼堪脍.〔kuài〕揾.英雄泪〔wèn〕倩.何人〔qiàn〕舞榭.歌台〔xiè〕三、词义遥岑:远处小而高的山。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知识链接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高中语文 第7课 辛弃疾词两首 第一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7课 辛弃疾词两首 第一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7课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1.感受诗人爱国情怀2.理解词中典故的含义及用典的作用【重点难点】理解本词中的典故的含义及用典的作用【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稼轩..(Jià)(xuān)玉簪.螺髻.(zān)(jī)揾.泪(wèn)岑.寂(cén)鲈.鱼脍.(lú)(kuài)莼.菜羹.(chún)(gēng)2.说说下列词中典故的本义(1)楚天:广阔的南方曾是楚国领地。

这里用“楚天”代指广阔的天地。

(2)季鹰归未: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

(3)求田问舍:据《三国志·陈登传》记载:许汜向刘备诉说自己去拜访陈登时,陈登不理睬,自己上大床躺下,而让许汜睡在下床。

刘备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言无可采。

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

(4)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

晋朝的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3.文学常识:辛弃疾(1140.5.28-1207.10.3)享年67岁,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辛弃疾词两首名师导航内容感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之意,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它是诗人忠爱之心的表现,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则是直接言志。

下阕十一句,引了三个典故,表明“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贪图安逸。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

这首词上阕感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

对孙权、刘裕进行赞颂。

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的严正警告。

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知识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遥岑.远目(cén)玉簪.螺髻.(zān)(jì)鲈鱼堪脍.(kuài)揾.英雄泪(wèn)倩.何人(qiàn)舞榭.歌台(xiè)2.多音字三、词义1.重点词遥岑:远处小而高的山。

断鸿:令人伤感的鸿雁的鸣声。

流年:①指光阴。

②迷信的人称一年的运道。

脍:把鱼、肉切细。

揾:擦拭。

2.近义词风流·风雅风流:①有功业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

③与男女间爱情有关的。

风雅:①泛指诗文方面的事。

②文雅的举止。

寻常·平常寻常:平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

如“寻常巷陌”。

平常:①普通,不特别。

②平时。

如:“他身体虽然不好,但平常很少请假。

”仓皇·惊慌仓皇:匆忙而慌张。

如“赢得仓皇北顾”。

惊慌:害怕慌张。

3.相关成语求田问舍:谓专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

金戈铁马:①指战争,兵事。

②形容威武雄壮的军旅兵马。

③借指武职、军人。

四、文学常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是宋词中成就卓著者。

他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

五、名篇名句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剖析:“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的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剖析:“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借言远山之“献”“供”,移写内心的担负。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3.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剖析: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剖析: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

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

“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

“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剖析: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

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很可能他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

句中一个“凭”字用得极妙,把渴望有人问、可惜无人问的复杂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重点语段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剖析:前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复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是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后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结构图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结构如下:⎪⎪⎪⎪⎩⎪⎪⎪⎪⎨⎧⎪⎭⎪⎬⎫⎪⎩⎪⎨⎧⎪⎭⎪⎬⎫⎪⎩⎪⎨⎧何人揾英雄泪?桓温北征刘郎求田季鹰回乡下阕:抒情无人会,登临意落日断鸿满目苍山楚天秋水上阕:写景登健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构如下: ⎪⎪⎪⎪⎩⎪⎪⎪⎪⎨⎧⎪⎩⎪⎨⎧⎪⎩⎪⎨⎧老廉颇无人问津霍去病封山而还刘义隆仓皇北伐下阕:借典故讽国事寻常巷陌,寄奴曾信歌台尚存,风流不再江山千古,英雄难觅上阕:登古亭抒哀情京口北固亭怀古主旨探讨有关这两首词的主旨有如下表述: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描绘了江南秋景,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表现了诗人忠贞的爱国之心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京口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表现了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和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以及为国效劳的忠心,隐约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巧用典故含蓄蕴藉用典是辛词的一大艺术特色。

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三处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处用典。

现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处用典略作分析。

开篇引出雄才大略的孙权,然后联想起在京口出生、起兵的南朝刘裕(小名寄奴),而“封狼居胥”又是典中套典地用了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典故。

接下去,又慨叹拓拔焘的行宫被后人误作太祖庙来祭祀的可悲。

词的最后,作者又引名将廉颇以自喻。

这首词典故连典故,典中又套典,当时有人指责是“掉书袋”,辛弃疾自己也欲修改;但数日之后又原样拿出,这说明所用典故都是表情达意所必需的,无法删改,而后人对此也多是认可、赞赏的。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这些典故不是简单的历史故事的堆砌,而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作者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

用典是他明志言情的手段,托志于所用之典,借古人旧事抒胸中郁闷,也就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后人评价他“运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是非常中肯的。

其次,这些典故运用自然、贴切、圆畅,融叙事、写景、议论为一体,无生硬造作之感。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怀古就是缅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就免不了要用典。

词中几处典故运用紧扣作者所处之地、所见之景、所思之事,围绕题旨,联想自然。

最后借廉颇的故事作结,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令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词人的内心之痛,不禁为之扼腕。

作者发挥典故“辞约意丰”之所长,借助精心选择的人物典故,以俭省的笔墨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典故的运用又使作品语言含蓄、蕴藉,避免了一般豪放词直接抒情的直白、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品味、思考的广阔空间。

问题探究问题:在宋代文坛上,苏轼和辛弃疾一北一南,铸成了豪放派的两座顶峰。

那么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有什么不同呢?导思:探究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苏辛词的理解,在比较鉴赏中,能够让我们从内容到形式全面了解这两位词人,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

比如:稼轩既有文人的儒雅情致亦有英雄的豪放热情;东坡堪称文豪却于“武”之气势上稍逊。

辛词豪放中带有忧国忧民之气,是传统的爱国主义者,这也是时代所赋予的;而苏词豪放中多的是自我的一己心境,没有太多的爱国情怀。

苏轼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他的诗、词、文、画和书法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辛弃疾则没有这样全面。

探究:(1)广泛阅读辛词和苏词,了解苏、辛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和风格,为比较鉴赏做好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