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长亭送别原文:(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旦唱)[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长亭送别翻译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
(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兰的天空飘着白云,地上满是零落的黄菊,萧瑟的秋风劲吹,避寒的大雁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树叶染得像喝醉一样红啊?总是离别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与张生相见得迟,怨情郎离别得太快。
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玉马,恨不能使斜阳一直挂在疏林上。
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我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地跟随。
刚刚告别了相思之苦,夫妻关系刚开始,这么快又开始分离。
听得张生说一声“要走了”,自己愁得立刻手腕消瘦镯子松落;远远望见离别的长亭,肌肤也立刻瘦损了。
这种悲恨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呢!(丫环红娘说)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那知我的心里啊!(莺莺唱)【叼叨令】看见送行的车儿、马儿准备好了,禁不住心急火燎般的气;还有什么心情挑选花儿、饰物,打扮得那样娇娇滴地媚人;(不要说打扮,以后连床也懒得起了)准备好被子、枕头,只好昏昏沉沉地睡;从今往后,衫儿、袖儿,将谐拭(抹干)层层泪水。
这怎么不闷死人了,这怎么不闷死人了啊?久别后书信,一定要赶紧给寄来,以慰我惊慌不安的样子。
第二部分:在长亭的筵席上。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
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
我今日将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师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者。
(男主角张珙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在地上捡小草一样轻而易举。
(和尚说)夫人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
(斟酒后,坐下)(女主角莺莺长吁科)【脱布衫】秋风把亭外枯黄的树叶纷纷吹落,衰草在寒烟笼罩下一片迷茫。
《长亭送别》zhengli
莺莺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折中经历 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一: 二: 赴长亭路上,因离别而痛苦. 长亭饯别时痛恨功名利禄.
三:
四:
临别析第二,三部分“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问题探究: 4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 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 是什么? 6.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 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 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 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 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 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 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 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 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意象的选择) 情 早是离人伤感, 况值暮秋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霜林醉
染
离人泪
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 愁别恨。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 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 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 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 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沟通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 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 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 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 凉意境。
嘱” 问题探究: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2找出文中体现莺莺性格特征的曲词,概 括其形象特征。 (提示:P52 _幺篇,朝天子 P53—四边静 P54-二煞,五煞) 3莺莺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折中经历了怎样 的发展变化?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王实甫节选
长亭送别【作者】王实甫【朝代】元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小姐把盏者!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红娘把盏者![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
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长亭送别(共43张PPT)
王实甫(约1260—— 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 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 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 教为题材,描写男女爱情,刻 画封建阶级叛逆形象。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 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入百家,创造了五彩斑 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 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 风格。
元曲
•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 •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 白(对白) •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悲剧
• • • •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 • • •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王实甫和《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 魁。 ——贾仲明续 编《录鬼簿》
第六才子书——金圣叹
• 第一才子书:战国庄周所著《庄子》 第二才子书:战国屈原所著《离骚》 第三才子书: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 第四才子书:唐朝杜甫的《杜工部集》 第五才子书: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原书一百回, 金氏删定为七十回 第六才子书:元朝王实甫所编《西厢记》
在这幅图画中,崔莺莺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会 这样? 松了金钏,减了玉 肌 有甚么心情花儿、 靥儿,打扮得娇娇 滴滴的媚。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滚绣球】【叨叨令】【端正好】三者相比,在 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端正好】主要采取因景生情的手法,通过景 物描写,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 恨。 【滚绣球】主要采取融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心 理描写(希望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 快随),抒发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 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之情。 【叨叨令】则更是直白的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 直抒胸臆。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长亭送别原文:(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旦唱)[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长亭送别
请以《长亭路》为题, 将[端正好] [滚绣球] [叨叨令]三曲改写成 散文。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 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 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 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 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 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 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 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 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 容凄惨,双目噙泪。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 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 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 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
景
情
空间广阔 衬托 为离别所烦恼的 [端正好] 色彩斑斓 痛苦压抑心情
“染”
深秋郊外黄昏 衬托 凄怆悲苦的 [一煞] 眷恋之情 图:萧瑟凄冷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无声) 映衬 (有声)
天下夺魁。——Biblioteka 仲明《凌波仙》《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 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 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 事。 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 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 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 《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 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莺莺):张生,多情自古伤别离。 君未登程问归期。 恨老母重功名苦相逼。 合欢未久人千里。 你此去鞍马秋风自珍重。 我这里青鸾有信当勤寄。 休管那有官无官早归转。 应念我应念我每日妆楼 常相忆。
送别李叔同原文及翻译
送别李叔同原文及翻译原文--《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翻译:第一节,作者白描了“长亭”“古道”“芳草”三个意象。
长亭外的古道边,一片碧绿的芳草,绵延至远方——俨然送别的背景。
在中国古代,道路边每隔一段里程,会设一亭驿,供路人避雨、休憩。
久而久之,长亭成了友人、亲人间的送别之地。
长亭送别,路向远方,芳草天涯——空旷、辽远的意境,勾勒出淡淡的感伤之离情别绪。
第二节,亦是白描手法,“风”“柳”“笛声”“夕阳”“山”勾勒出了傍晚之时的景致。
晚风吹动着杨柳,仿佛在催促着临行之人;“柳”字谐音“留”,蕴藉着深沉的不舍之情意。
晚风也吹送着笛声,笛声于是稀稀落落地传来。
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闻笛》,笛声呜咽,相思之声,在夜空中回荡。
到了第三节,作者由景生情,旧时知己各自天涯已难寻的感慨油然而生。
毋需赘言,淡淡感伤,已溢于言表。
由此,我们得以明了作者几许凄凉的心境。
第四节,作者把自己的这种情愫推向了极致。
如何消解这离别之愁绪,作者寄兴于酒,把酒言欢……然而,愁绪终究无从消解。
作者于是想到,今夜的睡梦中,也会感到丝丝寒意。
至此,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以“酒后梦寒”总括全篇。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这样就把题旨点足。
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长亭送别》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 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长亭送别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天之涯 地之角 一壶浊酒尽余欢
芳草碧连天 夕阳山外山 知交半零落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天之涯 地之角 一壶浊酒尽余欢
芳草碧连天 夕阳山外山 知交半零落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矣。
主题:
重爱情,轻功名。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不再停留在
“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不再把“夫贵 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 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 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具
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主题,表达了反对
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封建等 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 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赏析[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 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 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借景抒情夸张,身心交瘁
[叨叨令] “儿”化,叠音形容词,排比句巧妙组 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 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 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 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长亭送别》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长亭送别课文精讲
长亭送别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片段之一,主要描绘了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理解,这段文字可以有不同的段落划分方式。
以下是根据常见理解和分析提供的两种段落划分方式:第一种划分方式:1.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2.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二种划分方式:1. 第一层次:写莺莺和张生去长亭路上的感触。
2. 第二层次:写长亭饯别时莺莺的悲痛心情。
3. 第三层次:写莺莺对张生的叮咛和嘱咐。
这两种划分方式略有不同,但都主要围绕着莺莺为张生送别的情景展开,通过不同的段落划分,更好地展现了这段文字的情节和内涵。
同时,无论是哪种划分方式,都强调了莺莺对张生的深情厚意和珍重爱情的思想感情,以及她对于功名利禄的轻视和对于离别的无奈和痛苦。
二、文章赏析《长亭送别》它描绘了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展现了两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感状态。
这段文字的赏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一、情感表现《长亭送别》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深刻表现了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内心情感。
从一开始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到最后的“柳丝长,玉骢难系”、“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作者通过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将莺莺的悲痛、怨恨、无奈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比喻等手法,如“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将莺莺的悲痛情感与古代文人的境遇相联系,更加深刻地表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二、人物塑造《长亭送别》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莺莺这一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莺莺不仅美丽聪慧,而且具有坚定的爱情信仰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她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对于张生的离去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西厢记长亭送别翻译
西厢记长亭送别翻译【正宫】【端正好】碧兰的天空飘着白云,地上满是零落的黄菊,萧瑟的秋风劲吹,避寒的大雁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树叶染得像喝醉一样红啊?总是离别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与张生相见得迟,怨情郎离别得太快。
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玉马,恨不能使斜阳一直挂在疏林上。
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我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地跟随。
刚刚告别了相思之苦,夫妻关系刚开始,这么快又开始分离。
听得张生说一声“要走了”,自己愁得立刻手腕消瘦镯子松落;远远望见离别的长亭,肌肤也立刻瘦损了。
这种悲恨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呢!【叼叨令】看见送行的车儿、马儿准备好了,禁不住心急火燎般的气;还有什么心情挑选花儿、饰物,打扮得那样娇娇滴地媚人;(不要说打扮,以后连床也懒得起了)准备好被子、枕头,只好昏昏沉沉地睡;从今往后,衫儿、袖儿,将谐拭(抹干)层层泪水。
这怎么不闷死人了,这怎么不闷死人了啊?久别后书信,一定要赶紧给寄来,以慰我惊慌不安的样子。
【脱布衫】秋风把亭外枯黄的树叶纷纷吹落,衰草在寒烟笼罩下一片迷茫。
在酒席上,张生斜着身子坐着,愁眉紧蹙,发呆的样子。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住汪汪的眼泪而不敢流出来,恐怕被人发现知道。
我偷看了一眼张生,又赶紧把头低下,长长地叹气,假装着是在整理自己的衣服。
【幺篇】虽然以后结成好配偶,无奈眼前这种时候,怎不令人伤心?我此时心里面呆,脑儿昏,从昨晚到今天,腰围消瘦了一围。
【上小楼】成亲的欢乐还没有实现,离别的愁苦又接着来了。
想着我和情郎前晚幽会,昨晚成亲,今天就要分离。
我深深地尝够了这几天的相思滋味,却原来这种离别情意比相思更苦十倍。
【幺篇】年轻啊轻易远别,情薄啊容易抛弃。
完全不想想两人腿儿相互挨着,脸儿相互依偎,手儿相互协携。
你与我父亲崔宰相做女婿,妻子荣华丈夫可以显贵,但求咱们做一枝并头莲花,远胜于考上状元。
【满庭芳】摆酒席太急,两人对面相看一会,立刻就要别离。
(想在张生高举酒食敬他,以尽为妻之礼)如果不是酒席间母亲在座,子女应当忌避不得亲近,我有心想要和他相爱相敬。
《长亭送别》课件
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诗歌欣赏
长亭送别 原文
诗歌原文和注释
长亭送别 注释
诗歌原文和注释
长亭送别 音乐
美图和背景音乐,引导听众感受 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总结
离别之诗
长亭送别是经典的离别之诗,具有强烈的情感亲和力和文化内涵
唐诗的韵味
通过诗歌欣赏和分析,可以领略唐诗的韵味和传达的哲理
思考与探索
激发观众对文化传承和人生哲学的思考和探索
《长亭送别》PPT课件
# 长亭送别 PPT 课件 ## 简介 - 作者:王之涣 - 内容:表达离别之情,寓意深长 - 风格:唐诗的严谨与深远
诗歌分析
1
抒发离愁别绪和依依不舍的情感
描绘乡愁和怀旧之情
表达离别是人生必经之路,顺应大自然
3
下片
规律
总结全诗寓意:感悟生命和人世的变迁
长亭送别诗句
描写长亭送别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描写长亭送别的诗句:
1.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
——宋•李弥逊《菩萨蛮》
2.无限居人送独醒,可怜寂寞到长亭。
——唐•柳宗元《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
3.不道长亭更长去,也应行到日西休。
——宋•项安世《长亭解》
4.日晚长亭问西使,不堪车马尚萍蓬。
——唐•罗隐《江亭别裴饶》
5.长亭岁尽雪如波,此去秦关路几多。
——唐代•李商隐《过招国李家南园二首》
6.长亭旧别路,落日独行僧。
——唐•李频《送僧入天台》
7.不喜长亭柳,枝枝拟送君。
——唐•李建勋《柏梁隔句韵诗》
8.翠色晴来近,长亭路去遥。
——唐•李中《途中柳》
9.芳草迢迢去路,垂杨脉脉长亭。
——宋•彭可轩《杨庄铺》
10.已过长亭一舍宽,送行犹自挽征鞍。
——宋•沈伯达《解印至大桥铺寄邵阳父老》。
长亭送别王实甫主要内容
长亭送别王实甫主要内容摘要:一、长亭送别背景介绍二、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三、长亭送别的剧情概述四、长亭送别中的文学价值及影响五、总结正文:一、长亭送别背景介绍长亭送别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一出戏剧作品。
故事发生在唐代,讲述了书生张生和少女崔莺莺在长亭相遇、相恋,但因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别的故事。
长亭送别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反映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束缚,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二、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王实甫,字德刚,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生活在我国戏剧发展的繁荣时期,与关汉卿、马致远等名家并称。
王实甫的剧作以爱情题材为主,擅长描绘细腻的情感,作品富有诗意。
他的创作特点是将诗词与戏剧相结合,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长亭送别的剧情概述长亭送别讲述了书生张生赴京赶考,与崔莺莺在长亭相识相爱。
两人一见钟情,但因封建礼教的限制,无法直接表达爱意。
后来,张生考取了功名,却不得不与崔莺莺离别。
临别之际,崔莺莺将自己的贴身信物玉佩送给张生,寓意永结同心。
张生感慨万分,写下《寄生草》一词,表达自己对崔莺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人约定五年后在长亭相会,场面感人至深。
四、长亭送别中的文学价值及影响长亭送别以真实生动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在爱情面前的无奈与挣扎。
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真挚的感情。
长亭送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成为元代杂剧的经典之作。
同时,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五、总结长亭送别作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通过讲述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束缚,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最新)《长亭送别》
崔母逼官:两人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拷问红娘。红娘反责老夫人 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如答应两人 的婚事。老夫人无奈,但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 京应试,考取功名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过程:
唐 元稹《莺莺传(会真记)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元 王实甫《西厢记》
《西厢记》和以前的《西厢记诸宫 调》等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 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 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 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悲 欢 南聚 北散 东一 西杯 万酒 里, 程 。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原始故事与王实甫《西厢记》
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 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 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难。崔氏酬谢设宴, 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 为他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莺莺则 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晚上逾 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生训 了一通。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原 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 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张生科举未中,留在长安,曾 寄信莺莺。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 “玉取其 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看,还 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水,自称“予德不足以胜妖孽,是 用忍情”,为自己抛弃莺莺造舆论,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补 过”。一年后,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张连生长亭送别[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学习重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难点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学习方法鉴赏、讨论、辨析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
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三)疏理剧情:经过的时间线索。
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四]赏读曲词《端正好》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
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
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
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没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
《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
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
《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
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六]总结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
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
[七]课后作业诵读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长亭送别[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学习重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难点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学习方法鉴赏、讨论、辨析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二]课堂讨论。
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
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
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
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
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
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
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
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问题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三]总结、扩展《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
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
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四] 课后作业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随笔长亭送别[三]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学习重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难点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学习方法鉴赏、讨论、辨析学习过程[一]讨论: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
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二]课堂练习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示例: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
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
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
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
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
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
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
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
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
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
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三] 对戏曲语言的深入品味1.《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
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
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
试以[端正好]为例,说明这一语言特色。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其妙处,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令这种变化带上了剧中人强烈的哀怨情绪。
朱权《太和正音谱》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是为定评。
[1]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