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5

合集下载

09—13南通中考题之议论文

09—13南通中考题之议论文

(六)近五年南通市中考试题——议论文班级姓名学号得分09年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9~11题。

(14分)精神栖身于茅屋(周国平)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

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到,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

要论家境,他的家族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

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

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靠卖画挣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②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③我并不提倡苦行僧哲学。

事实上,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

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

富了还想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

这样,赚钱便成了你人生的惟一目的。

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④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

”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离哲学家不远了。

2009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解析

2009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解析

代 气 息 浓 郁 所 不 同 的 是 ,议 论 的 考 验 。” 列 事例 中不符 合 此 下
文 阅读 的 设 题 ,文 体 特 征 非 常 句 观 点 的 一 项 是 ( ) 。
鲜 明 ,即 设 题 基 本 上 是 在 围 绕
法 、 言等 要 素 进 行 。概 括 起 来 语
A.李 时珍 跋 山 涉 水 、历 尽 日搜 集 整 理 , 耕 不 辍 , 于 笔 终
最 典 型 的 当 数 湖 北 仙 桃 卷
《 字 也 喜 欢 省 力 气 》, 文 文 此
2 0 年 中 考 议 论 文 阅 读 的 的 关 注 点 是 文 字 的 繁 简 之 争 。 09
选 文 贴 近 生 活 实 际 , 代 气 息 浓 近 年 来 , 全 国人 大 代 表 、 国 时 有 全 郁, 文体 特 征 鲜 明 。在 出现 议 论 政 协 委 员 、专 家 学 者 提 出要 恢
文 阅 读 的 三 十 多 份 中考 试 卷 中 , 复 繁 体 字 ,并 且 列 出 了 种 种 理 选 文 主题 可 谓 亮 点 纷 呈 , 谈 读 由 。在 有 人 附 和 的 同 时 , 对 声 有 反
书 的 , 谈 修 身 养 性 的 , 论 如 也 此 起 彼 伏 。这 一 话 题 可 以 说 有 有 何对 待 挫 折 的 , 鼓 励 人 积 极 进 是 2 0 年 “ 会 ” 间 的 一 大 热 有 09 两 期
1 .认 真 阅读 全 文 ,找 出表
之 外 ,更 多 的试 卷 注 重 议 论 文 明 作 者 观 点 的 句 子 。
2 .开 篇 引 用 胡 锦 涛 总 书 记
1 活实 际 , 取那 些观点鲜 明 、 选 通 话 的 作 用 是 :( )

2009年福建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6篇

2009年福建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6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09年福建省议论文阅读6篇人类的归本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逆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

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

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

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

到底是什么促使了鲑鱼的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

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认原乡。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么?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源。

人类在精神上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透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

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

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9、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10、人类的归本溯源与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分)【参考答案】9、①避免直切主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与下文人类的寻根形成比较,引起下文。

(各2分)10、相同:不管迁徙多远,都要溯源寻根。

不同:鲑鱼的回归只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或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人的回归是精神上的回溯,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生活记忆等,在文化上寻根溯源。

(各2分)(09福建龙岩)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

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

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2009—2019年上海中考议论文汇编(答案)

2009—2019年上海中考议论文汇编(答案)

2009——2019中考议论文汇编2016年(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者的身影。

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

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

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获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

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

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

影响世界的许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2009年辽宁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5篇

2009年辽宁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5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09年辽宁省议论文阅读5篇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汪金友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

”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岂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天地之间,真的只有三尺吗?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着,实践着。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昂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伸展自己的双臂。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头。

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面充满了神秘,你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你身体的高度。

这时候,你是低下头进去,还是昂起头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

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

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犯错误。

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

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

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

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

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

有人感到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

但和法律较劲,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⑧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

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

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2009年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9篇

2009年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9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09年四川省议论文阅读9篇不能让流言牵着鼻子走文/林治波①前不久,“中国脐橙之乡”湖北省秭归县的朋友来访,忧心忡忡地谈及脐橙的销售问题。

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一个手机短信让全国的桔子卖不动,我们担心桔子的命运会在脐橙身上重演。

产品品质再好也经不起流言的冲击,媒体得帮帮我们呀!”②这些年来,因谣言、流言广为流传而给某个产业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屡有发生。

比如,曾有媒体报道,中国啤酒厂家在生产啤酒时为了去除沉淀物而大量使用甲醛。

这个说法迅速传往境外,导致大量中国啤酒被国外商家退货。

尽管后来的检测证明,许多中国啤酒根本不含甲醛,即便含有甲醛,含量也远低于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甚至低于天然食品中的含量,但巨大的损失已经无可挽回。

另一起类似事件是关于香蕉的,先是说“催熟香蕉有毒”,后来又传出香蕉中含有“疑似SARS病毒”,一时间人们谈蕉色变,香蕉无人问津,蕉农血本无归,光是海南一个省的损失就超过5000万元。

③一再发生的谣言流传导致巨大损失的事件说明,在信息化时代,“三人成虎”的效应被现代传媒手段急剧放大了。

一个并不准确的消息,甚至十分荒谬的谣言,借助于手机和网络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全国,传遍海内外,给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害乃至毁灭性打击,对此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并切实寻求对策。

④首先是要加强平时的监管。

广大公众和消费者之所以对谣言、流言采取“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产品的确存在质量问题。

如果把平时的监管抓紧抓好,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谣言、流言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市场。

⑤其次是建立应急机制。

突发性事件和谣言流言往往骤然降临,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应急机制,始终紧绷应对突发性事件这根弦,力争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拿出对策,利用多种传媒手段“切断”谣言,把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比如,去年的香蕉风波出现后,海南省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一方面在媒体上澄清谣言,一方面安排冷库敞开大门接纳香蕉,100多万元财政资金及时补贴运输车辆,有效地减少了损失。

2009年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5篇

2009年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5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09年广西地区议论文阅读5篇贵在养成良好习惯一位已经卸任的哈佛大学校长告诉他的学生:“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二十年后,必判若两人。

”这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告诫,说明学习成才贵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何谓习惯?字典的解释是“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常常接触某种新情况而逐渐适应,也称为习惯。

习惯有好坏之分。

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利的习惯。

激励大师金克拉说:“良好的习惯是你能够拥有的最好的素质,尤其在事业上。

”他总结了使他事业和人生皆臻化境的因素:自律,努力工作,判断力,诚实正直,守信,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幽默感。

这些素质是任何成功人士都必须具备的。

有人说:“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是人后天的全部本性。

”这是从生物学角度对习惯作出的更为本质的分析与判断。

生物学家告诉人们,不断重复的习惯性行为,往往会转变为一种肌体的内在的机能和行为倾向,这是一种生物的内在本性。

人们从小就接受这样一种教育、培养和训练,那就会使人每一天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利于人每一天的生活。

因此,人们要做到尽可能地把一些有益的行为转变为习惯性的、自觉的行为,抵御和避免一些不利的行为。

习惯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自己的职责,也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习惯决定命运。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对1200名失败人士进行过调查,当被问及他们失败的原因时,几乎95%的人都认为“不良的习惯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习惯就像地球的引力一样,无处不左右人们的生活。

人们平时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良好习惯需要培养。

据说,柏拉图当年曾经因为某件小事责备过一个小孩。

小孩委屈地说:“就因为这点小事,你就责备我吗?”柏拉图严肃地回答说:“如果养成了习惯,可就不是小事了。

”每个人的所有行为,即便是极其小的细节,都会被一种我们觉察不到的东西记录下来,这东西便是我们自己所养成的习惯。

2009年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1篇

2009年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1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09年湖北省议论文阅读11篇莫让“砂粒”藏鞋中记得有位名人曾这样说过,使你疲惫不堪的,不是前面的路,而是你鞋中的一粒砂子。

一粒砂虽小,但如果不把它从鞋内清除掉,任其与皮肉摩擦,留给我们的将是脚上串串水泡,使我们苦不堪言,甚至半途而废。

如果说鞋内的砂粒留给我们的是脚上的水泡和钻心般的疼痛,那么,心灵上的“砂粒”给我们带来的又将是什么?发明大王爱迪生在晚年,由于越来越重的骄傲自满情绪,使他恰恰在他志得意满的领域里,犯上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他固执地坚决反对交流输电,结果导致惨败。

大化学家戴维心里有颗嫉妒的砂子。

当法拉第被提名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候选人进行表决时,唯一反对的是皇家学会会长、法拉第的老师戴维,他担心法拉第会超过自己,危及他的宝座。

这一票不足以伤害法拉第的声望,却大大的玷污了戴维自己。

牛顿声名赫赫,但他心中有颗唯心论的沙子,他不惜用20年的时间力图证明上帝的存在,从上帝那里寻找天体运行的“第一推动力”,结果为后世留下笑柄。

由此看来,心灵上的沙子,人生大堤上的蚁穴。

它可以使我们终身受累:宏伟的抱负,美好的理想,一生的事业都会付之东流。

即时是巨人,他们也会因此受到困扰,使英名和事业受到损害,留下斑驳的阴影。

每个人的心灵都会混进大大小小的一些“砂粒”。

诸如①等等。

爱迪生、戴维、牛顿这些世界巨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沙粒是客观存在的,又有如此严重的危害性,我们岂能等闲视之?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检点自己,警惕沙粒,才能防止沙粒的侵入危害。

一旦发现有沙粒侵入,也应当机立断。

如果一时难以清除,也可以从点滴入手。

总之,沙粒可以防止。

17、“心灵上的砂粒”指的是什么?请用一组短语解说并填在文中①处,使上下文连贯。

(2分)18、(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心灵上的砂粒”对人生有何危害。

(2)作者用了哪几个事例来证明?(2分)19、如何清除“心灵上的砂粒”?(3分)【参考答案】17. 骄傲自满情绪,嫉妒心理,名利思想……18.(1)“心灵上的砂粒”会使人的宏伟抱负,美好理想,一生的事生等付之东流,使英名受损。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理解汇总(22篇)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理解汇总(22篇)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理解汇总(22篇)
2009年中考试题分类汇编大全-议论文阅读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另一种珍爱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好梦何必成真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人生可以创新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未来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不能让流言牵着鼻子走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心灵的“海底坐垫”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匠人与大师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行使拒绝权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和谐明善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精神栖身于茅屋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读书杂谈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只追前一名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论友谊。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一.(09南京市)(13分)论友谊西塞罗公民们:①我以为,友谊的基础是美德。

别人相信你有美德,所以才与你建立友谊。

你若放弃了美德,友谊也就不存在了。

②我们早已定下了一条保护友谊的准则: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别人求你做不道德的事,你也不要做。

所以,○A你请朋友做事,必须以道德为限。

○B如果为了朋友的缘故而做犯法的事,尤其是背叛国家,那是绝对不道德的,不容辩解的。

如果确认是道德的,便应毫不迟疑地去做,并且永远热诚。

③我以为那些错把功利当作基础的人,实在是丢掉了友谊的基础。

我们愉快,不是由于从朋友那里得到了物质利益,而是由于得到了朋友的爱。

如果我们的资助使我们得到了愉快,那是因为其资助是出于真诚的爱。

请问天下有谁愿意只能享受无穷的物质财富,却不能爱别人,同时也不能得到别人的爱呢?只有暴君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没有信仰,没有爱,也没有对人的信任,一切都是猜疑、犹豫、憎十艮,这里绝对没有友谊的位置。

④哲人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

”不可靠的朋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在自己得志、飞黄腾达时,忘了朋友;一种是见朋友有难而弃之不顾,逃之天天。

所以,在上述两种情形之下,仍能想到朋友的人,才真正难能可贵;仍能丝毫不减色的友谊,才可以称之为神圣友谊。

⑤“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这样说是不恰当的,因为有许多事,我们不为自己做而只为朋友做。

有时去恳求一个卑鄙的人,有时去冒犯一个不该冒犯的人,这些为自己本不值得去做的事,为了朋友却欣然去做了。

在许多情况下,有美德的人宁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朋友得到欢乐。

所以,应该说,爱朋友胜过爱自己。

⑥友谊还应该有一条准则:不要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谊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

凡是,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的人,不但无知、怯弱,而且简直就不懂友谊。

⑦美德之所以能创造友谊,保持友谊,是因为美德里有和谐,有坚贞,有忠诚,有无私,有明智,有善,有关,有爱。

九年级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与解析)

九年级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与解析)

九年级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与解析)一、论真性情1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

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

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2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3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

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

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

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

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

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

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

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4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

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

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

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

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

如果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

5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

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

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

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

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

脱尽衣裳,男人和女人更本色。

6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梯度训练5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梯度训练5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梯度训练5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7分)语言要干净①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无论是面孔、衣服,还是心灵、思想。

”我想,语言也应该要干净。

②干净的语言如和煦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干净的语言如绵绵的春雨,滋润他人心田;干净的语言如黑夜的灯光,让人充满希望;干净的语言如寒冬的暖阳,让人感受到温暖。

语言干净,才能让人体会到真诚、热情、尊重等一切美好的感受。

③语言要干净,就要做到无脏话、语言美。

在与人沟通和交际中,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以及文雅、谦逊、有礼貌,这是一个人心灵美在言语上的表现。

语言干净语言美,最基础的一点,就是无脏话。

有的人说话粗俗、低级、污秽、出口成“脏”,这样的人令人生厌,也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和麻烦。

语言干净,声音悦耳,才能让人听着舒服,也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修养。

④语言要干净,就要做到真实不虚假。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语言干净,要保证所说的话是真话实话,没有虚假伪装。

不说假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一个人一旦撒谎,就很难停下来,为了圆谎,不得不说更多的谎话,在谎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声名狼藉,一事无成。

正如海涅所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⑤语言要干净,就要口吐善言。

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荀子·荣辱》有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善心是根,善言是花;善心是内核,善言是外壳。

心地善良,才会与人为善。

说话言之有理,而不是信口胡言;说话彬彬有礼,而不是恶语伤人。

口吐善言的人,说话给人信心和力量,能为人排忧解难,驱赶惨淡的愁云,抚平心灵的创伤,让失望者再燃希望之灯,让失败者永不放弃,让厌世者重整旗鼓,用微笑迎接新的未来。

⑥语言要干净,就要摒弃消极、沮丧和哀怨,就要充满积极、乐观和豁达。

有的人说话充斥负能量,牢骚满腹,听了让人心情低落、悲观、灰暗。

2009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

2009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09年江苏省议论文阅读10篇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郭兵①从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悉,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与此同时,“十二五”全国文化发展规划也在积极制订中。

②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振奋的消息,它表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在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着对文化振兴的这份理性与热情,这无疑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③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④因此,放到中国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看,致力于文化发展也许比成功的经济振兴更为重要。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这成就,多是在经济领域的,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几乎是乏有可陈。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长此以往,危及的将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甚至生死存亡。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位西方思想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这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自己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自然是国将不国了。

⑤即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当前也离不开与文化的交融,中国就很吃了这方面的亏。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功夫熊猫”却成为美国的财源,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千古传诵,却被迪斯尼搬上荧屏赚了几个亿;中国的进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惟独文化产业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普遍占到GDP的15%左右,美国甚至超过20%,我国则刚刚超过3%。

类似的证据还有很多,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没有文化内涵,在将来的竞争中必然劣势日显。

2009年中考语文考题议论文阅读:及谐明善

2009年中考语文考题议论文阅读:及谐明善

2009年中考语文考题议论文阅读:及谐明善五.(09河南省)(12分)和谐明善(1)和谐,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而且认同度也的一个词儿。

为什么?恐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谐传达的是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追求的是美好。

一句话,和谐是求善、显善更明善。

(2)道理是自明的。

恶言恶语,难有和谐:刀枪相见,难觅和谐;你死我活,难见和谐。

唯有善字当头,善优天下,才能赢得和谐、享受和谐。

(3)和谐明善,要义在扬善。

善者,善良、美好、亲善、友好之谓也。

从古到今,人们对善都是倍加推崇、竭尽赞美、奋力追随、屡加发扬的。

先人们如孟子就认为“好善优于天下”,如班固就认为“治远自近始,习善在左右”,如欧阳修就认为“为善最乐”,如景颐就认为“与人为善乃公也”。

及至现当代,人们更是把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是否能给老百姓带来福祉作为判断善恶的客观标准。

(4)和谐明善,关键在为善。

为善无大小、无远近、无厚薄、无你我。

只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能够善气迎人、善意待物、善对社会,就会使明善和谐见,花含春意无限艳。

(5)人无贵贱,人格平等。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善意,关系紧张,和谐就会成为天边云,地边风。

讲和谐,首先就要与人为善:对人要有爱现,要有暖意,要有担当。

遇到忧人勿乐,碰到哭人勿笑,面对失意人勿矜。

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一要丰,出任不去任己意;二要厚,处事不去任己见。

贵了不娇,富了不奢,谦以对人,虚以接物,主动拆墙透绿,善于以心换心,生活求和气,工作求和气。

和气生和睦,和气“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6)环境不是小事,它既可影响心态,亦可成就心态。

讲和谐,就不能不重视环境,不得不善待环境。

如果不把环境当回事儿,以至见天落土,见水发臭,鸟儿颤抖,哪还有和谐可言!与环境为善,不仅要龙吟芳泽、虎啸山丘,而且要使“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使天更蓝,书更绿,花更红,草更青。

毕竟,环境有生命,不可随意损毁;环境有感情,不可肆意践踏。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2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2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一)一、(北京燕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8分)匠人与大师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

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

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

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中考议论文阅读训练精品特供5破窗户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

打开的那辆车在3天之内就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

这时候,实验人员在剩下的这辆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

其结论可以归结为: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大家就会去加大其损坏程度。

这与道德似乎没有多大关联。

人们也曾经用这理论在一座城市里做过类似的实验。

在一条街道上,先是扔了一些生活垃圾。

没过几天,这条街道就被铺天盖地的垃圾覆盖,碎纸和塑料袋乱飞。

同时,人们把另一条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并维护了好几天。

这之后,每当街上出现脏物时,总会有人自动把它扔进垃圾箱;如果碰到外人往地上乱扔垃圾,还会有人制止。

既然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我们就有必要把它引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让自己的人生干干净净,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更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⒈“破窗户理论”指的是:⒉第⑷段的论证方式是:,作用:⒊第⑸段“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更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是递进关系,可以看出乱扔垃圾主要是从,“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主要是从讲的。

⒋本文阐述了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就是:⒌请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证明“破窗户理论”的合理性。

等于打死了林肯和罗斯福①李公朴死了,闻一多死了,一多的长子闻立鹤和他的父亲同时遇难,左右两肺各中一弹,大腿被打断了一只,已经不能言语,虽然还未接到最后的恶耗,但断然凶多吉少。

②今天的情形很明白,这是民主与反民主的斗争,凡是要求民主、要求做人的起码条件的人,都不免遭受这比霍乱还恶毒的反民主的瘟疫的侵袭。

③公朴和一多都是受了美国式教育的自由主义者。

公朴是文化批评家,是平民教育家;一多是诗人,是学者,是有数的名教授,然而他们为了为人民争取民主竟不免遭受了这样的惨死。

④尤其是闻立鹤,听说是才进大学的一位十八岁青年,这在国法上是还未成年的人,显然是为了护卫他的父亲,却亲眼看见父亲被暗杀,而自己也在死亡线上倒下了。

⑤反民主施瘟使者们的幌子,今天是自行揭穿了。

他们说:他们在反苏反共,但事实上他们是反民主反人民,更明显的是,他们才是真正的“反美”派,他们用美械打死了李公朴和闻一多,那等于打死了林肯和罗斯福。

⑥公朴和一多为人民大众而牺牲,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他们活在人民的心中,永远领导着争取自己民主的战斗,永远不会死。

⑦我们今天对李公朴和一多的遗属,负了很大责任。

公朴和一多都是十分清贫的文化人。

尤其一多,他的子女多,夫人又患有心脏病。

这些事实,我们希望不要忽略,一定得周密地想一个妥善的办法来,才能对得住二位人民烈士。

⑧好些朋友说:这样下去会人人自危了,实情是如此,但自危也没有用处,像闻立鹤那样的孝子都要杀,你有什么办法?“何处桃源可避秦”?今天真是到了这样的实际,化悲痛为力量,把恐怖还给施行恐怖政策者,学习李公朴和闻一多,学习闻立鹤,为了人民,扑灭反民主的法西斯瘟疫!⒈文中第①段详写闻立鹤伤势的用意是什么?答:⒉第②段划横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⒊第⑥段“公朴和一多为人民大众而牺牲,……永远不会死。

”中的“牺牲”和“不会死”是否矛盾?为什么?答:⒋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是第几段?请概括其主要内容。

答:⒌本文采取了怎样的论证方式?答:⒍“何处桃源可避秦”的出处来自写的;“秦”原指;这里指儿童不宜过顺境古人云:“儿童不家过顺境”;今人说:“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这都是说,只有让孩子从小受点苦,过点逆境,在风风雨雨中磨练自己,增长才干,长大后才能适应社会生活,有所作为。

因此,球王贝利把自己从小生活在贫民窟里,说成是一种“幸运”;世界著名作家海明威认为,不愉快的童年,是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

让孩子从小吃点苦,这话说起来容易,有些人却难以做到,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

现在有不少做父母的,宁肯自己多吃苦多受累,处处做“爱的奉献”,也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吃半点苦,对孩子有求必应,极力使孩子生活在安乐窝里,生活在顺境之中,细想想,这样的父母心,诚然“可怜”,却不可取,因为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这话说得真好。

自古以来,凡是日后有出息孩子,大多从小吃过苦。

现在有些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小小年纪就大手大脚,花钱似流水,只知道吃喝玩乐;唯我独尊,骄娇二气十足,成了家中的“小皇帝”。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岂能有出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要想使自己的孩子以后成为社会上的栋梁,就应该牢记“育儿不费难,常带三分饥与寒”这句民谚,就应该有意为孩子制造点“逆境”,让他们吃点苦,在艰苦的生活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父母这样做,才是真正爱孩子。

⒈本文提出的论点是:⒉举贝利、海明威成功的例子作用是:⒊民谚“育儿不费难,常带三分饥与寒”是什么意思?答: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描述的“爱”与“溺爱”。

答:⒌如何理解“凡是日后有出息的孩子,大多从小吃过苦”的含义?答:⒍贝利、海明威的“贫民窟”或“不愉快的童年”过去了,今天,还要人为制造“不愉快”吗?答:痛苦也是一种精神财富①弗洛伊德有句名言: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

不过全然没有痛苦的人生,似乎还没有出现过。

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只要是人,都会有痛苦。

②怎样对待痛苦?我说,应把痛苦视作一种精神财富。

这难道是阿Q式的自慰?不是。

③古人孟子有言:哀莫大于心死。

其实,真正“心死”、无所期冀的人,如同行尸,是体味不到痛苦的。

而没有痛苦的。

而没有痛苦,或许正是人生的最大的悲哀。

痛苦,作为一种感情体验与反应,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它伴随着幸福的追求而生,又为幸福的获得铺垫着通衢。

有过事业挫折的人,倍觉成功喜悦;经过情场失意的人,愈感爱情之可贵。

这里用得上尼采的一句话:“一切痛苦之中都孕育着快乐。

”没有痛苦的台阶,快乐,尤其是使人激动不已的快乐,或许永远是天国之物。

要不然,中国女排在获得三连冠、四连冠、五连冠时,又怎么会以泪告慰“江东父老”呢?④痛苦之中不仅孕育着快乐,而且孕育着创造。

我国有句古语“蚌病成珠”。

价值昂贵的珍珠,恰是牡蛎体内病痛的产物。

德国诗人海涅曾经发问:诗之于人是否如同珠子之于牡蛎?法国作家福楼拜则用更明确的语言发挥了类似的见解。

他说:珠子是牡蛎生病所结成,作者的文笔却是更深沉的痛苦的流露。

失恋的痛苦曾催生了歌德的千古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玛丽·居里告别故乡,远走他国,愤发攻读,矢志成才。

没有当初世俗观念对玛丽纯真爱情的夭折,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居里夫人了。

我国历史上,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适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也是一样的证明。

⑤人的脱胎而问世伴随着母体的痛苦。

痛苦诞生了一个新生命。

人的成熟则离不开自身这样那样的痛苦经历。

曲折,加速着人的意志的成熟;挫折,培育着人的性格的成熟;坎坷,锤炼着人格的成熟。

喜剧家莫里哀这样评价失恋的痛苦,说它“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会我们怎样做人”。

其实岂止是失恋?人生历程中的一切痛苦,难道不都应该扮演同样的角色?⑥痛苦可以分解,可以变通,可以战胜,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具有战胜痛苦的信心,勇气和毅力。

“摧伤虽多意越厉,直与天地争春回。

”把痛苦看做是一种精神财富,痛苦带给我们的必将是成功和快乐。

⒈第①段引用弗洛伊德的名言作用是什么?答: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⒊第④段首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在内容上的作用是⒋本文采用的论据主要有:,⒌第⑥段给全文作结论的句子是⒍本文的论证结构的特点是:天才的背后①当一位科学家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时,当一位运动员一举打破世界纪录时,当一名演员手捧金光闪闪的奥斯卡奖杯时,许多人会由衷地赞叹:“天才,又一名天才演员诞生了!”那么,对这样的赞誉,“天才”们又是怎样想的呢?②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因成功地扮演了包拯而蜚声海内外,台下的他自然也不会缺少鲜花、掌声和“天才”的赞美。

可这位如包拯般刚直的大师却如实说:“我是个条件很差的演员,个头不高,脸窄……”这话背后隐藏着大师强烈的感叹:“我不是天才!”③天才这个词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

这些上天的宠儿凭着自然赋予的超人能力,似乎不用十年寒窗,不用韦编三绝,不用流汗,不用攀登,便可金榜题名,便可载誉而归,便可创造奇迹。

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他们是“天才”。

可是,你见过一生下来就会破记录,会拿奖杯的天才吗?至少从古至今没有。

那就是说,“天才”的诞生也需要时间,也需要过程。

这就值得我们研究了。

④先看几个例子吧:裘盛戎在否定了自己是“天才”后,道出了心声:“我的成功是靠苦练得来的。

”童第周曾因多门功课不及格被讥为“蠢才”,可他凭着加倍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成功=1%的天才+99%的汗水”。

⑤不难看出,这些“天才”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苦”字。

是的,他们是超越常人,但那绝不仅仅是因为天赋。

“天才”的背后是苦学、苦练,是辛勤的汗水,是攀登的脚印。

科学家不会忘了实验室里的失败,运动员不会忘了金牌背后的汗水。

“一分辛劳一分才”。

他们的成功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用勤奋换来的。

⑥仔细想想,我们对“天才”赞美的背后多少有点怨天尤人的味道。

我不如他们,这是理所当然的,谁叫我不是“天才”呢?我再努力也没有用。

如今,揭开了“天才”的面纱,把一个“天才”的神话还原成一段英雄的奋斗史,把虚幻变成了现实。

我们又该有什么启示呢?与其赞叹别人是“天才”,与其抱怨老天的不公,与其用不是“天才”作为放任自己的盾牌,倒不如奋起直追,用辛勤的汗水造个“天才”来与老天比试一下。

“天才”毕竟不是神话。

⑦我们也许不能称为真正的“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凭勤奋做到“天才”才能做到的事。

⑧勤能补拙,天才出于勤奋!1、第①段中“‘天才’们又是怎样想的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2、第③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中列举的事例是为了阐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线为本文划分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