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⑴谁欤?哭者。
《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
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
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
顺说应是:室美哉!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⑶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
子:李广。
顺说应是: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
《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
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⑴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
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
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顺说应是:先生之言也,亦太甚矣。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⑴助哉!夫子。
《史记·周本纪》——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
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一、主谓倒装句,即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形成谓语——主语的语序,突出谓语。
如: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痛哉斯言!《原君》以上三句的主语分别是“百姓之为我爱”、“汝之不惠”、“斯言”,谓语分别是“宜”、“甚”“痛”。
这种倒装句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气上,谓语后用语气词“宜”的,增强了夸张的语气;用语气词“哉”、“乎”的,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二是谓语一般是形容词,句子属描写句。
二、动宾倒装句,即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边,形成宾语——动词的语序,突出宾语,又分三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谓语前面成倒装句。
如:(1)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沛公安在?《鸿门宴》(3)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宾语分别是疑问代词“何”、“安”、“谁”,动词是“伤”、“在”、“与”。
这种倒装句两个特点:一是句子都是疑问句;二是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形成倒装句。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共西华侍坐》(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宾语分别是代词“我”、“吾”、“之”,动词分别是“顾”、“知”、“御”。
这种倒装句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一般是否定句,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而且否定词必须是能直接放在代词前边的,宾语才能前置。
3.用助词“之”、“是”隔开动词,将宾语提到前面形成倒装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芋老人传》宾语分别是“何陋”、“何芋”,动词是“有”、“甘”,用助词“之”、“是”隔开。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⑴谁欤?哭者。
《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
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
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
顺说应是:室美哉!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⑶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
子:李广。
顺说应是: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
《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
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⑴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
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
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顺说应是:先生之言也,亦太甚矣。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⑴助哉!夫子。
《史记·周本纪》——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
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 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咱们先来说说宾语前置这种倒装句。
你看哈,正常的语序呢,是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最后。
但是在文言文里,有时候这个宾语就跑到前面去啦。
就像“何陋之有”,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这里“何陋”这个宾语就前置了,就好像这个宾语着急地冲到最前面,说“快看看我,我很重要呢”。
这种用法在文言文里还挺常见的,它能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
比如说“吾谁与归”,正常语序是“吾与谁归”,把“谁”这个宾语提前,就更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疑问和寻求志同道合之人的情感。
再讲讲定语后置句。
这就好比是本来应该在名词前面修饰这个名词的定语,跑到后面去了。
比如说“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是“千里之马”,这里把“千里”这个定语放到后面,就感觉像是给这个马的描述来了个小惊喜。
就像介绍一个人,不直接说“漂亮的姑娘”,而是说“姑娘之漂亮者”,是不是很俏皮的感觉呀?而且这样的用法还能让句子结构变得更丰富多样,读起来更有韵味。
还有状语后置句呢。
正常情况下,状语是在谓语前面来修饰谓语的,但是文言文里它就可能跑到后面去了。
像“战于长勺”,正常语序是“于长勺战”,把表示地点的状语“于长勺”后置了。
这就好像是先把动作说出来,然后再补充一下这个动作发生的地点,有点像先给个惊喜,再慢慢解释这个惊喜发生的背景。
主谓倒装句也很有意思。
本来主语应该在谓语前面,但是在文言文里有时候它们就颠倒过来了。
比如说“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把谓语部分“甚矣”提到前面,就像是先发出一声感叹,然后再具体说这个感叹是针对谁的。
就像我们平常说话,突然来一句“太好啦”,然后再慢慢说是什么太好啦。
这种倒装句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或者语气。
这些倒装句啊,虽然和我们现在习惯的语序不太一样,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的规律,就会发现文言文真的是充满了趣味和魅力。
每一种倒装句就像是文言文这个大花园里独特的花朵,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而且通过理解这些倒装句,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啦。
中学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
中学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中学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宾语前置:一、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例如:1、沛公安在?“安在”就是“在安”。
“在哪里”的意思。
2、何以战?即“以何战”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要把宾语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1、彼不我恩也。
“不我恩”即“不恩我”。
2、时人莫之许也。
“莫之许”即“莫许之”。
三、名词宾语复指前置,名词宾语经代词“是、之”复指,也可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1、何功之有哉。
即“有何功哉。
”2、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介词“以”的宾语,不管是代词还是名词,往往可以直接放在“以”的前面。
1、余是以记之。
“是以”即“以是”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文言文倒装句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倒装句的用法归纳一、什么是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将原本应该位于主语之后的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改变了正常语序的一种句式。
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改变语序增加了修辞效果。
二、倒装句的基本用法1. 谓语动词提前倒装句中,谓语动词可以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忽闻周公谓黄帝。
”(《尚书·洪范》)“晨兴起,炷香灯。
”(《子夜歌》)2. 助动词提前在倒装句中,助动词也可以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宁我负人不人负我。
”(《荀子·杂说》)“曷为乎哉?”(《论语·微子》)三、表示与正常顺序有所区别的情况1. 被强调部分提前倒装句可将需要被强调的部分放在主要成分之前。
例如:“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楚辞·屈原》)“今者父母皆委至,雠侮并至。
”(《战国策·赵策一》)2. 表示条件、让步或假设倒装句可以用来表达条件、让步或假设。
例如:“行行己所由,不由人所使。
”(《庄子·逍遥游》)“虽闻其声,未见其人。
”(《论语·微子》)四、表示目的或结果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经常被用来表示目的或结果。
例如:“为天下成仁者,必以平⼼验于世。
”(《荀子·劝学》)“岂独当宗东京口耶?”(《滕王阁序》)五、其他特殊用法1. 非谓语动词提前倒装句中,非谓语动词也可以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黄溢之乐类鸟光矣。
”(《庄子·外物》)“伏念旧事方难拂,朝归空接白云寻。
”(杜牧《秋夕即事》)2. 短语或副词提前倒装句也可以将短语或副词提前到主语之前。
例如:“举座皆惊骇而无言。
”(《左传·昭公十八年》)“至于高始陵,则眇凝于葱茏之间。
”(《文选·王安石韩明直辞》)六、结论总的来说,倒装句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改变语序增强了表达的语气和效果。
它可以用于表达条件、目的或结果,并且可以突出强调某个成分。
掌握好倒装句的基本用法和特点,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义以及提升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一、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例: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谓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教导”和谓语中心语“出现”不搭配。
将“循循善诱的教导”删去即可。
2.动宾搭配不当例: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英雄活动的经验。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动宾搭配不当,谓语中心语“参观”和宾语中心语“经验”不搭配。
将“参观”改为“学习”即可。
3.主宾搭配不当例:冬天的济南是晴朗无云的季节。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宾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济南”和宾语中心语“季节”不搭配。
将“冬天的济南”改为“济南的冬天”即可。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他在培育杂交水稻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血。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很大”和中心词“心血”不搭配。
将“很大”改为“很多”即可。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哥哥不但瘦,而且精神饱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将“不但……而且……”改为“虽然……但是……”即可。
6.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例: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能否”包含了两方面内容,“成功”只包含了一方面内容。
在“成功”前加上“是否”即可。
二、成分残缺1.缺少主语例: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主语。
将“使”删去即可。
2.缺少谓语例:春天来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谓语。
在句末加上“生机勃勃”即可。
3.缺少宾语例: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宾语。
在句末加上“的美德”即可。
三、成分冗余1.重复多余例1: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重复多余。
“否则”和“拿不出新软件”二者重复,应取其一。
例2: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文言文倒装句辨析及例举
倒装句辨析和例举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余欺不自信不吾知未之闻未之有未之信莫之许莫己若弗之怠秦人不暇自哀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安在何以何如何操何言何羡何伤何恃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微斯人,吾谁与归?国胡以相恤?(胡:什么)缚者曷为者也?(曷——1、何,什么2、何不,为什么不)3、“之”“是”标志提宾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利是图惟兄嫂是依唯马首是瞻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为继(不毂:诸侯国君自称)无乃尔是过与(无奈......与:恐怕该......吧过:责备)二、定语后置1、“者”标志求人可使报秦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人马烧溺死者甚众2、“之”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志强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达,有几人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关中之固,金城千里3、“者”“之”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僧之富者不能至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4、数量词我持白壁一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铸以为金人十二三、状语后置“于”“以”“乎”所带介宾结构后置1、不拘于时,学于余其势弱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2、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私见张良,具告以事3、风乎舞雩(在舞雩台吹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四、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
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矣。
(殓以嫁时之衣——句式:状语后置)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贤哉,回也。
何哉,尔所谓达者?渺渺兮予怀五、容易混淆的标志词1、于——状语后置句、被动句不拘于时,学于余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急于星火2、为——判断句、被动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之——定语后置、宾语前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志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何厌之有4、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省略句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何以知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铸以为金人十二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5、见——被动句、宾语前置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府吏见叮咛(府吏叮咛我)慈父见背(父亲背弃我,父亲死了)。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和动补倒装。
以下是每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倒装:
a. 谓语提前,主语后置。
b. 例句:飞花逐水容易别,落絮无情不觉春。
2. 状语倒装:
a. 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宾语倒装:
a. 宾语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 动补倒装:
a. 动词+补语的结构中,补语位于句首,动词紧随其后。
b. 例句:不见此花人自寻,只闻寒雁叫西风。
这些例句中展示了不同的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辞或突出特定的表达方式。
请注意,这里的例句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能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
古代汉语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详讲: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二、宾语前置(一)、否定句中代词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词如:①吾爱之,不吾叛。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④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不吾叛”就是“不叛吾”,“无尔诈”就是“无诈尔”,“无我虞”就是“无虞我”,其余各例可以类推。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如“君主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重伤”的中心语是“伤”,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疑间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
焉……)+动词如:①项王日:“沛公安在?”(《鸿门宴》)②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焉”、“何”均为疑问代词。
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2.宾语在介词前格式:主+宾(疑问代词)+介+动词如:①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②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慨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慨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认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定语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文言文倒装句的辨析与翻译
文言文倒装句的辨析与翻译(上)焦文林(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 743 期) 文言文倒装句,指那些词序的排列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的语句,通常包括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
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倒装句,它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1 .动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语序一般表现为“主语 + 宾语 +谓语动词”。
动词宾语前置在文言文有三种情况:( 1 )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通常置于动词前,构成一种“主语 +疑问代词(宾语) +谓语动词”的基本格式。
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疑问句,二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缺一不可。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焉”是疑问代词,在句中是宾语,提到动词谓语“置”的前面,翻译时按“且置土石焉”的顺序处理。
)翻译: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
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句子为否定句,二是宾语是代词。
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莫”是否定词,“之”指代保民而王的国 君,是动词“御”的宾语。
翻译时“莫之能御”应调整为“莫能御之”。
)翻译:安抚百姓推行仁政(的 国 君),没有谁能够抵御他。
( 3 )借助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
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可利用结构助词,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
①“何……之有”格式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作“有”的前置宾语,翻译时“何陋之有”按“有何陋”的顺序处理。
)翻译:有什么简陋的呢?②“……之……”格式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是“知”的宾语,“惑”是“解”的宾语,都借助“之”提到动词前了。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在古代汉语的句子中,某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被我们称为倒装句。
这种词序颠倒主要是由于突出强调或者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倒装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而已。
倒装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过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前,这种现象叫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于动词前。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无”“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于动词谓语前。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孰”“胡”“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其中的何放在动词“有”之前倒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一种情况: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
第二种情况:“以”字做介词时要强调的宾语。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问:何以战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强语气。
有时还加上“惟”表示对象的单一。
例如: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孔子云:何陋之有?”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你是问。
三、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文言文中的句式也是变幻多端,正确把握文言文句式,对于提高我们的文言文翻译速度非常有帮助,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文言文倒装句解析,一起来看一下!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定语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