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二首(教案)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
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引发情感波动的情况?”(如:遇到大风大雨时的感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学习,深入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2.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句、解读意象,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认同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韵律、意象和艺术特色。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诗人的情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尊重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阅读与理解。
3.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诗歌主题及诗人情感分析。
5.诗歌艺术特色的探讨。
6.课堂讨论与互动:探讨诗歌的意境和现实意义。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a.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b.诗意理解: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诗歌鉴赏:从艺术特色、表达技巧等方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赏析。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6.课后作业:布置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其韵律美、意象丰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具体的自然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引发的情感波动?”比如,一场秋雨可能会让人感到莫名的忧伤。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语气、情感,以表达诗歌的韵味。
举例解释:
在诗句解析中,学生会重点学习“破歌”一词,理解其不仅指歌声的悲凉,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哀愁。通过分析“秋风”和“茅屋”等意象,学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融合。
2.教学难点
-诗歌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杜甫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不够了解,难以深入体会诗歌背后的社会意义。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24《唐诗二首》教案
24唐诗二首◇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的是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全篇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黑暗。
诗人以卖炭翁为典型,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穷苦百姓的不平。
他们虽然不全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都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都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积累诗歌中的名句,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自主搜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2.朗诵这两首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2.体会诗人身遭苦难、心怀劳苦人民的精神,培养忧国忧民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明确诗歌主旨。
2.难点:品味诗歌的精彩描写并在写作中借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还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境下的真实写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2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两首唐诗进行学习,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唐诗的艺术特点和人文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他们在理解和欣赏唐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唐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够了解,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不深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唐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诗的作者及其背景,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唐诗的美,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的主题和情感。
2.教学难点: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欣赏,以及对唐诗艺术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唐诗的魅力。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提问和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好PPT和教学素材,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两首唐诗,了解诗的作者及其背景,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主要包括以下两首唐诗的学习:李白的《送友人》和王维的《鸟鸣涧》。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如下:
1.李白《送友人》:分析诗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鸟鸣涧》中,王维运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来表现诗人的闲适心境,需要学生能够体会并模仿这种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尤其是诗人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理解并感悟诗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如李白的豪放不羁和王维的隐逸情怀。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和分析诗歌。
2.增强学生对唐代诗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激发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唐诗二首(优秀教案)共3篇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共3篇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1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初期诗歌发展的背景及流派;2. 能理解并背诵《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3. 能分析两首唐诗的主旨、诗意,感悟唐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掌握两首唐诗的词汇、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两首唐诗的主旨、意境,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1. 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2. 《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的分析;3. 两首唐诗的联想和体味。
四、教学过程1.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唐代初期的诗歌,以开元、天宝年间为主要成熟时期,随着唐朝的国势逐渐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普及,诗歌得以繁荣发展。
唐代初期的诗歌流派可以分为:(1)气韵派:追求通达自然、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意思领略的诗歌风格,代表诗人有王之涣、崔颢、谢灵运等。
(2)律诗派:主要包括四声、七律、八股等,代表诗人有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
(3)田园派:以田园和农事为主题,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2.《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赏析(1)《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星河滚烫,若出其中。
上窥轩冕,下睨百川。
东一苇素,西风几时候?悠悠生死别,经年一络纬。
本诗描写的是诗人夜泊在牛渚江边的情景,用“窥”、“睨”等动词清晰地表现出诗人对水天一色的领悟,闻鸡起舞,籍夜越江,怀古复思,借领悟天地之色和历史悠久的繁华胜景,来唤起自己的品味和情感维度。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
(2)《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本诗是一篇处世意味极为浓烈的田园诗。
深刻地表达了农民的辛苦,展现出诗人深厚的罕见的同情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窘迫和农业生产的萎靡不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意义。
《登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而《春望》则描绘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与唐代的差异较大,学生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此外,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理解,以及诗歌的深层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对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两首诗的详细讲解。
2.学生准备课本,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分别呈现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并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二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24.唐诗二首第 1 课时茅舍为秋风所破歌教课目的1.朗读并默写本诗,领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色。
2.联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3.品尝文章语言,感觉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领会诗人的情怀。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必定过着特别舒坦、安适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这样。
“文章憎命达”,无数交口称赞的传世之作,恰好是作者磨难生活和凄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单没有过上平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舍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类情形下的真切写照。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认识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
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很多反应现实、伤时感事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老迈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纪末,杜甫一家展转漂泊到了成都,在亲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舍。
两年后的一个秋季,一场狂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幸亏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尴尬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触万端,写下了《茅舍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抢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此次战乱使社会遇到了一次空前大难。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录:“宫室燃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弃,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隔离,千里冷清。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芜,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二首》教案
24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
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唐诗两首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
2.学习唐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认识唐朝文学的地位和影响,感悟唐朝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点1.掌握唐诗两首的基本内容。
2.理解唐诗创作的文化背景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理解唐诗两首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2.整合唐诗创作与背景知识,领悟唐朝文化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出本课要学的内容《唐诗二首》,提问学生:你们喜欢唐诗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唐诗?2. 学习《登鹳雀楼》1.名家赏析给学生听《登鹳雀楼》的朗诵和赏析,让学生感受唐诗的清雅、飘逸之感。
2.语文解读让学生依据教材大意,并串联上下文语言,理解唐诗的主旨和文学特点。
3.内涵感悟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唐诗通过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肯定了个人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
领悟唐诗弘扬品德,凝聚民族力量的文化价值。
3. 学习《将进酒》1.名家赏析给学生听《将进酒》的朗诵和赏析,让学生感受到唐诗所蕴含的豪放、碧波荡漾的豪迈之气。
2.语文解读让学生依据教材大意,并串联上下文语言,理解唐诗的主旨和文学特点。
3.内涵感悟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唐诗肆意向上的气魄和对个人追求卓越的肯定和推崇。
领悟唐诗对文化的传承和肯定的文化价值。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提问学生:唐诗的文学特点有哪些?《唐诗二首》中表现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和文化内涵有哪些?2.拓展让学生阅读唐诗中体现的道教、佛教、儒家思想,以及唐诗在艺术、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五、作业1.默写《登鹳雀楼》和《将进酒》两段诗的主旨和关键句子;2.给两位名师写一份书信,介绍你对唐诗的了解,你所学到的启示和体会,并请两位名师指导并点评。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赏析和学习唐诗《登鹳雀楼》和《将进酒》,让学生领悟唐诗表现的风貌和文化内魅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品德、精神和审美理念,培养学生对唐朝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过程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背景链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故事的结局怎样呢? (老人的炭没有卖出去,被宫使给“换”走了。)实际上就是在抢!
宫使是一种怎样的形象?(“翩翩”“把、称、叱、牵、驱将”蛮横无理、飞扬跋扈)
小结:通过两组人物鲜明的对比,体现卖炭翁的悲苦生活。
课时作业:
1.背诵《卖炭翁》这首诗。
2.片段写作: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老人辛苦到头一车木炭被抢后,他会说些什么?(100字左右)
3.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2、解题。
齐读诗题,从题目看,你知道这首诗是写谁吗?你怎么知道他是一位老人呢?(理 解“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指名读(流畅、声音洪亮、有节奏)
正音 (衣裳 两骑 翩翩 口称敕 叱 白衫儿等)
(2)《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下面请同学们听朗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小结: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感受到了老人悲惨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更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老人寄予无限同情。
b.心理活动:“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朗读并分析体会这两句诗歌的内容,理解卖炭翁矛盾的内心活动。
c.运炭的辛苦:路远、天寒、地冻、牛困人饥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01)
24唐诗二首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认识与诗人相关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
2.推测诗歌语言,品尝诗意。
3.感觉我国古代诗歌的独到魅力,提升朗读和赏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频频朗读,联想与想象联合,品尝诗歌的音韵美、境界美。
2.教师设疑,适合点拨;学生沟通商讨,理解诗意,领会诗人感情。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赏识诗词的兴趣,感觉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
教课难点推测诗歌语言,品尝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公元 760 年春季,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简单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舍,临时结束了展转飘零的漂泊生活,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所。
但是,老天仿佛成心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诗人永夜难眠,感触万千,写下了这首不朽之作——《茅舍为秋风所破歌》。
让我们一起走进“茅舍”,专心倾听诗人的心声。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杜甫 (712 —770)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
杜甫虽在世时名望其实不显赫,但在身后,其作品最后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存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特别深远。
2.背景资料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关中地域打饥荒,民生凋零。
这年秋季,杜甫弃官到秦州( 今甘肃天水 ) ,又展转经同谷到了四川。
次年春,在亲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临时平定的生活。
但是,这类表面的安适,掩盖不住他的贫困,更不能冲淡他那一向的伤时感事的情怀。
上元二年 (761) 秋季,一场暴风雨侵袭了他的茅舍,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居生活中敲醒,他面,他思,于是写下了首。
3.知接叙事是歌体裁的一种。
它用的形式刻画人物,通写人叙事来抒感情,与小对比,它的情一般。
2017部编版八下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
描写生动,多处运用反衬。
全诗运用了外貌、心理、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卖炭翁和宫使不同的形象特点。同时多处运用反衬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性。如:“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绡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了解本诗在体裁上的特点。
了解本诗在体裁上的特点。
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指宫市给百姓带来了灾难,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宫中日用,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集市,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一种残酷的剥削方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24课《卖炭翁》教学设计
课题
卖炭翁
单元
六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味诗中的描写。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重点
品味诗中的描写。
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源自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我们七年级学过的《卖油翁》,同学们还记得吗?卖油翁的自信、从容、沉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卖炭翁》,这个卖炭翁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二首教案
24.唐诗二首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诵读并默写本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说,更是这样。
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唐诗二首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JP3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P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怒号.(háo)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
塘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恶.卧(è)
丧.乱(sānɡ)广厦.(sh大庇.(bì)突兀.(wù)辗.(niǎn车辙.(zhé)两骑.(jì)敕.(ch
何时眼前突兀见.晓驾炭车辗.
秋天漠漠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读通诗意。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
【文本探究】
1.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
《卖炭翁》
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疑问后共同解决。
2.指名朗读全诗,其他学生闭上眼体会诗中意境。
【
1.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什么内容?
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用词生动准确。
如第一节中“风怒号”三字,用词生动准确,犹如秋风咆哮。
一个“怒”
字,把秋风拟人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秋风之大而无情。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可见秋风之猛。
还有“渡”“洒”“挂罥”“飘转”,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2.逐层蓄势,转笔陡然。
本诗的艺术构思极有特色。
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待蓄足势后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愿望。
《卖炭翁》
1.巧设诗眼,总领全诗。
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
这是全诗的诗眼。
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2.陪衬和反衬,相得益彰。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
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
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
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
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用一系列动词描述一个事件(如削苹果、打球、收拾课桌等)的过程。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
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了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投中了篮球筐。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不同的篇章我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