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怎样放得更大(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2怎样放的更大》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2怎样放的更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怎样放的更大》这一课时,教科书通过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让学生认识放大镜、显微镜的构造,掌握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放大镜、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放大镜、显微镜他们并不陌生,但可能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放大镜、显微镜的构造、使用方法、放大原理等知识并没有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放大镜、显微镜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认识放大镜、显微镜的构造,了解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放大镜、显微镜的放大原理,能正确使用放大镜、显微镜。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放大镜、显微镜的构造,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放大镜、显微镜的放大原理。
2.教学难点:放大镜、显微镜的放大原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从而掌握放大镜、显微镜的相关知识。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放大原理。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放大镜、显微镜,以及相关的实验材料。
2.制作PPT,展示放大镜、显微镜的构造、使用方法、放大原理等知识。
3.准备问题卡片,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放大镜、显微镜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关于放大镜、显微镜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放大镜、显微镜的构造,展示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显微镜的相关知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不同物体的放大效果,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放大镜、显微镜的原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掌握放大镜的制作方法,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心。
但在观察物体时,部分学生可能还不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对放大镜的原理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并解释放大镜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的。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水、小昆虫等。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如缩小版的建筑物、微观世界的生物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有一个魔法放大镜,你想放大观察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放大镜如何放大物体。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制作放大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的吗?让学生回顾放大镜的原理。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制作放大镜的心得。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怎样放得更大》以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紧密联系新教材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旨在提升学生以下能力:
1.形成空间观念:通过图形放大缩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图形在空间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想象力。
2.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学会使用比例尺,并运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3.增强几何直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过程,培养几何直观,提高解决问题的直观判断力。
4.培养模型思想:通过构建图形放大缩小的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数学建模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放大与缩小的定义,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尺寸的图片、地图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等比例变换:在图形放大缩小的过程中,保持图形的形状不变是一个难点,学生需要理解等比例变换的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实际问题的应用:将放大缩小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如何计算变换后的尺寸等难点问题。
-举例解释:
-难点1:比例尺的含义。例如,1:100的比例尺表示实际长度是图上长度的100倍。学生需要通过实例理解这一关系。
-掌握比例尺的应用: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使用比例尺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包括线段、面积和体积的变换比例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或根据实际需求放大缩小图形。
2.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比例尺是图形放大缩小的关键,学生需要理解比例尺的数值表示,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况下应用比例尺。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含板书附反思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材简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
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
六年级科学下册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教科版(最新整理)
纸筒
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
学生画一画
展示交流
学生尝试说一说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2、探究活动二:显微镜的发展史
1、出示导学提示二
2、播放课件
三、当堂检测
1、课件出示检测题
2、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四、小结评价
1、说一说: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评一评:我们的小组表现的怎样?优秀小组 优秀组员(每组一个)
五、课外拓展:
学生制作显微镜
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学生独立使用观察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课件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一: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出示导学提示一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显微镜的放大原理,了解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放大结构,掌握调节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对显微镜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如何调节放大倍数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并熟练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知道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3.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的放大原理2.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2.演示法:展示实物和显微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原理。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确保每组学生都有显微镜可用。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透明的小物体,如昆虫翅膀、植物叶片等。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显微镜下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显微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用PPT展示显微镜的放大结构,解释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同时,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放大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准备好的实验材料。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尝试调整放大倍数,观察物体的变化。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课件 (2)
你知道显微镜是谁发 明的吗?它的发展过 程又是怎样的呢?
播放资源《显微镜的发明史》
用显微镜观察百合花 粉,有什么新发现?Βιβλιοθήκη 播放资源《百合花粉的显微放大》
同学们,今天的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同学们,完成教科书课后练习课
感谢各位领导的参与,望批评指正,提出您
的宝贵意见!
四、
下 课
【致读者】
读者朋友,您好!非常荣幸,我的作品对您有所帮助。 为您提供优质作品是我最大的心愿。为了提高作品质量,今后能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供您参考使用。希望您 能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改进方向、方法,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优化完善。您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 的动力,愿您我携手共建,共同提高。在此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万分感谢!
六年级下《微小世界》
回忆一下,怎样的放 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
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 怎样才能观察更细微的 物体?
做个简易显微镜
1.找两个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2.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3.用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替换其中的一个凸透镜,看看有什么不同。 4.说说你的精彩发现。 5.有什么办法固定这个装置?
教科版科学六下《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原理。
本节课通过放大镜的使用,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放大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操作和探究能力。
他们对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不清楚放大镜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放大现象有一定的观察,但缺乏系统的解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放大现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能够运用放大镜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放大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正确使用放大镜。
3.运用放大镜解释生活中的放大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放大镜的原理。
2.示范法:教师示范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3.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放大镜的使用心得。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放大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一些微小的物体,如昆虫、植物等。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放大镜的使用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课件展示放大镜的工作过程。
3.操练(15分钟)教师示范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微小物体。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微小物体,交流分享观察心得。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的放大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含板书附反思-【共两套教案】全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材简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
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
教科版科学六下《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掌握制作放大镜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和探究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掌握制作放大镜的基本技能。
3.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究。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样品。
2.制作放大镜的材料。
3.实验仪器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放大镜样品,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吗?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2.呈现(10分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讲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如凸透镜的折射作用等。
展示放大镜的制作过程,讲解每一步的制作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好的放大镜,互相观察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5.拓展(10分钟)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究。
教师提出观察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并记录观察结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包括观察任务和制作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 (2)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做个简易显微镜;第二部分是显微镜的发展。
教学目标:第一、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第二、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核心价值观:激发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经历显微镜的发明,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难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焦距。
教学实施:一、导入导言: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并且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
本课我们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来学习把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怎样?那么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板书课题)二、指导自制显微镜(第一部分做个简易显微镜)1、探究怎样才能放得更大。
(1)小组合作,反复多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2)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2、制作显微镜(1)小组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2)师生合作制作显微镜。
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卡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凸透镜固定下来,用手电筒或用镜子增加亮度。
(3)展示自制显微镜,进行尝试、评价、探讨。
三、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事物1、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棉布,青苔、花粉、纤维等,(1)这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2)用一个放大镜时又有什么不同?2、对比讨论,小结:在显微镜下微小世界真奇妙,3、阅读《资料》部分,教科书P11的内容。
(完整word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如何放得更大》教课设计及反省【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两个凸面镜组合起来能够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察看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细小世界的重要察看工具。
2.过程与方法(1)经过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略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察看四周的物体。
(3)经过对显微镜的初步认识,认识显微镜的发展史。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显然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认识到科学的不停发展,会促进技术不停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乞降不懈的研究精神。
【教课要点】制作简略的显微镜。
【教课难点】认识显微镜的发展史。
【教课方法】合作研究法【课前准备】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青苔、花【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谜语导入谜语:不怕细菌小,再小能看到,安家实验室,科研立功绩。
(打一科学仪器)谜底:显微镜。
今日我们要接触一个科学仪器显微镜。
下边一同去看看它为何能将物体放得更大吧!二、合作研究议论:一个凸面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如何才能把物体放得更大?研究研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或许一上一下分别拿两个凸面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察看物体,而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察看物体。
频频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发现:用两个凸面镜适合的组合在一同察看物体,看到的物体就更大了。
小结: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面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面镜把此外一个凸面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显然提升了放大能力,这就是初期的显微镜。
(一)做个简略显微镜实验名称做一个简略显微镜实验器械放大镜、卡纸、胶带纸、剪刀制作步骤采用适合的纸筒,在一侧纵切一条缝,缝的宽窄和放大镜镜柄的粗细差不多。
而后把放大镜从纸筒的一端放入,柄从缝中伸出,这样放大镜即被纸筒卡住也能够上下挪动。
出示制作过程。
标明目镜和物镜的地点。
对着人眼的透镜叫目镜,焦距较大;对着物体的透镜叫物镜,焦距较小。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2怎样放的更大》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2怎样放的更大》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2怎样放的更大》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并探索放大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愿意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但同时,学生对放大镜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
2.难点:放大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放大镜的原理,讲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微小物体,体会放大镜的作用。
4.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放大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分享实验心得。
5.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6.拓展环节: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放大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放大镜的原理 | 正确使用放大镜————|————放大镜的构造 | 观察微小物体放大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学生实验、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价。
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透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事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2、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透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事物:教学难点: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教学准备: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1.师:前几课在放大镜下我们看到了昆虫世界,观察了美丽的晶体,欣赏了肉眼看不到的物体细微之处,想不想把物体看得更精细?(课件激趣)2 那么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3.学生大胆设想,提出自己的想法。
4.板书课题。
怎样放得更大(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指导自制显微镜1、探究怎样放得更大。
(1)(小组合作)请同学用两只手一前一后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透镜,反复调整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多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2)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展了许多,人们观察的范围也大大地扩大了。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怎样放得更大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
出示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利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
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
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光线太暗,物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利用手电筒、镜子,结合五年级学过的光的反射知识,将足够的光反射到物体上,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这一教学环节,其实也是为下节课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原理等做下铺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
课外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
学生在课堂上曾设想,将三个放大镜组合,放大效果是否会更好?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探究尝试一下,这也是一项不错的拓展活动。
后序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六年级科学下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
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怎样放得更大?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2、我们自制显微镜)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倍左右。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活动二: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活动二: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2、我们自制显微镜
2)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活动三: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
设计
教学
后记
1)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活动三:三、小结
活动一: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4.怎样放得更大
一、教材简析:
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
--------------------------------------------------
每日名言
励志名言: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出自杰克·霍吉的《习惯的力量》。
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
”习惯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
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也会让我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
在我们的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决于
好习惯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