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德莱尔的死亡美学意识

合集下载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是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现代主义认为,美学上的善恶美丑,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

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出色地完成了这样的美学使命。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有各种不同的评论。

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而他的代表作《恶之花》是毒草。

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花》的艺术特色,福楼拜在给他的信中说:“您找到了使浪漫年轻的方法。

你迥异于任何人(这是所有优点中的第一位)。

风格独特取决于创作。

你的句子塞满了思想,以致都要爆开来。

”①兰波进一步指出:“波德莱尔是第一个通灵人②,诗王。

”③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

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问世时,只收100首诗。

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

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

其中诗集一度被认为是淫秽的读物,被当时政府禁了其中的6首诗,并进行罚款。

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

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

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

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来表现其独特的爱情观。

所以他的诗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而并非他人所谓“毒草”。

说他的诗歌是毒草的人,我认为他们并没有用心去感受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各种美,而只是停留于诗歌的表面文字。

丑恶、美与其极致——浅说波德莱尔和《恶之花》   文藏书归荑

丑恶、美与其极致——浅说波德莱尔和《恶之花》   文藏书归荑

丑恶、美与其极致——浅说波德莱尔和《恶之花》文藏书归荑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是法国十九世纪与雨果齐名的大诗人。

《恶之花》,是极少数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深恶痛绝,大肆攻击的诗作。

但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被世界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歌艺术高峰之作。

诗人作为诗人的自我意识,是写《恶之花》的根源。

波德莱尔认为,诗人有把一切化为圣物的能力,但在现实面前又深感着悲哀。

他说“忧郁才是美神最昭彰的伴侣——因此,我很难想象一种不包含不幸的美”。

以诗人的精神感世,活着的苦难和丑陋,死亡的激越和美丽,成为其眼里腐朽之城上毁灭的火焰。

他的诗是不同阶段心灵、感官和肉体探索的产物。

《忧郁与想往》里有对美的追求和爱情的陶醉,语言的****和酒神精神的歌颂已经极大的刺激了中产阶级社会的神经。

《黄昏的协调》可以看出诗人对美的追求,已经极致到形式的谨饬。

《信天翁》这首诗反映了十九世纪以来社会逐渐形成的对艺术家和诗人的看法,也写出了诗人感受到诗人的高贵被俗世耻笑的悲哀。

这种孤独感乃是浪漫派和巴那斯派诗人的爱用主题。

法国十九世纪“巴那斯派”(又称“高蹈派”)诗人的美的理想,是大理石雕像那样无表情,无感觉,纯粹完美的境界,却又是灵魂深处的体验。

当诗人脱离自己的精神世界,走向现实世界中进行观察的时候,现实的庸俗、丑恶和悲惨带来更大的失望;于是诗人又深入到罪恶之中去体验,把现实的痛苦、丑恶和畸形,变形为艺术美,感官的极乐和罪恶被净化为诗,就是《恶之花》。

十九世纪的欧洲已经是中产阶级得势的社会。

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结束了,整个欧洲流尽了英雄主义的鲜血。

耗尽了元阳的社会,生存下来的是苟且、无能、见利忘义和庸俗的小市民,然后形成了胸无大志,没有理想,不知美为何物的中产阶级主流社会。

(我有时想,中国在用了一百年的时间,来摆脱封建的腐朽残余和外来侵略的窒息之后,到了今天是否会出现一个中产阶级为主流的社会,深深浸透了商业铜臭气和庸俗的价值观呢?在心满意足的社会主流阶层的愚昧和低级趣味弥漫下,更加消失了理想色彩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诗人对都市生活比较熟悉。

波德莱尔诗歌原文

波德莱尔诗歌原文

波德莱尔诗歌原文引言概述: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波德莱尔诗歌原文的特点和魅力。

正文内容:1. 波德莱尔诗歌的形式特点1.1 押韵和韵律:波德莱尔的诗歌作品通常采用押韵的形式,通过音韵的呼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1.2 自由的结构:波德莱尔在诗歌的结构上非常自由,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形式,常常运用断句和换行等手法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2. 波德莱尔诗歌的主题内容2.1 爱与死亡:波德莱尔的诗歌中经常涉及到爱与死亡这两个永恒的主题,他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思考。

2.2 自然与宇宙:波德莱尔的诗歌中常常描绘自然和宇宙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对宇宙的想象,表达了他对人类命运和宇宙奥秘的思考。

3. 波德莱尔诗歌的语言风格3.1 意象丰富:波德莱尔的诗歌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他通过独特的比喻和隐喻来传达他的情感和思想。

3.2 神秘主义色彩:波德莱尔的诗歌中常常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他通过象征和隐喻的运用,表达了对超越现实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4. 波德莱尔诗歌的情感表达4.1 孤独与孤寂:波德莱尔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孤独和孤寂的情感,他通过诗歌来寻找内心的安慰和寄托。

4.2 痛苦与煎熬:波德莱尔的诗歌中常常充满了痛苦和煎熬的情感,他通过对痛苦的表达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5. 波德莱尔诗歌的影响与意义5.1 波德莱尔对象征主义的贡献: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歌作品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2 波德莱尔的文学地位:波德莱尔被誉为法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研究和赏析,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结:通过对波德莱尔诗歌原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诗歌形式独特,主题内容丰富多样,语言风格独特神秘,情感表达深刻真挚,对象征主义的发展和现代文学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波德莱尔诗歌原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浅析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

浅析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

浅析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作者:安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8期摘要:波德莱尔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不仅是因为他以《恶之花》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为后来的象征主义诗歌提供了范本,更是因为其诸多远远超越了当时时代的极具创造性的美学思想。

其美学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恶中掘美”的美学理念以及“感应论”思想。

关键词:波德莱尔;美学思想;恶中掘美作者简介:安琪(1992-),女,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被称之为“忧郁诗人”的波德莱尔,尽管一生穷愁潦倒,但他对世界却始终保持着高贵的骄傲与愤怒,苦闷与忧郁是其在诗集《恶之花》及其它诗作中反复吟唱的主题。

他的美学理论与诗歌创作引发了西方文学观念与创作方法的划时代变革,兰波称他为“诗人之王”,艾略特认为他是现代诗人的最高典范。

波德莱尔的美学批评文章分别收录在《浪漫派的艺术》、《美学管窥》等文集中。

纵观其各个时期的表述,大致可以将其美学思想分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诗除了自身之外,并无其他目的,也不可能有其他目的。

”艺术越是想在哲学观念上清晰,就越是倒退;与此相反,艺术越是远离教诲,就越是朝着纯粹的美上升。

道德并不作为目的而进入艺术,它只是自然地介入其中,并与之混合。

如同溶进生活本身之中,诗人因其丰富而饱满的天性而成为不自觉的道德家。

如果诗人追求一种道德的目的,他就减弱了诗的力量。

波德莱尔强调文学作为艺术乃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存在,它的价值不应仅仅体现为宗教、政治、道德或其他任何东西的工具。

上承浪漫派诗人戈蒂耶和济慈等人,下启王尔德等唯美主义作家,波德莱尔反对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念,在“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理念的成熟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恶中掘美”的美学理念“所谓诗,所谓诗的目的就是要把美与善区分开来,发觉恶中之美。

解读波德莱尔《恶之花》

解读波德莱尔《恶之花》

解读波德莱尔《恶之花》《恶之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

在这一部分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

它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个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诗人用一个英文单词"SPLEEN"来表达自己精神上的这种痛苦,并希望通过出走、远游来结束心灵的磨难和精神上的搏斗。

于是,他把目光从内心世界转向了外部的物质世界,转向了他所居住和生活的巴黎。

他在巴黎街头的所见所闻构成了第二部分"巴黎即景"的内容。

"巴黎即景"是一幅赤裸裸的工业社会大都市的写真画,在这一部分里,忧郁和理想的斗争让位于邪恶与善良的斗争。

诗人眼里的巴黎是一个充满敌意和丑恶的人间地狱;受人欺凌的乞丐、孤独无援的老人、麻木沉默的盲人、丑陋老迈的娼妓、苟延残喘的病人以及赌徒、小偷和僵尸等,强大的恶势力压得仅有的一点善良抬不起头来。

诗人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里都找不到安慰,只好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刺激自己的幻觉,建造一个"人造天堂"。

他在飘飘欲仙的幻觉中仿佛看到捡破烂的人陶醉在自己的光辉之中,魔鬼化装成美女前来诱惑,风尘女子暗送秋波,情侣们手端着酒杯......他尽情地驰骋在对失落园的梦想。

然而,醉意中的幻境毕竟是靠不住的,酒醒之后,他便从人造的天堂回到现实的地狱。

那是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却又盛开着鲜花。

浅谈波德莱尔与闻一多诗中死亡意识的相似性

浅谈波德莱尔与闻一多诗中死亡意识的相似性

( 一)同落天涯,动 荡的社会 背景使二者 天生患有
忧郁 意识 两位 诗人 所处 的动荡 不安 的社会 背景让 他们天 生就 流 露出 “ 世 纪病 ”式 的忧郁 。波德 莱尔所 处时 代的法 国混 乱 不 堪 , 巴黎 是 座 “ 病城” ,人 民处于 水深 火 热之 中。社 会 和 家庭 的悲剧 使得波 德莱 尔从小 就患有 忧郁 意识 。与之相 对 , 闻一多 所 处 的二十 世纪 的中 国外辱 日屈 ,家 国危亡 。 在 这样 的社 会 背景 下 ,没有 人 能保 证 自 己能 活 到第 二天 , “ 死 ”成 为 诗人 们笔 下 不可 避免 的主 题 。他们 作 为弱 势群 体 的代 表 ,通过 “ 死 亡 意 向”来 表 明众 生对 新生 的 向往 、 对 意识的相似性
陈春 香 四 川 外 国语 大 学
摘 要 :波德 莱尔和 闻一 多,虽然 身处不 同 国度 且并 不属 于 同一 时代 ,却在 诗歌创 作 意向传达 方面表 现 出惊人 的趋 同性 。在他 们 的诗 歌意 向传达 中,我们 能感受 到非常 深重 的死亡 气息 。而通过 二位 巨匠对 死亡所 负载的沉寂 和 绝望 的描 述 ,我们看 到他们对 生命 的真正态度 。 关键词 :波德莱 尔 ;闻一多 ;死亡 ;相 似
波 德莱 尔是 法 国十 九世 纪著 名 的诗 人和 文 艺评 论家 , 其诗集 《 恶之花 》开 创 了以丑为美 的审 美意识 的先河 。闻 多 ,中国新 诗新 月派 的代 表人物 ,其 爱 国情 怀震彻 国人 心。尽 管二者所 处 的时空背 景截然 不 同,但他 们诗 中流露 的死亡 意识有着 惊人 的相似 性 。 死 亡 意识 的相 似性 在 诗 中 的体 现 ( 一)对 “ 死亡 这 一主 题 的偏 爱 据笔 者统计 ,在波 德莱 尔创作 的 《 恶 之花 》中 ,几乎 有八 十 多首 即一 半 以上 的诗谈 到死 亡或死 亡意 象,诸 如尸 体 、蛆 虫 、坟墓 、地 狱等 。更 有一 组 诗直 接 以死 亡命 名 。 而在 闻一 多留下 的一 百来首诗 中 ,将 近 四分之 一的诗 谈到 死亡 或死亡 意象 ,诸如 僵尸 、骷髅 、地狱 等 。在 很多 大诗 人 的诗 中,我们 也能读 到死亡 这一 意象 ,如文 豪雨果 ,但 死亡 在后者 的诗 中 出现 的频率 远不及 在波 德莱尔 和 闻一多 二位 的诗篇 中 出现 频率 之高 。在一 定程度 上,这 些数 字足 以证 明两位 诗人对 “ 死 亡”这 一主题 的偏 爱。 ( 二 )描 写死 亡 的 方 式具 有相 似 性 首先 ,二者均 喜欢用 颜色 来修饰 相关 意象 。用颜 色作 为暗示 是象 征主义 诗人 的专利 ,兰波 的 《 元 音 》便是 典型 代表 作 品 。作 为 象征 主 义 的先 驱 ,波 德 莱 尔在 这 方 面 可 谓是 集 大 成 者 。如 《 黄 昏的 和谐 》 中 “ 广 而黑 的死 亡 ” ; 《 忧郁 之 四》 中 的 “ 黑旗 ” ;《 苦 闷和流 浪 》 中 “ 黑色 的海 洋 ”等 等 。这 样 的例子在 《 恶之 花》 中 比比皆是 ,均可表 明诗人 波德莱 尔经 常用颜 色更确切 地 说用黑色 一词 来修饰 死 亡 。闻一 多留给后 人 的诗集主要 有两 部 ,即 《 红烛 》和 《 死水 》 。《 红烛 》传递 给我 们的更 多是 光明 ;《 死水 》带给 我 们 的更 多是 一个 以 “ 死亡 ”为 主 体 的意 象世 界 。因此 , 有学者以 “ 红 ”和 “ 黑 ”命 名 闻一 多诗 歌 的主要 意 象群 。 如 《 色彩 》中的 “ 黑” ;《 记忆 》 中的 “ 黑泪 ” ;《 收 回》 中的 “ 黑洞 ” ; 诗集 《 死 水 》黑 色 的封面 ;闻一 多书 房黑 色 的背 景等等 。这一切 都证 明 了闻一 多也如波 德莱 尔 ,都 习惯用 黑色来 描写死亡 。 其次 ,二 者在表现 死亡 意象 的选词上 有相 似性 。在波 德 莱尔 的诗 中,有 一系 列暗 示死 亡 的意 象词 :《 腐 尸 》等 诗中的 “ 尸体 ” ;《 厄运 》等 诗 中 的 坟 墓 ” ;《 死后 的悔 恨》等诗中的 “ 蛆虫” ;《 祝 福 》 等诗 中的 “ 蛇” ;《 忧 郁 之 四》等 中的 “ 蝙 蝠 ”等 。在 闻一 多 的诗 中 ,类 似 的意象 也 不少 见 :《 玄思 》等 诗 中 的 “ 蝙蝠 ” ;《 深 夜 底泪 》 等诗 中的 “ 骷髅 ” ;《 晴 朗 》等 诗 中的 “ 蛇 ”等 。这 些意 象 词 跟 波德 莱 尔 诗 中 的意 象词 及 具 相似 性 。他 们 带 给我 们 震 惊 ,让我们 的灵魂 不禁 一颤 ,从而不 得不 为两位 诗人 惊人

浅谈博尔赫斯作品中的死亡美学

浅谈博尔赫斯作品中的死亡美学

浅谈博尔赫斯作品中的死亡美学前言死亡美学一词起源于德国哲学家尼采,其意指将死亡视为一种艺术的观念。

我们常常能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类似的表现,而拉丁美洲作家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作品中,死亡美学更是贯穿始终,成为其作品的一种重要主题。

死亡美学的分类在文学中,死亡美学常常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致力于探讨死亡本身的意义和美学;另一类则更着重于探讨死亡给予生命本身的美学意义。

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则可以看到这两种意义的交叉、融合和发展。

死亡作为文学常见主题在博尔赫斯的多篇作品中,死亡作为常见的主题贯穿着文本。

这些作品中许多人物都显现出唯物主义和怅惘,在他们的心灵中,死亡成为一种美丽而奇妙的终结。

比如在《阿诺拉切广场》中,主人公Banderali就将死亡视作归于自由的一种方式;而在《理查二世的梦》中,主人公通过死亡实现了自由而庄严的状态,这一切都被描绘得异常细致和深刻。

论死亡与时间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死亡与时间的关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死亡使生命的存在变得短暂,却能将过去变得永恒。

在《第一历史》中,博尔赫斯写道:“时间是沙漏。

我看到我的生命从一个沙漏之上流下,又从别的一个沙漏之上流下。

这些不同时刻的沙漏,代表了许多人的时间。

” 死亡被塑造成这样的存在,它不但使得过去达到永恒,同时也使时间得以流淌,推动着这个世界的前行。

看待死亡的审美意义另一个博尔赫斯探讨死亡美学的切入点是审美意义。

在他的作品中,死亡变得充满了智慧、意义和吸引力。

比如在《不思议图书馆》中,作者认为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是否能出现在死者的墓穴之上;而在《神秘的圆盘》中,主人公通过探究昆虫的死亡,实现了对美的深度体验。

结论综上所述,博尔赫斯的作品中死亡美学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可以看到死亡在其作品中被理解为一种终结与新生、一种归于自由的方式、一种智慧的象征,同时也被视为一种美的表达和追求。

博尔赫斯的死亡美学以其深刻、理性、富有诗意的表达形式,推动了艺术和美学的一个重要境地。

波德莱尔“毁灭”的美学倾向

波德莱尔“毁灭”的美学倾向

波德莱尔“毁灭”的美学倾向作者:王冰洋章琦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4期内容摘要:作为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对象征派和现代主义诗歌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巨大,与其相关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近现代文学的内涵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关于波德莱尔“忧郁”的研究已有很多,关于其“毁灭”的研究则有限,本文从这一方向出发,对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与美学论著进行研究,分析其美学倾向以及对后世影响。

关键词:波德莱尔现代主义诗歌美学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与开展,使整个法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从政治圈到文化圈,社会运动的影响波及之广、后续之绵长都是空前的。

阶级斗争带来的新旧精英交替与文化冲突产生了冲击了当时法国文化阶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思想潮流彼此冲击、融合,作用在当时那一代人,诞生了诸如雨果、福楼拜、左拉等优秀作家与他们惊曜一时的作品,而在这群人之中,波德莱尔无疑是一朵惊艳的“奇葩”。

他的美学思想和诗歌创作,虽都受当时的社会潮流与社会思想所影响,却呈现出超前于当时众多作家的理念和修辞,这既是他个人性格影响,也是其个人经历所致,他的个人生活与社会交际对他的观念产生了诸多影响,关于波德莱尔的“忧郁”已有较多的论著,本文则从“毁灭”的这一倾向来探讨他的美学观点及这种观点与后世的联系。

一.波德莱尔的经历对其美学观点的影响波德莱尔生于1821年,那一年也是拿破仑逝世的一年,他的少年时代成长于大革命后期,正是复辟的波旁王朝的后期,他于四十年代在文坛崭露头角,那正是一个“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而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时代。

他的家庭环境也正体现了那种社会潮流亦生亦死的时代特色,他生于一个旧贵族家庭,他的老父亲与母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距,6岁丧父,7岁母亲改嫁于当时的军官,他的家庭变化本身就是当时社会变化的缩影。

旧文化与新文化他都能够在年少时便接触到,这既造就了他过人的文化素养,也造成了他个人强烈的内在冲突与对当时文化阶层的不耐和不屑。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报告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报告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报告一、引言在西方美学史上,查尔斯·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审丑思想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19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波德莱尔对美学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在《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等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丑陋与痛苦,成为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

本报告旨在探讨波德莱尔审丑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观察与描绘中。

他认为,现代都市充满了丑陋与不协调,这些元素构成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

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贫穷、疾病、死亡等丑陋现象的揭示,以及对传统美学观念的反叛。

波德莱尔认为,丑陋是与美并存的永恒现象,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主张接纳并审视丑陋,从中发现美与诗意。

这种审丑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突破了传统美学观念的束缚,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西方美学史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成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驱,对后来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挑战了传统美学观念,为后来的美学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结论综上所述,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和理论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挑战了传统美学观念。

对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西方美学史的发展历程和现代主义艺术的起源。

同时,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理解现代生活中的美与丑。

浅析波德莱尔的死亡美学意识

浅析波德莱尔的死亡美学意识

摘要:波德莱尔,这个被称为“诗人之王”的伟大诗人,象征主义的开创者,是法国十九世纪最为著名的现代派诗人。

他的诗集《恶之花》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

通过其诗集对于死亡的礼赞和向往,不仅使人们能得以窥见诗人新颖的死亡视角和其独特的诗歌艺术想象,同时还给当时患着“世纪病”的知识分子以一种向死而生的希望与反抗。

波德莱尔用死亡来表现他对于生命以及感情的热爱,这也是他通过用扭曲的概念来反讽于黑暗的社会。

在诗人的眼中,也许只有死亡才能为卑微的人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活下去的动力。

关键字:死亡观;恶之花;死亡之美;死亡与希望On Baudelaire's death consciousness, aesthetics -- with flowers of evil as anexampleAbstract:Baudelaire, the known as the "king of poets" one of the greatest poets, the founder of symbolism is the 19th century French most famous modern poet. His collection of poems "flowers of evil" come out, marking the formal appearance of symbolism, the rise of modern literature.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poems praise and yearning for death, not only make people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 poet novel death perspective and its unique poetry artistic imag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was suffering from a "disease of the century"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a to the death of hope and resistance. Baudelaire used his death to express his love for life and his emotions, and this is also the idea that he is using the concept of distortion to irony in the dark society. In the eyes of the poet, maybe only death can bring new hope to the life of the humble people, and the power to live.Keywords:View of death; the flower of evil; the beauty of death; death and hope引言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时间将会洗清一切愚昧的罪名,诗人的光辉定格在永恒的价值之上。

恶与美的交锋_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观念及其在创作中的体现

恶与美的交锋_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观念及其在创作中的体现

96
2008 年第
8期
安徽文学
艺 术 殿 堂
意思: 第一、 艺术家在作品中不应当主动地、 自觉地、 有意识地 去追求的某种道德功用; 第二、 艺术家也是一类道德家, 但不 是一般的道德家, 而是最高超的、 不自觉的道德家, 他应当学 会怎样从伦理道德中恶的层面上发掘美的、 有不自觉的道德 功用的东西。 二、 某种热烈、 美: 忧郁的东西 “恶中掘美” “美” 的 到底指的是什么?在他看来, 诗最伟 大、 最高贵的目的是美的观念的发展, 诗人的本质只不过是, 也仅仅是人类一种最高的美的向往,即诗人的最高使命是追 求美, 表现人世间的 “纯粹的愿望、 动人的忧郁和高贵的绝望” 。 那么美究竟是什么?波德莱尔在许多地方谈到美, 值得注意 的是他对美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说:我发现了美的定义, “ 我 的美的定义。那是某种热烈的、 忧郁的东西, 其中有些茫然、 可供猜测的东西……神秘、 悔恨也是美的特点。 ”在这段话中, 可以看出波德莱尔的美, 正是一种热烈、 忧郁的东西。 波德莱尔认为美是这样一种东西, 它既带着热忱, 也包含 着愁思。 这就很感性、 很生动、 很深刻地道出了美的本质—— 热忱加上愁思便构成了美, 美即美感。用戴望舒的 《雨巷》 就 能较好地表现波德莱尔的美的内涵之一, 即忧郁就是美。众 所周知,红楼梦》 《 中的林黛玉是美的, 用波德莱尔的忧郁就是 美的论断来阐释, 林黛玉的美正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忧郁的 高贵气质,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 这种气质是美的, 是可人的。 相对于林黛玉的美, 薛宝钗的美则是一种世俗的美, 是一种很 容易诱惑人然而又很容易让人厌烦的俗气的美, 因而她的美 在波德莱尔那里, 便没有价值了。 西方文坛中, 著名的戏剧大 师莎士比亚至今无人超越,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姆雷特这 一成功的艺术形象的塑造。 从波德莱尔的忧郁就是美的论断 来说, 汉姆雷特的美就在于他的忧郁, 他忧郁的深沉、 扎实、 彻 底, 是世界文坛中不朽的当之无愧的 “忧郁王子” 。在西方文 坛中不乏忧郁的主人公形象,世纪儿” 多余人” “ 、 “ 等形象都是 忧郁者的典型代表。 为什么说忧郁就是美呢?忧郁不等于忧愁, 它是指当个 体生命面对群体社会的强大压力时一种生存的强力在个体生 命的灵魂深处, 不断积累下来, 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生命状 态。忧郁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模式, 一种纯正、 率真的生命质 地, 它关乎人类的生存质量, 关乎人类的高贵优雅的气质, 亦 关乎社会哲学层面的玄思。因而忧郁是美的, 是一种高贵清 丽、 凛然不可侵犯的美。忧郁者往往具有一副冰冷淡漠的表 情, 其内心却蕴含着强烈的生命热忱和精神活力。 因而, 对于 波德莱尔来说, 忧郁淤积下来的反抗的、 叛逆的、 潜在的生命 热力, 就像地下的岩浆, 到处寻找突破口, 随时准备着显示爆 破的力量, 击破现实的黑暗和罪恶。 史达尔夫人在 《论文学》 中曾说过, 忧郁是才气的真正灵 感。波德莱尔, 这个天才作家, 在他的诗中, 淋漓尽致地表现 的正是他那 “沉重的忧郁” 以及与忧郁相关的在恶中诞生的 消沉、 厌倦、 孤独、 不幸和反抗。 忧郁是诗人身世经历的产物, 诗人自身的精神孤独、 物质生活的困厄、 以及职业追求的失望 和身染疾病的痛苦, 造成了他的忧郁之深。 波德莱尔坦言 “如 果有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识得忧郁和消沉的滋味, 那肯定就是 波德莱尔并没有因此而真正的消沉, 他以一个忧 我。 然而, ” 郁者的高贵的姿态, 紧握愤世嫉俗的笔触, “诗人恐怖地大叫 一声” ,猛烈地搏击现实的黑暗和丑恶。诗人在神秘、 恶心、 甚至邪恶的众多意象中, 提取美的元素, 扑捉美的闪光, 从而 手育出只有智者才能真正欣赏到的那一朵朵带有奇异花香的 恶中之花。 正因为如此, 波德莱尔被兰波直呼为 “诗人之王” , 被 T.S.艾略特称作 “所有诗人的最高楷模” 。 波德莱尔在竭力宣扬美的同时, 又不遗余力地追求着美。 对美的探索和赞颂, 是诗人对现实的有力的反叛, 这也正是 《恶之花》 的精髓。在波德莱尔来这里美意味着 “节奏、 香气、 光明、 至尊女神” ( 《献给美的颂歌》 , ) 追求美便是一种至高的、 无尚的活动。 这种活动对于诗人波德莱尔来说, “一件最 它是 累人的营生” ,犹如诗人所说的 “对美的研究是一场殊死的决 美是诗人苦苦追求的最高目标, 也是诗人置 斗” ,也就是说, 身世俗的不容妥协的决斗。在追求美的征途中, 诗人便成了 一个大义凛然、 决绝不屈的英雄, 为那心灵彼岸的尊贵的、 光 明的、 高雅的、 最高傲的雕像” “ ——美, 义不容辞地献出了自 己的毕生心血, 真正做到了 “在刻苦的钻研中耗尽时日” 。 三、恶之花》 恶与美的交锋 《 : 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观念, 付诸创作实践中的最高典范 便是他的代表作 《恶之花》 波德莱尔从一八四一年开始诗歌 。 创作, 一八五七年发表传世之作 《恶之花》 。这是一朵描写资 本主义社会的丑恶、 罪行和世纪病的艺术奇葩, 是一部艺术技 巧十分高超而思想内容又极其丰富的作品。诗作想象奔放, 构思精巧, 格律严谨, 形式完美, 同它的苦闷、 忧郁、 哀愁的内 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部作品可谓是诗人忧郁和悲哀的结 晶, 是诗人生命质地的全部, 是诗人灵魂的史诗, 正如他在一 八六六年给昂赛尔的信中所说的: “在这部残酷的作品里, 我 放进了我整个的心, 我所有的温情, 我的全部宗教 (经过乔装 打扮) 我的所有仇恨” , 。 《恶之花》 一经出版, 便震惊了法国诗坛, 正如雨果所说的 它带来了新的震颤。 就其名字来看, 恶” “花” “ 与 联系在一起, 即 “恶之花” “邪恶的、 —— 丑恶的花” 这一组截然对立的含 , 义, 可谓是语出惊人。再看其内容, 则更是惊世骇俗, 《恶之 花》 的首篇 《告读者》 可以说是全书的总括, 在这里作者向读者 说明他要写的是 “占据人的精神, 折磨人的肉体” “谬误、 的 罪 孽、 吝啬、 愚昧” “尚未把把它们可笑滑稽的图样, 和 绣在我们 的可悲命运之上” “奸淫、 的 毒药、 匕首和火焰” 罪孽的动物 、 “ 园” 的七种怪物 “有豺、 豹子、 母狗、 猴子、 蝎子、 秃鹫” 以及 , “把 大地化为荒芜不毛, 还打着哈欠将世界一口吞噬” “更丑陋、 的 更凶恶、 更卑鄙” “厌倦” 同时诗人又极力赞美 的 , “在恶的枕席 上, 三倍伟大的撒旦” 大加颂扬让我们 , “腐败恶臭” “我们 带领 每天都向地狱迈进一步” 的魔鬼。 不仅如此, 书中还弥漫着诸 如白虱、 蛆虫、 黑棋、 鬼怪、 腐尸、 吸血鬼、 幽灵、 骷髅、 舞蛇、 性 等等大量丑恶的意象。 波德莱尔热情洋溢地把他所写的这些 丑恶的事物冠名为 “恶之花” “病态的花” —— 。 “病态的花” 一 语道出了恶之花的本质, 这花可能是悦人的、 诱人的, 然而它 们是有病的、 丑恶的, 是道德上不健全的, 但它们所体现出来 的却是对社会、 对周围环境的极大的揭露和讽刺。在它们身 上往往都蕴含着诗人波德莱尔伟大的、 深沉的、 激烈的对真对 善的歇斯底里的追求, 对丑恶的现实撕肝裂肺的控诉, 以及对 永恒的美的执着锐意的渴盼!正如 《腐尸》 诗人描绘了一 中, 具身首异处的女尸, 创造出触目惊心的让人恶心的氛围, 表现 这个 “丑恶” 的意象, 诗人恰恰是追求那种短暂易逝的美, 而对 那种短暂易逝, 诗人又以言语中表现意象的 “丑恶” 来传达, 真 切地表达出内心深处对美的一种难以言传的挽留和痛惜。 诗人自称 《恶之花》 “一本表现在恶中骚动的书” 是 ,的确 “恶” 是他诗歌中最大的主题。 “恶” 来自事物的反面, 来自世 界的阴影, “病态的花朵” 来自忧郁、 来自 , 厌倦、 丑恶、 烦闷、 疾 病、 麻木……然而, 诗人描写恶, 并非赞美恶, 与恶同流合污, 而是要诅咒恶, 揭穿恶, 从而挖掘恶中之美, 由恶向善——穿 越恶的魔域, 达到最高的善、 最高的美的殿堂。 伟大的诗人波 德莱尔正是用艺术的神笔, 使世间的丑恶的东西变成了一件 件美的艺术品,从而精心建构了一座美轮美奂的美的殿堂 “恶之花” 园里, 徜徉 —— “恶之花” 在这充满着 园。 “臭气”的 着诗人那反叛的、 抗议的、 愤世嫉俗的而又执着于美的撒旦般 的灵魂。诗人将这些 “恶之花” 培植于魔鬼和死神的温床上, 狠狠地吞噬着黑暗的现实社会病态、 丑恶、 甚至邪恶的事物; 诗人让这些 “恶之花” 绽开在人们罪恶的心灵深处, 引导人们 反省和解脱涉于世俗丑恶而污浊的灵魂。在此, 诗人就力负 在浪漫主义者那里所有诗人所应当负载的那种引导人类走向 进步和光明的、 伟大的、 高尚的使命, 一方面用 “恶之花” 祛除 人世间所有的罪恶, 另一方面又用 “恶之花” 洗涤黑暗社会里

浅论从接受视角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思想

浅论从接受视角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思想

浅论从接受视角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思想内容摘要:波德莱尔开创了现代诗歌的先河。

波德莱尔诗歌美学的现代性不但具有“无常、瞬变、偶发”的特点,还包含“现时的本质”。

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的惟一目标就是注重诗歌的本质,就是咏唱诗歌。

波德莱尔通过诗歌倡导的现代性不但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影响深远,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

关键词:波德莱尔诗歌美学现代性波德莱尔所处的时代正是文学流派纷争的时代,他踩着浪漫主义的夕阳,迎着帕纳斯派的曙光开始自己的文学生涯。

他的诗歌不但从浪漫主义中汲取了营养、吸纳了帕纳斯派的有用成分,更开创了现代诗歌的先河。

他在浪漫派诗人那里继承了消极、忧郁的情感表述,在帕纳斯派诗人中继承了诗歌客观性的观点,更在美国诗人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中寻求到了哀婉凄凉、郁郁寡欢的诗歌境界。

爱伦·坡对诗歌形式美、暗示性和音乐性的强调。

以及他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怪诞和梦幻色彩都极大地影响到了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

波德莱尔不但实践着爱伦·坡的诗歌理论,而且他还坚持17年翻译爱伦·坡的作品,享受与自己生命体验接近的坡的作品。

瓦莱里评价两位诗人彼此的接受与影响时说:“波特莱尔,爱德加·坡交换着价值。

他们每人把自己所有的给与另一个人;每个人接受自己所没有的。

后者把整个新颖而深刻的思想体系交给前者。

”在美国文学史上,爱伦·坡因为有了后来的波德莱尔才声名鹊起。

难能可贵的是,波德莱尔又把这种影响传递下去,最终使这两个名字——爱伦·坡与波德莱尔一起成为象征主义的象征。

波特莱尔诗歌的美学思想主要通过诗歌与音乐、诗歌与他者以及诗歌的现代性等方面表现出来。

一、着色的音乐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波德莱尔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这样写道:“音色多轻柔,多隐蔽;/然而或平静或发怒,/声音总低沉而丰富。

/这就是魅力和秘密’’(《恶之花》71)。

他对音色的强调,对韵律、节奏的强调不再是语言的自然属性,而是现代意义上的语音组合,他在音韵中发现了色彩,发现了不同存在形式的物体之间的神奇的应和关系,因为这些关系的存在,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诗人的眼中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诗歌中表现为词语的组合的变化,因此,音色、韵律、节奏更加复杂、混合。

浅谈徐志摩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浅谈徐志摩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浅谈徐志摩诗歌中的死亡意识浅谈徐志摩诗歌中的死亡意识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没有坚实的爱情作基础。

留英期间,徐志摩疯狂地爱上了淑女林徽因,他在一封给林的长长情书中倾诉道:“……抛开所有的犹豫和彷徨,走进那已经为你打开的门,管它里面迎候你的是天堂还是地狱。

是地狱又怎么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况且,纵然是地狱,只要有彼雅特莉齐的提携引导,还愁不升上净界和天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基督教文化对徐志摩的影响。

徐志摩的人生理想是爱、自由和美。

为了爱,为了美,为了自由,他可以不顾一切,甚至献出生命,去撞地狱之门。

在徐志摩,如果是为了获取生命存在的自由和生命的本义,生命终极就不是阴森恐怖,而是披着绚丽光华;就不是退缩与消逝,而是进取与升华的象征。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口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为要寻一个明星》)。

与其容忍真情贫缺、怯懦苟且的生活,倒不若出离了这狭窄的人间世,只要有夸父逐日的坚执,就必然能走向“恋爱、欢欣、自由”的“理想天庭”,这样的死是美丽的。

在徐志摩的诗歌中,还出现了行多飞物意象:生命终极出脱、化解为美丽的飞物意象。

徐志摩认为,为自由而死,是非常美丽的。

而后来徐志摩是飞着驾临西土,实现了他追求自由的梦想。

歌颂美丽死亡在徐志摩诗中频频出现,可以说,诗人受波德莱尔的影响是很大的。

徐志摩曾盛赞泛称波德莱尔,并且亲自动手译介波氏的《死尸》一诗,还直接将“以死亡美丽、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思想引入诗歌创作实践,不断涉入死亡,污秽、恐怖等传统诗学的禁地,大胆探索生命终极,直面死亡,表现了生命的真诚超越和人格的自由追求。

徐志摩还受过拜伦、雪莱、济慈、华兹华斯、泰戈尔等异域诗人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看看华兹华斯、济慈等诗人是怎样对待死亡的。

华兹华斯写过一首十四行诗,追忆他的4岁时夭折的小女儿凯瑟琳。

诗以骤然而起的喜悦开始:“一阵惊喜,有如躁动的疾风/我急忙趋身,去把喜悦分享。

从波德莱尔死亡意向看死亡意识

从波德莱尔死亡意向看死亡意识

从《恶之花》中的死亡意象看波德莱尔的死亡意识摘要波德莱尔是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鼻祖,《恶之花》是波德莱尔最重要的一部诗集,在这部诗集中到处弥漫着一股死亡气息,出现了一系列如黑夜、腐尸、坟墓、蛇、蛆虫等的死亡意象,通过这些意象,波德莱尔从死看生,将人间社会的丑恶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死亡意象的追寻,反映了他对人的灵魂深处的寻求,反映了他对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恶之花;死亡意象;死亡意识;生存价值The Baudela ire’s death consciou sness reflected in The death image of《Wicked Flower》AbstractBaudelaire is the 19th century France symbolism school of poetry's first ancestors. "Wicked Flower" is a Baudelaire's most important poetry anthology, everywhere is filling the air in this poetry anthology a death breath, appeared a series of like dark night, the carrion, the grave, the snake, the maggot and so on the death image, through these images, Baudelaire from dies looks lives, displays incisively the world society's ugly phenomenon, he to death image tracking down, had reflected he to human's innermost soul search, has reflected him to human's survival way and the life value exploration.Keywords Wicked flower; death image; death consciousness;survival value目录一绪论 (1)二死亡意象和死亡意识......................................................... 1-2 三《恶之花》中的死亡意象和死亡意识.................................... 2-6 (一)“黑暗”意象 (3)(二)“尸体”意象............................................................ 3-4 (三)“坟墓”意象............................................................ 4-5 (四)“蛆虫”意象 (5)(五)“蛇”意象............................................................... 5-6 四波德莱尔死亡意识的成因................................................... 7-10 (一)基督教死亡观的影响................................................... 7-8 (二)时代社会的影响......................................................... 8-9 (三)家庭生活的影响.........................................................9-10 五结论 (10)参考文献 (12)致谢 (13)附录……………………………………………………………………… 14-15一绪论在法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在地狱中堕落,与群鬼共舞,却向往天堂的光明;他在诗歌中描写腐臭的兽尸,被称为“兽尸之王”[1] (p2),却从腐恶污秽中培植出艺术之花;他饱受诋毁辱骂,却又被兰波尊为“诗人中的王者,真正的神”[1] (p3),被艾略特奉为“现在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最高楷模”[2],他蕴藏着地火一样潜在的威力,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这个人就是波德莱尔。

恶之花诗歌鉴赏

恶之花诗歌鉴赏

《恶之花》是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现代派诗歌作品。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鉴赏这部作品:1. 主题思想:《恶之花》以探讨人生真相为主题,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世界的虚无。

诗人在作品中对罪恶、死亡、腐朽等负面元素进行了审视和反思,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生活价值的思考。

2. 艺术风格:波德莱尔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他倡导“以感觉写感觉”,将诗人的主观感受直接呈现给读者,使作品具有极强的个性色彩。

3. 诗歌结构:《恶之花》共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风格。

诗人通过对不同主题的探讨,层层深入地展示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和道德的思考。

4. 语言特点:波德莱尔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和绘画性。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感觉,将诗歌描绘得如同画面一般,令人陶醉。

同时,他还将法语和英语等多种语言元素融入诗歌,为作品增色添彩。

5. 象征意义:《恶之花》中的许多元素都具有象征意义,如玫瑰象征爱情,蝴蝶象征灵魂,黑暗象征罪恶等。

这些象征物帮助诗人表达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6. 影响力:《恶之花》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之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现代派诗人如艾略特、叶芝等,都深受波德莱尔的影响。

同时,《恶之花》也对当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文学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恶之花》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现代派诗歌作品。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人波德莱尔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真实而丑陋的世界画卷。

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独特的审美观,还能从中思考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价值。

波德莱尔的应和之美的点滴体会

波德莱尔的应和之美的点滴体会

波德莱尔的应和之美的点滴体会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法国著名诗人,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现代诗歌的先驱。

波德莱尔的诗歌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强化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感应。

诗人善于通过诗歌主体与现实的相似性,完成精神与自然的感应。

后人将波德莱尔的这一创作思想概括为波德莱尔的应和之美。

1 波德莱尔诗歌应和理念的由来波德莱尔的应和理念最早通过他的一首十四行小诗《应和》体现出来,这首诗篇幅短小,但是它真实体现了波德莱尔的“应和”创作理念,如诗人在诗中写道:如悠长回声遥相应答的和歌,终汇入一个混沌深邃的整体;如黑夜又如光明般浩漫无际,芳香、色彩和声音在互相应和。

诗中的“和歌、应和”强调了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符、相通和相应,这些词不但能够传达诗人心中那种你唱我和、相互应答的意味,还为诗歌与现实的沟通提供了比喻和形象性的暗示。

我们知道,神圣本质一直占据西方传统思想的主体地位,西方文人善于通过对现象世界的解读将自身观念表现出来,这是柏拉图构建自身思想体系的基础,也是波德莱尔进行诗歌创作的基础。

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世界中,世界是一个神圣范本的图像,大自然不过是自我思想的映射,各种思想的激情碰撞,可以形成如泉水一般涌现的灵感,这种现象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即上帝的眷顾。

因此,在波德莱尔看来,上帝就是精神的太阳,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与肉体精神之间都有着互相对应的关系,这一想法给波德莱尔无限的激励与力量,于是他在《万物感应》中写道:好像琥珀安息,以及麝香,欢声歌唱,灵魂和官能的交畅,直把无穷的万物,向无限延长。

诗人既有万物应和的感想,就毫不保留的用自由的笔法和呐喊声将这种想法唱了出来。

2 波德莱尔诗歌的应和之美2.1 象征主义诗歌的基石波德莱尔坚信人与自然的休戚相关,即事物的相互感应和互为象征,因此,这位历经各种情感折磨、有着异常感应力的诗人最善于用熟识的目光去洞察生活中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然后将其用独特的、隐秘的、交感的方式表达出来。

浅谈《恶之花》中的“死亡”诗

浅谈《恶之花》中的“死亡”诗

The "Death" Poems in The Flowers of Devil 作者: 姜燕晓
作者机构: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山东济南250103
出版物刊名: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85-86页
主题词: 波德莱尔 《恶之花》 死亡
摘要: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1)是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他的诗集《恶之花》以独特的魅力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审美价值,并开一代新诗歌流派之先河。

反观其诗集中的“死亡”诗组对死亡的礼赞和向往,不仅让我们得以一窥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同时也让我们上溯探寻到诗人走过的充满矛盾,交织着失望和希望,悲观而又不甘气馁的人生之路。

死亡、美与反意识形态——坡与波德莱尔诗歌的比较

死亡、美与反意识形态——坡与波德莱尔诗歌的比较

死亡、美与反意识形态——坡与波德莱尔诗歌的比较
刘庆松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34)003
【摘要】坡和波德莱尔诗歌中的死亡意象都体现出对美的强烈追求,以及鲜明的反意识形态因素,然而其表现方式却恰恰相反."美女杀手"坡把贵族佳丽的死当作至美的主题,其理想之美远在天国;"尸体诗人"波德莱尔却聚焦于底层社会的死亡惨状,从凡间挖掘惊悚的美.出世的坡高洁脱略,入世的波德莱尔则哀贫伤困,但都表达了异质性的反意识形态观念.
【总页数】5页(P95-99)
【作者】刘庆松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河南洛阳471003;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5.072
【相关文献】
1.李贺与爱伦·坡诗歌中死亡主题的比较 [J], 王晶
2.离经叛道独树一帜 --埃德加·爱伦·坡与查尔斯·波德莱尔生活与美学观比较 [J], 何木英
3.比较诗学背景下的波德莱尔研究——评户思社《从接受视角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思想》 [J], 李明德
4.鲁迅和波德莱尔诗歌美学比较 [J], 姜源傅
5.波德莱尔与爱伦·坡诗歌创作的比较研究 [J], 张云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波德莱尔,这个被称为“诗人之王”的伟大诗人,象征主义的开创者,是法国十九世纪最为著名的现代派诗人。

他的诗集《恶之花》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

通过其诗集对于死亡的礼赞和向往,不仅使人们能得以窥见诗人新颖的死亡视角和其独特的诗歌艺术想象,同时还给当时患着“世纪病”的知识分子以一种向死而生的希望与反抗。

波德莱尔用死亡来表现他对于生命以及感情的热爱,这也是他通过用扭曲的概念来反讽于黑暗的社会。

在诗人的眼中,也许只有死亡才能为卑微的人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活下去的动力。

关键字:死亡观;恶之花;死亡之美;死亡与希望On Baudelaire's death consciousness, aesthetics -- with flowers of evil as anexampleAbstract:Baudelaire, the known as the "king of poets" one of the greatest poets, the founder of symbolism is the 19th century French most famous modern poet. His collection of poems "flowers of evil" come out, marking the formal appearance of symbolism, the rise of modern literature.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poems praise and yearning for death, not only make people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 poet novel death perspective and its unique poetry artistic imag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was suffering from a "disease of the century"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a to the death of hope and resistance. Baudelaire used his death to express his love for life and his emotions, and this is also the idea that he is using the concept of distortion to irony in the dark society. In the eyes of the poet, maybe only death can bring new hope to the life of the humble people, and the power to live.Keywords:View of death; the flower of evil; the beauty of death; death and hope引言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时间将会洗清一切愚昧的罪名,诗人的光辉定格在永恒的价值之上。

夏尔-波德莱尔这个浪荡又叛逆的伟大诗人以其独特奇谲的诗歌美学观念践行于诗集《恶之花》中,让一朵朵长在地狱的罪恶花朵怒放在法国诗坛沉寂已久的花园。

波德莱尔以其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匠心独运地赞美甚至歌颂死亡,在诗歌中用死亡驱逐围绕在人类现实的悲哀与黑暗,带领人们走向死亡创造的美与希望,讽刺性地揭露当时扭曲的现实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从而表现出诗人对于生命死亡的高度关注以及热烈的情怀。

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观念付诸创作实践的最高典范便是震惊法国诗坛的传世之作《恶之花》。

这是一部揭露资本主义黑暗社会的丑恶与罪行的作品,是一部空前绝后的艺术奇葩,诗作想象奇特,构思精妙,格律严谨,是诗人忧郁与颓废的结晶。

正如波德莱尔给昂赛尔写的信中所说:“在这部残酷的作品里,我放进了我整个的心,我所有的温情,我的全部的宗教(经过乔装打扮),我的所有的仇恨。

”[1]《恶之花》全诗集以内容划分为六个诗组:《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和《死亡》。

这样的安排并不是随意而散漫的,它是经过巧妙地安排配置的。

波德莱尔曾在一封信中明确地写道: “我对于这本书所企望得到的唯一的赞扬就是人们承认它不是单纯的一本诗集,而是一本有头有尾的书[2]”不难看出这样的安排使诗的内容与诗意存在其内在、有机的联系,即抒情主人公性格发展的逻辑及其精神世界朝着终局递进的演化过程,而这终局就是死亡。

死亡,人类究其一生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就走向了死亡。

大多数人害怕死亡,它是一切的终结,是不会苏醒的深渊,而波德莱尔笔下的“死亡”却别有深意。

他在《恶之花》中的《死亡》诗组中将死亡席卷各个身份的人,穷人、情侣、画家、诗人、水手都相继在他的诗歌中在向往着死亡中死去,引入各种与死亡有关的意象,例如腐尸、坟墓、毒药等。

波德莱尔的“死亡”也因其极具个人特色的想象酿造成一种别于世人的、超越死亡这个语言符号本身的惊心动魄的美。

一、死亡观关于死亡的问题,人是不可能提供真理性的答案的,这毫无疑问。

活着的人只能运用思维的大脑去臆测死亡的答案,但这并不是说死亡是虚无的。

在西方基督教的观念中,死亡是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的延续,是肉体经历臣世后的目的地。

波德莱尔深受其母亲的影响,信仰基督教,所以其死亡观也根植于基督教的“彼岸”的教义。

波德莱尔眼中的死亡不是生命的消逝和结束,而是一种经过短暂休息后而走向自由和光明的新生。

这种“休息”就是死亡正在进行的表现形式。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休息”常被用来作为死亡的委婉性表达,在波德莱尔的诗作中,“休息”与“死亡”是等同的。

上帝派来的天使为穷人铺好了床,穷人们带着安慰睡着休息迈向未知的天国;诗人渴望地叫喊着休息,把自己裹进天空的帷幕之中,抹去现实生活的一切耻辱与绝望;情侣则相拥在充满坟墓幽香的沙发上,两颗竞相耗尽余热的心迸发出爱情永恒的光亮。

这种基督教概念的“休息”,波德莱尔把它当成经历过生的忧郁和消沉后依然感觉不到任何的慰藉和希望,而又不能忍受万事皆空的虚无的死亡的希望和寄托,它是生之绝望与死之希望的结合。

所以诗人创造出一个“彼岸”的死亡世界,不同于基督教神学中人死后灵魂分别走向黑暗残酷的地狱或者光明幸福的天堂,波德莱尔笔下的死亡世界都是快乐与希望并存的,在这个彼岸的世界里,诗人让在现实苦海中奋力挣扎的人们去感受死亡,让进入死亡世界的人讲述死亡后的体验,从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死亡之乐园。

从《死亡》这一诗组分析,诗人通过《快乐的死者》来表达他独特的死亡观。

从诗的标题来看,“快乐”和“死者”好像是矛盾的,而诗人却将快乐赋予到一件悲哀的事情之上,将死者赋予和生者一样的情感,让人忍不住去疑问。

面对繁杂纷乱的世界,抒情主人公“我”想在土地上挖一个墓坑“像水中的鲨鱼,在遗忘中安息”。

[3]但是走向死亡“我”是快乐的,“我”不想看见世人悲戚哀伤的泪水,“我”喜欢蛆虫和乌鸦,他们带“我”走向腐朽,走向新生。

《情侣的死亡》则描述了情侣死亡以后的体验,他们相拥在幽香柔软的死亡之中,两颗心耗尽最后一次炽热散发死亡来临前的光亮,而后心渐渐停止跳动,温度渐渐冷却,他们的爱情却没有停止。

天使了敲开他们的门,给他们以祝福,重新唤起爱情的火焰。

他们死后的彼岸世界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生活,还为他们的爱情创造了幸福甜蜜的温床,那是一个美丽又浪漫的地方,散发着清香的床、异卉奇花、柔软深陷的沙发这些意象都构造出了一个适合这对情侣生活相爱的浪漫意境,就好像永恒的桃花源。

在诗人笔下的死亡中,爱情没有因为死亡而停止,反而因为死亡而永恒。

《穷人的死亡》则将死亡之后的光明世界描绘得更加具体生动了。

穷人们在生前遭受着风霜雨雪的磨难,于是死亡给了他们唯一的救赎,靠着这死亡的安慰与希望,他们坚持地走向生命的终结,走向了未知的天国。

诗人将这未知的天国这样描述:“那是书中记载的著名的客栈,可以在那里吃饭,睡觉,也可以坐着”,在这天国里穷人拥有随心所欲的自由;“这是一个天使,具有磁力的手指握着睡眠,以及作为礼物的迷人幻梦,又给赤裸的穷人铺好了床”,死亡的世界有天使降临,为穷人安排一个温暖的栖息之所;“这是众神的荣光,这是神秘的谷仓,这是穷人的钱袋和古老的家乡”[4],死亡不再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事,再也没有严寒霜冻,没有饥饿冷眼,新的生活和希望将伴着死亡而至。

二、死亡与美诗人的最高使命就是追求美,表达人世间纯粹的愿望、动人的忧郁和高贵的绝望,波德莱尔说:“我发现了美的定义,我的美的定义。

那是某种热烈的、忧郁的东西,其中有些茫然、可供猜测的东西……神秘、悔恨也是美的特点。

”[5]死亡是神秘的,只有少数被赋予上帝之眼的人才能去探究死亡,它被黑夜包围、被死神把守,它的面上始终蒙着一层神秘又朦胧的面纱。

死亡也是离不开忧郁的,这里所说的忧郁绝不等同于忧愁,忧郁比忧愁更加深刻,它是指当个体生命面对群体社会的强大压力在个体生命的灵魂深处,不断积累下来,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生命状态。

忧郁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模式,一种纯正、率真的生命质地,它关乎人类的生存质量,关乎人类的高贵优雅的气质,也关乎社会哲学层面的玄思。

[6]忧郁者如波德莱尔,一个年纪轻轻就识得忧郁和消沉的滋味的人,以高贵的姿态,挥洒着令黑暗社会颤粟的笔墨,将各种神秘、丑恶、腐朽的意象叠加,捕捉每一次美的闪光,构建出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死亡世界。

波德莱尔的死亡之美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丰富的死亡意象的运用,腐尸、蛆虫、幽灵、骷髅、吸血鬼等等,这些意象看似与美挂不上钩,甚至与美截然对立,它是现实丑恶的反映,波德莱尔透过深层次的现实洞悉自然的真谛,用自己的精神照亮幽深的黑暗,于是这些丑恶的事物就呈现出来了。

而这些意象之所以被称之为美就在于它的象征艺术。

莫雷亚斯说:“象征艺术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从不深入到思想观念的本质。

因此,在这种艺术中,所有具体的表象都不表现它们自身,这些富于感受力的表象是要体现它们与初发的思想之间的秘密的亲缘关系。

”波德莱尔在《腐尸》中这样描写一具腐烂的尸体:“两腿翘得很高,像个淫荡的女子/冒着热腾腾的毒气/显出随随便便、恬不知耻的样子/敞开充满恶臭的肚皮……黑压压的一大群蛆虫/从肚子里钻出来,沿着臭皮囊,像粘稠的脓一样流动。

”,这样散发臭气、遍布着蛆虫的腐尸无疑是丑恶的、令人作呕的,然而诗人却用“壮丽”一词来形容,简直匪夷所思。

波德莱尔认为:“使这些形象珍贵并且神圣化的是它们产生的无数的思想”,腐尸的具象是丑恶的,但是诗人将它象征自己的情人迪瓦尔,当阴森丑陋的尸骨与挚爱的情人相结合,腐尸的丑恶便被割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