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

合集下载

波德莱尔诗集

波德莱尔诗集

波德莱尔诗集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

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歌,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

1861年,波德莱尔申请加入法兰西学士院,后退出。

作品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等。

赌博褪色的扶手椅,苍白的老娼妓,染过的眉毛,温存惑人的眼睛,娇滴滴作态,干瘦的耳上响起丁零零宝石和金属的碰撞声;绿色台布,围着没有嘴唇的脸,没有血色的唇,没有牙的牙床,手指因为可怕的兴奋而痉挛,搜索着空口袋和微颤的乳房;肮脏的顶棚,一排暗淡的吊灯,一片巨大的油灯把光亮射向几位名诗人阴云密布的额顶,他们把带血的汗挥霍得精光;这就是那幅黑色的画,夜梦里我看见它在我的慧眼下呈现。

而我,在这沉寂的巢穴的一隅看见我支着肘,冷静,无言,歆羡歆羡着许多人的顽固的情欲,歆羡这些老娼妓阴森的快乐,他们当着我的面愉快地交易,一方是往日名声,一方是美色!我的心害怕歆羡这些可怜人,他们朝洞开的深渊狂奔不住,喝饱了自己的血,最后都决心宁苦勿死,宁入地狱不求虚无!人与海自由的人,你将永把大海爱恋!海是你的镜子,你在波涛无尽,奔涌无限之中静观你的灵魂,你的精神是同样痛苦的深渊,你喜欢沉浸在你的形象之中;你用眼用手臂拥抱它,你的心面对这粗野,狂放不羁的呻吟,有时倒可以派遣自己的骚动.你们两个都是阴郁而又谨慎:人啊,无人探过你的深渊之底;海啊,无人知道你深藏的财富,你们把秘密保守得如此小心!然而,不知过了多少个世纪,你们不怜悯,不悔恨,斗狠争强,你们那样地喜欢残杀和死亡,啊,永恒的斗士,啊,无情的兄弟!应和自然是座庙宇,那里活的柱子有时说出了模模糊糊的话音;人从那里过,穿越象征的森林,森林用熟识的目光将他注视。

第三节 波德莱尔

第三节 波德莱尔

第三节波德莱尔及《恶之花》⏹一、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二《恶之花》节选及赏析一、生平和创作⏹(一)波德莱尔(1821-1867)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先着僧袍(在巴黎大学接受过哲学和神学教育,后当家庭教师),后戴红帽(接受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学说,支持1789年大革命)”,在60岁(1819)时续娶26岁的一个孤女。

⏹波德莱尔6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是个性格忧郁、感情纤细、笃信宗教的女人,给了他很多母性的柔情。

但母亲改嫁欧比克少校,却让他对母亲的眷恋消失了。

一、生平和创作⏹1836年,他随父母到巴黎;1839年,他因拒绝交出同学传递的纸条而被开除,这是他与社会的第一次冲突。

之后,他沉湎在巴黎这座“病城”中,出入酒吧间咖啡馆,纵情声色,浪迹于一群狂放不羁的文学青年之间。

他和继父因选择职业上的分歧关系迅速恶化,在1863年6月,他带着父亲留给他的10万金法郎离开了家庭,过起挥金如土的浪荡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家小剧场邂逅了一个跑龙套的混血女子让娜·杜瓦尔,她的卑微的身世和独特的美,使波德莱尔又多了一件向资产者挑衅的武器。

同时,他又开始吸毒,领教放债人的手段。

一、生平和创作⏹在两年中他花去了财产的一半,父母替他找了一个公证人为他管理财产,每月只给他200法郎——1844年9月21日这一天,无异于父亲去世母亲再嫁后的又一次沉重打击——被剥夺了成人的资格。

1845年6月因为对社会或写作的绝望,他用水果刀企图自杀,他说:“我自杀,是因为我活不下去,是因为睡也累,醒也累,不堪忍受。

我自杀,是因为我对别人无用,对自己危险。

我自杀,是因为我认为我是不死的,但愿如此。

”波德莱尔一、生平和创作⏹波德莱尔与柯勒律治都在童年时失去父亲,并缺乏母爱,都长时期热情地迷恋那些并不会回报他们爱恋的女人,尽管波德莱尔迷人但知识浅陋的情人珍妮·杜瓦(Jeanne Duval)与柯勒律治的朴素聪明的萨拉·哈钦森(Sara Hutchinson)截然不同,两位诗人都围绕他们欲望的客体构建了精致的幻想。

信天翁波德莱尔原文赏析

信天翁波德莱尔原文赏析

信天翁波德莱尔原文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1.信天翁波德莱尔的背景介绍2.信天翁波德莱尔的文学价值3.信天翁波德莱尔的主题思想4.信天翁波德莱尔的艺术特色正文信天翁波德莱尔是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之一,它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

该诗创作于 1857 年,是波德莱尔的成名之作,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信天翁波德莱尔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上。

该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特别是对人的命运和自由的思考。

波德莱尔通过信天翁这一形象,表达了他对人生和自由的理解和追求。

信天翁波德莱尔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天翁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人的命运。

在诗中,信天翁是一只被囚禁的鸟,它无法自由飞翔,只能被困在笼子里。

这反映了波德莱尔对人的命运的看法,他认为人的命运往往受到外界的限制和束缚,人无法完全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命运。

其次,信天翁波德莱尔表达了波德莱尔对人的自由的追求。

在诗中,信天翁不断地挣扎和反抗,它渴望自由,渴望飞翔。

这反映了波德莱尔对人的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摆脱命运的束缚。

信天翁波德莱尔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形式和语言上。

该诗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没有固定的韵律和节奏,而是随着诗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这种形式使得诗人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信天翁波德莱尔的语言也非常优美和富有感染力。

波德莱尔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使得诗的内容更加深刻和丰富。

同时,他也运用了丰富的语言手法,如押韵、对仗等,使得诗的语言更加优美和动听。

总的来说,信天翁波德莱尔是一首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诗歌,它通过对信天翁这一形象的刻画,表达了波德莱尔对人的命运和自由的思考和探索。

波德莱尔及其作品

波德莱尔及其作品

波德莱尔及其作品1.评价波德莱尔是19世纪中期法国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他的诗歌创作承前启后,在欧美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2.文学主张(1)波德莱尔反对文学以客观真实作为描写对象,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

(2)波德莱尔认为“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

”因此,“从恶中去发掘美”,把社会之丑恶、人性之丑恶作为审美对象在诗歌中加以表现,是波德莱尔毕生的艺术追求。

(3)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波德莱尔大力倡导一种独特的象征手法。

在被誉为“象征主义宪章”的《感应》一诗中,他提出诗人的使命就是通过神秘的心灵感应,通过丰富的想像力,采用象征的语言,译解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这部谜一样的“天书”。

3.创作《1845年沙龙》和《1846年沙龙》,这两篇论文较为系统地提出了颇具独创性的文艺观。

波德莱尔的重要著作有诗集《恶之花》,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文艺论集《浪漫主义艺术》和《美学珍玩》等。

4.《恶之花》(1)评价①《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惊世骇俗的不朽名著。

②尽管《恶之花》还有浪漫主义的余韵,但它从根本上确立了新的美学原则,开创了新的创作方法,掀开了欧美现代诗歌史的新篇章,直到20世纪的欧美文学都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

(2)恶之花的含义“恶之花”的法文原意是“病*态的花”。

“恶”字在法文中有多重含义,如疾病、邪恶、丑恶、怪诞、痛苦、损害等等。

而“花”的含义则具有文学色彩,指美好、神奇的东西,如艺术、诗歌等等。

波德莱尔用“恶之花”作为诗集的题名,其用意是通过诗歌展示人世间丑恶的事物,从恶中去发掘美,给世人以震撼与惊醒。

(3)内容简介《恶之花》第二版分为六个部分:《忧郁与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叛逆》、《死亡》。

诗集中的诗不是按写作年代顺序排列的,而是按诗人要表达的主旨重新组合编排。

诚如作者所言,《恶之花》“是一本有头有尾的书”。

波德莱尔 ppt课件

波德莱尔 ppt课件

• 他在十四行诗《感应》中,便表达了他的感应 与象征统一的理论主张。
• 他认为,自然在冥冥之中发出神秘的信息,仿 佛是人类自身的悠长的回音,反映了人与自然 的感应关系。这种感应关系或者说神秘的象征 关系是不可以直接呈现的。因此,从象征理论 的立场出发,波德莱尔否定了现实主义的摹仿 说,他将摹仿自然看成是艺术对自然的拙劣的 抄袭。这与前面讲的实证自然主义是两种风格。
义、唯美主义者,他影响了众多的作家,包 括波德莱尔、马拉美、凡尔纳、史蒂文森等。
• 早年生活放荡,晚景凄凉,1867年8月31日 去世。
• 他的代表作有诗集《恶之花》(它包括《忧 郁和理想》、《巴黎画景》、《酒》、《恶 之花》、《叛谫》和《死亡》六个诗组), 是法国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文艺批评涉及 到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雕塑、音乐、 舞蹈等多个领域。
• 为此,波德莱尔非常重视想象,他将想象视为 “各种能力的王后”。 (《波德莱尔美学论 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第404页)诗人正是通过想象力去穿越表象, 透视现实世界,洞悉其中的感应关系,发掘深 藏其中的超自然的“精神上的含义”。在他看 来,这便是永恒的艺术世界,是一种缥缈、玄 妙的最高的美。
• 我们从《恶之花》这本书的名字来看,法语中 的“恶”字,可作“病”和“痛苦”来理解, 所以《恶之花》也有人把它译为《病态中的花 朵》,既可以理解为这些花朵借以生存的环境 有病,也就是社会有病,人有病;还可以理解 为在恶中生长出的花,具有中国的“出淤泥而 不染”的象征意味。
• 在波德莱尔那里,“恶”是先在的、固有的, 而花可以在其污泥浊水中吸取营养和水分,然 后奇特的开放,转“恶”为“美”。
• 波德莱尔自己解释说:“正是对美的这种令人 赞叹的、永生不灭的本能,使我们把尘世及其 众生相看成是上天的一瞥,仿佛是上天的一种 ‘感应’。”在诗中诗人提出的“感觉感应” 论,对象征派诗歌的语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它首先以一种神秘的笔调描绘了人同自然的关 系。自然是一种有机的生命体,彼此相联,以 种种方式显示着各自的存在。它们互为象征, 组成了“象征的森林”,当人们通过它时, “森林亲切的目光对人类十分关注”。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晶莹闪烁的草地, 春霖洒落的声息, 雨后苏醒的花瓣, 称得上明朗,欢悦, 清新的一切,都不及你的音乐。 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 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 我从没有听到过 爱情或是淳酒的颂歌 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赞婚的合唱也罢, 凯旋的欢歌也罢, 和你的乐曲相比, 不过是空调的浮夸, 人们可以觉察,其中总有着贫乏。
从题材看,《恶之花》歌唱醇酒、 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 俗,对现实生活厌倦和逃避,但实质上 作者是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 度。
他揭露生活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 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腐尸、蛆虫、恶臭。 他的诗对传统美学观点是极大的冲击。
他写“恶”,反映了他对于健康、 光明甚至“神圣”事物的强烈向往,正 如高尔基所说,他 “生活在邪恶中, 却热爱着善良。” 可以说,《恶之花》是一部对腐朽 社会进行揭露、控诉,因而也就是反抗 的作品,同时也是诗人在那个黑暗社会 里带着忧郁、孤愤、病态的心理,去追 求解脱、光明、幸福和理想的失败记录。
是的,优美的女王,你也难以避免, 在领过临终圣事之后, 你将远去,在野草繁花的阴湿的 尘泥下面与白骨为伍。
那时,我的爱,请你告诉它们, 那些吻你吃你的蛆虫, 旧爱虽已分解,但我已保留了 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
【比较】1
露伊莎
[英]华滋华斯
在阴凉的树荫下, 我遇见可爱的露伊莎; 那少女象山林水泽中的女神, 为什么?我见了她不敢说话。 她敏捷而有力地跳过岩石, 就像五月间的小溪飞出山崖!
【比较】3 《致云雀》是诗人雪莱的代表作。 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 了云雀。
在诗人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 美丽的象征。 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 式,对云雀加以描绘。 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 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 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巴黎蒙巴纳斯 公墓中的波德 莱尔墓( 莱尔墓(与母 亲和继父奥皮 克将军的合墓 )
蒙巴纳斯公墓深处的波德莱尔纪念碑
波德莱尔是位评论家,他的《 年的沙龙》 波德莱尔是位评论家,他的《1845年的沙龙》、《1846 年的沙龙 年的沙龙》 年的沙龙》 年的沙龙》、《1859年的沙龙》是重要的美学文献。他又是翻 年的沙龙 是重要的美学文献。他又是翻 译家, 年后的十多年中, 译家,在1852年后的十多年中,他不倦地翻译、研究爱伦 坡 年后的十多年中 他不倦地翻译、研究爱伦·坡 的著作。他还写有一部小说《 芳法罗 芳法罗》 )。但他主 的著作。他还写有一部小说《拉·芳法罗》(1847)。但他主 )。 要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波德莱尔曾眷恋浪漫主义, 要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波德莱尔曾眷恋浪漫主义,但他对 浪漫主义的理解不同于过去,他不是指向中世纪而是面对现代, 浪漫主义的理解不同于过去,他不是指向中世纪而是面对现代, 也不再强调地方色彩、怀古幽情,他说: 对我来说, 也不再强调地方色彩、怀古幽情,他说:“对我来说,浪漫主 义是美的最新近、最现代的表现。 义是美的最新近、最现代的表现。”那就是要从当时人们的生 现代社会的脉搏、时代的精神中去寻求诗情, 活、现代社会的脉搏、时代的精神中去寻求诗情,而更为重要 对现代生活的敏感。 的是诗人的“感觉的方式” 的是诗人的“感觉的方式”,即对现代生活的敏感。 恶之花》 英译为The 《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 1857 ,英译为 , Flowers of Evil )是波德莱尔唯一的诗集,它的出版是欧洲文 是波德莱尔唯一的诗集, 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但这部诗集当时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广泛的 声誉,反而使他遭到猛烈攻击。他本人和出版商都因“淫秽” 声誉,反而使他遭到猛烈攻击。他本人和出版商都因“淫秽”、 违反公共道德”被法院处以罚款。 “违反公共道德”被法院处以罚款。1861年《恶之花》印行第 年 恶之花》 二版时,不得不删去六首被取缔的诗,增加了35首新作 首新作( 二版时,不得不删去六首被取缔的诗,增加了 首新作(被删 去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 1857 ,英译为The Flowers of Evil )是波德莱尔唯一的诗集,它的出版是欧洲文 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但这部诗集当时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广泛的 声誉,反而使他遭到猛烈攻击。他本人和出版商都因“淫秽”、 “违反公共道德”被法院处以罚款。1861年《恶之花》印行第 二版时,不得不删去六首被取缔的诗,增加了35首新作(被删 去
好像这个被微风吹得膨胀的身体 还在度着繁殖的生涯。
这个世界奏出一种奇怪的音乐 像水在流,像风在鸣响,
又像簸谷者作出有节奏的动作, 用他的簸箕簸谷一样。
形象已经消失,只留下梦影依稀, 就像对着遗亡的画布,
一位画家单单凭着他的记忆, 慢慢描绘出一幅草图。
躲在岩石后面,露出愤怒的眼光 望着我们的焦急的狗,
象征主义诗学的首要特征是追求象征与对应效果。我们 这里谈的象征是文学意义上的象征。在非文学领域中,象征 (符号)除代表某一定事物外,它本身没有意义,它和它所 代表的事物在本质上往往是不相干的;而在文学领域中,象 征的比较准确的含义是一事物暗示了另一事物,但前一事物 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值得充分注意。象征和其所象征的事物 总有某种关联,它能承担象征的功能,有其内在的道理。 “对应效果”与“象征”密不可分。象征主义者认为在各种 客观事物之间、在客观事物与人的心灵之间有一种极其微妙 的复杂的对应关系;象征主义诗学的另一特点是提倡暗示, “指明一种事物,无异于把一首诗的乐趣四去其三。诗的乐 趣来自一点一点地猜想所给予的满足。这就是暗示事物,创 造幻觉。”(马拉美)象征主义还追求音乐的手法和境界。 在早期的西方,文学与音乐本来是不可分的,希腊神话中的 智慧女神雅典娜既是乐师也是诗人的保护者,阿波罗的标志 有七弦琴、竖琴,而“献给阿波罗的祭品”意思是诗歌;但 是,在欧洲传统文学艺术中,诗歌和音

第四节波德莱尔

第四节波德莱尔

总体评价
夏尔· 皮埃尔· 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 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 花》。被称为现代派的鼻祖,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直 接影响了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的欧美文学创作。
理,写出了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
《恶之花》:艺术特点
一、通感的运用
二、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语言极为精辟
应和戴望舒译
自然是一庙堂,那里活的柱石 不时地传出模糊隐约的语音…… 人穿过象征的林从那里经行, 树林望着他,投以熟稔的凝望。
正如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合并, 归入一个幽黑而渊深的和协—— 广大有如光明,浩漫有如黑夜—— 香味,颜色和声音都互相呼应。 有的香味新鲜如儿童的肌肤, 柔和有如洞箫,翠绿有如草场, ——别的香味呢,腐烂,轩昂而丰富, 具有着无极限的品物底扩张, 如琥珀香、麝香,安息香,篆烟香, 那样歌唱性灵和官感的欢狂。
感应钱春绮译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 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 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 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 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 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 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 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 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像牧场, ——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扬扬, 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 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 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 四、力图解放诗歌形式。
言象意《周易略例·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波德莱尔的简介

波德莱尔的简介

波德莱尔的简介波德莱尔是法国著名的诗人,是象征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波德莱尔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波德莱尔的简介波德莱尔是一名法国人,他出生在巴黎。

波德莱尔出生于1821年,卒于1867年。

他的一生主要从事的就是创作,主要是诗歌的创作而且他创作的诗歌主要都是象征派诗歌。

波德莱尔从小的境遇却没有那么好,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了,波德莱尔的继父是当时法国的一名大将,做事上十分专制而且过于严厉,这使得波德莱尔很难接受这位继父,继父同样有这样的想法,他很不认同波德莱尔这种诗人特有的气质,自然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和谐。

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在波德莱尔长大后,他对资本主义对人民思想上的那种束缚十分反感,所以他一直在找寻机会给自己自由,不要被这些所影响,于是便开始大量读书,从书中得到一丝慰藉。

慢慢地,他便开始了创作,经常接触当时的画家以及文学家。

在之后,他还得到了出国的机会,可是在行走了一半以后,他便强烈要求回到法国。

在回到法国以后,他便开始了正式的创作,当然在这期间也发生了许多事件,其中就有工人起义,他也参加了。

之后,他还在比利时住了两年,主要就是宣传他的作品。

没过多久,便因为疾病去世了。

波德莱尔的著作波德莱尔作为法国一位很出名的诗人,在他的一生创作了多部诗歌作品。

波德莱尔的著作的总基调就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对自己的创作有着深刻的间接,他拒绝采用那种传统的创作风格,着手进行诗歌的创新。

他的一生有多部著作,其中《恶之花》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波德莱尔的著作《恶之花》,这部著作可以说是波德莱尔创作风格的一个过渡代表作品,因为在这部作品中,他已经摒弃掉了传统的创作风格,但自己所追求的创新风格还没有完全形成。

这部作品是一篇诗集,一共有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的展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第一部分中他先是表达忧郁与理想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自己眼中的巴黎的样子。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 他曾在为《恶之花》草拟的序言中指出,要 “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并 且把表现恶中之美,看成是诗歌的重要目的 之一。我们通常把美与善相提并论,波德莱 尔却竭力主张表现恶中之美,确实是打开了 另一片天地。
• 但是,在艺术中表现恶中之美,并不是美 丑不分,以丑为美。而是经过艺术表现从 丑恶中揭示出社会和人生带有本质特征的 深刻内涵,传达诗人因现实的丑恶而产生 的忧郁、愁思等情感特征以及诗人的叛逆 精神,从丑恶的现实中发现其中所含蕴的 审美价值,化腐朽为神奇。
• 人与自然这种交流,只有诗人才可能有机会洞 察这种“感应”和契合,达到物我两忘、浑然 一体的境界。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在我们和自 然之间,存在有“感应”,有潜存的“相似 性”,有神秘的“共同点”。我们只有把握这 些关系,深入事物内部,才能真正接近事物的 灵魂,这就是象征主义的原则。
三 恶之美
• 有人说,每个大诗人都是一个新的亚当。 和他在一起,世界重又开天辟地。 • 波德莱尔就是这样的大诗人。
• 1866年曾有人断言:《恶之花》将无人再 读。事实上,五十年后,全世界的诗人和 读者都已理解波德莱尔,瓦雷里认为: “法国诗歌有了波德莱尔才终于走出国境 线。全世界都在读他,(他的诗)被公认 是最好的现代诗。”
• 它倾注了波德莱尔“全部心血、全部热情、全 部信仰、全部仇恨”。这部书不在文本的厚薄 上(全书不足300页),也不在诗作的数量上 (收诗最多也未过157首),而在它的价值和 意义上。谁能想到一本薄薄的诗册,却奠定了 波德莱尔在法国乃至全世界现代诗歌史上的崇 高地位,成为“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 (英国著名诗人T· S· 艾略特)。
• 我们从《恶之花》这本书的名字来看,法语中 的“恶”字,可作“病”和“痛苦”来理解, 所以《恶之花》也有人把它译为《病态中的花 朵》,既可以理解为这些花朵借以生存的环境 有病,也就是社会有病,人有病;还可以理解 为在恶中生长出的花,具有中国的“出淤泥而 不染”的象征意味。

第三讲 波德莱尔与象征主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课件

第三讲 波德莱尔与象征主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课件

2、主题
(1)从《恶之花》中的抒情主人公“诗人” 来看其总体情感线索。 出生与理想——现实——逃离(酒的麻 醉)——走向恶之花——反抗——死亡
波德莱尔《祝福》钱春绮译
当初,在最高之神的命令之下, 诗人降生到这个烦恼的世间, 他的母亲恐怖万分,满口辱骂, 向着怜悯她的天主捏紧双拳: “唉!我真情愿生下一团蝰蛇, 也不愿生下这惹人耻笑的东西! 我要诅咒那片刻欢娱的一夜, 使我腹中孕育为我赎罪的种子!
所有这一切都比不上那种毒 流自你的眼,绿的眼, 那两口湖,我的灵魂颤抖,倒 看… 我的梦幻蜂拥塞途,来此苦涩 的深渊把干渴解除。 这些都比不上你啮人的口涎 所具有的可怕魔力, 把我无悔的灵魂投进遗忘里, 让它感到头晕目眩, 在死亡之岸转得它虚弱不堪。
3、《恶之花》的艺术独创性极其对象 征主义的影响
艾略特《空心人》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填塞起来的人 彼此倚靠着 头颅装满了稻草。可叹啊! 我们干枯的嗓音,在 我们说悄悄话时 寂静而无意义
像干草地中的风 或碎玻璃堆上的老鼠脚 在我们那干燥的地窖里 有态而无形,有影而无色 麻木了的力度,没有动作的 手势; 那些已经亲眼目睹 跨进了死亡这另一个国度时 只要记得我们——不是 丢魂失魄的野人,而只是 空心人 填塞起来的人。 ………
3、应和
自然是座庙宇,那里活的柱子 有时说出了模模糊糊的话音; 人从那里过,穿越象征的森林, 森林用熟识的目光将他注视。 如同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回合 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 广大浩漫好像黑夜连着光明—— 芳香、颜色和声音在相互应和。
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 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别的则朽腐、浓郁,涵盖了万物, 像无极无限的东西四散飞扬, 如同龙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 那样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昂。

波德莱尔:所有诗人的楷模

波德莱尔:所有诗人的楷模

波德莱尔:所有诗人的楷模波德莱尔于1821年4月9日出生在法国巴黎。

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一名军官,母亲则是一名音乐家。

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擅长文学和绘画,他的父亲也十分支持他的文学创作。

波德莱尔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父亲在1836年去世,母亲再婚后对他也缺乏关爱。

这些家庭不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波德莱尔的成长,但同时也激发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苦涩。

波德莱尔的文学才华在年轻时就被人们所发现,他18岁时就开始在《笑话画报》上发表诗作,并逐渐结识了一些文学界的先锋人物。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波德莱尔开始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兴趣,并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他的第一部诗集《诗经》于1857年出版,这部作品为法国后来的象征主义诗歌打下了基础,也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波德莱尔的诗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

他欣赏并吸取了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精华,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作中。

他的诗歌多以对自然、对城市生活和对人性的思考为题材,同时也借鉴了宗教、哲学和艺术领域的思想,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世俗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追求,这种矛盾的结合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张力和独特的魅力。

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花榭香径》。

这部诗集以描绘巴黎的风情和城市生活为主题,其中既有对城市景观的描述,也有对人情世故和社会阴暗面的思考。

在这部诗集中,波德莱尔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形式探讨了自然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展现出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

另一部广受称赞的作品是《彷徨》,这部诗集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的问题。

波德莱尔在其中表达了对于孤独、苦闷和内心挣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传达了对于理想和追求的信念。

这部作品对于后世的象征主义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现代诗歌的典范之一。

波德莱尔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独特的艺术品味和对美的追求。

他醉心于艺术,痴迷于画廊和文学沙龙,他的诗作中也常常出现对于绘画和雕塑的赞美和借鉴。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的创新欲望非常强烈。他从一开始创作诗歌,就明确提出要寻找“现代性”,这就是“要从时尚中抽取出历史性所包含的诗意内容,从暂时性抽取出永恒来”。(《现代生活的绘画》)这种现代性,必然不同于传统性,它包含了现时的本质,同时能传至将来。波德莱尔在诗歌创作上的现代意识,是导致他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找到诗歌语言奥秘,取得杰出成就的主要原因。福楼拜在给他的信中说:“代找到了使浪漫派年轻的方法。你迥异于任何人(这是所有优点中的第一位)。风格的独创取决于创作。你的句子塞满了思想,以致都要爆裂开来。”兰波进一步指出:“波德莱尔是第一个通灵人,诗王。”“通灵人”指的是敢于突破传统,找到现代诗歌表现手法的诗人。波德莱尔确实找到了开启现代文艺大门的钥匙。
波德莱尔的艺术观令人瞩目。第一、他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他不认为丑恶事物就是绝对的丑,而是认为丑中有美。他指出:“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平庸的”;自然景色是丑的、“邪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相反,美德是人为的、超自然的”。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第二、他提出了通感理论。在《通感》(又译《对应》等)这首诗中,他把诗人看作自然界和人之间的媒介者。诗人能理解自然。因为自然同人相似;树木是活的柱子,发出含含糊糊的语言。诗人在各种感觉中看到宇宙的可感反映。他区分了两种现实:自然的,即物质的现实,这只是表面;精神的,即内在的现实,他认为这是宇宙起源的基因。他由此指出不同感觉之间有通感:“香味、颜色和声音在交相呼应。”诗歌同别的艺术也是相通的,亦即可以用色彩和声音去表达感情。第三、以象征手法去表现通感。象征是由自然提供的物质的、具体的符号,也是具有抽象意义的负载者,由此达到更高的、精神的现实。他认为诗人能破译这些象征符号,穿越象征的森林。象征的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邃的,具有哲理性,这是借有形寓于无形。象征手法丰富了挖掘人的精神世界的手段。第四、波德莱尔力图解放诗歌的形式,他注意到散文诗这种刚出现的文学样式:“这种散文是诗意的,没有诗韵和节奏,相当灵活,对比相当强烈,以致能适应心灵的抒情冲动,适应梦想的起伏和意识的跳跃。”(《致阿尔塞纳·乌赛》)他认为散文诗是介于诗歌和小说的一种文学体裁,能将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与小说反映真实的自由结合起来,兼有两者之长。它的主要目标同样是要发掘内心世界。

波德莱尔的一首象征主义宣言的诗

波德莱尔的一首象征主义宣言的诗

波德莱尔的一首象征主义宣言的诗摘要:一、波德莱尔简介二、象征主义概述三、诗作《恶之花》简介四、象征主义手法在诗中的应用五、诗作主题及意义六、总结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地位正文:一、波德莱尔简介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法国著名诗人,生于1821年,逝于1867年。

他是象征主义的先驱,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密切相关。

波德莱尔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世界观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象征主义概述象征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思潮,主张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象征主义者认为,现实世界并非直接反映在作品中,而是需要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现。

这种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引发读者思考和探讨。

三、诗作《恶之花》简介《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一部诗歌作品,共包含121首诗。

这部诗集体现了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风格,主题为人生痛苦、死亡、罪恶、爱情等。

诗人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悲观与失望。

四、象征主义手法在诗中的应用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运用了丰富的象征主义手法。

例如,“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而“恶之花”则代表了现实世界的堕落与腐朽。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此外,波德莱尔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诗作主题及意义《恶之花》的主题是对现实世界的绝望与反抗。

波德莱尔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性、社会和宗教的怀疑与批判。

他认为,现实世界充满了罪恶和痛苦,而人们在这种困境中挣扎求生存。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诗人呼吁人们正视现实,勇敢地反抗命运。

六、总结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地位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运用丰富的象征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现实世界的痛苦与罪恶。

他的诗歌不仅对法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波德莱尔“应和”思想探源》范文

《2024年波德莱尔“应和”思想探源》范文

《波德莱尔“应和”思想探源》篇一一、引言作为十九世纪法国最具代表性和独树一帜的诗人与批评家,查尔斯·波德莱尔的诗作和文艺理论均展现出深刻且多元的思想内核。

其中,“应和”思想作为其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当时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为文艺理论界所重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波德莱尔“应和”思想的来源、内涵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实践意义。

二、波德莱尔的生平与背景波德莱尔生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的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广阔的视野,也为其“应和”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同时,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潮与文学运动为波德莱尔的文艺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三、“应和”思想的来源波德莱尔的“应和”思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他对当时流行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文艺思潮进行了深入研究,吸收了这些思潮中的精髓。

其次,他对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这些艺术形式中的相互呼应、和谐共存等元素为“应和”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启发。

此外,波德莱尔还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东方哲学中的“和谐”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四、“应和”思想的内涵波德莱尔的“应和”思想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呼应、和谐共存。

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各种元素应相互呼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整体性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内部结构上,也体现在作品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上。

同时,“应和”思想还强调了艺术作品对人类精神的启示作用,认为艺术作品应与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心灵的和谐。

五、“应和”思想在文艺创作中的实践意义波德莱尔的“应和”思想在文艺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它要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呼应和和谐共存,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有助于提高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其次,“应和”思想强调了艺术作品与人的内心世界的共鸣作用,这有助于艺术家更好地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从而创作出更具有感染力和个性的作品。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幻灯片1第三节波德莱尔幻灯片2一生平及著作●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著名诗人、文艺批评家。

●1821年生于巴黎,6岁丧父,母亲一过服丧期就改嫁了。

波德莱尔自幼仇恨继父,并且把这种仇恨迁怒到母亲身上,养成了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幻灯片3●波德莱尔自幼才华出众,喜欢想象,中学毕业后于l839年进入文坛。

他喜欢巴尔扎克和雨果的小说,也喜欢雨果、戈蒂耶、拜伦和雪莱的诗。

尤其推崇爱伦·坡,曾翻译爱伦·坡的作品长达17年。

爱伦·坡被奉为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恐怖小说大师,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者,他影响了众多的作家,包括波德莱尔、马拉美、凡尔纳、史蒂文森等。

幻灯片4●早年生活放荡,晚景凄凉,1867年8月31日去世。

幻灯片5●他的代表作有诗集《恶之花》(它包括《忧郁和理想》、《巴黎画景》、《酒》、《恶之花》、《叛谫》和《死亡》六个诗组),是法国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

文艺批评涉及到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

幻灯片6二感应论●波德莱尔认为,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间,在外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之间,有一种内在感应关系,彼此沟通,互为象征。

幻灯片7●他透过感应去理解世界,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彼此沟通的整体,大自然就是一座象征的森林,暗示着多重复杂的含义,各种感官之间也存在相互沟通融合的通感关系,形、声、色、味交相感应,感觉间可以相互挪移,诗人对这种神秘深奥的感应心领神会,诗人的任务在于发现、感知和表现这种固有的象征关系和其中深藏的意蕴。

幻灯片8●他在十四行诗《感应》中,便表达了他的感应与象征统一的理论主张。

●他认为,自然在冥冥之中发出神秘的信息,仿佛是人类自身的悠长的回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感应关系。

这种感应关系或者说神秘的象征关系是不可以直接呈现的。

因此,从象征理论的立场出发,波德莱尔否定了现实主义的摹仿说,他将摹仿自然看成是艺术对自然的拙劣的抄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是法国19世纪后期的伟大诗人。

他在世时,浪漫地把自己放逐在孤独中,世人对他毁誉参半;他去世后,却受到追随者众星簇月般的膜拜,被公认为象征主义宗师,也被追认为现代派的精神之父。

本雅明称他为“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1821年,波德莱尔出生于潮流之都巴黎,他的父亲是一位浪漫的启蒙主义信仰者,有浓厚的艺术兴趣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常给年幼的波德莱尔讲述与绘画雕像有关的神话传说,带他出入艺术展览会。

1827年,波德莱尔生父去世,不久母亲改嫁了一位性格古板的军人。

他极力想把波德莱尔培养成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这与波德莱尔信仰启蒙思想、行为不拘的生父截然不同。

所以虽然继父也极力想要赢取他的好感,但二人的关系始终非常紧张。

这些童年的幸福、苦痛、愁.怨、亲情关系和巴黎浓郁的艺术气质都极大的影响了,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全了诗人波德莱尔,培养了他的文艺爱好,诱发了他的放浪颓废,催生了他的孤独忧郁,激起了他的反抗骄傲。

由于继父的调动,波德莱尔先后在里昂皇家中学、巴黎路易大帝中学就读,后因拒绝交出同学传递的纸条而被路易大帝中学开除。

第二年通过毕业会考之后,家人想要他进入外交界工作,但他却表示要当作家。

他开始大量涉猎文学作品,并为之着迷击节;也作为一种反抗家庭的方式,波德莱尔混迹于一群狂放不羁的文学青年之中.出入酒吧、咖啡馆,追欢逐笑,忘形于红尘。

为从放荡的生活中拯救儿子,继父奥皮克强迫波德莱尔于1841年离开巴黎,出国旅行。

但已深受现代都市生活浸染的波德莱尔很快就厌倦了这种传统的浪漫,匆匆结束行程,于1842年回转巴黎。

这次旅行不仅没能“医治”波德莱尔,反倒使波德莱尔更加不愿忍受家庭的管束。

在得到生父75000法郎的遗产后,波德莱尔开始以更激进的方式生活:处处标新立异,不与流俗,鄙视权贵和所有眼光实际的人;这一年认识并开始狂热地追求号称“黑维纳斯”的让娜.迪瓦尔(先贤祠剧场的女演员)。

短短两年,波德莱尔就将生父的遗产挥霍得所剩无几。

于是“噩梦,,又始:父母开始对他进行经济管制,每月只给他约200法郎的生活费,以迫使波德莱尔自食其力。

这无异于父死母嫁之后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为了生计,波德莱尔供起了“为钱而干的诗神”,强颜欢笑,进行文学创作。

1845—1846年,波德莱尔先后发表《1845年的沙龙》、《1846年的沙龙》,以其新颖的观点震动了当时的评论界;1847年,他发现了美国作家爱伦.坡。

坡的诡异吸引震撼了波德莱尔,他立即将坡视为知已,开始不断翻译坡的作品。

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波德莱尔曾一度投身其中,参加巷战,但随着革命的失败,诗人陷入了绝望的忧郁之中。

1852年之后,波德莱尔的创作进入了高潮,先后发表了20多首诗、10多篇评论以及大量翻译作品。

尤其是1857年,其代表作诗集《恶之花}出版。

一时间舆论哗然,保守派的攻讦诽谤纷至沓来。

《费加罗》报首先发难,指控作者伤风败俗、亵渎宗教;法庭判处了波德莱尔3肋法郎的罚款,并勒令删除其中6首。

但这本诗集也受到包括雨果在内的众多著名作家的高度评价。

1861年,波德莱尔重新编订《恶之花》,增加了32首新作,将之第二次出版。

诗人去世后,他的朋友们又编定了第三版,并将被删除的6首诗补人。

但是,文学的奋斗和成功并没有使波德莱尔过上富足的生活,有人统计说,波德莱尔所有作品给他挣来的钱不多于15 000法郎。

1864年他前往比利时作巡回演讲,以期增加收入,但并不理想。

不久,波德莱尔瘫痪失语。

1867年8月31日,由于多年的放纵、孤独、忧郁、打击、贫困、病痛,这个生活的浪子,诗歌的天才终于合上了他挣扎了一生的忧郁而灵异的眼睛,躺在了母亲的怀中长眠。

参加葬礼的只有他的母亲和一些老朋友,没有任何官方人士。

但他亲手栽种在人世间的奇异的恶之花和他发现的美妙的象征森林却一直努力怒放着,茂盛着。

对20世纪许多现代派诗人而言,波德莱尔是一位勇敢而有毒性的探索者。

波德莱尔身后出版的作品有1869年的散文诗《巴黎的忧郁》、评论集《美学珍奇集》、《浪漫派艺术》等。

《恶之花》是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的一部诗集,但不是一般的、若干首诗的集合,而是一本有逻辑、有结构、有头有尾、浑然一体的书。

《恶之花》是一部表现西方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的诗歌艺术作品。

然而病态未必不是一种美。

波德莱尔的天才,恰恰表现在他能在恶的世界中发现美,也能在美的体验中感受到恶的存在,并通过诗歌化腐朽为神奇。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恶之花》是“恶”的艺术,而不是恶的颂歌。

《恶之花》是在一个“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同时具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成分。

《恶之花》可谓离经叛道,别开生面:波德莱尔用‘‘匕首、毒药、放火、强奸”“装点我们可怜的命运的画布”;把“发掘恶中之美”作为自己的创作原则;运用“通感”在庸俗和诗意间徜徉。

波德莱尔曾说:“你给我泥土,我把它变成黄金。

”他把都市生活中种种令人战栗或反感的事物变成了诗:城市的浮躁喧嚣,喧嚣中肉体绽放出的美以及这种美引诱出的欲望,生活在这种欲望笼罩下的妓女、乞丐、孤儿、老人、盲人、穷艺术家以及围满苍蝇、爬满蛆虫的庸尸,……正经人排斥的事物成了主要的景象,读来几乎让人窒息。

诗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那些赤身露体的时代”,那没有被“实用之神/冷酷、安静地用青铜襁褓”裹起人们的无忧无虑、丰产丰收的时代。

但一切美好都已是如烟往事,明日黄花,真实的世界仿佛潮湿的牢房,禁锢着人们胆怯而柔弱的希望之翼,年深日久,人们逐渐忘记了飞翔,变得麻木起来,渐渐地,“有一大群无声的卑污的蜘蛛,确我们的脑壳深处张开蛛网”!于是沉默、无聊不动声色地在“打哈欠时,一口吞下全球”,情人死了,穷人死了,艺术家死了.诗人也把自己裹在夜幕里面,“毫不足怪地死去了”,不顾一切地“跳进未知之国的深部去猎获新奇”!这是波德莱尔对不断加快消费速度的现代社会生活的沉思和预言:当一切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迅速消费掉的时候,或许只有死亡还保留了它的神秘和新奇,等待着人们的探索。

因此,诗人充满了凄苦和颓唐的心情。

这种视角的选择同波德莱尔的美学原则有关。

波德莱尔在为《恶之花》拟写的序言中说“什么叫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跟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认为真善美不可分离不过是“现代哲学胡说的臆造罢了”。

他认为前人所表现的美只是一种人为的美,生活和自然是丑恶的,所以诗人应该描写丑恶,应该·发掘恶中之美”: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我们在培养我们的悔恨,/就像乞丐们赡养他们的白虱”。

所以他说:“美啊,巨大、恐怖而又淳朴的妖魔!/你来自天上或地狱,这又何妨?/只要你的眼睛、微笑、秀足能为我/把我爱而不识的无限之门打开!”波德莱尔对美丑善恶的这种看法是继歌德在《浮土德》中表现的恶的两重性和雨果认为美丑不可分割之后,对恶的又一次挖掘和发现。

这种观点也开启了更典型现代美学观。

《恶之花》的艺术特点:《恶之花》中的诗不是按照写作年代先后来排列,而是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各有标题:《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和《死亡》,其中《忧郁和理想》分量最重。

六个部分的排列顺序,实际上画出了忧郁和理想冲突交战的轨迹。

1、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

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

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

2、通感的运用。

他的《通感》一诗,既提出了理论,又有具体运用,描写各种感觉的相通相似。

此外,在波德莱尔的笔下,各种艺术种类之间也是相通的。

例子:大自然是一座神殿,那些活的柱子不时吐露出喃喃之语;人们漫步穿过象征的森林,这些森林用理解的目光看着他。

如同悠长的回声,在远处融入一种幽暗深邃的整体,像夜之黑暗与白昼之光一样辽阔,香味、声音和色彩相互应和。

有的香味像儿童的肌肤一样凉爽,像双簧管一样甜蜜,像草地一样绿——有的香味,却堕落、阔气、得意,以无限扩张的力量,像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一样,歌唱着灵魂和感官的迷醉。

(出自《恶之花》中的第四篇,《应和》)如诗中先写香味同触感相似:“嫩如孩子肌肤”;而香味又可以从声音得到理解:“柔和像双簧管”;最后香味融入视觉之中:“翠绿好似草原”。

3.象征手法的运用。

《忧郁之四》最具代表性。

低垂沉重的天幕像锅盖,压在忍受长久烦闷、呻吟的精神上;它容纳地平线的整个儿圆盖;向我们倾泻比夜更悲的黑光;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用胆怯的翅膀对着墙壁拍击,又把头向腐烂的天花板乱撞;雨水拖着那长而又长的水珠,宛如一座大监狱的护条那样,有一大群无声的卑污的蜘蛛,在我们的脑壳深处张开蛛网,这时大钟突然疯狂暴跳起来,向天空投以一阵可怕的吼叫,如同无家可归的游荡的鬼怪,开始顽固而执拗地呻吟哀号。

一长列柩车没有鼓乐作为前导,从我的心灵缓慢地经过;希望战败而哭泣,残忍专制的烦恼把黑旗插在我低垂的脑壳上。

忧郁本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十分抽象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心态,而波德莱尔则在诗中别出心裁地用各种意象来表现这种心态。

全诗一连用了九个意象来从各个角度描绘忧郁,使难以捉摸的情感获得了具象的形态,以实写虚,以有形写无形,但又不是实实在在的有形,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思索和理解。

这些意象内涵丰富,且往往采用拟人化或寓意的手法。

更特别的是,大多数诗人都是从大自然中去寻找意象,波德莱尔则相反,他常常颠倒比喻次序。

例如,“低垂沉重的天幕像锅盖”,“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等都是意象颠倒运用的例证。

这种手法的美学效果是以奇取胜,它能产生一种压抑感,因为在这种比喻中,由大变小,使人产生一种局促、憋闷的感觉。

4、《恶之花》的语言极为精辟。

诗人曾说:“我整个一生都用来学习构造字句。

”他重新开掘十四行诗,使之发出新的光彩。

例子:在诗集的《结束语》中,波德莱尔说:“你给了我泥土,我炼出了黄金。

”5、《恶之花》是一部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作品,它反映了复杂的人生和纷繁的世事。

社会的动乱、政权的更迭、财富的增长、人民的苦难以及社会风气、城市文明都在诗中得到了反映。

但是诗人并不是客观、机械地反映现实,而是用象征、隐喻的手法,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幻化,把它们折射出来。

波德莱尔超越了巴尔扎克的时代性,致力于追求一种现代性。

这种现代性是区别于现实性和时代性的东西,带有史诗的性质。

6.精炼的诗体和诗歌形式。

波德莱尔十分推崇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说过的一句话:“一首没有瑕疵的十四行诗,抵得上一首长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