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与中国现代文学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趋势

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趋势

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趋势现代文学作品是在20世纪初至今的时期创作的,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革、科技的发展和文化思想的多元化。

本文将从创作背景和文学趋势两个方面,详细探讨现代文学作品的特色和内涵。

一、创作背景1.1 社会环境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20世纪初,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经济体系和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中国的辛亥革命、俄罗斯的十月革命、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等,这些事件都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科技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也是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之一。

从电力、汽车、飞机的普及,到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出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3 文化思想多元现代文学作品创作背景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思想的多元化。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学等思想流派兴起,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多的灵感来源。

二、文学趋势2.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趋势。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反映底层民众的生活。

这一趋势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中国作家鲁迅等,他们的作品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2.2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现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强调意象、暗示和隐喻,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手法,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这一趋势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叶芝等。

2.3 荒诞主义荒诞主义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新兴趋势。

荒诞主义文学作品以荒诞、荒谬的情节和手法,表现人类存在的无意义和孤独。

这一趋势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贝克特、英国的品特等。

2.4 跨文体写作跨文体写作是现代文学的一个特点。

现代文学作品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体裁,而是打破界限,融合多种文体进行创作。

例如,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喧哗与骚动》就采用了多视角、多文体的方式讲述故事。

现代派文学10大流派介绍

现代派文学10大流派介绍

现代派文学10大流派介绍目前很流行的几种流派,也很适用于竞技文学啊什么的,熟悉了会很讨巧~1、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他于1957年发表了第一部真正的象征主义诗集《恶之花》。

前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主要有法国诗人兰波(1854~1891)、马拉美(1842~1898)等,20世纪20年代出现后期象征主义,主要代表有法国的瓦莱里(1871~1945)、奥地利的里尔克(1875~1926)、爱尔兰的叶芝(1865~1939)等。

象征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派生出几个影响较大的流派,最主要的是以意大利诗人蒙塔莱(1896~1981)为代表的隐逸派和以庞德(1885~1972)为代表、兴盛于英美诗坛的意象派。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简称T.S.艾略特,1888~1965)是整个象征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其代表作长诗《荒原》堪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作,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艾略特因此被公认为"现代诗派"的领袖。

《荒原》包括"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部分,涉及到5种语言和56部著作。

它以小型史诗式的规模和高度的浓缩,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社会混乱、腐朽、颓败、衰亡的景象展示给读者,那"没有太阳、水与生命的荒原",不仅是当时欧洲社会的象征,也是当时西方人精神崩溃的象征。

2、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是继象征主义文学之后产生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

它最初源起于绘画艺术,后扩展至文学、音乐、电影等其他领域。

20年代、30年代风靡西方,以戏剧、小说成就最大。

其中卡夫卡的小说与奥尼尔的戏剧,代表了表现主义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瑞典的斯特林堡(1849~1912)是表现主义文学先驱,他的《去大马士革》三部曲和《梦的戏剧》是欧洲最早出现的表现主义戏剧,其代表作《鬼魂奏鸣曲》则成为久演不衰的表现主义经典剧作之一。

波德莱尔对中国诗人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例

波德莱尔对中国诗人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例

成人间不平已有敏锐的察觉力,并且对于这种现代 性大城市的冲突体验甚感不满。因而可以说在香港 的求学期间所体验到的社会现象,便留给诗人深刻 的现代性经验,同时无形中也逐渐塑造出他对事物 敏锐而独特的关注视角。因而其在巴黎留学时期, 李金发大都会对巴黎资本主义的丑恶面展现出更深 切的体察与认识,亦非偶然,而是早已有脉络可寻。 在结束香港的求学后,李金发便于一九一九年又前 往上海求学。适逢五四运动的风潮爆发不久,因而 笼罩着一股求新求变的新时代浪潮,给予诗人完全 不同的感受。求学期间,直接浸染于这新兴的风气 之中,李金发很自然的受到吸引,因而很快地便卷 入当时盛极一时的勤工俭学的潮流,也自此促成了 他在法国留学及其文艺背景另一重要阶段的养成。 然而,李金发所参与的赴法勤工俭学此一浪潮,在 当时可以说是促进中、法交流最直接、影响也深远 的运动。
2、波德的文学背景的简介 波德莱尔出生在巴黎 , 父亲在他六岁时去世 , 母亲改嫁给欧比克。他与继父相处一直不太好,在 破碎的家庭中成长使他性格有些忧郁、独立不羁、 藐视世俗的个性。上中学时 , 他不喜欢寄宿学校的 管理制度,他觉得不自由,于是烦闷和忧郁在他的 心理滋长。而在城里游逛是他最大的乐趣,他看到 了里昂工人起义被镇压 , 破败的街区、工人的悲惨 生活、几乎烟雾弥漫的天空 , 又使他的忧郁变得更 加沉重。四年之后 , 他回到巴黎 , 进入了路易大帝 中学。才华横溢、成绩优秀,最终因违反学校纪律 而被开除。他开始泡酒吧,过上放荡拜金的生活, 父母没有办法管理他,只好找人帮他管理钱财,限 制了他花钱的速度 , 而他为了生活不得不投合公众 和出版商的口味而写作。这些使波德莱尔的内心再 一次受到伤害。在无限苦闷和忧郁中 , 他曾有过自 杀的念头。生活经历造就了波德莱尔与李金发忧郁 的性格特征 , 使他们之间心理产生了共鸣。 三、波德莱尔对李金发创作的影响 李金发承认自己“是受波德莱尔与魏尔伦” 的影响而做诗。雕刻工作之余,花了很多时间去看 法文诗,不知什么心理特别喜欢颓废派的《恶之花》 的象征派诗,将他的全集买来,越看越入神,他的 书简全集,我也从头细看,无形中羡慕他的性格及 生活。一方面订了不少中国的文艺运动书籍,如《东 方杂志》、《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 等,故对于中国的文艺运动,并不隔膜。法文方面,

革新与内卷——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悖论

革新与内卷——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悖论
社 会 的 转 变 对 应 于 圆形 时 间 观 念 向线 性 进 步 时 间
基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会 科 学青 年 基 金 项 目 “ 颓废 与 中 国现 代 性 的 近 代 起 源 (5 3~14 ” 阶 段 性 成 果 ( 0 J 7 18 ;陕 17 6 4) 1Y C 50 3) 西 师 范 大 学 自主 科 研 项 目 “ 颓废 与 中 国现 代 性 的 近 代起 源 ” 阶 段 性 成 果 (0 0 Y X 0 ) 2 1 Z G 0 2 作者简 介:妥 建清 ,陕西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 (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2 ,新疆大学人 文学院讲 师 ( 新疆 鸟鲁木 齐,8 0 4 ) 306 。
思 想 战 线
2 1 第2 第3 卷№2 0I 。3 0年 期 7 1 . 1 v 2 17
革 新 与 内卷
中 国文 学 现代 性 的悖 论
妥 建 清
摘 要 : 有 别 于 西 方 现 代 性 理 论 断 裂 、 维 新 的 传 统 , 中 国文 学 的 现 代 性 表 现 出革 新 与 内卷
此 ,有 别 于 历 史 学 家 在 编 年 史 中 可 以 打 上 精 确 的
日期 ,如 古 代 、现 代 、 当代 那 样 ,波 德 莱 尔 是 在
过去 与现在 巨大 的文 化 差异 中感 受 到 现代 性 的。 其 现 代 性 的 特 点 有 二 :一 是 断 裂 的 症 候 。 现 代 性
本是 主体体 验到 一种有 别 于前现 代社 会 的时间意 识 。无 论 中 国还 是 西 方 的 古 代 社 会 均 是 以 匀 质 的 圆 形 时 间 观 念 为 中心 ,主 体 于 循 环 往 复 的 时 间 中 体 验 到 永 恒 的存 在 。 而 在 现 代 性 情 境 中 ,此 种 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替代言说”——传统形式的断流与缺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替代言说”——传统形式的断流与缺位

“ 现代 主 义” 作 家 ( 如卡 夫卡 、里 尔克 、波 德莱 尔 等 ) ,是 积极 反 映现 实 的 ,是 进 步 的而 值 得 提
倡 。而传 统文学 是封 建 主义 的陈腐 文 学 ,是 落 后 的 ,必 须废 止 。其 四 ,新 文 学是 以鲁 迅 、胡适 之 ( 的书将 其排 除在 外 ) 有 、郭 沫 若 、茅 盾 、巴金 、老 舍 、曹 禺等人 ( 有更 为开 放 一 些 的 评 论 家 也 如 夏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 标 举 沈 从 文 、张爱 玲 等 ) 为 代 表 的文 学 作 品 ,包 括 了学 习 西 方 近 现 代 文 体 的小 说


文 学传 统 形式 的 断流 :新 旧 文 学 之对 分
中 国新文学 史 家对 于现代 文学 对 中国传统 文体 的断 裂毫不 隐讳 ,甚 至 以此为 正统 。长期 被作
10 5
为高 校教 材 的 《 中国新 文学史 稿 》 “ 版代 序 ” 开 篇 就 写 道 : “ “ 四” 开始 的 中 国现 代 文 重 由 五
学 ,人 们一 向习惯称 为 “ 文学 ” 新 。这 个 “ ” 字 的 意义 是 与主 要 产 生于 封 建 社会 的 “ 文学 ” 新 旧 相对而 言 的 ,说 明它 “ 思想 到形 式 ” 都 与过去 的文 学有 了不 同 的风 貌 ” 从 ②。从 这部 初 版 于 15 92
年 再版 于 18 的论 著 ,直 到 2 1 出版 的大 量 “ 92年 0 0年 中国 现代 文学 史 ” 《中国现 当代 文 学 史 》 、
或是 “ l世纪 中国 文 学 史 ” 2 ,我 们 可 以看 到 :其 一 ,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即 “ 文 学 ” 的 概 念 是 指 新

古典愁情与现代惊颤——《雨巷》与《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比较

古典愁情与现代惊颤——《雨巷》与《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比较
走过一位 穿重孝 、显 出严峻 的哀愁 、 瘦 长苗条的妇女 ,用 一只 美丽的手
有意象朦 胧、主题多义 的特点 ;有相似 的情感表 达和
主题追求 。但 是 ,两首诗歌 也具有 明显的差异 。本文
试 图从诗歌 中的不 同意象的运用 ,来揭示它们在 主题 意蕴 、情感体 验及抒情主 人公形象 方面的不 同,指 明 它们各 自具有的美学特性和 民族文化差异 。
主题 意蕴 。《 币巷 所描 绘的 是一 个虚 构的
摇摇地撩起她那饰着花边 的裙 裳;
轻捷 而高贵 ,露 出宛如雕像 的小腿 。 从她那像孕 育着风暴 的铅 色天 空


想象性 事件 ,“ 我希望”表 明这一切 只是 诗人 的幻 梦 ,
【 作者简介 】叶永胜 ( 9 1 ) 1 7 一 ,男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 院副教授 ,博士 ,从事现代 中国文学研 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畅饮 销 魂 的 欢 乐和 那迷 人 的优 美 电光 一 闪 … …随后 是 黑夜 ! 一用 你 的一 瞥 一
突然使我如获重生的、消逝的丽人 , 难道除 了在来世 ,就不能再见到你 ?
去 了 ! 了 ! 迟 了 ! 许 永 远 不 可 能 远 太 也
因为 ,今后的我们 ,彼此都行踪 不明, 尽管你 已经知道我 曾经对你钟情 ! D, …(2 l
2 0 年第3 09 期 ( O期 ) 总2 5
中文 自学指导
R v e a d e e rc o hi s Li e a u e e i ws n R s a h n C ne e t r t r
N . , 0 9 O 3 2 0 S m N . 0 u O 2 5
古典愁情与现代惊颤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新诗(一))【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新诗(一))【圣才出品】

第6章新诗(一)一、填空题1.胡适在________杂志上发表白话新诗标志着白话新诗的兴起。

(四川大学2013年研)【答案】《新青年》【解析】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6号发表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则是胡适的《尝试集》。

2.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尝试集》【解析】胡适的《尝试集》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

1920年出版,共三编。

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

3.________提出了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原则,并在创作中身体力行。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闻一多【解析】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同时还强调“格律是艺术必须的条件,实在艺术自身便是格律”。

4.初期象征诗派,________的《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案】穆木天【解析】穆木天是早期象征派诗人,他在1926年发表的《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的概念,他坚持“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要求创作“纯粹的诗歌”。

5.诗人李金发在国内出版的三部诗集《微雨》、________与________受到了法国象征派先驱波德莱尔德影响,革新了新诗写作的观念与技巧。

四十年代初,________的问世,标志着冯至新诗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全面成熟。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十四行集》【解析】李金发在1925~1927年间,连续出版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三部诗集,在中国新诗坛上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介绍过来,并以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作引起了文坛的注目,被称为“诗怪”。

现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文艺作品,它承载着当代社会的变革与人类思想的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学思潮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剖析,反映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客观、剖析社会现实为特点,通过呈现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存在的内在规律。

在中国,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思潮的代表,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以鲜明的社会批判和揭露的方式,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象征主义的艺术追求象征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追求艺术的高度象征性和表现力,通过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象征主义文学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描绘,作品常常具有深沉、暗示和超越现实的特点。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恶之花》、捷克作家卡夫卡的《变身》等都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

三、超现实主义的冲击力超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追求对潜意识的探索和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梦幻、荒诞和离奇的特点,通过错位和融合现实与梦境,挑战传统的逻辑和语言。

西班牙画家达利、法国诗人布列东、美国作家卡夫等都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使人们对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拓展了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文本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多元和碎片化的特点闻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科技、大众文化和跨文化的元素。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多元的叙述和超越传统观念的创新,通过模糊界限和打破框架来创造全新的文学形态。

论中国现代散文诗剧的文体发源与历史流变

论中国现代散文诗剧的文体发源与历史流变

理论新见
用的戏剧形式是对话,只有通过对话,剧中人物才



能互相传达自己的性格和目的” ,对话的形成使作
79
“散文诗的戏剧化”,而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化的散
文诗”,则为鲁迅的 《过客》。
品由散文诗升华为散文诗剧。戏剧对话呈现出戏剧
自由诗、格律诗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诗的
角色的性格特点、戏剧剧情与戏剧冲突。在 《人力
作同时诞生的,是欧美散文诗人十分钟情的一种文
剧化”则是在诗歌中融入剧的因子,使诗歌升华为诗
体形式。虽然在理论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进
剧。“诗的戏剧化”又可以细化为两种文体形式,一
行阐释与建构,但是丰富巨大的创作实践已然证明
是“纯诗的戏剧化”,二是“散文诗的戏剧化”。“纯
了散文诗剧所具有的独特文体魅力。
虽然对话不是以诗体的形式写成,但只要语言表现
出“诗的题旨”“诗的节奏”“诗的美丽”“诗的意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散文诗是胡适 1918
年 1 月在 《新青年》 第 4 卷第 1 号上刊载的 《人力车
夫》,以白话谱就,体裁形式为典型的分段排列。同
境”也可算作是诗剧。但梅特林克和美士裴儿的作
时被胡适注入戏剧因子——戏剧角色,形成戏剧对
散文诗与散文诗剧此种杂糅性文体区别于散文文体
散文诗最突出的体裁形式即为分段排列,这是经过
的关键之所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二
中外无数学人的大量创作实践所证实的。假若采用
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文附质也……
分行排列,无疑就会倒向纯诗,使散文诗的文体独
质待文也”。具体来说,散文诗与纯诗一样,为诗
“诗体的”“作诗须如作文”。此外,胡适注意到 《诗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90年代的汉语诗歌,是一个多种方向并进、多元美学探求并存的集合,叙事性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诗歌现象,已经得到诗人和评论家的普遍承认。

对诗歌叙事的实践,使一个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况在90年代诗歌中得到了精密的组织和切实的表达,而叙事本身也获得了自身的个性,形成了有别于抒情方式的审美特征。

概括起来,90的诗歌叙事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题材的及物性、语言的陈述性、文本的包容性和诗意的日常性。

(一)题材的及物性相对于80年代诗歌写作“非历史性”的“不及物”倾向,90年代的诗歌开始强调依据土经验和中国语境中的话语资源,由文学与现实、历史的尖锐对立走向了文学与现实、历史的互文关系,增强了诗歌的及物性。

表现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诗人们不再固执地抓住风花雪月水火土等基本物质,欧阳江河、肖开愚等一些优秀诗人在诗中自觉接纳和消化标志这个时代特殊性的具体事物,写作了一些不愧于生活和时代的诗,“坐下来打听信息,会使两只耳朵/下垂到膝盖,成为咖啡馆两侧的/钟表店和杂货铺。

校准了时间,/然后掏钱到杂货铺买一包廉价香烟。

”(欧阳江河《咖啡馆》)。

如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所描述的,现代诗歌“应该有一个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的胃”,诗歌所要“及”的这个“物”,范围非常广阔:“个人的不安全感,家庭的日常冲突,城市里一闪而过的噪音,肮脏的暗中交易,我们这个急躁的时代一切清晰、朦胧的事物无不得到了正面的表现”⑦。

(二)语言的陈述性张曙光在《1965年》中这样开头:“那一年冬天,刚刚下过第一场雪/也是我记忆中的第一场雪/傍晚来得很早。

在去电影院的路上/天已经完全黑了/我们绕过一个个雪堆,看着/行人朦胧的影子闪过。

”⑧。

在这里,平实的叙述代替了意象的新奇,对于生活经验的追忆代替了青春的激情。

肖开愚在《国庆节》、《动物园》、《来自海南岛的诅咒》等作品中用散文式的笔法叙述着生活,让我们感到生活本身重大的诗意;西渡的《一个钟表匠的记忆》,“语感显得非常老练,节奏缜密,而舒缓有致,陈述的语气在这里像沉潜的呼吸一样扑面而至”⑨。

现代文学诗歌流派

现代文学诗歌流派

现代文学诗歌流派
1. 现代主义派:强调诗歌语言的自由性和创新性,注重个人体验和感受,代表人物有艾略特、波德莱尔、亚当斯密斯。

2. 像白居易、李白那样的古典主义派:这个派别追求自由和自然的表达,同时借鉴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式等传统要素。

3. 后现代主义派:注重语言和符号的深度解读,强调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和解构,代表人物有阿什贝格、艾岛、唐·朝塔。

4. 卫星诗派:聚集于20世纪50年代,此派别主张借助外部情境和文化隐喻来表达主题,代表人物有魏巍、陈丹青。

5. 立体派:主张将诗歌本身当做图像进行感知,通过音响语言和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来诠释主题,代表人物有沃尔夫和史蒂芬·斯莫利。

6. 纪实派:运用诗歌的方式来呈现事实和社会现象,代表人物有付小妍、迟子建、汪国真。

7. 处女座诗派:强调诗歌做为纯净和精神上的抽象,主张以无意识以及意象的方式来表达诗歌,代表人物有林芙、雪莉·杰克逊。

西方现代派文学范围里的那些作家跟流派)

西方现代派文学范围里的那些作家跟流派)
光明世纪 法国文学史称18世纪为“光明世纪”,意思就是启蒙运动的世纪。“启蒙运动”一词见于某些欧洲语言,然而不见于法语。法国的文献典籍中一贯用“光明世纪”,而不用“启蒙运动”。法语中“光明”一词亦可训为“智慧”、“知识”,而此处所谓“光明”是指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曙光。法国的“光明世纪”与英国的“启蒙运动”,涵义是相同的。启蒙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前哨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可是这场斗争的思想准备早在18世纪初期已经开始。1721年出现的《波斯人信札》,是启蒙运动文学的先声,它的作者孟德斯鸠的启蒙运动思想更系统、更集中地表达在他的专著《论法的精神》(严复译为《法意》)中。
十九世纪 由于1789年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文学作品的读者大大增加。文学已经不只是朝廷权贵、豪门巨富少数人玩赏的奢侈品,而成为愈来愈广泛的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于是作家日益众多,作品也日益丰富。在法国,文学的社会化、普及化,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下开始形成的。
19世纪是法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世纪中,法国发生几次重大政治事件,如1830年和1848年的工人起义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文学作品中反映这种斗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在复辟王朝时期有著名平民歌手贝朗瑞,巴黎公社时期有《国际歌》的作者鲍狄埃、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路易丝?米歇尔、诗人克莱芒、小说家瓦莱斯等。
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这个称
号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篇宣言获得广泛热烈的响
应,文学史上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产生。
象征主义作为新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思潮,早在浪漫
主义盛行的时期已经萌芽。浪漫主义诗人奈瓦尔力求以
新的表达方式反映不可捉摸的内心活动,这种努力后来

现代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流派

现代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流派

现代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流派现代文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流派。

要理解现代文学作品,我们必须先了解其社会背景和文学流派。

一、现代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导致了欧洲文明的崩溃,人们对于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了怀疑。

这种失望和绝望的情绪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2 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20世纪初,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的兴起,以及汽车的普及,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种变革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作者们通过作品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1.3 人类意识的觉醒现代文学作品中,人们开始关注内心世界,探索人类意识的奥秘。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提出了梦境分析、潜意识等概念。

这些概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者们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反映现实社会。

二、现代文学流派2.1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象征和暗示,注重内心的感受。

象征主义作品通常具有诗意,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代表人物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兰波等。

2.2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主张表现内心的真实感受,强调形式和手法的创新。

表现主义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情感和紧张的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性的扭曲。

代表作品有卡夫卡的《变形记》、奥地利的《等待戈多》等。

2.3 意象主义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的一种流派,强调文学的语言和形式的美。

意象主义作品追求诗意,注重描绘自然景观和内心世界。

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

2.4 荒诞派荒诞派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认为人生毫无意义,强调无目的、无逻辑、无理性的荒诞性。

荒诞派作品通常具有荒诞的情节和悖论的语言,反映了人类面对荒诞命运的无奈和绝望。

中文系本科生必读书目

中文系本科生必读书目

中文系本科生必读书目能读完其中三分之一,或读完其中两类,可谓不枉大学中文系四年。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38+94+45+32+60=269种)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计38种)对应课程:中国现代文学B1-2中国当代文学B1-2一级书目1、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2、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华民国史》3、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4、王光东等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导读》5、郭沫若:《女神》(1921)6、郁达夫:《沉沦》(1921)7、鲁迅:《呐喊》(1923)、《彷徨》(1926)8、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9、茅盾:《子夜》(1932)10、沈从文:《边城》(1934)11、萧红:《生死场》(1935)12、艾芜:《南行记》(1935)13、曹禺:《雷雨》(1936)14、老舍:《骆驼祥子》(1936)15、张爱玲:《传奇》(1944)16、柳青:《创业史》(1960)17、陈映真:《将军族》(1964)18、《朦胧诗新编》(2003)19、张炜:《古船》(1986)20、王安忆:《长恨歌》(1995)2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1995)二级书目22、赵家壁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35-1936)23、周作人:《自己的园地》(1923)24、鲁迅:《坟》(1927)、《朝花夕拾》(1928)25、沙汀:《淘金记》(1943)26、沈从文:《长河》(1945)27、巴金:《寒夜》(1947)28、《穆旦诗选》(1986)29、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1956)30、赵树理:《三里湾》(1953)31、老舍:《茶馆》(1958)32、白先勇:《台北人》(1965)33、西西:《我城》(1979)34、张承志:《心灵史》(1991)35、贾平凹:《废都》(1993)36、阿城:《棋王》(1984)37、史铁生:《我与地坛》(19)38王朔:《动物凶猛》(1991)中国古代文学部分(计94种)对应课程:中国古代文学A1-5中国古代文论1-2一级书目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概述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概述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概述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文学形式、风格和主题上都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包含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进行概述,介绍其特点、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意象和象征的运用,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充满了隐喻和象征,语言意味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代表作家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美国诗人艾略特等。

1.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色彩,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他的代表作品《醉舞》、《恶之花》等被认为是象征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

2. 艾略特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意味。

他的代表作品《荒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之一,探讨了现代社会的虚无和荒凉。

二、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流派,它强调对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追求对现实的扭曲和夸张。

表现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绪张力,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代表作家有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等。

1.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他的戏剧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无奈。

他的代表作品《断头台上的罗莎》、《加里波第》等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戏剧的经典之作。

2. 卡夫卡卡夫卡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荒诞和幻想的色彩,探讨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迷茫。

他的代表作品《变形记》、《审判》等被认为是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

三、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对潜意识和梦境的探索,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力和幻想性,探讨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和深度。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比研究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比研究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比研究近年来,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比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现代文学对传统古代文学的影响和改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主题、风格和文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

一、主题比较古代文学的主题一般围绕着传统价值观、道德规范和宗教信仰展开,对人性、生死、爱情等大题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究。

例如在中国文学中,古代作品常常以忠孝节义为主题,强调个体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之中的角色和责任。

而现代文学的主题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涉及政治、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现实问题。

二、风格比较古代文学的风格以叙事、抒情和议论为主,强调对个体经历和感受的描写,注重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散文和戏曲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通过优美的韵律和词藻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而现代文学的风格则更为多样,既有传统的叙事和抒情,也包含了更为前卫和实验性的写作形式。

现代派文学大师如卡夫卡、福楼拜等以及现代派诗人如波德莱尔、艾略特等,都尝试颠覆传统的文学形式和语言,追求更多元、更个性的表达方式。

三、文学形式比较古代文学的文学形式多样且受到严格的制约,如古代中国文学中的诗、骈文和律诗等。

这些古代文学形式在规定了一定的格律和文体要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度。

而现代文学的文学形式更加自由和多样化,摆脱了传统的约束,以小说、散文、剧本等形式展现出丰富的文学内涵。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主题、风格和文学形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

古代文学强调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风格上以叙事和抒情为主,并受到严格的文学形式的制约;而现代文学则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问题,风格上更为多样化和实验性,并展现出更为自由的文学形式。

两者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诠释和传承传统古代文学的魅力。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考试做题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考试做题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考试做题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关于无政府主义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0分)1.0 分A、强调自由B、主张废除等级特权C、强调建立中央集权D、提倡社会互助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2《围城》的作者是()。

(1.0分)1.0 分A、老舍B、巴金C、钱钟书D、沈从文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3郁达夫的代表作是()。

(1.0分)1.0 分A、《沉沦》B、《茶馆》C、《尝试集》D、《守岁》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4鲁迅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集是()。

(1.0分)1.0 分A、《朝花夕拾》B、《故事新编》C、《呐喊》D、《彷徨》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5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大多以()的风俗民情为背景来写的。

(1.0分)1.0 分闽南B、湘西C、北京D、滇南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6萧红的小说建立了自己的文体风格,她的风格是()。

(1.0分)1.0 分A、严谨别致的结构B、独语体的语言风格C、散文化和诗化D、塑造中心人物,线索清晰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7鲁迅小说的风格是()。

(1.0分)1.0 分A、剑拔弩张,忧愤深广B、精粹警拔,自然朴实C、横眉冷对,忧国忧民D、怨愤满溢,哀嘶不止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8老舍的市民世界不包括()。

(1.0分)1.0 分A、老派市民B、新派市民C、理想市民D、贵族阶层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9下列不属于叶圣陶的作品是()。

(1.0分)1.0 分A、《多收了三五斗》B、《狗日的粮食》《潘先生在难中》D、《倪焕之》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0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1.0分)1.0 分A、《故乡》B、《阿Q正传》C、《祝福》D、《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1鲁迅认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哪些流派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哪些流派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哪些流派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一)象征主义文学: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流行于法国,以诗歌和戏剧为主.1886年诗人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一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上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 *** .象征主义的特征是: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主张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想像.法国早期象征主义的诗人鼻祖、及三主将:1,波德莱尔:他于1857年发表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成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 2,马拉美:1876年他的诗歌《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1896年,他被选为“诗人之王”,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 3,魏尔伦:他的主要作品是《无言的浪漫曲》等,他的诗风明朗轻快,清新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受到了普通读者的喜爱. 4,兰波:他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了,并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他的创作生涯虽短,但才华横溢,他主要的诗集有《地狱的一季》、《彩图集》.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1,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他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梦幻剧《青鸟》(1908),是他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获得了19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2,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他的诗作《驶向拜占庭》,描绘了一个老人远渡重洋去圣城拜占庭,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的故事.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3,法国诗人瓦雷里:他的巅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滨墓园》(1926),诗的主旨是关于绝对静止与人生交易的对立统一关系.开篇一句“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4,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他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著名的组诗《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奠定了他在现代诗坛上的大师地位,并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其风格晦涩难懂,但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5,俄国诗人勃洛克:1918年发表长诗《十二个》,是他的代表作,他是自莱蒙托夫以后俄国最杰出的诗人.6,美国诗人评论家庞德:他的鸿篇巨制、现代叙事诗《诗章》,加上他对其他作家的影响,以及多部的文学评论集,使他登上了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宝座.7,英国诗人剧作家艾略特:他的诗作《荒原》(1922),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歌,它以悲剧的视角,展现了战后欧洲文明的荒凉.另外他还有诗剧《大教堂凶杀案》,诗作《四个四重奏》等等,他在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二)表现主义文学:是一战前后流行于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起源于德国,先从绘画开始,后波及文学.尼采“重估一切”的极端主张,对德语世界的表现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提法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表现主义的特征是: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及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该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 *** ,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本质,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1,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代表剧作是《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2,德国剧作家托勒和恺撒:前者的代表作是《转变》.后者的代表作是《煤气》三部曲.3,捷克剧作家恰佩克:其代表作品是《万能机器人》(1920).4,美国剧作家奥尼尔:他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安娜·克里斯蒂》(1920),《琼斯皇帝》(1920),《毛猿》(1921),是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他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家,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5,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他的小说大多表达世界荒诞、人性“异化”的主题,在西方现代文学发展中具有开拓性意义,是西方现代文学的鼻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美国》(1914)、《城堡》(1922)、《诉讼》(1919)《变形记》(1912)等等.(三)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英国,后波及到了欧美各国,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它不是传统小说那样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编撰故事的.其情节之间的安排和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逻辑、或因果关系的限制,它可以随意跳跃、多变、穿插,过去、现在、将来时序,交叉重叠,在前后的两个场景之间,没有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紧密逻辑联系,等等.它是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地循环往复,而形成的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意识流”的艺术技巧:1,内心独白: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写作技巧.2,内心分析: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地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做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地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3,时间和空间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4,诗化和音乐化: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意识流小说家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伍尔芙《海浪》的语言,就和意象派诗歌非常相似,乔伊斯《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运用了巴哈赋格曲的结构.“意识流”文学著名的代表作家:1,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因著名的作品《追忆逝水年华》,而在世界文学史上留名.他作品的“内心独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内心分析”,而不是意识彻底地自然流动.2,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他的著名作品《尤利西斯》(1922),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巅峰.该作品中有大量独白,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3,美国作家福克纳:他是“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以描写错乱意识著称.代表作是一系列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小说,包括15个长篇和几十个短篇.《喧哗与骚动》(1929),是福克纳最优秀的意识流作品,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4,英国作家伍尔芙:她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她著名的作品是:《到灯塔去》《海浪》.(四)超现实主义文学:它诞生于1924年的法国,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从1924年到上世纪60年代,历经了半个世纪,扩及欧美24个国家.这一流派有明确的政治、社会和文学理论,以及一套实验性的艺术方法,但情况极为复杂.作为一场广泛的文艺运动的超现实主义思潮,尽管其影响极为广泛,但就文学领域而言,实际成就仅局限于诗歌领域.超现实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要表现“超现实”,即由“梦幻与现实转化成的绝对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两种要素的统一物.为了在内容上描绘超现实,他们反对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主张写人的潜意识、梦境,写事物的巧合,甚至让文学成为梦幻、潜意识、乃至精神错乱的产物,并提出“自动写作法”,作为表现上述内容的创作方法.强调梦幻、贬斥理性,成为其美学的重要标志.(五)未来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未来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其文学的成就不如绘画的成就高,也没有如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和德国表现主义文学一样,发展成国际性的文学运动,主要局限于意大利一国.在晚期,也波及邻国法国,和刚刚成立不久的苏联.创始人是意大利的马利奈蒂,他1909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次年又发表了《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宣布其主张.在文学艺术的主题上,主张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集中表现运动中的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艺术形式上,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主要的作家及其作品是:1、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2、法国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六)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美国诗人庞德的《地铁车站》,是典型的意象诗.(七)隐逸派:是20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和西方颇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它产生于一战后,30年代达到鼎盛.它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艺术家避开严酷的现实,逃遁到个人的情感世界里去.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片断的自然场景,抒发人的瞬间感受、幻想、和隐藏在内心的微妙情绪,表现人生的孤独、忧郁和生活的邪恶.在艺术上,隐逸派侧重以奔放的想象,借助独特的隐喻和意象,来建立艺术形象,诗歌大多是自由体,讲究韵律,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强调词的声音、比词的意义更富有表现主观感觉的力量,力求挖掘词语蕴含的感*** 彩,而舍弃它的普通的、日常的涵义.隐逸派的代表作家是:1,意大利诗人夸西莫多:作品是诗歌《消逝的笛音》,他于195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意大利诗人蒙塔莱:作品是诗集《乌骨贼》等,他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信仰、价值观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真空状态.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时,存在主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的宣传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存在主义文学为其哲学的广泛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法国的萨特、阿贝尔·加缪(1913—1960)和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拉美寡头黑暗统治的现实生活中,融汇、吸纳古印第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有益经验,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 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于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魔幻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作品有:危地马拉M.A.阿斯图里亚斯的里亚斯的《玉米人》、古巴作家A.卡彭铁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墨西哥作家J.J.鲁尔福的《彼得罗·巴拉莫》、秘鲁作家J.M.阿格达斯的《深沉的河流》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与传统现实主义定义中的“现实”,有着根本的区别.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拉丁美洲充满这饿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也就是卡彭铁尔所说的“神奇现实”.在这种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黑色幽默”派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 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新小说派“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中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他们的文艺观和写作方法迥然不同于巴尔扎克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具有“反小说”的倾向,是二战后最具革命性的文学流派,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都有建树,当时公认为属于“新小说”派的作家有:阿兰·罗伯—戈里耶、娜塔莉娅·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克洛德·奥利尔及玛格丽特·杜拉丝等等.1956年萨洛特发表了她的著名论文《怀疑的时代》,被视为“新小说”派的宣言.罗伯—戈里耶在1956年和1958年也发表了《未来小说的道路》、《自然、人道主义、悲剧》等论文,更明确阐述了新小说派的文艺观点.新小说派发展的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的“受冷落”和其后长达三十多年的“热闹期”,至1985年克洛德·西蒙获诺贝尔文学奖达到高峰.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1950年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问世,1953年贝克特又以剧作《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舞台,1961年英国批评家艾思林发表《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此后,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

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

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1.罗伯特·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罗伯特·波德莱尔是美国诗人、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因他在公共服务中作出的贡献而得名,他在1960年代以开放、社会责任和抗议者的斗争著称。

他曾多次走进中国,深入体验中国历史文化,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启发,在其诗歌里有多处反映出中国文化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许多流派的诗歌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新诗在流派的情况下又衍生出更多新的表现形式,这反映出现今中国文学所处的特殊环境。

中国新诗也被欧美文学界所认可,这就是罗伯特·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的紧密关系。

2.罗伯特·波德莱尔对中国新诗的影响罗伯特·波德莱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展开,她把自己宽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理念提供给了中国新诗,使一群新诗人得以脱颖而出,开辟出一条新的思想和文学道路。

他的作品里融合了中国的东方哲学精髓,也包含着现代思想,结合传统与现代,以考究的笔触将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使得中国新诗在思想色彩上加深,更有趣味性,引起了更多读者阅读新诗的兴趣。

3.罗伯特·波德莱尔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应用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论是诗集还是诗文里都可以看到波德莱尔诗歌排版和流派的应用,他为中国新诗的创作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内容和思路,这种精致形态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新诗,有利于中国新诗的展开,被誉为中国新诗的创始人。

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罗伯特·波德莱尔的修辞技巧,运用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特别是在表达社会现实问题的新诗当中,波德莱尔特有的言词多地运用,他引用包括古典、现代文学以及历史哲学的精髓,理解中国诗歌作者创作新句式的情景,因此可以说波德莱尔无疑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4.罗伯特·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的意义罗伯特·波德莱尔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写作形式上,他的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出笼,使中国新诗有了宏大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德莱尔与中国现代文学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生于巴黎,父母年龄相差悬殊,六岁丧父,母亲改嫁。

继父欧比克上校后来擢升为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希望波德莱尔进入外交界,波德莱尔却想当作家,他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欧比克成了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

但波德莱尔与母亲感情深厚。

这种家庭关系,深刻地影响了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

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

成年后,波德莱尔继承了生父的遗产,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挥金如土的浪荡生活,他的主要诗篇就是在这种内心矛盾和苦闷的气氛中创作的。

奠定波德莱尔在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

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时,收录100首诗,1861年再版时,增为126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

诗集一度被认为“伤风败俗”,曾被当局起诉并禁版其中的6首诗,罚款三百法郎。

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

《恶之花》描写丑恶、美人和酒,展现出一个孤独、忧郁、重病的诗人形象。

由于对现实生活不满,波德莱尔对客观世界采取了消极反抗的态度,他揭示生活的阴暗,歌唱丑恶事物,有力地冲击了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

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也是后来公认的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除诗集《恶之花》以外,还出版了独具一格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和《人工乐园》。

他的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探奇》和《浪漫派艺术》在法国的文艺评论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波德莱尔还翻译美国诗人爱伦·坡的《怪异故事集》和《怪异故事续集》。

第一节波德莱尔在现代中国的译介1918年中国新诗革命兴起,时至1919年“五四”文学革命,还在尝试期的中国新诗在白话诗的提倡上已取得初步成效。

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始,中国学者以全方位的宏大胸襟和气魄紧密关注世界文学的发展,以兼容并蓄的“拿来”主义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

波德莱尔就是在这一时期宽宏渐进的文化潮流中进入中国读者视域的。

最早提及波德莱尔是在1919年,是年6卷2号的《新青年》上刊登了周作人为《小河》一诗所作的序文,其中提到《小河》诗体与“法国波德莱尔提倡起来的散文诗,略略相像”。

自1919年至今,以1925年中国象征派的成立为界,我国学者对波德莱尔的译介情况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1919——1925年波德莱尔在我国的译介情况继周作人在《小河》序中首次提到波德莱尔,李璜在《少年中国》2卷12期上发表了《法兰西之格律及其解放》一文中介绍了波德莱尔的生平、性情及其创作,认为他解放了诗歌的格律,开创了象征派的先河。

这是第一篇带有评论色彩的文章。

1921年《少年中国》3卷5期刊登了田汉《恶魔诗人波陀雷尔的百年祭》一文,该文系20年代中国接受者对波德莱尔的研究力作,第一次对波德莱尔进行了全面的评介。

田汉从文学与美学角度研究波德莱尔,认为波德莱尔“于美中发现了丑之潜伏”,他求善,反得了恶,求神,反得了恶魔。

故田汉称波德莱尔为“恶魔诗人”,认为“他这个恶魔倒可爱,岂止可爱,我们还不能不知道,他拿起那恶魔之剑斩了人类浮浅的心魂”。

田汉在文中说明了向中国读者长篇介绍波德莱尔恶魔主义的目的是“欲为大乘的艺术家,诚不可不借波陀雷尔的魔恶之剑,一斩心中执着”,而“波氏之真价自不磨也”。

1921年11月14日这天的《晨报附镌·特载专件》和《时事新报·学灯》上,分别刊载了仲密(周作人)的《三个文学家的纪念》,与滕固的《法国两个诗人的纪念祭》,均论及波德莱尔。

周作人在文中称赞波德莱尔诗中的病态美为贝类中的珍珠,并为波德莱尔的颓废心情感到亲切。

波德莱尔的第一首中文译诗是发表在1922年3月10日《小说月报》(13卷3号)的《窗》(《Les Fenêtres》),译者仲密。

三个月后,《小说月报》发表了周作人所译的《游子》(《L’Etranger》)。

此后,波德莱尔的散文诗被陆续翻译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死尸》是这一时期唯一一首被译成中文的格律诗,译者徐志摩,译诗发表在1924年12月的《语丝》(第3期)上,倍受徐志摩推崇赞誉。

1925年2月,《语丝》(第15期)刊登了张定璜所译的波德莱尔的五首散文诗:《镜子》,《哪一个是真的?》,《窗子》,《月儿的恩惠》,《狗和罐子》,五首诗一次登出,这在波德莱尔的译诗中是第一次。

此外,1924年4月《小说月报》15卷号外上发表了闻天翻译史笃姆的《波特来耳研究》一文,这是这一时期翻译外国研究成果的重要文章。

纵观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波德莱尔的译介情况,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样两个特点:1、对波德莱尔诗歌的翻译略晚于诗歌评介,1919年周作人在《小河》序中首次提到波德莱尔,1921年中国才出现波德莱尔的译诗。

2、这一时期对波德莱尔诗歌的翻译处于零散状态,散见于各种报刊,缺乏系统性。

《小说月报》、《语丝》、《少年中国》、《诗》、《文学周报》等刊物都刊登过对波德莱尔的译诗或评介文章,周作人、俞平伯、苏兆龙、徐志摩、张定煌等人为早期波德莱尔诗歌的翻译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一时期,法国象征派诗歌理论和象征派诗人都被大量介绍给中国读者,然而不论在诗歌翻译还是诗歌、诗人评介上,都数对波德莱尔的译介为最。

一方面说明,在新文学初期,“中国接受者的接收意识尚未受传统伦理或意识形态的左右”,“他们对抒情的、现实的和‘颓废’的作品都有接受”[①];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波德莱尔诗歌尤其是散文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反叛意识、颓废中的求生意志深为中国作家、翻译家和评论家赏识。

波德莱尔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对后来的象征派、现代派诗歌和诗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1926年——至今波德莱尔在我国的译介情况中国现代文学史一般以1925年李金发《微雨》诗集的出版作为中国象征派诗歌诞生的标志。

此后,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象征主义诗人开始自觉的译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波德莱尔诗歌的翻译和评介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193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邢鹏举选编的《波德莱尔散文诗》,这是波德莱尔的作品首次在中国集结成书。

一大批有影响的文学杂志如《文学月刊》、《文学》、《新文艺》、《现代文学》、《新诗》、《诗刊》、《新月》、《文学评论》等都更加全面、深刻地译介波德莱尔的作品。

戴望舒、梁宗岱、卞之琳、石民等都译介过波德莱尔的作品。

40年代,波德莱尔的作品出现了新的译本,由生活书店出版石民编译的《巴黎的烦恼》。

1947年怀正文化社又出版了戴望舒的《恶之花掇英》单行本。

40年代译介波德莱尔较多的主要是戴望舒、陈敬容、王了一(王力)。

戴望舒在译介中注重的是波德莱尔诗歌的质地和精巧的形式。

陈敬容注重翻译波德莱尔诗歌中饱含忧郁、孤寂情调的抒情诗。

王了一即王力先生最为勤勉,以五、七言古诗和乐府诗的形式翻译了《恶之花》第一章共58首诗,其译文追求形神兼备,注重韵律,在准确传达原诗精神的基础上力图以“五古”的形式中国化,用心良苦。

然而4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始于1947年1月30日《文汇报》,围绕翻译波德莱尔作品的问题所展开的一场激烈的论争。

林焕平对于当时文坛上的“波德莱尔风”大惑不解,首先撰文《波德莱尔不宜赞美》,矛头直指陈敬容,认为近来看到的对波德莱尔诗歌的翻译和赞美是不良倾向。

林焕平指出,波德莱尔的创作倾向与新月派、现代派相近,但与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方向背道而驰。

接着,林白凤撰写《从波德莱尔的诗谈起》,认为波德莱尔的诗再造了苟安、徘徊、低沉和颓废,诱导青年知识分子脆弱的感情。

除唐弢撰文表示波德莱尔不算过时外其余的人都对波德莱尔持否定态度。

陈敬容撰写随笔《谈我的诗和译诗》作为回应,指出尽管波德莱尔的诗歌有缺点,但其不瞒现状、反封建的精神,严格的形式、熟练的技巧、丰富的词汇都是值得重视的。

50年代的译介工作进行得比较缓慢。

1957年《译文》7月号发表了陈敬容先生纪念《恶之花》出版一百周年所译的9首诗歌。

直到1979年以后,关于波德莱尔的译介才重新活跃起来。

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金志平主编的《外国名作家传》中介绍了波德莱尔,同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选》里有陈敬容所译的6首波德莱尔的诗,《西方文论选》中编入了波德莱尔《1859年的沙龙》等三篇文章。

80年代至今波德莱尔在我国的译介主要集中在:对波德莱尔的评价;引入国外对波德莱尔研究的成果;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中国诗歌、诗人与波德莱尔的关系;波德莱尔诗歌、论文集的出版;对波德莱尔文艺观的探讨等。

关于波德莱尔的评价问题,在40年的论争之后,1980年李健吾发表《有关波德莱尔等人的评价问题——与<辞海>编委会商榷》一文,认为不能否认波德莱尔在现代文学中举足轻重的位置。

1980年后出版的各版文学史对波德莱尔的文学地位基本都持肯定态度,尤其称赞其对象征主义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划时代意义。

在引入国外研究成果上,亨利·詹姆斯、本雅明、萨特论述波德莱尔的著作、论文都在这一时期译介给了中国读者。

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波德莱尔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是这一时期取得的突出成果。

学者们着力研究了波德莱尔对中国现代诗人李金发、艾青等人的影响,如殷峻、向天渊等人的论文;也出现了比较研究波德莱尔与鲁迅的一些文章,80年代熊玉鹏的《此将彼俘来,自由驱使——<野草>与象征主义》是最早的一篇文章。

90年代,钱林森的《孤独的拷问与生存体验的求证——鲁迅与波特莱尔》是一篇重要的研究文章。

在对波德莱尔诗歌、论文的翻译,对波德莱尔文艺观的探讨上,郭宏安、刘波等学者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文学界对波德莱尔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最初引进时的热情到四十年代的论争、50——70年代的冷淡,再到80年代至今的热烈讨论,无数的学者、翻译家为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节波德莱尔的诗学观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影响波德莱尔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艺术评论家。

波德莱尔本人就认为“一切伟大的诗人本来注定了就是批评家”,“我是把诗人看作最好的批评家”[②](565)。

许多法国文学研究者都认为,诗人波德莱尔是一位比批评家圣勃夫还要伟大的批评家,亨利·勒麦特就称波德莱尔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

波德莱尔没有写过系统阐述本人文艺理论的专著,其诗学观点散见于大量画评、书评、信札和诗作之中,后集结为《美学探奇》和《浪漫派艺术》。

归纳起来,波德莱尔的诗学观点大致如下:(一)、诗歌的目的什么是诗的目的?诗是否具有某种实用目的?是否具有某种社会功用?这些问题自诗歌诞生起就缠绕着诗人和批评家的头脑。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以1851年为界,波德莱尔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