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独生子女的适应性教育问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摘要】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家庭教育、社交能力培养、学校教育、集体活动和互联网资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家庭应提倡温暖、包容的教育理念,重视亲子沟通和情商培养。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

引导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锻炼实践能力。

利用互联网资源辅助教育,拓宽孩子的视野和知识面。

解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独生子女提供更丰富的成长环境和资源。

未来,独生子女教育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为他们展现更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

【关键词】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对策、家庭教育、社交能力、学校教育、集体活动、互联网资源、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独生子女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涉及整个社会的未来。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乏兄弟姐妹的竞争与合作,容易产生自私、孤僻等性格特点,导致其在社交交往中缺乏应有的能力,对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被过度呵护和溺爱,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容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缺乏适应能力,影响其发展为独立自主的个体。

解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培养他们健康、自信、合作的个性,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重要课题。

只有通过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为独生子女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1.2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十分严峻。

随着中国一孩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急剧增加,这导致了许多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和交流。

这种缺乏亲情和社交经验的情况,容易导致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等方面存在问题。

独生子女往往受到家长的过度呵护和溺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对未来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一点想法

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一点想法

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一点想法我国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将近2亿。

且独生子女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物质丰富,流行文化、信息和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

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但动手能力却越来越差,责任心不强;孩子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知识丰富,多才多艺,但心灵更脆弱,心理问题更突出,表现为不合作、过于自我、追求享受等。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占违法犯罪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这些不良情况说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若不及时矫正,不仅会影响到独生子女自身的发展,破灭家长们的幻想,也将会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一)重“金”投资,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

于是家长们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为孩子请家教,买工具书,有甚者诸如钢琴类乐器眼睛都不眨一下买回家。

在孩子很小时,家长们就迫不及待地花钱投资帮孩子选择了书法、绘画、音乐、英语等兴趣班,更不辞劳苦地迎往接送。

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从小就受到心灵和身体的摧残,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重,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同时家长对独生子女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其分数了。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只要能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材。

一些家长为了促使孩子提高成绩,对孩子的成绩实行奖惩措施。

这种不注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只关心孩子分数的家教方式,既不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

(二)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

盛饭、穿衣、削铅笔等一律代劳。

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养成了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

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寄生虫。

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

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实际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自实施以来已有四十余年,独生子女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日常生活状态,也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种新的问题。

作为家庭的宠儿,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

本文就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表现对父母的依赖性强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依赖父母,习惯于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这类孩子通常没有兄弟姐妹作伴,缺乏亲情交流,对外界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

竞争观念较强独生子女对比同龄人时常常会产生愤怒、好斗或攀比心理,这可能源于家庭对他们过高的期望。

不少独生子女过度追求高分高成就,很难接受竞争失败的结果。

社交能力较弱独生子女的社交能力通常较差,这由于他们长期没有兄弟姐妹或其他亲戚。

这些孩子通常没有人陪伴,缺生活经验,很难与人相处。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存在多方面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家庭原因独生子女的父母通常较为忙碌,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观念上,这类家庭往往把家长的钱和精力投入到独生子女身上,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需求。

环境原因中国的家庭教育环境缺乏多元化,很多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单一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忽略了个性特点、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教育原因独生子女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往往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偏向教育或一些家长的过渡单纯化教育导致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过度追求高分高成就,但却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对品行道德的培养。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家庭环境优化与独生子女的父母沟通交流,减少孩子外出时间,让他们学习友好、善于合作和交流。

家长要注重对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尊重孩子的意愿和人格,通过正面和积极的方式弥补孩子心灵上的空缺。

学校教育完善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独生子女的熏陶和引导,激发他们对自身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

社会环境优化加强劳动教育,让独生子女能够体验家务活和劳动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孩子的责任心和勇气。

我国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我国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2011年第30期独生子女大学生是一个新形成的群体,他们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同样十分堪忧。

因此,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增强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前高校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要职责之一。

1.我国独生子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1.1自尊心过强,“鸡蛋壳心理”,不易接受他人的负面批评独生子女处于家庭中特殊地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过于的一帆风顺,往往丧失了独立自主精神、自立能力,形成了自我评价较高自我意识较强的心理特征。

变换了环境,则发现在学习、社交等方面比自己强的大有人在,差距相当大,产生一种自负、自卑、忧郁相互交织的复杂心理。

他们经不起别人的批评,“鸡蛋壳心理”使他们自我意识极度膨胀,即使旁人的批评是正确的,他们仍旧我行我素。

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1.2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安逸优越的环境中,独生子女大学生没有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

在感情上十分的脆弱,现在的大学生活中许多独生子女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考试失败,同学之间矛盾,失恋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更有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在父母教育严格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家庭,父母对他们有着过分的“爱”与极高的期望,这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情绪,从而导致了逆反心理,他们不会再按父母的意愿。

而在宠爱和骄纵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较为任性,到了大学,他们更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该得到他们要的一切,凡事都以自己的利益点除发,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1.3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独生子女大学生一直是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的,导致在大学期间,他们生活上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失去了自己调节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不愿主动去的去处理问题,这时如果父母过分地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自主和自立的机会,则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

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的优越性和家长的宠溺 , 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自 我为中
心, 不擅长也不屑与外界交往 。
二、 当代独生子女大 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出生于上世纪9 0 年代, 这一时期 , 新观念和新事物层出
不穷 , 人们 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 了根本 的变化 , 微信 、 微 博 等新媒体成 为大学生 获取信息 和抒 发 隋感 的主要媒 介 。这一特殊 的成长环 境使 当代独 生子女大学 生呈现
与度和政治素养偏低 , 政治心理不成熟, 甚至思想较为
偏激 。当前 部分大学生对我 国新 时期方针 、 政策 的认识 还有 差异 , 不愿意学 习政治 理论 , 信奉 “ 实 用主义” , 思考
问题 容易 陷入 片面 I 生 和盲 目性 。
子女大学生在面对缤纷复杂的外部世界时, 常常缺乏辨
化程度 都较高 , 对独 生子女 的教育非 常重视 , 这对 独生
子女 的成长和发展 十分有益 。但 由于 独生子女 大学生
从小 没有兄弟姐妹 , 成长过程 中过早受 成年人影 响 , 缺
乏 同龄交往 , 常常有很强 的孤独感 ; 同时 , 由于家庭环境

独生子女大学生成长背景的特殊性
1 . 社会 环境 的特殊性 。 当代独 生子女 大学生 大多
放 。他们普遍 具有开拓创 新精神 , 求 知欲 旺盛 , 更注重
新 意识较强 、 接受新生事 物较快 等优点 , 也表 现出 自我 意识 强 、 理论 素养和社会 实践锻炼欠 缺 、 辨别是 非能力
较差 、 缺乏 自控能力等很多不足。
自我完善和发展 , 能主动参与社会竞争 。
2 . 家庭环境 的特殊性 。 因为是家里唯一 的孩子 , 家

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

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
第1 1 卷第 2 期
2 01 5年 4月
沈阳工程 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I n s i t t u t e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念和模式方法 , 因材施教 , 有针对性地强化思想教育 ,
促 进独 生 子女 大学 生 道 德 素质 及 综 合 能 力 的 提 高 , 最 终 实 现高校 人 才培 养 目标 。

度 去看 待 、 处理 问题 , 形成 了较 强 的个人 主义 倾 向 。他 们 具有 强烈 的 自我 表 现 欲 望 , 追求 自我 、 突 出 自我 , 遇 事 先考 虑 自己 , 不会 换位 思考 , 很难 理解 体谅 他人 。他
如竞争意识 、 创新意识 、 平等意识等 ; 又有消极的方面 ,
如 依赖 性 和 自我意 识 较 强 、 心理 素 质 较 差 等 。高 校 学 生 工作 者应 在 教育 过程 中正 确认 识独 生子 女大 学生 的 思 想行 为 特点 , 准确 把握 其发 展变 化规 律 , 充分 发挥 其 中有 利于 大学 生发 展 的积极 因素 , 排 除消 极 因素 , 并 在 实 践 中不 断改 进 、 创 新 大 学 生 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思 想 观
境、 家庭成长环境等多种 因素 的影响 , 独生子女大学
生 的思 想行 为 与非 独生 子女 大学 生有 着非 常显 著 的不 同特征 , 常常呈 现 出矛 盾 状 态 , 其 中既 有 积 极 的 方 面 ,
泛, 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他们敢想敢做 , 善于
表现 , 崇 尚 自由与个 性 , 注重 自我 完 善 和 发展 , 具 有 竞 争 意识 和平 等 意识 , 对成 功成 材 、 实现 自我 的欲望 也更 加 强烈 , 渴 望通 过大 学 学 习 和社 会 实践 活 动 不 断 丰 富

大学新生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剖析

大学新生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剖析
他交往。但是对他避让、迁就,其实是助纣为虐。李某在 同
遗症。 据新华 网2 0 年 1 0 7 月报道,国家人 口和计划生育委员 会副主任赵 白鸽介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达9 0 万, 0 0 这个 庞大 的群体 陆续进入高校。 如何做好独生子女的心理辅导,保障
其顺利完成学业, 通过 以下案例的分析研究 , 以从中找到 可 解决 问题的措施 。 1 案例情况简介
() 1学校 、家庭教育双结合,实行定期观察、谈话制度。
维普资讯
导生每周一次定期观察汇报, 家长和老师能及 时掌握他 的 让
最新情况 。 学校 、家庭两个方面根据需要 ,相互配合地进行
例接近 10 李某的家庭经济条件宽裕,作为家里 的独苗, ‰ O
好防范及紧急应对措 施。2 0 年 5 06 月某天下午 ,李某忽然情
绪失控 , 动起刀子威胁学生 。 党员干部及时到位, 控制局面, 避免 了一场可怕的危机 。 在学 校心理辅导中心 的心理疏导无 效 的情 况下,决定让他休学一年进行调整。在休学期里,老 师、家长紧密联系,相互合作,通过安排他积极参与社会工 作 ,学会 自立 , 融入社会。如 :减少他玩电脑游戏、看卡通 片或漫画的时间 ;安排他做兼职、 出参观买践等方式体会 外 生 活,关注社会,学 习与人相处之道 ;学习打扫收拾房间, 生活 自理等。 休学期将满时,李某认识之前 自己在校期间所 作所为的错误,并表示希 望回到学校过集体生活 。 自身改造是关键,但 良好环境的塑造 非常重要 我们担 心他重返校园后, 缺乏家长的监督教育下,能否适应复杂 在 的环境 。同学们知道他性格暴躁,情绪容易失控,都不敢与
我校 2 0 级 新生,李某,男,独生子。李某在 入学后就 05
表现得不适应 大学集体生活 。 例如 :从来没有洗过衣服,不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11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11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摘要】为了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感。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进行研究,以36名三亚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5名独生子女,11名非独生子女为对象。

结果:独生子女的学校适应感中学业不安感低于非独生子女, 学校魅力方面低于非独生子女。

结论:这种现象与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现状相关联。

【关键词】大学生;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学校适应感【前言】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迄今为止已有不少成果,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导致独生子女情况极为常见,对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我国已经做出不少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的一方面就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尤其是在性格与心理健康两点上。

胡重庆与漆书青以578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对青年初期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人格进行异质分析,得出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绝大多数人格特质上并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仅在稳定性、兴奋性、幻想性、实验性、独立性这5种人格特质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而李晓驹,张育麟,张志军,沈心芳,王莉,杨丽达,王克明研究得出:独生子与非独生子之间的个性有一定的差异,独生子的个性优于非独生子,独生女与非独生女之间的个性无明显差异。

同样是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方拴锋,经承学, 王琳琳,元分析,张樱樱,童辉杰从不同角度研究,得出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没有显著性差异。

学生能否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不仅与家庭教育有关,也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

更好的适应学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顺利的成长。

关于影响中学生学校适应感的因素方面, 谷井·上地列举了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以及本人的个体特性等因素。

祁正庆·小泉使用针对中国中学生学校适应感量表对608名中学生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独生子女的学校适应感中学业负担感低于非独生子女, 人际关系方面好于非独生子女。

浅谈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独生子女家庭学生常常会面临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比如孤独感、压力过大、自卑情绪等等。

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如果不及时加以应对,可能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这些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孤独感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缺乏亲密的社交关系,而社交能力也比较欠缺。

这使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应对策略有:1. 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参加社团、参加义工活动等,这样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增加社交机会。

2. 在家中尝试和父母多沟通,建立亲情的联系。

可以利用聊天、看电影等方式增进感情。

3. 尝试主动与同学交流,多与同学讨论学习上的问题,加深认识。

二、压力过大独生子女有着父母的高期望和压力,他们要迎合父母的意愿,以达到父母对他们的期望。

这样的过度追求完美,往往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使他们长时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

应对策略有:1. 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接受自己的缺点,不要一味追求完美。

2. 情绪调节:通过自我放松、深呼吸、运动等方式减缓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

3. 与家长沟通:与家长讲明自己的困惑,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减轻孩子的压力。

三、自卑情绪独生子女有时候会感受到自己因独生子女身份的不同而被排斥或者排挤,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应对策略有:1. 调动情绪:多想些积极的事情,增强自信心。

2. 多结交朋友:扩大交际圈,增加自己的社交经验。

3. 多参加活动:多参加一些体验丰富的活动,增加自我体验。

总之,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

这需要从多方面与自己的父母、同学以及老师等建立联系,多沟通、多交流,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一、独生子女成长中的问题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独生子女受到的关注不仅因为数量增加,而且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自心理和人格两个方面,比如,高傲自负、过分依赖家长、缺乏自信和勇气、不爱劳动等等。

1.依赖性强。

由于在一个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于是父母帮孩子办好了所有的事,这样就使孩子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

不管孩子遇到什么事、碰到什么困难,心里总想着有家长的帮助不用愁、不用担心。

在平日里,父母从来不让孩子承担一丁点的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孩子的独立与自主意识逐渐被依赖和懒惰思想所代替。

2.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关爱,独生子女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很少与他人和社会接触,导致他们觉得自己永远都是正确的。

即使自己的行为伤害到了别人,他们也意识不到是自身的问题,还固执地认为这么做是应该的。

他们不关心别人的感受,不珍惜别人给予的关爱,缺乏同情心和宽容心,一切从“我”出发,只为自己着想。

3.缺乏社会责任感。

独生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常常在父母的保护下进行,不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只想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好处,自己能获取什么利益,从不想怎样奉献社会和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只觉得自己拥有得到关爱的权利,而从不去履行帮助他人的义务。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家庭教育的水平与家长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平、自身素质及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个人修养。

独生子女的父母面对唯一的孩子和竞争激烈的社会,很难想象自己的孩子将来会做什么,可能扮演什么角色,是否能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都日益困扰着家长。

(一)家长过分管制,孩子强烈反抗有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平时不重视孩子全方面的教育,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

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特别崇尚“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而不重视自身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概述作为我国特色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家庭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主流。

由于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在教育中往往备受关注和呵护。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独特的问题,亟待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二、问题分析1. 宠溺问题独生子女由于是家庭的唯一孩子,往往会受到父母过度的宠爱与溺爱。

他们在家庭中往往成为焦点,得到了过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依赖,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自立能力较弱。

2. 社交问题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往往缺乏和同龄人相处的机会,导致社交能力较弱。

他们在家庭的呵护下过于自我中心,对外界缺乏理解和交流,容易产生孤僻与自闭的情绪问题。

3. 竞争压力独生子女往往承受着过大的家庭期望和社会压力,他们要承担整个家庭的期望,成为“全家的希望”。

这种过大的压力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4. 教育焦虑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然而,过度的焦虑和紧张会给孩子带来过多的学习压力,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对策建议1. 科学的家庭教育父母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过分宠爱孩子,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适当的家庭作业和家务分担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和独立性。

2. 多元化的社交活动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同龄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比如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社区活动等,让他们有更广泛的社交圈,丰富多彩的社交体验。

3. 减轻学习压力父母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学习,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即可。

不要为了孩子的成功而施加过大的压力,适度的放松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4. 增强心理辅导独生子女在成长中会面临一些心理问题,父母需要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心理辅导措施。

学校中也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们了解心理问题的知识,建立正确的心理观念,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弱点及其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弱点及其教育对策
处 ; 赖性 强 , 立 自理 能力差 } 高 鹜远 , 依 自 好 缺
讲 座 、 讨 会 、 观 访 同 、 会 实 殴 、 题 活 动 研 参 社 主 等 形 式 , 极 推 进 其 社 会化 进 程 , 他 们 能平 积 使
稳 地 度 过 “ 险 期 . 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加 强 m 理 咨 询 和 理 教 育 .
实 给 了 孩子 们 特别 是 独生 子 女 们 特 殊 的关 怀 。 他 『可 以 得 到 想 要 得 到 的 一 切 东 西 , 以 享 受 门 可 现 代 文 明所 提供 的一 切成 果 .他 们要 做 的 一 切 都 由 父 母 “ 劳 了 , 不 夸 张 地 说 , 在 的 许 代 毫 现 多 孩 子 在 家 里 过 着 。 来 仲 手 , 来 张 口 ” 生 衣 饭 的
的 过 程 。 人 的 一 生 虽 然 自 始 至 终 都 在 社 会 化 中 , 从心理学上 讲, 有两个 时期 最为关 键, 但 只
郎 孩 童 期 和青 春 期 . 独 生 子 女 大 学 生 在 孩 童 期 的 社 会 化 进 程 中 存 在 着 较 多 的 盲 点 , 不 能 正 确 认 识 自 如 已 、 人 与 社 会 的 关 系 , 不 正 自 已 的位 置 t 他 摆 不
乏 吃 苦 实 干 精 神 心 胸 狭 窄 , 乏 社 会 责 任 感 . 缺 这 样 说 可 能 有 些 偏 颇 和 过 激 - 起 码 在 相 当 一 但
部 分 人身 上 是 可 以验 证 的 。
近 年来 , 着 生 活 节奏 的 加 快 和竞 争 的 日 随
二 、 生 子 女 大 学 生 的 教 育 对 策 独 十 年 树 木 , 年 树 人 ” 育 人 工 程 是 最 名 百 , 副 其 实 的 。 统 工 程 。 这 不 仅 时 间 跨 度 大 , 系 要 求 持 续 性 , 且 涉 及 面 广 , 要 各 方 面 的 相 互 而 需 协 调 、 机 配 合 . 因 此 , 生 子 女 大 学 生 的 教 育 有 独

浅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浅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浅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浅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大量增加,居民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所谓的“80后”的队伍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独生子女构成的,现在成长起来的“90后”中独生子女的队伍更是庞大。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六大不良习惯:1、自私、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为别人着想。

2、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社会适应能力差,个性有孤僻,缺少热情的倾向。

4、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

5、不爱惜财物,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

6、学习被动,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厌学情绪。

应该说,当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对孩子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也是极大的,但为什么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却无法令人满意呢?我想,独生子女的问题大都不是由于独生造成的,而是由于独生的环境和周围的教育造成的。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一)环境因素1、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我国现代家庭的主流格局,特别是城市家庭的主流格局有原来的多子多孙的家庭结构向二加一的家庭结构转化,这样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是独生子女与成人接触较多。

由于城市住宅日益楼房化,家庭与家庭之间交往渐渐减少,使得独生子女与成人交往机会增多。

独生子女与成人交往增多有利也有弊。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且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且都比较重视子女的学习,不但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辅导,还有一定的成熟经验传授给子女。

所以,独生子女有良好的早期教育,智力开发早,兴趣爱好广泛,理解能力较强。

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经常与成人交往,成人的经验多方位地影响他们,使他们显得过早地成熟,过早地失去童年的天真和单纯,在这种家庭结构中,成人只知道为孩子服务,使得独生子女骄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意见,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学生观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现代学生观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现代学生观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摘要:每一位教育者既要看到当代学生的特点,又要认识到他们作为独生子女所特有的优点和缺点。

对独生子女教育,首先是扬长补短,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

对独生子女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1.明理;2.示范;3.训练;4.反馈。

其次,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在于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所以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

学校和教师要研究独生子女的特点,使独生子女获得健康成长。

关键词:扬长补短培养方案家庭教育健康成长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

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日益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流,成为在校中小学生的主体。

从教育工作看,能否把握独生子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关系着教育的整体效果。

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十分重视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既要看到当代学生的特点,又要认识到他们作为独生子女所特有的优点和缺点。

据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咨询中心最近一项调查表明,目前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5.43%,其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更高。

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私、说谎、作弊、任性、焦虑、抑郁等。

刘海洋伤熊、马加爵杀人事件的接连出现,不断警省世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可忽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由此不难看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中国当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对独生子女教育,首先是扬长补短,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克服单纯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倾向。

对独生子女的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1.明理。

人的品德行为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态度整体,态度整体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行为方向,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的目的。

可以利用集体晨会、班干部讲、学生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

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

学生管理工作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7月下 总第141期近几年,大学生生源构成发生明显变化,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例迅速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比例已经达到70%~80%,已经成为学生的主体。

因此,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独立意识、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也是独生子女大学生自身成人、成才和成功的切实需要。

一、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1.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命运。

当代大学生尽管视野宽广、思维活跃、信息丰富,但是,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偏低,许多人甚至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

同时,高校对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强调得多,而不太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因此,积极引导和帮助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增强自立、自我控制、耐挫和竞争的能力,已成为家长和学校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2.是改革学生管理现状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学生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这一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

它不能充分发掘和发挥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不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3.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在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的今天,只有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才有利于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个性,才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其在自主、自由、自觉的环境与条件下广泛汲取知识,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主要表现独生子女大学生拥有许多明显的优势,他们思想活跃,富有朝气,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强,这些优秀品质是主流;但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又表现出一些较突出的个性缺陷,这些个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浅论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浅论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浅论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深入推进,独生子女占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已成为客观现实;这必然会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当清楚的认识到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队伍安全稳定的全局、而且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和学生活力的激发。

勿庸置疑,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新形势下必须着力重点解决的新课题。

就近几年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已成为学院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且落实的效果明显;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面,我们大部分的系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独生子女学生的管教普遍存在着片面性,有的重教轻管,有的重管轻教,致使他们自身的消极因素不能很好的转化为积极因素,以致于个别的独生子女学生成为了班级的“负担”和“包袱”。

下面先从独生子女学生在两个经常性工作中的特点谈起,探析怎样才能做好新时期独生子女学生的“两个经常性”管理教育工作:一、新行势下独生子女学生在“两个经常性”工作中的特点(一)缺乏自我控制力,自我教育管理能力低不少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在长辈的溺爱下娇生惯养,当他们从环境优越的家庭生活步入到相对环境艰苦的校园生活时,由于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和准备都不足,面对纪律的约束、环境的艰苦和生活上的困难,他们一时很难适应,这时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教育管理能力低的特点就表现得相当突出。

他们善于钻管理的空子,执意要凭借着兴趣、爱好办事,不考虑后果。

由于自我管理教育的能力差,他们对于各种教育大多采用抵制的态度;但是在“拒绝”教育的同时,他们同时表现出对干部、骨干的特殊要求,想得到同学爱、兄长情。

当他们没有得到帮助,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偏差时,就会导致消极的情绪甚至过激的行为。

(二)崇尚“民主”服从管理意识淡薄由于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强化了人们平等、民主、自由的意识,这种意识影响到我们身边的每个人。

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模式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加,独生子女大学生现已成为我国大学生中的主要群体。

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特殊性 ,其教育问题备受社会的关注。

本文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模式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社团育人”模式在思想教育和社交关系两个方面提高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社团组织,教育模式,教育问题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在全国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数量的增长,但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问题却成为制约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瓶颈。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其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要给予充分重视。

目前 ,关于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问题的研究较多 ,许多学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大多仅限于理论层面,尤其是教育模式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 ,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当前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成长现状与特点(一)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普及,计生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细胞,而独生子女大学生因为从小生长在被父母呵护的环境里,当他们离开父母走进象牙塔的时候,身上则凸显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1.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和接受能力较强。

随着高新科技的应用和普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独生子女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因此他们见多识广, 知识丰富,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

2.平等观念强烈。

由于身处计生家庭,作为家庭注意力的集中点,他们自幼就要求自己和大人一样受到尊重,因此平等观念强烈。

他们要求老师平等待人, 要求和家长平等相处。

3.兴趣爱好广泛,多才多艺。

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往往会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加以引导,大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都具有某种特长,多才多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0多年来,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在逐年增长,独生子女其自身的特殊性也逐渐表现明显。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教育将成为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

带着从中学到大学的新鲜和好奇,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入学后对一切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也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为迫切。

但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倍受关爱,他们从小养成了强烈的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有些学生不懂得也意识不到为他人着想,责任感较缺乏。

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本身所具有的依赖性,使他们遇到困难总想寻求别人的帮助,自制力较差。

因此当他们做事欠缺思考,而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时,积极性立刻会降低,加之不能马上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模式,心理较脆弱。

另外,对于刚刚融入集体生活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状态。

一、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成长历程的特殊性
纵观当今在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成长历程,无论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还是个体本身,都存在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环境的特殊性。

现阶段独生子女大学生,大部分出生于80年代末,其成长阶段正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在这一特定的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处在一个过渡和待成熟阶段。

正是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使现阶段独生子女大学生与以往的青年学生有着较大的不同,突出地表现为思想观念新,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创新与开拓意识,但同时也表现出思想意识薄弱、辨别是非能力欠缺、情绪不够稳定等弱点。

(二)家庭环境的特殊性。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特殊的“地位”
,家长对他们的溺爱及其环境的优越性,使他们生活期望值高,加上从小养成的过分依赖心理,使其在生活上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同时,也对他们心理及性格的养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他们的以自我为中心打了伏笔。

(三)个体本身的特殊性。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同龄人的单一性,过早过深地受成年人影响,缺乏同龄交往,在个体发育期存在着孤独感,从小就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主观意识,使独生子女大学生较以往的青年学生,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存在着薄弱的一面,难以适应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二、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教育的适应性
面对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教育群体,高校的辅导员必须认真对待他们的适应性教育问题。

我们必须积极努力地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特别重视其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锻炼,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我们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应着重重视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注意鼓励和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潜力,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帮助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

使学生通过接受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达到“知”和“行”的统一,从而促使其和谐健康地成长,提高全面素质。

(一)要确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
收稿日期:2010—04—06
基金项目: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思想政治研究会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张美容(1975—),男,福建漳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于大学生独生子女的适应性教育问题的思考
张美容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
363000)

要:自从我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高校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由于与多子女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存在着差别,
独生子女大学生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

我们应该根据其心理和性格特征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教育效果。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0)04-0065-02
2010年8月长治学院学报
Aug.,2010第27卷第4期JournalofChangzhiUniversityVol.27,No.4
·65·
长治学院学报
教育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针对性。

高校辅导员因为工作特殊性的原因,往往每个辅导员要带的学生数较多,因此很难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往往都是用类似的工作方法,形成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教育方法。

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应该针对他们独特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正建立起适应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一直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模式还是较多地停留在召开全体同学的班会上。

这些沟通方式收效并不好,个别需要帮助的学生并未得到切实的帮助或是某一方面的进步提高。

因此,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应更多地侧重于实践环节,更多侧重于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方式,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二)与家长建立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独生子女大学生虽然离开了家庭,但在情感和经济方面与家庭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家庭教育的作用有着其他方面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文化修养、道德个性、行为习惯、家庭生活环境等,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应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使家庭教育适应独生子女的成长需求。

家长在重视独生子女物质和精神培养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对他们的道德品质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健康的家庭教育,会使独生子女对他人具有爱心,懂得尊重他人,对社会具有责任感。

(三)注重情理交融,用真诚感化独生子女大学生。

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如果辅导员不注意教育的方式,而是停留在道德说教的层面上,有可能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教育的效果就会有所降低。

因此我们应该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尊重他们的不同性格、爱好和兴趣,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性格,把我们的思想和道理融入情感教育中,情理结合,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力度,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隐患问题的人数逐
年增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也相应受到重视。

但是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我们辅导员在这方面工作还是比较薄弱的。

对于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家庭环境与成长背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因此许多心理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因此,辅导员应注重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节,特别让他们接受意志锻炼,接受挫折教育;其次,帮助他们树立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再次,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帮助他们尽快地从青少年心理向成人心理过渡。

(五)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许多独生子女大学生因为受家长的宠爱和保护,已经很少参加社会实践,他们绝大多数缺少劳动锻炼的机会,更缺乏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环境。

因此,我们应组织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过程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及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

从而使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独生子女教育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一个群体。

我们在对待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工作中,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加以区分,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志.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1998,(9):14-17.
[2]官旭明,和红.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1):233-235.
[3]齐明,加强高校独生子女教育的探索[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51-52.
[4]汪晓萍,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4):61-62.
[5]廖运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与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121-123.
(责任编辑单麦琴)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