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性艺术家_方君壁
这个女人为我们设计了国徽、拼死保住亿万国宝却被国人痛骂了60年,如今只有美国在为她道歉!
这个女人为我们设计了国徽、拼死保住亿万国宝...却被国人痛骂了60年,如今只有美国在为她道歉!本文由锐视界(rshijie)原创作者:飞鱼近日,美国《纽约时报》罕见地为一位中国女人补发了一份“迟到”了63年的讣告,只为弥补当年因“性别歧视”造成的遗憾。
这份迟来已久的道歉,让这个被国人痛骂了60年的民国第一才女,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而细数她的一生,她更需要的或许是,那些国人最真挚的道歉!她出身名门,才华横溢,是上世纪十大美女之首。
她是中国第一名媛,民国真正的知识分子,她的客厅汇聚了当时闻名的哲学泰斗,却被女作家冰心讽刺为“太太的客厅”。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一生为国忙碌到死,却被国人痛骂了30年。
她是绝顶聪明的小姐,受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她的人生虽然绚丽夺目,但也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
她就是当之无愧的民国女神——林徽因。
011904年,林徽因生于杭州书香世家,祖父林孝恂是清末进士,仕宦江南多年,父亲林长民是政界明星,闻名士林,叔叔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在这样的家族出生,她该是幸福的,但为人所不知的是,家庭却曾带给她极大的痛苦。
父亲林长民是个新派人物,风流倜傥;而母亲何雪媛是个守旧妇女,固执急躁,二人指腹为婚,感情并不深厚。
林徽因是他们结婚八年后的第一个孩子,在生儿育女这件大事上,没能“建功立业”,裹小脚的母亲很难讨得公婆与丈夫的欢心。
很快,林长民便娶了一房年轻貌美的小妾,上海女子程桂林,林徽因叫她三娘。
性情乖巧的小妾接连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迅速赢得了林长民的宠爱。
她和母亲便被赶到偏僻的后院。
从此,前院承欢,后院凄清,母亲郁郁寡欢的形象,就此给幼小的林徽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她不得不提前开始打磨自己的棱角,也为日后追求独立的人格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她,敬爱父亲却也恨父亲的无情,她,怜悯母亲却也恨母亲的无能,在冷僻的后院与亲疏关系的周旋中,林徽因养成了强烈的求知欲,她要让自己强大独立,不再像母亲那般懦弱!于是,她开始沉浸在无边的书海中汲取精神养分:5岁,姑姑启蒙她读书,7岁,她就已经会作诗,8岁时,她便能代替家人往来通信,读书让她学会宽容地理解复杂的世界,并领悟到了毕生要追求的真理:人格上的独立!021920年,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政府派赴欧洲考察,16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第一次走出了国门。
民国陈璧君——精选推荐
民国陈璧君:丑女为何能赢得美男子痴心,为她走上不归路2009-05-16 01:38:44 来源:明宗网作者:洪水猛兽编辑:杨益陈璧君(1891-1959)咱们前面开坛,大话古代八大丑女。
虽然丑态各有不同,却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想古代思想禁锢森严,礼制规范繁琐,都能出现这几位震撼人心的“恐龙”,那么思想逐渐解放的现代,应该不会缺少让人惊骇和激动的姐姐吧?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丑得让人呼吸加速,嚣张得让人恨之入骨的牛女人。
她,就是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
此女的一生,可说是波澜起伏,故事不断。
她有时让人钦佩而尊敬,有时让人鄙视又厌恶。
咱也采取辩证思维方法,一分为二,把陈璧君一看、再看,看了又看。
一见精卫误终身根据历史照片,陈璧君长的肥头大耳,身材短粗胖。
如此外貌,竟然成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国民党要员汪精卫的夫人,与之相伴一生,可知此女必有非凡之处。
马来西亚槟城的风光陈璧君,出生于马来亚槟城华侨富商之家。
生于化外之地,或许是她性格强硬的一个原因吧。
其父陈耕基思想进步,与国父孙中山相识,经常为革命捐款捐物。
陈璧君的慷慨豪放,很可能就是在家庭中耳濡目染的结果。
1907年的一天,孙中山的助手汪精卫来槟城,为革命行动募捐。
那美男子汪精卫来到街头,摆开阵势,施展他最擅长的演讲之术。
但见英俊潇洒的汪精卫,双目炯炯,玉容含光,口水横飞,直说得天花乱坠、顽石点头,何况区区一些凡间俗子?周围群众,有的掌声不绝,有的感动得眼泪流淌,尤其是一些大姑娘、小媳妇,纷纷冲上去捐款捐物。
16岁的陈璧君当然不例外。
她对汪精卫闻名已久,如今耳闻目睹,浑没料到此君的容颜举止,风度翩翩,竟然神采非凡至此!从此,她彻底地拜倒在汪精卫的魅力之下。
那时的汪精卫,不但容貌英俊,风度翩翩、神采飞扬,而且文思泉涌,口才出众,得到国父孙中山先生的赏识。
在广大女性,尤其是有进步思想的单身女青年心中,真是名副其实的集千万宠爱于一身的白马王子。
面对这样的大众情人,普通人,也许喜欢一下就算了,但陈璧君不同。
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的简介
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的简介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革命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石评梅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石评梅,原名为汝壁,因为喜爱梅花坚贞的品格所以自取笔名为石评梅。
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革命家,被称为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石评梅从小就聪明好学,父母也非常宠爱她。
在她三、四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开始教她读书认字,每天晚上都是如此,对于那些她没有认熟的字,即使是到了深夜,也不允许去睡觉,而是要等到念熟以后才能去睡觉。
后来等她读了小学,白天去学校上课,晚上父亲还是教她读《四书》、《诗经》等。
辛亥革命后不久,她的父亲被派到太原的图书馆进行任职,石评梅也跟着父亲来到了太原。
她在太原师范附属小学读书,之后又在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学习。
因为石评梅的天资过人,再加上家庭教育,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突出,学校里被称为是“才女”。
在读书的期间她就显露出了反抗的思想,有一次女师风潮,她就是其中的组织者。
等到风潮过后,学校要将她开除,但是又觉得可惜了她的才气,又让她恢复了学籍。
1919年,石评梅从中学毕业,考进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这一步,是考验石评梅的意志的关键,因为那时候的女子一般读到高中就结束了,但是石评梅却仍然不断求学。
在她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她选择了去北京求学。
在新思潮的推动下,石评梅一边学习,一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石评梅和高君宇的故事高君宇是石评梅父亲的学生,两人是同乡,石评梅和高君宇是在一次同乡会上认识的,石评梅多次在自己父亲的口中得知高君宇的消息,还经常听到父亲夸奖高君宇。
而对于高君宇而言,那时的石评梅已经是一个有名气的女诗人了。
所以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书信经常往来,从友情逐渐地发展成了爱情。
1923年的秋天,石评梅收到了高君宇的来信,一拆开信,里面的香山红叶飘了出来,在红叶上写着两句诗,主要是表达了高君宇对石评梅的相思之情。
但是,石评梅却没有接受高君宇的爱意,一个原因是因为石评梅还没有从之前爱情破灭中走出来,另一个原因高君宇在老家已经有一个妻子。
台湾十大艺术家
台灣現代十大藝術家
A.十大美術家
中華繪畫藝術、自古自成體系,藝術家們個人成果又自成風格。
B.十大美術家
1.黃君璧
擅長水墨畫,雲海與瀑布為其兩大特色。
作品有: 飛瀑懸空、桃花源圖
2.張大千
擅長人物、花鳥、山水,晚年以潑墨山水為主。
作品有: 墨荷、長江萬里圖
3.李梅樹
畫風自然、鄉土風景濃厚、明朗亮麗。
作品有: 露臺黃昏
4.顏水龍
台灣藝壇元老、是西畫的創作者。
作品有: 蘭嶼風景
5.沈耀初
擅長水墨、筆調簡單、有文人氣。
作品有: 籠雞、墨梅
6.林玉山
早期受宋朝花鳥畫影響,後以東洋畫為主。
作品有: 風濤、雙鶉圖
7.李澤藩
善山水、筆法瀟灑、富有變化。
作品有: 花燈、東埔
8.楊三郎
有油畫為主,色彩艷麗。
人物畫,端莊、豐富。
作品有: 婦女像、早春
9.陳進
以膠彩畫為主,畫面細膩、優雅。
作品有: 古樂、幽香
10.劉啟祥
早期代表作以群像畫面為主,善油畫。
作品有: 肉店、王小姐。
才女石评梅的生平简介
才女石评梅的生平简介才女石评梅的生平简介石评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
乳名心珠,学名汝璧。
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此外,用过的笔名还有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等。
山西省平定县城里人。
石评梅之父石铭(又名鼎丞),系清末举人;石评梅之母,是父亲的续弦,均视其为掌上明珠。
石评梅自幼便得家学滋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父亲为她发蒙,课之以"四书"、"诗经"。
除家教外石评梅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成绩优异。
除酷爱文学外,她还爱好书画、音乐和体育,是一位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的女性。
1919年,"五四运动"将刚刚读完师范的石评梅召唤到古都北京。
她原拟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但由于那年国文系不招生,便改报体育系。
在女高师读书期间,她结识了冯沅君、苏雪林等,并同庐隐、陆晶清等结为至交。
在"五四"高潮的岁月里,她们常常一起开会、演讲、畅饮、赋诗,所谓"狂笑,高歌,长啸低泣,酒杯伴着诗集",甚是浪漫。
尽情分享着精神解放的快意。
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们闯入了文学的门槛。
石评梅亦开始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其中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1923年秋天,石评梅在北京女高师毕业后,留校任该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国文、体育教员。
其间与已有妻室的高君宇相恋,但由于对方已有妻室,她久久拒绝高君宇的爱情。
1925年3月,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坚韧温婉白玉兰—民国时期的知名西画女画师方君璧
坚韧温婉白玉兰—民国时期的知名西画女画师方君璧1912年,年仅14岁的大家闺秀方君璧踏上了赴法留学的旅途。
方君璧自幼喜爱绘画,1917年考入波尔多市的美术学校,从最基础的素描石膏像开始学习,她的天赋与才华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赞扬。
1920年,方君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这是法国艺术的最高学府,方君璧作为该校第一位中国女学生,跟随画家殷伯(Ferdinand Humbert)接受更加深入的学院派的艺术训练。
方君璧1924年,方君璧的两幅作品参选法国春季沙龙,其中作品《吹笛女》由《巴黎美术》杂志刊为封面。
巴黎《伊维画报》对《吹笛女》的评价:“吾人觉得女士虽从事西画,循西画之规则,然而仍能保存其民族固有之天才,而此民族素以产大艺术家称于世。
女士之画,笔意潇洒,流丽动人。
其色调丰逸之处,似东方名画家使人不能模拟之杰作;后起独秀,其在斯人乎!”方君璧作为第一个入选巴黎最著名绘画沙龙的中国女画家,以其作品中含蓄典雅的东方意韵,得到法国艺术界的瞩目。
方君璧1930年方君璧随夫君曾仲鸣回到中国,四处游历写生,进一步探索自己创作的方向。
1937年战争爆发前的夏天,方君璧上黄山写生,面对黄山灵动缭绕的云雾,她再次感到油画技法表现力的局限,而讲究留白的中国画才恰能表现出中国山水的灵秀。
战争爆发后,油画材料进口中断,材料的匮乏亦为方君璧转向国画的一个客观条件。
于是她开始了充满挑战同时也充满乐趣的对中西绘画融合的探索。
方君璧方君璧说:“我是想把西画解剖学、透视学等原理,融合到国画里来,改正国画种种不合科学定律处,能否成功,我亦不计。
”这一阶段她曾画过一幅《白玉兰》,画青花瓷瓶中插着一束含苞待放的白玉兰,以西画的明暗画法塑造花瓶的体积感,然而摒除了阴影和背景的刻画,使画面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极为清雅并富有东方情调。
这种中西融合的方式不同于徐悲鸿、林风眠等任何一个同时代致力于中国画改良的人,而竟与几个世纪前的清宫传教士画家郎世宁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也不应只是单纯的巧合,而是不同时代的艺术天才在探索中西绘画融合道路上的不期而遇与殊途同归。
民国画家方君璧从深闺走向世界
民国画家方君璧从深闺走向世界方君璧是中国近代著名女画家,被誉为“民国一代女画师中的佼佼者”,她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不仅体现了民国时期女性知识分子受到的教育、思想与艺术传统,也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与历史环境。
本文将从她的成长经历、艺术创作、时代背景等方面探讨方君璧是如何从深闺走向世界的。
一、成长经历方君璧1903年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富有人家,父亲是清朝钦差大臣。
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并受到亲戚家中的画家刘燕华的启蒙。
1916年,方君璧考入上海女子师范学校,接受了更加系统的绘画教育。
1922年,方君璧考入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著名画家徐悲鸿和林风眠。
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对方君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们的指导下,方君璧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925年毕业后,方君璧进入南京大学文理学院美术系教书,从此开始了她的艺术创作之路。
二、艺术创作方君璧的艺术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画风受到宋元绘画的影响。
她的创作涉及人物油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多个方面。
其代表作《鹏图》、《牛图》、《唐山远眺》、《南城寺》、《蓝龙文人图》、《南方黄岩三塔图》等深得广大艺术爱好者喜爱。
她的画作不仅在国内得到认可,也被国外众多艺术家、收藏家收藏。
1926年,方君璧赴日本留学,她的画作得到了日本画坛的认可。
在此期间,她受到了日本京都美术大学的教授橘家治的指导。
三、时代背景方君璧生于中国近代的大背景之下,她成长的年代正是新文化运动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反对传统的封建文化,崇尚科学、民主和自由。
方君璧受到了这股思潮的影响,开始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表现出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同时,女性解放运动也正处于兴起期,方君璧在艺术创作中也呈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特点。
四、女性艺术家的奋斗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女性的地位与权利受到社会和家庭的限制,女性艺术家往往需要在更困难的环境下奋斗。
试论民国时期的中国女性艺术家
试论民国时期的中国女性艺术家作者:钟景华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6期摘要: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涨,传统文化遭到了全面的挑战,有志之士纷纷投入到革命与文化的洪流中,这一时期,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走出闺房,走向世界,汲取新文化、新思想,在艺术的领域,开创了女性艺术史上的新纪元。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性绘画;女性艺术家民国时期的女性艺术家,是在中国女性绘画史上异常活跃的一大部分,也是被历史遗忘和流放的一小部分,这些民国女性艺术家,有着不同的人生历练,不同的追求,但是她们共同繁荣了中国绘画史上几近失声的女性文化和女性艺术。
可以把她们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革命艺术型这类的代表以何香凝为代表。
何香凝(1878年-1972年),原名瑞谏,号双清楼主。
她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
她与丈夫廖仲恺一起来日留学,在女子美术大学学习日本画,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
她的一生创作过很多优秀作品,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她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
她擅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
作品有《狮》《梅花》《高松图》等。
尤其以《狮》象征了国家的觉醒与强大,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她的一生都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与艺术生活中,作品中充满了浩然正气,斗志昂扬的激情。
为了纪念这位革命艺术家,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在深圳兴建,1997年4月18日建成开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馆名,为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
经过十余年不懈的努力,已在国际、中国艺术界、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
二、新文化型这一类型的女艺术家大多是冲破了传统,打破了循规蹈矩,直接或是间接的接收了西方新文化、新艺术的冲击。
主要以潘玉良、方君碧、蔡威廉、关紫兰、丘堤、为代表人物。
潘玉良(1899-1977年),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可以说是整个民国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女艺术家。
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
【编者按】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传统精神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
校史研究不仅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国家教育背景和政策的体现和落实,同时又从侧面反映出某个时期内国家整体的教育状况。
本期艺术教育栏目的文章便注重对校史研究的挖掘和整理,四篇文章均围绕“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进行展开,有点有面、各有侧重地对其艺术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
范景中执笔的《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一文,从宏观上回顾了国立艺专成立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国立艺专初建时期的重要人物和办学特色,总结了国立艺专取得的成就和贡献。
陈婕的《我国近代图案教学的“国家”样本——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创办初期的十年透视》则对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在创办初期的十年的相关办学史实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图案系的教学思想、课程来源、课程结构、师资构成等方面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揭示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在创办初期开展图案教学的历史面貌及所形成的发展脉络,以期更好地深入研究和了解我国20世纪早期图案教育的的发展状况。
柳红林的《蔡元培与我国早期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渊源——以杭州国立艺术院为起点的考察》,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入手,以杭州国立艺专为例,分析了蔡元培建立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对我国早期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这主要体现为蔡元培“美育”方面的理念和实践活动,不但确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体制,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制度的确立打开了出口,而且促进了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
史洋的《杭州国立艺专师资构成状况历史考察》,以杭州国立艺专师资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其构成状况,分析师资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以上海美专为例叙述私立艺术院校与国立艺术学校之间人员往来情况,借此反映出当时国立艺术类学校在师资方面实际状态。
将此四篇关于国立艺专校史研究论文集成一个专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提供更为有价值的学术视点和研究史料,从而进一步促进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的提升。
方君璧中西融合的绘画实践路径探析——以其彩墨静物画为中心
2024/03 No.265方君璧(1898—1986)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名门望族之家。
1912年,时年14岁的方君璧追随其姐方君瑛赴法国留学。
22岁时,她考入了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成为当时唯一来自中国的女学生。
1924年,她的两幅油画作品《H小姐的肖像》和《吹笛女》(图1)入选巴黎春季沙龙,《吹笛女》被巴黎美术杂志刊为封面,她也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
据方君璧次子曾仲鲁的口述,当时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实行男女分班,男班学习西画基础及油画,女班学习水彩、素描,并不教授油画,而方君璧是向同班学过油画的同学学习油画的。
尽管如此,这位在法国画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女画家的作品已经具有中西融合的意味。
《吹笛女》中身着绛色中式衣衫的女子吹着横笛,姿态沉静,背景为暖赭色调,横笛上的中国结和流苏垂下。
整幅作品以西方古典油画的写实技法为基底,具有鲜明的东方气息。
1930年,方君璧回国后,师从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
两年后,她开始以中国传统国画纸张和笔墨作画。
对于方君璧来说,中西融合的绘画方式既是一种民族身份的表达,又是艺术上具有实验性的新挑战。
加之抗战期间油画材料缺乏、价格昂贵,而采用宣纸、皮纸等来作画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东方的材料、韵味与西画的技巧相融合,逐渐构成了方君璧艺术最为直观的特点。
以至于后来,她的很多油画作品都带有一种传统文人画的气息,同时中国画作品也都带有西画写生的自然主义风格。
她画国画并不全然是从摹写古人作品入手,而多是通过观察自然和写生的方法,师法造化并兼融西洋画技法,颇有新意。
高剑父留日归来后一直尝试将自然主义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之中,这一做法也触动了方君璧。
在用色、用墨的具体技法方面,方君璧向高氏兄弟学习请教,同时,她也向高氏兄弟详细讲解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及如何运用外光来表现物象的原理。
从此时至88岁去世,方君璧留下了不少将西画技法与东方意韵进行结合的作品,其中静物画成为其经常表现的题材。
白云长共蜀山起:黄君璧的巴蜀山水创作
白云长共蜀山起:黄君璧的巴蜀山水创作作者:袁雯来源:《中国美术》2021年第04期黄君璧生于广东,是20世纪致力于振兴中国传统画学的中国画大师,与张大千、溥心畬并称为“渡海三家”。
早年间,黄君璧践行着当时画坛所倡导的“博古而知新”的画学观念,沉浸于传统字画的收藏与临摹学习之中,力求挖掘到古人笔墨之精髓。
对历代名画的鉴赏与师法一直贯穿于黄君璧早年的习画生涯之中。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时,黄君璧正身处混乱不堪的南京。
在这一情势下,他在书斋潜心临法古人的梦想破灭了。
因好友梁寒操举荐,他得以跟随国民政府西迁四川,由此开启了长达八年的巴蜀之旅。
20世纪初期,青年黄君璧主要活动于其故乡广东。
彼时的广东画坛较为活跃,围绕传统中国画的改革途径发起激烈争论的画家有很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画家团体有“二高一陈”留日归国后创建的岭南画派,其倡导走融合日本与西洋画法以改造传统中国画的折中道路。
另外,广州本土画家发起、成立了癸亥合作画社(按:后更名为广东国画研究会),黄君璧也参与其中。
该画社力求保存中国绘画固有的理念与技法,与岭南画派的主张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由此可见,黄君璧早年间便处于广东画坛新派与传统派论争的风口浪尖。
在这一背景下,他仍旧长期坚持临习古人画迹,追求画面的“不着迹象”。
黄君璧对传统画法的承袭和借鉴可由清初的石谿上溯至元代的王蒙。
他博采众家之长,意在通过以古为徒来探索传统中国画的复兴之路。
从现存黄君璧创作的山水画来看,他在早年间主要以仿习古代字画为主。
以创作于辛酉年(1921)初秋的《策杖寻诗》为例,该画题识为“只有寻诗客,策杖过西桥”,旁署“西樵画客黄允瑄仿石田老人大意”。
从画中浑厚的山体可以看出黄君璧用笔的虚实有度,其中既能寻到传统技法的踪迹,又能看出其对画面的精心营造。
20世纪初,黄君璧在广东画坛这种追求中西融合之新中国画的大趋势下,还能够保持临摹历代书画的虔诚态度,实在难能可贵。
当然,黄君璧深厚的临仿功力也很快使得他在画坛中引起了注目,俞剑华就曾在文章中提到过一个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以所作能以古人的笔墨,运以自然的丘壑,有独创的精神,而无因袭的缺点。
东方的玉璧
东方的玉璧方君璧1898年出生福建闽侯。
中国二十世纪初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家之一。
出生于名门望族,他的两个哥哥一个是同盟会员,1930年曾是福建省代理主席,另一个哥哥为也是同盟会员,起义失败黄花岗烈士,方君璧的丈夫曾仲鸣曾任国民政府秘书、汪精卫秘书等职,他跟随汪精卫到法国学习时认识了方君璧。
1912年,年仅14岁的大家闺秀方君璧,在七姐方君瑛的带领下,踏上赴法留学的旅途。
1920年,方君璧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这是法国艺术的最高学府,许多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常玉、潘玉良、颜文樑、吴冠中等都曾在此学院学习过。
方君璧是该校的第一个中国女学生,而且非常崇拜莫奈印象派大师。
她借西方之笔,画出东方神韵。
在巴黎期间其作品《吹笛女》作为第一位中国女性画家的作品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
方君璧在巴黎期间同潘玉良和常玉颇多往来,尤其与潘玉良早在留学时候就相识,可算是故交挚友,然而方君璧很少同这些画家朋友探讨艺术创作,她固然很欣赏潘玉良的画,却也只限于夸赞一下她喜欢的作品,也许正因如此,方君璧的创作才能够如此纯粹的保有自己的特色。
1930年方君璧随夫君曾仲鸣回到中国,四处游历写生,进一步探索自己创作的方向。
1932年因参加孙中山纪念堂的展览,有幸结识了岭南派高剑父、高奇峰兄弟。
兄弟俩对她的国画用色、用墨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
为她探索中西绘画融合奠定了基础。
方君璧在四十年代初,曾在北平拜访齐白石,她以自己融汇西画的技法用中国绘画材料,为白石老人作画,白石老人甚是喜欢,特为她篆刻一方印文为“方”字的印章。
方君璧十分喜欢它,从此方君璧便在她的彩墨绘画上经常加盖此章。
50年代,方君璧在香港、台湾、日本旅行,每到一处,她都举行画展,让更多人看到她的艺术,让观者接触到中国绘画的多元发展。
1972年周恩来盛邀方君璧回大陆,她欣然接受。
1978年10月,作为第一个被邀请的海外中国画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方君璧中国画展览》。
双照楼诗词稿讲解---叶嘉莹
双照楼诗词稿讲解---叶嘉莹汪精卫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有很大的问题,所以一般说起来,向来很少人讲到汪精卫,即便是讲到他也是从政治、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很少人从诗词这方而来着手。
而我讲他的诗词中的「精卫情结」,这个题目的选择呢,其实也是有相当的偶然性。
我最初认识汪精卫这个名字,是在他建立南京政府以后。
一九三七年发生了芦沟桥事变,当时我是初中二年级。
「七七事变」发生在暑假,等到九月开学,我们学校的所有旧的校长、旧的老师都不见了,换了新的校长、新的老师。
我们事先得到通知,说开学第一天,每个人要带墨盒、砚台、毛笔,上了课老师就说,翻开第几页,把第几行第几行涂去,或者翻开第几页,把这整页都撕掉,当时我就想到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
之后到了一九四○年,怱然有一天,广播上说是有汪精卫的讲演,我记得那天我伯父啊、母亲啊很多人就在收音机那里听讲演,那就是汪精卫回到南京建立我们所谓的伪政府之后发表的第一次谈话。
我那时当然很年轻,听到长辈们的说法,他们认为如果完全是在日本的控制之下,那就没有人替自己的国家人民讲几句话,所以现在有一个人过去,总算是个代表中国的人,至少可以缓和一下局势,那时他们是有这样一种心态。
可是那时候我对汪精卫并没有兴趣,我只知道这么个人他组织了南京的伪政府,可是没有特别注意;然而这个不注意,后来却造成了我非常大的一个遗憾。
那是在七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在美国哈佛大学讲演,在座的有一位年老的妇女,差不多八十岁左右,听完我的讲演,她就约我到她家里吃茶,吃点心。
那个人是谁?是方君璧,也就是曾仲鸣的夫人。
曾仲鸣跟汪精卫关系最密切,后来在河内被蒋介石的人暗杀了。
他们本来是要暗杀汪精卫,但那天恰巧方君璧来看望曾仲鸣,汪精卫就把自己那个宽大的卧室让给他们夫妇,结果曾仲鸣就替他死了。
我现在真是觉得遗憾,因为我这个人对政治没有兴趣,所以尽管我知道她是曾仲鸣夫人,也知道他们跟汪精卫是很亲密的朋友,可是我那天没有兴趣去追问那些事情。
汪精卫讲话
汪精卫讲话篇一:汪精卫怎么由抗战变为汉奸汪精卫是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谁都知道他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叛逃日本,在沦陷区建立了日本傀儡伪政府,从而堕入卖国贼的深渊。
但谁又知道,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张学良都还停留在避战时,汪精卫就率先高呼抵抗,之后更曾对张学良以辞职相逼要求其抵抗。
高呼对日抵抗的汪精卫又是如何蜕变成求和卖国的汉奸的呢?这期《重读抗战》我们就来聊一聊。
[详细]率先呼抵抗:九一八后汪精卫确定边抵抗边交涉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提出,成为此时一直到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庐山讲话止国民政府应对日本的长期策略。
蒋介石从九一八事变刚发生时避战的态度上转变,接受了汪精卫“边抵抗边交涉”的战略。
九一八后汪精卫倡导对日抵抗汪精卫自1927年12月17日发表通电宣布“引退”而沦为在野之身后,一直从事反蒋活动,力图恢复失去的权位。
为此他与胡汉民结成同盟,一致展开对蒋介石的斗争。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给了胡、汪联盟的机会,在之前叙述两广军阀真相的那期《重读抗战》中我们已经说到。
也正是抓住这一机会,汪精卫在公开场合高调主张对日抵抗。
9月24日,他出席广州各界抗议日本侵略大会,并发表演说,称:“当此危亡之秋,我们应持勇与定态度,纵外交不能收效,四万万同胞为救国而死,亦觉值得。
”11月16日,汪精卫根据宁粤上海和会的上述决议,强调指出:“至对日问题,不能专倚国联之助我,尤恃我有抵抗之能力及牺牲之决心。
”与同样高唱抵抗但却不愿走上前台带领政府负起责任的胡汉民不同,汪精卫高喊抵抗的同时,也做好了进入政府承担责任的准备。
从此,胡汪分道扬镳,胡汉民留在广东做他永远的反蒋派,而汪精卫则与蒋介石达成妥协,共组政府。
在汪精卫上台前夕,在对日的问题上,他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
出长行政院后,汪精卫本此方针来行事。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爆发的当天,汪精卫入主行政院,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内政部长,形成蒋主军事、汪主行政的再度合作局面。
曾仲鸣的私生活如何?他的妻子是谁
曾仲鸣的私生活如何?他的妻子是谁本文导读:曾仲鸣简历曾仲鸣(1896—1939),福建闽县人。
1912年留学法国,后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秘书、汪精卫秘书、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铁道部次长兼交通部次长等职。
1938年12月,追随汪精卫离开重庆经昆明到河内,叛国投敌,从事卖国活动。
1939年3月21日凌晨,在河内汪精卫寓所中,被前来刺杀汪精卫的军统特务误刺身死。
曾仲鸣妻子是谁(方君璧)?1922年,曾仲鸣与共同相处了十年的方君璧结婚。
两人有一个儿子叫曾仲鲁。
1939年,曾仲鸣叛国投敌,在河内被军统特务刺死后,方君璧半辈守寡,一生作画。
她至死不忘曾仲鸣:《我们的血同流在一起,我的一半与你同死,一半的你生存在我身心之中》,由此而了了一段姻缘。
1939年,曾仲鸣在汪精卫的寓所中被前来刺杀汪的军统特务误杀了。
曾仲鸣的死加快了汪精卫与日本人苟合的步伐,他的死让汪精卫跨过了那座桥。
曾仲鸣私生活很乱吗?25年,曾仲鸣回国到广州中山大学教书。
这时汪精卫出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他想起了“从小在他身边长大,像弟弟又像学生的曾仲鸣”,便邀他来帮忙。
曾仲鸣与汪精卫情同手足,对汪绝对忠诚,曾长于文学,并非政治上的干才,汪精卫之所以委以重任,看重的正是他的这份忠诚。
对于曾仲鸣,汪精卫的心腹高宗武曾如此评价:“曾仲鸣这位秘书不仅仅是秘书。
早年在法国的朋友当中,曾与汪相交多年,后来成为汪不可一日不见的密友。
曾处理汪的全部财务,管理家务,陪同旅行,照料途中大小杂事。
曾也是汪的重要顾问,因为肥胖喜欢玩的曾,向来都同意汪的观点。
虽然汪少不了曾,两人的个性是不同的。
曾是个奔放不羁的人,已有中国妻子,在巴黎学习艺术,喜欢酒、女人和夜生活。
汪滴酒不沾,也从不劝别人喝酒,不喜欢夜生活,对强悍的妻子绝对忠实。
”高宗武曾任汪伪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长期主持对日事务,是汪精卫的主要幕僚,也是日后著名的“高陶事件”主角之一。
结合潘玉良为素材以坚持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段落200字左右
结合潘玉良为素材以坚持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段落200字
左右
中国着名女画家、雕塑家,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之一(其余五人为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孙多慈),其余五人大多出自名门望族,只有她出身最贫寒,一岁丧父,两岁丧姊,八岁丧母,后被舅舅收养。
她的生活一直在清苦里徘徊,靠零星卖点小画与朋友的接济过活,住得简陋,吃得简单,穿得随便。
为了省一省开支,她尽量买最便宜的颜料与画布,画画的时候也尽量画得薄一些,条件十分艰苦。
而她后半生在法国与他国所获得的各项艺术殊荣,包括法国国家金质奖章、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银质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比利时金质奖章……等等奖励是多么沉甸甸。
在民国与新中国时期,能得世界这么多殊荣的中国艺术家,大约就只有潘玉良一个人了。
方君璧的归国日记
方君璧的归国日记李志毓方君璧是現代中国知名的女艺术家。
她十四岁留学法国,二十二岁考入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是该校录取的第一位中国女学生。
一九二四年她的《吹笛女》和《H小姐的肖像》两幅油画入选巴黎春季沙龙,是中国女性作品的第一次入选,被当时巴黎报纸誉为“东方杰出女画家”。
同时在巴黎求学的雕塑家、诗人李金发在一九四二年的文章中认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灿若星辰的留法艺术家中,“最有成就的是方君璧及徐悲鸿”。
方君璧一九三0年回国后,在广州同岭南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研习绘事,开始试用中国纸笔色墨作画,毕生探索以西洋技法融入中国意境的方法,良有创获。
一九三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方君璧画集》,蔡元培作序,称赞她:既以欧洲工具与笔法,写本国风景与人物,又借欧洲写实之手腕,达中国抽象之气韵,“一种尝试,显已成功,锲而不舍,前途斐然”。
方君璧一八九八年出生在福建省侯官县一个开明的绅商家庭,家族中的子弟青年时代多被送往日本留学,其中有六人参加了同盟会。
她的胞兄方声洞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生活在分裂动荡的二十世纪,方君璧的一生也饱经忧患流离与生死考验。
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一日,她亲历河内枪杀案,丈夫曾仲鸣毙命,她自己身中三枪,死里逃生。
而在事发前的两年中,她似乎已对命运有了预感,屡次在噩梦中目睹曾仲鸣遭遇暗杀。
一九五0年三月二十一日,客居法国的方君璧在日记中依然伤心地写道:“今天是什么日子,是我一生最伤心的日子。
……若是没有三个小小孩子,那时需要一个母亲教养他们,我相信我一定也跟他一起去了。
”但是她活了下来,并与历史一同前行,走过曲折蜿蜒的道路,最终目睹了梦想的实现,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一九四九年九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方君璧和许多有国民党背景的人一样,对新政权抱持犹疑、观望的态度,只身偕三个小孩重返法国。
临行前,她在香港与李石曾、顾孟余等旧日师友辞行,面对历史变局与未知的国运,大家都有些惆怅,她亦暗自感慨,“真走了,要几时才回来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7]民国女性艺术家——方君壁尹 丽(上海大学 艺术研究院,上海 200444)[摘 要]本文尝试从广泛的历史视角,借助历史资料与图像、作品、相关文章的整理与思考,对民国女艺术家方君壁的作品以及生平进行系统、完整的评析与探索。
面对中国画坛的巨变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作为一位年幼留法的中国女性艺术家,方君壁的身上烙下了特殊而具有代表性的印记。
本文尝试完整而有逻辑的呈现出方君壁的绘画艺术人生以及对中国艺术的贡献。
[关键词]民国;女性艺术家;方君壁;中西融合作者简介: 尹 丽(1978- ),辽宁人,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以及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萌发,在中国的国土上,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爱国青年。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西潮激荡下的中国新艺术从萌芽状态开始壮大。
与此同时,女性的解放思想也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一部分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开始走出封闭的闺阁,投身到新文化的社会运动中,参与革命。
而有很少的一部分女性走出国门,留学海外,学习新的绘画思潮及西方绘画技法,回国贡献祖国的绘画事业。
一、巴黎的绘画之路在这一群醒目的女性艺术家里面,方君璧是独特而重要的一位。
被称之为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之一的方君璧(1898-1986)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福建闽侯人。
相比较其他几位“新女性”,方君壁是幸运的。
出生于名门望族,方家启蒙得早,家长送君璧的六兄声涛、七兄声洞、七姐君瑛、四嫂曾醒四人留学日本。
在日本,方君瑛和曾醒一起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
后革命成功,方君瑛、曾醒无意当官,故申请官费前往法国留学,遂带其十弟仲鸣、十一妹君璧同行。
1912年,只有14岁的君壁就来到了到法国。
当时,留法前辈蔡元培、李石曾等以巴黎以南的蒙塔日城(Montargis)为中心居住,仲鸣和君璧寄读当地中学,周末回家,即在蔡元培和汪精卫教导下学习中文,除熟读古文之外,还练习书法,作诗词。
1917年,正值青春的方君璧来到了巴黎,进入了“未里安画院”学习西洋画。
因当时欧洲战争加剧,仅三个月后,她随即转往法国南部波尔多城的省立美术学校继续学习,并于1920年毕业于波尔多城的省立美术学校。
1920年,方君璧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专门学校受业于画家殷伯(M.HUMBERT)先生,与徐悲鸿为同班同学,成为了第一位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中国女学生。
[1]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的先生曾仲鸣获里昂大学文学博士。
于1922年他们在法国安纳湖畔结为夫妻。
半世纪以前,在保守的中国,女性欲以绘画为终生事业实属极不平常,何况方君璧当时年仅十九,以一年弱的少女奔赴法国学画实是令人钦佩。
1924年,方君壁首次参加法国春季沙龙,成为第一位参加此沙龙的中国女性,其中作品《吹笛女》由巴黎美术杂志刊为封面。
作品在巴黎“沙龙”陈列之后,巴黎妇女画报就立刻给予介绍,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
方君璧作为第一个女画家在巴黎最有名的绘画展览展出,向法国人展示了东方闺秀的才气与追求。
其中有一段评述:女士的作品中尤使人注意的有《吹笛女子》及《拈花凝思》。
后一幅用笔严整,着色鲜妍,真像他老师殷伯的杰作。
而“吹笛女子”一幅,观玩许久,便觉女士一方面学习欧洲画法,一方面保存着她的民族天才,和中国画中飘逸的神态,潇洒的笔意。
[2](图一)尽管如此,巴黎的浪漫与自由,并没有阻止方君壁的爱国之心。
1925年,离开祖国十三年之久的方君壁,受广州大学及执信学校的聘请,回国任教一年。
其艺术深为岭南艺术界所推重,国民政府以巨金购得她的作品,挂于中山纪念堂。
1926年,方君壁继续返回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校长勃纳尔画室进修学习。
二、中西融合的探索而后于一九三零年方君璧再次归国,她追从以西画图一 《拈花凝思》图一 《拈花凝思》图三 《裸女》技法改革国画的岭南派大师高剑父、高奇峰,同游祖国山川切磋绘画,并于一九三二年开始尝试用中国笔墨绘画。
在其后的艺术创作生涯中,方君璧不承袭临摹传统的学习途径,始终坚持写生,在油画创作方面,她取透视及素描技法,辅以近水彩透明的薄色调,取材于中国的山川人物,营造一种恬静幽深的诗趣,建立了深具个性的绘画风格。
她对于中西画法的表现方式,与其说是对国画和西画的回归与叛逆,不如说是对于两者的反哺和回应,与其说是折中妥协,不如说是融合和消化。
她曾说过:“我是想把西画解剖学、透视学等原理,融合到国画里来,改正国画种种不合科学定律处,能否成功,我亦不计。
”由此可以看出她在艺术上的无怨无悔和探索精神。
(图二)方君壁在艺术探索之路上,经历了自然与传统的融合,她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形成了闺秀之门里独树一帜的女性艺术家,在中国历史上可谓难得。
她的艺术的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纯真质朴的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三,娟秀的艺术气质具有深厚的感染力。
三,严谨的轮廓与传统绘画写意的自然结合。
方君璧尝试用稀释的颜料在绢上画油画,强调轮廓线和固有色,强调勾线平涂,在工具材料和技法语言上融合中西,创造民族的新美术,在艺术语言与材料上推陈出新,大胆开拓。
[3]虽没有发表如徐悲鸿关于中国画改良的宏论,也没有发表像林风眠关于中西调和的理论,但方君璧的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是中西艺术的一种探索与追寻。
正如巴黎“沙龙”之后的评价:“其画能合东西两方特长,西画重逼真,劣者则流为苦涩无味,东画主神韵,劣者则必至虚无不肖,今方女士拾短取长,故正为可观”。
[4]在丈夫遇难后的十多年间里,方君璧继续努力绘画,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与拓新。
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一年之间,方君璧的绘画两次在法国再次展出,她的”中西融合“的崭新的风格,遂深得巴黎东方博物院(CernuschiMusee)院长(Rene Grousset)的赏识。
定居美国波士顿后,纽约画派抽象表现主义正是高峰,但是这都没有影响方君壁的绘画风格,方君壁一直保持着一个稳定、探索的独特风格。
[5]他的风格并不是传统的国画,也没有完全走写实的西画之路。
她的画不是抽象也不是纯写实。
她的作品没有粗俗,也无甜巧之忌。
绘画作品充满了耐人寻味、充满人间温暖的抒情味道。
三、对艺术不朽的追求孙福熙在《北京乎》的撰文中写道:“方君璧女士回国后担任广东大学及执信学校教授,她使数百青年得到极良成绩外,还能自己用功,作成数十幅的巨画,这是使我惊喜而且仰慕他对于学术的壮志的。
她联合两校及市立美卫校女子师范校与研究美术的“亦社”等围体的爱美者组织一绘画展览会,以慰劳统一广东前敌革命军人。
”[6]方君璧对绘画的热爱与执著,多见于朋友的撰文与信件对他的评述,孙先生指出她执画笔如对于灵魂的亲近不离,他潜心于自然,如他高尚的灵魂涵养在自然中。
更有好友苏雪林曾在《归鸿集》中写道:“我从未见过一个艺术家像君璧这样,对于绘画这么的热爱,这么的执著,这么的竭忠尽智来从事,这么的视同第二生命不能片刻离的。
里昂时代的君璧,我不深知。
巴黎时代的君璧,则见她无冬无夏,无昼无夜,总是一笔在手,一有机会便坐下来挥挥洒洒,好像饭可以不吃,画非画不可似的。
”[7]为了绘画,方君璧可以说终其一生的追求都在于此,她的纯真与质朴,她的一生孜孜不倦的努力,成为了一位优秀而成绩卓然的女性艺术家。
以国画材料所画的人物,可以称为方君璧的代表作,她不但能成功扑捉人物的神韵,更能运用国画这样难控制的绘画媒材,表现出画中人物皮肤、头发的柔软与光泽。
她观察事物细微入至,充满爱心,体现了女性画家独特的观察视角与细腻温婉的思维。
他的笔调是如此阔大的,它的无微不至的精妙只用简约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里,包藏着久违辛勤的功夫,包藏着大画家的奥秘。
四、展览的丰硕成果方君壁除了对绘画的勤奋之外,对于祖国的艺术教育与中国的艺术传播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法国期间,她曾经两次回国在艺术学校教学。
她的画展在历史上同期画家中也为最多,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英国、法国、巴西、阿根廷和日本均举办过画展。
1974年,为了表达对这位将自己一身都奉献给艺术事业的名门后裔的尊敬,巴黎东方艺术馆专为她举行了“方君壁从艺六十年回顾展”,可见其巨大的艺术成就。
1978年香港艺术中心为方君壁女士做了她在香港的第三个展览《方君壁作品回顾展》,适时正值方女士八十寿辰。
展览策划主任王润生的序言称:“方君壁是近代画坛奇葩,亦为一杰出女性。
”那次展出的作品八十余幅,包括了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七五年的油画和国画,展示了一位处身于百年巨变中的中国画家半个世纪的艺术历程。
[8](图三)1949年,方君壁于日本做了多个展览,后回到法国重访巴黎参加大皇宫艺术展览。
1957年方君壁携三个孩子移居美国波士顿。
1972年回国,十月六日晚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她,并与她交谈到深夜。
1978年她作为第一个海外的中国画家被邀请在美术馆举办画展,并留居祖国一年,共画作品一百余幅,其中送交了中国政府四十多幅作品,为国家收藏。
1984年巴黎博物馆为她举办了“方君璧从画六十年回顾展”,给予这位在巴黎起步的东方女画家得艺术生涯以充分的肯定与嘉奖。
参考文献:[1]陶咏白,李湜:《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6月.[2][6]孙福熙:《北京乎》,开明书店印行,首都图书馆藏书,T81,民国16年[1927].[3]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届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4]《良友》,第十二期,第28页.[5][8]《方君壁作品回顾展》,香港艺术中心,1978年.[7]苏雪林:《归鸿集》,畅流出版社,1955年8月.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