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和其他灸法
温针灸的操作方法
引言:温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穴位上应用热量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它结合了针灸和温疗的优势,能够提供有效的疗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温针灸的操作方法,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概述:温针灸是一种通过利用温热刺激穴位来调整身体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疗法。
与传统针灸相比,温针灸的刺激更温和,更容易被接受。
下面将分5个大点详细阐述温针灸的操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1. 环境准备:选择一个安静、舒适、通风良好的环境进行温针灸。
确保室温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2. 工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温针灸工具,包括温针、灸条、灸盒等,并保证其清洁卫生。
3. 穴位定位:根据需要治疗的病症,准确地定位穴位。
可以通过参考经络图或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二、操作步骤1. 温针准备:将温针置于温水中加热,温水的温度要适中,不能过烫或过冷。
2. 穴位清洁:使用消毒棉球或酒精擦拭需要进行温针灸的穴位,确保皮肤干净卫生。
3. 温针插入:用热的温针轻轻地插入穴位,插入的深度要适中,一般为1-2毫米。
4. 调节温度:当温针插入穴位后,可以适当调节温度,让患者感到热热的舒适感,而不是过烫或过冷的刺激。
5. 持续时间:根据患者的反应和需要治疗的疾病,持续时间可以在5-20分钟之间。
三、温针灸的作用1. 温通经络:温针灸的温热刺激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经络阻塞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2. 暖肾益阳:温针灸对于肾虚引起的阳虚症状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可以增强肾脏功能,提高体质。
3. 消肿止痛:温针灸的温热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使淤积的血液和水肿排出,缓解痛风、风湿等病症。
4. 调节免疫:温针灸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冒、过敏等疾病。
5. 祛湿除寒:温针灸的温热刺激可以驱散体内的寒湿,改善寒湿病症,如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等。
四、注意事项1. 选择适合的穴位: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温针灸,在选择穴位前最好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中国传统艾灸疗法》
《中国传统艾灸疗法》《中国传统艾灸疗法》编辑:幽静的艾草艾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一针二灸三用药”,在传统医学中艾灸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针灸疗法已在世界各地普及运用,而艾灸疗法已成为世界医学中一门辉煌的组成部分。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独特的治疗方法都是应用各种物理方法或天然药物,通过刺激人体表面肌肤的穴位以调整脏腑功能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类疗法被称为“绿色治疗法”。
它们使用安全、疗效确切,对有些西医疗效欠佳的慢性疾病、疑难病理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哮喘、腰腿痛、中风后遗症、性功能障碍、功能性子宫出血、湿疹、带状疱疹、头痛、失眠、健忘、黄褐斑等等都是相当有疗效的。
由于这类治疗方法取材方便、方法简单、费用低、非常适合大众和亚健康人士及女性人士的美容美型,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时令秋冬,艾灸的灸疗方法是值得大家选用的,也是治疗与养生、健体最好的自我治疗、调理、保养强身的好方法。
祝大家身体健康!气质越来越好!一、艾灸的灸法: 1.直接灸 2.间接灸 3.灸具灸 4.仿灸器械二、艾灸作用传统应用止血止痛止痒解毒----降低组织胺泄热拔毒,软坚散结----促进毒素排泄镇静安神,芳香通窍----开窍与镇静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提高机体免疫力三、艾灸的作用1。
《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2。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3。
《灵枢经》和《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艾灸或艾熏的记载,故有“医家用灸治疗百病”之说。
4.《医学入门》亦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5。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诶。
”6。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四、艾灸作用的传统应用1。
温针灸的操作方法和作用
温针灸的操作方法和作用温针灸,又称灸针或热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是将草药制成的艾条或灸鼻点燃,利用燃热的作用在选定的穴位上进行刺激和调理的一种疗法。
温针灸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开始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各个领域,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等。
下面将就温针灸的操作方法和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操作方法:1.准备工作:先准备艾条或其他温灸材料,将其点燃。
同时,患者需要脱去上衣,以免燃烧,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使用火罩和防护垫。
此外,操作者需要准备好消毒工具和麻醉药品(如乙醚)。
2.穴位选择:根据病情和需要治疗的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
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经络上的穴位,或根据病情选择特定的穴位。
3.局部消毒:使用酒精或其他消毒药品对选中的穴位进行消毒,确保操作和疗效的安全性。
4.针灸刺激:将艾头接近皮肤,靠近选择的穴位,并进行刺激。
刺激的力度可以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和病情的需要调节。
一般情况下,可以轻柔地进行刺激,以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度的不适。
5.监测和调整:在治疗过程中,操作者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疼痛感、局部温度变化等,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6.结束治疗:治疗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左右,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时间。
治疗结束后,应将残留的艾头完全熄灭,并将消毒工具进行消毒,以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安全性。
温针灸的作用:1.疏通经络:温针灸作为一种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
通过艾热的作用,可以加速经络中血液和气体的流动,改善组织的供血和氧供,达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2.驱寒病:温针灸运用艾热的作用,可以有效驱除体内的寒邪。
因为寒邪是引起很多疾病的原因之一,通过温针灸可以去除体内的寒邪,从而恢复阳气的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3.活血化瘀:由于温针灸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从而促进组织的营养供应,增强组织的新陈代谢。
同时,温针灸还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有效消除体内的瘀血和淤血,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温针灸的功效与作用
温针灸的功效与作用温针灸,又称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结合温热和针灸疗法的特点,通过将温度适中的熏灸针插入穴位,使经络气血畅通,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功能。
温针灸源于古代灸法,被认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
温针灸具有安全、疗效确切、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针灸临床实践中。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温针灸的功效与作用。
1. 调节气血由于人体经络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温针灸能通过温热刺激针刺穴位,促使血液循环加速,气血流通畅通,从而调节气血的运行。
温针灸可激活气血运行,增加经络内的血液供应,帮助气血正常流动,促进疾病的康复。
2. 缓解疼痛温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包括头痛、胸痛、腰痛等。
温热刺激能够改变体内痛觉传导,调节神经内分泌和体液分泌,从而减轻疼痛的程度。
此外,温针灸还能够增加外周血液流量,促进炎症消散,减轻疼痛和肿胀。
3. 提高免疫力温针灸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研究表明,通过温针灸可以增强机体的抗体产生能力,增加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提高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温针灸还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增强其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能力,从而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4. 调节神经系统温针灸对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通过温热的刺激,可以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改变神经传递的过程,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温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如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等,产生止痛、镇静、镇痛等作用,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5. 调节内分泌系统温针灸对内分泌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通过温热刺激穴位,可以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调节体内内分泌物质的合成和分泌。
温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催乳激素等,从而调整体内的内分泌平衡,有利于提高人体的调节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温针灸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如慢性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类风湿关节炎、失眠等病症,都可以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
温针灸和其他灸法共13页
温针灸及其他灸法本章重点介绍温针灸及从温针灸中派生出来的几种灸法,同时也把传统的骑竹马灸列入其中。
温针灸,是近现代应用最广泛的灸法之一,而由于操作等原因,一直被冷落的骑竹马灸法,目前也受到重新关注。
本章重点介绍温针灸及从温针灸中派生出来的几种灸法,同时也把传统的骑竹马灸列入其中。
温针灸,是近现代应用最广泛的灸法之一,而由于操作等原因,一直被冷落的骑竹马灸法,目前也受到重新关注。
温针灸【概述】温针灸法,又称温针、针柄灸及烧针柄等。
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但其方法不详。
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
……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
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但在方法也有一定改进。
其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如骨关节病、肌肤冷痛及腹胀、便溏等。
而扩大到多种病证的治疗。
温针灸【操作方法】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
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
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
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
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
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
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
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主治病证】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
【注意事项】1.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
常用于治疗慢性病、虚证等病症,如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01
02
03
03
适用范围
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背酸痛、哮喘、腹痛等病症,尤其适用于不宜使用火罐法的患者。
真空罐法
01
定义
真空罐法是一种利用真空负压吸引的原理,将罐子扣在穴位或身体部位,产生负压吸引,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02
操作步骤
首先将罐子内空气抽出,形成真空状态,然后迅速扣在相应穴位或身体部位,用力吸拔,使皮肤出现淤血现象。
增强免疫力
小儿推拿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呵护。
促进亲子关系
运动推拿能够预防运动过程可能出现的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等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表现和安全性。
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推拿能够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和提高运动表现。
适应症
禁忌症
操作方法
熏洗法
适用于各种疼痛、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敷贴法
敷贴法对于皮肤过敏、有破损或炎症的患者不宜使用;孕妇也应慎用。
将中药研成粉末,用适量溶剂调成糊状,或将中药直接研成粉末后撒在患处,用胶布固定;也可将中药煎汤后倒入浴盆中,加入适量温水,进行熏蒸;待水温适宜时,将患处浸入药汤中洗涤或全身浸泡一段时间,以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等作用。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
2023-11-04
contents
目录
针法类灸法类推拿类拔罐类刮痧类其他适宜技术
01
针法类
技术特点
毫针刺激的穴位准确,刺激的强度和时间可以控制,同时可以施加手法,提高疗效。
适应症
针灸大全、针灸技术
针灸大全、针灸技术- 温针法 - 【概述】温针法是在毫针针刺后于针尾捻裹艾绒燃点加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又称为针柄灸法。
在我国汉代的医籍《伤寒论》中就已提到这种方法。
可以看作是针刺与艾灸的结合。
【器具药物】【操作方法】先按疾病的需要选取穴位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一定深度于针柄装上小枣大的艾绒必须捻紧以防止脱落。
也可取1.52厘米长的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从下端点燃直到艾团烧完为止。
为了防止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在穴区垫一张硬纸片。
【适应病症】温针法主要用于关节酸痛、腹部冷痛等病症也适于保健。
【注意事项】凡不能留针的病症如抽搐、痉挛、震颤以及精神病人或婴幼儿等均不宜使用温针法。
在治疗过程中要嘱咐病人不可任意变动体位以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被褥等。
- 火针法 - 【概述】火针法古代又称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以后刺人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一治法在我国秦汉时代已经应用。
【器具药物】火针针具针体较粗现代多采用不锈钢制成。
分为两种。
一种用于单针刺即为26号或27号毫针长23寸直径0.51毫米。
其针柄上多用竹或骨质包裹以避免烧灼时烫手。
另一种用于多针浅刺针身比较细短外形像皮肤针头部装有39枚针另有一根木质的柄。
【操作方法】先根据病情选定穴位或部位用2碘酒消毒后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
有两种针刺方法。
1深刺须用长针以右手持针左手固定穴位将针在酒精灯上自针身向针尖逐渐烧红对准穴位迅速刺人稍停随即退出然后用消毒棉球按揉针孔。
针刺时须细心谨慎动作要敏捷一刺即达到所需深度。
深刺的深度在0.30.5寸11.7厘米之间。
2浅刺多用装有木柄的多针针具在酒精灯上烧红轻轻地叩刺皮肤表面。
主要用于治疗面积较大的顽固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及牛皮癣等。
病变范围较小的可用单针针具点刺。
【适应病症】目前火针用得较多的病症为风湿痛、淋巴结核、象度肿、神经性皮炎、痣、疣等。
【注意事项】使用火针深刺时必须避开血管与内脏以防发生不良后果。
中医学:灸法
二、灸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北方者,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 冰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火 芮。”
适应症:临床上治疗寒湿痹痛 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泻、 痢疾等。
灸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 行气,艾叶为一种中药,有温经气, 逐寒湿的功效,故温热与药物相结 合,加强了温经散寒的作用。
适应症:临床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 如乳痈初起、癭瘤等。
(四)防病保健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 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灸法温补阳气,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预防疾病发生,并使人精力充沛、健康长寿。
常用于灸法的保健腧穴有足三里、三阴交、膏 肓、脾俞、肾俞等。
适应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 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⑵ 瘢痕灸(化脓灸)
方法:在腧穴皮肤涂上大蒜液, 放置艾炷点燃施灸,燃尽后方可换 炷,每换一壮即涂大蒜液一次,可 灸7~9壮。
处理:灸后在腧穴敷上灸疮膏药(淡水膏),大 约1周化脓,化脓后每日换膏药一次,保持局部清洁, 45天左右愈合,留有疤痕。
适应症:临床用 于治疗风寒湿证、神 经麻木和广泛性皮肤 病等。
2、实按灸
操作:在所灸的穴位上, 覆盖10层棉纸或5~7层棉布, 再将药艾条(太乙神针、雷火 神针)艾火隔着纸或布,紧按 在穴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 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如此 反覆施灸5~10次。
铺灸法(长蛇灸)
概念:是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 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又叫长蛇灸。
适应症: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⑶ 隔盐灸
操作:在神阙穴上填满细食盐,上置 艾炷施灸,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
5种常用艾灸方法技巧
5种常用艾灸方法技巧艾灸可借助灸火的温热力及艾绒或其他药物的作用,经过经络的传导,调整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发挥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的目的。
主要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补虚培本、清热散结、回阳救逆等功效。
那如何使用艾灸呢?分享5种常用的艾灸方法和使用技巧。
1. 艾炷灸法。
将纯净的艾绒捏成圆锥形状,称为艾炷。
艾炷制作的方法一般用手指搓捻,用拇、食、中指将艾绒搓捻成上尖下圆底平的圆锥状,艾炷的大小视情况而定。
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艾灸的方法称为艾炷灸法,根据艾炷直接接触皮肤与否分为直接灸法和间接灸法。
直接灸法:将艾炷直接施置于皮肤上称为直接灸法,又称为“明灸”、“着肤灸”,古称为“着肉灸”。
间接灸法:艾炷不直接接触皮肤,而是用药物或其他衬垫物隔开放在皮肤上施灸称为间接灸法,又称为隔物灸,比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2. 艾条灸法。
艾条是取艾绒平铺在质地柔软而坚硬的桑皮纸或绵纸,将其卷成圆柱形封口而成,也有在艾绒中掺入其他的药物粉末,称为药条。
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位置进行熏灼的方法称为艾条灸法,又叫艾卷灸法。
3. 温针灸。
温针灸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1~3cm的艾条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
每穴每次可施灸3~5壮,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
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的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人体内,使其发挥针和灸的作用,多用于痹证、痿证。
4. 温灸器灸。
温灸器灸就是运用器械辅助艾灸的方式。
流传至今,较为常见的温灸器灸包括温灸盒灸和温灸桶灸,二者均具有诸多优势,如使用起来方便、安全,操作时既不影响工作生活,也避免了艾灰掉落烫伤皮肤的风险;可扩大皮肤艾灸的受热面积,也可以同时艾灸多处穴位。
5.艾灸技巧。
首先,艾灸时要掌握好量。
比如,对于阳证、实证、热证者,艾灸时间可短一些,阴证、虚证、寒证者则艾灸时间要长一些;作为养生保健时,艾灸时间可以短一些,但治疗疾病时,艾灸时间就要长一些。
有“艾”更健康(四)——灸法的种类和操作(下)
还 采 用 帽 状 艾 炷 行 温 针 灸 。 帽 状 艾 炷 的 确 性 , 以免 “ 出力 不 讨 好 ” 。
主要成 分为艾 叶炭 , 类 似无 烟灸条 , 但 其
长度为2 厘米 , 直径 l 厘米 , 一端有d , : f L, 点
燃 后 可 插 于 针 柄 上 ,燃 烧 时 间 为 3 0 分钟 。 因其外 形象小 帽 , 可戴 于毫 针上 , 故 又 称
的一种方法 , 即在 留针过程 中 。 将 艾 绒 搓 置 艾 或 药 物 燃 烧 。用 温 灸 器 施 灸 的 方 法 叫温 灸 器 灸 。施 灸 时 , 可 置 艾 绒 或 加 些 药
团 捻裹 于 针 柄 上 点 燃 , 通 过 针 体 将 热 力 传
人 穴 位 。每 次燃 烧 枣 核 大艾 团 1 ~ 3团 即 可。 本法具有 温通经脉 、 行 气活血的作用 , 适 用于寒 盛湿重 、 经 络壅滞 之证 。 如 关 节
物装入 温灸 器 。 点燃后 , 将 温 灸 器 的 盖 子 扣好 。 然后 置灸器 于应 灸之 处 , 或 作 来 回 温熨 , 使温热传至体 内 , 有 调 和气 血 、 温 散 寒 邪 的作 用 。一 般 人 皆可 使 用 , 对 小 儿 及
痹痛 、 肌肤不仁等 。
温针灸的操作方法如下 : 先 取 长 度 在 畏 惧 灸 治 者 最 为适 宜 。 1 . 5 寸 以上 的 毫 针 , 刺人 穴位得气后 , 在 留 从 以上 介 绍 可 以看 出 。 艾 灸 虽 说 操 作
‘ ‘
, ,
—
—
灸法 的种 类和操 作 ( 下)
汤 立 新 帽 炷灸 。 帽炷温针灸 , 既无烟 , 不 会 污 染 空 气 , 同 时 它 的作 用 时 间 又 长 , 是 一 种 较 为 理想的温针灸法 。 温灸 器灸 。 温灸器 , 又名灸疗器 , 是 一 种 专 门用 于 施 灸 的器 具 。 是 一 种 特 制 的金
温针灸及其他灸法——隔姜温针灸
隔姜温针灸法是温针法的一种发展,它综合了温针、隔姜灸及直接灸三者的特点,从已有的报道看,对某些病证,特别是痛症有较好的效果。
但有待于更多的实践来证实。
【操作方法】根据病证情况,选取1~4穴。
局部以70%乙醇消毒,消毒面积3cm见方,穴位上贴0.5cm厚,5分硬币大的鲜老生姜薄片(事先在姜片上用三棱针刺十数个至数十个小孔),以1.5~2寸毫针隔姜直刺进针,以患者有酸、麻、胀、重等针感为好,然后将捏为圆锥形的小艾炷套于针柄,紧贴生姜片,点燃头部让其自燃烧灼施灸,待艾炷燃尽后,再换再灸,燃灸7~14壮。
灸毕移去艾灰,起针去姜片,用湿纱布轻轻擦干。
灸后皮肤潮红发泡(在此期间严防感染)。
至第3日用消毒针引流水泡液,擦干后,涂以龙胆紫药水(隔日1次),覆盖一层消毒纱布,以防感染,直至灸疮结痂脱落,皮肤愈合。
一次未发泡者可连灸2~3次至发泡。
【主治病证】风寒湿性关节病、肱骨外上髁炎、慢性扭挫伤等病证。
【注意事项】 1.本法不宜用于面部等处的穴位,孕妇不宜用本法。
2.本法灸后不引起瘢痕,灸治时及灸治后要严格按规定操作。
杜绝感染的发生。
【临床应用】骨关节病取穴:主穴:阿是穴(疼痛部位)。
配穴:以关节局部取穴为主。
肩关节:肩髃、肩髎、肩贞、外关。
肘关节:曲池、手三里、外关、天井;腕关节:阳池、外关、合谷、中渚、八邪;髋关节:环跳、承扶、髀关、足三里;膝关节:犊鼻、膝眼、阳陵泉、足三里、梁丘;踝关节:悬钟、解溪、商丘、丘墟、八风。
治法:根据疼痛部位,按经络循行、在痛处取2~4穴(包括阿是穴和经穴),局部消毒后,按前述操作方法穴位行隔姜温针灸法。
每次灸7~14壮。
灸毕移去艾灰,起针去姜片,用湿纱布轻轻擦干。
灸后皮肤潮红发泡(在此期间严防感染)。
至第3日用消毒针引流水泡液,擦干后,涂以龙胆紫药水(隔日1次),覆盖一层消毒纱布,以防感染,直至灸疮结痂脱落,皮肤愈合。
一次未发泡者可连灸2~3次至发泡。
灸 法
灸法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烧灼熏烤的一种疗法。
借其温热性和药物的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艾条灸(一)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有防病保健作用。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
(三) 操作方法1、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约3厘米高进行熏烤。
以病人肩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一般每处灸5~15分钟。
2、雀啄灸:点燃艾条一瑞,对准施灸部位,如鸟雀啄食般地一上一下移动。
一般可灸2~5分钟。
3、回旋灸:点燃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来回旋转移动。
一般可灸20~30分钟。
(四) 注意事项1、施灸时要安排好病人体位,以防文火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2、注意观察施灸部位的情况,对感觉迟钝的病人尤应注意,防止烧伤。
3、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如灸后局部起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
二、艾炷灸(一) 直接灸1、适应症:同艾条灸,瘢痕灸常用于哮喘、肺痨(阳虚型)、瘰疬等。
2、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炷(取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捏成圆锥状。
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一厘米,炷底: 直径约0.8厘米)、火柴、蒜汁或凡士林、膏药等。
3、操作方法:(1)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置艾炷于上点撚,当艾炷烧剩2/5左右,病人感灼痛时,即取下换炷再灸。
一般可灸3~7壮。
(2)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少许蒜汁,再置艾炷于上点燃,直至艾炷燃尽为一壮,除去艾灰,加炷再灸,一般可灸3~7壮。
灸毕,贴上膏药。
化脓期间,每日换膏药一次。
4、注意事项:(1)同艾条灸。
简述灸法的分类
简述灸法的分类一、灸法的概述灸法是中医学中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
灸法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灸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以下是基于治疗方法和灸材的分类:二、灸法的分类1.艾叶灸法艾叶灸法是使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进行的灸法。
由于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因此艾叶灸法常用于治疗各种寒证和虚证。
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艾叶灸法又可以分为悬灸、艾柱灸和温针灸等。
2.非艾叶灸法非艾叶灸法则是指使用非艾叶的灸材进行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非艾叶灸法包括灯火灸、天灸和太乙神针等。
这些方法多用于一些特殊的疾病或部位,如灯火灸常用于小儿痄腮,天灸则多用于治疗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3.按热度灸法按热度灸法是根据灸材燃烧时产生的热度进行治疗的方法。
根据热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壮热灸、中度热灸和低热灸。
壮热灸温度较高,通常用于治疗急症或重症;中度热灸则适用于一般性的慢性疾病;低热灸则主要用于保健和调理。
4.按疗程灸法按疗程灸法是根据治疗的需要,将灸法分为若干个疗程进行治疗的方法。
每个疗程包含一定的治疗次数和时间,根据疾病的不同,疗程的安排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慢性疾病需要较长的疗程来进行治疗,而急性疾病则可能需要较短的治疗周期。
5.按施术部位灸法按施术部位灸法是根据施灸的部位不同进行的分类。
可以分为全身灸和局部灸两类。
全身灸是对全身进行大面积的施灸,通常用于治疗一些危重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而局部灸则只对身体的某个部位或某几个穴位进行施灸,常用于治疗局部的疾病或症状。
三、注意事项1.适应症与禁忌症:在使用灸法时,应首先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
对于一些特殊体质或疾病的患者,如高热、皮肤感染等,应谨慎或避免使用灸法。
2.操作技巧:正确的操作技巧是保证灸法效果的关键。
施术者应熟悉人体穴位和施灸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施术方式。
灸法技术的类别
灸法技术的类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直接灸:直接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包括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间接灸:将艾柱和皮肤之间放置一些间隔物,如姜片、蒜片、盐等,以调整刺激程度和药效。
温针灸:在针刺的基础上,将艾柱插入针柄,点燃后利用热力刺激穴位。
艾条悬灸:将艾条悬于穴位上方一定距离,通过热力和艾烟的刺激作用达到治疗效果。
器具灸:使用专门设计的器具,如电热灸仪、红外线灸仪等,以实现自动化、可调控的灸法治疗。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灸法,如雷火神针、太乙神针、阳燧针等,但这些方法现在已经不常用。
在选择具体的灸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治疗目的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中医灸法与护理
2.间接灸
• (3)隔盐灸:将干燥的食盐纳于脐中,至填平脐孔,或 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当艾炷燃尽而患 者感局部微有灼痛时,再易炷施灸。一般每穴可灸3~7壮 。本法具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急性腹 痛、吐泻并作、虚寒痢疾、四肢厥冷、脱证等。
2.间接灸
• (4)隔附子灸: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厚约0.3~0.5cm 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或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黄酒调 和成直径约3cm、厚度约0.4~0.8cm的附子饼,将附子片 或附子饼置于施灸穴位上,再将大艾炷放置其上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以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 润为度。此法具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临床常用于各种阳虚 证,如阳萎、早泄、遗精、疮疡久溃不敛等。
一、艾条灸
• 艾条灸是指用纯净细软的艾绒或加入中药(称为药艾条) 卷成圆柱状的长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治疗方 法。
• (一)适应范围 •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
用。 • (二)禁忌证 • 凡属实热证、阴虚发热者,或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
部及腰骶部等,均不宜施灸。患者极度疲劳、空腹、过饱 、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用。
(三)操作前准备
• 1.用物准备 •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纱布、小毛巾等。 • 2.患者准备 •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体位,以体位平直便于施灸、患者舒适
自然且能持久为原则,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 3.环境准备 • 治疗室应整洁、安静、安全、舒适,温湿度适宜,光线适
中,空气流通,必要时设排烟设施及屏风。
2.间接灸
• (2)隔蒜姜:将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 间以针刺数孔,或将大蒜捣烂成泥,将蒜片或蒜泥置于施 灸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蒜片或蒜泥中心点燃施灸。当艾 炷燃尽,再易炷施灸。一般每穴灸5~7壮,以灸处泛红为 度。本法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杀虫等作用,临床多 用于治疗瘰疬、肺痨、腹中积块、肿疡初起及蛇蝎毒虫所 伤等病证。
灸法两大种类
灸的起源很早,在《黄帝内经》之前已有灸的出现,而《黄帝内经》指出,灸法是源自北方,根据推断。
灸法的出现应在人类发明取火之后,经过日积月累的经验,创制出多种施灸方法和发现多种施灸材料。
“灸”是以火之热力,温熏人体,用以防治疾病,施灸材料以艾叶为主,故又称艾灸。
灸法一般分为艾灸法与非艾灸法两大类。
艾灸类艾灸类基本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
艾炷灸是先把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体,然后放置在施灸的部位并以火点燃。
艾炷灸又可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
直接灸:把艾炷直接放置在腧穴上的皮肤表面点燃施灸,故可称为着肤灸或着肉灸。
若因病情需要,可在施灸时使该部位的皮肤灼损而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的称为瘢痕灸;若不需要皮肤灼损化脓,且不留瘢痕的称为无瘢痕灸。
间接灸:把艾炷置放在施灸的部位上,但该施灸的部位已预先置放药物或其他材料。
换言之,艾炷与皮肤隔开,若用生姜作间隔物,称隔姜灸;若用大蒜切片作间隔物,称隔蒜灸;若用食盐作间隔物,称隔盐灸;若用附子(毛茛科植物)造成饼状作间隔物,称隔附子饼灸。
艾条灸可分为清艾条及药艾条。
清艾条是纯净细软的艾绒,卷成长条圆柱体;药艾条则是在艾绒当中,掺入药物的细末卷成长条圆柱体。
艾条灸基本分为悬起灸与实按灸两种。
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不直接触及皮肤,与穴位保持一定距离。
实按灸是把点燃的艾条隔着稍厚的布块或棉纸等,直接点按在穴位上,使热气渗透到皮肉深处。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同时应用,当针刺入穴位而得气后,把艾灸剪成一小段或把艾绒捏插在针尾上,点燃施灸,针灸并用。
温灸器灸是使用盛载艾绒及掺入药物的专用器具施灸。
非艾灸类非艾灸类施灸时,不以艾作原材料,常用有灯火灸、天灸等。
灯火灸是用一根浸过麻油的灯心草,点燃后迅速对准穴位用力点击一下,并迅速离开,若听到「叭」一声代表治疗过程成功,若未能听到“叭”一声,则只可重复上述过程一次。
天灸是使用有刺激性的药物研末,涂敷或贴敷在腧穴或患部的皮肤上,使其局部充血潮红或起泡。
艾灸种类分类
艾炷直接灸、艾炷间接灸、艾条灸、药条灸、温针灸、灯火灸、天灸1 艾炷直接灸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
依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化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医治和保健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操作方法:①体位的选择和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外表,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要求体位平正、舒适。
待体位摆妥后,再在上面正确点穴。
②艾炷的安放和点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单纯采纳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参加一些芳香性经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
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
艾炷放好后,用线香将之点燃。
每灸完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壮。
③敷贴药膏: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日换贴一次。
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响,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
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预防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
同时,可多食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
如间或觉察有灸疮久不愈合者,可采纳外科方法予以处理。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到达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
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
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2 艾炷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
灸法技术规范
灸法技术规范一、艾灸疗法的分类①直接灸:是把艾灸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用黄豆或枣核大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经烫伤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者称为化脓灸;用中小艾炷直接灸之,烫时即取走,灸后不起泡或不成灸疮者称为非化脓灸。
②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某种药物如生姜、大蒜、食盐、附子、胡椒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药物可因证因病不同,治疗时可发挥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为厚度约2分许的姜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觉灼热时缓慢移动姜片,可灸多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本法适应于一切虚寒病症。
隔蒜灸:取独头大蒜切成分许厚,用针穿刺数孔,艾炷灸之,每灸4—5壮,因大蒜液有刺激性,故灸后易起泡。
该法可治痈疽肿毒、未溃疮疖。
隔盐灸:取食盐适量炒热,纳入脐中,上置艾炷施灸,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以防灼伤。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
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约3—4分厚,艾炷灸之。
用治各种阳虚病症。
③艾条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熏灸。
温针灸: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3厘米的艾条施灸,至艾绒烧完为止。
温和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0。
5—1寸许熏灸。
雀啄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如鸟啄食上下移动熏灸。
回旋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反复旋转熏灸。
三、施灸壮数的选择艾炷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者如麦粒,中者如半个枣核,大者如蒜头。
施灸壮数的大小、数量可根据病性、病势、体质、年龄及治疗部位而定。
在肌肉浅薄处宜小壮少灸,在肌肉深厚处宜大壮多灸;久病体虚者宜小艾炷,新病体壮者宜大艾炷。
四、一般施灸程序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
五、灸法的补泻及操作艾灸的补法操作是:点燃艾柱后,不吹其火,火力宜微而温和,时间较长,待其慢慢自灭,灸治完毕再按其施灸部位,使真气聚而不散。
艾灸的泻法是:点燃艾柱后,以口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速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灼痛时可更换艾柱再灸,时间较短,灸毕不按其穴,此谓开其穴促使邪气消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针灸及其他灸法本章重点介绍温针灸及从温针灸中派生出来的几种灸法,同时也把传统的骑竹马灸列入其中。
温针灸,是近现代应用最广泛的灸法之一,而由于操作等原因,一直被冷落的骑竹马灸法,目前也受到重新关注。
本章重点介绍温针灸及从温针灸中派生出来的几种灸法,同时也把传统的骑竹马灸列入其中。
温针灸,是近现代应用最广泛的灸法之一,而由于操作等原因,一直被冷落的骑竹马灸法,目前也受到重新关注。
温针灸【概述】温针灸法,又称温针、针柄灸及烧针柄等。
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但其方法不详。
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
……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
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但在方法也有一定改进。
其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如骨关节病、肌肤冷痛及腹胀、便溏等。
而扩大到多种病证的治疗。
温针灸【操作方法】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
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
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
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
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
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
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
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主治病证】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
【注意事项】1.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
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
2.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临床应用】1.慢性腹泻取穴:主穴:天枢、足三里、关元。
配穴:脾俞、神阙、下巨虚、阴陵泉、上巨虚。
治法:主穴每次必取。
取 1.5~2寸28号毫针,进针后中强刺激,得气后将艾条剪成高约1.8cm的艾条段,置于针柄上,灸5壮,约30min;神阙、关元,用艾条温和灸30min。
如腹泻伴脐周痛,便后不减,便质稀薄者,加下巨虚、阴陵泉;如腹痛有便意,便后腹痛缓解,便质呈粘液或带有脓血,伴有里急后重者,可加上巨虚。
嘱患者回去后用艾条温和灸神阙穴10min。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在治疗期间,嘱患者禁食一切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并注意腹部防寒保暖。
疗效:共治疗52例,结果:痊愈40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
2.高血脂症取穴:百会、内关、足三里、太冲、复溜。
治法:百会单纯针刺。
余穴用28号1.5寸毫针,按常规剌入,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加用帽状艾炷。
每次每穴一个帽炷。
以上各穴留针30min。
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3日。
疗效:共治60例高胆固醇血症,均完成2个疗程治疗。
治疗前1个月用治疗过程中停用降脂药。
结果:显效27例,有效20例,无效13例。
总有效率78%。
较单纯体针(取同样穴位)为优(P<0.05)。
3.类风湿性关节炎取穴:主穴:取大椎、神道、至阳、命门、(腰)阳关。
配穴:肩髃、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解溪。
治法:每次督脉穴(即主穴)选3个,四肢穴(即配穴)选2个。
用28号2寸毫针快速进针,提插捻转得气后,将艾炷(或艾条段)套在针柄上点燃,距离以不灼伤皮肤为度,每次灸15min左右。
每日1次,10 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3~4日。
疗效:共观察60例,结果:近期控制15例,显效30例,进步14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98.3%。
4.痛风取穴:阿是穴(触痛最敏感点)。
配穴:分为三组。
(1)曲池、外关、合谷;(2)太冲、行间、大都、太白、公孙;(3)足三里、解溪、内庭、陷谷。
治法:主穴必取。
配穴,上肢病变取第一组,病变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取第二组,病变在第二跖趾关节处取第三组;每次选2~3穴。
患者取坐位,用28号1.5寸不锈钢针灸针针刺上穴。
阿是穴以《灵枢·官针》所述的“正内一,傍内四”(即正中剌1针,周围剌4针)的扬刺法针刺。
每个穴位进针得气后用泻法,行针1min后留针。
然后在针柄上插入已点燃的长 1.5cm 的艾条,燃烧面朝下,一般灸2~3次后出针。
出针时摇大针孔,在针孔处流出暗红色血液。
每日1次,5日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59例,临床治愈(红、肿、热、痛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自如)31例。
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98.3%.。
5.面肌痉挛取穴:主穴:颧髎、下关配穴:眼睑抽动甚者加丝竹空、风池,口角抽动甚者加地仓、颊车、后溪透合谷。
治法: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据症而加。
均取患侧。
针刺手法以得气为度,针上加艾炷灸,每次2~3壮。
每日或隔日1次,1O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以本法治疗32例,结果:显效18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较以相同穴位单纯针刺为佳(P<0.05)。
6.三叉神经痛取穴:主穴:头维、悬颅、悬厘、听宫、颧髎、合谷。
配穴:I支痛加阳白、太阳、瞳子髎;Ⅱ支痛加下关、迎香;Ⅲ支痛加颊车、地仓、承浆;风邪外袭加曲池加合谷;胃火上炎加内庭、丰隆;肝阳上亢加太冲、行间;气血两亏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
治法:主穴每次取3~4穴,配穴据部位及病情而定。
除头维、悬颅、悬厘及四肢穴位单纯针刺外,余穴均加用温针灸,交替取穴。
头面穴取患侧,四肢穴取双侧。
每次每穴温针灸2壮,每周2次。
加服活血通络方(天麻、羚羊粉(吞服)、灸僵蚕、炙全蝎(吞服)、炙蜈蚣(吞服)、地鳖虫、川芎、丹参。
白芷、制川草乌、延胡索。
)每日1剂。
一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74例,结果:临床控制14例,显效3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89.2%。
7.痹证取穴:主穴:大椎、命门、腰阳关、关元、外关、后溪、阳陵泉、足三里、绝骨、束骨。
配穴:阿是穴(压痛点)、经验穴。
治法:根据症情选穴,主穴3~4穴,配穴酌加。
取26~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针刺得气后,施行疾徐补泻手法后将针留于适当深度,并将艾段套于针柄上点燃,根据病情燃艾1~2壮,艾炷燃尽后出针。
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疗效;共观察102例,结果:临床治愈27例,显效50例,有效16例,无效9例,占8.3%,总有效率91.7%。
对照治疗表明温针灸对风寒湿痹痛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
8.带状疱疹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取消毒毫针3~5根,出疹初期疱疹范围小、扩散方向不明显时用3根针以等边三角形状进针;疱疹明显往一个方向扩散时,根据其范围大小用3~5根针迎头进针;疱疹向四周扩散时用5根针围圈进针,进针后用艾条灸针柄,至针眼有烧痛感时稍停再灸。
第1日连续灸7次,第2日灸14次,第3日灸21次。
经药物或其它方法治疗后,疱疹已愈,但遗留神经疼痛者先服3日清热解毒、理气凉血的药物再行温针治疗,部位选在发病最初的部位。
上述温针治疗每日1次,7日为1 个疗程。
疗效:本组经治疗轻症一般3日可愈,重症或曾行其它方法治疗效果不满意者,一般7日可愈。
9.雷诺氏病取穴:外关、合谷、手三里、三阴交、足三里、关元。
治法:每次取4~5穴,关元必取,余穴均选患侧,交替使用。
针刺得气后均用补法,再捏艾绒呈枣核大置于针柄上点燃,施以温针灸,燃尽换新炷3~5次,每次治疗约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共治20例,结果:显效11例,好转9例。
有效率达100%。
10.不安腿综合征取穴: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足三里、承山。
治法:患者仰卧屈膝位,上穴常规消毒后,选取2~3寸不锈钢毫针,快速直刺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然后将毫针留在适当深度,取一长约2cm的艾条段套置于针柄上,点燃,直至艾段燃尽,去除灰烬后取出针,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疗效:共治疗40例,结果:治愈21例(治疗后两小腿症状消失,患者夜间能安然入睡,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12例(经治疗后两小腿症状明显减轻,患者夜间能人睡);有效5例(经治疗后,两小腿症状有所减轻,但夜间入睡仍感困难);无效2例。
治愈率52.5%,总有效率为95.0%。
11.腰骶椎裂尿失禁取穴:中极、关元、阴陵泉、肾俞、膀胱俞、上髎。
治法:主穴均取。
选2~2.5寸长、28号不锈钢毫针,刺入深度 1.5~2.2寸,使局部麻胀,并向阴部传导,得气后留针;将苏州产温灸用纯艾条切2cm 长的小段,用火点燃下端后,插在针柄上,艾段下端距离穴位皮肤3cm左右,每个艾段燃烧10min左右,待艾段燃尽后,去除灰烬,施以电针治疗。
仰卧位针刺时,电针导线连接中极、关元;伏卧位针刺时,电针导线连接双侧膀胱俞。
用上海产G6805型电针治疗仪,调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无疼痛为度,留针20min后出针。
每日1次,30次一疗程。
疗效:(l)对提高最大排尿量的疗效观察:120例,显效45例,有效54例,无效21例。
总有效率为82.5%。
说明以上治疗能提高膀胱贮尿功能,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促进膀胱排空。
(2)对延长憋尿时间的疗效观察:120例,显效43例,有效:6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5.83%。
说明以上治疗能提高膀胱括约肌的肌力,提高患者控制憋尿的能力。
12.小便失禁取穴:肾俞、膀胱俞、关元、气海、足三里。
治法:先让患者俯卧取背部俞穴,每穴温针灸3艾段,每段 2.5cm长,约20min后起针。
然后再让患者仰卧,取腹部穴位及足三里,方法同上。
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35例患者,结果:痊愈24例,好转10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1%。
13.产后尿潴留取穴:主穴:关元、三阴交。
配穴:气海、足三里。
治法:每次四穴同取,肢体穴取双侧。
皮肤常规消毒后,用28号1.5寸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
在关元穴和三阴交穴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 1.5cm的清艾条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共灸两壮,约30min,足三里穴和气海穴留针,等艾条燃烧完毕后一起取针。
取针后患者在床上休息约10min左右起来小便。
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取除导尿管。
每日白天治疗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疗效:共治疗l64例患者,结果:针灸1次后有62例患者可自行排尿,85例于针灸2次以后自行排尿。
其余17例小便未完全通畅者,经过针灸3次后可自行排尿。
治愈率达l00%。
14.肩周炎取穴:主穴:肩髃、肩髎、臂臑、臑会、肩前、肩贞;配穴:曲池、外关、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