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的辩证施护-头痛
头痛的中医辨证论疗
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 清阳;内伤诸疾,导致气 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 所养,均可导致头痛。
外感与内伤两类
1、感受外邪——起居不慎,感受风、寒、 湿、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2、情志失调——忧郁恼怒 3、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 4、饮食劳倦或体虚久病——劳倦、病后;
饮食不节、嗜酒太过、过食辛辣肥甘。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 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 半夏、陈皮——和中化痰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平肝熄风止痛
治疗-分证论治
• 内伤头痛-3.肾虚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而空;腰膝痠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疲 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
盗汗;舌质淡,体胖,或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脉沉细无
刺出血; 如头痛而气血虚弱者,宜加脾俞、胃俞、肾俞、气海、足三
里等穴,每选4~6穴,用毫针施以补法,宜配合灸法。
治疗-分证论治
•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
•
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
苔薄白,脉浮紧。
• 治 法:疏散风寒止痛。
• 代表方: 川芎茶调散加减。
• 外感头痛-3.风湿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 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 治法: 祛风胜湿通窍。
• 代表方:羌活胜、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 除湿散寒而止头痛;
—祛风
• 川芎—辛温通窍, 活血止痛。
•
实证——肝阳、痰浊、瘀血
• 3、发病特点:
•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 预后较好
头痛的辨证论治(详细)
头痛的辨证论治(详细)【概念】头痛可在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出现,是临床上极为常见之症状。
本条仅讨论以头痛为主之证型。
古代医书中有「真头痛」、「脑痛」之称。
如《灵枢.厥病》篇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中藏经》云:「病脑痛,其脉缓而大者,死。
」可见此所谓之「真头痛」、「脑痛」,是指头痛之重危症。
脑为人体的重要脏器,古称:「脑为髓海,真气所聚,不能受邪,受邪则不治,」真头痛病位在脑,故病情严重,有「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之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脯痰风厥头痛候》云:「…或数岁不已,久连脑痛,故云膈痰风厥头痛,若手足寒冷至节即死。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证治》论述了真头痛的成因:「或上穿风府,陷入于泥丸宫而痛者,是为真头痛,不可以药愈,夕发旦死,旦发夕死,责在根气先绝也。
」严用和《济生方﹒头痛论治》云:「痛引脑巅,甚而手足冷者,名曰真头痛,非药之能愈。
」可见此证极其凶险,死亡率高。
另有「首风」、「脑风」、「头风」等名称,均含头痛的症状,如《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
」后世多将「头风」、「脑风」视为头痛之一种,《奇效良方.头痛》「凡邪令人头痛者,其邪一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现代研究】风邪所致头痛相当于西医学因感冒、过敏性疾病、鼻窦炎等病所致头痛。
治疗多以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为主。
雷头风证属于西医学的过敏性疾患。
风热、痰浊、虚寒等类型的头痛,大致对应西医学中血管神经性头痛,治疗上多以对症处理,选用5-羟色胺对抗剂如甲基麦角酸丁醇酰胺,苯噻啶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
平时可有规律地服用小剂量的镇静剂以预防头痛发作。
西医的偏头痛是一种血管神经性头痛,其发生与体内5-羟色胺代谢紊乱有关。
多见于女性,在青春期前后起病,呈周期性发作的单侧头痛,头痛发作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紊乱症状,可有家族遗传史。
中医头痛辩证治疗
中医头痛辩证治疗一.根据头痛性质划分:首先,阴阳为中医之本,头痛也分阴阳。
白天的头痛:不管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或者白天加重的全部归于气病或者阳病。
晚上的头痛:不论是否加重,慢性急性的全部归于血病或者阴病。
气和阳的病在白天发作或者加重,血和阴的病在夜晚发作或者加重!!此为头痛之大原则!所有头痛辩证都基于阴阳原则,若有冲突,以阴阳对立原则为准。
其次,按照虚实性质(严重还是不严重)来判断。
头痛如果是隐痛(anguish pain)和钝痛(dull pain),缓慢性的,归于虚证。
【钝痛】是相对于实痛而言的,不像刀割,针刺那种是定点的,它不太尖锐。
钝痛属于一种范围内的痛,涉及范围比锐痛广泛,诊断隐痛和钝痛多为血虚气虚,肝血虚,肾虚等。
头痛如果是锐痛,剧痛(Sharp pain),并且是突然性发作的,属于实证,症多见肝阳上亢,肝火肝风,痰浊,胃火,血瘀。
【锐痛和剧痛】这两者是突然性的深度头痛。
最后,头痛有沉重感的判断为痰湿。
看到“重”马上想到痰湿,《内经》不是说“因于湿,首如裹”嘛。
那么痰湿大家都知道是两个概念,这里很重要,一大半的中医只知道你头疼痛加沉重就是痰湿,但你问他到底是痰还是湿,他就支支吾吾了,让我教大家:痰者伴有眩晕眼花,湿者只有头重和疼痛。
牵涉到后颈部僵硬的,如果突然性头痛伴有颈部僵硬的属于外感风寒(见我的六经之太阳经症);如果长期头痛伴有颈部僵硬的肝阳上亢(高血压病人常见,经常头痛,脖子紧)。
抽痛(throbbing pain)(有牵涉性的),诊断为肝风,什么叫抽痛,感觉过失恋吗?那种一阵一阵心痛的感觉,把它转移到头上就是抽痛。
刺痛(stabbing pain),定在一个点上的痛,像用针刺着一样的痛,诊断为血瘀。
胀痛(distending pain),临床多见,不但痛,还有紧,胀的感觉,诊断气滞,多见肝阳上亢和肝火上炎。
空痛(empty pain)为肾虚,脑袋空空的,没什么思想,只觉得痛,用什么穴位?哈哈,脑袋空当然是用胆经的脑空(引肾经入脑),再配补肾的穴位,比如太渊啊,足三里啊。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细目一:概述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1.头痛的概念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2.头痛的源流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讨论主要为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头痛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二、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细目三:类证鉴别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头痛的护理诊断和措施
头痛的护理诊断和措施摘要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护理诊断和措施对于缓解头痛症状、减轻病人不适感和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头痛的护理诊断和措施,包括评估病人的头痛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合适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以及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支持。
引言头痛是指头部和颈部不适或疼痛的感觉。
它可以是阵发性的、周期性的或持续性的。
头痛是一种主观症状,病人的描述和反应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
头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张力性头痛、偏头痛、颅内高压、颈椎病变、颅脑损伤等。
护理诊断和措施对于减轻头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预防头痛复发非常重要。
护理诊断评估病人的头痛类型和严重程度是护理诊断的第一步。
通过详细询问病人关于头痛的性质、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诱因,可以初步确定头痛的原因和类型。
常见的头痛类型包括:1.张力性头痛:常表现为轻至中度的双侧压迫性头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与精神、情绪压力有关。
2.偏头痛:常表现为搏动性头痛,一侧或双侧头痛,伴随恶心、呕吐、光和声过敏等症状。
3.颅内高压:常表现为持续性头痛、呕吐、复视等症状,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
4.颈椎病变:常表现为颈部不适、颈背肌紧张、头痛放射至上肢。
5.颅脑损伤:常有头痛、晕厥、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根据护理诊断,可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1.药物治疗:根据头痛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处方药物如布洛芬、扑热息痛,以及处方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三藻类抗癫痫药等。
应注意遵循医嘱使用药物,避免滥用药物和过度依赖药物。
2.非药物治疗:可以采取一系列非药物治疗措施来缓解头痛症状。
如休息、放松、按摩头部和颈部、热敷或冷敷患处、改善生活方式、避免诱因等。
3.必要的教育和支持:向病人提供关于头痛的教育和支持是必要的。
包括向病人介绍头痛的原因和类型、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非药物治疗措施的实施方法、预防头痛复发的注意事项等。
头痛的中医护理
整理课件
22
• 5、清洁护理:有呕吐及时清理,并予漱口。 病情较轻者,鼓励自行洗脸刷牙。卧床时间 较久者需进行皮肤护理,定时用红花乙醇及 三石散等按摩受压部位,鼓励经常变换体位 (2-4小时一次)等,以促进局部气血运行, 活血化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平整整 洁。
整理课件
23
• 6、病情观察:
• (2)针灸调护:选取百会、印堂、太阳、中 脘、内关、丰隆等穴,用泻法。
• (3)推拿调护:选取百会、上星、印堂、太 阳、风门、风府、外关、列缺等穴,用泻法。
整理课件
16
• (4)饮食调护:适宜清淡素食,可用 薏苡仁、茯苓、白术、白扁豆等煮粥食 用,忌生冷、肥甘、油腻、厚味食品。
• (5)伴眩晕较重者,应注意休息,变 动体位时动作宜缓慢。伴呕吐者注意观 察呕吐物内容及呕吐特点,监测血压, 若见喷射状或血压骤升时,立刻报告医 生。
• 3)病室宜温暖,衣被适宜,避风寒,
汗出时忌当风,以免复感风寒
整理课件
6
2. 风 热 头 痛
• 1)证候:头痛而胀,甚至头痛如裂,遇凉 减轻,得温加重,发热或恶风,面红口渴, 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 2)调护方法:
• (1)药物调护:选穹芷石膏汤加减,以疏 风清热。适宜稍凉服用。
• (2)针灸调护:选取百会、上星、头维、 太阳、风门、风府、外关、列缺等穴,用泻 法。
• (4)饮食方法:适宜加强营养,多食营 养丰富,补肾填精食物,如核桃、黑芝 麻、 黑豆、山药、 紫河车等,食疗可用 羊髓羹等补脑生精之品和黑芝麻粥(黑 芝麻25g、粳米适量,煮粥食用)。
整理课件
20
头痛的一般护理措施
• 1、病室环境:病室应安静整洁,空气新鲜、 流通,但是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外邪侵入, 光线适宜柔和稍暗,温湿度适宜,以保证 病人充分的休息。
头痛的中医辩证及治疗
头痛的中医辩证及治疗就目前来看,人们生活水逐步提高,随之而来的的是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工作压力也逐渐增大,人们忙于工作,属于身体的爱护,一些疾病乘虚而入。
有数据显示,头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危害着人们的健康,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对于头痛来说,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其效果比较优越,这里就带大家了解下头痛的中医辩证治疗。
在中医上,很早以前就有关于头痛病的记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中医将头痛分为两大类型,即内伤性头痛、外感性头痛,就头痛的原因来看,主要有外邪侵袭引起头痛,这包括风寒、湿热等,另外,若经络受阻,也可引起头痛,这包括瘀血、痰浊等。
这里对头痛进行辩证分析,并阐述了其治疗方法。
1风寒头痛患上这类头痛的病人,其头痛范围会向颈部蔓延,病人比较害怕寒冷,尤其是头部,常常喜欢使用物品将头包裹住,病人舌苔偏淡,呈白色,没有口渴感。
运用中药进行治疗时,以疏风散寒为主,所用药物主要有川芎、薄荷、白芷、羌活、甘草、细辛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采用针灸进行治疗,所选穴位主要有百会穴、大椎、风池、四渎等,可将其做为主穴,另外,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常常会选取一些穴位加以辅助治疗,如太阳穴、神庭穴等,可将其作为配穴。
在实际操作时,可分别挑选主穴、配穴,用针方法可选用弧度刮针法,对穴位进行刺激,一天进行一次针刺治疗。
2风热头痛患上这类头痛的病人,会有较为强烈的疼痛感,脸色有泛红迹象,口干舌燥,饮水欲望强烈,会有发热现象,如厕时,能感到排便不畅,严重时会出现便秘情况,舌质呈红色,舌苔偏黄,脉搏轻浮。
运用中药进行治疗时,以清散风热为主,所用药物主要有桑叶、山桅子、白芷、石斛、甘草、川芎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采用头颈部按摩进行治疗。
治疗时,病人可选择坐位体位,靠着椅背,施以按摩者,站于病人的右边,可才用左手将病人的后头颈部扶住,右手手掌摊开,手指并拢,拇指与食指呈一定角度,对病人的眉弓区域进行按摩,可选择全掌平推法,按摩部位依次经由前额、头顶、颈部、大椎穴等,可重复按摩,这一按摩方法,对病人的两侧均实施,随后,还可对风池穴、太阳穴、完骨穴等穴位进行按摩。
辩证施护
2011年脑病科优势病种(脑出血)辩证施护一、辩证施护1.中经络。
(1)风火痰阻型①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②中药汤剂宜温服。
③饮食宜理气化痰,如玉米粉粥、蘑菇、萝卜、兔肉、藕、黑大豆、山楂、豆腐、紫菜等。
保持大便通畅,鼓励多吃粗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④眩晕明显者,应缓慢改变体位,防止跌倒。
头痛可按医嘱针刺风池、百会、后溪、行间。
(2)阴虚风动型①病房温度适宜,不可过高,保持通风,避免冷风直接吹入,衣服盖被不可太厚。
②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可给予麻仁丸或番泻叶5g泡水饮服。
③中药汤剂宜温服。
④饮食宜清淡、甘寒为主。
如绿豆、芹菜、冬瓜、黄瓜、丝瓜、橘、梨,适当进食平肝熄风之品,如菊花粥、决明子粥、天麻鱼头汤等。
忌羊肉、狗肉、韭菜、大蒜等辛香走窜之物。
(3)气虚血瘀型①病房宜温暖通风,随室温及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被,汗多时及时擦干汗液。
②中药汤剂宜温服。
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④食宜养阴生津清火,如绿豆米粥、莲子粥等。
忌食萝卜等理气食物。
④手足肿胀者可活动肢体,做主动活被动伸展运动,以疏通经络,消除肿胀。
2.中脏腑(1)痰湿蒙神。
①强痉的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可轻轻按摩,切忌强劲拉伸,以免损伤肌肉关节。
②中药汤剂宜凉服。
③噪扰不宁者必要时以约束带制动,如有频繁抽搐、呕血应做好详细记录并配合医生抢救。
④高热、神昏可用温水擦浴,并可按遵医嘱针刺人中、百会等穴,以泻热开窍。
(2)痰热内闭。
①病室宜温暖。
四肢不温,应注意保暖,忌用热水袋。
②中药汤剂宜热服。
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干毛巾擦干。
③痰涎雍盛者将头偏向一侧,注意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④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3)元气败脱。
①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中医辩证五种类型头疼,及治疗
中医辩证五种类型头疼,及治疗生活中的很多琐碎小事,都让人心烦意乱、头痛不已。
说起头痛,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只是很多人都觉得是小毛病,多半是不以为然,但很多时候,头痛让人难以忍受呀!其实,头痛无论轻与重,都该积极治疗。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本文论述的头痛,是指溺毒证中所表现以头痛为主症者。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亦上会于头。
中医学认为,肾乃先天之本,藏精纳气,乃元阴元阳之所在,溺毒日久,肾精始衰,故常出现头晕健忘、视物模糊、耳鸣、腰酸腿软、夜尿多等症状,皆属肝肾阴虚的表现。
溺毒证日久,痰浊、瘀血痹阻经络,壅遏经气,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头痛有外感、内伤之别,溺毒所致头痛辨证多为内伤,治疗当辨脏腑虚实。
一、肝阳头痛主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溺毒证患者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则烦躁易怒,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则见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清阳受扰而头痛,舌脉均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
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物: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牡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首乌藤。
方解: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潜阳;栀子、黄芩、牡丹皮苦寒清泄肝热;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牛膝、益母草、白芍活血调血,引血下行;首乌藤养心安神。
加减:若因肝郁化火,肝火上炎,而症见头痛剧烈,目赤口苦,急躁,便秘、溲黄者,加夏枯草、龙胆、大黄;若兼肝肾亏虚,水不涵木,症见头晕目涩,视物不明,遇劳加重,腰膝酸软者,可选加枸杞子、白芍、山茱萸。
二、血虚头痛主症:头痛隐隐,甚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头痛-中医护理方法
头痛-中医护理方法头痛-中医护理方法头痛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见于许多疾病中。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
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头,外感诸邪,上犯巅顶,清阳之气不得舒展,可导致头痛。
内伤的病证,或气血虚弱无以上荣于脑,或瘀血痰浊,阳塞经络,或情志不遂,肝阳上扰,均可发生头痛。
“伤于风者,上先受这”,“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所以外感头痛虽为六淫所致,但以风邪引起最为多见。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本扁所讨论的头痛,乃属内科疾病之范畴,以头痛主要症状者。
西医的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患,神经机能性头痛、偏头痛等多种疾病,均可参见本篇辨证论治。
1、病因病机(1)外感关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主要以风邪为主。
外邪自肌表侵袭经络,上犯巅顶,使清阳之受阻,气血凝滞,阻遏络道,而致头痛。
且风为百病之长,多挟时气而发病,若风挟寒邪,寒凝血滞,阻遏脉络,血郁于内而生头痛;若风挟热邪,火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发头痛;若风挟湿邪,蒙蔽清窍,清阳不升,亦致头痛。
(2)内伤头痛:“脑为髓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注于脑,故内伤头痛的病因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如情志恼怒,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冲,或素体阴虚,肝阳上扰头目而致头痛。
或久病体虚,失血之后,血虚不能上荣脑髓,而致头痛。
也可由于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或思虑过度,致使脾运失司,痰湿内生,痰浊上干,阻遏清阳,引起头痛。
此外,因跌仆损伤,脑髓受震,气血运行失畅,或日久不已,久痛入络,络道不通,瘀血停滞,均可引起头痛。
2、辩证论治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痛无休止,多属实证,治法以祛风为主。
内伤头痛则多属虚证,治法以补虚为主。
至于痰浊、瘀血头痛多为虚中挟实,本虚标实,治疗时应分别标本缓急,头痛剧烈则以治标实为先,头痛缓解则以补虚为主。
(1)外感头痛:①风寒头痛:证候:头痛时作,痛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几种常见头痛的辨证施治及护理
几种常见头痛的辨证施治及护理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即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
不论风寒、风热、风湿、气虚、血虚还是血淤性头痛,只要配伍得当均可应手而效。
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能上行巅顶,有活血行气,散风止痛等作用,为治疗头痛首选药。
况且,川芎治疗头痛,历代方书均有记载。
如《本经》曰:“主中风入脑,头痛”;《别录》曰:“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日华子本草》曰:“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川芎茶调散,即为治疗风邪头痛的著名方剂。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川芎含有一种油状生物碱,阿魏酸,挥发油等,能麻痹神经中枢,故有镇痛,镇静,解痉等作用,还能谨守气机,各司其属,随其所得配伍治疗,即可治疗外感内伤一切头痛。
1 资料与方法1.1.1 风寒头痛型辨证论治张某,男,32岁,1970年,3月初诊。
外感数天,主证头痛,恶风寒,口不渴,食如常,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证属风寒之邪克于太阳经脉,治亦疏散风寒,佐以止痛。
处方:川芎、葛根各15g,麻黄9g,桂只、白勺、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服,日一剂。
按《伤寒论》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根据患者证状知其病在表而里无病。
方用葛根汤驱风解表,舒利筋脉,加川芎疏风止痛。
1.1.2 中医护理1.1.3 (1)汤剂不宜久煎,煎后热服,服后饮热粥或热水,并加盖衣被促其微微出汗,驱邪外出。
(2)室内要温暖,避免再受风。
(3)饮食以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为宜。
如:牛奶、鸡蛋、新鲜疏菜等。
并可饮用葱豉黄酒汤。
1.2.1 风热头痛型辨证论治吕某,女,43岁,头痛伴加重7—8天,伴面颊红热,口渴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欠润,脉浮数。
证属风热外袭,上扰清窍,治亦疏散风热,佐以止痛。
处方:川芎、白芷、荆芥、各12石膏玄参各50,水煎服日一剂。
按《内经》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热中于阳络,上扰颠顶故头痛。
头痛辨证论治
头痛辨证论治
头痛★★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方药
风寒头痛头痛起病较急,连及项背,苔薄
白,脉浮紧。
疏散风寒川芎茶调
散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发热,面红目赤。
舌尖
红,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清热芎芷石膏
汤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苔白腻,脉濡滑。
祛风胜湿羌活胜湿
汤
肝阳头痛头昏胀痛,心烦易怒,口苦面红,
舌红苔黄,脉弦数。
平肝潜阳熄
风。
天麻钩藤
饮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方药
肾虚头痛头痛且空,腰膝酸软,舌红少苔,
脉细无力。
养阴补肾,
填精生髓
大补元煎
气血虚头痛头痛隐隐,面色少华,神疲乏力,
舌质淡,舌薄白,脉细弱.
气血双补。
八珍汤
痰浊头痛头痛昏蒙,纳呆呕恶,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健脾燥湿,
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
天麻汤
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苔
薄白,脉细或细涩
活血化瘀,
通窍止痛
通窍活血
汤。
常见病的辩证施护-头痛共30页文档
常见病的辩证施பைடு நூலகம்-头痛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与调摄】
头痛的预防在于针对病因,如避免感受外邪,勿情志 过激,慎劳倦、过食肥甘等以免引发头痛。头痛的急 性发作期,应适当休息,不宜食用炸烤辛辣的厚味食 品,以防生热助火,有碍治疗,同时限制烟酒。若患 者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可疏导劝慰以稳定情绪,适 当保证环境安静,有助缓解头痛。
若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而缓,证属肾阳不足,可用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若兼见外感寒邪者,可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散 寒温里,表里兼治。
气血虚证
症状:头痛而晕,Βιβλιοθήκη 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自汗,气短,畏风, 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气血双补。
方药:八珍汤。
方中以四君健脾补中而益气,又以四物补肾而养血。当加菊花、蔓荆子入 肝经,清头明目以治标,标本俱治,可提高疗效。
常见病的辩证施护-头痛
符 长 远
壹
定义
贰
病因病机
叁
临床表现
肆
诊断
伍
鉴别诊断
陆
辨证论治
柒
治疗原则
捌
分证论治
玖
转归预后
拾
预防与调摄
结语
定义
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 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 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 先兆。
我国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记载, 《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首风”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 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外邪中以风邪为主,因风为阳邪,“伤于风 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但“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常 挟寒、湿、热邪上袭。
风湿证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 濡。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
该方治湿气在表,真头痛头重证。因湿邪在表,故以羌活、独活、防风、川 芎、藁本、蔓荆子等祛风以胜湿,湿去表解,清阳之气得布,则头痛身困可 解;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并调和诸药。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 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等燥湿宽中。若恶心呕吐者,可加生姜、半夏、藿香 等芳香化浊,降逆止呕。若见身热汗出不畅,胸闷口渴者,为暑湿所致,宜 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等。
瘀血证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 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通窍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
方药麝香、生姜、葱白温通窍络;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大枣一 味甘缓扶正,防化瘀伤正。可酌加郁金、菖蒲、细辛、白芷以理气宣窍,温经 通络。头痛甚者,可加全蝎、蜈蚣、地鳖虫等虫类药以收逐风邪,活络止痛。 久病气血不足,可加黄芪、当归以助活络化瘀之力。
肾虚证
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少寐健忘,舌 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大补元煎。
本方重在滋补肾阴,以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人参、 当归气血双补;杜仲益肾强腰。腰膝酸软,可加续断、怀牛膝以壮腰膝。 遗精、带下,加莲须、芡实、金樱子收敛固涩。待病情好转,可常服杞菊 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补肾阴、潜肝阳以巩固疗效。
『内伤头痛』
·肝阳证
症状: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或兼耳鸣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 脉弦有力。
治法:乎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本方重在乎肝潜阳熄风,对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证均可获效。方用 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黄芩、山栀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补肝肾; 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b临床应用时可再加龙骨、牡蛎以增强重镇潜阳之力。若见 肝肾阴虚,症见朝轻暮重,或遇劳加重,脉弦细,舌红苔薄少津者,酌加生地、何 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等滋养肝肾。若头痛甚,口苦、胁痛,肝火偏旺者, 加郁金、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泻火,火热较甚,亦可用龙胆泻肝汤清降肝火。
风热证
症状:起病急,头呈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 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
方中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为主药,以疏风清热。川芎、白芷、羌活、藁本 善止头痛,但偏于辛温,故伍以菊花、石膏校正其温性,变辛温为辛凉,疏风清 热而止头痛。
应用时若风热较甚者,可去羌活、藁本,改用黄芩、山栀、薄荷辛凉清解。发热 甚,加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若热盛津伤,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知母、石斛、花 粉清热生津。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苦寒降 火,通腑泄热。
·痰浊证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或舌胖大有齿痕,脉滑或 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本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平肝熄风之功。以半夏、生白术、茯苓、陈 皮、生姜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令痰浊去则清阳升而头痛减;天麻平肝熄风, 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
并可加厚朴、蔓荆子、白蒺藜运脾燥湿,祛风止痛。若痰郁化热显著者,可 加竹茹、枳实、黄芩清热燥湿。
治疗上述各证,均可根据经络循行在相应的方药中加入 引经药,能显著地提高疗效。一般太阳头痛选加羌活、 防风;阳明头痛选加白芷、葛根;少阳头痛选用川芎、 柴胡;太阴头痛选用苍术;少阴头痛选用细辛;厥阴头 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针灸按摩头痛发作时,可根据头痛性质和特征选取几个或多个穴位进行针灸按摩止 痛,如:风池、风府、头维、列缺、百会、印堂、太阳、大椎、涌泉等穴位以通经活络,
临床表现
头部经络
头部的经络主要有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 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们的循行方向 均由头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抵止于足部。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 经的总称。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和任脉和 督脉。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可根据起病方式、病程长短、疼痛性质等特点进行辨证。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 病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每因外邪所致。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 慢,痛势较缓,多表现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
【结语】
头痛的病因虽多,总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以风邪为主,挟 寒、挟热、挟湿,其证属实。内伤头痛有虚有实,肾虚、气虚、 血虚头痛属虚,肝阳、痰浊、瘀血头痛属实,或虚实兼挟。故头 痛应辨内外虚实,治疗亦相应采用补虚泻实。外感头痛以祛邪活 络为主,分辨兼挟之邪而分别祛风、散寒、化湿、清热治之。内 伤头痛补虚为要,视其虚实性质,分别治以补肾、益气、养血、 化痰、祛瘀为治。在辨证基础上,根据病变的脏腑经络,选加引 经药效果较好,除服药外还可配合针灸及外治法等,常可提高疗 效。
若风挟寒,寒为阴邪伤阳,清阳受阻,寒凝血滞,络脉绌急而痛;若挟热邪,风热 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痛;若挟湿邪,湿性粘滞,湿蒙清阳,头为“清阳之 府”,清阳不布,气血不畅而疼痛。外邪所致头痛,其病机如《医碥·头痛》所说: “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 有风寒湿袭之,不为害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
2.辨疼痛性质辨疼痛性质有助于分析病因。掣痛、跳痛多为阳亢、火热所致;重痛多为痰湿;冷 感而刺痛,为寒厥;刺痛固定,常为瘀血;痛而胀者,多为阳亢;隐痛绵绵或空痛者,多精血亏 虚;痛而昏晕者,多气血不足。
3.辨疼痛部位辨疼痛部位有助于分析病因及脏腑经络。一般气血、肝肾阴虚者,多以全头作痛; 阳亢者痛在枕部,多连颈肌;寒厥者痛在巅顶;肝火者痛在两颞。就经络而言,前部为阳明经, 后部为太阳经,两侧为少阳经,巅顶为厥阴经。
谢谢欣赏
分证论治
『外感头痛』
·风寒证
症状: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方中川芎、羌活、白芷、细辛发散风寒,通络止痛,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 上行头目,为外感头痛要药;薄荷、荆芥、防风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风止痛; 茶水调服,取其苦寒之性,协调诸风药温燥之性,共成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4.内伤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 久病不愈,产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 可致头痛。此外,外伤跌扑,或久病人络则络行不畅,血瘀气滞,脉络失 养而易致头痛。头为神明之府,“诸阳之会”,“脑为髓海”,五脏精华 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能上注于头,即头与五脏六腑之阴精、阳气密切相 关,凡能影响脏腑之精血、阳气的因素皆可成为头痛的病因,归纳起来不 外外感与内伤两类。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风、火、痰、瘀、 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 痛之基本病机。
若鼻塞流清涕,加苍耳、辛夷散寒通窍。项背强痛,加葛根疏风解肌。呕恶苔腻,加藿香、 半夏和胃降逆。巅顶痛加藁本祛风止痛,若巅顶痛甚,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苔白, 脉弦,为寒犯厥阴,治当温散厥阴寒邪,方用吴茱萸汤加半夏、藁本、川芎之类,以吴茱 萸暖肝温胃,人参、姜、枣助阳补土,使阴寒不得上千,全方协同以收温散降逆之功。
4,辩诱发因素因劳倦而发,多为内伤,气血阴精不足;因气候变化而发,常为寒湿所致;因情志 波动而加重,与肝火有关;因饮酒或暴食而加重,多为阳亢;外伤之后而痛,应属瘀血。
治疗原则
头痛的治疗“须分内外虚实”(《医碥·头痛》),外感所致属实,治疗当以祛 邪活络为主,视其邪气性质之不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法, 外感以风为主,故强调风药的使用。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视其所 虚,分别采用益气升清、滋阴养血、益肾填精,若因风阳上亢则治以熄风潜阳, 因痰瘀阻络又当化痰活血为法。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