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夏精品备课资料 苏教版
《夏》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夏》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课题:夏(梁衡)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学习方法:朗读、合作交流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春花秋月冬雪,常常是文人们寄予感情的东西,而文人对于夏,却常常嗤之以鼻,很不以为然。
即使偶见描写咏叹夏天的诗文,也常常情调清和。
夏的性格,夏的脉搏,很少有人触摸过,更很少有人触摸到。
在这种情况下,梁衡对夏天别具一格的感受异常受人关注,自然就不奇怪了。
二、阅读主场(一)学习小组从第一段中找出关键词语,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在班上进行交流。
“紧张、热烈、急促”概括夏天的特点,总启全文;表达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
(二)学生诵读第二、三段,捕捉关键信息(写什么?怎么写的?哪些词语能显示逐渐“热烈”的过程?直接抒发感情是哪个句子?),对理解进行初步归纳整理,然后在班上交流。
热烈:“芊芊细草”—“密密厚发”“淡淡绿烟”—“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一声声地长鸣”的夏蝉“春天的灵秀之气”—“夏天的磅礴之势”“火红的太阳”“金黄的大地”“热风浮动”“麦子的香味”“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匍匐前进的瓜秧”“泛泡”——“冒气”——“沸腾”——“升腾”——“蒸腾”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三)学生诵读第四段,捕捉关键信息(写什么?怎么写的?直接抒发感情是哪个句子?),对理解进行初步归纳整理,然后在班上交流。
紧张、急促:农民——“挥镰”“弯着腰,流着汗”“快割”“快打”快“给秋苗追肥、浇水”“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四)学生诵读第5段,共同讨论作者不写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夏天的原因。
歌颂劳动,赞美辛勤的农民。
(五)学校小组小结课文学习的收获。
运用比较、对比是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语言生动,描摹准确,表现力强,有些句子富有深刻的含义。
三、阅读尾声(一)讨论“探究·练习一、二”。
《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夏》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一、情境导入常州三杰之一瞿秋白的母校是觅渡桥小学,著名作家梁衡曾经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叫《觅渡、觅渡、渡何处?》。
听说梁衡即将来常州参观,我们七3班同学要组成小记者团去采访他。
作为小记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我想,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写作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要对被采访者的作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和他有共同语言。
恰好梁衡有一篇散文《夏》收入苏教版七上语文课本中,今天老师就用这篇文章来检验下小记者们的能力。
二、读一读作为记者一定要擅长摄影,用手中的相机去捕捉美的瞬间,下面就让我们试着到文中去看一看作者笔下的夏天是怎样的。
自由朗读课文,1、你捕捉到了什么精彩瞬间?用四字短语概括。
2、由这些瞬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明确:万物勃发、蝉儿长鸣、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农人劳作……夏季特点:热烈、紧张、急促三、品一品身为小记者,敏锐的感悟能力不可缺少。
梁衡作为《光明日报》记者、《人民日报》副总编,写作功底是很深厚的。
他在《我的散文观》中说到:“在散文中风景、事件、知识等只是一种载体,最终它还得落到自己追求的目标——美感和思想上。
在同一篇文章中也许这两者兼有,也许各有侧重,或者独居其一。
”《夏》正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下面请同学们在书上圈点勾画,感悟、品味作者富有美感的语言。
参考角度:1、动词的使用2、修辞手法的运用例: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一个“举”字,又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
请同学品一品、读一读,要求读出紧张、热烈、急促,读出作者对夏的赞美。
四、议一议拜读了梁衡的大作,有的小记者对大作家提出了一些疑问,你能帮助他解决吗?我们读过“绿树阴浓夏日长”,“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的颜色有浓绿,有火红,可为什么作者说“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五、说一说今天小记者对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已经很充分了,梁衡从对夏的解读中得出,如果说夏景是美丽的,那么在炎热的夏天中辛勤劳动播种希望的人更美。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7课《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7课《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独特感受。
1.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主旨。
2.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作者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3.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2学习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2.1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独特感受。
2.2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出示课题《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印象中的夏天。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把握课文中的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3.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主旨。
4.感悟作者情感4.1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作者对夏天的独特感受。
5.学习修辞手法5.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5.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
7.课后作业7.1学生仿写一篇关于夏天的短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
7.2家长签字确认,教师批改并反馈。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分享,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师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注重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3.课后作业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夏天的主题活动,如摄影、绘画、写作等。
2.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感受夏天的美好。
3.开展夏季节日文化研究,了解不同地区、民族的夏季节日习俗。
六、教学资源1.课文《夏》2.教学课件3.夏天相关图片、视频4.学生作品展示七、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完成情况2.课堂参与度3.学生对夏天的感悟与表达4.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在文中对夏天的描述中,哪些词语最能表达他的情感?”学生:“我觉得‘热烈’这个词,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热情。
《夏》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夏》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夏的旋律。
2.赏析镜头,品味夏的风采。
3.积累语句,绘写夏的诗篇。
一、导入新课导语:经历了今夏的酷暑,我们不禁会生出“宁过三冬,不过一夏”的感慨。
炎炎夏日,总让人们汗水津津,厚重的热浪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在众多人的印象中,夏天是四季中最让人难熬的季节。
然而,作家梁衡却要大声赞美这黄金的季节,它会让你对夏天又一个新的认识。
现在,我们打开课本,一起学习被称为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的《夏》。
(出示课题、学习目标)二、预习展示1.介绍作者(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梁衡: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 学情检查注音:磅礴黛色匍匐芊芊澹澹迸发写字:主宰苦涩轻飞曼舞闲情逸致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感知夏的旋律。
(播放朗读视频)★要求听读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听读跟读课文,要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1.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2.为了体现夏天的旋律,作者先后写了什么内容?3.本文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 紧张、热烈、急促2.景:细草、林带、蝉儿、麦浪、太阳、热风、棉苗、高粱、瓜秧(万物勃发)人:割麦打麦、追肥浇水(农民辛劳)3.热爱、赞美讨论交流后形成板书(出示板书)[教师归纳点评]这是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
苏教版七年级上《夏》精品课件1(共40页
夏
忆画卷
夏天的旋律
读旋律
芊芊细草
密密厚发
淡淡绿烟 黛色长墙
蝉儿 蜂蝶
冷的绿
如碧波 如嫩竹
热的赤
如夕阳
如红叶
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
举 着 喇 叭 的 高 梁 与 玉 米
匍匐的瓜秧
快割 快割
快割 快割
快打 快打
施肥
施肥
浇水
秋波澹澹 春日融融
诗意的劳动
细节把夏天的旋律,写得充满形 象美、动态美、神韵美。
结主旨
三、作者创作本文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赞美夏天:景美 生命交替的旺季 歌颂人类:人善 承前启后的责任 揭示真理:理真 劳动着是美丽的。 形象的力量往往大于思想的力量。
试练笔
春天已经远去,夏天不期而至,秋天又已悄 悄来临。请仿照“夏之旋律”或“奥运画卷”的 样子,采用对比的构思艺术、以形传神的表现手 法,写一篇《秋之画卷》或《秋天的旋律》的文 章。
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 已经为夏天的旋律定下了积极昂扬的主基 调。
品细节
二、自选语段,小组合作,尝试从 用词、用句、用情、修辞等多个层面 来品赏文章又是怎样抓住细节来凸现 夏天的旋律的?
品Hale Waihona Puke 节夏 快割、快割:劳动的律动 天 的 听听、看看:心灵的律动 旋 律 挑着春秋两季:感情的律动
读旋律
一、看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夏天的旋律?
1、文章提到了哪些景物? 2、夏天的色彩是什么? 3、夏天人们在干什么? 4、夏天带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对比艺术 冲 刺(夏天的成长)
第17课《夏》教案(苏教版初一上)(3)doc初中语文(1)
第17 课《夏》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3)doc 初中语文(1)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解决文中疑难,梳通文意。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能够区分不同作者对夏的不同感受。
4、以本文为学习对象,写作?草原之夏?。
学习过程:导入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
哪位同学情愿讲讲看,在一年四季中,你比较喜爱哪个季节?〔学生讲,并简述理由〕那你们能猜到老师更喜爱哪个季节呢?学生猜。
〔老师恰恰是并不喜爱夏天的,因为在我们当地,酷暑夏天是比较难熬的,我们当地有句谚语,叫〝宁过三冬,只是一夏〞就拿这两天来讲,地表温度都达到了400C,因此当有老师听讲我能来到避暑胜地、草原都市锡林浩特,都十分地仰慕。
尽管老师不太喜爱夏天,然而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篇文章,作者对夏的感情是专门烈火的。
他的感情如何样,学完文章,我们一定能够了解。
只是这篇文章比较艰深,在下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专门用心、专门投入。
一、梳通文意:1、指导语:〔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章,划出不明白的或有疑咨询的语句,并进行认真阅读摸索,尝试着自己解决咨询题,实在无法解决的再与就近的同学讨论交流。
等一会儿我们还要全班讨论。
看看我们的同学解决了哪些咨询题,还遗留哪些咨询题。
2、学生活动:学生按阅读要求阅读课文。
老师巡视,提供支持和关3、全班讨论:提出疑咨询,对疑咨询发表见解。
〔指导语:刚才大伙儿的阅读专门认真,讨论也专门投入。
现在我们全班交流、讨论,内容有两个:1 差不多解决的疑咨询,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把你解决的过程和现在认识与大伙儿交流;2、还有的疑咨询不能解决的,提出来,请不人关心。
发言的同学尽可能声音响亮点、清晰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注: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的点拨和评判二、理清结构1、指导语:〔过渡〕通过大伙儿共同努力,差不多上明白得了文章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在明白得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7课《夏》教案苏教版
夏一、【教学目标】一、朗诵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体会作者对夏天的酷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3、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重点难点】一、体会作者对夏天的酷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二、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进程】<一>导入语一年四季,日月轮回,风光流转。
春的娇媚,夏的热烈,秋的丰腴,冬的冰洁,韵味各异,美不胜收。
可是遗憾的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见得多的是对春花秋月的礼赞,而对夏更多的则是抱怨、训斥。
那么在今世作家梁衡先生的笔下,夏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好,今天就让咱们一同走进梁衡先生的散文《夏》,去感受一下作家笔下夏天特有的魅力吧。
<二>整体把握1.理清文章段落大意。
第一段:概述夏日整体特点。
第二段:写夏日的自然景象。
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
第四段:写夏天紧张的旋律。
第五段:表达作者对夏天的酷爱和赞美。
2.作者在文中描画了哪些画面?麦浪翻腾的画面热风浮动的画面农人劳动的画面<三>合作探讨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归纳夏天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总领下文,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
2.文章第二段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来写大地的夏景?重点描画了什么?表现了夏的什么特点?太阳烘烤、麦浪翻腾、热风浮动;重点描画的是:成熟的麦子;表现夏天的热烈。
3.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你是如何理解的?把夏天的色彩与春天的色彩作比较,而且以绘画的色调来比喻夏的特点。
将抽象的、难以讲解的事物以形象的、易于理解的事物来比较,使读者容易理解接受。
4.第四段紧扣夏的什么特点?从几方面进行写的?紧张、急促。
一方面,从白天到黑夜,人们的神经都不能松弛;二是在整个夏天里,人们不但忙夏收,还忙着管理秋收的农作物。
5.作者为何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的旋律的夏天?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感?用了对比手法。
历代文人的写春秋,而极少写夏天,其原因是春秋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文思,而夏天呢,“老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夏》教案 苏教版
夏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感情与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首先用本地夏天的炎热,大家对夏天的反感与梁衡对夏天的感情设疑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赏析课文,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品味本文隽永的语言。
(2)、采用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朗读的过程中穿插图片,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使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学法:
(1)主体思维法:(2)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对夏天的气温实在是受
思考,先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就与同桌讨论交流。
等会全班
、学生活动:学生按阅读要求阅读课文。
与大家交流;
)学生独立阅读。
)五分钟后,小组合作讨论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
性气质都不一样,
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
,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
一个角度写
是什么样的,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
教学后记。
七年级语文上夏备课参考苏教版
苏教版七上17.夏·备课参考【基础知识精讲】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1.正音芊芊(qiān)主宰(zǎi)磅礴(páng bó)匍匐(pú fú)迸发(bèng)融融(róng)澹澹(dàn)烘烤(hōng kǎo)绷紧(bèng)又得(děi)闲情逸致(yì)2.形似字正音3.多音多义字二、词语积累芊芊:草木茂盛。
黛色:青黑色。
主宰:主管,统治。
灵秀:秀美。
磅礴:(气势)盛大。
终极:最后,最终。
匍匐:爬行。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生。
滋:滋生。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梁衡(1946~),某某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某某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某某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84年6月4日《语文报》。
四、文章主旨和结构(思路)分析1.中心思想这篇散文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紧X、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2.文章结构第1段:总写夏天的特点。
第2~3段:写夏天的热烈。
第4段:写夏天的紧X、急促的旋律,赞美劳动者。
第5段:表达对夏天的赞美。
3.内容简析文章第1段是一个独句段,使夏天特点的概况十分突出、醒目。
作者不用“炎热”而用“热烈”形容夏天,赋予夏天以人的感情,流露出对夏的喜爱之情。
七年级上册《夏》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夏》教案苏教版知识目标:1、掌握磅礴、匍匐、澹澹等生字词。
2、了解夏的特点。
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情感目标: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夏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夏的特点,感受夏的美丽。
2、品味优美的语句。
教学时数: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同学们,在前几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春》,在这篇中,作者朱自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的图画。
今天,当代作家梁衡又将为我们描绘一幅美丽的夏的图景,那么在作者眼中,夏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板书:夏)二、初读,感知文内容1、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主宰(zǎi)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澹澹(dàndàn)2、学生自由朗读文⑴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⑵这些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学生讨论、发言师明确:⑴作者笔下的夏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⑵文中第2、3节,体现夏的热烈。
第4节体现夏的紧张、急促三、研读文1、分角色朗读A:男生读第2节,女生读第3节,男女生齐读第4节。
B:师适时点拨字音、语调、语气。
2、从文中的哪些画面可以看出夏的热烈、紧张、急促的气氛?学生讨论发言师明确:3、从上面的这些画面可以看出作者对夏有什么样的感情?生思考、发言师明确:喜爱、赞美之情4、作者除了表现对夏的喜爱、赞美之情外还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⑴生齐读第节。
⑵师生共同品味并明确:还表达了作者歌颁劳动、赞美劳动者的感情。
四、品味优美语言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生讨论、交流师明确:、修辞手法a拟人如:“挑”“举”“匍匐”“冲刺”,形象地表现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b比喻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形象地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
七年级上册《夏》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夏》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夏季的特点和气候特征;2.掌握夏天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3.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夏季的基本知识;2.通过阅读、听说等活动,加强对夏季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夏季的特点和气候特征。
四、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2.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3.语言游戏和竞赛等活动。
五、教学内容1. Warm-up小游戏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式语言游戏,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学习夏季的基本知识老师展示夏季图片、文本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夏季的气候特点,例如:温度高、降雨多、阳光充足等。
3. 学习夏天常用的英语词汇老师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学习夏天的英语词汇,例如:sunburn、sandals、sunglasses等。
4. 阅读《夏》老师使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课文《夏》,进行阅读教学。
老师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5. 综合训练老师可以通过听力练习、口语练习、阅读理解等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 言游戏老师通过多种语言游戏和竞赛等活动,结束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评估1.平时听说读写多元运用评估;2.每节课结束时以小组或个体形式进行语言测验;3.阶段性测试和期末考试。
七、教学反思1.在教学内容和评估中,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手段;3.着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友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语言知识积累【音形积累】【难读字词】芊芊(qiān)主宰(zǎi)磅礴(páng bó)匍匐(pú fú)迸发(bèng)融融(róng)澹澹(dàn)烘烤(hōng kǎo)绷紧(bèng)又得(děi)闲情逸致(yì)【形似字正音】【多音多义字】【词语积累】芊芊:草木茂盛。
黛色:青黑色。
主宰:主管,统治。
灵秀:秀美。
磅礴:(气势)盛大。
终极:最后,最终。
匍匐:爬行。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生。
滋:滋生。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教材文体感知【品思题目】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文章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讴歌。
用独词“夏”作题目,干脆有力。
【走近作者】梁衡,当代作家。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研习教材重难点语篇结构分析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全文结构如下:第1段:总写夏天的特点。
第2~3段:写夏天的热烈。
第4段:写夏天的紧张、急促的旋律,赞美劳动者。
第5段:表达对夏天的赞美。
语篇脉络梳理火红的太阳:烘烤磅礴金色的麦浪:翻滚香的热风:浮动热烈棉苗:挑绘景冲刺高粱、大米:举瓜秧:匍匐夏的旋律挥镰、弯腰颂劳动流汗、追肥白天赞人民紧张浇水神经急促听窗纸半夜紧绷写人看云头重点语段品读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品味】作者不用“炎热”而用“热烈”形容夏天,赋予夏天以人的感情,流露出对夏的喜爱之情。
夏天的旋律是急促的,使人紧张的,这与“热烈”有着内在联系。
紧张、急促的旋律往往使人兴奋激动,带来积极的情绪。
这暗示了这篇文章既写夏天的景物,又写夏天里人的活动,歌颂劳动和劳动者。
【体会】独句成段,格外醒目,写文章要巧设中心句。
2.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品味】在这里,朴实得有点稚拙的“一锅冷水”的比喻,新鲜的活脱脱的“密密厚发”的拟人,巧妙精当的“黛色长墙”的词汇选择,作者仿佛在进行俯视式扫描一般,寥寥几个镜头,就勾勒出夏景的宏观。
【体会】一个形象的比喻,激活了全段乃至全篇。
3.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麦浪,麦苗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品味】“烘烤”、“涌”写得极为精彩,“烘烤”能使人感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照射”就是指一般的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温度的高。
“涌”指水或云气冒出来,“托”是指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
这里是描写田野里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显然用“涌”字准确形象,也更能给人美感。
【体会】一个“乐”字,几十年不忘,可见她心地光明,开朗乐观,得益于很早接受艺术的陶冶。
4.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品味】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朝天举着喇叭筒”在吹的形象,令人仿佛看到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在“匍匐”中,瓜秧抖动着腰肢,蜿蜒蛇行的姿态如在眼前。
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美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
一句话,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风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
【体会】比拟手法的运用和特写镜头的采用,使景物的神情气韵跃然纸上,试作具体品味。
5.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
【品味】这一段议论,对前面之意蕴致力点,是发生,是拓进,是引深;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
那么,这种质性意味着什么?作者很快就一语道破了。
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
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体会】语言方面,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
6.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够辛苦民,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品味】“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是从侧面写夏天的紧张。
这从两个方面写。
一是从白天到夜里,人们的神经都不能松弛:白天劳动时想着快割、快打,半夜里还要担心天气是否有变化。
二是写在整个夏天里,人们不但忙夏收,还要忙着管理秋收的作物。
写“五月人倍忙”,处处体现紧张、急促的旋律,这里多用短句,读起来节奏快,确实使人感到夏天的旋律是急促的。
结句对这一段的内容作了形象的概括。
【体会】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
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
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
整体感悟鉴赏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夏》一开始,仿佛在进行俯视式扫描一般,寥寥几个镜头,就勾勒出夏景的宏观。
而“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一句,则宛然上述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
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
接着,作者摆平视角,镜头下移,好象在纵目远眺这广袤的原野似的,望着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已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化了的风物,是外在客体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或者说,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
然后,一阵浮动着的热风,“飘过田野”,似乎是给远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给读者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
作者就是在如此详尽地进行了铺垫之后,从容不迫地把他的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的夏感,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
当然,《夏》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镜头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让自己的视角渐次由表层进入肌里,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人。
夏日里生命在交替,夏日里作物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恒代序的机制,但不可不论的是,自从人类参与其间后,它多半已成了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之意志的对象化,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
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
有趣的是,梁衡同志的《夏》,全文正好六百六十六字。
这在今天,恐怕是难得的短文了。
然而,梁衡同志却凭借这为数不多的文字,构筑起如此精美的世界。
它,使我们想到玲珑的雅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一方素绢,一块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丽的山花。
过去评价散文之美,有所谓“人生宝、智慧宝、美丽宝”一说,而“六六”,在我们民族习惯中,向有和顺、如意、吉祥之意谐意。
《夏》正是这样一篇三宝兼具蕴藉着和顺、如意、吉祥美好等含茹的杰作。
(作者:张恒)疑难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与一般的文人墨客不同”而要赞美夏?提示:作者之所以要赞美夏,是因为在作者的心目中,夏季是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2. 作者在文中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味,他是怎样做的?提示:作者通过侧面烘托的方法进行描写。
如第二段文字:写夏天的到来,作者通过写细草、林带上的淡淡的绿烟,蝉儿的叫声等等,烘托出了热的威力,写出了夏的有形、有色、有声、有味。
3.作者为什么把夏天比喻成“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夏的沸腾?像这样的比喻句你还能找出几个?提示:这里的“沸腾”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意思是夏天的特征已非常鲜明。
课文第2段里的主要内容就是描写这“沸腾”的景象。
“火红的太阳……在天地间升腾”,是直接的描写;“山坡上的芊芊细草……一声声地长鸣”,是间接的描写。
其它比喻句:如“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等。
4.“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中“凝成”能改为“形成”吗?为什么?提示:“形成”的意思是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凝成”的意思是凝结成为某种事物。
就一般运用的习惯看,前者更多地运用于抽象的事物,后者更多地运用于具体形象的事物。
从具体语境看,“形成”和上下文的内容也不够协调,“凝成”则能引起人美好的联想。
5.“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麦浪,麦苗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中“烘烤”能换成“照射”吗?“涌”能换成“托”吗?为什么?提示:“烘烤”能使人感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照射”就是指一般的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温度的高。
“涌”是指水或云气冒出来,“托”是指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
这里是描写田野里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显然用“涌”字准确形象,也更能给人美感。
课外合作探究比较《济南的冬天》《夏》这两篇文章。
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1. 速读两篇文章,试比较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梁衡笔下的《夏》的总体特征又是什么?提示: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征:温晴。
梁衡的《夏》的总体特征:紧张、热烈、急促。
2. 这两篇文章的总体特征在文章中是怎样提出的?试着具体分析。
提示:《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得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具体分析,作者拿济南同北平比,可见济南是无风的;拿济南同伦敦比,可见济南是响晴的;拿济南同热带比,可见济南是温晴的。
而《夏》的作者在文章开篇直接点出“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突出而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