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模板】
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代码:080701专业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为专业特色,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通过“产教研”融合,构建“理论验证实验-项目驱动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培训”实践教学体系,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钢铁、煤矿、草原畜牧等传统行业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
二、学制与学位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三、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电子信息工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产业等国民经济部门从事信息系统、数字电子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以及制造等方面工作,能胜任相关学科领域技术开发和系统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具体的能力目标如下:目标1.能够运用数理、工程基础知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研究分析信息处理领域和数字系统工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2.了解信息处理和数字系统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和规范。
能够利用工程知识对信息处理领域和数字系统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信息处理领域和数字系统工程的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对信息处理系统智能化设计、技术开发、调试及管理能力。
目标3.具有良好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具有良好表达能力和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在多学科团队和复杂环境下协同工作。
目标4.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通过终身学习途径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具有国际视野,能密切跟踪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及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能主动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及相关行业发展变化。
目标5.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法律法规、工程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备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生产、设计、技术开发及工程施工等复杂工程问题所需要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
1-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及相关的工程基础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控制术 大型 PLC
小计 Linux 基础 嵌入式系统项目
开发 小计 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 劳动 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 小计
总 学
其中
理实 论践
技 能 考
考 核 方
学 分
时 学 学 核式数
时时
64 32 32 √ 试 4
建议开设时间及周学时数 一二 三四 五 六
4
24 32 560
00
35
12 16 7
. 专业资料 .
..
..
..
专业方向课( A:计算机控 制技术、大型 PLC等)、专 业方向课( B:Linux 基础、 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等。
. 专业资料 .
..
..
..
表 4: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
课
程
课程
类
模块
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其中
建议开设时间及周学时数
总 学 时
理 论 学
实 践 学
16 12 4
查1
1
小计
416 276 140
26 9 9 6 1
选修课
64
4
02021 计算机应用基础*
64 16 48 √ 试 4 4
02015 C语言程序设计*
64 32 32 √ 试 4 4
02042 高等数学 (1)
64 64 0
试4
4
专
02043 高等数学 (2)
64 64 0
查4
4
专
业 02073 电路分析 *
基础、嵌入式系统项目开
发)等。
( 1)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公共选修课(文科类、理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3学科二级类:电气信息类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有关说明(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领域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实际技能,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技术及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与应用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受到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研究、应用与开发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一,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适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宽口径的工作需要;其二,掌握电子电路的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技能,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其三,掌握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备分析、设计、应用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其四,具备跟踪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的工作能力;其五,具备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其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并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三)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类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子测量与传感器、EDA 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类课程:工程电磁场、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协议开发及应用、接入网与智能网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讯、电信网技术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通信网、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主要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工程训练(含机械制造基础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信号与信息处理综合应用设计、电子信息工程综合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概述二、培养目标(1)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2)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中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3)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工程项目中进行协作;(4)具备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课程设置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通信原理等,这些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电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工程、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设计、网络与通信安全等。
这些课程将深入探讨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实践环节(1)实验课程:通过电子信息工程实验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够熟悉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习和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和实训,让他们接触实际的工程项目,参与实际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五、毕业设计(1)选题要求:毕业设计选择实际工程问题为研究对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导师指导:每位学生配备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提供学术和技术指导。
(3)实践能力要求: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4)论文撰写和答辩:学生需按规定要求撰写论文,并进行答辩,向导师和评审委员会展示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
六、质量保证为了保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条件,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平台。
(2)增加实习和实训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实际工程项目,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专业培养方案(电信)

0804041462计算机网络2.5(0.5)春夏
0804041463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5(0.5)春夏
0804041465数字图像处理3(0.5)秋冬
0804041466电磁场与电磁波2秋冬
0804041560电子信息技术概论(双语)2春夏
0804041460软件技术基础(A:2选1)2(0.7)秋冬
(3)外语类14(4)学分
0502010201大学英语1 3(1)秋冬
0502010202大学英语2 4(1)春夏
0502010203大学英语3 4(1)秋冬
0502010204大学英语4 3(1)春夏
*学生也可选择修读相应的大学日语课程。
(4)计算机类3(1.5)学分
0806101901大学计算机基础3(1.5)秋冬
0701010601高等数学1-14秋冬
0701010602高等数学1-25春夏
0701010610工程数学15春夏
0701010611工程数学24秋冬
08040311aa电路原理1-1 3秋冬
08040311ab电路原理1-2 3春夏
0804127002电路原理实验1 1(1)秋冬
0804127004电路原理实验21(1)春夏
0804041566电视原理3(0.5)春夏
0804041569移动通信技术2.5(0.3)秋冬
5、第二课堂(最低选修4学分)
注: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最低4个学分方能毕业(最少两种形式的活动),第二课堂学分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大学英语(一)
3050311001
必修 3
48
1
College English(Ⅰ)
大学英语(二)
外语类 3050311002
必修 3
48
2
College English(Ⅱ)
8 学分
大学英语(三)
Situation and Policy
必修 2
32
1-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
3080211003 Social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必修 2
2周
2
and Political Theory
高等数学 B(一)
3060111103
必修 5
80
1
Advanced Mathematics B(Ⅰ)
936
集中实践环节 4
4周
大类平台课程
理论 (含实验) 教学
26.5
424
集中实践环节 3
3周
理论 (含实验)
专业教育课程
教学
39
集中实践环节 18
624 30 周
个性培养课程
理论 (含实验) 教学
课外实践环节
选修课
学分 学时(周)
8
128
4.5
72
2
32
6
6周
合计 学分 学时(周)
占总学分 比例(%)
3070111001
大学物理—力学
College Physics (Mechanics)
必修 2
32
2
大学物理—电磁学
3070111002 College Physics(Classical 必修 2
32
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是学校理工科的一门重要专业,专注于电子技术和信息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人才。
二、培养目标1.掌握扎实的数学、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2.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教学;3.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能在跨学科团队中与人协作,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4.能适应当前电子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开展科学研究、项目管理、企业经营和教学工作。
三、培养课程设置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通过统一课程设置和选修课程,使学生全面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电路分析、电子电路、数字逻辑、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微波工程、嵌入式系统设计、光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
四、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教学学生将通过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实验教学,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技能。
2.实习环节学生将在校外企业或机构进行为期数周的实习,了解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全貌,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毕业设计学生将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一个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设计与开发项目,并就其完成成果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和展示。
五、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将开设各类项目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并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和专业比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06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电子信息领域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与系统理论、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数字电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
学生毕业后,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可以到与电子技术相关的国内外企业、通信企业、广播电视部门、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研究、设计及开发等工作。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 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精神。
2. 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3. 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能适应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等领域广泛的工作。
4. 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原理和设计、调试能力,了解电子与信息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的最新状况,具备电路设计、信号处理与检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
5. 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6. 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
7.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8. 具有较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以及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概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它涉及到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制定了以下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三、培养要求1、知识要求:掌握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2、能力要求:具备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和维修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四、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等。
2、专业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络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等。
3、实践课程:电子工艺实习、电子设计竞赛、生产实习等。
4、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提供如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选修课程。
五、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质量监控1、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
2、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建立毕业设计选题审查制度、答辩制度等,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3、就业情况监控: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制度,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社会评价,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七、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7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扎实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的工作或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质和具有“经济思维、管理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毕业生基本要求1.素质要求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并基本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精神;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知识要求熟悉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工作所需的数理知识及其它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信号的获取与处理以及系统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电子系统、信号处理、信息传输等基本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动态。
3.能力要求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实践技能;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模拟仿真和自动测试的基本能力;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有分析、研究、设计和制造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了解电子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三、培养特色1.人才培养目标特色。
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和具有“经济思维、管理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充满自信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实施“五模块设计、五阶段推进、五策略实施”之“三•五”人才培养模式Q注重以“用以致学”思路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以致用”教学。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701)一、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电子信息系统的信号产生、获取、传输、处理和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系统、通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相关行业,从事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维护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和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信息产品的软硬件设计的基本训练,掌握设计、开发、集成和应用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图像处理、EDA技术及应用、DSP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以及电子系统、电子技术、电磁场、计算机基础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方法;(3)具有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初步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理论或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4)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科技论文写作基本能力;(5)熟悉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方针、政策和法规;(6)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7)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1. 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基础理论与技术、具备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调试和维护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和电子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与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电子信息系统的研发、设计和测试;•培养具备较强的工程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参与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
2. 培养方案(1) 专业课程2.1 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磁场与电磁波•电路理论与分析•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通信原理2.2 专业核心课程•信号处理与系统•可编程逻辑器件与系统设计•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无线通信技术•高频电子线路•通信网络与协议2.3 专业拓展课程•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光电子技术与光通信•自动控制原理•先进电子材料与工艺(2) 实践教学2.4 实验课程•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数字电路设计与实验•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验•通信原理实验2.5 实习教学•电子信息工程实习•项目实践(3) 专业实训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将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的专业实训活动,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实训•信号处理技术实训•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训•项目实训(4) 毕业设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大四进行毕业设计。
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电子信息工程项目,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实施和测试,并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3. 培养成果根据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旨在使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培养成果:•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和电子电路基础知识;•具备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调试能力;•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具有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科研与创新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参与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7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电子系统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以及信息获取、传输与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获取、信号处理、信号传输以及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应用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的基本训练,掌握电子设计、信息处理、应用开发与集成电子系统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爱国敬业精神,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追求卓越;2.具有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工作所需要的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3.掌握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论、计算机基础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4.熟悉电子系统、信号处理、信息传输等基本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集成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5.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6.跟踪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与发展,了解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批判思维和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信息获取能力;8.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以及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9. 具备相应职业岗位上岗工作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达到与本专业相关工种的高级工以上技术水平。
三、专业方向1、电子系统运用与设计:学习和掌握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芯片技术以及电子系统设计与运用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具备综合应用电子硬件、软件知识解决电子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软硬开发、集成与应用等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维护、制造、管理、设计开发和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宽口径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根据“基础扎实、口径拓宽、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总体培养要求,学生经过4年学习,应达到如下基本素质要求:(1)知识要求: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及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研究和解决电子技术及信息工程领域理论问题的初步能力,了解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2)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技术管理及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设计、实验调试等基本技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阅读和听、说、写能力,能较顺利的阅读相关外文资料。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及开发能力;(3)特别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敬业爱岗、热爱劳动;具有较好的大商科背景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及人文素质,以及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毕业生能力要求1.专业基本能力①具有电路理论知识,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掌握电阻电路分析、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分析等电路分析方法,掌握元器件选择、电路调试、系统测试的方法;②掌握放大器,特别是集成电路小信号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滤波器,A/D 与D/A等模拟系统与数字系统接口电路以及常用传感器的设计和使用,能够设计和使用专业所使用的模拟电路③能够使用Multisim,EWB、Protel、Keil、QuartusII、CCS等EDA设计及仿真工具,提高设计的现代化水平。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针对培养具备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
它依托于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涉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
为了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
2.培养具备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进行创新研究的人才。
3.培养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
2.专业课程:包括数字逻辑电路、模拟电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3.工程实践: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项目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法:1.知识讲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例分析、案例研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实验实践:开设电子电路实验、通信工程实践等实验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意识。
3.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工程项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导师制度:建立专业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在学习和研究方向上的规划,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指导。
四、培养环境:1.实验室设施:建设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实验室,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2.项目平台: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平台,与社会环境进行衔接。
3.学习资源:建设学习资源库,为学生提供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书籍、论文等学习资料。
五、评价体系:1.考试评价: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
2.实验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实验成果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培养方案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以及利用等方面的知识,能在信息产业等国民经济部门以及国防部门从事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以及制造等方面工作的信息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主干学科电子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计算机技术(Computer technology)、通信与信息系统(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
三、学制与授予学位门类四年制本科,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最低学分要求总学分: 160 ,其中必修学分:123 占76.9% %,选修学分:37 占23.1 %。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1、通识教育:44.5学分1-2、大学外语:12学分设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俄语,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语种。
大学外语1-4级每级3学分。
学校开设第二外语和外语提高类课程供学生选修。
学校四级考试及格并修够12学分外语课程为毕业和授学位的最低要求。
1-3、计算机:6学分: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计算机类课程6学分。
各学院、各专业可以自主决定是否要求学1-4、体育:4学分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体育类课程4学分。
1-5、人文社科、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类课程:12学分在校期间至少取得人文社科课程、经济管理课程、文学艺术课程各4学分。
2、基础教育:60学分2-1、基础课:要求学分:30.52-1-3、化学类:要求学分:02-2、学科大类基础课:要求学分:262-2-1、力学类课程:要求学分:02-2-2、生物类课程:学分要求:02-2-3、工程基础类课程:学分要求:26.03、专业教育:要求学分:254、实验实践:34学分。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所属系:计算机工程系专业代码:080701适用年级:2015级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一定管理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面向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电子工程技术分析、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业务要求及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知识要求⑴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⑵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⑶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2、能力要求⑴具有设计、集成电子信息处理电路的基本能力和应用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⑵掌握现代电子设备中嵌入式软件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具有独立设计嵌入式软件程序的基本能力;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的软硬件设计能力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四年,工学学士学位,毕业最低学分要求193学分。
四、专业核心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接口、Protel电路设计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专业认识实习、程序设计、电子基本技能训练、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低频电路设计、PCB实训、综合仿真、单片机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六、课程设置学时、学分比例1、选修课(理论选修+实践选修)占总学分比例15.03 %2、课内教学=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3、实践教学总学分= 实验教学+ 集中实践+ 素质拓展与创新主管院长:教务处处长:系主任:七、理论教学安排一览表主管院长:教务处处长:系主任:理论教学安排一览表(续)主管院长:教务处处长:系主任:八、实验课程方向标识:分专业方向的实验课程在方向标识里注明专业方向名称九、集中实践环节1、《思想政治课实践》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5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5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学分)四门课程,分别在相应的理论课学期参加社会调查、完成课程论文,最后一次性计入总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专业代码: 080603 2015-2018年入学适用四年制本科生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维护、制造、管理、设计开发和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宽口径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根据“基础扎实、口径拓宽、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总体培养要求,学生经过4年学习,应达到如下基本素质要求:(1)知识要求: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及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研究和解决电子技术及信息工程领域理论问题的初步能力,了解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2)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技术管理及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设计、实验调试等基本技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阅读和听、说、写能力,能较顺利的阅读相关外文资料。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及开发能力;(3)特别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敬业爱岗、热爱劳动;具有较好的大商科背景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及人文素质,以及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毕业生能力要求1.专业基本能力①具有电路理论知识,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掌握电阻电路分析、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分析等电路分析方法,掌握元器件选择、电路调试、系统测试的方法;②掌握放大器,特别是集成电路小信号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滤波器,A/D与D/A等模拟系统与数字系统接口电路以及常用传感器的设计和使用,能够设计和使用专业所使用的模拟电路③能够使用Multisim,EWB、Protel、Keil、QuartusII、CCS等EDA设计及仿真工具,提高设计的现代化水平。
了解现代网络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学会基本网络应用。
④熟练运用各种数字功能模块,并应用这些模块来设计数字系统,应掌握自顶向下的系统设计方法,学会使用PLD和VHDL语言或Verilog语言设计数字电路⑤掌握单片机、DSP、ARM应用系统的构建和使用,掌握其编程方法,调试方法,特别是用高级语言编程和调试的方法⑥掌握信号的获取及处理方法,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特性,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概述、LTI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复频域分析,LTI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及Z域分析⑦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了解常用传感器参数选择,输出信号分析和处理,具备机电控制基本概念。
2.工程技术能力①具有电子系统工程需求分析能力与问题抽取能力。
②具有根据需求进行电子系统解决方案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③具有根据电子系统解决方案进行系统部署与实施的能力。
④具有根据行业标准与规范进行电子产品的测试能力。
⑤具有按照工程标准或行业规范,编纂电子系统需求分析报告、工程解决方案、技术实施报告、项目实施管理方案、技术合同等的工程写作与表达能力。
3.工程管理能力①具备在工程管理框架与规范下的工作能力与适应能力。
③具有运用工程经济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工程成本分析、控制与管理的能力。
③具有运用项目管理知识与技能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4. 创新创业能力①工程创新能力。
运用工程知识、方法与能力,就电子信息工程与应用系统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独到的、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求解思路、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能力。
②创业能力。
具备在职业工程师岗位上,以岗位工作及其环境为创业空间,发挥专业特长与创业精神,以岗位价值实现为载体,促进个人价值、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同实现的岗位创业能力;或者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长为基础进行自主创业的能力。
③终身学习能力。
更新与提高自我知识、能力与素质,保持和增强自我竞争力,满足个人职业发展与全面发展需求的自我学习与终身教育能力。
5.合作与沟通能力①团队合作能力。
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充分认识团队对于职业工程师的重要作用,具备在团队框架下积极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沟通与协调能力。
②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
具有沟通交流的基本技巧与能力,良好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有效表达自己思想与意愿的能力,倾听与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的能力,快速适应工作环境与人际环境变化的能力。
③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具有一门外国语的基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较熟练阅读网络工程专业领域的外文书刊和其他技术资料的能力,与他人在技术与工作层面进行国际化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
具有信息化社会环境中的多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三、毕业学分要求1、课程教学学分、学时分布表。
2、通识选修12学分中,要求“文学∙历史∙哲学”模块2学分,“经济∙管理∙法律”模块2学分。
3、辅修专业要求31学分,二专业要求58学分。
四、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3-6年,符合条件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核心课程单片机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上)、电路与电子技术(下)、电路与电子技术(中)、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Ⅰ)、信号与系统、专业导论、自动控制原理、毕业实习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毕业实习共5周,2学分,第7学期末的寒假实践周。
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专业实习基地或自主联系的相关实习单位进行,调查了解电子系统或相关电子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等过程,熟悉相关技术和工艺的前沿发展和应用动态,掌握若干项基本的专业性操作或实践技能。
2、毕业论文(设计)共15周,12学分,第8学期。
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及科学工作态度、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实际工程设计、产品科研开发、试验研究为毕业设计课题并选择合适的现场进行,完成学生毕业前的综合训练。
3、实践包括C语言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
a)C语言课程设计,共1周,1学分,第2学期末的暑假实践周。
b)电子工艺实习,共1周,1学分,第3学期末的暑假实践周c)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共1周,1学分,第4学期末的寒假实践周。
d)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共1周,1学分,第5学期末的寒假实践周。
七、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八、课程修读说明本专业主要包括电路与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智能家居与物联网、智能视频处理和机器视觉等四个发展方向。
电路与系统方向主要学习模拟与数字电路理论、电路分析与设计技术、模拟与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方面内容。
除专业核心课外,建议学生还可选修: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上)、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中)、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下)、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技术实验、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电路CAD(英)、感测技术、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子信息技术综合设计、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电子设计实务、电子系统设计、功率开关变换技术、光伏系统设计与维护、RFID技术及应用、项目开发实践、信号与系统实验、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
嵌入式系统设计方向主要学习计算机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研究,嵌入式系统软、硬件的研制与应用系统开发等内容。
除专业核心课外,建议学生还可选修:EDA技术基础、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上)、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中)、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技术实验、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电路CAD(英)、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电子系统设计、DSP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基础、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项目开发实践、SOPC技术、C++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编程综合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
智能家居与物联网方向主要学习物联网及智能家居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培养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除专业核心课外,建议学生还可选修: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上)、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中)、单片机技术实验、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电路CAD(英)、电子信息技术综合设计、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RFID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基础、现代控制理论、传感器网络、感测技术、智能监控技术综合、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电路、通信电路实验、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概论、数据库技术、Java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课程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Web系统设计与程序开发等课程。
智能视频处理和机器视觉方向主要学习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心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诸多领域,以实现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测量和控制。
除专业核心课外,建议学生还可选修:EDA技术基础、电子系统设计、DSP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基础、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智能监控技术综合、C++程序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软件技术基础、多媒体通信技术(英)、多媒体信息处理(英)、分布式系统原理(英)、数字视频技术及应用、语音信号处理(英)、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课程。
九、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十、辅修、双专业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