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公众十大用药误区

合集下载

药品服用的十大误区

药品服用的十大误区

药品服用的十大误区在我国,据统计每年有500万人因服药方法错误而住进医院,其中20万人更因此丧命;每年500万聋儿中也有50万是此原因所致。

此外,还有很多根本不知道是由于服药方法错误而导致的危险时时在我们身边发生。

药品的体积越来越小,功效越来越强,口感越来越好,形状越来越多,包装也越来越精美,可说明书上对服用方法一项的介绍却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是那8个字:一次×片,一日×次,或者再加上一句——饭前服用。

不说别的,单是和对副作用的介绍比起来就简略多了。

其实,药品的服用方法是一个和药品副作用同样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如果方式、时间不正确,与饮食的搭配不合理,不仅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还可能导致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危险。

以下就是上镜率最高的十大常见错误服药方法错误一:简单的随一日三餐服药因为药品说明书上简单写着“一日三次,饭前服用”,所以,你每日准时在三餐前服药。

错!“一日三次”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

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治疗的效果。

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浓度。

“饭前服用”则是指此药需要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利吸收。

如果你在吃饭前刚吃进一大堆零食,那此时的“饭前”可不等于“空腹”。

而“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同样,如果你在饭前刚吃进不少零食,也不必教条的非要等到饭后才服药。

以下是一些需要在空腹或饱腹时服用的常用药:●空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阿莫西林、红霉素、利福平、息斯敏、胃舒平、大部分中药或中成药等。

●饱腹青霉素V钾、阿司匹林、安定、复方新诺明、磺胺吡啶、环丙沙星、扑尔敏、帮助消化的胃蛋白酶等。

错误二:躺着服药躺着服药,药物容易黏附于食道壁。

十大恐怖用药的错误方法

十大恐怖用药的错误方法

十大恐怖用药的错误方法!!服药禁忌大家都不引起重视,可是在我国,每年都有500万人因服药方法错误而住进医院,其中20万人还因此丧命;每年500万聋儿中也有50万是此原因所致。

此外,还有很多根本不知道是由于服药方法错误而导致的危险时时在我们身边发生。

平安健康网保健频道以做健康服务专家为己任,把一些日常服药禁忌统计出来传播出去,以期让更多人获益。

药品的体积越来越小,功效越来越强,口感越来越好,形状越来越多,包装也越来越精美,可说明书上对服用方法一项的介绍却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是那8个字:一次×片,一日×次,或者再加上一句——饭前服用。

不说别的,单是和对副作用的介绍比起来就简略多了。

其实,药品的服用方法是一个和药品副作用同样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如果方式、时间不正确,与饮食的搭配不合理,不仅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还可能导致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危险。

以下就是上镜率最高的十大常见错误服药方法。

错误一:简单的随一日三餐服药因为药品说明书上简单写着“一日三次,饭前服用”,所以,你每日准时在三餐前服药。

错!“一日三次”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

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治疗的效果。

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浓度。

“饭前服用”则是指此药需要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利吸收。

如果你在吃饭前刚吃进一大堆零食,那此时的“饭前”可不等于“空腹”。

而“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同样,如果你在饭前刚吃进不少零食,也不必教条的非要等到饭后才服药。

以下是一些需要在空腹或饱腹时服用的常用药:●空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阿莫西林、红霉素、利福平、息斯敏、胃舒平、大部分中药或中成药等。

谨防药品消费10大陷阱

谨防药品消费10大陷阱

谨防药品消费10大陷阱陷阱1:网络购药需提防,无证网站无保障网购、邮购药品要谨慎,必须选择合法正规药品销售网站。

消费者购买药品相关产品,可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www,),找到“市场监督”项目中的“互联网药品交易”进行查询确认网站的合法性再进行购买。

如需查询药品的相关信息,可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公众服务”项目中的“查询服务”进行查询,进入有效的安全购买渠道。

陷阱2:义诊、体检莫轻信,巧舌如簧为掘金不要轻易听信“免费义诊”的体检结果,也不要轻易听信“免费义诊”的宣传内容。

商家通过“免费义诊”、“免费体检”销售的药品、医疗器械等产品多数存在虚假夸大宣传的情况,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了解清楚。

如果购买相关产品,一定要保留相关购买凭证,以便维权使用。

陷阱3:“奇效”、“快速”应小心,禁用成分往里添加不要轻易相信宣传“奇效”、“快速”、“立即见效”等浮夸虚假宣传,谨防推销的化妆品、保健食品里的“特殊”有害添加剂,不发商家用非常宣传手段来达到销售目的。

进而损害消费者的自身利益。

应当正当渠道购买产品,勿轻信此类产品的推销。

陷阱4:养生讲座不靠谱,擦亮眼睛不吃亏一些不发商家会打着送鸡蛋、面条、酱油等小物品相诱惑,组织养生讲座吸引老年人,以达到推销药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目的。

老年人切勿轻易在讲座上高额购买这些推销用品,以免得了小便宜,吃了大亏。

陷阱5:有病切忌乱投医,正规医院早治疗有病要尽早去正规医院就诊,保健养生也应到正规医院和机构去咨询,切不可有病乱投医。

对网络医生和路边神医要多慎防,避免花冤枉钱购买到一些来路不明的药品或保健食品,不仅耽误治疗,还可能加重病情。

陷阱6:搭售产品藏玄机,走过路过小心过买一送一固然够实惠,但是,买药品赠药品、买商品赠药品等搭售方式都是违法行为。

及时赠送的不是药品,而是保健食品或者普通食品,也要仔细甄别,万一是“三无产品”,不仅起不到保健治病的作用,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十大致命误区,不良用药习惯需警惕!千万别再错了!

十大致命误区,不良用药习惯需警惕!千万别再错了!

十大致命误区,不良用药习惯需警惕!千万别再错了!输液速度可以自行调节?创可贴是万能帖?止痛药可随意服用?由于缺乏全面、准确的安全用药知识,用药不对症、重复用药、迷信抗生素等是不少老百姓会犯的误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如何安全用药也显得日益重要。

今天我们就梳理出10个错误率较高的安全用药误区和值得注意的现象,一起来看看吧!一、自行调快输液滴注,严重可致死亡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输液(打点滴)的经历,不少人在打点滴的过程中,总是嫌速度太慢,自行去调快药液的滴速,殊不知这一小小的举动也许就会导致昏厥甚至死亡。

中国药学会安全用药科普传播委员会专家介绍首先,不赞成遇到发烧、感冒、腹泻等就去医院输液。

公众用药还是要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的原则。

其次,如果需要输液治疗,一定要谨遵医嘱,切不可自行调节输液的速度,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为40-60滴/分钟。

儿童、老年人由于器官发育不完全或功能降低,输液速度应减慢,儿童的输液速度为20-40滴/分钟,老年人输液速度不应超过40滴/分钟。

一些特殊患者,如患有心脏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者,输液速度应控制在30-40滴/分钟为宜。

输液速度过快,易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或肺水肿等不良反应。

温馨提示:如果在输液过程中遇到了心悸、心慌等现象,一定要及时向护士和医生报告,切不可自行调整或隐瞒,导致身体受到损害。

二、乱服止痛药,严重可致死亡很多网友不了解长期服用止痛片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中国药学会安全用药科普传播委员会专家介绍痛觉作为机体受到伤害的一种警告,可以作为某些疾病诊断的依据。

止痛类药物容易掩盖疾病本身的症状、延误针对病因的治疗。

遇到疼痛后简单地寻求止痛药的帮助,可能会错过对疾病最佳的诊治时间。

因此,在遇到某些不知原因的疼痛时,病人要积极就医查找病因,切不可盲目依赖止痛药。

如果需要使用止疼药物,每次服用时间最好也不要超过三天,服用时若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十大常见错误服药方法

十大常见错误服药方法

十大常见错误服药方法药品的体积越来越小,功效越来越强,口感越来越好,形状越来越多,包装也越来越精美,可说明书上对服用方法一项的介绍却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是那8个字:一次×片,一日×次,或者再加上一句——饭前服用。

单是和对副作用的介绍比起来就简略多了。

以下就是上镜率最高的十大常见错误服药方法。

常见错误一:简单的随一日三餐服药因为药品说明书上简单写着“一日三次,饭前服用”,所以,你每日准时在三餐前服药。

错!“一日三次”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

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治疗的效果。

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浓度。

“饭前服用”则是指此药需要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利吸收。

如果你在吃饭前刚吃进一大堆零食,那此时的“饭前”可不等于“空腹”。

而“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同样,如果你在饭前刚吃进不少零食,也不必教条的非要等到饭后才服药。

以下是一些需要在空腹或饱腹时服用的常用药:空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阿莫西林、红霉素、利福平、息斯敏、胃舒平、大部分中药或中成药等。

饱腹:青霉素V钾、阿司匹林、安定、复方新诺明、磺胺吡啶、环丙沙星、扑尔敏、帮助消化的胃蛋白酶等。

错误七:多药同服多药同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很难避免,甚至还会引起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麻烦。

抑郁症的症状得不到控制也不一定是药物疗效不好或个体差异,而是在服用治疗抑郁症药物的同时又服用了抗过敏药。

导致治疗心脏病药物失效的原因可能是那些用来治疗咳嗽的甘草片。

在补充甲状腺素治疗甲低的同时如果又补镁,那甲状腺素就白费了。

错误十:服药期间不注意饮食禁忌不是只有中药才讲究饮食禁忌,西药也是一样。

避免十大用药误区

避免十大用药误区

避免十大用药误区正确用药对疾病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

虽然药物说明及医嘱都很清楚,但是人们往往还会发生用药失误,轻则影响治病效果,重则导致生命危险。

近日,美国加州药学基金会会长迈克尔·内格雷特博士盘点出“10大用药误区”,值得关注。

1.服非处方药不看标签。

很多人认为非处方药不会伤身,其实这是很严重的认识误区。

由于大量服用非处方药物(如止痛药等)、过量服用泻药或抗酸药、不同药物反应等而导致严重健康问题的人不计其数。

服药前要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

2.胃不好还总吃镇静药。

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服用处方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阿普唑仑和三唑仑等)帮助睡眠的人,夜间发生烧心的几率超过普通人群50%。

还有研究发现,这些处方类抗焦虑药物会导致食道下段括约肌松弛,引起胃食管反流、烧心。

3.腹泻伴发烧先服止泻药。

腹泻伴发烧时,切勿滥用止泻药。

这些症状说明体内存在感染,要尽快就医。

4.没心血管风险服阿司匹林。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每天服阿司匹林,因为该药可能会导致胃出血。

医生只建议心脏病和中风危险高的人服用。

5.骤然停服抗焦虑药。

如果长期服用抗焦虑药物,那么不能骤然停药。

最好与医生商量,如何逐步减少药物剂量,直至停药。

否则容易导致昏厥等严重并发症。

6.一种抗生素解决所有问题。

很多抗生素都有其专治的特定感染。

用错抗生素不仅无效,而且会产生耐药性。

使用抗生素应该用完一个疗程。

7.滥用抗精神病药。

《临床精神病学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大多数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都没出现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病,而只有轻度抑郁、焦虑等表现。

后者其实可以通过更安全更便宜的药物予以治疗。

8.空腹补钙。

钙容易形成碳酸钙,胃部需要大量的盐酸类物质分解碳酸钙。

因此不宜空腹补钙,最好在饭后或吃点零食后。

9.湿疹药物擅自停。

一项研究发现,大约65%的父母在给孩子使用湿疹药物3天后就停。

要想彻底治愈,最好按疗程用药。

10.自我诊断霉菌感染。

很多女性出现外阴瘙痒,就以为是霉菌感染,自行用药。

国人常见8大用药误区

国人常见8大用药误区

用药之道最近看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近年全国安全用药月暨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的统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90%的中国老百姓对如何安全合理用药缺乏了解。

竞赛中错误率在50%以上的问题集中在8个方面,涵盖婴幼儿用药安全、孕期用药、药物禁忌和不良反应、药品贮存和用法等方面内容,这里借着这个统计结果提醒大家安全用药。

1 51.07%的网友对新生儿慎用氯霉素等抗生素药物缺乏了解氯霉素主要经肝脏代谢灭活。

由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肝功能发育不全,排泄能力差,服用剂量过大时可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致命性毒性反应——“灰婴综合征”:最初24小时内表现为呕吐、拒绝吃奶、呼吸不规则而速度加快、腹部膨胀、口唇发紫,此后24小时,患儿肌肉疲软,皮肤转为灰色,体温降低等。

因此在给新生儿用药时要更谨慎。

2 50.32%的网友不知道孕妈妈是否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孕期谨慎用药的做法非常正确,但不能一概而论,随意滥用抗生素或坚决不用抗生素都有可能危及孕妈妈和胎儿的安全。

正确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使用安全的抗生素,比如: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对胎儿相对安全,可遵医嘱使用,但仍须严密注意过敏反应;远离一些会对孕妈妈及其腹中胎儿造成伤害的抗生素,如链霉素会引起胎儿听力受损导致耳聋,四环素会导致胎儿畸形,要禁止在孕期使用这些类型的抗生素。

3 58.88%的网友不了解酒精会对服用药物产生极大影响不是吃所有的药都需要禁酒,但在服用下列药时一定要禁酒:所有头孢类抗生素,用于治疗抑郁或戒烟的安非他酮、安定类安眠药,治疗痤疮的维A 酸,治疗抑郁的度洛西汀,抗菌药甲硝唑等。

吃了头孢、甲硝唑等药的人千万别喝酒,酒精会与这些抗生素产生双硫仑反应,轻者头晕、恶心,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安眠药(安定)也是禁止与酒精类饮料同服的药物,同服极易加重嗜睡、昏睡表现,严重的有可能造成呼吸抑制,甚至死亡。

 4 51.31%的网友认为自行服用二甲双胍来减肥瘦身是安全有效的二甲双胍属于降血糖药物,降低血糖的同时确实有减轻体重的效果。

十大用药误区 你中了哪条?

十大用药误区 你中了哪条?

十大用药误区你中了哪条?作者:来源:《晚晴》2018年第11期近日,中国药学会发布了“2018年公众十大用药误区”。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丁丽霞呼吁:全社会关注安全用药,学习用药常识,促进全民健康。

误区1:追求疗效滥用药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得快,将成人药减量给儿童服用,或者要求输液治疗等现象并不罕见。

专家指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儿童患病应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处方合理用药,家长要详细了解药品说明书和注意事项,尤其要关注慎用和禁用信息,不可随意用成人药减量服用。

误区2:自行停药无危害一些患者在感觉病情好转或者症状减轻后自行停药,专家指出,这种做法也不可取。

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对感染性疾病,要有足够的疗程,才能彻底控制感染,疗程不够就有可能转为慢性感染;有些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则要终身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患者如果依从性较差,服药不规律,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乃至危及生命。

常见的不能突然停用的药物有降压药、胰岛素、抗心绞痛药等。

误区3:胰岛素有依赖性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误认为,打胰岛素就像吸毒一样,一旦用上就会成瘾。

专家指出,是否产生药物依赖,并不是以是否终生使用这种药物为依据。

最新医学研究表明,新发现血糖较高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够采用一段时间胰岛素血糖强化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胰岛细胞功能,对患者长期控制血糖大有好处。

误区4:使用药品不得法错误的给药方式有时会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难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甚至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专家认为,服用一般药片可整片吞咽,不需要嚼碎。

因为药片除了含有主药外,还含有崩解剂等辅料,所以药片在肠胃中会逐渐崩解、溶解、吸收,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不能掰开或嚼碎服用的药物剂型主要有缓释、控释片和胶囊,肠溶衣片,普通胶囊、胶丸,双层糖衣等。

误区5:别人能用我就用有的患者不考虑个体差异,道听途说跟风用药,教训惨痛。

专家对此指出,人体存在个人体质和疾病病情的差异,错误用药可掩盖病症,近而延误治疗,严重的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用药误区盘点

用药误区盘点

用药误区盘点“青霉素口服不需皮试?”“阿司匹林是万能神药?”“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病就好得快?”这些用药误区,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近日,记者再次从中国药学会获悉,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中国药学会主办的“全国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经过网友的积极参与,目前已收到106759份公众有效答卷。

活动前期根据网友的答题情况,中国药学会安全用药科普传播专家团精心编写了公众十大用药误区,相关科普知识发布后,公众参与热情进一步高涨,答题人数大幅上升,同时,专家根据现阶段答题情况,重新梳理发现了10个错题率较高的题目,暗藏公众的十大安全用药误区:一、青霉素注射须皮试,迟发反应要当心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抗感染类药物。

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前需要做皮试,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但是,在第一次注射后,隔多长时间需要再做皮试,很多网友表示不清楚。

据大河健康报报道,一男孩因喉咙肿痛医院治疗,医生发现其扁桃腺肿大,建议抗炎治疗,在青霉素皮试20分钟后,显示呈阴性,可以“放心”输液了。

前四天,一切正常,病情也在逐渐好转中。

但是,第五天输液时,刚输了十分钟,患者就出现了头晕、怕冷、胸闷、气短。

医生第一时间考虑到青霉素过敏,赶紧让其吸氧,注射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抗休克药物及抗过敏的药物,才使症状减轻。

为此,专家指出: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菌药物,其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过敏反应致休克,为了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使用前必须先做皮试,皮试结果呈阴性才可使用。

且过敏反应发生时间因人而异,有的在用青霉素时即刻就会出现过敏反应,有的甚至在持续用药的情况下,2-20天后才出现过敏反应。

这种迟发型的过敏反应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提醒青霉素皮试阴性患者,不管以前是否输注过青霉素,进行青霉素治疗时仍不能掉以轻心,切勿以为皮试阴性就万无一失,要对过敏反应有着充分的认识。

至于连续使用青霉素皮试的间隔时间,专家指出:根据《临床用药须知》要求,一般来讲,注射青霉素前需主动告知医生有无药物过敏史,需要长期注射青霉素药物的患者,在更换同类药物或不同批号或停药三天以上,都需重新做皮试实验。

十大最常见服药错误方法,大家要注意啦

十大最常见服药错误方法,大家要注意啦

错误三:干吞药
有些人为了省事,不喝水,直接将药物干吞下去,这也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可能与躺着服药一样损伤食道,甚至程度更严重;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水来帮助溶解,有些药物容易在体内形成结石,例如复方新诺明等磺胺类药物。
错误四:掰碎吃或用水溶解后吃
有些人自己“吞”不下药或怕孩子噎住,就自作主张地把药掰碎或用水溶解后再服用,这样不仅影响疗效还会加大药物的不良反应。以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例,掰碎后没有肠溶衣的保护药物无法安全抵达肠道,在胃里就被溶解,不仅无法发挥疗效,还刺激了胃黏膜。将药物用水溶解后再服用也有同样的不良影响。所以,除非医生特别吩咐或药物说明书上写到,否则不要这么做。
意外怀孕的原因也许不是漏服避孕药,而是在服用避孕药的同时服用了抗结核药物或防止脑溢血的药物,导致避孕药失效。
抑郁症的症状得不到控制也不一定是药物疗效不好或个体差异,而是在服用治疗抑郁症药物的同时又服用了抗过敏药。
导致治疗心脏病药物失效的原因可能是那些用来治疗咳嗽的甘草片。
错误九:服药后马上运动
和吃饭后一样,服药后也不能马上运动。因为药物服用后一般需要30~60分钟才能被胃肠溶解吸收、发挥作用,期间需要足够的血液参与循环。而马上运动会导致胃肠等脏器血液供应不足,药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错误十:服药期间不注意饮食禁忌
不是只有中药才讲究饮食禁忌,西药也是一样。服药期间不合理的饮食会降低药效,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
用茶送服治疗贫血的铁剂,茶中的单宁酸就会与铁结合,减弱疗效。但以下特殊情况反而有助于发挥药效:
绿茶水 送服降压、利尿的西药。
淡盐水 送服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
热姜汤 送服藿香正气片、香砂养胃丸等中成药。

这些用药误区你可知道

这些用药误区你可知道

这些用药误区你可知道中国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因为吃错药而损害健康,导致死亡的有20万,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2倍。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居民安全用药信息,提醒公众警惕十大用药误区。

一、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公众用药要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的原则。

如果在输液过程中遇到了心悸、心慌等现象,一定要及时向护士和医生报告,切不可自行调节输液的速度。

二、乱服止痛药,严重可致死亡长期服用止痛片不仅会产生不良反应,还有可能会错过对疾病最佳的诊治时间。

每次服用止疼药物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三天,若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三、维生素服用过量会变毒药不要盲目补充维生素,要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定制补充方案。

如感冒病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喜欢运动的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1和维生素C。

维生素不能吃得过多,也不要空腹服用。

四、润喉片有毒副作用长期口含伤喉润喉片是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润喉片通常含有碘,长期使用会诱发口腔溃疡。

大部分中药制的润喉片含有冰片,易造成孕妇流产。

一般润喉片正确的服用方法是将药片放于舌根部,尽量贴近咽喉含服。

含片不要咀嚼,也不要吞咽,含药片时应少说话。

含完药片后在30分钟内,最好不要吃东西、饮水和漱口。

五、小小创口贴,乱用或引发感染使用创可贴要一日更换1次,以防感染。

但出血较多的伤口,小而深的伤口,动物咬伤、蜇伤造成的伤口,各种皮肤疖肿,其他污染较重的伤口,已发生感染的伤口,较重或创面较宽的皮肤擦伤、烧伤和烫伤的创面,都不宜使用创可贴。

六、“药驾”赛“酒驾”,忽视危害大一些感冒药、抗过敏药、镇静催眠药、抗偏头痛药,可引起驾驶员嗜睡;一些镇咳药、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能导致驾驶员出现眩晕或幻觉;某些解热镇痛药、解除胃痉挛药、扩张血管药、抗心绞痛药、抗癫痫药,可以引起驾驶员视物模糊或辨色困难。

七、补钙过量,反而影响儿童发育对于儿童来说:0到6个月的婴儿每日需要钙摄入量需300-400毫克,1-4岁儿童每日需要600-800毫克,4-14岁每日800-1000毫克。

药品服用的十大误区

药品服用的十大误区

药品服用的十大误区在我国,据统计每年有500万人因服药方法错误而住进医院,其中20万人更因此丧命;每年500万聋儿中也有50万是此原因所致。

此外,还有很多根本不知道是由于服药方法错误而导致的危险时时在我们身边发生。

药品的体积越来越小,成效越来越强,口感越来越好,形状越来越多,包装也越来越精美,可说明书上对服用方法一项的介绍却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是那8个字:一次×片,一日×次,或者再加上一句——饭前服用。

不说别的,单是和对副作用的介绍比起来就简略多了。

其实,药品的服用方法是一个和药品副作用同样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如果方式、时间不正确,与饮食的搭配不合理,不仅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还可能导致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危险。

以下就是上镜率最高的十大常见错误服药方法错误一:简单的随一日三餐服药因为药品说明书上简单写着“一日三次,饭前服用〞,所以,你每日准时在三餐前服药。

错!“一日三次〞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

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治疗的效果。

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浓度。

“饭前服用〞那么是指此药需要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利吸收。

如果你在吃饭前刚吃进一大堆零食,那此时的“饭前〞可不等于“空腹〞。

而“饭后服用〞那么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同样,如果你在饭前刚吃进不少零食,也不必教条的非要等到饭后才服药。

以下是一些需要在空腹或饱腹时服用的常用药:●空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阿莫西林、红霉素、利福平、息斯敏、胃舒平、大局部中药或中成药等。

●饱腹青霉素V钾、阿司匹林、安定、复方新诺明、磺胺吡啶、环丙沙星、扑尔敏、帮助消化的胃蛋白酶等。

错误二:躺着服药躺着服药,药物容易黏附于食道壁。

十大常见错误服药方法

十大常见错误服药方法

药品的体积越来越小,功效越来越强,口感越来越好,形状越来越多,包装也越来越精美,可说明书上对服用方法一项的介绍却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是那8个字:一次×片,一日×次,或者再加上一句——饭前服用。

不说别的,单是和对副作用的介绍比起来就简略多了。

其实,药品的服用方法是一个和药品副作用同样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如果方式、时间不正确,与饮食的搭配不合理,不仅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还可能导致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危险。

以下就是上镜率最高的十大常见错误服药方法:错误一:简单的随一日三餐服药因为药品说明书上简单写着“一日三次,饭前服用”,所以,你每日准时在三餐前服药。

错!“一日三次” 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

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治疗的效果。

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浓度。

“饭前服用”则是指此药需要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利吸收。

如果你在吃饭前刚吃进一大堆零食,那此时的“饭前”可不等于“空腹”。

而“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同样,如果你在饭前刚吃进不少零食,也不必教条的非要等到饭后才服药。

以下是一些需要在空腹或饱腹时服用的常用药:● 空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阿莫西林、红霉素、利福平、息斯敏、胃舒平、大部分中药或中成药等。

● 饱腹:青霉素V钾、阿司匹林、安定、复方新诺明、磺胺吡啶、环丙沙星、扑尔敏、帮助消化的胃蛋白酶等。

错误二:躺着服药躺着服药,药物容易黏附于食道壁。

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症;严重的甚至损伤食道壁,埋下患食道癌的隐忧。

所以,最好取坐位或站姿服药。

错误三:干吞药有些人为了省事,不喝水,直接将药物干吞下去,这也是非常危险的。

十大用药误区你了解吗

十大用药误区你了解吗

十大用药误区你了解吗基于现代化生活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日程生活水平的提升。

而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提升广大民众也是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管是老年人、成年人还是青少年与儿童只要是发现自身有相关症状,就会立即服用药物进行治疗。

看到这里相信有的人则会出现这样的想法,难道生病了不应该吃药吗?是的,生病了确实应该吃药,这样才能够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扩展。

但据相关调查显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绝大多数人都普遍缺乏一定的安全用药知识。

记得一天在家中上网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位父亲发现自己出现了很严重的咳嗽症状,于是就去医院就医。

在经过相关检查之后医生给他开具了含有可待因成分的口服药物。

回到家之后这位父亲在服药之后病情有了一定的好转,此时家中刚刚满3个月大的孩子也正好出现了咳嗽的症状,为了避免孩子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他的妻子心想“同样都是治咳嗽的药,大人都能吃,孩子应该也能吃。

”于是这位妻子就将她丈夫所吃的药物切了半片并用工具磨碎了,沾着糖喂给了孩子。

在喂药半个小时之后孩子窒息死亡。

在现实生5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只是一小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用药安全素养低下。

2018年,我国中药医学会联合国家药监局根据80多万次的网络药品安全知识竞赛梳理出了公众误识率较高且存在潜在风险大的十大用药误区,那么这十大用药误区你了解吗?误区一:追求疗效滥用药安全是用药的前提,也是必须。

只有在充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够用药。

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家长都严重忽略了用药安全,常常在孩子咳嗽或者是流鼻涕时将成人服用的药物减量给孩子服用,或者给孩子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认为这样能够好的快一点。

这一做法是错误的,并不可取。

多位专家强调儿童身体器官的发育并不成熟,缺乏一定的解毒功能与抵抗功能,如果将成人药减量给孩子服用,非常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毒性反应。

静脉注射确实具有疗效快的特点,但易出现不良反应。

医疗药品服用十大误区讲解(doc 8页)

医疗药品服用十大误区讲解(doc 8页)

药品服用的十大误区在我国,据统计每年有500万人因服药方法错误而住进医院,其中20万人更因此丧命;每年500万聋儿中也有50万是此原因所致。

此外,还有很多根本不知道是由于服药方法错误而导致的危险时时在我们身边发生。

药品的体积越来越小,功效越来越强,口感越来越好,形状越来越多,包装也越来越精美,可说明书上对服用方法一项的介绍却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是那8个字:一次×片,一日×次,或者再加上一句——饭前服用。

不说别的,单是和对副作用的介绍比起来就简略多了。

其实,药品的服用方法是一个和药品副作用同样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如果方式、时间不正确,与饮食的搭配不合理,不仅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还可能导致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危险。

以下就是上镜率最高的十大常见错误服药方法错误一:简单的随一日三餐服药因为药品说明书上简单写着“一日三次,饭前服用”,所以,你每日准时在三餐前服药。

错!“一日三次”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

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治疗的效果。

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浓度。

“饭前服用”则是指此药需要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利吸收。

如果你在吃饭前刚吃进一大堆零食,那此时的“饭前”可不等于“空腹”。

而“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同样,如果你在饭前刚吃进不少零食,也不必教条的非要等到饭后才服药。

以下是一些需要在空腹或饱腹时服用的常用药:●空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阿莫西林、红霉素、利福平、息斯敏、胃舒平、大部分中药或中成药等。

●饱腹青霉素V钾、阿司匹林、安定、复方新诺明、磺胺吡啶、环丙沙星、扑尔敏、帮助消化的胃蛋白酶等。

错误二:躺着服药躺着服药,药物容易黏附于食道壁。

这十大典型用药误区你知道吗?不良用药习惯需警惕

这十大典型用药误区你知道吗?不良用药习惯需警惕

这十大典型用药误区你知道吗?不良用药习惯需警惕10月10日,中国药学会发布了“盲信中药无毒”等十大公众用药误区。

这十大误区是中国药学会收集往届“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785.2万次有效答题,结合“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安全合理用药评价和干预技术研究与应用”,梳理出公众误识率较高、潜在风险较大、行为矫正较难的安全用药误区。

同时呼吁市民远离这十大用药误区,不要轻信广告、勿偏听谣传,遵医嘱,科学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十大误区误区一,保健食品当药品。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临床治疗作用,不能代替药品使用,不论是谁都不应该用保健食品代替药品。

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应该严遵医嘱,科学长期的用药,切勿因食用保健食品擅自停药。

误区二,多种药物叠加用,欲求疗效反伤身。

联合用药种类越多,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越大,含有同种成份的药品不能重复服用,以免因剂量的叠加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误区三,随意换药、调剂量,加重病情要当心。

不论什么药物,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或增减剂量,频繁换药,随意调整用药剂量,甚至停药,轻则达不到理想的疗效,加重病情,重则会发生增加并发疾病等危险,危及健康。

误区四,药品存放太随意,儿童误服损健康。

近年来,误服药物已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

家庭储药务必避开儿童可触及的地方,一旦发生意外一定要带上误服的药品及包装就近就医,以便有针对性的治疗。

误区五,盲目相信OTC,认为没有副作用。

相对于处方药而言,非处方药物安全性较高,但是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所以,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服用。

误区六,成瘾药物要辨清,滥用易致依赖性。

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药品,如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物、镇静催眠药物等等,也可能产生依赖性,应遵医嘱服用,切勿自行加大剂量和增强疗程,以免导致成瘾性。

误区七,不敢服药恐伤胎,过度谨慎不可取。

不是所有的药物孕妇都不能服用,孕期生病不必完全拒药。

用药常犯七个错

用药常犯七个错

龙源期刊网 用药常犯七个错作者:董长喜来源:《百姓生活》2019年第09期生病了就要吃药,这是常识。

但对待药物,人们心态复杂。

中国药学会公布的“2018年公众用药误区”,特别提到了我国患者常见的不敢用药、滥用药物、擅自停药等误区。

实际上,人们对待药品的态度往往更加复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张晓乐说:“患者的错误心态需要调整,否则不仅延误治疗,还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就此,他总结了常见的以下7种错误的用药心态。

错误心态一:畏惧心理,不敢用药。

一些患者在感觉病情好转或症状减轻后,便自行停药。

药物治疗需要一定时间,尤其是感染性疾病,要有足够疗程,才能彻底控制感染,疗程不够就可能转为慢性感染。

还有一部分人,对终身用药持抵触情绪。

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需要坚持终身服药,不能随意停药。

如果患者依从性差,服药不规律,容易导致病情反复,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常见的不能突然停用的药物,有降压药、降糖药(胰岛素)、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

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疾病人群,即便药物存在某些不良反应,也要综合权衡风险和受益的关系,如果受益大于风险,就应当坚持用药,同时采取措施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

错误心态二:依赖心理,过度用药。

与畏惧用药相对的,则是过度用药。

药物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治病,用不好对身体有害无益。

有些人为了疾病好得快,认为增加剂量就能提高药效,擅自加量服用药物。

这种做法常常带来危险,例如治疗心衰的药物地高辛,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擅自加量会引起心脏毒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还有些人,擅自叠加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北京安贞医院药事部主任药师 刘治军
药品经常会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若使用得当,药品能够治病救人,若使用不当或者滥用,药品也会致病或损害身体,因此不良用药习惯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应该引起公众的足够重视。

2018年,中国药学会从“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活动中收集到81.6万次有效答题并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其中公众误识率较高、潜在风险较大的10类问题,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的2018年“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中提出了“2018年公众十大用药误区”,刘药师在此给大家解读一下。

2018年
公众 大用药误区
误区1:追求疗效滥用药
生活中不乏出现这类不良用药习惯。

比如小小的感冒,有人为增强疗效让感冒尽快好起来,可能会选择多种感冒药,比如吃了新康泰克,再额外口服泰诺,或者白加黑;吃了一种西药感冒药,再搭上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

许多感冒药中都含有一定量的解热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合用多种复方感冒药,就会造成对乙酰氨基酚摄入过量,加重肝脏负担,甚至导致肝病。

同样是感冒,多数是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
一般来说,多喝水,好好休息,经过7~10天就可能痊愈。

但是,很多人还是会选择输液,感觉输液(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维生素C 等)能更有效地对抗感冒。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输液滥用,因为这种治疗并不能缩短疗程,加快痊愈,反而会带来用药风险如过敏、穿刺感染、异物沉积和静脉炎等。

误区2:自行停药无危害
疾病的治疗,总要提到治疗时间,也就是俗话说的“疗程”。

例如感冒,根据类型不同(甲流、
禽流感等)疗程7~14天;十二指肠溃疡,应用抑酸药(如洛赛克)后可能持续治疗4~6周就可以完全治愈;而有些疾病,一旦确诊了,治疗是终生的,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长期用药。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等,目前是无法治愈的,一旦确定,就需要终生服药。

高血压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后,血压恢复正常了,没有症状了,如果自行停药,就会造成血压的再次升高,而反复的血压波动,对我们重要的脏器心、脑、肾的损害更大。

同样的道理,糖尿病患者也要坚持治疗,不能见血糖平稳了就停药,否则可能导致血糖急剧升高,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甚至发生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对于抗感染(俗称消炎)治疗,强调疗程尤其重要。

某些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原虫等)的治疗是有最低时间疗程要求的,就好比战场上打击时间不足就撤兵,阵地会被病原微生物重新占领。

而且,反复服用抗菌药物刺激细菌,会造成细菌耐药,下次再服用这个抗菌药物治疗可能无效。

所以,一定不能随意停药,治病要严格按照医嘱疗程进行,不可偷工减料。

误区3:胰岛素有依赖性
糖尿病患者都害怕使用胰岛素。

最普遍的观点是,胰岛素一旦用上了就不能停。

这种“传说”让很多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朋友们拒绝使用。

想想看,一旦用上了,就要打一辈子针,多痛苦、多可怕啊。

甚至还有一些患者担心,一旦胰岛素都没有疗效了,糖尿病患者就没有药物可用了。

其实,胰岛素并没有那么可怕。

我们先说说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简单地说,糖尿病就是体内控制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相对不足(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绝对不足(先天胰岛素分泌缺失或胰腺切除)造成的。

胰岛素分泌不足,我们可以通过药物促进胰岛素分泌,类似鞭打慢牛,但是总有一天,这牛会累死,再用药也不能分泌了,必须使用外源的胰岛素。

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严格说是新发糖尿病),在胰岛细胞功能还健在的时候,为了快速打压血糖,或者让胰岛细胞休息一下,提前用胰岛素治疗,是临床优选的一个方案,我们使用了胰岛素治疗,哪一天不想用了,仍然可以换成口服降糖药,而不用担心口服药无效。

所以,该用胰岛素就要用,不要担心。

误区4:使用药品不得法
一种药物要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必须要准确使用。

如泡腾片或分散片,一般要求先在水杯中溶解后,再饮用含药的水。

不幸的是,曾经有家长给孩子直接吞服泡腾片,导致孩子窒息死亡。

又如肠溶片或肠溶胶囊,为了让药物不在胃中溶解(药物可能对胃有强烈刺激,可能药物会被胃酸、胃蛋白酶破坏),而特异性地在肠道这种碱性环境中溶解释放,所以称为肠溶制剂,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空腹服用,胃中酸性大,这些肠溶制剂不会溶解,释放药物;如果餐后服用,食物冲淡胃酸,或者进食了碱性食物、饮料,会导致肠溶制剂溶解和释药,对胃造成刺激,或者药物被胃酸破坏。

良反应记录越全面,说明对这种药物的安全性了解越详细,越能安全使用这个药物。

如果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监管机构、药品处方人员(医生)、患者对这个药物都不了解,例如说明书中记载的是“尚不明确”,反而更应该担心这个药物的安全问题。

所以,不能因为说明书罗列了洋洋洒洒几大篇的不良反应而担心药物的安全性。

发生了可疑的不良反应,及时报告给药师或医生,我们可以帮助大家对症处理,或者调整药物。

一般来说,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是可控的。

误区7:偏方秘方治大病
这是一种生病不走常规路的情况。

一般来说,正规的医疗机构不会在各种媒体上做广告,更不会在电线杆子、厕所门板上做广告。

但总有一些患者朋友们,相信不良媒体的忽悠,相信祖传秘方,相信高血压、糖尿病是可以根治的,于是把钱砸在各类偏方、秘方上。

如果某个私房药那么神奇有效,为什么不申请专利变成一个独家品种,开发成正规药品?岂不市场更大,获利更广?
在草药中掺杂大量的激素治疗哮喘“效果显著”,但是你知道激素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吗?你知道一旦停药后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后果吗?在一个口口相传的神奇的降糖中药中,可能就
特殊装置的准确使用更加重要。

呼吸科常用的一些吸入制剂会有特殊装置,比如舒利迭、信必可、思力华等,有些患者使用不当,药粉就无法吸入到肺中,达不到治疗效果。

误区5:别人能用我就用
这是一种跟风吃药的不良用药习惯。

患者都相信病友的经验,比如高血压患者见面聊天,往往会交流彼此的用药体会。

有的患者用拜新同降压效果很好,就会推荐其他高血压患者使用。

殊不知,这个患者可能用了拜新同会出现脚踝水肿。

有的患者因为有过心肌梗死,医生建议使用倍他乐克和洛汀新,因为这两种药物不仅降压,还能延缓心脏的衰竭。

但如果推荐倍他乐克给心率本身偏慢的高血压患者用,就会出现严重的心动过缓;如果有些患者听信他人的推荐服用洛汀新,可能会出现不可耐受的干咳,甚至严重影响夜间的睡眠。

所以,别人觉得好的药物,不一定就适合自己,因为有药物耐受性或用药禁忌的问题,百姓无法识别。

药物没有更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治疗方案,不要跟风吃药,不要随便更改治疗方案。

误区6:不良反应很可怕
不良反应是药品天生具有的特性,理论上来说,药品都有不良反应。

正规的药品生产厂家都很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收集和评价,并记录在说明书中。

如果说明书中不
而长期输注能够导致微血管梗阻,引起血管炎。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曾多次强调,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输液。

因为输液的风险真的很大。

误区10:回避风险不接种
很多的疾病,包括常见的流感、肺炎,也包括严重的水痘、乙肝、破伤风,对其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接种疫苗。

乙肝会造成肝硬化和肝癌,破伤风会直接导致死亡。

这些疾病一旦发生,会危及生命。

而廉价、有效的疫苗,能够在我们不发病的情况下,获得对这些疾病的抵抗力,是被全世界公认的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手段。

所以,我们同时也在努力研发一些重大疾病的疫苗,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疫苗、肿瘤疫苗。

当然,疫苗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但和我们潜在的获益相比,这些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

因此强烈推荐那些年老体弱人群、窗口服务人员、学生、医务人员全面接受计划免疫,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

含有大量的降糖灵和苯乙双胍,降糖作用是很强,但是容易导致顽固的低血糖,也可能出现致死性的乳酸酸中毒。

安全起见,不要迷信偏方治大病,因为偏方会要命。

误区8:海淘药品放心用
如今,大量的国人走出国门,在全世界买买买,药品因为价格的差异,也成为海淘的重要内容。

但是,药品最重要的是质量,如果质量不可靠,就面临严重的安全性问题。

海淘的药品,可能是小作坊生产的,连基本的卫生条件都达不到,质量不能保证。

另外,还有一些生物制剂如疫苗,它们有严格的冷链运输要求,海淘产品的运输如果失去冷链的控制,暴露在冷冻或炎热的环境中就会变质失效。

这些药品若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风险,但因为是私人购买,国家药监机构也无法为大家的用药安全伸张正义和执法,受伤害的是普通老百姓,最终可能人财两空。

所以,没有合法进口批号的海淘药品,特别是来源于不发达国家等药品监管相对落后的国家的海淘产品,还是不用为妙。

误区9:换季就去洗血管
这种说法就更没有任何依据了。

用中药注射剂或者生理盐水“冲冲血管”,不会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这些液体也无法让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重新恢复血运。

正常人血液中也没有什么“毒素”,输液更不会把这些莫须有的“毒素”排泄出去。

反而,某些中药注射剂含有大量的“毒素”——不溶性微粒,输液时可能出现过敏,
甚至过敏性休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