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程标准编制要求资料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
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
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四、编制课程标准基本程序1、编写初稿。
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就业或继续深造),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方向,开展所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调查研究,结合继续深造的要求形成课程的专业需求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编写课程标准初稿。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
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
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四、编制课程标准基本程序1、编写初稿。
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就业或继续深造),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方向,开展所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调查研究,结合继续深造的要求形成课程的专业需求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编写课程标准初稿。
课程标准编制规范
课程标准编制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课程标准制订工作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为深化“三教”改革,规范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保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将《课程标准编制规范》(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第二条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立足全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三条基本原则(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坚持需求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人才培养融合,对接最新职业标准、岗位规范,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序化、整合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全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遵循规律,力求达到科学性、先进性。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标准》力求科学、规范,对课程目标、任务和内容要明确、具体,能体现教学发展中的新思想、新成果。
(四)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强调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以致用。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
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
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四、编制课程标准基本程序1、编写初稿。
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就业或继续深造),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方向,开展所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调查研究,结合继续深造的要求形成课程的专业需求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编写课程标准初稿。
人教版新课标英语的要求
人教版新课标英语的要求人教版新课标英语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中国教育部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需求,提高国民英语素质而制定的一套教学指导文件。
它强调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以下是人教版新课标英语的几个主要要求:1. 语言知识要求:新课标强调学生应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语法结构和功能,以及语音知识,以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英语交流。
2. 语言技能要求: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学生应能够听懂英语口语,进行简单的对话,阅读和理解英语文本,以及书写简单的英语句子和段落。
3. 文化意识:新课标提倡学生了解和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学习策略:鼓励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批判性思维等,以提高学习效率。
5. 情感态度: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态度,以及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6. 价值观教育: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7. 信息技术应用: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学习,如使用在线资源、多媒体教学等。
8. 评价方式: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全面评估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9. 教学内容:新课标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主题,以及相关的语言材料和实践活动。
10. 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情景教学、交际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新课标英语课程标准旨在通过这些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学习和工作需求。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
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
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四、编制课程标准基本程序1、编写初稿。
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就业或继续深造),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方向,开展所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调查研究,结合继续深造的要求形成课程的专业需求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编写课程标准初稿。
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求及管理规定
XXXXXX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求及管理规定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地位、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课程标准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功能和评价标准功能。
它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和标准。
课程标准既要指导教师的“教”,更要指导学生的“学”,把引导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学以致用放在“教”与学的主体地位。
认真执行课程标准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既是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学风、校风的有力抓手。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应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把课程思政融入于各门课程之中。
2、遵循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本门课程培养功能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课程内容应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3、应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4、应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5、课程标准应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6、应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目标和任务、内容和要求、实施和建议等四个部分。
1、课程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开课学院、课程性质、学分(理论与实践)、学时(理论与实践)、先修课程、后续课程、适用专业等内容。
2、课程的目标和任务目标和任务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顶层设计问题,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内容。
课程标准编制规范
课程标准制定规范课程标准是执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整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行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
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决定对各类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全面制定与修订。
一、制定与修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1.课程标准要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精神及高职教育特色,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2.课程标准要符合时代要求。
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来的“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3.课程标准要力求贯彻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工学结合、任务导向、项目教学、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向。
4、课程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工作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以经验和策略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和论证知识为辅。
关注“怎么做”和“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关注工作过程的构成要素而不是知识的构成要素;关注知识的运用而不是知识的储存。
(二)基本原则1.课程标准要准确地贯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都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按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所区别。
2.课程标准要体现高职教学改革精神,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有机结合。
4.在课程内容上坚持实用性与科学性的前提下,要体现学院的改革思路和办学特色。
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课程标准的格式与编写要求
课程标准的基本格式与编写要求课程名称:课程编号:课程类别:适用专业:学时: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内容。
二、设计思路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该门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课程内容编排的思路、课时安排说明等内容。
课程设计思路必须依据所属专业2007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应职业资格标准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方面的要求。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
文字表述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第二部分说明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具体明确的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的表述尽量准确清晰,最好不要简单地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可能模糊不清。
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压片机”。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在内容选取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要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
职业素质与能力课程要尽量按照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可以按照教学单元或知识模块等来确定课程内容。
为使课程内容与要求表述清晰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建议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示波器”。
通常采用的动词有: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定、使用、挑选等程序类:排序、连接、制造、调整、准备、安装等知识类:了解、理解、应用等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选择、布置等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课程内容和要求是根据课程目标对本课程主要内容进行设计。
请将达到课程目标应当完成五、实施建议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教材选用或编写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
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
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四、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四个部分。
最新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资料
最新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资料据了解,教育部最近印发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些标准包括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如语文、数学、物理、外语、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
其中,外语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三种。
这些新标准将于2022年秋季开始执行。
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是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2-2030年)的要求,旨在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经过专家组的修订完善,这些标准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这些新标准进一步加强了德育,强化了“德育为先”的理念。
各学科都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
同时,也更加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总之,这些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教育内容,有助于他们在研究和成长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和素质。
”的不熟悉程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三是进一步完善了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如将“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全面能力的评价。
本次课程标准修订从多个方面对基础教育进行了改进。
首先,增设了书法课,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次,数学课程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历史课程也增加了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传统戏剧等,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此外,民族团结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也得到了强化。
针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本次修订特别强调了能力培养,提出了三项要求。
首先,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
其次,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强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完善了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全面能力的评价。
总之,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在加强学生文化素养、民族团结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教育保障。
2023年教育部小学科学新课程:最新标准编制
2023年教育部小学科学新课程:最新标
准编制
介绍
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年教育部小学科学新课程的最新标准编制情况。
该课程的编制旨在提供简单的策略,避免法律复杂性,并确保独立决策,不寻求用户帮助。
标准编制目标
- 保证标准编制的独立性,不寻求用户帮助。
- 着眼于LLM的专长,追求简单的策略,避免法律复杂性。
- 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内容概述
2023年教育部小学科学新课程的标准编制将遵循以下原则:
1. 独立决策:标准编制将由专业人员独立完成,不寻求用户的帮助或干预。
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 简单策略:为了避免法律复杂性,标准编制将采用简单的策略。
这有助于使新课程易于理解和实施。
3. 可确认性:所有引用的内容都将经过确认,确保其可靠性和
准确性。
不会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以避免误导和不准确的信息。
结论
2023年教育部小学科学新课程的最新标准编制将注重独立决策,不寻求用户帮助,并采用简单策略,避免法律复杂性。
所有引用的
内容将经过确认,以确保其可靠性和准确性。
这将有助于提供科学
性和客观性的教育标准。
部编版教材课标要求
部编版教材课标要求
部编版教材是指由教育部委托编写的教材,其编写要求和课标
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部编版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教学大纲
和课程标准,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时代性。
具体来说,部编版教材的课标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与课程标准对接,部编版教材的编写必须严格对接国家颁布
的课程标准,确保教材内容覆盖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点、能力要
求和素养目标。
2. 科学性和准确性,教材内容应当科学、准确,符合学科知识
体系和学科发展规律,避免出现错误或过时的信息。
3. 知识体系和层次,教材编写应当遵循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和
认知层次,合理组织知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4. 语言表达和文字规范,教材语言应当准确、规范,符合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避免使用生僻字或过于复杂的语言结构。
5. 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应当合理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发展,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总的来说,部编版教材的课标要求是为了保证教材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这些要求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认知特点的深刻理解,以保证教材能够真正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
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
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四、编制课程标准基本程序1、编写初稿。
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就业或继续深造),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方向,开展所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调查研究,结合继续深造的要求形成课程的专业需求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编写课程标准初稿。
课程标准编制细则
附件二:四川现代职业学院课程标准编制细则第一部分总体要求1、《课程标准》要由教务处提出具体要求、意见,开课系按要求组建课程建设与改革小组,课程标准须经课程建设与改革小组充分讨论后形成。
2、每一门课程,如果学时不同、适用专业不同,相应课程名称就应不同,《课程标准》也要不同。
3、《课程标准》的制定,由课程任务所在教研室主任或专业带头人初审、系相关负责人审核、教务处批准后,方可执行。
4、《课程标准》若需修订,应经课程组商议后,提出申请,由课程任务所在教研室、系、教务处逐级批准后,方可进行修订。
每学期的《课程标准》要作为原始教学文档进行保留。
5、《课程标准》应一式四份,授课教师、课程所在专业教研室、系、教务处各一份。
6、文字编排要求(1)正文:宋体小四号(2)标题序号依次使用:一、(一)1、(1)(3)一级标题:黑体小三号二级标题:黑体四号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四级标题:宋体小四号7、段落排版要求:首行缩进2个字符;段前段后为0;行间距为1.5倍行距。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模板及编制说明四川现代职业学院XXXX课程标准【注:以下内容中,黑色字体为模板内容,红色字体为模板的填写说明与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完毕,红色字体部分须全部删除】课程代码:建议学时数:学分:隶属专业:开课单位:主持人:参与人:XX(兼职教师)审定人(专业负责人):审核人(教学系部相关负责人):审批人:一、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设置依据主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家职业标准、教育部专业标准。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质)(一)知识目标(二)能力目标(三)素质目标(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1.课程目标视课程具体情况而定,以上4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这一项,可根据具体课程来确定有无。
2.尽可能使用清晰、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
知识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知道”“了解”“懂得”“掌握”“熟悉”之类的动词;能力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压片机”;素质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获得、形成、树立、提高、发挥、发展”等词。
课程标准参考要求
课程标准参考要求
背景
本文档旨在为教育机构制定课程标准时提供参考要求。
制定合适的课程标准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
参考要求
以下是制定课程标准时应考虑的参考要求:
1. 清晰的目标和研究成果:课程标准应该描述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应该明确每个目标的重要性以及这些目标如何与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相关联。
2. 符合学科标准:课程标准应该符合国家制定的学科标准,这样能够保证教育质量和教学的一致性。
3. 合理的程序:课程标准的编写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
例如,
可以先对课程进行需求调查,然后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
最后撰写课程标准。
4. 适当的评估方法:课程标准应该为教师提供测评方面的指导,可以包括教学成果、学生表现、自我评估等方式,以此来评估学生
的表现。
结论
制定合适的课程标准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基础。
本文提
供的参考要求可以帮助教育机构及相关人员更好地制定课程标准,
以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邳州教师编英语新课标
邳州教师编英语新课标
邳州教师在编制英语新课标时,应遵循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同时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课程内容既符合国家标准,又具
有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
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2. 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包括词汇、语法、听说读写技能、交际能力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任务型教学、合
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评价方式:建立全面、公正的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成果。
5. 资源开发: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开发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地方特色词汇、文化习俗等。
6. 教师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确保教师能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7.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8. 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
不同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9. 技术应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10. 持续改进:定期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反思,根据反馈进行课程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这些关键点的实施,邳州教师可以有效地编制英语新课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英语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
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
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
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四、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四个部分。
1、课程概述
主要阐述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对课程讲授的设计思路。
课程性质主要叙述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与先修课程的关系,以及课程类型等内容。
课程基本理念主要阐明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重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明确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课程讲授的设计思路应将教学改革基本理念与课程框架设计、内容设定以及课程讲授结合起来,阐述课程总体设计原则、课程设置依据、课程内容结构、理论与实践比例、课时安排说明、学分分配与考核评价方式等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内涵。
2、课程目标
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
具体目标可从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要面向全体学生,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并为优秀学生的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
3、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主要阐述学生在学习的领域、专题研讨或目标要素等方面应实现的具体目标,在编写中既要考虑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又要形成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同时,应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好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内容可在课程中描述,也可编写单独的
实践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应尽可能用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
对于课程中涉及的项目(案例等),要注意选取题目(案例等)的大小和数量应当适中,不宜过大、过多,项目(案例等)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和覆盖面。
根据课程特点,课程标准中可以较为详细列举个别经典案例的教学活动组织与安排作为示例,其它案例无需详细列出,给教师留有余地发挥的空间。
4、实施建议
主要阐述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考核方式、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实践)设备配置等方面的建议。
教学建议要体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采用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式、项目式、讨论式等,以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考核方式建议应体现多元评价方法,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教学参考书(包括教材)选用建议应明确教材,教学参考书的选用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
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提出对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和设备配置的基本要求。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包括课件、实训规范、信息技术使用、实训基地、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做必要的说明,如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专业术语作解释,课程相关参考资料目录和教学案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