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的重叠及相关因素研究_史亚祥
胃食管反流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症状重叠的研究
其中NERD占50%一70%。反复发作的烧心是GERD最典型的症状。以往的研究
已证实酸反流是引起烧心症状的重要原因。但NERD患者对PPI治疗的反应率 明显低于EE患者。一些学者推测可能是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NERD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可能存在涉及不同发病机制的多个亚型。根据24小时食道 DH监测,具有烧心症状的患者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①酸暴露时间异常的
NERD患者;②酸暴露时间『F常,但症状的产生与酸反流有一定相关性;③酸暴
露时间1E常,但症状的产生与酸反流无明显相关性。后两者按罗马lI诊断标准 可以归入“功能性烧心”范畴。一些流行病学资判显示GERD与FD、IBS这JL 种疾病之间存在症状的重叠,也有一些学者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疾病之间症状 可能出现转化。推测可能存在着发病机制的关联。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几种疾 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均存在消化道动力的异常和内脏敏感性增高,并且认为与精神 心理因素相关。但是否为GERD所共有还是其中某些亚型的特征仍不明确。所 以有必要了解GERD各个皿型与FD、IBS疾病症状的重叠情况,以及各个亚型 食道外症状,如咽喉部异物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咳嗽等情况,并了解这些 症状与FD、IBS症状的相关性。以了解疾病的本质,对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 要的意义。
占4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一11.39,p=0.0007)。EE组重叠消化不良症状者
占23.4%,与NERD pH(+)组重叠消化不良症状者占30.59%相比,差异无显
二.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从2004年8月至2006年3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珍的具有烧心 (指胃部或下胸骨后烧灼样感觉向啁部或颈部上升)或/和反酸等反流症状的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须以烧心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3个月,
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由此 可 以 看 出 , I BS的 患 病 率 呈 逐 渐 增 高 的 趋
势 , 其中 2 5 以 上 的 患 者 为此 而 就 诊 , 生 存 质 量 受 到 不 同程度 的影 响 , 并 且 每年花 费 巨额 的医疗 费用 。
因和发 病机 制方 面 一 些 研究 新 进 展 , 希 望 能 对 临 床
一
明, 亚非 地 区 I BS的 患 病 率 较 以 往 增 高 。
1 . 2 中 国流 行 现 状 2 0 0 0年 , 潘 国 宗 等 首 次 运 用 国 际标 准 对 我 国 北 京 地 区 的 人 群 进 行 了 I BS 的 患
2 病 因 和 发 病 机 制
1 流 行 病 学 现 状 1 . 1 全球 流行 现状 从 全 球 各 地 研 究 的 报 道 数 据 来看 , I BS是 一 种 世 界 范 围 内 的 多 发 病 , 全 世 界 范 围 内的 患 病 率 差 别 比 较 大 , 总体 患 病 率 为 1 0 ~
进展作一综述 。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流行病学
病 因和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 : R5 7 4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7 5 8 5 ( 2 0 1 5 ) 1 8 — 2 4 4 8 — 0 3
肠 易激 综 合征 ( I r r i t a b l e b o we l s y n d r o me , I B S) 是 一 种 以慢 性 或 反 复 发 作 的腹 部 疼 痛 或 不 适 并 且 伴
有 排 便 习惯 改 变 的 疾 病 , 在 形 态 学 和 生 化 检 查 方 面
1 . 3 亚洲 现状
在 亚洲 国家 , 却 未 发 现 如 西 方 国 家
2022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全文)
2022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全文)近期,《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2022》(以下简称《2022共识》)于“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食管反流病学分会2022年年会暨第七届华夏胃食管反流多学科论坛暨第十三届汪忠镐医学论坛-国际胃食管气道反流高峰论坛”线上会议期间正式发布,时隔3年,《2022共识》对第一版《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以下简称《2019共识》)内容进行了更新。
《2022共识》凝结了胃食管反流病学相关11个学科的60位国内专家的智慧结晶,结合了当前我国GERD多学科发展现状以及《2019共识》以来GERD的大量临床和研究进展,针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10个部分进行阐述,内容全面、详细、实用。
本文将针对《2022共识》的更新要点进行梳理。
新增6个相关概念了解和掌握 GERD 相关概念是认识和诊治GERD的基础。
《2022共识》新增了以下6个概念。
o反流高敏感性(RH):内镜检查缺乏反流证据的患者在没有食管酸暴露异常增加的情况下,由生理范围内的胃食管反流引起的食管症状(烧心或胸痛等)。
o功能性烧心(FH):无病理性酸暴露且症状关联概率(SAP)阴性的患者。
o非酸反流:pH为4~7的弱酸和pH>7的弱碱反流。
o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通常被称为“胆汁反流”,是指包括胆汁在内的十二指肠内容物通过胃再反流进入食管的病理生理实体。
o夜间胃食管反流(nGER)o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指双倍PPI治疗8周时症状仍反应不足或无效,或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仍持续存在的GERD。
细化发病机制《2022共识》强调整个反流链条各个环节及全身因素在GER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这部分相较于《2019共识》具体有以下5点区别:1)把中枢因素更加细化,分为中枢致敏、过度警觉和焦虑/抑郁。
2)增加唾液分泌减少因素。
3)增加反流高度因素。
4)增加腹腔压力增高、胸腔压力降低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关系的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关系的研究发表时间:2012-10-09T09:00:38.5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钟志任叶锋明[导读] 探讨功能性胃肠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发生率及焦虑、抑郁障碍的关系。
钟志任叶锋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人民医院内科广东连平 517100)【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胃肠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发生率及焦虑、抑郁障碍的关系。
方法对60例FGIDS患者在性别、年龄、FD症状、IBS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发病年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高峰为青年、中年。
②重叠症状,FD组与IBS组、IBS组与重叠组的FD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FD组与重叠组中FD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FD组与IBS组、FD组与重叠组的IBS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IBS 组与重叠组中IBS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③三组之间焦虑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FD组与IBS组中抑郁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IBS组与重叠组、FD组与重叠组的抑郁状态评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 FD、IBS患者容易发生症状重叠,重叠症状越多,焦虑、抑郁状态越明显。
【关健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重叠【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070-02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FGIDs),发病率很高,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20%-50%[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近年来在国内外均引起广泛关注。
影响胃食管反流病复发的饮食相关因素分析
不久 后 复 发 。其 病 因众 多 , 发 病机制复 杂 , 即使 是饮 食 因 素 与 G R 的关 系 也是 ED 错综复杂 , 目前 已有 学 者研 究 了 G R 与 酸 性 食 E D
品、 辛辣食物、 高脂食物、 甜食 、 巧克力 、 薄荷、 纤维
素、 食盐 、 软饮 料 、 啡 、 、 、 咖 茶 酒 睡前 进 食 、 餐时 问 进 系 , 仍 未 有 统 一 结 论 , 深 入 研 究 饮 食 因 素 与 但 故 GR E D复发 的 相 关 性 , 将 对 通 过 调 整 饮 食 预 防 必
管反流病复发的相关饮食因素进行分析 , 以期提出
干预措施 。 1 对象 与方法
常进食油腻食物 、 常饮浓茶、 饮酒患者复发率较高, 与无此类习惯者相 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均 <
0O ) .1 。常饮 咖啡者 复发率低于不常饮咖啡者 , 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0 76 。食盐量偏多者复 P= .5 ) 发率高于食盐量正常者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11 研 究对 象 .
对 20 08年 1月 至 20 09年 5月在
我 院消化 内科 就 医 的患者 采用 随机 抽 样 , 用反 流 采
性疾病问卷表 ( D ) R Q 方式 由经培训 的消化科 医师 0 55 , .2 ) 常食用 甜食 者复发 率高于无此 饮食习惯 进行抽样调查。共调查 10 例 , 4 0 就诊人群应答率为 者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0 84 。 P= . 1 ) 9% , 8 应答者调查表回收率为 9 %。G R 9 E D初筛诊 22 G R . E D复发 的单 因素 Lg t oii 归分 析 经单 sc回 断患者 16例 , 2 根据 症 状 的 出现 频率 和症 状 的程 度 因素 Lg t o ii sc回归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的因素包 评分总积分 > 2 1 分初筛诊断为 G R 。症状发作频 括 : ED 经常进食过饱、 进餐时问不规律者 、 睡前进食、 进 率计分 : 以烧心 、 胸骨后疼痛 、 反酸和反 胃四种为统 计症状 , 症状 为 0分 , 状 出 现 频 率 <1天/ 、 无 症 周 l
胃食管反流病不同证型合并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动力和激素异常 等 。多项研 究表 明 , E D患者比一般 人 的情况进行 观察 研究 ,以期找 出其 中规律 ,现报 告结果如 GR
群 更 易 出现 IS 而 I S患 者 罹 患 G R B, B E D的 风 险 明显 高 于 非 下 。
IS B 患者 。我 国 G R E D和 IS患病率虽然低 于欧美国家 , B 但 1 资料 与 方 法
文 章编 号 17 — 9 X( 0 1 0 一 0 0 0 6 2 3 7 2 1 )3 o 3 — 2
胃食管反 流病 ( E D 和肠 易激综合 征(B ) G R ) I S 虽然 临床 患病率呈逐 渐上 升趋势 , 已成为影 响人 群 , 并 特别 是城市人
表现 不同 , 有 着相 似的发病 机制 , 精 神心理 因素 、 却 如 胃肠 口生 活 质 量 的重 要 因 素 。 笔 者 对 G R E D不 同 证 型合 并 IS B
差 异 有 非 常显 著 性 意 义 , E D 气滞 型 患者 合 并 I S者 5 G R B 7例 (09 , 5. %) 显著 高 于气 虚 型 和 气逆 型 。结论 : 胃食 管 反 流 病 不
同 中 医证 型 合 并 肠 易激 综合 征 具 有 一 定的 特 异 性 关 键 词 胃食 管反 流病 肠 易激 综合 征 证 型 中 图分 类 号 R5 39 4 7 .0 文 献标 识 码 A
通 闭之 功 益 肾 化 瘀 通 闭 汤 能 明 显 缓 解 B H 的临 床 症 状 ,显 著 改 P
肾三脏 来维 持 。5 0岁 以上 的 老年 人处 于 正气 渐 衰 的时期 。 素 《
问・ 上古 天 真 论 》 : 丈 夫 … …J J. 癸 竭 , 少 , 日 “ kk 天 精 肾脏 衰 , 形
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症研究进展
病¨ ’ 。该 重叠 症 很 大 程 度 降 低 了患 者 的 生 活 质 量
且 预后也 不 理想 。近 年来 , 国外 对 G E R D和 I B S重 叠 症 的研究 较 多 , 但 国 内对该 重叠 症 的研 究 相对 而 言较
体 化和 焦虑 ) 与 I B S和 N E R D均呈正相 关 , 但与 E E
・
综述与进 展 ・
J M e d R e s , J u n 2 0 1 7 , V o 1 . 4 6 N o . 6
胃食 管 反流 病 与肠 易激 综 合 征 重 叠 症 研 究进 展
陈 阳 肖茹 萍 袁 媛 卜 平
摘 要 胃食 管 反 流病 ( G E R D) 与肠易激综合 征重叠症 ( I B S ) 在 普 通人 群 中 皆 具 有 较 高 的发 生 率 , I B S症 状 在 G E R D患者 中 是普遍 的, G E R D症 状 在 I B S患 者 中 也并 不 少 见 , 可能是有共 同的危险因素 、 病 理 生 理 学 机 制 和 遗 传 易 感 性 有 关 。 本 文 就 流 行 病
或腹 部不 适伴 排便 频 率 或 粪便 性 状 改 变 为特 征 的功
能性 肠病 , 通 常将 I B S分类 成 腹 泻 型 ( I B S—D) 、 便 秘 型( I B S— C) 和 腹泻便 秘 交 替 型 3型 。两 者 都是 胃肠 道疾 病 的多 发 病 , 现 已经 报 道 出 这 两 者 经 常 重 叠 发
却 无相关 性 。
三、 发 病 机 制
少 。除 了具 有 相 似 的 危 险 因素 和 发 病 机 制 外 , 针 对 G E R D不 同亚 型合 并 I B S的不 同 临 床 表 现 和 治 疗 方
胃食管反流病重叠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及胆汁酸在肠易激综合征与胃食管反流病重叠中的作用
综㊀㊀述细胞因子及胆汁酸在肠易激综合征与胃食管反流病重叠中的作用∗何㊀琴综述,彭云丽,周旭春ә审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重庆400016)㊀㊀摘㊀要:㊀肠易激综合征(I B S)与胃食管反流病(G E R D)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二者的高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在临床中,I B S与G E R D常常重叠发病,其中以I B S与非糜烂性反流病(N E R D)重叠更多见.目前二者重叠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因子的失平衡㊁内脏高敏感性及胆汁酸在二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均起着一定作用.现将I B S与G E R D在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㊀胃食管反流病;㊀细胞因子失平衡;㊀内脏高敏感性;㊀胆汁酸D O I:10.3969/j.i s s n.1673G4130.2018.17.025中图法分类号:R57文章编号:1673G4130(2018)17G2166G04文献标识码:A㊀㊀肠易激综合征(I B S)是一种通过目前常规临床检查方法尚未发现其形态学㊁代谢㊁神经方面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胃食管反流病(G E R D)的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胃灼热及反流,其可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 E R D).有研究显示近年来I B S与G E R D 的患病率较前有所上升.有文献报道全球I B S的患病率约为11.2%,其中欧洲和北美地区I B S的患病率约为10%~20%,亚洲地区I B S的患病率约为6.8%~33.3%[1].亚太地区G E R D的患病率约为18.7%~25.0%,其中N E R D的患病率约占反流性疾病的78%~93%[2].D E B O R T O L I等[3]调查发现G E R D患者中I B S的患病率为33%.另一项调查发现N E R D患者中I B S的患病率约为43.8%[4]. N AM等[5]研究发现在调整了心理应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混杂因素后,N E R D与I B S的患病率存在正相关性.近年来有研究认为,I B S的发病与内脏高敏感性㊁肠道黏膜屏障受损㊁免疫功能异常㊁肠道菌群改变㊁肠道动力改变㊁脑G肠轴互动异常及胆汁酸代谢异常有关[6].G E R D的发病与食管动力改变㊁内脏高敏感性㊁食管黏膜屏障异常㊁免疫功能异常㊁胃酸及胆汁酸反流等有关.二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均有免疫功能异常如细胞因子的失平衡㊁内脏高敏感性及胆汁酸的参与,提示二者的发病机制存在相似之处,这可能是二者常常同时存在的原因.现将I B S与G E R D在细胞因子的失平衡㊁内脏高敏感性及胆汁酸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㊀I B S和G E R D与细胞因子的关系1.1㊀白细胞介素G8(I LG8)㊀I LG8是一种重要的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趋化因子.物理㊁化学及生物因素可刺激肠上皮细胞分泌I LG8,从而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并释放炎症介质,导致肠道炎性反应的发生.有研究显示I B S各亚型患者的血清及肠黏膜中I LG8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而降低I B S患者血清中I LG8的水平,其腹痛㊁腹胀㊁腹泻等肠道症状可明显缓解[8].以上研究提示I LG8的表达增高可能与I B S肠道症状的产生有关.在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的G E R D小鼠模型中,盐酸和胆盐可通过诱导食管上皮细胞分泌I LG8,继而趋化T淋巴细胞及聚集中性粒细胞,促进食管上皮细胞发生炎性反应[9].K I M等[10]研究发现G E R D患者食管黏膜中I LG8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I LG8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反流症状有关.而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G E R D患者食管黏膜中I LG8的表达水平较前有下降.由此可见,I LG8的表达升高参与了G E R D 的发生及发展过程.1.2㊀I LG6与I LG1β㊀I LG6主要由巨噬细胞㊁T淋巴细胞㊁B淋巴细胞等产生.D A R K O H等[11]研究显示I B S患者血浆及肠黏膜中I LG6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另一项研究发现I B S患者血浆中的I LG6可引起大鼠肠黏膜下和肌间的神经元电活动增加[12].肠黏膜感觉神经末梢的电活动增加可导致内脏高敏感性的形成,继而参与I B S肠道症状的产生.而降低I B S患者血清中I LG6的水平可明显缓解其肠道症状[13].由此可见,I LG6的升高可能参与了I B S的病理生理过程.I LG1β是I LG1的亚型.有研究发现I LG1β参与了结肠高敏感性的产生[14].I LG1β可抑制N a+GK+GA T P酶的活性,影响肠道对水㊁钠的重吸收,继而引起6612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9月第39卷第17期㊀I n t J L a bM e d,S e p t e m b e r2018,V o l.39,N o.17∗基金项目: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学科研课题(2016M S X M002).ә㊀通信作者,EGm a i l:c h q x c h z h@163.c o m.㊀㊀本文引用格式:何琴,彭云丽,周旭春.细胞因子及胆汁酸在肠易激综合征与胃食管反流病重叠中的作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7):2166G2169.腹泻.一项研究发现在I B S患者血浆及肠黏膜中I LG1β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1].因此,I B S患者腹痛及腹泻症状的产生可能与I LG1β的表达升高有关.在猫反流性食管炎模型中,盐酸可诱导食管上皮细胞产生血小板活化因子及I LG1β,血小板活化因子再扩散到食管环形肌层诱导产生I LG6,从而激活食管环形肌中的还原型辅酶Ⅱ(N A D P H)氧化酶产生过氧化氢,诱导产生I LG1β.而产生的I LG1β又可诱导食管环形肌产生更多的血小板活化因子,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食管黏膜的损伤[15].G A R G U S等[16]研究结果显示盐酸可刺激体外培养的食管肌成纤维细胞分泌I LG6及I LG1β.由此可见,I LG6及I LG1β均参与了I B S和G E R D 的发病过程,这可能是G E R D常常合并I B S的原因之一.1.3㊀I LG17㊀I LG17可通过激活N FGκB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诱导多种炎症介质的产生,参与炎性反应.I LG17A是I LG17的重要亚型.有研究发现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 IGI B S)患者的外周血中I LG17A的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并且与患者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有关[16].因此,I LG17A的表达升高可能参与了I B S的发生发展过程.在N E R D大鼠模型中发现,大鼠血清中I LG17的表达升高与大鼠食管黏膜下水肿㊁中性粒细胞浸润㊁基底细胞增生及肌层损伤有关;治疗后大鼠食管黏膜的炎性反应较前好转,其血清中I LG17的水平也恢复至基线值[18].由此可见,I LG17可能参与了N E R D食管黏膜炎症的发生发展.1.4㊀干扰素(I F N)Gγ㊀I F NGγ是一种主要由N K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其可激活单核G巨噬细胞分泌I LG1㊁I LG6㊁I LG8及肿瘤坏死因子(T N F)Gα,在促进肠黏膜炎性反应过程中和I LG17起协同作用.I F NGγ还可促进组胺表达增多,引起局部血管扩张㊁通透性增加,肠道平滑肌收缩,诱发腹泻.有研究显示在I B S患者的外周血中发现I F NGγ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且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17].由此可见,I F NGγ可能在I B S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在G E R D中,有研究显示I F NGγ可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及酪氨酸激酶/转录因子信号通路,上调食管上皮细胞核内的I LG33的表达,诱导产生LG6㊁I LG8[19],参与G E R D的发生及发展过程.1.5㊀I LG4与I LG10㊀I LG4和I LG10由T h2细胞产生,二者可抑制T h1细胞增殖分化及抗原刺激反应,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在机体内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一项研究发现P IGI B S大鼠模型的结肠黏膜中I LG4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I LG1β及I LG17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0].由此可见,在I B 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抗炎细胞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失平衡.在N E R D大鼠模型中发现抗炎细胞因子I LG10的表达下降,促炎细胞因子I LG17的表达升高;而治疗后大鼠食管黏膜炎症较前好转,I LG10和I LG17的水平也恢复至基线值[18],提示在N E R D中同样存在着细胞因子的失平衡.I B S和G E R D中I LG1β㊁I LG6㊁I LG8㊁I LG17的表达升高,I LG4和I LG10的表达降低,提示I B S和G E R D 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均存在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失平衡,这可能是二者高重叠发病的基础之一.2㊀I B S和G E R D与内脏高敏感性的关系㊀㊀内脏高敏感性是指内脏对物理㊁化学等刺激的感知阈值下降,一些轻微的物理㊁化学和生物性刺激即可引起患者的不适感.肠道受损时肠黏膜中的肥大细胞㊁中性粒细胞等可释放大量炎症介质作用于肠黏膜感觉神经末梢,进而增加肠道的敏感性.致敏后的肠道存在局部反射异常,临床症状可表现为腹痛和腹泻.I B S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与中枢和外周致敏有关.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瞬时感受器电位(T R P)通道如T R P V1㊁T R P A1参与了内脏高敏感性的发生. Z H O U等[21]研究发现腹泻型I B S患者结肠黏膜中T R P V1的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升高;降低的m i RG199可通过上调T R P V1的表达来增加I B S患者的内脏痛.由此可见,I B S的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与T R P V1的表达升高有关.近年来研究认为蛋白激酶受体2(P A RG2)也与内脏高敏感性密切相关.HU等[22]研究发现P IGI B S小鼠结肠黏膜中P A RG2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降低P IGI B S小鼠结肠黏膜中P A RG2的表达,小鼠腹壁撤回反应评分较前降低,大便次数较前减少,提示P A RG2的表达升高可能与I B S内脏高敏感的形成密切相关.反流的胃酸可刺激食管黏膜中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㊁5G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继而降低食管黏膜T RGP V1的信号转导阈值,引起食管敏感性增高.组胺㊁5G羟色胺等炎症介质还可刺激食管黏膜的感觉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神经活性物质如P物质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谷氨酰胺等,参与食管高敏感性的形成.有研究发现G E R D患者食管黏膜中T R P V1m R N A和P A RG2m R N 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患者的食管反流症状有关[10],提示T R P V1和P A RG2可能参与了G E R D食管症状的产生.T R P V1及P A RG2均参与了I B S和G E R 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这是否I B S与G E R D高重叠发病的原因之一,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3㊀㊀I B S和G E R D与胆汁酸的关系㊀㊀胆汁酸是体内胆固醇代谢的最终产物,在小肠中可乳化脂肪㊁促进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和吸7612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9月第39卷第17期㊀I n t J L a bM e d,S e p t e m b e r2018,V o l.39,N o.17收.回肠末端的肠上皮细胞可通过胆汁酸转运体重吸收约95%的胆汁酸.肠上皮细胞内的胆汁酸可激活法尼酯X受体,增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 G FG19)的合成.F G FG19在门脉循环中可下调肝细胞内胆汁酸的合成,因此回肠末端肠上皮细胞内F G FG19的合成障碍或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遗传变异,可导致结肠内胆汁酸量增加,继而:(1)刺激结肠内分泌细胞分泌5G羟色胺,激活胆汁酸G蛋白偶联受体1; (2)加快结肠转运导致结肠蠕动加快;(3)增加内脏敏感性;(4)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㊁肠黏膜通透性或氯离子分泌,导致肠液分泌增加.而胆汁酸G蛋白偶联受体1与腹泻型I B S患者的结肠转运密切相关[23].部分腹泻型I B S患者存在胆汁酸的合成和分泌增加㊁吸收障碍,导致粪便中胆汁酸的含量增加,继而加快结肠转运时间,影响I B S患者的排便习惯[24G25].而使用考来烯胺降低肠道内胆汁酸含量后,腹泻型I B S患者结肠转运时间较前有所减慢,腹泻症状较前有好转[26].由此可见,胆汁酸代谢异常参与了I B S的发病过程.G E R D患者常常伴有胆汁酸反流,反流的胆汁酸可破坏食管上皮的紧密连接,引起食管上皮细胞间隙增宽,破坏食管黏膜的机械屏障.刘贝妮等[27]发现电镜下N E R D患者食管上皮细胞间隙明显增宽,且增宽的细胞间隙与患者症状积分呈正相关.由此推测胆汁酸可能在N E R D的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I B S和G E R D还存在其他相似的发病机制,如都有动力紊乱及胃肠肽激素代谢异常,且二者常常伴有焦虑㊁抑郁状态.但二者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的发病机制,如在I B 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脑G肠轴互动异常及肠道菌群紊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G E R D 中,胃酸反流及胆汁酸反流发挥着重要作用.4㊀小㊀㊀结㊀㊀I B S与G E R D发病机制存在相似性,如抗炎细胞因子及促炎细胞因子的失平衡㊁内脏高敏感性㊁动力紊乱㊁胆汁酸代谢或分布异常等,可能是二者高重叠发病率的原因之一.I B S与G E R D相似的发病机制提示二者可能存在相关性.那么I B S与G E R D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㊁不同部位的表现形式,还是有相似的发病机制的两种疾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GW E EK A,G H O S HA L U C,C H E N M.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 s y n d r o m e i n A s i a:p a t h o g e n e s i s,n a t u r a l h i s t o r y,e p i d e m iGo l o g y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J].J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H e p a t o l,2018,33(1):99G110.[2]F O C K K M,T A L L E Y N,G O H K L,e ta l.A s i aGP a c i f i cc o n s e n s u so n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o f g a s t r oGo e s o p h a g e a l r eGf l u xd i s e a s e:a nu p d a t e f o c u s i ng o nr e f r a c t o r y r e f l u xd i sGe a s e a n db a r r e t tᶄs o e s o p h a g u s[J].G u t,2016,65(9):1402G1415.[3]D EB O R T O L IN,F R A Z Z O N IL,S A V A R I N OEV,e t a l.F u n c t i o n a lh e a r t b u r no v e r l a p s w i t h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s y nGd r o m em o r eo f t e nt h a n G E R D[J].A m 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6,111(12):1711G1717.[4]L E ES W,C HA N GCS,L I E N H C,e t a l.I m p a c t o f o v e rGl a p p i n g f u n c t i o n a l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d i s o r d e r so nt h e p r e sGe n t a t i o n a n d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e r o s i v e e s o p hGa g i t i s a n dn o n e r o s i v e r e f l u xd i s e a s e[J].M e dP r i n cP r a c t,2015,24(5):491G495.[5]N AM S Y,R Y U K H,P A R K BJ.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 s y nGd r o m e i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g a s t r o e s o p h a g e a lr e f l u xs y m pGt o mb u t n o t e r o s i v ee s o p h a g i t i s[J].JN e u r o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M o t i l,2013,19(4):521G531.[6]D r o s s m a nD A,T a c kJ,F o r dA C,e t a l.N e u r o m o d u l a t o r s f o r f u n c t i o n a l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d i s o r d e r s(d i s o r d e r s o f g u tGb r a i n i n t e r a c t i o n):a r o m e f o u n d a t i o nw o r k i n g t e a mr e p o r t[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18,154(4):1140G1171.[7]S E Y E D M I R Z A E ES,HA Y A T B A K H S H M M,A HMAGD IB,e ta l.S e r u mi m m u n eb i o m a r k e r s i n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 s y n d r o m e[J].C l i n R e s H e p a t o l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6,40(5):631G637.[8]史盛梅,古巧燕,孟存英,等.黛力新加安肠宁腑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 LG8及T N FGα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1):34G36.[9]S O U Z A R F,HU O X,M I T T A L V,e t a l.G a s t r o e s o p h aGg e a l r e f l u x m i g h tc a u s ee s o p h a g i t i st h r o u g hac y t o k i n eGm e d i a t e dm e c h a n i s mr a t h e rt h a nc a u s t i ca c i di n j u r y[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09,137(5):1776G1784.[10]K I MJ J,K I M N,C H O IYJ,e t a l.I n c r e a s e dT R P V1a n d P A R2m R N Ae x p r e s s i o nl e v e l sa r ea s s o c i a t e do n l y w i t h t h e e s o p h a g e a l r e f l u x s y m p t o m s,b u t n o tw i t h t h e e x t r a eGs o p h a g e a l r e f l u xs y m p t o m s[J].M e d i c i n e(B a l t i m o r e),2016,95(32):4387.[11]D A R K O H C,C OM E R L,Z E WD I E G,e t a l.C h e m o t a c t i c c h e m o k i n e s a r e i m p o r t a n t i n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o f 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 s y n d r o m e[J].P L o SO n e,2014,9(3):e93144.[12]OᶄMA L L E Y D,B U C K L E Y M M,M C K E R N A N D P,e t a l.S o l u b l em e d i a t o r s i n p l a s m a f r o mi r r i t a b l eb o w e l s y nGd r o m e p a t i e n t se xc i t er a ts u b m u c o s a ln e u r o n s[J].B r a i nB e h a v I m m u n,2015(44):57G67.[13]李超,崔立红,贺星,等.布拉酵母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及机制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8):75G78.[14]N O Z U T,K UM E IS,M I Y A G I S H IS,e ta l.C o l o r e c t a ld i s te n t i o n i n d u c e s a c u t ea n dd e l a y e dv i s c e r a l h y p e r s e n s iGt i v i t y:r o l e o f p e r i p h e r a l c o r t i c o t r o p i nGr e l e a s i n g f a c t o r a n di n t e r l e u k i nG1i nr a t s[J].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5,50(12):1153G1161.[15]C H E N G L,C A O W,F I O C C H IC,e t a l.H C lGi n d u c e d i nGf l a m m a t o r y m e d i a t o r si nc a te s o p h a g e a lm u c o s aa n di nGf l a m m a t o r y m e d i a t o r s i ne s o p h a g e a l c i r c u l a rm u s c l e i na n i nv i t r om o d e l o f e s o p h a g i t i s[J].A mJP h y s i o lG a s t r o i n tGe s tL i v e rP h y s i o l,2006,290(6):1307G1317.8612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9月第39卷第17期㊀I n t J L a bM e d,S e p t e m b e r2018,V o l.39,N o.17[16]G A R G U S M ,N I U C ,V A L L O N EJG ,e ta l .H u m a ne Gs o p h a g e a lm y o f i b r o b l a s t ss e c r e t e p r o i n f l a m m a t o r y c y t o Gk i n e s i nr e s p o n s e t oa c i da n dT o l l Gl i k e r e c e p t o r 4l i ga n d s [J ].A mJP h y s i o lG a s t r o i n t e s tL i v e rP h ys i o l ,2015,308(11):904G923.[17]代迎欢,蓝程,刘丹,等.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和细胞因子的表达[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7,38(2):260G266.[18]Z A Y A C H K I V S K A O ,HA V R Y L U K O ,H R Y C E V Y C HN ,e t a l .C y t o p r o t e c t i v e e f f e c t s o fH y d r o g e n s u l f i d e i nn o Gv e l r a tm o d e l so fn o n Ge r o s i v ee s o p h a gi t i s [J ].P L o SO n e ,2014,9(10):e 110688.[19]S HA NJ ,O S H I MA T ,WU L ,e t a l .I n t e r f e r o nγGI n d u c e dn u c l e a r i n t e r l e u k i n G33p o t e n t i a t e s t h e r e l e a s e o f e s o p h a g e Ga l e p i t h e l i a ld e r i v e dc yt o k i n e s [J ].P L o S O n e ,2016,11(3):e 0151701.[20]WA N GFY ,S U M ,Z H E N G Y Q ,e t a l .H e r b a l p r e s c r i p Gt i o nC h a n g ᶄa n Ⅱr e pa i r s i n t e s t i n a lm u c o s a lb a r r i e r i n r a t s w i t h p o s t Gi n f l a m m a t i o n 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 s yn d r o m e [J ].A c t a P h a r m a c o l S i n ,2015,36(6):708G715.[21]Z H O U Q ,Y A N G L ,L A R S O N S ,e ta l .D e c r e a s e d m i R G199a u g m e n t sv i s c e r a l p a i n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I B St h r o u gh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u p r e g u l a t i o no fT R P V 1[J ].G u t ,2016,65(5):797G805.[22]HU X ,Z HA N G X ,HA NB ,e t a l .T h e i n h i b i t o r y ef f e c t o f t o ng x i e y a o f a n g o n r a t sw i th p o s ti n f e c t i o u s i r r i t a b l e b o w Ge ls y n d r o m et h r o u g h r e g u l a t i n g c o l o n i c p a r G2r e c e pt o r [J ].B M CC o m pl e m e n tA l t e r n M e d ,2013(13):246.[23]C AM I L L E R IM.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u n d e r p i n n i n gso f 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 s y n d r o m e :n e u r o h o r m o n a lm e c h a n i s m s [J ].JP h y s i Go l ,2014,592(14):2967G2980.[24]S L A T T E R YSA ,N I A ZO ,A Z I ZQ ,e t a l .S ys t e m a t i c r e Gv i e w w i t h m e t a Ga n a l ys i s :t h e p r e v a l e n c eo fb i l ea c i d m a l Ga b s o r p t i o n i n t h e 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 s yn d r o m ew i t hd i a r r h o e a [J ].A l i m e n tP h a r m a c o lT h e r ,2015,42(1):3G11.[25]B A J O R A ,T O R N B L OM H ,R U D L I N G M ,e ta l .I n Gc r e a s e dc o l o n i cb i l ea c i de x po s u r e :ar e l e v a n tf a c t o rf o r s y m p t o m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i n I B S [J ].G u t ,2015,64(1):84G92.[26]W E D L A K EL ,A ᶄH E R N R ,R U S S E L L D ,e t a l .S ys t e m Ga t i c r e v i e w :t h e p r e v a l e n c eo f i d i o p a t h i cb i l ea c i d m a l a b Gs o r p t i o na sd i a g n o s e db y S e H C A T s c a n n i n g i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d i a r r h o e a Gp r e d o m i n a n t i r r i t a b l e b o w e l s yn d r o m e [J ].A l i m e n tP h a r m a c o lT h e r ,2009,30(7):707G717.[27]刘贝妮,姚树坤,张艳丽,等.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食管阻抗基线与酸暴露㊁上皮细胞间隙的相关研究[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5,36(3):204G207.(收稿日期:2018G01G14㊀修回日期:2018G04G28) 综㊀㊀述V A P (+)在心血管剩留风险相关血脂异常药物选择上的应用∗梁纯子1,2,3,朱㊀满1,2,3综述,涂建成1,2,3ә审校(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检验科;2.检验系;3.基因诊断中心,武汉430000)㊀㊀摘㊀要:㊀心血管剩留风险是指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 L GC )水平通过他汀类药物治疗干预达标后,部分患者仍然面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剩留风险与一系列致动脉粥样硬化(A S )的脂质紊乱密切相关,通常以高三酰甘油(T G )成分的脂蛋白(T R L s )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高T G 血症㊁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 L GC )水平㊁高脂蛋白残粒(R L P )和高小而密L D L 颗粒(s d GL D L GP )水平等.但是,传统的临床实验室血脂项目大多无法直接检测出该型别的血脂异常,导致针对性地调脂用药缺少数据支持.美国V A P (+)血脂全套分析填补了这一空白,该检测方法通过垂直超速离心分离血浆脂蛋白,并使其连续与胆固醇试剂反应,获取每一组分的胆固醇含量㊁脂蛋白颗粒的型别和浓度.在了解患者剩留风险相关的血脂参数后,临床上有多种个性化的用药方案,包括贝特类㊁烟酸和胆固醇转移蛋白抑制剂等.已经有大量的临床试验发现这些药物单独或者与他汀类的联合使用与脑血管疾病(C V D )管理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利用V A P (+)检测剩留风险相关的脂质异常特点,再针对该风险的调脂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及应用的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心血管剩留风险;㊀心血管疾病;㊀动脉粥样硬化;㊀V A P (+);㊀临床用药D O I :10.3969/j.i s s n .1673G4130.2018.17.026中图法分类号:R 972文章编号:1673G4130(2018)17G2169G06文献标识码:A ㊀㊀在世界范围内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血管疾病(A S GC VD )以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9612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9月第39卷第17期㊀I n t J L a bM e d ,S e pt e m b e r 2018,V o l .39,N o .17∗基金项目: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413000061).ә㊀通信作者,E Gm a i l :j i a n c h e n gt u @w h u .e d u .c n .㊀㊀本文引用格式:梁纯子,朱满,涂建成.V A P (+)在心血管剩留风险相关血脂异常药物选择上的应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7):2169G2174.。
胃食管反流病及其亚型的临床资料分析重点
松弛和内脏高敏感性是NERD的主要发病机制[6]。在食管的 高敏感状态下,正常生理性酸反流可引起GERD的典型症状, 与本研究结果NERD患者反流症状较重相符。近年来, Barrett食管在无症状人群中的患病情况受到普遍关注。本研 究显示,40.32%的Barrett食管患者完全没有典型反流症状, RDQ评分<12分者占79.03%,提示多数Barrett食管患者症
reflux
disease in
Asia:a
review[J].
J Neurogastr。enter01 Motil,
20Ii,17(i):1
4-27.DOI:10.5056/jnm.2011.17.1.14.
与此同时,GERD食管外表现逐渐受到重视,但仍有部 分患者被长期误诊、误治[1…。本研究发现.GERD患者咽喉 不适、慢性咳嗽、口腔溃疡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GERD组,
001)。991份有效问卷中,GERD患者232例,男103例,女
129例,男女比例为l:1.2j,非GERD患者759例,男347例,女 412例,男女比例为1:1.19。GERD患者占消化内科门诊就
诊人数的23.4l%(232/991)。女性GERD患者占所有女性
患者的23.84%(129/541),男性GERD患者占所有男性患者
25(40.32)24(38.71)9(14.52)4(6.45)
内蓑瞿羹磬反134・c。.,s,s。cz。.10)73(54.48)z-(15.67,
总计
232 31(13.36)76(32.76)98(42.24)27(11.64)
万方数据
-——564・——
虫堡煎丝塞查!!!!生!旦复!!鲞箜!塑垦堕!』旦选!垒蠼!坠;!!!!y!!:!!!堕!:§
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重叠的临床研究
临床医学Every one is well 《人人健康》·37·2015年21期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均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多项研究表明两种疾病常重叠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重的经济负担。
临床上多以一种疾病解释患者的相应症状,治疗上多重视对首要疾病的治疗,结果往往发现对单一的消化系统症状的疗效不佳[1]。
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率较高,且往往办法由精神系统症状,因此一种疾病并不能完全解释患者的症状。
因此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相关性,将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两种疾病,并指导临床正确诊断、防治该病。
本文以我院60例GERD 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具体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诊治的GERD 症状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经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协作组制订的RDQ 量表、肠易激综合征2006Rome Ⅲ标准明确诊断,其中66例为单纯GERD 患者,34例为GERD 重叠IBS 患者。
所选患者均排除消化性溃疡、消化系肿瘤、炎症性肠病、肠道寄生虫病、肝胆胰疾病、腹部手术史、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严重心肺疾病、精神病、有预警症状或体征者等。
GERD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协作组制订的RDQ 量表,记录患者常见的四种消化道症状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和反食在过去4周内出现频率和程度,进行评分。
症状频率评分加症状程度评分总分最高可达40分。
分值≥12即诊断为GERD 。
IBS 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2006Rome Ⅲ标准,若患者在过去的12个月内,连续出现腹痛或不适等症状有12周,并伴有2个(①排便后缓解;②发作与大便频率改变有关;③发作与大便性状改变有关)症状时即诊断为IBS 。
症状严重程度评估:就患者的四大消化道症状烧心、反酸、反食及胸骨后疼痛进行评估,重度(症状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患者不能耐受)、中度(症状较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患者可耐受)、轻度(症状偶有影响工作和生活)、无(症状对工作和生活无明显影响)。
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重叠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重叠分析作者:陈仙梅于晓兵董琳高瑞萍曹贞子来源:《医学信息》2018年第17期摘要:目的分析回族与汉族、银川市区与海原农村地区的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重叠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12月按照罗马Ⅲ的标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175例,其中海原县农村地区患者76例,银川市区患者99例,统计并比较城乡、回汉族、男女IBS-FD重叠情况。
结果农村地区IBS-FD占总FD 8.51%,占IBS 12.12%,市区IBS-FD占总FD 37.04%,占总IBS 30.77%,农村地区IBS-FD重叠率低于市区(P0.05)。
结论农村与市区环境因素可能影响IBS-FD重叠率,且女性患者可能更易发生症状重叠。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IBS-FD;症状重叠中图分类号:R57;R5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17.022文章编号:1006-1959(2018)17-0075-03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Hui and Han,Yinchuan and Haiyuan rural areas.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6,our hospital diagnosed 175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Rome III,including 76 patients in rural areas of Haiyuan County and 99 patients in Yinchuan urban pare the overlap of IBS-F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Hui Han people and men and women.Results In rural areas,IBS-FD accounted for 8.51% of total FD,accounting for 12.12% of IBS,urban IBS-FD accounted for 37.04% of total FD, accounting for 30.77% of total IBS,and the overlap rate of IBS-FD in rural area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urban areas (P0.05).Conclusion R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y affect the IBS-FD overlap rate,and female patients may be more susceptible to symptom overlap.Key word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Functional dyspepsia;IBS-FD;Overlapping symptoms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一组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而无器质性病变或生化指标无异常的胃肠道综合征。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症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症的临床研究史亚祥【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口服自拟解郁运脾方治疗;对照组39例,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两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计算治疗前后症状总分数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为6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解郁运脾方对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症有较好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4(023)001【总页数】2页(P42,86)【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症;中医药【作者】史亚祥【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镇江市中医院,江苏镇江21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肠易激综合征(IBS)均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且常重叠发病[1],给治疗增加了难度。
目前西医对这类重叠症并无特效的药物,只是采用一些对症处理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笔者采用自拟解郁运脾方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GERD的诊断标准按照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协作组制定的RDQ量表制定[2]。
IBS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罗马Ⅲ标准制定[3]。
即根据患者腹部不适、腹痛和排便异常等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分。
0级:无症状,记0分。
1级:症状轻微或频度较低,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记2分。
2级:有较明显的症状,部分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记4分。
3级:症状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记6分。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内容修订中肝胃不和证及肝郁脾虚证标准确诊[4]。
1.2 临床资料本组GERD与IBS重叠症患者78例,均为镇江市中医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依照进入研究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心理因素与疾病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心理因素与疾病症状的相关性分析张仕菊;田字彬【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symptoms for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Methods:We selected 80 consecutive cases with reflux esophageal disease admitted between January and December,2014 in the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of XinWen Mining Group Center Hospital. In the same period,80 cases healthy population wer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 were statistic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divided into the group A with anxiety(n = 24),the group B with depression(n = 23),and the group C without anxiety or depression(n = 33),In three group,psychological status indices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correlation with heartburn and regurgitation and chest pain symptom. Results:(1)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depression and anxiety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χ2 =12. 227,P = 0. 002)in.(2)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result of varianc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in terms of heartburn,chest pain,acid reflux(P < 0. 01).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epression group and anxiety group in chest pain,heartburn and acid reflux(P > 0. 05).(3)Compared to the depression group and normal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xiety group and the normal groupin the chest pain,heartburn,acid reflux(P < 0. 05).(4)The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epression,anxiety and the severity of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of GERD showed that depress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QC score,R2 = 0. 7788,y = 1. 3333x + 12. 667. Anxie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QC score,R2 = 0. 6959,y = 0. 8594x + 19. 245. 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GERD pati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healthy people,and the more sever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re,the more obvious the symptoms of GERD are.%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心理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相关性。
8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调查
8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调查孙艳芳;李延青;王亚平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06(46)13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二者的临床症状调查分别已有文献报道,但FD合并IBS的临床症状调查资料少见报道。
2005年5~11月,我们对84例FD合并IBS患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3)
【作者】孙艳芳;李延青;王亚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军总医院,山东,济南,25001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荣军总医院,山东,济南,25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现状及临床症状的调查 [J], 吴俊;曾龙欢;郑永科;徐静;丁桂英;陈宁
2.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的调查研究 [J], 刘博文
3.福建省肠易激综合征人群临床症状调查 [J], 俞星;王承党;陆岽;李文清
4.自拟补脾益肠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孙
晓乐
5.越鞠丸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肠易激综合征 [J], 庄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治的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治的进展
史燕妹;赵公芳;黄华
【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年(卷),期】2012(20)36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逐年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需要新型技术协助诊断,这些新型诊断手段也促进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近年质子泵抑制剂及胃肠动力药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备受关注,推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不断发展.现就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与诊治手段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总页数】6页(P3713-3718)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诊断手段;治疗
【作者】史燕妹;赵公芳;黄华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及相关遗传基因研究进展 [J], 姜礼双;陈健海;崔亚;卜平
2.胃食管反流病消化道外症状发病机制与诊治 [J], 徐晓蓉;李兆申
3.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 [J], 李兆申
4.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刘云; 于洪波
5.从脑肠轴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伴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陈冬雪; 夏聪媛; 徐愿; 张丽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易激综合征与食物不耐受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与食物不耐受研究进展
张向荣;张艳丽
【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年(卷),期】2022(30)20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食物不耐受参与IBS的发病.大约有三分之二的IBS患者出现过食物不耐受诱发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环、呼吸、神经等其他系统症状.目前食物不耐受参与IBS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常见食物不耐受的类型有乳糖不耐受、麸质不耐受、可发酵的低聚糖、二糖、单糖、多元醇(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disaccharides and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FODMAP)不耐受、组胺不耐受等,其中乳糖不耐受、FODMAP不耐受在IBS患者中更多见.本文对IBS中食物不耐受的类型、食物不耐受参与IBS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进行综述.
【总页数】6页(P886-891)
【作者】张向荣;张艳丽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食物不耐受与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2.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
3.食物不耐受及食物过敏与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4.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5.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85例肠易激综合征危险因素的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85例肠易激综合征危险因素的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潘国辉【摘要】目的:探究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因素的相关回归分析。
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进行治疗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治疗的非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80例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患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相应的回归性因素分析,从而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以及风险系数进行相应的分析。
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与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有紧密联系,其中喜爱使用辛辣食物、油炸食物、酗酒、疲劳、焦虑情绪、敏感个性以及家族性的腹泻和胃肠感染、肠道菌群失调等密切相关,这几方面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显示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作回顾性分析,能够为肠易激综合征预防做相应的指导,可更多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2页(P1731-1732)【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干预【作者】潘国辉【作者单位】阳江市中医医院,广东阳江 529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由于结肠和小肠出现功能紊乱而表现出的综合病症,起临床发病率较高,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反复性排便异常[1,2]。
近年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压力增加,IBS的发生率持续上升,也有研究表明其与患者的职业、感染因素等息息相关,但是目前其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3,4]。
本研究对近几年来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其高危致病因素进行相关探讨分析,从而为相关预防措施的制定进一步的指导,本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部进行治疗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5例作为观察组,患者均符合其相应的罗马Ⅲ标准[5],同时排除其有消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
胃食管反流病消化道外症状发病机制与诊治
胃食管反流病消化道外症状发病机制与诊治
徐晓蓉;李兆申
【期刊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
【年(卷),期】2004(024)002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症状不仅仅局限于消化道,通常还累及消化道外的咽喉部、肺部等,表现为慢性咳嗽、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哮喘等.GERD消化道外症状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迷走神经反射、气道微吸入、反流物直接刺激以及神经肽的参与等.其诊断与治疗更存在不少难度,故而成为近年来新的研究热点.
【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徐晓蓉;李兆申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消化道外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40例诊治疗效分析 [J], 陈静;于红刚;于皆平
2.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联合治疗以消化道外症状为主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 程智宏;曾伟斌
3.以小儿消化道外症状为主的68例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 [J], 詹芳
4.以消化道外症状为突出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61例误诊分析 [J], 吴记平;李秀敏;张延生;于爱华
5.有和无重叠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消化不良症状学和发病机制的比较研究[J], 宋志强;柯美云;王智凤;刘晓红;方秀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关于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因素研究》范文
《关于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溃疡或狭窄。
然而,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ASRE)作为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尚未完全明确。
本文旨在探讨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因素,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解剖结构异常、胃肠动力障碍等。
其中,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影响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长期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从而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此外,解剖结构异常如食管裂孔疝、食管短缩等也可能导致胃内容物更易反流入食管。
同时,胃肠动力障碍如胃排空延迟、胃肠蠕动减缓等也会使胃内压力增高,加剧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三、发病因素研究1. 生活习惯与饮食因素生活习惯方面,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可能损害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从而引发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
此外,缺乏运动、长时间坐姿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影响胃肠动力,增加发病风险。
饮食方面,高脂饮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内压力,从而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同时,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可能导致胃排空延迟,加剧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2. 解剖结构异常与胃肠动力障碍解剖结构异常如食管裂孔疝、食管短缩等可能导致胃内容物更易反流入食管,从而引发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
此外,腹腔内压力增高(如肥胖、妊娠等)也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胃肠动力障碍方面,胃排空延迟、胃肠蠕动减缓等可能导致胃内压力增高,加剧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硬皮病等也可能影响胃肠动力,增加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
四、结论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解剖结构异常和胃肠动力障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I Yaxiang ( Zhenjiang Hospital of TCM,Zhenjiang 212003,Jiangsu,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overlap situa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305 cases in our hospital out - patient admitted with pantothenic acid,anti - eating,heartburn,susternal pain and other symptoms were selected to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 ( RDQ) . To score over 12 ( Sc) standard for symptomatic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The patients ( Sc≥12) were into GERD group and ( Sc < 12) were into control group,recording history of height,weight and calculating body mass index,smoking,drinking and drug use history mainly such as NSAI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ome III diagnostic criteria,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IBS) were screened. Using t test,χ2 test,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for verlap rate and related factor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IBS in GERD was 36. 79%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χ2 = 12. 07,P < 0. 01; alcohol consumption,body mass index,the average score in comparison of overlap groups and simple GERD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he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alcohol OR value was 2. 398. Conclusion: GERD and IBS overlap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 - GERD crowd,drinking has significant relation with the overlap between GERD and IBS,but it is a causal relationship,pending further study.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肠易激综合征; 重叠; 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3) 07 - 1348 - 03
Overlap betwee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1348·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7 期
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的重叠及相关因素研究
史亚祥
( 镇江市中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摘 要: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 GERD) 与肠易激综合征( IBS) 的重叠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本院脾胃病 科门诊收治具有泛酸、反食、烧心、胸骨后痛等症状的患者 305 例,对其进行反流性疾病问卷调查( RDQ) 。以症状积分 ( Sc) ≥ 12 为症状性胃食管反流标准。将患者分为 GERD 组( Sc≥12) 和对照组( Sc < 12) ,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 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用药史( 主要是 NSAIDS) 等。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筛选肠易激综合征( IBS) 患者。采用 t 检 验、χ2 检验、Logistic 回归分析重叠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GERD 与 IBS 的重叠率为 36. 79% ,高于对照组 16. 13% ,两组 重叠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χ2 = 12. 07,P < 0. 01) ; 饮酒、体重指数、平均症状积分在 GERD 和 IBS 重叠组与单纯 GERD 组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饮酒的 OR 值为 2. 398。结论: GERD 与 IBS 重叠率明显高于非 GERD 人群,饮酒与 GERD 和 IBS 重叠症的相关性最大,但是否为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Key word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overlap; related factors
胃 食 管 反 流 病 (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与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均是消化系统疾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且随着社会 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 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并给患者带来沉重的 经济负担,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最近,国外多项 研究[1 - 6]表明 GERD 常与 IBS 重叠发病,重叠发病率 报道最高约为 62%[6]。因此,探索 GERD 与 IBS 的临 床相关性,对于预防及治疗本病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 意义。但目前国内有关 GERD 与 IBS 的研究较少,值 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7 期
·1349·
分,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偶尔服药; 5 分,症状非 建立数据库,采用 SPSS 13. 0 软件包,选用 t 检验、χ2 、
常明显,影响日常生活,需长期服药治疗; 2 分,症状 Logistic 回归分析,以 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8. 88 ± 4. 34
21
17
6
B 组 134
68 /66
45. 29 ± 14. 10 22. 17 ± 2. 46
17. 43 ± 3. 75
( Sc < 12) 患者,符合 IBS Rome Ⅲ诊断标准的仅为 15 例,占 16. 1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 = 12. 07,P < 0. 01) 。 2. 2 相关因素分析
GERD 与 IBS 重叠的 78 例患者( A 组) ,其中男 42 例,女 36 例; 平均年龄 ( 42. 97 ± 13. 82 ) 岁,平均体质 指数( 23. 69 ± 2. 71 ) kg / m2 ,平 均 症 状 积 分 ( 18. 88 ± 4. 34) 分,饮酒者 21 例,吸烟者 17 例,服用 NSAIDS 药 物史 6 例; 单纯 GERD 组( B 组) 134 例,其中男 68 例, 女 66 例; 平均年龄( 45. 29 ± 14. 10) 岁,平均体质指数 ( 22. 17 ± 2. 46 ) kg / m2 ,平均症状积分 ( 17. 43 ± 3. 75 ) 分,饮酒者 19 例,吸烟者 24 例,服用 NSAIDS 药物史 13 例。A、B 两 组 患 者 在 平 均 体 重 指 数、平 均 症 状 积 分、饮酒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在性别、年龄、吸烟、服用 NSAIDS 药物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见表 1。对有统计 学差异的 3 个变量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饮酒的 OR 值 > 1,提示与 GERD 及 IBS 重叠症的 相关性最大,但是否为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见 表 2。
在 1 ~ 3 分之间; 4 分,症状在 3 ~ 5 分之间。同时根据 2 结 果
症状发生频率进行频度评分: 0 分,从未有过; 1 分, <
2. 1 GERD 与 IBS 重叠情况
1 d / wk; 2 分,1 d / wk; 3 分 2 ~ 3 d / wk; 4 分,4 ~ 5 d / wk;
212 例 GERD 组( Sc≥12) 患者,符合 IBS RomeⅢ
5 分,几乎每天。程度与频度总分为 40 分,以症状积 诊断标准的为 78 例,重叠率为 36. 79% ; 93 例对照组
分( Sc≥12) 为症状性胃食管反流标准[7]。 1. 2. 2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参照 2006RomeⅢ标 准[8]制订。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持续至少 6 个月, 最近 3 个月内至少为每周 2 天出现症状,结肠镜检查 无器质性病变,合并以下 2 条或多条: ( 1) 排便后症状 缓解; ( 2) 伴随排便频率的改; ( 3) 伴随排便性状的改 变。下列症状可支持 IBS 的诊断: ( 1 ) 异常的排便频 率: 每周≤3 次排便或每天 > 3 次排便; ( 2) 异常的粪 便性状: 块状便 / 硬便或松散便 / 稀水便; ( 3 ) 排便费 力; ( 4) 排便急迫感或排便不尽感; ( 5) 排出黏液; ( 6) 腹胀。 1. 2. 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患者的身 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用药史 ( 主 要是 NSAIDS) 、消化道症状( 包括反酸、烧心 、胸骨后 疼痛、反食、腹痛 、腹胀、腹部不适等) 及排便情况。并 根据 RDQ 量表评分同时收集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 患者 305 例,分 为 两 组,GERD 组 ( Sc ≥12 ) 患 者 212 例,男 116 例,女 96 例; 对照组( Sc < 12) 患者 93 例, 男 53 例,女 40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