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第一步:呼应孩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子沟通第一步:呼应孩子
任何学习都必须要遵循三原则:学了能用,学了会用,用了有用。

父母培训尤其如此。

但不幸的是,现在谈教育的人很多,各种各样的培训也很多,然而真正懂教育的人在我看起来并不多。

很多人都是跟你提很多建议、讲很多的方法、说一大堆什么乱七八糟的工具。

他们没有搞清楚,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其实在我看起来非常简单。

教育的好坏,取决于亲子关系的好坏;亲子关系的好坏,取决于沟通的好坏。

可以说沟通决定成败。

因此,所有的教育问题,本质上都是沟通的问题,都是亲子关系是否处理好的问题。

但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的父母是不懂得怎么样去跟孩子沟通的:要么父母就通过自身的优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结果是父母满意了,父母赢了,孩子输了;或者是相反,父母妥协了,让步了,孩子满意了,孩子赢了,父母输了。

基本上就是这两种不正常的亲子关系。

因为它意味着一方的胜利,一方的满意,建立在另一方的失败和另一方的不满意这个基础上。

其实这是一种危险的“零和”游戏,就是一方胜利多少,另一方就失败多少,两者加起来等于零。

我相信每个父母都对孩子是充满爱的,都想把孩子教好的。

也有很多父母,懂得教育孩子的一些大的方向,比方说看了很多的书,听了不少讲座,他们甚至信心满满的认为自己懂教育。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他们就发现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比知道更重要。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主要就是在一些细节上面出了问题。

理论是比较好讲的,讲课也是比较好讲的,只要你有心,讲几堂很精彩的课并不难。

难的是让听到这些课的人,把你理论当中的一些精华的部分付诸实现,真正让孩子受益,让父母成长。


以我们的培训是主张以实用为原则。

理论,老师会讲,但讲的不是太多,毕竟比理论更重要的是大家学了以后能够真正的去付出实施,能够真正的改善亲子关系,能够真正的帮助您解决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主要是讲三个部分的理论,一个是呼应,一个是分析,另外一个就
是引导。

那么什么是呼应?呼应的目的是什么呢?两个字站队。

什么是站队呢?就是当你想要赢得对方合作的时候,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你站在孩子的对立面,给孩子提要求下命令,甚至为了
达成你的需求,不惜去威胁强迫孩子。

你也许可以去顺着孩子,但顺着孩子最终你自己的心里是不舒服的。

真正的沟通应该是站在双赢的基础上,绝对不可以是一种零和的游戏。

而要双赢,就必须要赢得对方的合作,要合作,首先第一点就是要站队。

因为在很多的情况下,两个不同的人之间,他们的需求并不总是一致的。

总会发生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不协调或者说冲突,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我们如果想要赢得对方的合作的话,就必须要跟对方在一个战壕里,比如说你想叫孩子吃饭,他却想玩玩具,你们两个的需求不一致了,然后你喊了他半天,他也没听。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通常的做法都是发一通火,逼迫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尽管从理论上来讲,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因为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
孩子好。

但好心并不意味着我们办的事情,在对方看起来就是一件好事,至少当我们强迫孩子吃饭的时候。

他也许会坐在哪儿,但吃的不开心,这就不叫配合了,而叫顺从。

他也许干脆就不听你的,我们希望的是他即能
够把玩具收起来,又能够开开心心的坐在那吃饭,达成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这样一个目标。

这就要求你不能够跟对方对抗,你要跟对方站在一个阵地,属于同一个战线,而不是处于敌对的阵地。

因为当两个人处于敌对阵地的时候,必定意味着一方攻击,另一方或者是反击或者就是防御,合作是不可能的。

而只有当你在呼应对方的时候,你就相当于给对方传递一个信息,你跟他同一条战线。

给大家举一个呼应反面的例子,就是我们父母站错队的例子。

说有一个小朋友在考试的时候没考好,大概考了六十分吧,回来以后垂头丧气,对妈妈说:“妈妈,我真笨。

”“你怎么笨了?”“这次考试才考了六十分。

”“你不笨啊!上次考试你还考了八十分呢。

”“我很笨的,上次是因为题目容易,别人都考了一百分。

”然后妈妈就说:“你不笨,你看看你哪个哪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大家还表扬你怎么怎么怎么样的。

”不是,那是大家想安慰我,我真的很笨。

”两个人就一个说笨,一个说不笨,争执来争执去,最后妈妈实在是耐不住脾气了,生气了,受不了,觉得这儿子怎么这样?干脆就来了一句:“你真的不笨,笨蛋!”把孩子一顿骂。

这个整个的沟通过程中,妈妈的队伍就站错了。

她为什么说站错了呢?因为当孩子说他笨的时候,她是用另外一种观念去反驳他,想要证明他是不笨的。

孩子是站在他很笨的这个阵地上,妈妈是站在他不笨的阵地上。

于是两个人就相互交锋,整个沟通,肯定是不欢而散。

再比如,这是我们以前一个学员提的一个的案例。

说孩子参加一个兴趣班。

在兴趣班上课的时候,休息期间经常会和一个小朋友出去买东西。

有一次被她逮着了,于是母子之间开始了这样的对话。

妈妈问:“你刚刚去哪里了?”“没有啊!”“小朋友说你经常和某某一起出去买东西吃啦!”“不行啊!我想试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外面的东西很脏啊!”
显然,这整个的沟通是无效的,各唱各的调。

首先,妈妈来一句设陷阱的提问:你刚刚去哪里了?其实她明明知道他去哪里了,但她偏偏不说出真相,而要设一个陷阱来询问,让孩子往里面跳,其目的好像是来证明我看看你会不会说谎话。

结果孩子真的说谎话。

为什么呀?因为当她这样问的时候,事实上就给了孩子一种感觉,情况不妙,可能会遭受攻击,于是他自然的反应就是防御。

在这里,他所采取的防御的手段就是为自己辩护,辩解,说没有啊!看到孩子辩护,辩解了,狡辩了,妈妈这下就不客气了,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大家都说你跟某某出去买东西吃。

”这孩子一看没办法狡辩了,于是就从防御转为对抗,你不是说我买东西出去了吗?“不行啊!我想试一下什么味道不可以啊!”还摆出一副“你想咋地”这种状态。

整个的沟通过程中,就是一方在攻击,另一方在防御,没有任何的呼应,最终也是落得不欢而散,没有任何的效果。

这个说明我们跟孩子的沟通的时候,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大家必须要记住一点,你必须先要表明你的姿态,你必须先要表明你跟孩子是一伙的而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

你不是想要跟他较劲,你不是想要跟他对抗,你只是想要跟他一起共同去面对这个问题。

你只是想要他的合作,而要达成这个目标惟一的办法就是你要去呼应。

而呼应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非语言的呼应。

所谓非语言的呼应就叫肢体语言的呼应,比方说,当你跟对方谈话的时候,假如我们从肢体语言上去呼应他的肢体语言,我们就能够达到引导他的这种效果。

举个例子。

孩子现在情绪很激烈,在哭,哭的稀里哗啦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去呼应他的肢体语言呢?大家想一下,当一个人情绪很激动的时候,他的呼吸频率会怎么样?肯定会很高。

如果我们也在呼吸频率上面去呼应他,我们就可以达到对他的情绪进行引导的效果。

怎么做呢?你就可以蹲下来,离孩子近一点,最好能够拉着他的手,看着他,你能够感受到她呼吸的急促。

然后,你把自己的呼吸频率调整为跟他一样。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当你在呼吸上面去呼应他的时候,事实上你就无形当中拉进了跟他的距离。

人有一个特点,我们更愿意跟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谁跟我相似的越多,我跟谁的亲近感就越强越深。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谓的群分就是在强调相似性。

尽管在这里说的相似性,更多的是在性格、爱好等等方面,但在肢体上面的这种相亲相似性也是一样的。

当我们呼吸的频率保持跟对方一样以后,我们就赢得了对方的亲近感。

然后接下来我们就慢慢的调低自己的呼吸频率,最终把我们的呼吸频率调整到跟正常的情况一样,就是不那么急促了,很平稳了,这个时候奇迹就会发生。

因为一旦孩子感觉到我们的呼吸频率跟他一样,当我们有意识地往下把呼吸的急促慢慢降为平缓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我们慢慢的降为平缓。

整个过程是不需要任何的言语的,他只是在无意识的在模仿。

而一旦他的呼吸频率降低到跟我们一样平稳的时候,他的情绪也就平稳了。

因为情绪这个东西,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会让我们感觉到开心啊!痛苦
啊!纠结呀!难过等等,我们只会有这种感觉。

但这些感觉都没有实体化,没有实体化的东西是不好把握的。

其实人的情绪它都会实体化,它都会在你身体的某个部位体现出来。

比如,你激动的时候,呼吸会加快;你恐惧的时候,你心跳会加快,手心会冒汗,为什么很多汗?因为你要准备攻击了,血液往手上流了。

或者是腿会发抖,为什么呢?因为你准备要逃跑了。

总而言之,所有的情绪都会在身体上面体现的。

当一个人激动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他的呼吸频率是很快的,因此在他的潜意识里面就一个公式:不开心等于呼吸频率很快。

当然有时呼吸频率很快等于不开心。

现在我们要通过这种呼应他呼吸频率的方式,让他慢慢的降到平稳的状态,于是他的潜意识里面就会出现这么一个公式:既然我不开心的时候呼吸会很快,现在我呼吸不快了,那么就意味着我开心了,我的情绪也就平稳了。

但这不是我们要讲的重点。

非语言呼应里面更多的我们还可以去模仿对方的肢体语言。

还有就是什么呢?我们用我们的非语言,肢体语言给对方传递一个信息,我们对对方所表达的这些内容是感兴趣等等。

第二种呼应,就叫语言方面的呼应。

语音方面的呼应我通常把它叫做
说废话。

好的沟通,需要废话,也离不开废话。

我记得我有一次这样讲的时候,有一位学员就说,哎呀,老师啊!我
发现我就是废话太多,你怎么还让我们去说废话呀?我这里所讲的废话跟大家所讲的废话是不一样的。

有些爱唠叨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了半天,孩子没反应,于是家长会把自己平常唠叨的话当成废话。

这种废话跟我说的废话有什么区别呢?平常的废话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以利已开始。

也就是说我们讲这些话的有一个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某种目标,或者是某种需要。

比方,还是刚刚那个例子来讲,孩子在玩玩具不吃饭,
我跟孩子说,吃饭了宝贝,孩子没反应。

你吃不吃饭啊?你再不吃饭我就吃,孩子还是没反应。

从达成我的需求这个角度来讲,我的需求很简单,就是叫孩子赶快去吃饭。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的这些话毫无意义,根本就没有发挥作用,这个就叫废话。

但我这里所讲的废话,跟我们通常认为这个带有私人目的的废话是截
然不同的。

它具备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它是不利己的。

我说的这句话对我本人而言是没什么好处的,或者说我没有什么私心存在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通常都是放空自己。

我做到了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所谓的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是指什么呢?就是指当下我这句话里面,是没有任何利己目的的。

如果把时间段放长一点,我说的这些呼应的废话,最终还是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引导对方跟我合作。

如果从这个长远目标来看的话,我说这些话其实也是有目的,但这个目的跟这种直接的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完全不同,这样讲可能大家听着会觉得有点混淆。

我再举个例子,假如说你想要孩子写作业,那么你就说现在去写作业。

孩子如果说,我不想去,我要看电视。

你说,不行,你看现在几点了?赶快去写,不许看电视了!在这段对话里面显然你的说法是有目的,因为你的目的就是要他去写作业,他不写的话你就告诉他这是不可以的,你在施加命令。

那么,这种情况下所说的话,它就不是废话。

因为它有利已目的,这是废话的第一个特点,不利己。

废话的第二个特点,不损人。

就是说你讲的这句话,不会伤害对方的
自尊,伤害对方的人格。

当我们去伤害对方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在对对方的一种攻击。

而攻击对方的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希望对方屈服。

我们为
什么要对方屈服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只有对方屈服了我们才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损人的目的是为了利己,但比单纯的利己更可恶,因为他给对方造成的伤害更大了。

因此它促使对方防御或者是反抗的可能性也就更大,离合作这个目标也就更远了。

还是以孩子不想做作业这个案例来讲。

如果跟孩子说让他去做作业,他说我不做,然后大人就开始这样讲:你看看你现在的成绩,一塌糊涂,你还有没有脑子?你有没有上进心啊?还想不想做作业,你想气死我吗?这整个对话过程有很多损人的词语在里面,骂孩子成绩一塌糊涂,骂她没脑子,我为什么要这样骂他呢?目的很简单,肯定我不是希望他一塌糊涂,我也不希望他一直没脑子。

的希望是相反的,希望他以后不要一塌糊涂,希望他有脑子,有上进心。

问题是,我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攻击性的语言呢?目的就是让他去屈服。

这就是在损害对方,去达成自己的需求,叫损人利己,也不是废话。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其实非常简单。

当孩子说我不想做作业,我们就这样呼应他:你现在不想做作业。

我说的这句话是不是跟他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呀?毫无疑问是一样的,他不是说他不想做吗?那我就把他这个意思理解完再传递给他:哦,你不想做作业。

那我通过这样呼应以后我就再跟他表明一个姿态,我跟他是一伙的,我理解和接纳他了。

但呼应不等于顺从。

呼应他不等于我就必须按他的要求去做,不是那个意思,仅仅表明我们对他所说的话表示理解了,我清楚他的意思,我清楚他的想法,但他有他的想法,我也有我的想法。

我不可以强迫他,改变他的想法,他也不可以强迫我去顺从他,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所以呼应完
了以后我们接下来就可以去引导他: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做呀?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整个的沟通才是健康的,并且最终才有可能是有效的。

关于语言方面的呼应,也就是我通常所讲的废话,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呼应对方的情绪,或者是呼应对方没有表达出来的想法,我们统称为理解性的废话。

第二类,呼应对方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想法或者是需求,我们把它叫做聆听性的废话。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两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一下,我们刚刚所说的呼应。

当孩子说,我不想做作业,我说,你现在还不想做作业。

这个呼应是属于哪个呢?他属于聆听性的废话,因为我所说的“你现在不想做作业”和孩子说的“我不想做作业”两者的意思是一模一样的。

关于聆听性的废话,我们以后再讲。

今天我们先给大家讲一下理解性的废话。

理解性的废话,就是把对方当下或者当时的情绪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把对方当下没有说出来的真实的想法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里就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说你所说的这些东西,对方都是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是你感觉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是按照推理推出来的。

既然是推理推出来的,或者是感受到的,那未必就是正确的。

所以说理解性废话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记住一点,绝对不可以想当然,绝对不可以把我们的理解,当成对方真实的想法。

而应该是要把我们的理解说出来之后告诉对方,要对方去判断我们这个说法,这个感受。

如果对方不认可的话,就说明我们的理解错了,因此我们要重新再理解,说完了再反馈回去给他。

接下来我们用案例来说明一下理解性废话。

我们那还是以孩子不愿意做作业这个例子来讲。

这个小朋友平时成绩也不好,这是我们学员以前提供的一个案例,读书也不认真。

然后呢,母子之间就有下面这段对话。

“儿子,你是不是对你们老师有什么意见呀?”
“没有。


“你最喜欢班上哪个老师?”
还是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转换一个话题说:“妈妈你知道吗?我们老师说我们的成绩好了,她才有工资拿。

我们班成绩不好,老师工资就低。


“哦,那你喜欢你们老师工资高吗?”
“不喜欢,哦,你不喜欢老师工资高。


“嗯。


“因为你不喜欢老师工资高,所以故意不写作业,故意把那个字写的那么差吗?”
“嗯,是的,我不想写作业也不想老师拿高工资,班主任很凶,总是骂我。

英语老师也经常踢我们。

不是说老师不可以打学生吗?”
我们先来分析上面的对话。

这是我们学员学习过一段时间以后,她的沟通,显然是有了一些改善。

我在这里讲的时候,有些话题可能会超出理解性废话的范畴,会讲到聆听性废话。

在开始的时候对孩子的呼应还是可以的,当孩子说“妈妈你知道吗?我们老师说我们的成绩好了,她才有工资拿。

我们班成绩不好,老师工资就低。


“哦,那你喜欢你们老师工资高吗?”这是一句呼应。

“不喜欢。


“哦,你不喜欢老师工资高。

”这个更是一句呼应。

“嗯。


“因为你不喜欢老师工资高,所以故意不写作业,故意把字写的那么差吗?”这是一种询问,也是一种故意在探询他内心的真实的想法。

也非常不错。

但当孩子说“老师很凶,骂我,英语老师踢我们。

”说到这儿的时候,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去呼应呢?我们应该是去呼应他被老师骂了,被老师踢之后当下的情绪是什么。

他肯定不开心呀,他或许会感到委屈,他有这样的情绪是很正常的,因此这个时候是呼应情绪的时候。

但是没想到我们这位学员,前面跟孩子沟通都非常好,非常成功,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她没有去呼应孩子当下的情绪,说理解性的废话。

而是相反,站错队了,站在的孩子对立面去了。

她是怎么说呢?她是这样说的:“老师是不是说了几次你们都不听啊!所以生气了,忍不住踢了你们。

”这话是什么意思?这话是在为老师辩护,因为觉得老师也不是神经病,之所以对你凶,之所以骂你,之所以踢你,肯定是你表现不好。

言外之意,老师那样对你,那你是活该。

这么说孩子还能满意吗?孩子肯定不满意啊,你在帮老师说话,你在说他活该呀,这个意思虽然你没有表达出来,但是孩子能感受到啊!于是孩子接下来就很不开心了。

当妈妈问他:“那我们可不可以想什么办法,以后不被老师凶,不被老师骂,不被老师踢呀?”孩子就很抗拒,回答很简单:“我不想,我要换班,我要换老师。


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沟通,它失败就失败在没有去呼应孩子当下的情绪。

因此在这里我要提醒各位,当对方有情绪的时候。

大家必须要做到几点。

第一点,先把事情撇一边,先处理情绪。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去谈事情,我们应该去呼应他的情绪。

比如说孩子从学校回来垂头丧气。

你明显感觉
到很不开心。

如果我们把事情放到一边,我们去呼应情绪的话,我们就可以这样讲:看起来你很不开心。

如果我们只是关心事情,不管情绪的话,我们可能就会问:怎么了?
大家仔细体会这两种说法。

如果是你不开心,别人用这两种方式来对你讲的话。

你会感觉哪一种更舒服,哪种你听了心里不会那么爽?毫无疑问,对方能呼应你情绪的说法。

你听了会更舒服。

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

这是大家记住的第一点,有情绪的时候首先呼应情绪不要谈事情。

第二点,也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当对方有情绪的时候。

我们要记住不管对方说什么,做什么,只要他没有对你造成实际的伤害,都是应该可以接受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对方当下处于情绪不理智的状态。

我们也会有不理智的时候,也会做出事后让我们后悔的事情,我们都是成人了我们还如此,那何况孩子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能够因为孩子有了情绪,我们情绪就不好了。

他火气来了,我火气比他更大,我要用我的这种优势。

把他制服了,小样,你这么点大我都制服不了你,将来长大了你翅膀硬了,你不是要飞上天了吗?
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就好比当我们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更希望对方能够给予我们一个宽容的环境,而不是跟我们针锋相对。

假如当孩子有了情绪,我们没有去呼应他的话,而是采取针锋相对的方式,孩子的情绪不但处理不好,相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或者,我们的怒火事实上就相当于在他的怒火里再浇一桶油。

最终,亲子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加的疏远,我们希望通过赢得对方合作来减少冲突的目的就很难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