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金牌学案(人民版):专题1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专题一第1课一、选择题1.(2019·新课标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据材料信息:一夫耕种可养活9-5人,体现了农业的收益丰厚,由此强化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故选A。
B与农业收益无关;C因果关系颠倒;D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迅速。
2.(2019·西安一中)《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应是( )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水排【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辕有越”、“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田器”等可知描述的是曲辕犁。
故应选B。
3.(2019·全国卷Ⅰ·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
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4.(2019·江苏·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分析:水车需要人力带动,排除A项;水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练习: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word版含解析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论语·泰伯》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下列相关的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A.夏朝贵族直接从事农业生产B.夏朝已有了农业灌溉系统C.夏朝已建立了完备的井田制D.夏朝统治者大力推行分封制卑宫室”即轻视宫室的生活,“尽力乎沟洫”即大力兴修水利。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诗经》载,西周时期“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由此可见当时()A.铁制农具已得到普及B.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C.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D.水利灌溉系统十分发达,并使这些杂草腐烂在地里,这样就有利于五谷杂粮的生长。
把杂草变成肥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这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故选C项。
3.导学号34224000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这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故选D项。
4.《无锡道中赋水车》中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了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龙骨水车(翻车)的工作情形。
灌溉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
5.(2018福建莆田九中月考)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B项错误;农谚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故D项错误。
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大复习知识点总结强化练习卷: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前期,中央政府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2.(2019·合肥模拟)俞森的《荒政丛书》卷五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所改变B.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C.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3.(2019·惠州二模)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
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
据此可知( )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4.(2019·济宁一模)《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 )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5.(2019·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6.(2019·枣庄一模)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演变含解析
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演变一、古代农业耕作演变过程:1。
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
石器锄耕(耒耜);3。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
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等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1.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2。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分类: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五、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
技术在16世。
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清朝-珐琅彩(很像油画)商朝-—出现丝织品; 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六、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专题七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过春节”又称为“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2.下图(二牛一人、犁)所示的耕作方式,应该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3.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某某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这一“工程”是指( )A.隋唐大运河B.都江堰C.X国渠D.灵渠4.(2016·某某会考)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它最早出现于(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5.“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6.(2018·某某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 )A.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B.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C.开始刀耕火种D.出现了曲辕犁7.(2017·学考)如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曹魏时期D.隋唐时期8.(2018·某某学考)“雩祀(yu si)”最初为中国古代人们为求雨而举行的仪式。
每年农历四月,万物生长旺盛,急需雨水浇灌之时,举行求雨礼。
随着时代的发展,“雩祀”由民间祈祷活动逐渐上升为国家祀典。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从老百姓到统治者都非常重视(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渔业9.(2018·学考)南宋诗人X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高中历史 1.1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A.铁制工具 B.曲辕犁C.风力水车 D.石刀石斧】2016届某某怀远县包集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2.【题文】“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C.耜耕 D.耦犁】2016届某某省顶级名校高三历史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3.【题文】商王朝的重大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通常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其中牛骨使用最多,用龟甲的较少。
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牛耕,牛骨充足B.作为书写材料,使用牛骨较龟甲更便利C.商王朝并不重视农业,大量宰杀耕牛D.游牧和畜牧是重要生产部门,牛骨量大】2016届某某省某某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4.【题文】《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2015-2016学年某某某某市某某县二中高二上第三次月考历史卷5.【题文】耕作技术的改进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图反映的耕作技术开始出现于A.汉代 B.唐代C.宋代 D.明代】2015-2016学年某某某某中学高一上期末考试历史卷6.【题文】“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2016届某某省某某市第二十高级中学高三期初考试历史试卷7.【题文】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其内容极为广泛。
人教高一历史练习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时练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选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农民在井田上集体耕作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3.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4.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D.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5.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6.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力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税田”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7.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参考学案1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以诗说史】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此诗揭露了封建政府通过赋税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剥削的现实。
江南的农民负担繁重的租税,生活痛苦,田地也多被兼并。
有些农民,被迫放弃耕种稻谷,改在湖上以种菱为生,但也逃不过盘剥之苦。
自耕农作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和赋税剥削往往导致其破产。
【课标点击】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清单】清单一“神农”的传说1.地位:(1)地位:农业占据经济的①地位,②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2)依据:“神农”的传说;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2.影响: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生产和生活;促成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
清单一①主导②农业或农耕清单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原始农业:基本的种植经营方式是①,西汉时期的南方仍采取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采用了②技术。
3.汉代:农耕生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农具有所改进,便于中耕的③和便于收获的④出现;东汉时,⑤耕作方式出现,牛耕和铁铧犁在⑥地区推广。
4.特点:传统农业以⑦为主,某些时期庄园是基本生产单位。
清单二①刀耕火种②牛耕③曲柄锄④大镰⑤一牛挽犁⑥淮河⑦小农户个体经营清单三泰半之赋1.名目繁多,赋税沉重:董仲舒说,曾有征收①“”的时代。
2.作用:为政府财政收入提供物质保证;是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清单三①泰半之赋清单四沉重的力役1.徭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①劳动。
2.类型:营造大型②。
3.影响:(1)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建;(2)过度征发严重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3)往往导致王朝覆灭和经济文化凋敝。
清单四①无偿②土木工程清单五贫者无立锥之地1.两个基本阶级及关系:地主和农民;地主占有土地,通过①的方式剥削农民。
2.土地兼并及影响(1)②,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试题:10.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及手工业经济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试题:10.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及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56分〕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以下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识图分析能力。
生产工具的改进,促使生产方式的改变。
图片反映了农业主要生产方式由“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答案】D2.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以下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牲〔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解析】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史料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其中,实物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最高;文献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源两大部分,它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仍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可信度最低。
答案是D。
【答案】D3.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
“这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是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
”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君主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答案】C4.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那么材料直接反映了〔〕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解析】仔细阅读材料,由“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可知唐朝小农的兵役沉重;由“老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知唐朝的徭役沉重。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同步试题
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以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A. 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了充分发展B. 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和发展C. 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D. 极大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表明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在削弱,“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表明政府强调私人的土地产权。
故答案为A项,排除C项。
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健康发展,排除BD项。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这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B【解析】3、文献记载:“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次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
”这里的“此渠”是指()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丼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A.材料中“蜀守冰、穿二江成都之中”等信息可以说明是都江堰,故选择A项;B.郑国渠在秦国,位置不正确,排除B;C.灵渠在岭南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C;D.灵渠属于新疆地区的灌溉方式,排除D.故选A.4、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A.神话传说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由于中国古代小农户个体经营占主导地位,这种耕作方式一直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故选B.5、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规划训练一、选择题(48分/24min)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1.《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2.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
曲辕犁最早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4.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C.实行土地国有化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5.对比图一和图二,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A.生产模式的变化B.生产工具的进步C.社会组织的完善D.经营方式的改变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其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
“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
“佛图户”的增加()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7.如图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
这反映了当时()A.开始使用牛耕B.注重精耕细作C.曲辕犁的推广D.小农自给自足8.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
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A.转化“公田”为“私田”B.实行土地兼并C.因军功而获赏赐土地D.政府的“均田”9.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A.自耕农私有土地B.君主私有土地C.地主私有土地D.国有土地10.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准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11.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1.“(王景)迁庐江(位于某某)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馀而食常不足。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反映当地( )A.大力治理黄河基本消除了水患B.采用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产量C.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D.农民丰衣足食促进了商业发展1.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农耕技术。
材料中反映了王景到庐江之后,教民犁耕,提高了农业生产,老百姓生活变得富足,所以选B项。
2.下图是某某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2.B [解析] 本题考查犁耕的发展。
观察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某某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
3.《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
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3.B4.《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
”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 ( )A.青铜农具广泛使用B.铁器在农业中使用C.畜牧业发达D.农业耕作技术提高4.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美金以铸剑戟”“恶金以铸锄”说明春秋时期青铜器用于制造武器,铁器用于制造农具。
故选B 项。
5.北魏《水经注》对某一项水利工程有这样的描述:“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
”这项水利工程是( )A.X国渠 B.都江堰C.隋朝大运河 D.漕渠5.B6.《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曰‘评’。
【南方新课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练习: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1.远古时期,传奇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消灭D.个体小农经济的消灭答案:C2.周文王曾告诫儿子武王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
”这表明商周时期人们()A.劳动工具的落后B.仍处于渔猎生活C.接受了言传身教方式训练下一代D.懂得不过度开发自然解析:题干材料“非时,不升斤斧”“非时,不入网罟”,说明当时人们懂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反对过度开采。
答案:D3.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解析: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从B、D两项中选择,理解“有年”即“丰收之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4.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C.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较广D.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已经遍及全国解析:从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的省份看,牛耕渐渐普及,由此可知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答案:C5.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依据人口安排土地的制度,但是仅安排国家把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
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把握力量。
均田制指国家授田给农夫,农夫担当赋役的一种土地制度,这与材料中安排“国家把握的土地”和“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全都。
故本题选C项。
答案:C6.唐代某诏令批判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均田制的相关问题。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时作业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
课时作业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基础巩固1.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 )①某某地区②某某地区③江南地区④龙门碣石以北地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汉唐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答案:A2.中原地区能够率先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其决定因素是( )A.诸侯争霸的中心B.政治中心所在地C.铁器牛耕率先出现并普及D.文化昌盛,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中原地区的平原多利于农耕,生产工具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C项中铁器和牛耕属于生产力的发展,加之中原地区农业经济高度发达,故能够率先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答案:C3.《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这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解析:从“地广人稀”可以看出①项,“火耕而水耨”可以看出②项,“不待贾而足”可以看出③项,“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以看出④项。
答案:A4.两晋之际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有( )①战乱②少数民族内迁③自然灾害④环境恶化A.①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A5.中唐以后,某某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B.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C.江南正式成为经济重心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解析: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答案:B6.对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包括( )①中原人口南迁②政治重心南移③南方政局相对比较稳定④自然条件较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结合南宋时期分析不难判断。
答案:D7.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工商食官”是指西周时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当然手工业者和商人生产经营的成果全部归政府所有,说明当时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答案选A。
BC两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西周的工商食官【名师】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官营手工业、私人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和产品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
2.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答案】C【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种现象是中国古代商人的典型代表。
可知,这会导致本来用于商业的资本缺乏,最终影响到扩大再生产环节。
从长远来看,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A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B项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题干“对经济发展”要求。
高一历史必修二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答案高一历史必修二参考答案2017.6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1.D。
2、A。
3.C 4.C。
5.C。
6.B。
7.C。
8.D。
9.B。
10、D二、非选择题1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12.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或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1.B。
2.C。
3.B。
4.A。
5.B。
6.B。
7.C。
8.B。
9.B。
10.D二、非选择题11.⑴丝。
还有麻、XXX。
⑵汉朝。
通过丝绸之路。
⑶变革:从丝变为棉。
缘故原由:丝织品太贵重,往往只为社会上层人士所采用;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人士穿着。
12.(1)成就: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汉代发明的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从汉代开始利用煤作燃料。
2)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制农具广泛使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也有利于开垦荒地,增加垦田面积。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选择题1.A。
2.A。
3.C4.D。
5.C。
6.D。
7.C8.B。
9.C。
10.A。
11.A 12.C二、非选择题13.(1)禁止沿街开设店肆,有专门的生意业务场所市;有专门的当局官员进行管理;市的生意业务举动有工夫限定。
2)城市中划有专门的市;市中有官员进行管理。
3)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
4)自汉到宋,城市商业管理渐趋开放;宋朝的商品经济比以前各朝有重大发展;我国古代的城市经济不断繁荣。
1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D。
2.B3.B。
4.D。
5.B。
6.A。
7.C。
8.D。
9.B。
10.B。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专题练习(四)(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四)古代中国经济考向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及其特点1.讲高考例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例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2.讲典例【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例1】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趁热打铁】【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例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趁热打铁】【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3.讲易错【题目1】明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记载:“华亭相(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题1.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B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 •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 •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2. 甲骨文中的“年”字称为“稔熟”,指谷类成熟而言。
《说文解字》:“年,谷熟也。
”年字的古体,上半是“禾”,下半为“千”。
禾即是庄稼的象形,千为“人”字的变体,会人负禾之意,表示收获与年丰,所以,“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
古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就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这是农耕民族先民生活的印迹。
《谷梁传》曰:五谷皆孰(熟)为有年,五谷皆大孰(熟) 为大有年。
所谓有“年”,就是有了好收成。
后将庆丰收之日为过“年”。
甲骨文的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B )A.庄稼丰收B •祈盼丰收C •祈盼长寿D •祭祀农神3•《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 @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 .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4. 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 余处,黄河流域12 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 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 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B )A.①③B .①②③C .②④D .①②④5. 我国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粟、水稻、高粱、大豆、小麦、桑、麻等,这些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最早应出现在( C )A. 原始社会B. 夏朝C. 西周D. 春秋6. 我国农业生产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B )A.石斧、石锛B .骨耜、石耜C .青铜农具D .铁铲、铁犁7. 《后汉书》记载:“(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反映出当时庐江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 )A.生产技术的落后B.自然资源的贫乏C.灌溉技术的落后D.农民意识的落后8. 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
……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 材料反映宋代福建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C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9. 明朝《天工开物》记载:“吴郡(今苏州)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愚见,贫农之家,会计(总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
这说明( D )A.牛耕技术没有传播到苏州B .苏州地区经济发展落后C•牛耕的生产效率低于人力D.牛耕使用成本高影响其推广10.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B )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B )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B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D .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11. 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并不普遍. 下列为牛耕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发明革新是( B )A 铁犁铧的发明B 犁壁的安装C 牛鼻环的使用D" 二牛抬杠" 的牛耕方式12. 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
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C )A. 历史传统的差异B. 生产方式的差异C. 生活习俗的差异D. 宗教信仰的差异13. 《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
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
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此盛暑,能耐风旱。
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
而一岁乏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是( A )A.休养地力,保苗抗旱B •革新了耕作工具C •增加了种植面积D •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14. 《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 D )A.春秋战国B •西汉C •东汉D •隋唐15.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z①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B )A. 翻车B. 筒车C. 曲辕犁D. 水排“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 •井田制的瓦解C •人口膨胀的压力D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16.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B )A.扩大了耕作面积B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C •丰富了农作物品种D •积累了生产经验17.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B )A.小农经济B •精耕细作C •铁犁牛耕D •自给自足18.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B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19.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D )A.①②③B .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D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B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D .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20.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D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进步B .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矛盾突出D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21.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
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B )A. 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 .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D .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22.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B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 .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 .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23. 据统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 亿亩,明代增加到8.5 亿亩,清代又增至11亿亩。
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岗”、“陡绝之地”。
明清时期,“瘠卤沙岗”和“陡绝之地”能够成为耕地的条件是[ D ]A.筒车等新灌溉工具的推广应用B .犁耕技术的提高适应了不同土壤耕作需要C.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植制的推广D .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24.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 亿亩、8.5 亿亩、11-12 亿亩。
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 .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25. 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 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 1. 4 亿),并相继在乾隆二十一年( 1766年)突破 2 亿,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 1834年)突破 4 亿。
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 D )A.促进了城市化进程B .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 .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产物26. 《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 急政暴赋, 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A.脆弱性B .自足性C .顽强性D .封闭性27.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B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 .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 .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28.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C )A.农民生活艰辛B .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农民被迫弃农经商D .生产模式体现耕织结合的特点29. 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