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地层学(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第十一章  地层学(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第十一章地层学 Stratigraphy1 概念、定律和地层的接触关系2 地层划分和对比3 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4 地层的形成作用1、概念、定律和地层的接触关系1.1 地层: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地层学:研究成层岩系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复习地层的构造特征层面层理1.2 地层的形成作用:垂向加积;侧向加积;生物沉积;海进-海退垂向加积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

形成“千层糕式”的地层。

地层特征:岩性界面一般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时间界面与岩性界面是平行或基本平行的.环境分布: 较深水海洋盆地、湖盆, 泛滥平原侧向加积是指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和堆积作用。

如曲流河河道侧向迁移形成的侧向加积作用、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与海滩、障壁沙坝的进积作用以及滨岸沉积的退积作用等。

地层特征:地层时间界面和岩性界面不一致或斜交。

穿时普遍性原理:在所有侧向堆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岩石地层必然是穿时的。

生物筑积定义: 指造架生物原地筑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地层特征:地层一般呈丘状隆起,岩层多具块状构造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侧向加积或垂向加积1.3 地层学的基本定律地层叠覆律: 任何未经扰动的地层序列,原始地层的先后顺序总是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

(上新下老)化石层序律(Principle of fossil succession)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William Smith (1769-1839)----地层学之父于1817年提出。

化石层序律的理论基础和问题相同时代的地层就一定含有相同的化石吗?不一定1.相同的时代可有不同的沉积环境2.相同的时代也可有不同的埋藏和保存环境.化石层序律的意义根据化石内容1 对比不同剖面的地层2 确定地层的相对顺序及相对时间1.4 海进与海退•海侵(海进):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使海岸线不断向大陆方向退却的现象. •超覆(overlap ):由于海侵使得沉积盆地范围不断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层超越其下伏的较老的沉积层而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

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地层分析

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地层分析
▪沉积层在垂向上的堆叠是由于下沉作用或压实作用,或者由于 两者的联合作用所造成。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2. 穿时普遍性原理 “穿时”——指在持续地海侵或海退的情况下,地质时代 因地而异的一个岩石地质体及其界线与地质时间面或化石 带斜交的现象或关系。这种穿时的现象是由沉积环境随时 间的迁移和侧向堆积作用所造成的。
穿时普遍性原理可概括为:全部侧向上可以识别和追索的 非火山成因的陆表海沉积物的岩石地层单位都必然是穿时 的。
在分析和对比岩石地层单位时,不采用穿时普遍性原 理作指导,而只采用叠覆原理,必然歪曲事物的真相,颠
倒地层和古地理的解释,也无法搞清岩层的真正侧向关系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表1-3-1 塔里木石炭系地层划分方案对比表
种生物共生在一起组成一个生物群体(组合)。生物 群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期的自 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和时代的变化。
化石组合法可以避免因个别标准化石在特殊沉积 环境中,由于穿时现象造成地层对比的错误。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3、种系演化法
生物地层法的局限性:化石鉴定的分歧 地质环境地复杂多变:相变与古生物
δ ( ‰)=(R样品-R标准)/R标准 ×103
R样品为上述三个比值之一, R标准 为国际标准对比样品。 氧同位素,选SMOW和PDB;硫同位素,选CDT;碳同位素,
PDB
SMOW、CDT和PDB分别是标准平均洋水氧、亚利桑那某峡
谷某一陨石铁中的硫、南卡罗莱纳州晚白垩Peedee组中箭石
化石的碳和氧。
绝大部分的沉积层或厚的沉积物楔形体是由沉积 物通过侧向加积或进积型式在倾斜面上堆积而成的。 该原理认为:

地层相关知识点总结

地层相关知识点总结

地层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岩石地层学岩石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各种岩石地层。

岩石地层是一种具有一定时代、一定岩性、一定空间分布和一定组合特征的地质体。

在岩石地层学中,我们通常需要研究地层的性质、特征和分布规律。

1. 地层的性质地层的性质主要包括岩石的成分、结构和物理特性等。

岩石的成分主要指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它们决定了岩石的性质和特征。

岩石的结构主要指岩石的内部结构和岩石的外部结构,它们反映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地质历史。

岩石的物理特性主要包括岩石的密度、强度、热传导率和电导率等,它们是岩石性质的重要表现,对地质勘探和矿产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2. 地层的特征地层的特征主要包括地层的分布规律、岩石的构造和岩性的变化等。

地层的分布规律反映了地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地层的水平分布和倾向分布。

岩石的构造主要包括岩石的节理、岩层、褶皱和断裂等,它们是地层的构造特征,反映了地层的形成过程和变形历史。

岩性的变化主要包括岩石的岩性变化和岩石的叠加关系,它们是地层的岩性特征,反映了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

3. 地层的分布规律地层的分布规律主要包括地层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

地层的垂直分布主要包括地层的层序、叠置关系和侵入关系等,它们反映了地层的相对年代和地层的形成历史。

地层的水平分布主要包括地层的展布范围和地层的变动范围,它们反映了地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层的成因环境。

二、沉积地层学沉积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各种沉积地层。

沉积地层是地球表面的一种重要地质体,它们是地球表面的岩性基础和地质记录,对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质过程和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 沉积地层的类型沉积地层根据其成因和性质可以分为岩性地层和沉积岩性地层两大类。

岩性地层主要包括火成岩地层、变质岩地层和堆积岩地层,它们是地球内部岩石和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沉积岩性地层主要包括碎屑岩地层、化学沉积岩地层和生物沉积岩地层,它们是地球表面的独特产物和地球历史的重要记录。

地质地层学

地质地层学

地质地层学
地质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形成的岩石地层的分布、结构与组合,以及岩石地层之间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历史。

地层学是地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释地质过程、探明资源、建立预测模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地质地层学主要关注三个领域,即地层分类学、岩石地层地质学与构造地质学。

地层分类学主要是研究岩石地层的分类,研究的方法是对岩石地层进行记录、研究、按序排列,以及观察岩石组成和地层地质特征,以便建立地层分类标准;岩石地层地质学主要是针对岩石地层的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运用化验检测、物理特性分析、结晶度测定、放射线测试、重磁测试等方法,来研究岩石地层的构成、密度、熔点、结晶度、放射性水平等;构造地质学则主要研究堆积地层构造结构及地层变动演化过程,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野外调查、现场地质分析、影像分析及沉积学矿物学分析等。

岩石地层的变化可以通过地层地质学与构造地质学来进行科学研究,以便对地质演化历史及其影响等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地质地层学也被应用于地质灾害的预测、矿床的勘探工作、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分布、河流沉积物的形成影响及大气变化的重建等方面。

- 1 -。

古生物地层学 第7章 地层学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古生物地层学 第7章 地层学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地层学研究的内容
1.研究地表岩层及其古生物化石形成顺序,以确定岩 研究地表岩层及其古生物化石形成顺序, 石的地质时代及其划分对比问题; 石的地质时代及其划分对比问题;狭义地层学 2.研究地层类型、分布规律及其所蕴藏的矿产资源 研究地层类型、 3. 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并通过各时代地层沉积相 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 的分析,再造当时古地理环境, 的分析,再造当时古地理环境,恢复地壳的沉积演变史 4.研究地层的沉积及岩浆组合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构造变 动有关的变质作用,划分不同构造单元和阶段, 动有关的变质作用,划分不同构造单元和阶段,从而恢复 地壳的构造发展史。 地壳的构造发展史。
三地层分类地层中包含大量的地质信息岩石本身客观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特征和据此引申出各种不同的属性根据它们中任何一种特征或属性都可以对岩石进行分类和划分因此就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地层分类
第二篇 地层学与地质发展史
第七章 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地层学基本原理
地层就像一部万卷巨著, 地层就像一部万卷巨著,记录和保存了从地球 形成以来地球发展和演化的历史。 形成以来地球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地层学是一门全 球性学科,也是地质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球性学科,也是地质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地质发展史是研究地球历史的科学。 地质发展史是研究地球历史的科学。地质发展 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物演化史、 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物演化史、沉积演变史和 地壳构造发展史。 地壳构造发展史。
六、层型
层型是指一个已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 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剖面或界线。层型有单 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剖面或界线。层型有单 位层型、界线层型: 位层型、界线层型: 单位层型就是在特定的岩层序列内,代表一个特定间隔 单位层型就是在特定的岩层序列内, 的地层剖面 剖面; 的地层剖面; 界线层型就是特定岩层序列中的某一特定点。 界线层型就是特定岩层序列中的某一特定点。 它们构成了定义和识别该地层单位或所确定的地层界线 的标准 单位层型的上、下界线就是该单位的界线层型。 单位层型的上、下界线就是该单位的界线层型。

(1)_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1)_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穿时的普遍性
一、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四)地层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7、穿时普遍性原理(Principle of ubiguity of diachronism) 穿时的理论与瓦尔特相律的原理是一致的, 适合于侧向加积形成的地层 纵向堆积形成的地层不适合
一、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四)地层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一、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四)地层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3、叠覆原理(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又称层序律 也由斯丹诺(1669)提出 沉积地层的原始状态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
地层层序律(叠覆律)
一、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四)地层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3、叠覆原理(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又称层序律 此原理可确定岩层的相对年龄,作为地质年代学的基 础原理。在现代地层学中仍是重要原理之一 但要注意:①地层序列未经挠动的本来顺序才能应用; ②局部或单个岩层的纵向序列可用,而大范围或一 个沉积盆地或与沉积盆地岸线相垂直的横剖面应用 则会发生错误;③侧向加积形成的地层,在不同的 观测尺度上,并非总是下老上新
第八章
地层学
地层学
一、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二、地层时间及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三、层型及地层区划 四、岩石地层学 五、生物地层学 六、年代地层学
七、岩石、生物、年代各种地层单位之间 的关系
一、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一)地层学定义 1、地层(stratum)——指具有某种共同特 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的界面或经 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 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特征:岩石的客观物质,如岩性、生物、矿 物、磁的极性、电性、地震感应等方面的 物理、生物性质和变化 属性:指对某种或某几种特征的综合、分析 得出的推论、解释和认识。如沉积环境, 时间等┄┄。属于概念范畴

第一章地层学总论

第一章地层学总论

第二节 地质时间与地层工作方法
一、地层学中关于地质时间的概念
(一)序列:地层的年代和时间范围 (二)时限:一个补充的定量概念 (三)同时性:同时与对比
(一)序列:地层的年代和时间范围
地层学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时间上对比 和区分两个事件:是同时发生的还是间隔 一定时间发生的?如果有间隔多长时间? 一旦得出答案,就可以迈出下一步, 即通过两两对比,将一系列事件排列成一 个年代序列。这样的序列,例如按地层叠 覆顺序得出的序列、岩系和地层等,明显 的反映了以时间顺序方式 出现的时间流逝 过程,这种时间的流逝以理想的单一线性 和单一方向的体系出现,这种特征也可用 时间的终极性或不可逆的术语表示。
四、带、间隔、面
带是许多不同类别的地层划分是所采用的一个
较小地层单位,根据特征和属性不同,可以有许多 类型的带,如岩石带、生物带、时间带、矿物带、 变质带等等。 一个地层间隔是两个地层标志间的地层体。一 个地质年代间隔是两地质事件的时间跨度。 地层面是代表地层序列内一个特殊位置的界面, 事实上它常常是一个薄而明显的层,根据所含的地 层特征可以有许多的地层面,如岩石面、生物面、 年代面、地震面、电录井面等等。地层面中不但包 含地层单位的界线,也包括单位内部对比上特别有 用的特定标志。
(二)时间的表示
18世纪早期的地质学家认为,时间是永久的现 在,在这个“现在”里,严格地遵循着现实主义原 则,无任何的新事件发生,一切现象就像今天发生 的现象一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而已。 进入19世纪,在地史的时间的概念上,古生物 学家又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一系列观念中的“渐进” 概念。19世纪初叶的地球演化理论,在设想一些古 老的状态重复出现的同时,将时间是旋回出现的观 点与地史是渐进的观点结合起来,这是观念上的进 步。地史时间、渐进时间和旋回时间,都是目前我 们使用的表示地层时间的方式,都是具有揭示过去 事件组合的意义。

地层学基础知识

地层学基础知识

共生延限带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生物分类单位共同存 在的一段地层称为共生延限带。
组合带
指含有一定特征化石组合的一段地层。
哑带
位于两个生物地层单位之间缺乏任何化 石的地层段称为哑带。
年代地层学方法
根据地层形成年代划分地层的方法称为 年代地层学方法。 年代地层单位的界面为等时面。
利用年代地层学的方法划分地层
地层的产状
地层产状的基本概念 地层产出的状态称为地层的产状。 地层产状要素 走向 倾向 倾角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
根据岩层的产状可将岩层分为: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 直立岩层
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接触
地层和岩体间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相序
在一定的条件下,地层的相在时间上有 一定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形成某种 特有的相序列,这种序列称为相序。 相序的类型很多,常见的有: 海进序列 海退序列 火山喷发—沉积序列等
第四节
地槽和地台
造山运动迁移
外带冒地槽
内带优地槽
前陆 大陆
冒地向斜
优地向斜 优地背斜
硅铝基底 复理石 蛇绿岩套
深海
优地槽、冒地槽划分的模式图
沉积盖层
结晶基底
深大断裂
地盾
台向斜 台背斜


沉降带 区
地盾
地台区内部构造单位划分示意图

1
2
3
4
5
6
Ⅱ Ⅶ

Ⅳ Ⅴ Ⅷ

世界大地构造分区图
1- 地 台 及 其 边 界 ;2- 早 古 生 代 ( 加 里 东 ) 褶 皱 带 ;3- 晚 古 生 代 ( 海 西 ) 褶 皱 带 ; 4- 晚 古 生 代 及 中 生 代 早 期 ( 海 西 - 印 支 ) 褶 皱 带 ;5- 中 生 代 晚 期 ( 燕 山 ) 褶 皱 带 ;6- 新 生 代 ( 喜 马 拉 雅 ) 褶 皱 带 Ⅰ-北美地台;Ⅱ-欧洲地台;Ⅲ-西伯利亚地台;Ⅳ-塔里木-华北地台;Ⅴ-扬子地台; Ⅵ-南美地台;Ⅶ-非洲-阿拉伯地台;Ⅷ-印度地台;Ⅸ-澳洲地台

地质学基础第六章地层

地质学基础第六章地层

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
宇 Eonthem 宙 Eon
界 Erathem 代 Era
系 System
纪 Period
统 Series
世 Epoch
阶 Stage
期Age
时带 Chronozone 时 Chron
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
的岩石体。其顶底界线都是以等时面为界的,因此
21
地质学基础
地震勘探中获得的反射波资料是地层的地震响 应。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如反射波振幅、波形、频率、反射波波组的相位个 数。根据这些特征,沿横向对比追踪出同一反射界 面的反射,也就实现了对同一地质界面的对比。反 射波组对应的地层层位是根据钻井资料和地质资料 来标定的。
利用地震资料对比地层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作 用,如覆盖区地层的划分对比,在一定条件下,它 正确地揭示出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方法的缺陷 与弊端,并予以修正。
群在必要时可以再分成亚群,或合并为超群。群 的名称通常取自典型剖面附近的地名。
25
地质学基础
段:是低于组的岩石地层单位,必须具有与组内 相邻岩层不同的岩性特征,且分布广泛,对研究区域 地层有用。
组是否要分段应根据其内部有无分段的岩性条件 和区域地层研究的需要来定,有的组可全部划分为段 ;也可仅指定组的某一部分为段,其余部分不正式命 名为段;有的组可不分段;有的组在某一地区分段, 在另一地区不分段。
5
地质学基础
(1)岩性法 沉积岩的岩性特征反映了其形成时的古地理
环境。在一个剖面上,岩性的变化意味古地理环 境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在地面露头和钻井地质 剖面中,常常根据岩性特征来划分对比地层,这 种划分对比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是准确的,这就是 常用的岩性法来划分对比地层。

地层学第二章

地层学第二章

如果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没有 发生明显的大陆侵蚀作用,之后又接受沉积,造成新、老地 层之间的间断(hiatus)。沉积作用中断或沉积环境变迁都可 造成沉积间断。间断面上、下地层的岩性有时变化不明显, 所以在传统地层学中,沉积间断接触被归入整合接触。(在 层序地层学中将沉积间断接触归入不整合)
岩现岩 中象体 的、切 地 围与割 层 岩侵, 形 捕入穿 成 虏体插 后 体共围 , 。生岩 再 的。被 岩围岩 脉岩浆 贯的侵 入接入 ,触, 岩变造 浆质成
侵 入 接 触
沉积接触
是指先成的岩浆岩体露出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之后地 壳下降,在岩浆岩体之上又形成沉积岩,造成上覆沉积岩 与下伏岩体之间的沉积接触。上覆沉积岩层不可能有烘烤 和接触变质现象,常有下覆岩体的砾岩存在;下覆岩体被 截切,岩浆岩中不可能有捕虏体。
整合接触(conformity)
沉积盆地中,如果 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形 成的地层就是连续 (continuity)的。连 续沉积的地层之间为整 合接触,整合接触的上、 下地层时代连续、产状 一致、岩性常常逐渐过 渡。
地层间的连续: 沉积作用没有发生中断, 地层特征相同。 地层的间断: 沉积作用有中断,但是没有明显的大陆剥蚀作用,常为岩性的截然
★地层学三定律是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的基础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In any sequence of undisturbed strata (rock layers), the oldest layer is on the bottom and the youngest is on the top. Principle of Original Horizontality Sediments settle from fluid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ravity, therefore the deposits are nearly horizontal or at very shallow inclines.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新兴的地层学分支学科,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的学科。

2、地震地层学:是根据地震资料总的地震特征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的地学分支学科。

它是地球物理学与地层学概念、地震技术与沉积学理论结合的新范畴。

3、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底面以不整合面或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

层序是对应于海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临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翼拐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组成。

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

4、凝缩层:又称浓缩层、密集段、缓慢沉积段,以沉积速率极低为特征的一种薄的海(湖)相沉积地层层段(沉积速率小于10-100mm/万年),是在相对海面上升到最大、水域扩大最大时期(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在外陆架、陆坡和盆地底部沉积的沉积物。

一般由厚度很薄的、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组成5、超覆:当相对海(湖)平面上升时,沉积盆地的水体逐渐扩大,沉积范围也逐渐扩大,在盆地的边缘地带,越来越新的沉积地层依次向陆地方向扩展,逐渐超越下面的较老地层,直接覆盖于盆地边缘陆地的剥蚀面上,形成不整合接触,称为超覆。

6、退覆:当相对海(湖)平面下降时,部分海(湖)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水或湖水面积相对缩小,即海(湖)退。

在地层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由于水体面积越来越小,在盆地边缘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地层面积,从而形成了退覆现象。

7、基准面:分隔沉积区和剥蚀区的物理面。

8、基准面旋回:地层基准面并不是一个完全固定不变的界面,它在变化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向基准面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完整的基准面上升或者下降旋回,这种基准面的一个上升或下降的旋回称为基准面旋回。

地层学名词解释

地层学名词解释

地层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地层学,亦称岩石学、沉积岩石学。

通过对地层中各种岩石和标准化石的研究,以恢复其古地理环境。

研究内容包括:①研究沉积岩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②研究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变质作用和成因类型,并确定其时代;③研究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划分地层,对比地层;④研究岩相古地理和沉积环境,进行古地理重建。

根据研究的不同目的,又分为岩相古地理和古地理重建两部分。

1.表生岩石( basaltic rocks):岩石未经受构造作用的改造,不具备原生成因类型的岩石。

2.喷出岩( eruptive rocks):岩浆从地下或地表喷发而出,这类岩石具有原生的成因类型。

3.原生岩( basaltic rock):岩石形成时就具有原生的成因类型,如沉积岩、火山岩等。

4.化学沉积( chemical deposit):由于化学作用,如岩石的溶解和沉淀,使岩石中可溶性矿物集合体转入水中,并被溶液带走,结果,除残留于岩石的胶体状物质外,形成了次生矿物的硅质矿物集合体。

5.交代作用( substitution):在化学沉积过程中,某些矿物被次生矿物所取代,或者是原来成因类型的矿物为后来成因类型的矿物所取代,从而导致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改变的过程。

6.接触变质( oromogenesis):在成岩过程中,原来岩石的成分与结构被改变的作用,它包括区域变质和接触变质。

7.原生结构( primary structure):组成岩石的矿物和胶体状物质呈自然状态的、结晶的组合。

8.原生构造( primary texture):在岩石的结构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结构,它主要包括颗粒形态和成分两个方面。

9.次生构造( secondary texture):是指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构造应力作用使岩石产生破坏,从而改变了岩石的结构和成分,这种构造形式有构造变形和裂隙两种。

10.重结晶作用( metamorphosis):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岩石中已形成的矿物或胶体状物质,在压力作用下脱水、排列而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地质学中的沉积学与地层学

地质学中的沉积学与地层学

地质学中的沉积学与地层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的学科,而沉积学和地层学则是地质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学科。

沉积学是研究地质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物的起源、组成、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学科,而地层学则是通过研究不同地层的特征和地层序列的堆叠关系,推断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和环境变化。

1. 沉积学沉积学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研究地表和水体中形成的沉积物。

沉积物是由岩石颗粒、有机质和溶解物质等物质沉降而形成的,广泛存在于岩层中。

沉积学通过研究沉积物的岩性、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等,可以了解过去的环境条件、气候变化、地球构造运动和生物演化等信息。

2. 沉积物的起源与分类沉积物的起源可以分为物源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以及运动介质(如水、风、冰等)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根据岩性和地质环境的不同,沉积物可以分为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生物沉积岩。

碎屑岩主要由碎屑颗粒堆积而成,包括砂岩、泥岩等;化学沉积岩主要由溶解物质沉积而成,如石膏、盐岩等;生物沉积岩主要由生物残骸、贝壳、珊瑚等有机物沉积而成,如石灰岩、煤等。

3. 沉积作用与环境条件沉积作用是沉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描述了沉积物的生成、运移和沉积的过程。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沉积作用,如河流、湖泊、海洋、沙漠、冰川等。

河流沉积作用是指河流中水流的冲刷和沉积作用,形成了河道、滩涂、冲积扇等地貌;海洋沉积作用是指海洋中潮汐、波浪、海流等的作用,形成了海底扇、海底丘等地貌。

4. 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层的构造、特征和演化的学科,通过研究地层的垂直堆叠关系、岩性及其类型、化石等特征,可以推断地球历史上的地质事件和环境变化。

地层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地层剖面的测量和对比,并建立地层序列和地层柱图。

5. 地层与地质历史地层记录了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各种地质事件和环境变化。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地壳构造运动等重要信息。

13第四章地层学的其他方法和理论

13第四章地层学的其他方法和理论

13第四章地层学的其他方法和理论地层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地壳不同层位的岩石、构造、沉积特征以及形成演化,以揭示地球历史和动力学。

除了经典的相对年代学和绝对年代学方法,地层学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和理论,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对地层的研究。

一、地球物理方法:1.地震波法地震波法基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变化,利用地震波速度衰减曲线和地震记录来确定地下地层结构。

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振幅,可以推断地下不同层位的岩性、厚度和构造。

2.重力法重力法根据地球物体引力的性质,测量地球上不同地点的重力值,并绘制重力异常图。

地层的厚度、密度和地下构造变化会导致重力异常的产生,通过分析重力异常的分布情况,可以推断地下地层的特征。

3.磁力法磁力法利用地球磁场的性质,测量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磁场强度和方向,并绘制磁力异常图。

地层的磁性差异和磁化过程可以导致磁力异常的产生,通过分析磁力异常的分布情况,可以推断地下岩性和构造。

二、生物地层学方法:1.化石记录化石记录地层学是利用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演化来确定地层的年代和层序。

化石的形态、种类和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特定的规律,通过对不同地层中化石的研究,可以建立起化石时代标尺和化石地带,从而推断地层的相对年代和层序。

2.古生态学古生态学是研究古生物群落和环境关系的学科,通过对古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环境偏好的分析,可以推断地层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变化。

不同生物群落和物种对环境的敏感程度不同,通过对古生态环境的重建,可以揭示地层的演化和变化。

三、层序地层学方法:层序地层学是基于地层的垂直序列和侧向变化的特点,研究地层的时空格局和沉积动力学。

层序地层学方法包括:1.标尺地层学标尺地层学是建立地层序列和划分地层单元的基础。

通过对地层的厚度、岩性、岩石组合和化石含量的研究,可以建立起地层序列和划分地层。

2.沉积层序学3.改变指示法改变指示法是利用特定事件、岩石特征或化学特征来划分地层序列。

地层学

地层学

(三)沉积旋回
当海进-海退序列交替进行时,在剖面中自下
而上岩性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作有规律的镜像对
称分布现象称为沉积旋回。剖面中岩石粒度由粗
-细-粗-细的变化的现象称为沉积韵律。
湖水进退 曲流河发展 鲍玛序列
沉积旋回 旋回性韵律
沉积旋回层序的产生主要受四种因素的影响:
海(湖)平面升降、古气候变化、沉积物源供应
地球磁场的这种变 化可以记录在地层中, 因此可以应用地球磁 场极性变化来对比地 层。
6、同位素年龄对比
测定矿物或岩石的年龄。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①放射性元素衰变常数必须准确地测定;② 在准确计算年龄之前,先要确定现存子体同 位素丰度;③进行测年的事件从其形成时起, 母体或子体同位素需不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增 加或丢失,如有外界影响,应予以校正。在 满足上述的条件下,可用下述公式计算:
地层与地层
不整合
unconformity
整合
conformity
角度 /angular
平行 parallel/disco
n.
连续 /continuity
不连续 discontinuity
有地层缺失,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
有地层缺失,上下地层产状一致
Disconformity,假整合
上下地层之间没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有沉积间断 (hiatus/diastem),
地层学三定律是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的基础
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峡谷国家公园
倒转地层的识别方法(沉积学)
C B A
倒转地层的识别方法(沉积学)
●化石层序律—Principle of fossil succession
不同时代的地层 含有不同的化石, 含相同化石的地 层其时代相同。

地层学

地层学
(3)依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划分地层。
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年代地层 和岩石地层单位之间 关系
生物地层单位(biostratigraphic unit)是根据地层中所含有的生物化石内容和特征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是以含有相同的化石内容和分布为特征,并与相邻单位化石有别的地层体。
事件地层学的出现与地质事件概念和灾变概念的提出密切相关。
一些结构特征,比如盐穹和背斜,已经在地震数据采集的开始被认可。在20世纪70年代,地质学家想出了一 个办法来解释与海平面相关的大规模沉积物(维尔等人,1977)。这一理论被称为地震地层学,考虑全球沉积板块, 通过解释地震线来展示特定区域是如何沉积的,以此来研究地震地层学。通过解释地下沉积岩层的形成条件,地 质学家可以推断出周围的岩石类型,还可以利用地震地层学获得对油藏更好的认识。
(2)依据岩性变化来划分地层。在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过程中,在一定的程度上岩性的变化反映了沉积环境 的变化情况。因此,依据岩性的不同,把地层分为若干不同的单位,基本上可以代表地壳发展的阶段。比如:在 一个地层剖面中,存在两种沉积,其上部是火山碎屑岩,其下部为含砂页岩煤层。这样两种不同的沉积,表现着 两个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时代,下部表现的是还原环境和成煤时代,上部则反映着地壳运动强烈和火山活动时代。 根据岩性的不同就可以把地层分为两个单位,代表两个发展阶段。
地层学
地质学分支学科
01 简介
03 地层单位 05 地层对比
目录
02 地层的分类 04 地层划分 06 分支
地层学主要是研究成层岩系所含的古生物化石的相对年代顺序,一般称为生物地层学或者年代地层学。从沉 积学的角度来讲,研究成层岩系的沉积环境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称为“沉积地层学”或者“岩石地层学”。

地层学名词解释

地层学名词解释

地层学名词解释地层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各圈层结构、演化和分布规律的综合性地质科学。

它的任务就是揭示地球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在不同时期的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岩石的组成及其分布情况,以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地球历史,指导今天的生产和建设。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地层学名词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经典地层学中的概念,如地槽、地台、地盾等;第二类是传统的沿革地层学的概念,如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同位素年龄等;第三类是区域地层学的概念,如地层接触关系、年代地层格架等。

1。

地槽地槽地槽,又称地洼或下沉带,是在造山运动基本停止、岩浆活动衰退、地壳变化比较平静的时期,地壳发生间歇性上升,出现的短暂上隆起伏的部分,通常指狭窄的背斜基底和向斜槽部。

由于相对上升幅度有限,并遭受剥蚀,缺失了一套上覆沉积物,故称地槽。

一般上部地壳相对下降,地槽常处于强烈侵蚀状态,并且伴随有多期褶皱和断裂的发育,构造活动极为强烈。

地槽沉积中有典型的槽台地层分布,反映槽台地区的海陆交替关系和海洋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

地槽可以根据褶皱特征、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基底岩石的性质等进行划分。

地槽经过长期剥蚀,厚度变薄,地槽盆地演化为山间盆地或宽广高原,通常还伴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从而形成褶皱山脉,有的在高原或山脉上可形成火山。

我国东部辽阔的平原区属于地槽型沉积。

2。

地台地台,又称隆起带或块状山地,是指上地幔的刚性不均一,地壳活动相对比较稳定的区域。

当这一区域的物质主要以大范围的熔融体状态上涌抬升时,与之有强烈的物质交换,有着很强的再造陆地的能力,形成褶皱山脉。

4。

地台型地槽褶皱带在造山带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构造单元,在区域性岩石圈构造单元中,其他褶皱带也都具备。

对地槽褶皱带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地槽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找出其演化序列和相互关系,了解板块构造的演化。

因此,地槽褶皱带的研究,对深入理解整个地槽盆地的演化及其与板块构造的关系,提供重要的资料。

地层的概念

地层的概念

地层的概念地层概念地层是指地壳中不同层次的岩石或土层的堆积状况。

地层是地球表面上形成并可见的地球材料的层状分布,是对地壳内在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记录。

通过研究地层,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地质事件的发生过程。

相关内容地层研究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地层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球与地壳内不同层次的岩石或土层堆积状况的学科。

通过分析和描述地层的组成、性质、时代和空间分布等特征,可以对地球历史的演化进行重建,揭示地球内部及地壳变化的规律。

地层学是石油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基础。

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层中保存的古代生物化石及其生态环境的学科。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出现的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分类和分布等研究,可以推断不同时期的生物演化和生态环境变化,为研究地层的年代和沉积环境提供重要依据。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壳和地球表层各种元素和化学物质的组成、分布及其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学科。

通过分析不同地层中的元素、同位素及有机质等化学特征,可以揭示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对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地层作为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揭示地球历史演化和地壳内部变化的规律。

通过对地层中的岩石、土层及其中的生物化石和化学特征的研究,可以了解地层的堆积时代、沉积环境和地球材料的性质,为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地层的划分和分类地层的划分是根据地质过程中的相变、沉积和变质等特征进行的。

常用的地层划分方法包括岩性地层和时代地层两种。

•岩性地层是根据不同岩石类型和岩性特征进行划分的。

常见的岩性地层包括砂岩层、泥岩层、石灰岩层等。

岩性地层的划分可以说明地质过程中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对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有重要作用。

•时代地层是按地壳中不同时代的沉积岩层进行划分的。

时代地层的划分是根据地层中保存的古生物化石和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层序列和地层剖面等综合研究给地层标定年代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地层学三大定律:地层叠覆律,原始水平律,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与其他地质体接触关系:沉积接触,侵入接触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的特征和属性(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面等)将地层组织成相应的单位对比方法:1.岩石地层划分对比2.磁性地层划分对比3.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划分对比4.地震地层划分对比5.测井地层对比6.化学地层对比7.旋回地层对比8.事件地层(事件面、事件层、事件带、事件组合和事件集群)9.层序地层学对比岩石地层单位: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地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群、组、段、层)岩石地层单位-组定义:组是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相对一致的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且具有一定结构类型的地层建组条件:1)岩性相对一致(均一、夹层、互层或特别复杂);2)内部结构一致(内部不分段的组为一种结构类型,内部分段的组可有多种结构类型);3)顶底界线明显(不整合或明显的整合);4)一定和厚度和分布范围(一般要求能在区域地质图(1/5-1/20万)上表达)。

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结果:形成相应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强调三套常用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和两套独立的地层单位系统(岩石地层单位系统和年代地层单位系统)时带是指在某个指定的地层单位或地质特征的时间跨度内在世界任何地区所形成的岩石体,与之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是时时带是没有特定等级的正式年代地层单位,而不是年代地层单位等级系列(宇、界、系、统、阶)中的一部分;LU-CU1 LU具穿时性,而CU不穿时2 CU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与时间严格对应;而LU的上下界线与时间界面是不一致的3 LU所依据的岩性特征主要受沉积-古地理环境控制,而后者不可能全球一致的,因此, LU 的地理分布只能是区域性的;4 CU没有固定的具体岩石内容,而LU当岩性特征发生改变后,单位名称也变化;5 Cu反映了全球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全球地质史有巨大的优点;而LU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某一地区的地质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6 两类地层单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地质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对了解和认识全球与区域地质发展的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

大地构造性质稳定型: 无或少地震、火山活动,壳幔物质交换不频繁; 地壳的升降幅度小。

过渡型: 介于二者之间。

活动型: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壳幔物质交换频繁; 地壳的升降幅度大地槽的特点:1.位置:一般位于大陆边缘,为规模巨大的槽状地壳构造活动带,长达数千公里,宽数百公里。

2.演化阶段:分为3期初期:下降接收巨厚沉积,并伴有海底基性火山喷发;中期:上升并伴有钙碱性火山岩及陆相沉积物;晚期:遭受强烈造山运动,并伴有强烈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酸性岩浆活动及巨厚山前Mollass堆积。

3.沉积物:硬砂岩、复理石(Flish)、磨拉石Mollass4.岩浆活动:早期以基性为主,晚期以酸性为主(?)。

5.构造活动:强烈,可形成系列复背斜和复向斜以及巨大逆掩推覆构造。

地台的特点:1. 形态:一般为等轴状规则多边形,周围一般为高峻的褶皱山系(地槽),内部地形高差不大。

2. 结构:具有双层结构,褶皱的变质基底和稳定的沉积盖层,之间为巨大的区域性不整合。

3. 构造变形:盖层变形简单而微弱,褶皱开阔,断层多表现为正断层4. 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不发育板块边界类型:离散型: 大洋中脊俯冲型: 海沟汇聚型: 碰撞型: 喜马拉雅山平错型: 转换断层板块边界的识别1.蛇绿岩套:2.混杂堆积:3、双变质带:4、深大断裂5古大陆边缘的识别:6 .岩浆组合分析7.沉积组合和沉积盆地的有序分布可帮助恢复古板块构造旋回:地球岩石圈的演化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旋回现象,包括造山作用、海水进退、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生物演化和发展等方面旋回。

这种全球性旋回现象称为构造旋回。

构造阶段:发生构造旋回所经历的地质时间地质历史时期主要构造阶段中国:阜平吕梁阶段(Ar);吕梁晋宁阶段(Pt1-2);加里东构造阶段(Z-Pz1);海西(华里西)构造阶段(Pz2);印支构造阶段(T);燕山构造阶段(J-K);喜马拉雅构造阶段(Cz).群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种的总和。

地层叠覆原理(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即沉积地层的原始状态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如果这种顺序被改变,则说明发生了构造作用。

海进:海平面向大陆方向侵进,海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的超覆。

海退:海平面向海洋方向退却,海退过程中地层向海洋方向退却形成退覆。

磨拉石:地槽急剧隆起,形成于山前坳陷的巨厚的以粗碎屑为主的一套岩系。

复理石:由深海浊积岩及其他重力流沉积综合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巨厚海相沉积岩套。

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指相化石: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化石。

“象州型”沉积形成于清洁浅水、动荡富氧的条件。

“南丹型”沉积形成于较深水滞流缺氧的台内断槽沉积。

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的内容及其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延限带,间隔带,种系带,组合带,富集带)年代地层单位: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层型:是已经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来或是后来指定的参考标准(单位层型,界线层型,复合层型)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浙江煤山P/T界线层型D剖面垂向加积: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侧向加积:是指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和堆积作用海进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海退序列: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浮游相壳相(底栖相)礁相生态分异:即生态习性的差异,如游泳的,表生底栖,内生底栖等,是生物对沉积环境适应的结果。

华北板块形成史古板块的形成时期主要在前寒武纪,此时我国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板块: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华夏板块。

目前已知的中国最老岩石是冀东—辽宁地区石英岩。

中国最古老的太古宙地层-----华北板块,它主要发育在华北地区。

太古宙末期的阜平运动使华北地区地层褶皱变质,扩大了古太古代结晶基底的范围,增加了稳定强度,形成太古宙陆核。

古元古代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吕梁运动。

(吕梁运动I幕使元古代后期的主体地层遭受褶皱、区域变质和广泛的岩浆侵入,并形成了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磨拉石堆积。

II幕使上述磨拉石沉积也发生褶皱隆起和变质。

)吕梁运动对华北板块形成意义重大,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从而扩大了硅铝质陆壳的范围,增加了地壳厚度,提高了稳定程度,形成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台。

中、新元古代是华北板块的形成时期。

整个中元古界沉积物厚度巨大,夹少量火山岩,相变明显,单位遭受区域变质,形成似盖层沉积。

之后发生芹峪抬升,使华北大陆板块海域整体抬升为陆,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富铁风化壳。

新元古代华北板块沉积范围小,无火山物质,为稳定型盖层沉积。

大约800Ma左右华北地区发生蓟县运动,板块又一次被抬升,并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从而使华北地区主体缺乏该期震旦纪地层。

扬子板块形成史扬子板块的核心部分是四川盆地。

中、新元古代扬子板块上发育了一套似盖层沉积。

其主要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火山沉积岩,该套沉积岩系厚度巨大,大变质较浅。

此时,整个扬子地区均未达到稳定状态。

晋宁运动使板块内部再次褶皱变质,元古宙地层与上覆华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至此扬子地区才形成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

中元古代末期,晋宁运动第I幕—四堡运动使扬子地区地层褶皱、变质。

四堡运动之后,扬子板块陆壳增大,具有岛弧带向外迁移的趋势。

新元古代后期发生晋宁运动第II幕,使湘黔地区板溪群遭受褶皱、区域变质和花岗岩侵入,不整合其上的南华系成为稳定类型沉积。

其它板块的形成史塔里木板块华夏板块总体上类似与华北板块基底形成较扬子板块早古地理特征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1. 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2.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3.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4.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华南裂谷盆地扬子板块奥陶纪古地理演变:1.东南被动大陆边缘: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湘中地区奥陶纪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含碳质、硅质的笔石页岩,代表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东部为浙皖次深海(浙西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晚奥陶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浅水浊积岩)2.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地,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

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3.北部大陆边缘与寒武纪相似,为被动大陆边缘4.西缘早,中奥陶世是被动大陆边缘砂泥质浊积岩沉积,晚奥陶世转化为浅海碳酸盐台地扬子板块边缘志留纪古地理特征: 1.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2.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主体拼合造山(?),形成华南造山带,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

之后(D开始)称之为华南板块。

(有争议?)3.北部边缘(南秦岭)为裂谷盆地4.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华南板块内部泥盆纪古地理变化: 1 .S/D连续沉积区:滇东、钦防海槽型沉积2. D1:主要限于滇黔桂海,以碎屑岩沉积及泥灰质沉积为主;晚期开始出现岩相分异3 .D2-3:地势平缓,海侵范围扩大,岩相分异加剧:(1、2)滇黔桂地区:南丹型和象州型;湘粤:超覆区,亦有岩相分异,“宁乡式”鲕状赤铁矿。

(3)湘赣交界、鄂西:海陆交互碎屑岩沉积为主,下扬子地区:五通组以近海河流相沉积为主,夹海相层(小腕足化石)。

(4)闽中:山前断陷盆地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华南板块石炭纪古地理变化: 1.岩关阶:滇黔桂地区:台间海槽;湘粤赣交界:滨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陆相沉积2.大塘阶: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湘粤赣交界: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陆相含煤沉积;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与碳酸盐沉积 3.晚石炭世:海侵扩大,碳酸盐台地沉积;岩相、厚度稳定 4.华南板块的北、西和东南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华北板块石炭纪古地理横向变化:1.本溪组:东北低西南高;2.地势北高南低,海岸线逐渐南移;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尔多斯东胜地区为陆相含煤层积区;河北唐山有少数海相灰岩夹层,晋东南沁水盆地和冀南磁县一带灰岩六层,皖北,淮南地区,灰岩层数可达12层.3.本溪组和太原组海侵方向不同,做翘板式运动4.华北板块的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南缘东段为被动大陆边缘,南缘西段为活动大陆边缘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变化: 1.早二叠世(P1)梁山组:滨海-湖沼相陆源碎屑沉积限于昆明、贵阳至江南古陆一线以北的上扬子地区2.中二叠世(P2):栖霞期:最大海侵期,岩相均一;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1)康滇古陆附近:晚期出现玄武岩喷发;(2)上扬子地区:灰岩沉积;(3)湘中、下扬子地区:发育滞留静水环境的硅质岩(孤峰组);(4)闽浙赣地区:为近海碎屑含煤沉积(童子岩组)3.东吴运动:P2末期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东南部的华夏古陆上升4.P3龙潭期:岩相分异加剧(自西向东):川西滇东:陆相火山喷发夹煤(宣威组)→贵阳、涪陵:海陆交互含煤沉积(龙潭组)→上扬子东部:海相碳酸盐岩(吴家坪组)→湘赣、粤北:海陆交互含煤沉积→粤东、闽中:陆相粗碎屑含煤沉积 5.P3长兴期:康滇古陆东侧:陆相含煤沉积;扬子西部:长兴组碳酸盐岩;扬子北、东部:大隆组硅质岩盆地华南板块三叠纪古地理变化:1.T11:沉积物西粗东细,康滇古陆东侧:滨浅海碎屑岩(飞仙关组)—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夜郎组-川南)—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大冶组-上扬子东部);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为滨岸相碎屑岩沉积2.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嘉陵江组、雷口坡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