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doc-讲义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中国历代民居建筑表现形式各异,因势而建,具备当地人文及地理环境的优良因素。
特优选出中国十大最具有人文气息的特色古民居建筑摄影照片。
土楼NO.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碉楼NO.2 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
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doc_PPT课件
四合院
•
• 四合院剪影
•
•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
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
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
规模。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在北京城大大
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
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
来的,当前仍然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
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
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
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
•
• 四合院布局
•
•
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那”拉 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 就能搭盖起来。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 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洞顶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 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 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 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 的就是蒙古包。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资料收集:段文浩 熊静 编写论文:田雨薇 吴芳 制作PPT:李丛天 李龙泽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由于中国
中国传统民居word资料13页
中国传统民居中国传统民居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目录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介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水归堂”式住宅“一颗印”式住宅大土楼窑洞式住宅干阑式住宅具体内容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介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水归堂”式住宅“一颗印”式住宅大土楼窑洞式住宅干阑式住宅具体内容∙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少数民族民居∙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中国南方和北方民居的代表展开编辑本段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介中国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中国传统民居矢量图(公元前后200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
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
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
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
公元前第 5千纪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编辑本段木构架庭院式住宅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
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
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
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中国民居建筑》PPT课件
特点
他们利用徽州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豁殊”的环境,以 阴阳五行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 ,选址建村,以 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 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依山势,扼山麓、山坞、山隘之 咽喉;或傍水而居,抱河曲、依渡口、汊流之要冲。有呈牛 角型的;如婺源西坑;呈弓型者,如鹜源太白司;有呈带状 的,如鹜源高砂;有呈之字型的,如鹜源梅林;有呈波浪型 的,如黟县西递;有呈云团聚型的,如歙县潜口;有呈龙状 的,如歙县江村;还有半月型、丁字型、人字型、口子型、 方印型、弧线型、直线型等。形态各异,气象万千。
五、马头墙
江南民居建筑面积大,不利于防火。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
生火灾时隔断火源,因形似马头而得名
六、吊脚楼
向河面延伸空间过大时,就在底部设立支柱,形成吊脚楼的形式。
屋顶上也铺瓦,形成了水乡民居双层重檐的结构。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
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
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 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 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 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小桥
流水
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
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 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 术性的完美统一。 徽州,今安徽黄山市、
黟县西递
中国民居建筑
★邮票上的中国民居我国从1986年至1991年共发行了四套二十一枚民居邮票,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的不朽智慧结晶。
★老北京四合院老人常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羊。
”那么众多胡同中,谁才是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老太爷呢?从玄武门向西,有一个毫不起眼的胡同,三庙街,可追述到1100年的辽代,历经荣衰。
幽深的胡同实际上是由两旁相临的院墙组成的,墙的里面,就是老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就已出现了。
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
简单的说,四合院就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
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院子的外墙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关上大门,就是一个宁静、封闭的小天地。
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院门都开在南向的东角。
院内坐北朝南的房子是正房,是家长的住处,它建在四层台阶的基础之上,东西厢房要低一层台阶,房前有回廊环绕。
北房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3大间,正中的一间称为堂屋,是不住人的(说点什么)。
东西两侧是子女的厢房。
倒座在四合院中是条件最差的房子,屋内又暗又潮湿,所以不住人,是放杂物的地方。
有时正房以北会令辟小院,布置厨、厕、储藏,称后罩房。
院子屋顶多以硬山为主,次要房屋用单坡或平顶。
80年代,吴良镛先生在北京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中,推出了“类四合院”的居住形态模式。
“类”的原义是“拟”,在住宅设计中,“类”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就是当代住宅设计对传统居住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朝鲜民居中国东北部图门江以西的延边是朝鲜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
朝鲜族民居保持了我国唐代以前民居的风格,日本民居的形式与此相近。
屋顶常为庑殿顶。
没有窗子,门的隔扇做成落地,都为抽拉门。
《中国传统民居》课件——5-中国传统民居赏析
北京四合院
精美雅致的雕饰艺术
北京四合院的雕饰,颇具特色,形式多样,有砖雕、石雕、 木雕、彩饰等,装饰着院落的各个角落,彰显出浓厚的民俗民 风和传统文化。人们往往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 等手法,借助联想,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表达出对幸 福、美好、富庶、吉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北京四合院
前庭后寝分水岭的垂花门
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二门”即指垂花门,也 叫“中门”。垂花门是四合院中—道很讲究的门,是前庭后寝的分水 岭和唯一通道。
垂花门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向外—侧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 称为“麻叶梁头”。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 头部雕饰出串珠、莲瓣、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 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垂花门名称的由来大概就与这对 特殊的垂柱有关。两垂柱之间常有精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 “岁寒三友”、“福禄寿喜”、“玉棠富贵”等。这些精美的雕刻对 内宅有装点美化的作用,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基和房屋的尺度都比较高大,一般是三间,大型住宅为五间。正房的两侧 还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 朵,故称耳房。左右对称,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 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四间耳房则称“三正四耳”。小型四合院多 为“三正两耳”,中型四合院为“三正四耳”。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问向外 开门,称为堂屋。堂屋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场所,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 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也就是说是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交汇之所。堂 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多做卧室,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非常严格,内宅中的 正房,位置优越显赫,要给老—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 也可与正房通,—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 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中国古代建筑-民居-2
中国古代建筑-民居-2••傣族住宅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住宅,主要是干栏形式。
住宅的底层是架空的,一般不住人。
其架空的高矮有别,矮的称为矮干栏,高的称为高干栏。
傣族主要使用高干栏。
又因为西双版纳盛产竹、木,所以傣族干栏民居主要以竹、木为建筑材料,其中竹子搭建的称为竹楼。
竹楼大多建在坝区,也就是丘陵地带低洼的平地处,每年雨水集中的时候,坝区常会遇到洪水袭击。
不过,因为竹楼的竹蔑之间有很多空隙,利于洪水通过,所以不会发生水灾。
如果洪水过大的话,还可以将绑在梁架上的竹蔑拆除,以减低房屋的浮力,避免被水冲走。
可见,竹楼是与当地的气候与环境非常适应的住宅形式。
现在,傣族民居大都使用木材,而且木柱使用方柱。
•贵州石板房贵州地区的石板房是极为特别的一种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它也是贵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居形式。
贵州石板房非常有特色,而它的特色之处主要就在材料的使用上。
它的材料就是石头,石头砌墙、石片作瓦,从外面看几乎全是石头材料。
不过,里面的构架还是木材料。
贵州石板房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周围的郊县和安顺地区的几个县。
典型的贵州石板房为三开间,中央开间为堂屋,只有一层,而两端的房间各为一楼一底形式,这与一般地方民居突出堂屋的做法非常不同。
这是因为早期的石板房,其两端的底层是用来圈牲畜的,人住在上层看护牲畜。
•梅县围拢屋广东等沿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所以很多的民居形式都以防御为主,广东梅县的围拢屋即是其中之一。
围拢屋的平面多为马蹄形,建筑前方有半月形的水塘,在房屋与水塘之间有一块较大的露天场地,是用来晒谷子的禾坪。
禾坪与屋宇之间的大门是建筑物的正门,位于住宅的中轴线上。
大门做得非常牢固,门扇的木料很厚实,并且多设置两个以上的门闩。
两扇门板还带有企口, 一扇凸起,一扇凹进,对应关紧以后,丝毫没有透空门缝,从外边无法用东西将门闩挑开。
围拢屋后部有个半月形的院落,称为龟背,象征长生不老,金汤永固。
龟背后部外围建筑是围屋,也称枕屋或围拢。
《中国传统民居》课件——4-中国传统民居解构及运用
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一般为两进以上的院落。有的院落可以达到四列五进,形成长长的纵向轴线。四合院内院由二门起 到正房止,这个院落的平面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常有游廊围绕四个拐角处,联系垂花门、厢房与正房。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流线有以下三个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 的构成元素
综观民居的建筑空间,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对室外空间的向往、依赖与营造。无论是纯粹的室外空 间还是半室外空间,以及室内空间对大自然的依赖,其间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识,一种对自然的执 着追求,一种对和谐的渴求。这些老房子,不只是建筑形态,更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自然界的魅 力使得古代中国人无处不在选择与它的直接接触、沟通和交流。游离于古镇老街,漫步于山寨村舍, 在独特的空间中,感悟独特的意境。民居被赋之以灵性、赋之以生命。
中国传统民居 的构成元素
室内空间
这层层转合的空间区域,使局部和谐于整体,整体包涵于局部,造成了内部空间的平衡得体,是 民居室内空间整体分隔与局部和谐的多样、复合、统一的有力表现。无不是空无一切,而包含着深刻 的有。无是对有的更高发现。民居空间中,需要人用心体味的“无”,较之让人直观明了的“有”, 更具震撼,更易让人融入其中。这种感觉是没有任何所“有”的框架束缚的。所以“有”是“表诠”, “无”并非不诠,而是“遮诠”。人们往往会在一种虚空间的无中体会到实空间的有,让人体味到空 是一种意境,一种心灵体验。
※ 例如,北京四合院,住宅大门位于东南角上,门内迎面建影壁使外人看不到宅内的活动。就民居室内的“有”、
《中国传统民居》课件——2-中国民居建筑与文化
※伦常有序的五凤楼:五凤楼的地势与房屋必须前低后高,且房屋的高低与居住者辈 分的高低有联系,前面的房屋都是一层的平房,住的是家佣人等地位卑贱的人,而最 后面都是多层的楼房,住的则是家长等地位或辈分高的人,两侧的横屋也分几段,前 面的屋顶低,后面的屋顶高,这里住的也是家庭辈分较低的人,护拥着家庭,其家庭 成员的合理安排,体现了大家庭的长幼尊卑,
中国传统民居 建筑的文化传递
中国历史悠久,土地辽阔,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建筑文化遗产 中的最大量的、与广大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民居,也同样 非常丰富。即使在今天,它们仍然散布在全国各民族和各地区,虽 然历经风雨沧桑,仍然为广大人民所使用,其中不乏优良的传统精 华、艺术精湛,是我国珍贵的文化宝藏。中国传统民居的产生于发 展过程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精神有着密不可 分的联系。
中国传统 文化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 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 求,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 用,更是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民居发展的内在理论依据。
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民族心理
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民族心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闪光点,是中国传统文 化得以生生不息的动力源。它表现在以无数志士仁人为代表的对崇高理想的正义追求和 对事业前程的坚定信念;表现在人们对悲喜炎凉的人生采取乐处达观的态度,表现出豁 达大度的胸襟情怀;同样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的和合特征及融合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对 民居建筑的影响
哲学观
关于近年来,随着传统民居学术研究的深化,传统民居表现的阴阳思想日渐引起 学界研究兴趣。如有的学者指出,“在四合院构成和空间组合上,阴阳法则倍受遵从。 首先,院子在形态上是由四周房舍相围合,外‘实’内‘虚’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其 次,组合依据‘门堂制度’,在轴线主导下次第排列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而 ‘门堂’这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在等级上有严格要求。东西厢的配置亦成第 三对阴阳关系,以横轴线贯之。而在纵横线交织控制院落关系之中,纵为主,横为次, 形成第四对阴阳关系。”不仅如此,院落空间的“四正思维”也构成一对阴阳关系, 在整体上是一个序列布局完整的八卦空间。从内外空间层次演进上看同样体现阴阳组 合关系。从东南位置的宅大门→垂花门→中院正房→内院后房→后罩房,不仅反映出 等级尊卑的礼制观念,而且“每一级组合成为一个递进层次,形成一个层级的阴阳关 系”。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民居建筑(图文)
陕 北 窑 洞 内 部
窗 饰
3. “一颗印” 住宅 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最早在昆明地区
流行起来的“特色品牌”,一颗印式民居的基 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平面近乎正方 形,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些,两厢为耳房, 耳房就矮一些,这样就组成四合院,中间为一 小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 “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故称“一颗印” 式。
第六节 民居
一、民居概述
民居是出现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建筑 类型,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住宅建造的 直接目的主要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 的实际需要。其次,满足普遍的审美性和 情感性,甚至还可能上升到表达某种思想 倾向的高度,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 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
二、我国的特色民居
永定客家土楼
永定客家土楼
振成楼
客家土楼内景
客家土楼内景
客家土楼内景
客 家 土 楼 内 景
客 家 土 楼 内 景
福建永定方形土楼“五凤楼”
顺应山势的方形土楼。
5、吊脚楼 吊脚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 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 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 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 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晒台是主人盥洗、晒衣、 凉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这一廊一台是竹楼 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的竹楼一防潮湿,二散热通 风,三可避虫兽侵袭,四可避洪水冲击。因为这里 每年雨量集中,常发洪水,楼下架空,墙又为多空 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过。
靠 崖 式 窑 洞
陕 北 窑 洞
陕 北 窑 洞
2.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 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 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 美。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 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中国民居文化正式课件
陕北婚俗,窑洞前的场面
黄土高原的窑洞顶上和院子里 中国民居文化正式 晒满的玉米
南 方 民 居 案 例
江南民居 水路曲曲折折 小巷清幽静谧 江南水乡的点点滴滴之间 都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留下的故事
白墙灰瓦间 树影斑驳中 一切都显得安然祥和
素雅悠然
中国民居文化正式
南 江南民居 方 民 居 案 例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江南水网密布, 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均 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
例
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 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中国民居文化正式
南 方 民 居 案 例
江南民居(形成原因)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 成一体,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 形。
3.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 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房子的 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 觉。
中国民居文化正式
南 方间也大,设前 后门,便于通风。
院落中多设“天井”,天井的下 方有向下凹的处理,能够让雨水都流 到凹槽里。由于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 面屋顶流入天井,所以又称“四水归 堂”。
室内外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 南温湿的气候。
中国民居文化正式
南 江南民居 方
分 布 的 因 素中国民居文化正式
北 四合院 方 民 居 案 例
中国民居文化正式
北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
方 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冬 寒少雪,春旱多风沙,
民 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 居 风沙。外围砌砖墙,整
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
案 围,墙壁和屋顶较厚实。
例
四合院中的庭院, 是家庭活动和休息 的主要场所。
中国传统民居ppt
干阑式
•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 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 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 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 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 野兽侵扰。
13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
14
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 和草顶复原图
4
北 京 四 合 院
5
6
一颗印式
•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 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 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 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 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 坯墙,多绘有彩画。
7
8
云南昆明一颗印住宅天井
20
墙壁极厚 ,有极高的隔热力的21
这种窑券顶上, 均用砖墁平,在 秋收的时候,可 以用作曝晒粮食 的露台
22
乔家大院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民居,集宋、元、 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其中最为出 名的就是乔家大院。乔家大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 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 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 伟的建筑群体 .
中国 传统 民居
山西民居
-----乔家大院
1
中国传统民居简介
• 中国传统民居的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居多。已有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公元前五千年的浙江 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 水平。公元前五千年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 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 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 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
中国传统民居课件
北方代表:晋中民居· 窄院
• 成因: 明清时期的晋中地区兴从商之风,以祁 县、平遥、太谷等地为盛。晋商在外积累了 大量财富,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商贾返乡 后建造精美考究的建筑院落,形成独具地区 特征的晋中窄院。
北方代表:晋中民居· 窄院
• 比较/ 演变: 晋中窄院以单体建筑组合形成群体,建筑围合 形成狭长的矩形院落,其院落平面比例约为1 ∶ 2, 这是院落组群内每个独立院落的基本形式。其形式 和北方地区其他合院建筑有着密切关联,同时也影 响到其他区域的民居形式。即使在山西省域之内, 窄院的民居形态也非晋中地区所独有,在晋南一带 亦有出现。二者相较,晋南宅院的进深更为狭长, 体现了地方气候环境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陕西民居
贵州民居· 吊脚楼
• 贵州黔东南、黔西南等地的苗族民居中, 有种颇具特色的楼房——“吊脚楼”。楼 房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 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 木柱木墙木楼板,楼皆建于数米高的石保 坎上,房架高6至7米,为歇山顶穿斗挑梁 木架干栏式楼房,青瓦或杉木皮盖顶。楼 分三层,因其二三楼和前檐用挑梁伸出屋 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故称“吊脚楼”。
北京民居· 四合院
•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汉族传统合院式建筑, 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 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 间,故名四合院。 • 北京四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 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 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钱, 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
中国传统民居
2013级地理
王维锋
中国的各地代表民居
• • • • 北方代表:晋中民居· 窄院 南方代表:潮汕民居· 围楼 江南代表:苏南水乡民居· 临河住宅 其他代表:北京民居,陕西民居,贵州民 居等。
中国传统民居概述课件
• 民居大概是建筑学里使用最多却又最少达成共识的术语之 一了。从历史上看, 民居几乎从来都是作为和“建筑”相对的 概念而存在的: “建筑”是 “伟大的”、“精致的”、“纪念 性的”、“大师杰作的”; 是营造的艺术与科学, 且隐含着由特 定价值观所支配的美学品位。而民居则被排除在所谓的艺术网 络之中, 通常被定义为“本土的”、“自发的”、由本地居民 参与的适应自然环境和基本功能的营造。
(4)宋代 中国古代居住建筑发展到宋代,已达到了封建社会的较高水平,不仅在个体建
筑方面技术日趋完备,并在等级与功能上更偏重于等级的需要。 官宅大多采用多进院落,有独立的门屋,主要厅堂与门屋之间形成住宅轴线。
房屋使用斗栱、月梁、瓦屋面。郊野农舍在形制布局上较自由,规模大小不一。 一般小型住宅为三 、五间,较大的则有数十间,也形成院落形。主要建筑的平面 布置与组合形式有一字形、丁字型、曲尺型、工字型等,以工字型最多。
穴居发展序列
穴居——木骨泥墙——承重墙体系——砖混
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2.奴隶社会 夏(公元前2070-前1600)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我国最早 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实例
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河南偃师二里头建筑遗址中,有高出地面的台基遗迹,在台基上有木骨泥墙环绕相 隔,这表明穴居形式已发展到了地面分室建筑阶段。
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 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 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 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 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 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 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 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 姿多彩,富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