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规模包容性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
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测算与财政政策分析
![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测算与财政政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d7982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c.png)
2023-11-08CATALOGUE目录•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概述•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测算方法•财政政策对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影响•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建议•国际经验与启示•研究结论与展望01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概述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定义与内涵包容性经济增长是一种追求经济持续增长、减少收入差距、扩大就业机会的经济模式。
它强调经济增长的普惠性,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内涵包括:提高劳动参与率、减少贫困人口、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就业机会平等、保障社会福利等。
1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构建23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是一种度量经济包容性的工具,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
这些指标通常包括人均收入、收入分配、就业机会、教育程度、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
构建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方法有多种,如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
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国际比较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可以评估各国经济的包容性程度。
国际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国在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优劣,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常见的国际比较组织包括世界经济论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01020302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测算方法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确定数据来源收集相关统计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
数据清洗和处理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以消除异常值、缺失值和错误数据。
数据转换和标准化将数据进行转换和标准化,以适应指数测算的需要。
指数计算方法的选择确定权重分配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分配。
计算指数得分根据计算方法和权重分配,计算出指数得分。
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
分析结果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
计算权重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
计算指数得分根据计算方法和权重分配,计算出指数得分。
应用文-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及路径探究
![应用文-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及路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7f9e06a417866fb84a8ec3.png)
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及路径探究'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及路径探究改革开放以来,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新型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包容性增长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观,为经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判断。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经济的包容性增长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必然要走上一条包容性增长的道路,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然而,中国经济改革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可见,如何探索包容性增长的新路径,是中国经济发展应当认真应对的重点课题与难点课题。
本文从基本原则和路径转型两个维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究,以期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是,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绝不是一日之功,而要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
除了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以外,构建价值判断新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来说,价值判断对其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会产生深远的、深刻的影响。
为此,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坚持经济增长与发展和谐统一的原则非包容性增长与包容性增长是一对辩证性的词汇。
在以前,中国经济走的是一条非包容性增长的道路,其主要目标是狭隘的经济增长,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标。
同时,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中国经济陷入了“重效率而轻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公平,重眼前利益而轻长远利益,重经济增长而轻社会进步”的误区。
可见,非包容性增长经常带来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一致。
为此,包容性增长要摒弃这种错误的趋势,真正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原则,使中国经济走上一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包容性增长认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发展状况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也就是说,在包容性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包容性增长与政府角色转变
![包容性增长与政府角色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4bd975b2998fcc22bdd10d56.png)
包容性增长与政府角色转变作者:周建军来源:《投资北京》2012年第02期经济发展面临的要害问题并不是资本的缺乏,而是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包容性,这一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的词汇,由于胡锦涛同志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等国内外场合的公开讲话以及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引来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诸多关注和热议。
目前人们对于“包容性增长”还没有作出明确界定,世界银行等机构给出的解释多侧重于机会平等。
但是,中国领导人则同时强调“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换句话说,在中国视域中,“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和外延更广泛,它应该允许社会全体成员有机会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并为之作贡献。
经济增长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的目标、手段、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
不少研究表明: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财产的不平等。
如果不平等因素是体制性因素所致,那么这种不平等就可能中断经济增长。
在这个意义上,旨在促进平等的政策措施,并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附属物,而是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经济增长的“包容性挑战”的确,理想的可持续经济增长过程应当是包容性的。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实现可持续、包容性的经济增长绝非易事。
有人戏言,不平等的历史跟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悠久。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领衔的世界银行《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报告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只有13个经济体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或超过了7%并持续25年以上。
在这13个经济体中,只有日本、韩国、新加坡、马耳他、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实现了人均高收入水平。
除去日本,只有韩国和中国台湾这两个人口超千万的经济体,跨越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了高收入水平经济体行列。
然而,即使这些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了高收入水平的经济体,也面临着“包容性增长”的挑战。
例如美国,无论是收入还是财富,不平等都十分惊人:前1%的富人拥有的资产额超过总资产的40%,后80%的人口只拥有美国17%的财富;2003年到2005年,美国前1%的人的收入增加额超过了20%的穷人的收入总额。
包容性增长国内外的研究现状_贸易经济论文
![包容性增长国内外的研究现状_贸易经济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43a8cb10a6f524cdbf8578.png)
包容性增长国内外的研究现状_贸易经济论文关于《包容性增长国内外的研究现状_贸易经济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是国际社会基于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不均衡、收入不平等现状加剧、全球化成果不能平等共享等事实及发展中国家减贫实践的需要提出的一种新的增长理念和增长模式,一般意指“机会均等的增长”。
亚洲开发银行(ADB)于2007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后,即引起我国政府和领导人的重视,胡锦涛主席分别在2009年11月15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会议、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2010年11月13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会议上三次倡导,并指出:“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
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含义。
”[1]一、研究概况国内学界于2009年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会议上倡导“包容性增长”以后开始关注包容性增长,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搜索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6月,篇名包含“包容性增长”字段的论文有515篇,除了让·皮埃尔·莱曼发表于《中国企业家》2008年第13期的《探索包容性增长》及蔡荣鑫发表于《经济学家》2009年第1期的《“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之外,其他所有论文都发表于2010年之后,其中,2010年98篇、2011年308篇、2012年106篇[2] 。
515篇研究论文中核心177篇。
从研究内容上来说,国内177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对包容性增长本身的探讨有96篇,从宏观的、微观的、规范的、实证的等不同角度,涵盖包容性增长提出的背景、包容性增长的内涵、维度、特征、测量指标、伦理价值、哲学论证、理论基础、影响因素、路径、政策措施等许多方面。
包容性增长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或应用性研究有66篇,涉及到金融、房地产、外贸、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法律、社会管理及社会政策、就业、教育及体育、西部开发、民族经济、环境、组织工作、城市规划、单位管理、土地承包等非常宽泛的主题。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研究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2f9913c915f804d2b16c155.png)
这 一结 果 支持 了 瓦格拉 假 说 .而 并没 有 证 出 可 证 实 的 假 设 .利 用 我 国 1 8 9个 城 市 量 取 值 .然 后 假 设 P为 3时 , A I C和 s c
实 An n e y曲 线和 凯 恩斯 主 义 的观 点 假说 : Ar me y曲 线 ; 凯 恩 斯 主 义
第四种 . 政 府 规 模 与 经 济 增 长 之 间 存 Go v = - 0 . 7 5 4 1 5 1 GDP ( 一 1 1 一 O . 1 4 9 1 2 8 模 与经 济增 长 的 关 系 进 行 了 探 讨 . 并 提 出 在 倒 U 型 曲 线 关 系 . 即A r me y曲线 认 为 GOV ( 一 1 1 + 7 . 1 1 2 1 5 2 了瓦 格 纳 法 则 : 政 府 规 模 将 随 着 社 会 财 富 它 们 二 者 之 间 呈 现 出 倒 u 型 曲 线 的 关 通 过 对 经 济 增 长 与 政 府 规 模 两 个 时 的 增长 而 扩 大 和 瓦 格 拉 假 说 . 即 认 为 经 济 系 , 而 且 这 证 明 了 存 在 最 优 财 政 规 模 。 巴 间 序 列建 立 VA R 模 型 。进 行 线 性 回 归 得 增长 会扩大政 府规模 。P e a c o c k和 W i s e — 罗 一萨 拉 一伊 一 马 丁 政 府 支 出 增 长 模 式 对 到 以 上两 个 回 归方 程 。 从 回归 方程 上 来 看 ,
C HI NA C OL L E C T I VE
E CO N0MY
济 增 长 的关 系实证 研 究
■ 刘 佩 孙 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文 章 基 于我 国 1 9 7 9  ̄ 2 0 1 1 年 的
如何推动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如何推动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https://img.taocdn.com/s3/m/dac23d2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6.png)
如何推动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如何推动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是指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确保经济发展的红利惠及所有社会成员,减少贫困、不平等和社会排斥现象,以建设一个更加公平与可持续的社会。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推动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
本文将从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探讨如何推动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促进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基石。
通过投资教育,我们可以提高人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进一步降低贫困率。
首先,教育有助于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其次,教育可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促进经济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教育机会的公平,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进行重点扶持。
二、促进就业和创业就业和创业是实现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手段。
首先,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包括鼓励企业创新和扩大经营规模,促进投资,扩大发展空间。
其次,政府应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以确保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
此外,政府应通过减税、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创业,促进全民创业。
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推动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保障。
首先,政府应建立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所有人能够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包括养老、医疗、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保障。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扶持,特别是对贫困人口、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群体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
最后,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监管和改革,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保障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经济区域发展的规划和引导,打破地区之间的发展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发展。
包容性增长与适度政府规模的相关性研究
![包容性增长与适度政府规模的相关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eb43723e2bd960590c67763.png)
包容性增长与适度政府规模的相关性研究摘要:在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的背景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驱动下,伴随着人类对自身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进步,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孕育而生。
包容性增长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它的提出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国情。
在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指引下,政府规模应该保持适度,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促进社会公平和均衡发展。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适度政府规模;社会公平;均衡发展增长与发展、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年均9.8%的经济增长率主导了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经济革命,改变了全球1/5人口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变革方式,中国的角色与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但是到了今天,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借力于世界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成果,在计划性很强的中央及地方政府的主导推动下,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土地成本、优惠的招商投资政策来发展自身、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中国过去的发展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增长与效率,而往往忽视了社会发展与公平。
目前,中国社会正进入转型期,需要新的增长理念和发展模式。
也正是在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的背景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驱动下,伴随着人类对自身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进步,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孕育而生。
它的提出,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治理的方式产生什么指导意义?如何看待包容性增长理念与适度政府规模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什么作用?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笔者进行了下面的梳理和总结。
一、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及核心特征最先正式提出包容性增长概念是在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8月的一次研讨会上,会议认为解决亚洲的贫困与不平等问题,需要实现一种能使更多人分享利益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叫做“Inclusive Growth”,基本含义是指基于资源平等配置的增长,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增长所带来的利益[1]。
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443e2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7.png)
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过去几十年来,我们见证了政府在经济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逐渐增长。
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备受关注,许多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试图探究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然而,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各种复杂而多变的因素同样需要考虑。
本文将试图从不同角度分析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较大的政府规模可能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政府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可以为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持。
例如,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从而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同样地,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可以改善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这些都有助于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然而,政府规模过大也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太多的政府干预和管理常常导致过多的规章制度、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这不仅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还制约了私人企业的发展。
庞大的政府机构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失灵和效率的低下。
过高的税收和政府开支也可能对民间投资和消费产生冲击,抑制经济增长的动力。
另外,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与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积极介入可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可以填补私人部门的不足,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
然而,在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国家,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可能会阻碍市场机制的发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使经济增长遭遇瓶颈。
因此,政府规模的合理调整需要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求来确定。
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可能受政府绩效和治理水平的影响。
政府效能的提高和反腐败工作的加强可以减少政府资源的浪费和滥用,提高资源配置和管理的效率。
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政策的执行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提高政府的交付能力。
在此基础上,合理控制政府规模,将资源更多投放于具有长期经济潜力的领域,有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包容性增长的中国实证研究
![包容性增长的中国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6ad917fc4ffe473368ab0f.png)
包容性增长的中国实证研究云南财经大学邹群、熊国宝、唐玲摘要“包容性增长”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更加突出,受到广泛关注,也是我国“十二五”的重大问题。
本文借鉴Ali(2007)的方法即建立社会机会函数从广义集中曲线出发来衡量包容性,利用我国1997~2009年间各地区十五岁及以上文盲率为原始数据,首次对我国包容性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来探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对包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我国包容性程度在逐步增加,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对包容性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这说明,我国包容性的增长与增长的包容性存在正相关关系。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不但要通过经济规模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更要注重增长质量的改善以促进我国的包容性增长。
同时还要完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关键词包容性经济增长社会机会函数广义集中曲线目录一、导论 (3)二、包容性内涵与假说 (4)(一)包容性内涵 (4)(二)经济理论解释与假说 (5)1、经济收敛理论 (5)2、增长质量理论 (6)三、中国包容性与增长质量测度 (7)(一)包容性 (7)1、度量方法 (7)2、度量结果 (13)(二)经济增长质量 (16)1、测算方法 (16)2、测算结果 (17)四、计量分析 (18)(一)数据描述 (18)(二)单整检验 (18)(三)计量模型 (19)(四)实证结果 (19)(五)协整检验 (20)(六)结果分析 (20)五、结论与含义 (20)参考文献 (23)一、导论能否实现“包容性增长”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更加突出。
20世纪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曾普遍相信,“经济增长乃是最好的减贫方式”,发展中国家普遍以经济增长作为目标。
然而,经济增长的好处不会自动流向最贫困的群体。
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尽管人均收入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相对增加却很少,甚至许多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绝对贫困增加的现象,增长成果的分配越来越不平等(拉尼斯,1999;Todaro,1992)。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05c3829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8.png)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摘要】包容性增长是一种重要的发展理念,旨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介绍了包容性增长概念的起源和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然后探讨了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内涵和政策定位,并论述了实施这一政策的必要性。
接着分析了推动包容性增长的政策举措,以及某国的包容性增长政策实施情况。
强调了包容性增长理念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政策发展方向,并提出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和意义,为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理念、政策、内涵、国际发展、必要性、政策举措、案例分析、重要性、发展方向、启示、我国发展、实施情况1. 引言1.1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起源包容性增长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金融危机和社会动荡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学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社会各阶层都能分享发展成果的问题。
包容性增长概念强调的是经济增长要具有包容性,即要惠及所有社会成员,而不是仅仅惠及少数富裕阶层。
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经济增长不能仅仅看重数字增长率,还要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通过实现包容性增长,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增加社会合作、提高政治稳定性,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为各国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国际社会探讨解决全球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参考。
1.2 包容性增长理念在国际上的发展包容性增长理念在国际上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经济增长是否能够带来社会的普遍福祉。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应该使得社会各阶层都能够分享增长的成果,而不应该只让少数人获益。
包容性增长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包容性增长理念在国际上逐渐得到认可。
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d30a3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b.png)
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近年来,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引导等措施,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
首先,地方政府在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和法规,为企业提供了投资保障和支持。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刺激地方经济的增长。
另外,地方政府还积极吸引外资,加大对外国投资者在当地的支持力度,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其次,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基础设施的良好建设,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地方的交通运输能力,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引进高铁、机场等交通设施,提高了地方的物流效率,使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开展业务。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此外,地方政府在产业引导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通过选择发展有竞争力和优势的产业,鼓励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地方经济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地方政府还通过提供土地和资金等资源支持,吸引企业投资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发展绿色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地方经济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非一直是正向的。
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过于注重经济快速增长而忽视了环保和社会民生问题,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投资决策中缺乏科学性和长远性,导致资源浪费和投资效益低下。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9df99f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a.png)
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社会包容性是指一个社会是否能够容纳和接纳具有不同背景和特点的个体和群体。
在一个包容性社会中,人们共同努力建设并分享社会资源和机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贡献。
首先,社会包容性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本。
在一个包容性社会中,个体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尊重和发展。
不同性别、种族、年龄和性取向的人们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和就业机会。
这种包容性使得人力资本能够充分发挥,使整个社会更加具有竞争力。
研究表明,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包容性教育系统有助于提高整体教育水平,进而提高整体人力资本水平。
其次,社会包容性有助于促进创新和创业。
在一个包容性社会中,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论其社会地位或背景如何。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环境鼓励个体提出新的创意,与他人合作,并最终推动创新和创业的发展。
各种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为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此外,社会包容性还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
在一个包容性社会中,资源和机会的分配更加公平和合理。
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更加公正的社会分配,将为整个社会创造更为稳定和繁荣的环境。
这种社会公平性将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尽管如此,要建立一个包容性的社会并非易事。
在现实中,很多社会仍然存在着歧视、偏见和不平等的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经济、文化、历史和制度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和政策,促进社会包容性的发展。
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雇佣政策,提供公平的工作机会。
个人则应增强对不同群体的尊重和理解,努力消除歧视和偏见。
综上所述,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
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创新和创业,以及减少社会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等方面,社会包容性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09f791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b.png)
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社会包容性是指一个社会对于所有成员的接纳和尊重程度。
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包容性的社会,能够摒弃对于个体的歧视和偏见,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益,从而推动社会的平稳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本文将探讨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关策略和举措。
首先,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
一个充满包容性的社会,能够激发和发挥所有社会成员的潜力。
通过消除种族、阶级、性别等方面的不平等,社会包容性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去追求个人价值和实现自我发展。
这将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社会包容性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包容性社会中,个人能够感受到对于他们多元化特点的接纳和尊重,这将吸引更多有才华和潜力的人才加入社会和经济发展中。
同时,包容性社会也能够为这些人才提供一个更加和谐宽容的环境,使他们更加乐意留在当地和为经济做出贡献。
另外,社会包容性有助于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个不包容的社会往往存在着各种社会冲突和不公平现象,这些不利因素将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阻碍。
通过提高社会包容性,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的问题,消除社会分化的局面,从而提高社会的稳定度和经济的发展潜力。
要想促进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和政策,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和平等机会。
在就业方面,应推行公平的招聘和晋升制度,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竞争机会。
在教育方面,应加强对多元尊重和宽容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包容精神和文化意识。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通过提供充足的社会福利和经济援助,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企业也应肩负起社会责任,推动包容性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消除薪酬和就业中的性别、种族等差异,提供一个平等和公平的工作环境。
此外,企业还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支持一些弱势群体的发展和融入。
发展包容性提升调研报告
![发展包容性提升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7a3baa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6.png)
发展包容性提升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国注重发挥包容性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包容性提升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合适的建议,本文通过对相关调研结果的整理和分析,编写了《发展包容性提升调研报告》。
一、包容性提升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包容性提升是指通过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让所有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进步的一种发展理念。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区域差距等原因,经常出现贫富差距大、社会不公等问题,这也影响了国家的整体发展。
而包容性提升则强调让不同的群体都能够享受到和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和进步。
它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关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因此,包容性提升已经成为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策略。
二、现状分析1、包容性发展的进展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包容性提升,实现了一定的进展。
在整个国家层面上,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以人为本、促进公平包容的制度,如劳动法、社会保险等政策,以及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教育资源。
再从地域层面上来看,中国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等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逐步得到改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包容性提升的实际成果。
2、问题与挑战然而,包容性提升在实践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区域的差异化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区域往往面临着公共服务和资源供给的不足。
这就导致了包容性提升方面的差异化,一些困难群体无法获得相应的政府服务和资源,更难以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但实际效果仍存在不足。
制度建设不完备,执行不到位,导致一些人群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增加了相应的风险和负担。
(3)产业结构偏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对一些产业的依赖,如房地产业、银行业等领域。
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
![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a6ae73e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7.png)
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经济增长是指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扩大和提高,而社会包容则是指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的公平和平等。
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往往与社会不平等问题同时存在。
一方面,经济增长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然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可能导致财富的集中和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增加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大社会的不稳定性。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我们必须注重社会包容。
首先,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的目标,政府应制定和实施包容性的经济政策。
包容性政策应关注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就业、教育、健康、住房等领域。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提供适当的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方式来促进社会包容。
其次,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的目标,企业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企业应该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投资和慈善事业。
通过建立员工培训计划,提供公平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融入,企业可以为实现社会包容做出贡献。
此外,加强社会对话也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的重要途径。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制定公平的政策,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机制,包括社会组织、工会和学术界等,可以促进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共识的形成。
最后,教育和文化的促进也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的重要手段。
教育不仅仅是提供知识和技能,也是传承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是紧密相关的。
只有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制定包容性政策、承担社会责任、加强社会对话和提升教育文化水平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的良性循环,推动社会的持续繁荣与进步。
我国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我国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7e6b51aeff9aef8941e06e8.png)
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g r o w t h a n d f a i r n e s s . B a s e d o n T h e i l I n d e x ,t h e t h e s i s b u i l d s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y s t e m o f s o c i a l j u s t i c e ,
w i l l b e c lc a u l a t e d . B a s e d o n t h e r e l e v a n t i f s c l a e x p e n d i t u r e d a t a i n 2 0 0 3 - 2 0 1 0,t h e c o - i n t e g r a t i o n me t h o d a r e a p p l i e d f o r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n ly a s i s b e t we e n t h e i n c l u s i v e e c o n o mi c g r o th w i n d e x a n d s o me i f s c a l e x p e n d i t u r e i n d e x .T he c o n c l u s i o n i s ha t t i f n a n c i l a e x p e n d i t u r e s c a l e i n a r e a s ,s u c h a s e d u c a t i o n, h e lt a h,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p l a y s a n i mp o r t a n t r o l e t o i n c l u s i v e e c o n o mi c g r o wt h . T h e p o l i c y s u g g e s t i o n s a r e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a t i n o de r r t o r e a l i z e he t i n c l u s i v e p o l i c y r e c o mme n d - a c t i o n s o f e c o n o mi c g r o wt h i n C h i n a ,t he g o v e n me r n t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ee4ffdd76eeaeaad1f33022.png)
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作者姓名:徐巍指导教师:韩保江教授专业名称:政治经济学年级:2004级提交日期:2007年6月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申请学位的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责任。
签名: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共中央党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学生签名:导师签名:年月日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
中国坚持实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市场力量被赋予越来越大的主导权,政府力量从越来越多的领域退了出来,资源配置的效率日益提高。
那么,是不是因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政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就是无关紧要的?经济学理论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适当的干预。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多大的政府规模于经济增长是最优的?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在这部分,首先回顾了政府规模相关理论的演变,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通过分析得出适度政府规模是经济增长必要条件的结论,认为经济增长与政府规模之间存在着“倒U”形曲线关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确定了在适度政府规模的前提下,以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努力方向,试图为优化政府规模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第二部分是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包容性增长的测度与效应研究;经济学
![包容性增长的测度与效应研究;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c592ebe6a0116c175f0e48b6.p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规模与包容性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摘要:对于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学界一直存在着完全不同的理论解释。
瓦格拉认为经济的增长会推进政府规模的扩大,凯恩斯认为政府规模的扩大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包容性经济增长寻求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本文认为在发展经济和调整政府规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政府所处的行政环境,达到可持续的发展以及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间的均衡状态。
关键词:政府规模经济增长包容性增长一、政府规模的内涵1.政府规模的定义政府规模指以职能和权力配置为基础,按一定组织原则建构的政府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
政府规模包括内在规模和外在规模两个方面。
内在规模指政府职能和行政权力的范围及结构,即职能规模和权力规模。
外在规模是指政府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的数量、结构以及行政成本消耗的数量,即机构规模、人员规模和费用规模。
2.政府规模的内容政府内在规模决定外在规模,但内在规模难以用指标进行衡量,所以在有关政府规模的实证研究中,常用的是政府外在规模的概念。
根据政府外在规模的概念,衡量政府规模的指标主要有三个:(1)政府的机构规模行政机构规模一般用行政机构数量来衡量,包括横向的管理幅度和纵向的管理层次两个指标。
政府横向管理幅度越宽,所属行政机构、工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相对较多,则政府规模越大;政府纵向管理层次越多,管辖的工作部门相对较少,但在等级体系中,不同层次的机构的设置多,政府规模也越大。
机构数量虽然是判断一个政府规模大小的常用标准,但这个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政府规模的变化,如我国进行机构改革,行政机构是减少了,但原来的各个部门的行政人员安排到对口的专项工作小组或国有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没有减少。
因此它并不能同比例地反映政府规模的变动,在实证中也较少使用这项指标。
关于机构数量的规模如何衡量的问题,有学者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这样一个比喻:将提供专业化服务,进行专业化分工设置行政部门这一类型的政府比作”专业商店”;将事事包办、较少将政府职能交由相关行业协会承接的这类型政府比作”百货商店”。
这样,应该是多开”专业商店”还是多开”百货商店”,也就是说,是以专业化分工设置政府机构还是根据一体化原则来设置政府机构呢?这显然要取决于”专业商店”与”百货商店”或者之间的成本收益均衡。
(2)政府的公务人员规模政府的公务人员规模是指一国政府的公务人员与全国总人口之比的指标。
它比行政机构规模更为直观,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政府公务人员的数量越多,政府的规模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在我国,公务员指党政群机关以及需要财政补贴经费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实际上是使用行政编制、军事编制和财政补贴事业编制的人员,不包括使用社团编制和企业编制的人员。
但是,在我国还有相当部分没有公务员编制但由国家财政来支付其工资的工作人员,使得这一指标也很难准确反映政府规模。
(3)政府的财政规模政府的财政规模指的是政府财政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资源的支配和控制情况,包括资本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所支出的费用需要通过从社会征集。
社会所能够承担的政府财政收入或者是政府可支配的财政收入的多少,决定着政府所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多少,从而决定政府规模的大小。
由此推出,政府财政支出越多,政府规模就越大;反之,政府规模越小。
在衡量政府规模时,前人的各种研究都表明政府的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键在于政府消费支出。
另外,由于公共投资所占比例较小,大多数研究都以政府消费占gdp的比例衡量政府规模。
二、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阐释1.瓦格拉假说与凯恩斯主义对于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学界一直存在着完全不同的理论解释。
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分别是瓦格拉假说与凯恩斯主义。
1890年,瓦格拉提出的理论假说是这样描述的:国民收入的增长会提高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就是经济的增长将会推动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
这一观点被后人称为”瓦格拉假说”。
而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则正好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位置互换了,这种观点认为,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后,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水平也被提高。
换言之,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能推动经济的增长。
由上可知,认同瓦格拉假说的观点是,政府规模的增大将影响经济的增长,进而影响社会福利的提高,因此主张削减政府规模;而支持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政府规模增大的同时扩大了总需求的规模,也促进了gdp的增长和经济增长,因此强调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应该扩大政府的规模。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凯恩斯理论产生以后有了理论依据,通过货币、财政等多方面的宏观的手段和政策来调控经济,以求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政府规模的不断扩张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社会产出中政府所消耗的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学者和政府官员们便提出了政府规模过于庞大,应该削减政府规模的建议。
这也是瓦格拉假说与凯恩斯主义根本争论所在。
2.政府规模的合理性增长由于社会是动态发展着的,随时都会对政府提出许许多多新的要求,加上人口基数不断变大,政府规模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同时,这种规模的增长又需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能基本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便是政府规模的合理性增长,按照形成原因,可将政府规模的合理性增长分为以下两类:(1)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消除外部效应引起的。
政府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并减轻或消除外部效应而存在的。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及其价格的相对增加必然促使政府规模也相应地增长。
(2)政府调节社会再分配引起的。
调节社会再分配,是政府履行社会职能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调节社会再分配,提供社会保障,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3.政府规模的非合理性增长当政府规模与经济的发展需求不协调一致而引起的规模过度扩张,导致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和多种负面效应的产生,是政府规模的非合理性增长。
(1)由官僚体制导致政府规模的非合理性增长。
帕金森的小说中提到,整个官僚机构和机构中的官僚个人,都天生地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他们无止境地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这种行为,造成政府行为的非效率,并且导致政府规模的无限增长。
(2)由政府权力扩张导致政府规模的非合理性增长。
权力本身是一种资源,它在某种条件下可以成为谋利的资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行政权力的扩张就意味着政府规模的增长。
政府官员以侵害公共利益为代价,在特定领域设租并且同既得利益集团勾结,造成寻租行为泛滥,以此来谋求自身的特殊利益,最终结果是严重破坏了政府的合理性基础。
(3)由政府职能垄断性导致政府规模的非合理性增长。
政府扮演全能的角色,包办一切社会事务,造成职能的垄断。
在对社会生活的过度干预以及对市场竞争的过分限制的同时,严重束缚了社会组织与市场主体的自主性,终将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
当今的社会较原来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政府的职能应该更为明晰。
政府规模应该是在政府行政环境中各种因素构成的变量综合作用下最终决定的一个因变量,即最合适的政府规模应该是在考虑社会总的环境的大前提下,考虑社会最需要的政府职能,摒弃对社会发展不利的政府职能之后的一个均衡态。
三、包容性经济增长的提出及其与政府规模的相关性问题1.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内涵2010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国际正式场合公开阐述”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
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
其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两方面:均衡可持续地发展经济和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中国决策者将更加注重更趋公平、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
实际上,”包容性增长”立足的是近几年发展观的变革,是一种发展模式认识上的精炼和升华。
从这个角度看,包容性增长与目前中国所倡导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等理念彼此相容,包容性增长有其现实针对性。
2.包容性增长的核心问题“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丰富而且深刻,包括平衡发展观、公平发展观和全面发展观三个立足点。
首先立足的是平衡发展观的思想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主导战略思想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于启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助推中国经济起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连续增长30多年,平均每年增速在9%以上。
然而,非均衡发展机制也使得我们的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不断加大。
新的”包容性增长”概念,其前提就是要彻底摒弃非均衡发展的模式,吸收平衡发展的新思想,逐步遏制缩小贫富、区域和城乡等一系列现实差距,把平衡增长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主题。
其次立足的是公平发展观的思想认识。
追求社会公平与追求富足安康同样是社会达到进步与稳定的前提。
进入本世纪以来,公众的社会公平感一直在减弱,主要体现在竞争体制上的不公平、竞争机会上的不公平、竞争机制上的不公平三个方面。
因此,在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特别需要促进社会公平,并为之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
新的”包容性增长”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平与合理的问题。
最后立足的是全面发展观的思想认识。
一个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
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虽然物质生活已比较发达,但是发展很不全面,不良现象丛生,诸如社会经济中的腐败、投机、造假等,最近社会上接二连三出现的热点和焦点事件便是问题和矛盾的集中暴露。
其根本原因在于过分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略或没有重视其他领域的发展。
3.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原则指导下的政府规模增长综合以上分析,政府规模的界定并不是跟瓦格拉假说那样,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应当缩减;也不是像凯恩斯主义那样,主张用大政府来治理社会。
从包容性经济增长的理念出发考虑,政府规模的界定应该是在充分考虑政府内外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后的一个均衡态。
从”包容性”的视角看来,构建适度政府规模实质是寻求政府规模与行政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
当前,应在营造良好行政环境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度政府规模。
培育良好的行政环境,可尝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完善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