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一小说、散文选择题——通法题型一课过学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六章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讲义(含解析)
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一、认识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是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
散文化小说不以具体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这类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
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
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能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思想。
其文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
作者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
让叙述者的情感,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这类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这类小说也不存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2.虚化人物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散文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的本真原貌,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意境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中。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4.突出情调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二、认真读好“这一个”文本考场上散文化小说阅读,首先存在一个文体确认问题。
一般而言,命题者会在题干中或以其他方式告诉你它是一篇小说,而到底是不是散文化小说,则要靠你自己判断。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专题一高考命题点一小说阅读课件
高考文本展示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 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 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 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 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 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四、读文示范——读懂文本,解答题目的关键
高考文本展示
(2017·高考浙江卷)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
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 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
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 环
礼仪等)和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 境
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
题,如:(2009·高考浙 江卷 T12)概括第一段 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
风貌等),时空不同,环境特点也会 析其作用。
有所不同
决定 文体特点――→高考考点
②社会环境能揭示人物种种复杂的 ②环境作用题,如:
境 各种表达技巧(修辞、表达方式等) 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
的综合运用
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
的作用。
决定 文体特点――→高考考点
①蕴藏于作品所有艺 ①主旨意蕴类题,如(2017·高考浙江
术形象中
卷 T12)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
②蕴藏于情节的发展 试简要分析。
变化中 主
人教版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与思路》
人教版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与思路适用学科高中语文适用年级高中三年级适用区域通用课时时长(分钟)120知识点1.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考题型2.能够分析高考现代文短路作用题的分类并且能够运用课堂所学方法解决对应题型。
教学目标1.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制定指导计划。
2.通过检测和评讲,使学生对自己的语文水平有清醒的认识,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
教学重点1.端正态度,认真测试。
2.讲清检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教学难点1.系统了解学情。
2.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认识自己。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①命题切入口小。
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
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二、复习预习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行文线索(1)明线索。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
部编版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3.2散文阅读(教学案)
专题3.2 散文阅读从各地模拟题及其他省份高考题来看,对散文的考查有以下特点:简答题往往从散文的词语和句子含意、结构的作用、形象的特征、手法与情感等多个角度出题。
散文中探究题相对较少,多是对散文复杂意蕴和多样手法的分析评价。
在题材上记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情的散文都有,尤其注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的作品。
一、散文的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他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二、考场上如何迅速读懂散文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课件
4.突出情调 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 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 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 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Hale Waihona Puke 二、认真读好“这一个”文本 考场上散文化小说阅读,首先存在一个文体确认问题。一般而言,命题者会在题 干中或以其他方式告诉你它是一篇小说,而到底是不是散文化小说,则要靠你自己判 断。可以根据作者去断定,如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闻名的作家有郁达夫、废名、 沈从文、师陀、萧红、汪曾祺等,以及当代作家贾平凹、钟阿城、何立伟等。但主要 还是应依据散文化小说的特征去判断。 阅读时,既要关照散文化小说的“散文”与“小说”特质,又要认认真真地读好 “这一个”文本,因为小说命题总体上虽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 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所以,确认文体固然重要,但 更主要的还是读懂“这一个”文本。既要整体把握,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 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等;又要精读细读,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 含义等。
主旨意蕴题是散文化小说阅读题中最难的。因为它要突出情调,而情调感情之类 是最难把握的,说不清,道不明,又无明确语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为此,我们既 要紧紧扣住人物性格、命运来认识,又要注意感受作者在小说中氛围的渲染,如小说 中的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人间百态,以及景物描写,要把人物放在这种自然、历史 的氛围中去观照,去思考。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 小红红着脸说:“有了。” “一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 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 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选自《长江文艺》,有删改)
2020年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二节 散文阅读
第二节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痴心石三毛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
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
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
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
”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
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
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
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
我也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
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
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
”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
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
”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
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
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捧着两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拣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2020年全国高考一卷语文组小说阅读解析与答案
2020年全国高考一卷语文组小说阅读解析与答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2020年全国高考一卷语文组小说阅读解析与答案越野滑雪【美】海明威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
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
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
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
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
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
但他稳住了。
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和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迈克,”他大声叫道。
“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
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
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
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
他坚持靠左边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
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这整个一腿下跪、一腿拖随的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专题四微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学案(含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素养小说三要素:1.情节。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01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02尾声)。
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2.环境。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分为□03自然环境和□04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05渲染故事气氛、□06烘托人物形象、□07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活□08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09关系、交代作品的□10时代背景,也可从侧面刻画人物,显示作品主题。
3.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型,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1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12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13侧面烘托。
一、线性简图小说的整体阅读要以小说主人公为依托,梳理概括情节阶段,建立情节梳理的线性简图。
首先,明确小说主人公;然后根据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对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小说会有“序幕”“尾声”)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段落合并,概括为一个层次,依次建立情节结构的线性简图。
厘清行文的来龙去脉,以便把握文章整体思路。
概要过程中,注意标注勾画文中情感或观点倾向明显的词句,甚至可以用简写词语,以便把握小说主题;中心显露的勾出,隐藏的、难度大的,依据后面的选择题选项与主观题揣摩提炼。
建立线性简图,需说明的是:①不求标准,只求方便理解。
起初可多分出几个层次,随着概括能力的提高,定会更准确地梳理分层。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必备锦囊
专题一小说阅读必备锦囊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要领(一)、读懂,才能做题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尤其对于小说阅读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轻视文本阅读,最核心的任务是读懂,然后才是做题、会答。
(二)、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所谓整体阅读,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1.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2.初步认识人物形象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初步概括小说主题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
小说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复杂性、模糊性。
在小说中,作者不能直接告诉读者写作意图,至多可以借侧面告诉,其主题只能靠读者自己借助情节、人物等感悟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概括小说主题的具体方法有:(1)从题材内容看主题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来传达怎样的感情,来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拟定好的。
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其主题方向。
具体需“两抓”:①抓标题。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
②抓主要事件。
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其中,把握住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题方向。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把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
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
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小说) 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模板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行文思路类【一】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行文表达作用答题格式: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
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其他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具有例证的作用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二、词语或句子含义理解词语含义分析题: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概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通用版讲义:专题一 小说、散文选择题——通法题型一课过 Word版含答案
小说、散文选择题——通法题型一课过一、析选项——看高考怎么考[高考怎么考]二、研典题——知题目怎么解(一)选项特点1.小说常见5个设误点(二)解题技法准解选择题“2步骤”:初步检索——加工比对[典例示范](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遗落在乡村的果子刘国芳①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
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
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②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
”③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
”④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
莫说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
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
”⑤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
”⑥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⑦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
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
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
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
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
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
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
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
”⑧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
”⑨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
”⑩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
”⑪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
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
⑫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小说散文选择题通法题型一课过
常见错误类型及防范策略
常见错误类型
在解答小说散文选择题时,常见的错误类型包括理解不准确、分析不全面、鉴 赏不到位等。
防范策略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加强文本细读训练,提高理解能 力;二是多做相关练习题,熟悉题型和解题思路;三是注重总结归纳,形成自 己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02
小说选择题通法题型解析
通过错题总结,查漏补缺, 巩固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定期进行错题回顾和复习, 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01
02
03
04
05
05
知识点巩固与拓展
小说散文基础知识回顾
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散文特点
形散神聚,意境深邃
小说散文常用手法
象征、比喻、拟人等
文学体裁区分
小说与散文的异同点
相关文学作品阅读推荐
经典小说
概括人物形象意义
评价人物形象价值
结合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 写,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等特点 。
概括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理 解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对人物形象进行客观评价,探讨其社会价 值和艺术价值。
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
分析环境描写特点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 写,理解其特点和作用。
探讨环境描写艺术效果
探讨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艺术效果, 如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
概括环境描写作用
概括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 节的推动以及主题的揭示等方面的作 用。
主题意蕴探究类题目
01
02
03
探究小说主题
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形 象和环境描写等元素,探 究小说的主题意蕴。
理解主题意义
专题01 散文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散文阅读
2.抒情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目的,往往借助形象,写景状物 来抒发主观情感。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 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 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散文阅读
3.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又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 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 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 华(升华点)。
散文阅读
3.散文的语言艺术 一是从语言修辞手法、词语锤炼、句式特点等方面入手分析其 效果;二是从语言风格方面赏析其特色。
散文阅读
第三步:思考“为什么写”——挖掘散文主题意图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 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 有一定的生活哲理。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体味作者所 寄寓的情感旨趣。
散文阅读
(二)内容特征 作者把自己对生活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 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散文一般包括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 性散文。
散文阅读
1.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叙述多是日常生活中 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 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述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 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散文阅读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建水记[注](之四) 于坚
①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 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 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
【高中语文】散文+小说的多文本阅读+备战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精讲精练一本通(全国通用)
•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 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 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 汗水湿透了。
•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
•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 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 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 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向:“真的 叫你干啥你干啥?”
•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 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 1、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 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 文本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展示了事情的起因、经 过、高潮和结果;文本二叙事情节简约。
• 文本一重在艺术性,有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 写,还有环境的烘托;文本二讲究真实性,没有环境方 面的烘托渲染。
•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 事成不成?”
•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 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 “一定!”
•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 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
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 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1)小说、散文选择题——通法题型一课过考点一
Contents
一、析选项——看高考怎么考 二、研典题——知题目怎么解
返回
一、析选项——看高考怎么考
返回
(2018·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
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
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内容),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艺
术手法),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小说由此切入主
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内容),在跨越时空的
精神对话中(艺术手法)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内容)。
返回
(2017·全国卷Ⅱ《窗子以外》)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内容),笔触细致(艺术手
法),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内容),并引发下文
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艺术效果)。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
散 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
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艺术手法)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
敬之意(内容),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艺术效果)。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小 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内容),也暗示他已从赵一
说
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内容)。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
3.选项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依次设置。前几个选项往往是从文本 局部入手,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次序;后面的选项往往从文本 的整体(主题、整体思路等)角度着手设置,前后选项间又形成了梯次。
2020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高频考点刷题学案:专题十五 第二节 散文阅读各题型解答方法 含答案
第二节散文阅读各题型解答方法一、散文阅读选择题微点1散文选择题1.(2019·山西省运城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开合之间朱以撒每年的农历六月七月,时晴时雨,出门便取一把伞,握在手中,有时走了一个上午,无一滴雨。
有时想在空旷地晨跑时安心一点,便握一把伞出去,而雨来了,撑着伞跑,滴滴答答作响,远处的人看我,犹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动。
这样跑起来的效果会更好,来自风雨的阻力,使人付出的力量更大,要努力向前,又要保持平衡,更有一种因风雨而生的豪情。
人在伞下有一种安全感,薄薄的一层伞布,或者伞纸,可以使人一身干爽,更使人一身从容,像个斯文人了。
我从山区回到城市时,有人送了一把伞。
之前的十年都是戴斗笠。
斗笠简单结实,人头正好顶在正中凹处,如榫入卯,然后以带子系紧于下巴。
插秧时节田间会有许多移动的斗笠,时而立起,时而俯身,动感生焉。
那时清贫,爱美之心尚有,便有人拿了红油漆来,让我画个五角星,再题上“灵地公社姚坊大队第五生产队某某某”,美观之余又可以防盗。
一个人戴上斗笠变得质朴,透着几分土气,只有下放干部才穿戴整齐撑着伞,到这里来检查工作,或者到公社开会。
一把伞撑着就是一种身份,像是穿长衫的人,而非一身短打,冒冒失失。
一个人有一把伞了,就想着,怎么还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撑着伞到村头村尾走几趟。
可是伞的主人也有隐忧,总是有人来借伞。
借呢?还是不借呢?借的人也是理由充足的,都是比较隆重的场合。
但伞借给别人却是另一种心情,也许还回来时已经破了两个洞,或者一条伞骨折了。
很快,斗笠隐退,城市的雨天都是伞。
要在一个城市找到一个斗笠并非易事,有人到山区收集一些用过的斗笠,钉于墙上,它们不再实用,成了一种记忆。
斗笠不做了,制伞的能力就极大地提升,不仅量多而且技高——只要轻轻按动按钮,砰的一声,蘑菇云打开;收起后一拍,一下子缩回一半,收入包里。
每一家的伞都多了,有朋友来,临走时下雨,便可以很慷慨地送他一把,说,不必还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地方“瞭望”(内容),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艺术 干多定位为“不正确的一项”,
手法)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内容)。
即“三对一错”。这就意味着
有 3 项是正确的;并且错误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
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 的 1 项也往往仅是部分错误,
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艺术手法)既表达了对 即“怎样写的”和“为什么
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内容),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艺术 这样写(艺术效果)”。
效果)。
2.常采用“显性表述+隐性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 表达”的命题方式。“写了什
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内容),也 么”属于显性表述,大多需
理自己思路的(艺术手法)。
仍有正确成分。可以利用选
择题的这一特点,辅助理解
文章。
二、研典题——知题目怎么解
一选项特点 1.小说常见 5 个设误点
设误类型
类型解读
情节设误
在选项中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 生有,生造某个小情节(细节)。
在选项中对人物特点(或作用)的解说错误,要么故意夸大其词,要么无中 人物形象设误
小说 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内容)。
“检索”才能把握;“怎样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 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
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内容),看似闲笔,实则 属于隐性表达,需要思维深
很有用心(艺术手法),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加工才能感知。显性表述大
(艺术效果)。
多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转述,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艺术手法),小说由 有利于解题时定位信息区间;
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内容), 而隐性表达则大多是关于艺
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艺术手法)再现了赵一曼的英 术特色与主旨的理解分析和
雄本色(内容)。
鉴赏。
散文
3.选项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 (2017·全国卷Ⅱ《窗子以外》)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顺序依次设置。前几个选项
往往是从文本局部入手,基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内容),笔触细致
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 (艺术手法),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内容),
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艺术效果)。
次序;后面的选项往往从文
本的整体(主题、整体思路等)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
角度着手设置,前后选项间 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
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内容)。
又形成了梯次。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 4.选择形式为“4 选 1”,题
小说、散文选择题——通法题型一课过
一、析选项——看高考怎么考
[高考怎么考]
(2018·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 1.均是对“内容+艺术
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特色”的考查。“内容”即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 “写了什么”,“艺术特误 在选项中对环境特点、作用进行错误解释与分析。
艺术技巧和语 言设误
选项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环境描写等方面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的判断或 其艺术效果的解说错误;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含意、作用 的理解、判定或解说错误。
主旨(情感)设 误
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情感)和创作意图曲解或拔高,甚至无中生有。
言设误
人物语言的特点、含意、作用的理解、判定或解说错误。
主旨(情感)设 选项对文本的主旨(情感)和创作意图曲解或拔高,甚至无中生有。
误
二解题技法 准解选择题“2 步骤”:初步检索——加工比对
[典例示范] (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3 分)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刘国芳
①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 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 子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
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 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我们在孩子跑走后 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
⑧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 ⑨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 ⑩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 ⑪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 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 ⑫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因为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 黄源,在村口就发现好几棵柿子树,那些柿子熟透了,掉了一地,也没人摘。这时一个老 人和一个孩子走来了,我便问老人说:“我们可以摘树上的柿子吃吗?” ⑬老人说:“可以。” ⑭那孩子也说话了,他说:“想摘多少摘多少。” ⑮我看着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呀?” ⑯孩子说:“我叫李子。” ⑰孩子说着时,我们摘了柿子,给他吃,但这个叫李子的孩子不要,他说:“不要, 我家有。” ⑱我们只好自己吃,熟透了,好甜。我于是问老人说:“这么好吃的柿子怎么不摘了 卖?” ⑲老人说:“划不来,摘一天柿子也卖不了几个钱,而打一天工,可以赚好几百。” ⑳我说:“那不浪费了?” ○21老人说:“浪费也没办法。” ○22在黄源,许多橘子熟了,也没人摘,那些橘子最后黑了,同样落在地上,让人可惜。
2.散文常见 5 个设误点
设误类型
类型解读
内容设误
在选项中曲解文本的某一部分内容,或理解不当,或武断绝对,或无中生 有。
形象设误 对文本中人物或事物形象误读,或评价不当,或对形象的作用分析不当。
结构线索设误 对文本的结构思路、线索梳理不当。
艺术技巧和语 选项对表现内容、主旨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的判断或解说错误;对文本语言、
②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 ③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 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 ④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莫说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 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 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 ⑤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 ⑥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⑦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 红了。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 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