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1. 概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是企业和组织为了保障员工和公众的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一套标准和程序。

该制度的目的是辨识和评估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2. 环境辨识和风险评估•环境辨识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调查和观察,确定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

这包括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和公众的危害程度和可能发生的频率。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确定出优先处理的危险因素和采取的控制措施。

评估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3. 辨识和评估方法3.1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通过对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描述和评估,确定其对健康和安全的影响程度。

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 安全观察和检查:通过实地观察和检查工作场所,辨识出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

- 调查问卷和访谈:通过向员工和相关人员发放问卷或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工作环境和危险因素的看法和意见。

- 统计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历史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的统计数据,确定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风险和潜在因素。

3.2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基于数据和数学模型,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风险进行计算和评估。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 风险矩阵:将危险因素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绘制成矩阵,从而确定其风险等级。

- 事件树和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通过建立事件树模型和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模型,对特定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后果进行量化分析。

- 故障模式和效果分析:通过对系统的故障模式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其对人员和环境的可能影响。

4. 控制措施根据辨识和评估的结果,企业和组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对员工和公众的影响。

常见的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 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场所的布局和设备的设计,减少或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产生和释放。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文(5篇)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文(5篇)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单位的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工作,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部所有相关人员,包括但不限于职工、管理人员以及外来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

第四条本单位在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工作中,应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中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第五条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工作任务、工艺流程等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工作环境与工作行为中存在的危害,并评估可能导致的风险。

第二章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程序第六条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程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收集相关信息:详细了解工作场所、工作任务、工艺流程等相关情况,包括设备设施、物料材料、人员组成等内容。

(二)识别危害: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咨询、数据分析等方式,识别出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如化学品、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三)评估风险:根据已经识别出的危害因素,结合相关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可能导致的风险程度。

(四)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五)实施监控与检查:按照制定的控制措施,对危害因素进行监控和检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六)修订与更新:定期对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

第七条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应与工作环境的每一项任务相结合,全面、系统地进行,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第三章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要求第八条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化学危害:对可能接触到的化学品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和风险。

(二)物理危害:对可能产生的噪声、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和风险。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本制度旨在明确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的管理要求,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所有相关岗位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二、危险源辨识与评价1. 企业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各岗位和工作区域进行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并按照结果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2.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 化学物质的存储和使用- 作业区域的工艺安全风险- 电气设备的安全状况- 人员活动与行为的安全风险三、危险源控制措施1. 企业应按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的结果,针对每个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并明确责任人和执行时间。

2. 针对机械设备的控制措施:- 确保设备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要求-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 建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教育- 设置设备安全警示标识3. 针对化学物质的控制措施:- 建立化学品储存管理制度,明确分区分级存储要求- 购买符合安全标准的化学品- 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并进行培训指导- 建立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预案4. 针对作业区域的控制措施:- 确保作业区域通风良好- 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护栏、防护网等- 建立作业区域安全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演练5. 针对电气设备的控制措施:- 定期进行设备巡检和维护保养- 确保设备安装符合相关要求- 建立电气设备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 设置电气设备操作警示标识6. 针对人员活动与行为的控制措施:- 进行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 强化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 建立员工安全奖惩制度- 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评估四、危险源管理责任及培训1. 企业应指定专人负责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工作,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2. 相关岗位员工应接受必要的危险源管理培训,了解危险源的特点和控制措施,并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

3. 危险源管理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培训,并进行效果评估。

五、紧急情况处理1. 企业应建立紧急情况处理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风险评价是指对危害因素和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确定风险
的程度和可能的后果。

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评价对象:确定要评价的危害因素或危险源。

2.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与评价对象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包括工作场所
的情况、工作方式、人员素质等。

3.评估风险的可能性:根据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评估危害因素或危险
源发生的可能性。

4.评估风险的后果:评估危害因素或危险源发生时可能导致的后果和
影响。

5.评估风险的程度:综合考虑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评估风险的程度,确定其优先级。

风险控制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减少或消除风险,保护工作场所和工作人
员安全健康,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控制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确定控制风险的目标和方法。

2.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策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
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3.风险管理计划: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任务、
责任和措施,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4.风险监测和评估: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5.风险沟通和培训:加强风险沟通和培训,提高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增强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

总之,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在工作场所安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系统地辨识危害因素、评价风险和制定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和消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因素,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5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5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根据本项目工程内容、参考相近项目职业健康危害情况,按照集团公司项目管理标准要求,根据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要求,项目部安全总监督导、安质部组织施工技术部、物资设备部、综合部等部门相关人员对本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与评价,汇总成表。

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此清单实施相应的防范控制措施及相应职业健康安全交底,确保项目部职业健康安全受控,安全目标顺利实现。

一、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____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原则1、识别要全面;2、分析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3、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4、同时要明确分布范围及危险度。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2)是指对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辨别,包括物理危害因素(如噪音、震动、辐射)、化学危害因素(如有害气体、粉尘、毒物)、生物危害因素(如病原体、致病生物)、人因危害因素(如劳动强度、工时、工作制度)等。

通过对这些危害因素的辨识,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职工受到的危害。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是根据前述辨识的结果,对危害因素的强度、频次、时间和范围等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这可以通过采集样本、测量、监测等手段,获取对危害因素的准确信息,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价结果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职业病的发生危害程度,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是指企业或组织为了提高安全管理和预防事故的能力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规范。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危害识别:通过对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和工作设备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或危害物,并进行归类和记录。

2. 风险评价:根据危险因素和危害物的识别结果,对其可能引发的事故频率、后果和可能性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3.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体防护措施,以减轻和消除危害。

4. 风险监控:建立监测和报告机制,对危险因素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

5. 培训和教育: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和遵守安全规程。

6. 应急准备:建立应急预案和演练机制,提前规划应急措施和应对方案,以应对突发事故和紧急情况。

7. 绩效评估:建立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估机制,定期对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审查,并进行改进和完善。

通过建立和实施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企业或组织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的风险,减少事故的发生,并保障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第 1 页共 1 页。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

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一、目的本制度旨在帮忙企业全面辨识和评估不安全有害因素,以便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员工和企业的安全与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员工及相关合作方。

三、定义1.不安全因素:指可能对员工、设备、资产或环境造成损害、损失或危害的物质、装置、作业、工艺或环境等。

2.有害因素:指可能影响员工健康或造成职业病的物质、装置、作业、工艺或环境等。

3.风险评估:对不安全有害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以确定风险级别和采取相应的掌控措施。

四、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流程1.辨识不安全有害因素–建立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清单,包含但不限于:化学品、机械设备、工艺作业、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依照工作区域、工种、工艺流程等,进行现场勘察和记录,确认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有害因素。

–对于新的工艺、设备或场合,应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评估。

2.风险评估–依据辨识的不安全有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评估过程包含:•确定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和暴露途径。

•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包含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依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掌控措施。

3.风险掌控–依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掌控措施。

–优先考虑采取工程掌控措施,如转变工艺、更换设备、加强通风等。

–其次采取管理掌控措施,如订立操作规程、培训员工等。

–最终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设备、加强个人卫生等。

–每项风险掌控措施应明确责任人,并记录实施情况和效果。

4.风险评估的周期性审查和更新–定期对已评估的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和更新,特别是工艺、设备、作业方式等发生变动时。

–严格依照制度要求,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和掌控措施的检查和复核。

五、考核标准1.风险评估的质量和准确性。

2.风险掌控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3.定期的风险评估和掌控措施的检查和复核情况。

4.员工参加程度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情况。

5.相关培训的开展和效果。

六、管理要求1.企业应建立完满的不安全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档案,包含辨识记录、评估报告、风险掌控措施和考核记录等。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是指一个组织或企业建立的管理制度,用于识别和评价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该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危险源识别:通过对组织内各个环节和工作岗位进行调查和分析,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这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各种危险源。

2. 风险评价: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和优先级。

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危险源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频率等因素。

3. 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等方面的措施,以降低风险。

4. 风险监控与改进:建立监控机制,对已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检查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

5. 培训与宣传:组织全员参与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培训与宣传,提高员工的危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确保相关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

通过建立和实施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可以帮助组织或企业全面了解和控制潜在危险源,减少事故、损失和伤害的发生,保护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第 1 页共 1 页。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模版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模版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模版一、引言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是保护职工健康和预防职业病的重要工具,对于企业提升职工工作环境、改善劳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套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的模板,旨在为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1. 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的关键步骤。

根据实际情况,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类别,并确定其具体存在的岗位及工作环境。

2. 危害辨识对于每一类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详细的危害辨识。

例如,对于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需要评估其对职工健康的影响及可能引发的职业病;对于化学因素,包括有害物质的种类、浓度、暴露途径等,需要评估其毒性及浓度对职工健康的潜在危害。

三、职业健康危害评价1. 评价方法选择根据风险辨识结果,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职业健康危害评价。

常用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观察记录、测量检测和实验室分析等。

2. 评价指标设定根据危害辨识结果,设定适当的评价指标。

例如,对于噪声危害评价,可以设定噪声测量值、工作场所等效声级等指标;对于化学物质危害评价,可以设定浓度值、接触时间等指标。

四、评价结果分析1. 数据统计和分析对评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计算各个岗位或工作环境的职业健康危害指数、危害因素的暴露程度等。

2. 结果解读根据评价结果,对职业健康危害程度进行解读。

根据评价指标的阈值,判断是否存在职业健康危害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评价结果应用1. 预警与提醒根据评价结果,预警可能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风险,并提醒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优化工作环境根据评价结果,优化现有工作环境,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六、监测与改进1. 监测措施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定期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监测,确保职工的工作环境持续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制度(3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制度(3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制度一、引言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了确保工作场所安全和保护员工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该制度主要目的是对工作场所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和监控,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预防和控制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危险源辨识评价1.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引发事故和职业病的各类因素进行系统的辨识和分析。

其目的是找出企业工作环境及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危险源,了解其性质和内在联系,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危险源辨识包括以下内容:(1) 确定辨识的对象:对工作环境中所有可能引发事故和职业病的因素进行辨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各类危险源。

(2) 辨识方法:根据不同的危险源,采用不同的辨识方法,如调查、观察、测量、检测等方法。

(3) 辨识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对辨识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是否存在风险和危害,并给予相应的风险等级。

3. 危险源辨识评价的要求危险源辨识评价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 全面:对工作场所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危险源进行辨识,确保辨识结果的全面性。

(2) 科学:采用科学的辨识方法和评价标准,确保辨识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及时:对工作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定期辨识和评价,确保辨识结果的时效性。

(4) 可行:对辨识结果的控制措施应该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帮助企业实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危险源监控管理1. 危险源监控的目的危险源监控是指对工作场所的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的过程。

其目的是实时掌握危险源的变化和动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和职业病发生。

2. 危险源监控内容危险源监控包括以下内容:(1) 监控对象:对工作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监控,包括各类设备、装置、物质和工作过程等。

(2) 监控方法:采用各种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监控,如传感器、摄像头、实时监测系统等。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第一部分:危险源辨识一、基本原则1.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定公司危险源管理制度。

2. 建立危险源分类建档、评估和管理的制度。

3. 加强对危险源与环境风险的研究和监测,及时更新风险评估结果。

二、危险源辨识的内容1. 建立公司危险源清单,并定期更新。

2. 对每个危险源进行详细辨识,包括可能带来的伤害类型、频率和严重后果等。

3. 定期开展危险源稳定性评估和可操作性评估。

4. 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危险源的模拟和预测。

5. 将危险源辨识结果纳入公司安全风险评估。

三、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工具1. 对现有工作流程和作业进行系统分析,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2. 利用专业设备和仪器检测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3. 进行人员访谈和调查,了解员工对危险源的认识和体验。

4. 依托专家评审和参考相关标准进行危险源辨识。

5. 利用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和分析。

第二部分:风险评价一、基本原则1. 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潜在风险的分析和评估。

2.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

3. 风险评价需要依据科学、客观和可重复的方法进行。

二、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工具1.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综合评价。

2. 进行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频率。

3. 采用专业软件和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和计算。

4. 结合历史数据和案例分析,评估危险源可能引发的灾害后果。

5. 制定风险评估报告,并及时更新和修订。

三、风险评价的内容1. 对危险源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2. 对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目标和措施。

第三部分: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一、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1. 风险控制是为了降低危险源的风险水平,保障员工和环境安全。

2. 采取预防、控制和应急措施实施风险控制。

3. 风险控制需要进行有效的宣教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1. 目的为辨识公司范围内影响安全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确定重大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预防、降低或消除风险,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现场、办公现场及生产经营场所内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控制措施的要求。

3. 职责3.1公司总经理负责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的审批。

3.2安全科负责组织对公司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

3.3各部门、各单位应明确本部门、本单位生产现场、办公场所、生活区有哪些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其实施控制。

4.工作程序4.1首先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为风险管理小组,做到全员参与风险评价,小组成员必须由各个方面的人员组成,必须有基层单位的全员参与。

4.2评价小组成立以后,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进行策划,制定风险管理程序。

5危险有害因素辨识5.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时机: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

5.2危险与危害因素的分类(注:在我国传统管理中,一般将危险源理解为危险危害因素)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根据生产过程和伤亡事故的国家标准不同,可有两种分类方法:(1)根据危害性质分类的方法:根据GB 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的危险因素和危害因素分为六大类:a)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b)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c)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d)心理、生理危险危害因素 e)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f)其他危险危害因素(2)根据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的分类方法:导致《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所列的20类事故发生的因素也认为是危险有害因素。

20类事故分别为:机械伤害、触电、灼烫、高处坠落、压力容器爆炸、其他爆炸、物体打击、中毒和窒息、坍塌、放炮、火灾、起重伤害、车辆伤害、其他伤害、火药爆炸、淹溺、透水、瓦斯爆炸、锅炉爆炸。

5.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范围(1)辨识范围公司的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公司生产、作业、办公场所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工作场所设备、设施的投入及人的失误、生产作业的环境等判别公司活动、生产或服务中产生危险隐患的因素;(2)危险辨识可从不同的层面进行1)总布局及建构筑物的危害因素辨识:①厂址②总平面布置③道路及运输④建构筑物2)生产工艺过程的危害因素辨识3)典型的单元过程(操作)的危害因素辨识4)主要装置和设备的危害因素辨识5)电气设备的危害因素辨识6)特种设备的危害因素辨识7)登高装置的危害因素辨识8)危险化学品包装物的危害因素辨识9)作业环境的危害因素辨识10)与手工操作有关的的危害因素辨识11)储运过程的的危害因素辨识12)其他过程的危害因素辨识5.4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5.4.1主要通过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资料、外部信息、相关方的意见、设备运行状态和工作分析和安全检查表等方法。

生产管理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4篇)

生产管理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4篇)

生产管理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和依据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价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危害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保障员工的工作安全与健康。

2. 依据本制度的依据包括:(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 国家、行业相关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规范(3) 公司内部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并适用于所有员工和相关合作伙伴。

三、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流程1. 危害识别(1) 开展生产管理活动的危害识别工作,包括对生产设备、工艺过程、物料与物质、作业环境等方面的危害进行识别。

(2) 成立危害识别小组,由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危害识别工作。

(3)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危害识别,包括现场观察、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查阅等。

(4) 对识别出的危害进行评估,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可能引发的风险。

2. 风险评价(1) 对识别出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价,包括对可能导致的事故事件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2)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每个危害的优先级,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 控制措施制定与落实(1) 根据危害的优先级和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制定计划进行落实。

(2) 控制措施的制定应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措施。

(3) 指定专人负责控制措施的落实和效果的监督。

4. 监督与检查(1) 公司将建立监督与检查机制,定期对各部门和岗位的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2) 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通报相关责任人和员工。

四、员工培训与意识提升1. 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知识和技能。

2. 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行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机制,增强员工的主动参与和责任感。

3. 定期组织应急演习,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安全奖惩制度1. 建立安全奖励机制,对在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和表现的员工进行奖励。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是指组织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危险和风险,制定的一套用于识别和评估潜在危害和风险的管理制度。

其目的是通过对危害和风险的辨识和评价,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组织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危害辨识是指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和危害,包括人员、设备、环境等方面的危险因素。

在危害辨识中,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如安全检查、风险分析、事故调查等,从而全面了解和识别组织内部和外部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风险评价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其潜在的危险性和风险水平。

在风险评价中,可以采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如风险矩阵、概率论、统计学等,从而得出对危险因素的评估结果和具体的风险水平。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管理流程和方法。

确定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责任部门和人员,并明确各个环节和步骤的操作要求。

2. 开展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工作。

通过开展安全检查、风险分析、事故调查等工作,全面识别和评估组织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和风险。

3. 确定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和风险管理措施。

将危险因素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评估,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预防、控制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4. 组织实施和监督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

对确定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组织实施,并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评估,监督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效果。

5. 定期评估和更新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对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更新和改进,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通过建立和实施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组织可以及时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险因素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降低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概率,保障组织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是一种针对工作场所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分析和管理的制度。

它的目的是确保员工在工作中不受危险因素的伤害,并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这些危害因素对员工的潜在风险。

以下是关于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制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的背景和目的制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的背景是为了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健康性,减少员工在工作中受伤或患病的风险。

其目的是通过识别和评估各种可能对员工造成伤害的因素,采取措施防止和减少这些危害的发生。

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类制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的第一步是对工作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分类。

这样可以帮助员工和管理者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这些风险。

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包括:1.物理因素,如噪音、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等。

2.化学因素,如有毒气体、有害的化学品、粉尘、烟雾等。

3.生物因素,如病菌、病毒、霉菌等。

4.人机工程因素,如重复劳动、不当姿势、工作场所布局等。

5.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心理暴力等。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估方法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1.观察法:通过观察工作场所的现状,判断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如观察员工的工作姿势、设备的安全性等。

2.监测法:通过仪器和设备对工作场所的环境进行监测,如噪音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等。

3.问卷调查法:向员工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如工作压力、暴露于化学品的频率等。

四、管理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同时,管理措施的实施也需要配合培训和教育,确保员工了解和接受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知道如何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并能正确应对紧急事态。

五、监督与改进通过实施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可以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减少工作场所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制定和实施这一制度,并不断完善和改进,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可靠。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二篇)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二篇)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1 目的辨识并评价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并在体系运行中及时更新,为制定安全、环保、职业健康目标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危险因素识别、更新与评价的全过程。

3 相关文件及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第____号令)《危险化学物品安全管理条例》(____令第____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____)《变更管理制度》(文件编号:QG/____10.10-____)《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____)4 职责4.1总经理:负责批准重大危险源清单,组织落实重大风险的整改工作。

4.2主管副总:负责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4.3其他各副总:确保各主管部门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各主管部门编制危害识别评价记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4安环质监部:负责制、修订《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负责组织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5生产部:负责开展装置工艺过程及生产操作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负责开展设备及设备检维修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负责开展电气、仪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

监督检查各车间危害因素的识别,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____公司办:分别负责交通、保卫方面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7各车间及其他部门:负责本部们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由安质部、生产部、工会共同进行监督检查。

5 工作程序公司应对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价。

根据评价提出消除或减少风险的控制措施。

具体见附件一: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流程图。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

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是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紧要内容。

这一系统的实施,可以有效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存在的不安全有害因素,订立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本文将分别从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认真说明。

一、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包括对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和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以及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这一方面进行识别。

1. 物理因素辨识物理因素通常是指能够引起人身损害的气力和机械性能,如高温、低温、高压、低压、电击、辐射等。

因此,不安全因素的识别需要从工作场所的电气设施管理、加热设备管制等方面入手,确保工人在操作中不会受到物理因素的损害。

2. 化学因素辨识化学因素一般是指工作场所化学品的使用过程中可能释放出的有害物质,如氨气、氨水、三氯乙烯等。

对于这些有害物质,管理者必需对其做好跟踪监控,适时清除和处理有害废弃物。

3. 生物因素辨识生物因素一般指各种细菌、病毒等生物类因素带来的危害,如肉毒杆菌、流感等。

管理者必需在工作环境中重视消毒和通风,适时清理废弃物,以避开生物因素的侵害。

4. 工作场所不安全因素辨识工作场所不安全因素是指由于工作环境、设备条件、人员技能等原因而引发的可能导致工作中发生不安全的因素。

管理者必需深入工作场所,对流程环节、设备条件、人员操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识别,从而能够更好的订立防备措施和应急措施。

二、风险评估制度有了不安全因素的识别,接下来便需要进行认真的风险评估了。

风险评估制度的核心是对工作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损害、损失等方面进行分析、拟定风险评估报告,从而辨识出最具风险的环节,实现全面掌控风险。

1. 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方法重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其中,定性分析是指对工作场所不安全因素进行分类、定义,依据不安全程度对其进行分级划分。

定量分析重要使用一些基本统计量(如平均数、标准差)来获得关键风险数据,帮忙管理者更好的理解风险在工作场所内的传播方式和散布情况。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制度简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制度是一套用于识别并评估工作场所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估方法。

该制度正常情况下应由公司的安全环保部门来负责执行,并应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得到广泛应用。

为何需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制度在工作场所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危险有害因素。

例如,化学品、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等。

这些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任何的工作场所中都需要一套有效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制度。

这种制度可以帮助公司识别出工作场所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分析评估这些因素可能对工作场所和工作者产生的风险。

评估的步骤步骤一:识别危险有害因素首先,评估人员将分别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观察和记录的方式来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步骤二:评估风险在识别危险有害因素之后,评估人员将依照一定的标准,对每个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程度以及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在评估的过程中,评估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工作场所中每位工作者的工作特点、健康状况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

步骤三:确定控制措施在评估风险之后,评估人员应该就如何控制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建议,给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应该可以有效降低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程度。

步骤四:制定实施计划在建议及措施确定之后,评估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计划。

制定实施计划需要根据评估情况,确定具体的实施目标、优先级以及实施时间表等。

注意事项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安全生产意识的培养。

培养每位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让员工有意识地参与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风险评估,以及控制措施的实施。

2.现场实地考察。

评估人员应在实际岗位上对工作场所进行考察,根据实际情况,发现隐藏的危险有害因素,避免漏掉重要细节。

3.标准的制定。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

标准应该与国外相关标准相匹配,保证评估准确性和科学性。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1、目的为明确本项目施工范围内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控制内容和要求,提出安全危险因素的评价方法,确保安全重要危险因素有效识别和评价,以达到安全第一,预防环境污染,保护人身健康的目的,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项目XXX。

3、术语和定义3.1危害因素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害因素,是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人、物、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危害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

3.2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3.3危害辨识指识别危害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为什么能发生,怎样发生的过程。

危害辨识的两个关键任务是辨识可能发生的特定的不期望的后果;辨识导致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和设备的特性。

3.4风险评价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

3.5事故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4、职责4.1项目经理4.1.1 负责项目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提供重大危险控制所需的资源。

4.1.2 负责不可承受风险治理所需费用的支付,确保专款专用。

4.2专业工程师4.2.1负责专业领域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重大风险因素控制计划的制定。

4.2.2对不可承受风险控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4.2.3 负责组织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4.2.4 负责工程项目方面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4.2.5. 按照“三同时”的要求,保证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职业安全健康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1 、目的为明确本项目施工范围内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控制内容和要求,提出安全危险因素的评价方法,确保安全重要危险因素有效识别和评价,以达到安全第一,预防环境污染,保护人身健康的目的,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项目 XXX。

3、术语和定义3.1 危害因素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害因素,是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人、物、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危害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3.2 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3.3 危害辨识指识别危害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为什么能发生,怎样发生的过程。

危害辨识的两个关键任务是辨识可能发生的特定的不期望的后果;辨识导致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和设备的特性。

3.4 风险评价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

3.5 事故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4、职责4.1 项目经理4.1.1 负责项目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提供重大危险控制所需的资源。

4.1.2 负责不可承受风险治理所需费用的支付,确保专款专用。

4.2 专业工程师4.2.1 负责专业领域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重大风险因素控制计划的制定。

4.2.2 对不可承受风险控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4.2.3 负责组织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4.2.4 负责工程项目方面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4.2.5. 按照“三同时”的要求,保证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职业安全健康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5、工作程序5.1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组织机构5.1.1 项目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领导小组组长: XX副组长: XXX XXX成员:XXX XXX XXX组织机构图5.1.2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分安全专业小组;工程项目专业小组、机械设备设施专业小组:a)安全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项目经理兼任,副组长由项目副经理兼任;b)工程项目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相关专业工程师兼任;c)船机设备设施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相关专业工程师兼任;5.2 划分作业活动5.2.1 一般情况下,可按如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a)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b)按地理区域划分;c) 按生产设备划分;d) 按作业任务划分;e) 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5.2.2 收集相关信息,作业活动信息包括:a) 任务:实施的地点,持续时间,人员,实施频率等;b) 设备: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及其使用说明;c) 物资: 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其物理形态 (烟气、蒸汽、液体、粉末、固体) 和化学性质等有关资料;d) 现场控制方法:操作规程、安全规程、作业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员工的能力及已接受的相关培训,现场安全控制设施;e) 手工操作:可能要手工搬运的物料的尺寸、形状、重量、表面特征,要用手移动物料的距离和高度;f) 数据:作业活动及作业环境监测数据;g) 事故: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经历;h) 现场工作环境(条件) :空间、高度、温度、湿度、安全防护设施等情况。

5.3 危害因素识别5.3.1 危害分级依据:a) 法律、法规(《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 GB5044— 85)和《有毒作业分级》(GB1233—90)等);b) 危害和事故伤亡的程度、规模;c) 事故发生的频率;d) 相关方关注程度;e) 财产损失额度;f ) 降低风险的难度。

5.3.2 危害因素分类按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划分危害类型。

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以及管理缺陷等四个方面。

5.3.2.1 人的不安全行为:a)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b)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c) 使用不安全设备;d) 手代替工具工作;e) 物品(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f )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g) 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h)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i )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j )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k)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l ) 不安全装束;m)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n) 误动作;o) 其他不安全行为。

5.3.2.2 物的不安全状态:a)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b) 防护、保险、信号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5.3.2.3 环境的缺陷:a) 作业场所的缺陷;b) 作业环境不良。

5.3.2.4 管理缺陷:a) 制度缺乏;b)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有缺陷;c) 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有缺陷;d) 安全投入不足;e) 监督与日常检查;f ) 应急救援有缺陷。

5.3.3 事故分类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 6441-86),主要分为 20类,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5.3.4 危害辨识的对象5.3.4.1 作业现场方面a) 作业现场方面主要包括作业的全过程、作业环境、劳保用品以及职业卫生方面,将以上方面融合于每一岗位或作业工种中,以“工种”为载体,贯穿作业的全过程;b) 主要体现于每一作业工种的人在工前、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的每一步骤中可能受到的伤害。

5.3.4.2 生产工艺流程方面:a) 设计方面:安全预评价、三同时、设计文件和图纸;b) 现场施工方面:采施工方法、施工结构参数、设备设施的匹配性是否满足工序要求、工序能力是否匹配,是否满足生产要求、回采顺序和工艺是否适应开采现状、开采范围是否符合规定等;c) 生产保障系统:运输线路、供电、防排水、防灭火、维修等;d) 变化管理方面:工艺改造、设备设施改造等的变化管理制度、变化的系统文件、人员的变化等。

5.3.4.3 设备设施方面:a) 全过程控制:规划、采购、安装(建设) 、调试、验收、使用、维护和报废;b) 原始技术资料和图纸;c) 维修维护;d) 检测检验:特种设备、安全标志产品、特殊设施。

5.3.5 危害辨识的方法根据施工现场特点与管理形式,危害辨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a) 询问与交流法;b) 专家分析法;c) 现场观察法;d) 查阅记录法;e) 工作任务分析法;f) 安全检查表法;g)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主要以访谈法为主,通过召开班组会的形式,由工作小组成员队员工进行询问,与员工进行交流,从而找出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的所有伤害类型及其原因。

5.3.6 辨识与评价程序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应包括如下过程:a) 准备;b) 危害辨识;c) 危险源转化为风险的条件;d) 量化风险结果;e) 划分风险等级。

5.3.7 辨识与评价应考虑下列因素:5.3.7.1 在中毒窒息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致因因素,包括:爆破作业、有害气体积聚区域、通风不良、火灾影响。

5.3.7.2 在水灾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突水来源,包括:地下水源、地表水源、降雨及其径流、老窿水源。

5.3.7.3 在火灾风险评价时,应否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火灾类型,包括:固体材料火灾、液体或液化固体火灾、气体或液化气泄漏火灾、粉尘燃爆火灾。

5.3.7.4 在机械伤害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致因因素,包括:凿岩穿孔机械、铲装机械、提升机械、运输机械、排土机械、破碎机械、钻探机械、通风机械、排水机械、压风机械、支护机械。

5.3.7.5 机动设备与交通风险评价时,应考虑采购、维护、检查、自然环境、运输物料特性、路线、时间性等因素。

5.3.7.6 在对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其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5.3.7.7 对人机工效进行调查时,应包括:重复运动、使用电动工具、作业姿势、座位舒适度、环境条件、易接近程度。

5.3.7.8 在对心理性危害进行识别时是否考虑了下列因素:工作因素、人为因素、个人生活环境因素。

5.3.7.9 照度测量过程应考虑应急时的照明设备、照明时间、能见度、照明源布置情况。

5.3.7.10 对识别的暴露于物理、化学、生物和人机工效,可能造成严重健康风险的危害,应完成定量监测的比例。

5.3.7.11 应考虑职业危害的监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及比例。

5.3.7.12 应考虑职业危害监测设备定期校正的比例。

5.3.7.13 应考虑风险概述的一致性、可审核性、持续性。

5.4 风险评价方法5.4.1 直接判断法:对所辨识的危害进行直观评判,直接判断出风险 a、b、c、d 四个风险等级, a、b、 c、d 四个等级,风险依次增大,对于判断为 d 级的风险,再继续采取之后的LEC法进行风险评价。

542 LEC评价法:LEC法是利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 3 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 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在LEC评价法中,用L表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分值为1,表示可能性小, 完全意外;分值为 2,表示不经常,但有可能发生;分值为 3,表示很有可能;分值为 4,表示完全可以预料,必定要发生。

用 E 表示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分值为 1,表示人员极少暴露在危险环境中,每月还不到一次;分值为 2 ,表示每月多于 1 次地暴露在危险环境中;分值为 3,表示每天暴露在危险环境中;分值为4,表示长时间持续地暴露在危险环境中。

用 C表示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分值为 1,表示人员受轻伤,经济损失很小;分值为 2,表示人员受重伤, 有一定及经济损失;分值为 3,表示一人死亡, 有较大的经济损失;分值为 4,表示数人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风险值D =后果L X暴露E X可能性C5.4.3 初始风险评价5.4.3.1 凡新开作业面、新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初始风险评价。

5.4.3.2 初始风险评价过程应综合考虑:a) 生产工艺流程风险;b) 危险物质风险;c) 设备、设施风险;d) 环境风险;e) 职业卫生风险;f) 管理风险;g) 法律、法规、标准需求;h) 相关方的观点。

5.4.3.3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应包括各种风险可能发生过程的描述和风险的级别, 并按危险性排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