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祭祀渔船装饰福建海洋民俗研究
春节祭海神福建沿海地区的传统习俗
春节祭海神福建沿海地区的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福建沿海地区最为热闹喜庆的时刻。
而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福建沿海地区有一个独特而古老的传统习俗——春节祭海神。
一、春节祭海神的意义与起源春节祭海神是福建地区沿海居民祭拜海神的一种传统活动,旨在祈求海神保佑他们的渔民能够获得一年丰收的捕鱼。
福建沿海地区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对海洋有着独特而深入的感情。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祭拜海神,才能得到海神的垂怜和庇佑,保证一年的捕鱼顺利,风调雨顺。
据传,春节祭海神的起源可追溯到福建沿海地区古代渔民的信仰。
他们相信海神拥有统治海洋的力量,能够保护他们的生命和生活。
因此,在春节期间,他们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海神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二、春节祭海神的具体活动春节祭海神通常在初一、初二或初三这几天进行。
福建沿海地区的村民会将一尊海神神像请回村庄,并在集市或海滩上举行盛大的祭典。
祭典上,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手持祈福文牌和鲜花,载歌载舞地来到海边,为海神献上祭品,祈求海神保佑他们的家人和渔民平安和顺利。
除了祭拜仪式,春节祭海神还有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民间舞狮表演、舞龙、杂耍等,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村民们还会张灯结彩,悬挂鞭炮和红色的福字,给予整个海岸线一片热闹的景象。
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整个春节假期,感受着浓厚的节日气氛和幸福的氛围。
三、春节祭海神的现代意义春节祭海神作为福建沿海地区的传统习俗,不仅是对古代渔民信仰的延续,也具有现代意义。
首先,春节祭海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这个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习惯忽视传统习俗的重要性。
而春节祭海神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其次,春节祭海神强调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
海洋是地球上最为广阔和神秘的领域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祭拜海神不仅是对海洋的感恩,更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敬畏和保护。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唤起人们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关注,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海洋保护的行动中来。
福建古代的海神信仰与酬神演剧
化价值》 一文则是通过对清乾嘉年 间小说 《 闽都别记》 的解读。文章概括 了这部小说 中所 体 现 的海 洋观念 、所描 写 的海商形 象 的特征 及 闽地 的独特 习俗 ,对我们 认 识古代 福 建独特 的 海洋 文 化特征 大有 裨 益。 同 时,文章 还指 出,《 闽都 别 记》 体 现 了清 朝 时期海 洋 叙事 猎 奇 性 和纪 实 性并 重的 时代 特 色 。这 也 启 示我们 ,在 对 中 国古代 海 洋 文学 的研 究 中,应该 注 意其 内 容 、形 式及 所 反 映的海 洋观念 的衍 化 。 ( 集美 大 学 张克锋 )
很 多地 方建 有观 音寺 ,观音被 一些 渔 民奉 为海 神
一
、
以妈 祖 崇 拜 为 中 心 的 福 建
来 崇拜 。两 宋 时 期 ,随 着 中 国经济 中心 的南 移 , 福 建 经济 的迅 速发展 ,尤其是 福 建 的海洋 渔业 与
古 代 的海 神 崇拜
地处 东南 沿海 的福 建省 ,有 着漫 长 的海岸 线 和众 多 的天然 良港 ,所 以福 建人 自古 以来 就 与大 海结 下 了不解 之缘 ,海 洋养 殖 、海上 运输 、海 上
据相关史料记载福建福安县社口乡晓洋村每年九月皆举行隆重的戏曲演出这一演戏习俗与当地流传的一个故事有关据传该村谢氏祖上曾有一族人家属书香门第家族之中兄弟几人皆为朝廷命官地位显赫这年的中秋节兄弟们均回到家乡在家院中赏月酒过数巡家族之中的一个大哥仰首望月想到自己虽为朝廷命但无法像明月那样将清辉普撒人间于是作诗一首抒发了自己这种怀才不遇的心境然而却被人告发有谋权之嫌而罢官归里途中乘船则遇海上巨大风浪大哥柱剑船头跪祈苍天求仙界诸神保佑其安返故里并许愿如得神恩将每年操办36夜的戏以还愿
.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山东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在海洋文化中,海神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祇。
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沿海地区都会举行盛大的海神祭祀活动。
那么,为什么山东沿海地区的人们要举行海神祭祀呢?这是因为,海神在民俗文化中被视为海洋的保护神,人们要通过祭祀以感谢海神的保佑,祈求渔民们出海捕鱼能够平安,以及保佑来年的丰收。
在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祭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船祭仪式。
船祭仪式是指将一艘精美的木船装扮成海神的座舱,然后在众人的簇拥下,船往海上漂浮,进行祭拜。
这种仪式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当地百姓会通过手工制作木船、装饰鲜花和彩带等方式,来庆祝这一特殊的日子。
除了船祭仪式,海神祭祀活动中还会有一些其他的仪式和民俗活动。
例如,在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这也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
此外,人们还会在海边摆放火把,唱海神颂,跳贵妃舞等活动,以此来表示对海洋文化的推崇和敬重。
总之,海神祭祀活动是山东沿海地区的一个传统、隆重、有趣的文化活动。
这种基于民俗信仰所产生的活动,已经成为当地文化乃至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更是一种弘扬海洋文化的方式。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当地旅游业的兴盛,海神祭祀活动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成为当地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祭海节祭祀海神祈求海上平安
祭海节祭祀海神祈求海上平安祭海节是中国沿海地区一年一度的重要传统节日,它是民间世代相传的一种祭祀仪式,目的是祈求海神保佑渔民出海平安、丰收满载。
这是一个集合崇拜、感恩和寄托情感的民俗活动,也是对大海的敬畏之情的表达。
祭海节通常在农历五月五日,据说这一天海神降临凡间,听取渔民的祈福。
为了庆祝和纪念这个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庆祝活动和仪式。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祭海节仪式:1. 先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
在祭海仪式开始之前,首先要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以示对宇宙之神力的敬仰和感恩。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2. 准备祭品。
在祭海仪式中,准备供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祭品包括鲜花、水果、鱼类、酒和香烛等。
这些供品象征着丰收、富饶和庇佑。
3. 祭师主持仪式。
祭师是祭海仪式的重要角色,他负责主持整个仪式,以此向海神表达虔诚和敬意。
祭师通常会背诵祭文,为祭品祈福。
4. 祭拜海神。
在祭拜海神的环节中,人们将祭品摆放在庙宇内或海边祭坛上,并点燃香烛,献上祈福之词。
他们跪拜并献上鲜花和鱼类,表达对海神的敬仰和祈求。
5. 拜船祈福。
在祭海节期间,许多渔民还会对自己的渔船进行特殊的祈祷仪式。
他们会在船上摆放供品、燃香祈福,以此来祈求在海上的安全与丰收。
祭海节是中国沿海地区的一项重要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更是对渔民工作的一种尊重和祝福。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对大海的敬畏与依赖,展示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恩与祈愿的精神。
总之,祭海节作为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人们对海神的敬仰和对海上安全的祈求。
通过庄重的祭祀仪式和独特的文化表达,人们表达了对大海的敬畏之情和对渔民工作的赞赏。
祭海节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向海洋致敬和祈愿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对自然界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从民间祭海到“祭海谢洋”大典
从民间祭海到“祭海谢洋”大典海,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象征和信仰。
自古以来,海岛民间都有祭海的传统,祈求海神保佑渔民平安归来,丰收满载。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祭海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祭海谢洋”大典,成为了海岛地区的一项重要节日活动,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一、海神信仰的源起海神信仰在我国沿海地区可回溯到古代,最早的祭海活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船民,他们出海捕鱼,生活在海上,对海有着特殊的感情。
古人们开始祭祀海神,祈求海神保佑他们能够在汹涌的大海中安全返航,获得丰收的渔获。
这种祭海活动不仅是民间信仰的表达,也是对海洋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的体现。
二、祭海活动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祭海活动不再局限于民间,而是逐渐成为了一种集体的庆祝活动。
尤其是在一些海岛地区,祭海活动成为了一种宗教仪式,被纳入到了宗教信仰当中。
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一传统文化,将祭海活动列为当地的重要节日活动,以此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祭海谢洋”大典的兴起而如今,祭海活动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祭拜,而是升华和发展为了更加庄严隆重的“祭海谢洋”大典。
比如在福建沿海地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的“祭海谢洋”活动。
当地居民将把一年的首次航行,叫做“谢洋”,祈求海神保佑,平安出海和风调雨顺,丰收满载。
“祭海谢洋”大典具体包括了多种活动,例如祭海仪式、海洋文化展示、民俗表演等。
而祭海仪式是整个大典的核心,民间艺人身着古装,手持祭品,头顶香炉,载歌载舞,来到海边,向大海虔诚地祈祷,祈求海神保佑平安出海,风调雨顺。
与此海洋文化展示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展示海洋文化的历史沿革、传统技艺、海洋资源开发等内容,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文化的魅力。
在大典期间,还会举行一系列的民俗表演,例如舞狮、龙灯、海洋民歌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使得整个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一些地方政府还会组织渔民展示渔具、进行海上捕鱼比赛等相关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海洋文化的魅力,增加文化交流和互动。
福建传统海上信仰与敬神仪轨研究
摘要:在传统航海过程中,飘风海难事件时有发生,人们出于对海洋的恐惧与敬畏,最终从大海的虚像中幻化出海神的人格化形象,并逐渐形成一套相对丰富而又完备的祭祀仪轨。
通过对福建传统海神信仰体系、传说及仪式的梳理,对于理解古代海上船民的生活、海上信仰形成及传播均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关键词:福建;海上信仰;传说;仪式∗作者简介:林瀚,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员;收稿日期:2018-1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台湾的族群互动与政治认同研究”(16CZS076)。
福建传统海上信仰与敬神仪轨研究林瀚在传统航海过程中,风雨骤起或搁浅触礁等飘风海难事件时有发生,人们出于对海洋的恐惧与敬畏,最终从大海的虚像中幻化出海神的人格化形象,如山东的东海龙王[1]、福州的水部尚书[2]、莆田湄洲岛的妈祖[3]、泉州的通远王[4]、广州的南海神[5]、西江流域的龙母[6]、北部湾的伏波将军[7]、海南的兄弟公[8]等。
这些海神或水神有些原本就是远古神灵或祖先,有些是地域龙蛇崇拜的身份重塑,有些则是从人到神的转化。
就参与祭祀角色而言,既有浮海捕鱼的渔民,也有往来各洋港口的海商,更有主持王朝祀典仪式的官员。
在飘风海上,危难将临之际,有的齐呼神号,有的崩角稽首,有的焚香设拜,由此也逐渐形成一套丰富而完备的祭祀仪轨。
虽然海上遇到风浪等危险最后得以脱险的总是少数,但正是这些得救的乘舟之人,最终成为各种神明显灵故事版本的传诵者与加工者,在经过不同灵验故事的叠加后,也就完成了一次次的神性加注,这些最初被塑造出来的海神在人们的记忆中也就被日益强化,各个地域所进行的造神运动,最终也就促成了海神队伍的日益壮大。
就福建传统海神的研究,已有相当多的学术积累[9],不过仍有一定的学术空间可以继续延伸。
本文拟对福建传统海神信仰体系、传说及仪式进行梳理,进而加深对古代海上船民的生活、海上信仰形成及传播的理解,同时希望能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山东沿海地区是一个民俗文化浓厚的地方,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源远流长,其中海神祭祀是当地一项古老而又充满仪式感的传统活动。
海神祭祀活动承载着当地人对海洋的敬畏和依赖,也体现了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感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民俗文化。
海神祭祀活动通常在每年的春节前后举行,地点多在沿海渔村、渔港或者海边的庙宇。
在海神祭祀活动开始前,当地居民会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祭祀活动一般分为准备阶段、祭祀仪式和民俗表演三个主要环节。
准备阶段是海神祭祀活动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选定祭祀的海神、准备香烛祭品、筹集资金、建造祭祀舞台和彩旗等。
在选定祭祀的海神时,往往是由当地有一定威望的长者或者宗教人士来担任主持,他们会根据当地渔民的传统和口头传承来选定最为受尊崇、最为有保护力的海神。
准备工作通常要提前数月才能完成,而在这段时间里,渔民们会积极参与到准备工作中,大家无私奉献,以保证祭祀活动的顺利进行。
祭祀仪式是海神祭祀活动的核心环节,一般会在春节的正月初几进行。
当天清晨,当地村民们会集结起来,身着盛装,手持祭品,前往祭祀活动的举行地点。
在到达祭祀舞台之后,祭祀活动的主持者会率领众人开始祭祀仪式。
首先是献香,然后是献酒,接着是献鱼和献其他海产品,最后则是点燃香烛,诚心祈祷。
在献香的过程中,主持者会领领众人一起齐声高呼“海神保佑”、“风调雨顺”,祈祷渔民家安康和风调雨顺。
在献酒的时候,主持者会为大海里的水神敬酒,以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
而在献鱼和其他海产品的时候,则是为了表达对海洋的依赖和对自然资源的感恩。
点燃香烛则是为了祈求家人平安、风调雨顺。
在祭祀仪式结束后,当地村民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如舞狮、舞龙、舞蹈、杂耍等等。
这些民俗表演往往富有地方特色,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海神祭祀活动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民俗传统,更是渔民们对大海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恩之情的表达。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1. 引言1.1 引言海神祭祀是山东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民俗文化活动,其历史悠久,仪式繁复,意义深远。
海神在古代被视为掌管海洋的神灵,人们为了祈求海神保佑渔民平安归来,便发展出了海神祭祀这一传统习俗。
每年的特定日子,当地村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向海神献祭、祈福,以求得风调雨顺、渔获丰收。
海神祭祀的仪式流程十分繁复,通常先由村民们集体祈祷、献祭,然后在海边设立祭坛,燃起香烛,鞭炮齐鸣,最后将祭品投入海中。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让人感受到一种神圣的力量。
海神祭祀的地点选择通常会在离海边较近的地方进行,以示对海神的尊重和敬仰。
而海神祭祀的意义与影响也体现在民众对海洋的敬畏和依赖上,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寄托。
海神祭祀作为山东沿海地区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敬与敬畏,更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2000字,已完结】.2. 正文2.1 海神祭祀的历史渊源海神祭祀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所差异,但其核心目的始终是为了祈求海神的保佑和庇护。
在古代,海神祭祀通常是由当地的宗教团体或村民共同举行,包括祭祀仪式、祈祷祝福等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海神祭祀逐渐演变为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传统活动,成为山东沿海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2.2 海神祭祀的仪式流程海神祭祀的仪式流程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庄重仪式。
祭祀仪式一般在清晨开始,由主持人带领着一群祭司和参与者们集合在海边指定的祭祀场所。
接着,主持人会先行进行祭拜仪式,为海神献上丰盛的祭品,包括水果、鱼类等。
在祭品献上之后,祭司们便开始诵读祈祷文,向海神祈求海上的平安和丰收。
此时,参与者们也会跟随着祭司的领唱,响应祷告。
随后,祭司们会点燃香火,烟雾袅袅地弥漫在祭祀场所,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而肃穆的氛围。
接着,参与者们会围绕着祭坛依次敬香祭祀,表达对海神的敬仰和崇敬之情。
在祭祀完毕后,主持人会颁发祭祀证书给每位参与者,以示对他们的认可和祝福。
福建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
福建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福建海神信仰是传统的宗教信仰之一,它是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祈求,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礼敬与敬畏。
福建海神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历经千百年的演变,现在依然深入人心,是福建省乃至华南地区广泛信仰的要素之一。
福建海神信仰的祭祀仪式在民间举行,讲究祈福、净化,意在向海神祈求海洋的平安与丰收,保佑远航者的平安无事。
今天我们将通过五个例子来证明海神信仰大有来头,并且仍然深入人心。
1. 福州普陀山海神庙福州普陀山海神庙是福建一座有着崇高信仰地位的海神庙宇,又名“普陀山南海观音庙”。
这座庙建于唐代,千百年来一直保护着福州地区的远航水手。
每年的五月二十日,人们会在普陀山海神庙举办盛大的“安海日”祭祀活动,以表达对海神的崇敬,祈求安全平稳。
2. 九峰山海神大庙九峰山海神大庙是福建南部湄洲岛海神信仰的象征,庙内供奉有“湄洲岛海神”——世界唯一以岛命名的海神。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湄洲岛的红白妈庙海神大庙都会在这一天亮相,接受民间的尊敬和崇拜。
当天民间会走海王爷,放烟火,进行祭拜等活动。
3. 漳州芗城区许王庙漳州的许王庙历史悠久,设在许王山,因祭祀海神而闻名遐迩。
许王庙是福建省民间海神信仰的重要场所之一,人们在这里祈求家族财运亨通和航行平安。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许王诞辰或五月初一、十五,当地民间还会举办隆重的海神庙会,大家会打扮盛装,供奉香烛祷告,定期学习和传承民间传统的海神文化。
4. 厦门天后宫天后宫位于厦门市内,是海神信仰的中心之一。
庙内供奉有“玄天上帝、妈祖、鲁班、关帝”等神明,体现了岛民们崇尚海洋神灵的信仰。
每年正月廿三日,天后宫会举行盛大的妈祖庙会,邀请各地的信士来祭拜海神。
妈祖庙会以庙会、游艺、参拜等活动为主,每年吸引许多海内外游客前来参加。
5. 澳门南湾湖公园虽然南湾湖公园位于澳门,但它依然是海神信仰的代表之一。
庙内供奉有“妈祖”等神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澳门地区政府也会在南湾湖公园举行盛大的“妈祖文化节”。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山东沿海一带是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之地,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对海洋神灵表达着至高无上的崇敬和敬仰,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海神祭祀。
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祭祀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三国时期就有海神文化的出现。
当时人们崇拜的海神是被尊称为东海龙王的东海神,他被认为是掌管东海的至尊神灵,能够控制海浪和风暴,保护海上的渔民和航海者。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山东沿海的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海神祭祀活动,以祈求海神的保佑和平安。
海神祭祀的活动通常在渔村的海边举行。
人们会选出一位有威望和信仰的老者担任祭祀的主持人,同时选出一支群众组成的舞狮团进行表演。
祭祀仪式中,首先要化妆成海神的形象,穿上龙袍,戴上海神的头冠,手持玉如意,并用红色的绸缎将自己全身裹住,这样才能成为海神的代表。
然后,主持人会率领众人向大海朝拜,并将祭品投入海中,如鱼、虾、鱿鱼等海产品,以示对海神的尊敬和奉献。
之后,舞狮团会表演精彩的舞狮节目,为祭祀增添了喜庆和活力。
海神祭祀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达,更是山东沿海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
在古代,海洋是山东沿海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而海洋的沉静与狂暴往往对他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人们对海神表达敬意和感激,并通过祭祀活动来保佑海上的渔民和航海者平安归来,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海神祭祀在山东沿海地区的意义也有所改变。
如今,在这些地方,传统的海神祭祀已经演变成丰富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盛会。
除了传统的祭祀仪式,人们还会举行各种传统体育竞技比赛,如龙舟赛、海上游泳等。
还举行了各种舞狮、表演和文艺演出,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参与者。
海神祭祀是山东沿海地区的民俗文化之一,传承千年,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重视。
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达,更是对海洋文化的致敬和传承。
通过海神祭祀,人们表达了对海洋的深深敬畏之情,弘扬了海洋文化,也使人们更加关注和保护海洋资源,共同维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海神祭祀是山东沿海地区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源远流长,承载着沿海居民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作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神祭祀活动既是对海神的祈福,也是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一种传统习俗。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海神祭祀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宗教仪式,凝聚着当地居民对海洋的深厚感情和尊敬之情。
海神祭祀在山东沿海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山东沿海地区的渔民就开始举行海神祭祀活动,以祈求海神保佑他们出海捕鱼,平安归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神祭祀逐渐演变成了一项习俗活动,每年都会在特定的日子举行,成为了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海神祭祀活动在山东沿海地区的举办时间各有不同,但大多都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这与海洋的季节特点有关。
在传统的海神祭祀仪式中,当地居民会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矩,前往海边或者海神庙,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海神保佑他们出海捕鱼,风调雨顺,平安归来。
除了祭祀海神外,他们还会进行一系列的文娱活动,如舞狮、舞龙等,为海神祭祀增添了不少喜庆氛围。
海神祭祀的过程相当庄重而神秘,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首先是祭台的搭建,祭司们会选定一个合适的场所,搭建起祭台和祭坛,然后摆上鲜花、水果、香烛等供品。
接着是祭器的准备,祭司们会洗净祭器,摆放在祭台上,并点燃香火。
在祭祀的最后一个环节,祭司们会诵读祈祷文,盛装的信徒们则会向海神神像敬献供品,祈求海神保佑他们出海一切顺利。
海神祭祀活动的举办地点一般都在海边或者附近,有的地方还会在离海边比较远的地方建有专门的海神庙。
据传统文化记载,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庙多建在地势较高或风水宝地,如崂山、八仙山、五莲山等名山之地。
这些海神庙除了供奉海神外,还会供奉其他神明或者历代名人,成为了当地信仰文化的重要代表。
海神祭祀不仅是对海洋的一种敬仰,也体现了对海洋资源的重视和保护。
在传统的海神祭祀仪式中,人们通过祭祀海神来祈求海洋资源的丰收,希望能够得到海洋的庇佑,保佑他们平安出海捕鱼。
田横祭海节,走进原汁原昧的民间祈福渔文化
田横祭海节,走进原汁原昧的民间祈福渔文化
位于福建省三明市的沙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而拥有浓郁的民间习俗和
风情的田横祭海节更是沙县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田横祭海节的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这是沙县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据说,
田横祭海节起源于清朝,它是渔民们祈求海神保佑自己平安出海、丰收的习俗。
如今,它
已经成为一个展示沙县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田横祭海节期间,沙县各地的鱼民会穿着节日盛装,举行盛大的祈祷仪式,向海神祈
求平安和丰收。
同时,还有各种鱼类比赛和渔民表演,如抬水平衡比赛、海上擂台赛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气氛,也扩大了沙县文化的传播范围。
参加田横祭海节的游客还能够品尝到各种美味的海鲜。
由于沙县地处海岸线旁,这里
的海鲜品种丰富。
每年的田横祭海节,当地饭店都会提供各种特色海鲜菜品,如清炖海参、蒜蓉扇贝等等。
这让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沙县的文化,也能够品尝到当地特色美食。
但是,田横祭海节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信仰。
在这个节日里,可
以看到当地人民对海洋的崇敬之情。
他们不仅认为海洋是提供生活资源的宝库,更将海神
看作是他们的守护神,为每一位出海打渔的鱼民平安祈福。
这种崇敬的态度和内心感受超
越了常规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沙县人民的淳朴和豁达。
田横祭海节是福建省海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间信仰文化的集中呈现。
如今,它已经成为了沙县的知名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感受这种浓郁的文
化氛围。
田横祭海节,走进原汁原昧的民间祈福渔文化
田横祭海节,走进原汁原昧的民间祈福渔文化
田横祭海节是中国南海沿岸地区的一项传统祭祀活动,主要目的是祈求海神保佑渔民安全出海、丰收归来。
这一节日在广东、福建、海南等地都有丰富的庆祝活动,其中以广东阳江市田东镇的田横祭海节最为著名。
田横祭海节是田东镇的传统节日,始于明代。
这项节日在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举行,被称为“田横天后诞辰日”或“田横圣母诞辰日”,也是田横天后庙最重要的庆祝日。
田横天后被视为南海渔民的保佑神,人们在祭祀时会向她祈求平安出海和丰收归来。
田横祭海节是一项历经千年的崇拜活动,渔民们往往把自己的信仰寄托于这项活动。
节日期间,田东镇会组织船队在阳江口附近游弋,伴着祭祀的歌曲和舞蹈,以及点燃的香火,祷告众神保佑渔民和渔船在海上平安。
田横天后庙也会开门迎接前来祭拜的信众,人们会在庙里焚香祷告,祈求保佑平安出海和渔获颇丰。
在田东镇,每年的田横祭海节都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原汁原味的民间祭祀活动。
在渔民的带领下,游客们可以亲眼看到捕鱼的场景,感受到渔民们的辛苦和汗水。
同时,还可以品尝到新鲜的海鲜,领略到美味佳肴的独特滋味。
田东镇的田横祭海节,不仅是一项保佑渔民平安、丰收的祭祀活动,而且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
这项节日在弘扬海洋文化、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未来,田横祭海节将继续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来参与,为阳江市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
田横祭海节,走进原汁原昧的民间祈福渔文化
田横祭海节,走进原汁原昧的民间祈福渔文化田横祭海节,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一年一度的重要民俗节日。
该节日源于渔民对大海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也是对于海神的祭奠和祈福活动。
而田横祭海节所蕴含的原汁原味的民间祈福渔文化,更是为人们所称道和传颂。
田横祭海节通常是在农历的三月三日举行。
这一天,数百上千的渔民和居民会聚集在海边,进行一系列祭海祈福的仪式。
一些船工会在船上燃放鞭炮,鱼民们手持鲜花、酒、果品、鸡鱼,走向大海,向海神告知他们过往一年的所得与所失,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海有风平浪静。
在节日的前一天,当地村民会陆续开始准备,为海祭做各种准备工作。
他们挑选吉日良辰,用辛勤劳动,铺设祭台,设置祭品,准备庆祝活动,以期预祷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而在节日当天,整个社区都将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之中,一派祥和和安详的景象。
而田横祭海节不仅仅是一场祭海活动,更是一次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节日期间,人们会参加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龙舟比赛、歌舞表演、民俗游戏等,热闹非凡,精彩纷呈。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祭海文化的魅力。
在田横祭海节上,人们还会特意走访那些夙神的遗迹和神明的庙宇,向他们祈福。
无论是渔村的普通百姓,还是渔船上的水手们,都视这些夙神为海洋的守护神,对他们充满着敬畏和崇敬之情。
在这里,人们不仅仅是在感恩大海和祈求丰收,更是在感恩夙神和保佑祈福,以期祈求来年的吉祥和平安。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民俗节日也在逐渐被遗忘。
但田横祭海节却在经历了数百年传承后,仍然保留着其原始的渔文化风情,成为了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节庆活动。
田横祭海节所蕴含的原汁原味的渔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渔民生活、感受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
通过参与这一节日,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渔民对海的感恩之情,也可以了解到渔民的勤劳和辛苦。
这也是一次了解民间信仰和习俗的难得机会,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特有的祭海传统。
田横祭海节:传承五百年,“火种”留民间
田横祭海节:传承五百年,“火种”留民间田横祭海节是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田横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这个节日源于当地渔民祭祀海神的活动,是一种祈求风调雨顺、渔获丰收的民俗节日。
据传统,田横祭海节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世代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连江县乃至整个福建沿海地区的文化特色之一。
田横村位于南海之滨,地处户尾湾,这里的居民以渔业为主要生计,对海洋、对渔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依赖。
田横祭海节是当地人民对海洋的感恩之情、对自然的尊重之心的具体表现,也是对海神的崇拜和祈福的集体仪式。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聚在海边,祭拜海神,祈求平安和丰收,同时还会举行各种传统的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击鼓鞭炮等,场面热闹非凡。
田横祭海节最具特色的就是“火种”传承的仪式。
在祭海的过程中,人们会点燃火把,将火种传递给每个家庭,家家户户都会点燃火把,然后一起沿着海岸线走过整个村子,在夜晚的海边形成一片壮观的火海,象征着人们对海神的虔诚和祈福之情。
这个“火种”留民间的仪式不仅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人们通过“火种”传承的仪式,将对海神的敬畏之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之心代代相传,使这一份五百年的民俗传统得以延续。
除了“火种”传承的仪式外,田横祭海节还有许多其它的传统活动。
在节日当天,人们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饰,以示尊重和祈愿。
还会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如舞龙、舞狮、击鼓鞭炮等,这些活动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能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还有一些传统的游戏活动,如抬花轿、办花会等,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田横祭海节的内容,也增加了节日的热闹和欢乐。
田横祭海节的举办不仅是当地人民保留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地方政府积极倡导的民俗文化传承项目。
连江县政府多年来一直在大力支持和推动田横祭海节的举办,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政府鼓励各级文化部门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节日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在传统节日的举办中注重挖掘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为节日增添新的内涵和活力。
田横祭海节,走进原汁原昧的民间祈福渔文化
田横祭海节,走进原汁原昧的民间祈福渔文化田横祭海节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底四月初,当地渔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祈求海神保佑渔民平安,风调雨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田横祭海节也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旅游观光价值的文化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田横祭海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渔民祈福活动。
当地渔民为了祈求海神保佑,平安出海及丰收,便举行了祭海仪式,以此表达对海神的尊崇和敬畏之情。
而祭海节也成为了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被传承至今,并且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和保护。
田横祭海节在举行时,通常会有一系列富有传统特色的活动。
节日前,当地村民会集体筹备,准备祭祀品和祈福物品,如鲜花、水果、香烛、米酒等。
节日当天,渔民们会穿着传统的渔民服装,手持鲜花和祭品,来到海边的祭坛,向海神祈福祭祀。
在祭拜仪式过后,还会有鱼灯游行、海鲜美食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渔民文化和民俗风情。
走进田横祭海节,就如同走进了原汁原味的渔民民俗文化。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老的渔民传统习俗,欣赏到别具一格的渔民服饰,品味到地道的渔家美食,更能够感受到当地渔民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展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也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渔民文化的重要机会。
除了在田横祭海节上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间祈福渔文化外,游客们还可以参与和体验到更多有趣的活动。
在祭拜海神的还可以乘船出海,亲自体验捕鱼的乐趣。
还可以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如编织渔网、制作渔具等。
这些活动都能够让游客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渔民的生活和文化,增进对渔民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走进田横祭海节,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民间祈福渔文化。
祭海节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活动,更是一个让人心灵沐浴的良好机会。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渔民们对海洋的感恩之情,也可以了解到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祈愿。
海神祭祀渔船装饰福建海洋民俗研究
海神、祭祀与渔船的装饰:闽台海洋民俗采撷徐心希(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摘要]海洋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增添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福建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沿海有众多的岛屿。
从古至今,福建海洋民俗文化积淀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特色与精髓,锻造成今天在全国独具特色的闽台海洋民俗文化。
尤其是福建与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衣带水,加强海洋民俗文化的研究,在对台研究的架构中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洋民俗文化区域文化闽台地区积淀传承海洋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增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福建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沿海有众多的岛屿。
从古至今,福建海洋文化积淀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特色与精髓,锻造成今天在全国独具特色的福建海洋民俗文化。
尤其是福建与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衣带水,加强海洋民俗文化的研究,在对台研究的框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两岸尤其是闽台地区海洋民俗相近,文化背景相同,民俗文化的研究还大有文章可做。
一、海洋文化的构成与海洋民俗文化的研究意义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组织机构和生活状态,是人类的知识、智慧、科学、艺术、思想、观念等的结晶和物化形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所谓海洋文化,其实也是地域文化,主要指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别具特色的文化。
同时,也包括台、港、澳地区以及海外众多华人区的文化。
海洋文化,顾名思义,一是海洋,一是文化,三是海洋与文化结合。
渔家传统文化
1.节日供神
古时渔民主要是敬龙王,海神娘娘,财神三宫,按一定的节令供奉。
除夕之夜或初一早晨,渔民到龙王庙,海神娘娘庙烧香叩拜,或到海边摆供品,焚香纸,求神灵保佑一年太平,渔民家家供财神,渔民每次出海都要烧香,这是为了让神仙看到,他们认为上升的香烟能把他们心愿带给天上的神仙,能保佑他们海上发财,老子《道德经》里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道教十分崇尚“三”这个数字的,所以他们出海前通常烧“三柱香”。
2.新船点睛
渔民把渔船看成自己的伙伴,是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渔民对它爱护备至,并赋予它灵性,过去的木制渔船每条船都做一对凸出来像大鱼的眼睛。
新船造好后,只画眼,不画睛。
也就是边上是大大的黑眼圈,中间是白色的一个大圆,下水之前,船主请人选择黄道吉日,届时,敲锣打鼓放鞭炮,船主亲自为新船点睛,标志着一个新的生灵诞生了,众人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把披红挂绿的新船,一步步从岸上移下海去。
3.春日祭网
春暖花开、渔民把整修了一个冬天的渔网抬到海边,用谷草烤网驱邪气,称“财财网”,然后放鞭炮。
烧香纸,渔民抬着渔网,喊着号子登上渔船,把网盘在仓里,烤渔网的习俗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
过去的渔网是棉线织成,为防止腐烂,用加热的猪血浸透,凉干方可使用。
渔网存放了一冬天后,有霉气,异味,新“血”的渔网有血腥味,用
谷草烤后,可除掉异味,便于鱼虾进网。
4.祭祀渔神
渔民首次出海拉网,当捕到鱼之后,首先要练大鱼蒸熟盛于盘中,在船头奠酒焚香,祈祷龙王爷保佑海上发财。
几条船在一起捕黄花鱼或鱼的时候,谁的船先打上鱼来,就放鞭炮、敲锣鼓,并拣最大最好的鱼供在船头。
敲锣鼓是告诉邻船,烧香是求海神多往网里赶鱼,有好收成。
田横祭海节:传承五百年,“火种”留民间
田横祭海节:传承五百年,“火种”留民间田横祭海节是中国传统的海祭活动,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六月十六,田横渔村的居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以祈求海神保佑他们的渔获丰收、风调雨顺。
田横渔村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一个传统的渔业村落。
在古代,当地渔民以捕鱼为生,渡过了一段贫困的岁月。
但在明朝嘉靖年间,田横渔村的居民们发现,每年农历六月十六这一天,海里总会出现大量的鱼群,他们的渔获也会突然变得丰富起来。
于是,他们将这一天定为祭海的日子,以感谢海神的恩赐。
田横祭海节的仪式非常庄重而隆重。
当地民众早早就聚集在村庄的海滩上,他们将自己祖辈流传下来的祭海船装饰得五彩斑斓,鲜花和彩色丝带装点其中。
随着鞭炮声和锣鼓声的响起,祭海队伍开始了盛大的游行。
舞狮舞龙表演,节目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目光。
游行结束后,祭海队伍来到海滩上,摆放一幅巨大的祭海图。
祭海图上绘制了海神的形象,渔民们轮流向图像行礼,并将献花、香、糕点等供品摆在祭台上。
船上的船长还会点燃一束代表“火种”的火把,象征着希望和繁荣。
然后,船队扬帆起航,沿海巡游一周,最后返回到港口,结束了一年一度的田横祭海节活动。
传统的田横祭海节不仅仅是一个民间的宗教仪式,更是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恩之情的表达。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祈求海神的保佑,还乞求顺利的航行,平安的归航。
祭海节还成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每年来到田横渔村的游客络绎不绝,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入,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田横祭海节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因为城市化的进程,渔村的人口减少,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渔业,传统的渔民文化逐渐消失。
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也在改变,海洋资源逐渐枯竭,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虽然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参与田横祭海节,但是人们对海洋的敬畏之情已不如从前。
尽管如此,田横祭海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神、祭祀与渔船的装饰:闽台海洋民俗采撷徐心希(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摘要]海洋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增添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福建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沿海有众多的岛屿。
从古至今,福建海洋民俗文化积淀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特色与精髓,锻造成今天在全国独具特色的闽台海洋民俗文化。
尤其是福建与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衣带水,加强海洋民俗文化的研究,在对台研究的架构中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洋民俗文化区域文化闽台地区积淀传承海洋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增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福建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沿海有众多的岛屿。
从古至今,福建海洋文化积淀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特色与精髓,锻造成今天在全国独具特色的福建海洋民俗文化。
尤其是福建与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衣带水,加强海洋民俗文化的研究,在对台研究的框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两岸尤其是闽台地区海洋民俗相近,文化背景相同,民俗文化的研究还大有文章可做。
一、海洋文化的构成与海洋民俗文化的研究意义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组织机构和生活状态,是人类的知识、智慧、科学、艺术、思想、观念等的结晶和物化形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所谓海洋文化,其实也是地域文化,主要指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别具特色的文化。
同时,也包括台、港、澳地区以及海外众多华人区的文化。
海洋文化,顾名思义,一是海洋,一是文化,三是海洋与文化结合。
我初步理解,凡是滨海的地域,海陆相交,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一代又一代通过生产实践、科学试验和内外往来,利用海洋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与海洋密切相关的精神文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并逐步综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1]就人文社会学科而言,我们上面所论海洋文化的本质概涵中所包括到的一切方面,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分支学科是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分别给予了关注和研究的,如哲学、史学、语言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民族学、民俗学、法学、宗教学、考古学、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等等。
但它们的分别的各自的研究,都是在各自学科的学术立场和视角下进行观照的产物,不会有自觉的海洋文化学意识,因而即使是对同一种或同一类海洋文化现象,在它们那里所作出的认知和把握,也不会如同我们站在海洋文化学的立场和视角下的对其认知和把握一样:或者从理论上,或者从史料上,或者从当代鲜活的海洋文化生活上,阐述或实证人类海洋文化的总体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个案问题。
[2]海洋文化史研究。
包括中国和世界海洋文化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及其专题研究,如古近海洋文化的历史分期及其特色研究,历代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的丰富内涵及其发展演变研究,古近海洋语言、文学、艺术现象研究,古近海岛、渔村、港口、都会文化研究,古近沿海社会及其生活方式研究,古近海洋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古近海洋小说诗文研究,古近海洋科技发明发展史研究,古近海上交通与经济贸易及其观念与方式研究,古近沿海移民与华侨文化研究,古近中外、域外国际间地区间民族间的海洋文化交流研究,近代沿海城市文化现象研究,等等。
作为文化领域的一朵奇葩,福建海洋民俗文化的研究显然还跟不上整体文化的研究进度,所以我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3]作为闽台地域文化重要组成的福建海洋民俗文化由哪些部分构成呢?我们以为可以分成造船民俗、海上生产民俗以及海上生活民俗三大部分。
本文就以这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和探讨。
二、福建造船传统习俗与船体装饰民俗农业以地为生,渔业以海为生。
俗话说,“在山吃山,靠海吃海”,可是,在过去这海都不是好吃的。
地里的庄稼、静静地耽在土地上,等着收割。
鱼可是活的,捕多捕少、捕到捕不到,没有定数。
况且,弄不好还有生命之虞。
所以,渔业在没有机械化、科学化之前,渔民既爱海、又怕海。
海会给他们财富,也会夺去他们财富,甚至会夺去他们的生命。
一上船就身不由已。
所谓“三尺棺材里,三尺棺材外”,就凭运气了。
因此,他们只有祈求菩萨,保佑他们多捕鱼,保佑他们生命安全。
造船,比造房屋还要郑重其事,要择吉日开工。
其时,亲朋送礼,礼物有酒肉、馒头等。
上平底板时颇为隆重,放鞭炮,分馒头。
造船竣工前最后一道工序是钉船眼。
船头有两个眼白珠乌的眼睛,就像人的眼睛一样,是全身的灵性所在,因而大有讲究。
乌珠不能朝天、要朝下,可以看到海底的鱼。
两只船眼内各藏两只银角子,表示眼中有财。
钉船眼规定用3枚钉子。
先钉好左右上角两枚,第三枚先确定位置,但暂不钉上。
钉上这一枚犹如造屋上梁,要择吉日良辰。
这要由菩萨来拣。
良辰吉日一到,船工即把穿着红布条的最后一枚铁钉,一锤敲进去,就大吉大利,船也救活了。
渔船下水前,要精心打扮一番。
船头涂上红、黑、白三色,上书“天上圣母娘娘”。
再用红、黄、蓝、白、黑五色彩布披挂起来。
前后上下都有船对。
船头书“虎口出银牙”;桅杆项书“大将军八面威风”;船舵书“万军主帅”;船尾书“顺风相送”或“顺风得利”。
拣个好日子,在一片锣鼓、鞭炮声中,渔船装扮一新,旌旗飞舞,带着渔民的希望,八面威风地下水了。
接着是装网(即把渔网装上船),一顶大网由120多爿网拼合而成,长达数百米。
若上新网,要由孕妇来拼头网(即第一、二两爿间的拼合),表示“会生”会发,讨个彩头。
装网时,网上要插满鲜花(多数为月季花)。
此时,妇女路过不可跨网,谓不干净;小孩子不可往网底站,以防鱼要从网底钻出溜走。
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福建与台湾充满神秘色彩的船饰文化,反映出人类在征服海洋、开发渔业过程中,所经历过的恐惧、迷惘、徘徊以至自信和奋力拚搏的精神。
这是人类向海洋进军的珍贵记录,也是人类向大自然挑战的艺术象征。
经过漆饰后的渔船本身,就是一件极为精美的艺术杰作。
渔民对船首、船尾、船舱和桅杆等各个部位如何油漆,漆的颜色如何搭配都十分讲究,并逐步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据史载,明嘉靖年间附件海上从事渔捞作业的,主要是两三人即可操作的小渔船,其形态与装饰,有尖头阔尾的网棱船,平头阔尾的沙飞船,头尾上翘的鹰船和八桨船。
一般船首、船尾和船舷护板上雕有龙虎之首或被视为龙外甥的海泥鳅和莲花,船头上有两只高翘着的船角。
闽南和台湾捕鱼人尊渔船为“木龙”,认为鱼虾服龙,木龙可保年年有鱼,岁岁丰收;亦寄托渔民驾龙闯海,乘风破浪,四海平安之一企盼。
渔船的船角下方两侧,通常有一对外围白色、中间乌黑的眼睛,即上文所称作“船眼”。
每逢新船造就,在安装船眼时,还要举行相袭成俗的“定彩”仪式。
船主先择定吉日,再用五彩丝线连同船眼一起钉在船头,然后用新的红布或红纸套在船眼上,即为“封眼”;待新船下海,在欢快的锣鼓鞭炮声中,船主将红布或红纸揭去,意为木龙“启眼”,亦即画龙点睛之意。
闽南和台湾渔民造船时,喜欢把铸有“乾隆通宝”字样的古铜钱作为“船魂灵”,定置于渔船水舱。
这是借乾隆之“乾”与“坨”谐音,而图其吉祥与龙威。
船旗是渔船上的重要装饰标志。
闽南和台湾渔场的船旗以三角形彩旗居多,有红地黄字或黑字镶白边或绿边的,有黑地黄字或白字镶黄边或红边的。
随着机帆船代替小型木帆船,三角形的小旗就不再插在船尾,而是高高地升在主桅杆上,俗称“定风旗”。
它可随着风向的变化而转动,既为船饰,又可帮助渔民随时测定和掌握风向及风力。
船饰画通常绘在船体比较引人注目的驾驶舱的画板上。
早期船饰画的内容,有足踏莲花的南海观世音菩萨,有脚踩火轮哪吒太子,有八仙过海图等神话传说,还有武松、关云长等人物像,等等。
近年来,渔区实行改革开放,船饰画也展示出新的时代风采。
在万顷波涛神秘莫测的海洋,有无数的渔船劈风斩浪驰骋海疆,广大渔民在漫长的海上作业岁月中,制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渔船。
福建有造船的优良传统,如在沿海一带有用于古老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小钓作业的“小钓船”(俗称“舢板狗”);船背负一艘舢板的“钓仔”;背负两艘舢板的“双背”船。
背负4艘舢板的“大钓船”(亦称“钓槽”),以及“翅波”、“大捕”、“溜网”、“鹰捕”等等,种类繁多,历史悠久。
在上述各类渔船中,有些特别注意装饰。
如“连江船”,因来自闽东连江而得名。
直到如今,苔箓镇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还记得,当年载着祖先乘风破浪北上的“连江船”的古老装饰:船前“头根”部位,描绘着沸腾的浪花,托起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
这幅图案使人联想起渔船朝迎红日出海捕鱼的情景。
船头两侧嵌着一对活灵活现的眼睛,接近船沿处绘着许多五彩缤纷的花朵,船尾两边又是一对身体粗壮的泥鳅;左右舷中央圆形开合处,巧妙地设计着红、黄两色的太极图案,船后尾部还描有花团锦族般的凤凰牡丹、八仙、八宝等吉祥图案。
桅顶上的乌鸦旗,当地人称“鸦旗”。
鸦旗随风转动,大海航行靠其辨明方向。
船舱内还有装饰工巧的神龛,内供海神牌位。
装饰民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重要表现。
它不单单表现在外表的装饰,更有其内在的深层涵义和功能,渔船装饰也不例外。
它基于海洋的土壤,更有深刻的意义和功利目的。
以下分别叙述。
船眼睛:旧时,大凡渔船都有一对明亮清澈的大眼睛,嵌在船头两边。
其形状似扁平半球形,眼珠稍凸,眼内壁还各嵌一枚银角子和银元。
关于眼珠的视线还颇有讲究,一律朝下,远远望去,乌溜溜的眼珠子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海面。
内行人说,渔船眼珠必须朝下,这样才能看到海中之鱼,捕获到满舱鱼虾。
船眼睛一般选较好的樟木,请造船师傅精雕细刻而成,然后择定吉日,将其嵌钉在船头两侧。
钉船眼规定用钉3枚,不多不少;下钉位置要准确,不偏不倚。
画神鱼:在船尾左右舷两侧,各画一条翘首生须,摆尾欲游的神鱼,也有人说是泥鳅。
其鱼满身血红,颈带白练,眼睛乌黑,样子像泥鳅,又比泥鳅粗壮,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在闽南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很早以前,东南沿海有条木帆船,装饰货物到南洋去。
一天,平静的海面突然大浪翻天,一群大鲨鱼排成一字形,张着大嘴,直向帆船冲来。
正着急时,斜刺里冲出一条身长五六尺,油光闪亮的鱼。
它摇头甩尾,像箭般射向鲨鱼群。
“呼”地一声,它被领头的鲨鱼一口吞没了。
怪的是这条大鲨鱼一会儿就肚向上,背朝下死了。
这鱼从鲨鱼嘴里钻出来,甩着尾巴,又向鲨鱼群冲去。
那些鲨鱼没了领头的,吓得逃散了。
人们为了答谢这条神鱼的救命之恩,就按它的样子画在不易磨掉的船尾两边,作为纪念。
说来也怪,凡画神鱼的船出海,再也没有遇到过大鲨鱼。
大家觉得这条鱼勇猛无比,就叫它为“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