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时期艺术
哥特式艺术
• 最早起源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各个国家 • 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尖肋拱顶
飞扶墙
束柱
门
彩色玻璃窗户
法国哥特式建筑
圣丹尼教堂
巴黎圣母院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 国稍晚
哥特式音乐
•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后朋克运 动的一个分支。
• 音质上,哥特采取了阴冷的合成器 效果,加工了前朋克的吉他声音使 它们带有一种悲伤的感觉,通常是 很壮观的音响背景。
• 具有古典美感. • 有些乐队采用美声唱法,配女高音
主唱。
The cure
教皇合唱团
哥特式着装
• 哥特服饰永远的黑色或者是暗色系列 的衣服。
• 索尔兹伯里主教堂
德国哥特式
科隆主教堂
意大利哥特式
锡耶纳主教堂
米兰大教堂
雕塑与建筑的结合
哥特式教堂在中国
• 望海楼教堂(天津) • 天津西站老站房(天津) • 石室圣心大教堂(广州) • 徐家汇天主教堂(上海) • 洪家楼教堂(济南) • 济南老火车站(济南)(92年拆除,13年重建) • 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香港) • 圣约翰座堂 (香港) • 九龙玫瑰堂 (香港)
哥特式电影
哥特式文字
用哥特文字来设计一个单词
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52
哥特式艺术
• 哥特名字的由来:最早是指哥特人, 属于西欧日耳曼部族,哥特也是一种 艺术风格。
• 哥特人入侵了意大利并推翻了罗马帝 国,因为意大利人痛恨哥特人,因此 把哥特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美术名词解释
哥特式美术名词解释哥特式美术名词解释1. 引言哥特式美术是一种流行于12世纪至16世纪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建筑、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上。
它以其独特的细节、华丽的装饰和气势磅礴的结构而闻名。
本文将对哥特式美术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希望读者能对这一艺术风格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2. 主题一: 尖拱哥特式建筑最为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尖拱。
尖拱是指一种呈锐角的拱形结构,它代替了罗曼式建筑中常见的圆拱。
尖拱能够更好地承受重力,使建筑物能够更高、更轻盈地垂直上升。
尖拱的使用使得哥特式教堂建筑能够达到更高的空间和更宏伟的外观。
巴黎圣母院的尖拱构造给人一种向上延伸的感觉,配合着高塔和精美的装饰,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
3. 主题二: 飞扶壁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它指的是与建筑物本身并不直接相连的独立状的支撑结构,通过飞扶壁,建筑物的重量可以更均匀地分布。
飞扶壁不仅起到支撑建筑物的作用,同时也是建筑装饰的一部分。
飞扶壁可以用于安放雕塑和拱门,增添了哥特式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上镶嵌着雕塑和拱门,以精湛的工艺和细节展示了哥特式风格的艺术魅力。
4. 主题三: 玫瑰窗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影响观赏者最深的部分之一。
它得名于窗户圆形的形状,多为玫瑰花瓣状或尖形花瓣状。
玫瑰窗采用了大片的彩绘玻璃,通过变幻的色彩和透光效果,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光影。
玫瑰窗不仅是建筑物的视觉焦点,同时也具有宗教和象征意义。
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展现了圣经中的故事和圣徒的形象,带给人们宗教信仰和启迪。
5. 主题四: 起重吊杆起重吊杆是哥特式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工程设施。
它用于支撑建筑物的物资和工具,为建筑过程提供便利。
起重吊杆可以独立于建筑物的内部或外部,通过上下移动来提供物资和工具的运输。
它使建造哥特式建筑变得更加高效,并且能够实现更复杂、更大规模的工程。
起重吊杆的使用为哥特式建筑的独特外观和复杂结构提供了技术支持。
哥特体的名词解释
哥特体的名词解释哥特体(Gothic)是一种艺术和建筑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并随后传播到整个欧洲。
它在中世纪时期独具风格,代表了宗教、文化和社会的变革。
本文将深入探讨哥特体的特点、发展和影响,并探索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哥特体的特点哥特体艺术及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垂直线条和尖锐的拱形。
相比于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注重的是空间的垂直延伸。
教堂的尖顶和瘦长的拱门赋予建筑物一种向上的运动感,给人以一种壮丽、庄重的感觉。
第二个特点是大量运用了飞扶壁和玻璃窗。
飞扶壁是一种支撑建筑物重力的创新结构,使得哥特式教堂能够拥有更高、更开阔的内部空间。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大量使用彩色玻璃,通过教堂内的绘画窗户展现宗教的故事和意象。
这些绚丽多彩的玻璃窗使得阳光照射进来时,教堂内部充满了神秘而肃穆的氛围。
哥特体的第三个特点是其精细的雕刻和装饰。
哥特式建筑以其华丽的装饰品和雕塑而闻名,包括拱门、柱子和教堂顶部的尖顶等。
这些细致入微的雕刻工艺呈现了基督教故事、圣经中的人物以及当时社会的情景,展示了中世纪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美的追求。
二、哥特体的发展哥特体艺术和建筑诞生于法国,最早出现在巴黎圣母院和亚眠圣亚纳教堂等地。
此后,哥特风格逐渐传播到其他欧洲国家,包括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和德国等。
不同地区的哥特体艺术也呈现出一些细微的差异,但总体上仍保持了哥特体的核心特点。
在建筑方面,哥特式建筑由宗教教堂扩展到了城堡和宫殿等各种建筑类型。
城堡和宫殿的设计更加注重舒适性和居住性,窗户更大,内部更加宽敞。
同时,哥特体还延伸到了城市规划领域,对城市布局和街道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领域,哥特体也渗透到了绘画、雕塑和书法等不同的形式中。
绘画中常见的哥特特点包括人物形象的纤细和长比例、明暗对比的强烈效果以及装饰性的花纹和背景。
在雕塑方面,哥特体更注重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动态,通常采用飘逸的服装和姿态来营造一种神圣而庄重的氛围。
哥特体书法则以其精湛的笔法和装饰性的字体而著称。
哥特式艺术名词解释
哥特式艺术名词解释哥特式艺术,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流行于法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哥特式艺术强调建筑高耸、尖峭、挺拔,内部装饰则富丽而精致,具有一种阴森可怖的神秘气氛。
因为当时的统治者认为这种建筑风格能够体现天国的来临。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和亚眠大教堂等。
在中世纪建筑上,哥特式建筑艺术达到了最高水平。
哥特式建筑是指12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上半叶,出现在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特征是尖形拱门及尖形拱券,以及用彩色玻璃镶嵌画装饰的窗户。
它产生于罗马式建筑风格向哥特式建筑风格过渡的时期,曾在欧洲广泛流行。
哥特式建筑虽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外观阴森恐怖,但它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对欧洲后来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哥特式建筑又称为黑暗建筑或光明教堂,常用尖塔、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大面积的使用彩色玻璃镶嵌,在当时的欧洲非常的流行,因此被称为“中世纪的西方”。
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亚眠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哥特式艺术主要体现在建筑和雕刻方面,有许多共同的特征:(1)尖券和尖拱, (2)石砌体,(3)肋架拱顶,(4)飞扶壁,(5)彩色玻璃,(6)束柱。
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哥特式建筑对其他艺术领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舞蹈、戏剧和神学等方面,尤其是对后期的建筑艺术影响深远。
建筑方面,哥特式建筑突破了教会的约束,有自己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尖塔高耸,造型挺秀,既承袭古典传统,又有创新和发展。
比起罗曼式建筑有较大进步,但也存在纪念性和装饰性不足的缺点。
十二世纪末,法国开始流行一种叫做“哥特式”的建筑风格。
法语中的“哥特” (godt)这个字,指的是长矛,而“哥特式”就是“长矛”加“建筑”的合成词。
法国人借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这种建筑风格,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哥特式美学 定义
哥特式美学定义哥特式美学定义一、概述哥特式美学,又称为哥特风格,是一种源于欧洲中世纪的艺术风格。
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2世纪末期,在欧洲各国持续了几个世纪。
这种风格的艺术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气息,其建筑、绘画、雕刻等作品都充满了独特而神秘的氛围。
二、建筑哥特式建筑是哥特式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是在罗曼式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流行于13世纪至15世纪。
哥特式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尖拱形窗户和拱顶,以及高大而精细雕刻的尖顶塔楼。
这种建筑风格还善于运用不同颜色和材料进行装饰,使得整个建筑物充满了复杂而华丽的视觉效果。
三、绘画哥特式绘画也是哥特式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通常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主要表现了圣经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哥特式绘画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大量的金色和鲜艳的颜色,而且在细节上非常注重精细和准确。
哥特式绘画还善于运用对比和阴影来强调形象之间的差异,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四、雕塑哥特式雕塑也是哥特式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通常使用石头、木材或金属等材料进行制作,主要表现了圣经中的人物形象和神话传说。
哥特式雕塑最大的特点是造型精致而逼真,尤其善于表现人物肌肉线条和面部表情。
在雕刻技术上也非常注重细节和准确性。
五、服装哥特式服装是哥特式美学中非常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它通常采用黑色为主色调,并且善于运用复杂而华丽的图案进行装饰。
哥特式服装还善于运用高领、长袍等设计元素来强调人物的神秘感和高贵感。
哥特式服装还善于运用各种金属配饰,如银质项链、手环等,使得整个造型更加完美。
六、音乐哥特式音乐是哥特式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通常采用古典音乐为基础,并且善于运用合唱和管弦乐等元素进行演绎。
哥特式音乐的最大特点是旋律优美而悠扬,歌词通常表现出一种浓厚的神秘主义气息。
在演唱技巧上也非常注重情感表达和声音控制。
七、总结哥特式美学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它以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为基础,通过建筑、绘画、雕塑、服装、音乐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现。
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艺术,于公元12世纪末叶继罗马纳斯克式建筑而兴起于法国北部,公元13至15世纪盛行于西欧各地,16世纪意大利人提出这一名词并得到广泛承认。
实际上,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从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显著的价值,而哥特式艺术的最高成就体现在建筑方面,这就使得无论建筑工程技术在当时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哥特式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哥特式建筑借鉴于古罗马时代的建筑,进行了改革,哥特式风格不仅在建筑表层雕刻上有所改革,就连建筑的整体结构形式也发生了改头换面的变化。
哥特式风格在建筑上主要是运用了飞檐扶壁建筑风格,这样可以使墙体的负担大为减轻,使建筑的整体具有强烈的向上的特征。
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教堂建筑上,它以尖形拱门代替了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建筑物重量集中于石柱及拱壁上这样就为别的地方减轻了压力,外部有许多高耸的尖塔,墙壁较簿,窗户较大,饰有彩色玻璃的图案。
具有新时代的气息。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
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兼有轻盈的木窗、阳台,外观很富特色。
而英国时期的建筑,没有直接接受。
世界各地都有哥特式建筑,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哥特式建筑特点:平面一般是十字架形;高耸的塔楼多为尖笋状;墙面较薄,质地轻,形成特殊的外墙结构;薄壳般的穹顶正中开有三个大门,中间的大门为主要通道;内部是轻盈、裸露的棱线飞肋骨架穹窿;高大宽敞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可以进来更多的光源,窗户跟树叶是的,枝片状,窗户上用五彩玻璃作镶嵌图案。
哥特式建筑教堂的特点最为明显,主要是高而直,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
哥特式建筑站在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即从教堂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早期向自由放松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转变,可能正是由于这一事实使得它们成为西方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
哥特式建筑在艺术和结构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传奇。
哥特式名词解释
哥特式名词解释
哥特式名词解释:
“哥特式”指的是一种艺术风格,起源于11世纪,流行于13到15世纪。
“哥特”原是欧洲的日耳曼民族,3-5世纪经常侵略意大利,后来瓦解了罗马帝国的。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艺术家们为了恢复罗马文化,抨击野蛮的中世纪文化,于是把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为“哥特”,带有贬义色彩。
哥特式美术最早于12世纪起源于法国,随后遍及全欧洲,一直盛行至欧洲文艺复兴之前。
“哥特式”一词最早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史家瓦萨里提出,用以形容晚期中世纪的艺术和建筑风格。
哥特艺术是欧洲中世纪艺术的代名词。
中世纪的建筑、雕塑、绘画多受到哥特艺术的影响。
因欧洲中世纪是一个极度黑暗的时代。
战争、瘟疫和饥荒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宗教势力严密控制着文化传播,人民普遍蒙昧、迷信、崇拜巫术。
哥特式艺术,热衷于渲染恐怖、压抑、病态和来生,因此哥特式风格是:恐怖、黑暗、死亡、巫觋、宗教、诅咒、古堡、墓地、超自然和神秘主义。
Gothic(哥特艺术)
著名的哥特风格电影包括《剪刀手爱 德华》、《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 鬼》、《乌鸦》、《狼人》、《断头 谷》、《魔咒女王》、《僵尸新娘》等 等。
THANKS
哥特式音乐
早期:沉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带有精细的美 感,又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在歌词与表 演概念层面,展现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从对现实状 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 哥特摇滚一般来说有如下特点:颓废,冰冷,有恐 怖的气氛,让人感到压抑和绝望,表现对死亡和黑色 的向往,富有艺术气质。 哥特精神开始在音乐上展现其影响力,哥特音乐以 表现人性的阴郁、空虚为主题,对死亡亦有着浓烈的 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
M em o ri es (A l Nhomakorabea um V ersi o n). m p3
分島花音-Sti l lD o l l . wm a
哥特式服饰
哥特式着装并没有统一的制式设计,主要元素 包括黑色、深色的衣服、银饰、黑发、红发或浅 色的金发、苍白的皮肤、黑色的唇膏和眼影等等。 配物包括十字勋章、五芒星、十字架、斗篷、披 肩等等。 可见,哥特式的着装通常以深色为主,也有病态、 情色的服装风格和类型、
哥特式字体
哥特字体种类繁多,其主要特点为瘦削、细长、 诡异、复古、华丽,带有些许阴暗、神圣的色彩, 黑白分明,常被使用在经文抄录、古籍封面和纹 身上,与其他哥特艺术形式相得益彰,哥特字体 主要应用在拉丁字母体系(如英文、德文、俄文、 法文等),中文字库中尚未出现广泛普及的哥特 字体。
哥特风格介绍
•
Step2 使用深色
眼影重复画在眼皮上,
不过画深色眼影的范
围要缩小,做到眉毛
和睫毛的1/2处即可,
一定要有渐层感。
• Step3 眼头处用带 珠光的白色眼影粉, 或者白色眼线笔在内
眼角蘸上、点上或画 上一点白,这样就会 觉得整个妆有透气的 感觉了。
•
Step4 睫毛要在
眼中到眼尾处集中和
反复涂抹,刷上第1
乳胶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纪的束腰也极为常见。
• 8.领带或带钉子的项圈或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 • 9. 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太阳神之
眼、五角星、十字架(基督的象征)的饰品以及刺青;
• 10. 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 • 11. 锁链和铁钉。 • 12. 身体穿孔。一般情况下舌头是首选部位,其次是鼻子,
• 中世纪
• 现代
T台哥特
神秘美哥特婚宴礼服 吸血鬼新娘高贵气质婚纱
超模大婚娇媚哥特风婚纱照
哥特妆容
• 打造关键词: • 惨白的肌肤 • 细挑眉毛 • 烟熏眼妆 • 复古红唇
• Step1 在涂抹眼影之 前,分别在上下眼线 位置绘画一条紧贴的 粗眼线。画好之后慢 慢地将它晕开,打造 出一片黑色的眼影底 色。
哥特式妆容以神秘诡异见长,重点在眉妆、眼线和唇部的打造,以虚弱的白和尖 锐的黑形成鲜明的对比;浓墨重彩为首选,大红、大绿、大紫妆容在此时大肆风 行,久盛不衰。哥特妆很讲究轮廓性和线条感,对于本身面部比较扁平的东方人
来说,如何打造出妆容的轮廓性是重点。
• 苍白的皮肤 哥特一族认为维多利亚时代是他们的黄金时期。“苍白的 皮肤是贵族的标志”即当时盛行的审美观,白色粉底是必 需品,他们是绝对不会把皮肤晒成古铜色的。
哥特式美学 定义
哥特式美学1. 介绍哥特式美学(Gothic aesthetic)是一种独特而独特的美学风格,源于中世纪欧洲,以其浪漫、神秘、黑暗和神秘的氛围而闻名于世。
它的特点是使用暗色调、精细的装饰、复杂的几何结构以及带有神秘主题的符号和图案。
这种美学在建筑、室内设计、艺术和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并且在流行文化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2. 建筑哥特式建筑是哥特式美学的重要一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而著名。
这种建筑风格的特点之一是高大而尖锐的拱门,如尖顶尖拱和飞扶壁,给建筑物带来一种垂直的感觉。
另外,哥特式建筑还采用了复杂的几何结构,如尖顶、尖塔和尖拱,以及大型的玫瑰窗、雕像和浮雕。
整体上,哥特式建筑给人一种古老、神秘和庄严的感觉。
3. 艺术哥特式艺术是哥特式美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延续了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以其复杂的几何图案、浓厚的宗教主题和暗黑的氛围而著名。
在绘画领域,哥特式艺术主要展现了宗教题材,如圣经故事、天使和圣徒的形象。
这些画作通常采用深色调,并使用细致的线条和丰富的装饰来传达神秘和宗教的感觉。
在雕塑领域,哥特式艺术呈现了复杂而精细的雕刻,以及戏剧性的姿势和表情。
雕塑作品通常描绘圣徒和宗教场景,以及神秘和黑暗的主题。
这些雕塑通常被放置在教堂和修道院的内部和外部,以增加宗教仪式的庄严感和神秘感。
4. 文学哥特式文学是哥特式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黑暗、恐怖和元素为特点,深受读者和作家的喜爱。
这种文学作品经常涉及超自然、神秘和恶魔等主题,常常发生在古老的城堡、废弃的修道院和幽暗的森林中。
通过使用强烈的意象、阴郁的氛围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情节,哥特式文学在读者心中营造出一种神秘和离奇的感觉。
著名的哥特式文学作品包括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和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恐怖的情节、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和复杂的心理描写,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并为哥特式美学树立了标杆。
5. 流行文化哥特式美学在流行文化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音乐、时尚和电影等领域。
哥特式
哥特式
哥特式艺术
• 哥特式艺术,又译作哥德式藝術,为一种 源自欧洲法国的艺术风格,该风格始于12 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3世纪,至14世纪末 期,其风格逐渐大众化和自然化,成为国 际哥特风格,直至15世纪,因为欧洲文艺 复兴时代来临而迅速没落。不过,在北欧 地区,这种风格仍延续一段相当长时间。 该风格在18世纪重新被肯定,“哥特式复 兴”(Gothic Revival)运动推崇中世纪的 阴暗情调。在19世纪之后仍偶而被应用。
哥特特点
• 一般来说哥特摇滚有如下特点:阴暗,颓废,冰 冷,有恐怖的气氛,让人感到压抑和绝望,表现 对死亡和黑色的向往,富有艺术气质。既含有精 细的美感、又营造一种不协调的感哥特音乐觉。 哥特运动反对狭义的道德,性观念,和传统的宗 教信仰.音乐反映人性中黑色阴暗面以及对死亡独 特的迷恋.音乐抒缓而强劲的声音经常表现在抑郁, 阴沉,甚至病态. 抒情诗性的,死亡的主题,对毁 灭和黑暗的探18世纪后期的英国,开山鼻祖是霍勒斯· 沃波尔 • 至18世纪90年代,哥特式小说逐渐演化成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恐怖 型哥特式小说,其特点是坚持传统的手段,并在此基础上融人病态的 邪恶,以增加神秘、恐怖的效果,如马修· 刘易斯(Matthew Lewis, 1775—1818)的《僧人》(The Monk,1795)。另一个分支是感伤型哥 特式小说,其特点是保留古堡场景,但抛弃过分的神秘成分和极度的 恐怖气氛,使故事得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如玛丽· 拉德克利夫(Mary Radcliffe,1764—1823)的《尤道弗的奥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1794)。这两个分支对美国都有影响。在美国恐怖型哥特式 小说家当中,代表人物是查尔斯· 布朗(Charles Brown,1771—1810)。 他的《威兰》(Wieland,1798)等一系列恐怖哥特式小说以阴郁的色 调和神秘的气氛,极为传神地描述了主人公的恐惧心理,对后世的严 肃小说家影响很大。在感伤型哥特式小说家当中,代表人物有萨莉· 伍 德(Sally Wood,1759—1855)和伊萨克· 米契尔(Isaac Mitchell, 1759—1812)。前者以18世纪的法国和西班牙为背景,创作了《朱莉 亚》(Julia,1800)等一系列知名的哥特式小说。后者以哥特式小说 《庇护所》(The Asylum,1804)闻名。
哥特式美术名词解释
哥特式美术名词解释哥特式美术是发源于12世纪中叶的欧洲中世纪艺术风格,主要流行于13世纪到15世纪。
它是一种以雕塑、绘画和建筑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艺术流派,具有独特的形式特征和审美观念。
1.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哥特式美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方式之一。
它采用尖拱、高耸的尖顶和细长的尖塔等特征,给人以威严和庄重的感觉。
哥特式建筑注重空间感和垂直感,其内部布局较为精细,常有复杂的拱顶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装饰。
2.飞扶壁: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也是其独特之处。
它是一种狭长、垂直的装饰结构,常位于大教堂的外墙上。
飞扶壁起到支撑建筑结构、分散建筑重量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3.玫瑰窗: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它是一种圆形或尖形的窗户,以花瓣状的花饰或放射状的花纹装饰,形状美观而独特。
玫瑰窗常位于教堂的正面或侧面,通过彩色玻璃和固定的铅框,创造出瑰丽而神圣的效果。
4.哥特式雕塑:哥特式美术中的雕塑作品常以宗教题材为主题。
哥特式雕塑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和情感,以细致的线条和流畅的姿态表现人物形象。
它常出现在教堂的门廊、柱子上,作为装饰和宗教教育的媒介。
5.救世主像:哥特式美术时期,救世主像是一种常见的宗教雕塑形式。
救世主像通常是一个高大的立体形象,手持十字架,具有庄严而慈爱的表情。
它的出现旨在引导信徒反思自身的罪与救赎,寻求宗教信仰的安慰和启示。
6.肖像雕塑:哥特式美术也有一些以个人形象为主题的肖像雕塑作品。
这些作品追求立体感和细腻的雕刻技巧,通过准确的形象再现和精细的细节表现,展示人物的外貌特征和个性魅力。
7.束腰人像:束腰人像是哥特式美术中的典型特征之一。
它是一种半身人像雕塑,描绘了上身到腰部的形象,胸部以下通常被束在紧身的服饰中。
束腰人像常带有丰满的胸部和腰肢,注重展现女性的曲线美和优雅。
8.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哥特式美术还有许多其他特征和名词,如尖拱、拱门、雕饰柱、石雕窗框等。
哥特式艺术的特点及意义
何为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艺术,又译作哥德式艺术,为一种 源自欧洲法国的艺术风格,该风格始于12 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3世纪, 至14世纪末 期,其风格逐渐大众化和自然化, 成为国 际哥特风格,直至15世纪,因为欧洲文艺 复兴时代来临而迅速没落。不过,在北欧 地区,这种风格仍延续一段相当长时间。 该风格在18世纪重新被肯定,“哥特式复 兴”(Gothic Revivalபைடு நூலகம்运动推崇中世纪 的阴暗情调。在19世纪之后仍偶而被应用
哥特艺术在当代与商业文化结合并体现出 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平面设计领域能创 作出另类,独立的内在特点,能够最大限
哥特式艺术在视觉设计中的作品
指环王
哈利波特
僵尸新娘
哥特式艺术的特点
特征: 神秘 阴森 诡异 恐怖 鬼魅
感情基调: 悲伤 抑郁 深沉 触动人心
哥特式艺术在视觉设计中的意义
哥特艺术独特的内涵,能折射出当代社会 的一些现象,死亡、腐败、阴暗。这些元 素在融合进当代艺术往往能创作出能深刻 反映出社会现实并且极具视觉震撼力的作 品。从而能促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生 命与死亡的意义。
哥特式艺术的名词解释
哥特式艺术的名词解释哥特式艺术是欧洲中世纪时期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艺术风格。
它以其独特的外观和繁复的细节而闻名,被广泛运用于教堂和宫殿等宗教和权力建筑中。
本文将对哥特式艺术的特征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欧洲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哥特式艺术强调了立体感和垂直线条。
相较于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的窗户更加高大纤长,拱形也更加尖锐。
这种趋势使建筑物显得更加轻盈,同时也提升了建筑内部的亮度。
通过高高的尖顶和尖顶的穿插,建筑物展现出了对上方的向往,给人以更加开放、通透的感受。
其次,哥特式艺术在细节上展现了极高的技术水平。
哥特式建筑师们注重每一个构件的完美呈现,尤其是花窗玻璃的设计。
这些花窗玻璃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通过各种色彩和图案来讲述圣经故事。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引入了飞扶壁(flying buttress)的概念,通过设置外部支撑结构,分散了建筑物内部的压力,使建筑能够更高大、更宽敞。
哥特式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它还广泛运用于中世纪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中。
雕刻作品以其精致而又逼真的形象而著称。
将圣经故事和神秘的象征元素刻画得惟妙惟肖,使人们感受到上帝的存在和神性的庄严。
而绘画作品则以对光与阴影的巧妙运用和对细节的精细描绘而出类拔萃。
这些艺术作品往往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给人一种神圣而庄重的氛围。
哥特式艺术在欧洲文化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建筑和艺术的风格,更是中世纪信仰体系和社会结构的体现。
哥特式教堂往往成为当地社区的中心,吸引着大量的朝圣者和游客。
这些教堂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城市的地标,象征着宗教权威和城市的繁荣。
因此,哥特式艺术也成为欧洲中世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欧洲的社会变革,哥特式艺术逐渐被其他艺术风格所取代。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渴望回归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精神,因此逐渐转向了类似于古典主义的建筑和艺术风格。
哥特式艺术也随之逐渐式微,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对立面。
尽管如此,哥特式艺术的独特魅力依然影响着后世的艺术家和建筑师,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及其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及其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是中世纪时期欧洲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优雅、神秘和壮丽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它对中国建筑的影响虽然间接,但却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建筑形式、装饰元素和中国建筑的演变等方面探讨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首先,欧洲哥特式建筑在建筑形式上对中国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倡导高耸的建筑结构,采用弯曲的拱形和尖顶,形成了标志性的竖直线条。
这种结构在欧洲大教堂的设计中得到充分展示,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
虽然中国传统建筑强调水平感,注重平衡和谐,但在明清时期,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杂色色多曲线飞栏等元素逐渐融入中国建筑中,从而与哥特式建筑形成一些相似之处。
其次,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在装饰元素上对中国建筑有一定的启示。
欧洲哥特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运用复杂的花纹、雕刻和玻璃窗等元素,使建筑物更加华丽而精致。
这种装饰风格在中国的建筑中得到了推广,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和寺庙中,可以看到菱形格子窗、彩塑、砖雕等装饰元素的运用。
哥特式建筑的装饰元素对中国建筑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丰富了中国建筑的装饰风格。
此外,欧洲哥特式建筑对中国建筑的演变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欧洲传教士引入了哥特式建筑的概念和技术,对中国建筑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受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启发,中国的建筑开始借鉴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渐向现代化发展。
例如,清朝时期的西式建筑就采用了哥特式建筑的柱式、拱门和尖顶等形式,形成了独特的中西融合风格。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欧洲哥特式建筑并没有在中国形成独立的流派,而只是对中国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体现在装饰元素和一些外观细节上。
中国传统建筑的体系和风格主要还是基于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审美标准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对中国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虽然这种影响相对较小,但它在建筑形式、装饰元素和中国建筑的演变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哥特式
哥特式风格家具
• 由于当时制造家具的工匠,几乎完全受建筑 风格的影响,哥特式家具多用英国深色橡木 制作,主要体现在层次丰富和精细的雕刻, 最常见的雕刻有火焰、尖拱、三叶形、四叶 形等图案。哥特式家具主要有靠背椅、座椅、 大型床柜、小桌、箱柜等家具。
哥特式风格家具 家具造型以垂直 线条强调垂直庄 重的形态,采用 尖顶、尖拱、卷 叶拱、棂花格、 束柱以及浮雕等 装饰,给人以刚 直、挺拔、严谨 的感受。
波及范围
• • • • 1.服装 2.家具 3.字体 4.家装
鼎盛时期的哥特风格深深影响了中世纪法 国的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在男女 服饰的整体轮廓上,锐角三角形形态显得 十分突出。哥特服饰风格主要体现为高高 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 齿等锐角的感觉。
造 型
哥特风格服装
哥特式时装则可视为当下正 流行的新浪漫主义时装的一 个分支。
颜 色
哥特风格的服饰以黑色为 主,还有一些深色、暗色, 例如暗红色、深蓝色等。 任何鲜亮明亮的颜色都很 难搭配出哥特风格。
材质
皮革、PVC、 网状面料、 薄尼龙,这 些较冷酷感 觉的面料可 以突出哥特 风格的另类 感觉。
!
特点
• 1.黑色的东西,或其 它暗色,如海军蓝、 深红; • 2. 可以透(渔网状 面料),但不露; 3. 银饰; • 4. 苍白的皮肤。体 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 “苍白的皮肤是贵族 的标志”这一审美,
• 哥特字体是一类印刷或手写字体,非常华 丽,哥特是装饰性很强的字体,比较重视 线条,花纹的变化也采用了植物做装饰。 多注意字体线条的粗细,以及注意边角的 设计。
哥特式装修风格
1、直上飞天——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
过去哥特式风格主要是装 尖塔高耸修,家庭的哥特 式主要表现是建筑上的"锐 角三角形",以一种向上直 飞的“视觉暗示”,如华 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 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 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给人带来一种向上的神秘 感。
哥特式艺术简介
● 在中国境内知名的哥特式建筑包括北京的西什库教堂、洪家楼天主教堂、永宁天主教堂等等。
● 哥特式建筑的基本构件是尖拱(ogival,或称尖拱券、尖券)和肋架拱顶(ribbed vault)。
● 哥特式建筑以优秀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有重大影响, 其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 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著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这种建筑虽曾于欧洲全境流行, 不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度颇为被藐视。
● 哥特式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艺术是夸张的、 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主 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古堡、乌鸦、十字架、鲜血、黑猫、教堂墓园等等。
起源
● 哥特(Gothic),又译为“哥德”,原指代哥特人,属西欧日耳曼部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 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 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 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 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分,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即“哥特”,意 为“野蛮”。
● 13世纪中叶以后,哥特式建筑愈发向轻盈和繁饰发展。先后出现了辐射式(Rayonnant)、火焰 式(Flamboyant)等晚期哥特式建筑。法国哥特式也播及欧洲各地,并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风格特 征。在英国有盛饰式(Decorated style)、垂直式(Perpendicular)。典型的德国哥特式则综 合了法国盛期哥特式和英国垂直式,以密集小尖塔令人目瞪口呆。意大利的哥特式则更多保留有 古典和拜占庭的传统。
外国美术史:第五节哥特式美术
外国美术史:第五节哥特式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者把12、13世纪到他们时代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他们认为那都是"蛮族"哥特人所作,事实上,这种艺术可以说与哥特人没有多少关系。
但是,哥特式艺术却无疑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
它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逐渐波及到雕刻和绘画。
纵观整个哥特式艺术,它的发展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的: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艺术开始于法国巴黎及其附近的地方,确切地说开始于1140-1144年路易七世的掌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而后才开始波及全欧洲。
这次改建首次系统地应用了以肋穹结构为基础的新建筑体系,这套体系经历了随后百余年的发展,到13世纪中叶趋于成熟。
圣德尼教堂内部有双层回廊,但这并不使内部显得拥挤,相反,细长的拱门、肋架和支持拱顶的圆柱使其格外通畅、轻巧。
这种轻巧首先表现在彩色的玻璃窗已扩大到整面墙,其次是内部结构在形体上优雅而富有韵律。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建筑师在玻璃窗外面修了一道扶墙,于是拱顶向外的冲力就被分担了。
当时所有土木工程的支持重点都集中在这些扶墙上,由于负重区域被挪到教堂外部,内部也就更为轻巧、空旷了。
在圣德尼教堂中体现出一种不同的于以往的思想和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强调严谨的几何形造型和对于明亮光线的追求。
苏热在修建教堂工程中就一再强调这两点,他认为比例的协调感就是美的根源。
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
罗马式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
圣德尼教堂的设计者们开始采用尖券和肋拱来减轻拱顶的重量,它们比半圆形的拱顶更为稳固,并能够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在肋拱间填以很轻的石片和纤细的墩柱便可支撑拱顶的重量了。
国际哥特式艺术
04. 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巴黎圣母院是位于巴黎第四区的一座 美丽至极的天主教堂。教堂于163年 动工,几乎到了1345年左右才基本完 工。作为法国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
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雕塑和彩 色玻璃的完美代表。在18世纪90年代
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圣母院的许多 雕塑和珍品被损坏或摧毁。1804年拿 破仑曾在这里加冕皇帝。
大事记
1380:查理六世加冕为法国国王,他当政时期(1380-1422)与国际哥特时期恰好重叠。
1386:哥特式米兰大教堂开建 约1395:《威尔顿双联画》面世 约1400:斯特凡诺.迪伦.乔万尼,1423年他创造了祭坛画,讲述圣安东尼修饰的圣迹。 约1413:贝里公爵聘用林堡兄弟绘制《贝里公爵奢华祈祷图》 1416:林堡兄弟亡故 约1417:教皇八世被废黜,亚维农称教皇的时代结束,宗教大分裂谢幕 1423:斯蒂莱.达.法布里雅诺完成《贤士来朝》,成为哥特式定义之作 约1425-1428:马索利诺.达.潘尼凯勒与马萨乔为佛罗伦萨布兰卡奇小教堂作画 1427:皮萨内罗与法布里雅诺联手创作壁画 约1440:德国画家斯特凡.洛克纳创作《圣母子》,横跨国际哥特艺术与早期文艺复兴风 格。
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点:高而直、空灵、虚 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 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 土”.
鲁 昂 大 教 堂
绘画:《威尔顿双联画》(英国)佚名画师,公元1395年, 每幅45.7cm*29.9cm (木板蛋彩) 该画因收藏于派姆布鲁克伯爵所在的威尔顿宅邸而得名。它由 两联组成,左联描绘英王理查二世以及他的庇护神忏悔者圣爱德 华、圣爱德蒙以及施洗约翰;右联描绘由众天使簇拥着的圣母与小 基督,其主题是表现奄奄一息的国王即将告别尘世,圣母、基督 与天使们正在迎接他的到来。 特点:画中人物显得优雅高贵、端庄虔诚,极善运用流畅准确的 线条;色彩富丽堂皇、钴蓝色锦袍与金色背景形成华美的对比; 画面十分精致,特别是细部的一些纹饰都含有复杂的寓意,例如 天使打着的红十字旗,旗杆顶部有一绘有不列颠岛的球形装饰,圣 母脚边的花朵、天使长袍上绣的图案以及圣徒身上的织锦图案都 是英国王室的象征。
哥特艺术发展史
哥特艺术发展史2017-03-04哥特艺术发展史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迁徙,纷飞战火,朝代更替,文化碰撞与接壤,让很多优秀的艺术形式层出不尽。
其中的一个,或许被一些人忽略,也或许早已被一些人遗忘,但是,它的闪耀光芒让我无法转目,不得不为其痴迷——哥特式(Gothic)。
无数个剧黑的夜晚,月光冷冷地包无数个剧黑的夜晚,月光冷冷地包围着一切。
空中划过锐利的线条,像是发掘世界最深的罪恶。
生命紧紧地依附着死亡,渲染着黑暗和绝望。
Gothic的命名是从德国的“Goth”部落由来的,Goth人入侵了意大利并推翻了罗马帝国。
在15世纪,人们普遍带有着文艺复兴的观念,希望回到古典时代。
介于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世纪。
因为意大利记恨Goth人毁掉了他们的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始终对中世纪带有着否定的术语,他们称这一时期为“Gothic”,意味着野蛮和粗野。
当然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双面性,中世纪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杰出的艺术作品。
这时期的建筑技术上有了突破式的改进,产生了像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哥特式大教堂。
哥特式的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从12世纪到16世纪的早期,雕刻,玻璃制品,装饰物等都贴上了哥特艺术的标签。
宗教在哥特艺术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
画家,雕刻家们比起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表现主题更多的运用宗教的感觉。
不管怎么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很显然对“Gothic”这个词汇是含蓄的否定。
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中世纪文化逐渐极其相关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心。
浪漫主义者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主义中寻求理想,还有些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
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浪漫主义和哥特作家像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Baudelaire)还有保罗·魏尔伦(Paul Verlaine)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領隊導遊藝術欣賞與涵養一、最早的繪畫藝術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資產,可以從人類目前發現最早的繪畫中看出,目前人類發現最早的繪畫出現在:1.西班牙阿爾塔密拉洞窟2.法國拉斯考洞窟這兩個洞窟繪畫都屬於史前舊石器時代人類所畫,己具有相當高的寫實性,主要用途推測應是祭祀儀式時乞求狩獵豐收所用;當時人類繪畫的透視方法屬於原始空間處理法(又名填空白法),較無秩序。
二、遠古世界1.埃及藝術人類的繪畫史上第一次有意識性的空間觀念,把眾多的繪畫對象置於一條水平線上,且有秩序地排列下去,又稱一次元空間處理法。
範例:梅姆頓之鵝2.希臘藝術最主要的特點是人體的表現方式,影響了後來整個西方藝術。
從一開始學習埃及人體雕刻的僵硬人體,漸漸走向栩栩如生、優雅動態的人體。
3.羅馬藝術羅馬繪畫藝術源自對希臘藝術的仿製,呈現出寫實、悠閒、抒情的特質。
範例:採集花朵的少女三、拜占庭時期藝術(4世紀-9世紀)拜占庭最特別的是馬賽克壁畫,馬賽克是用石子及金箔製作的鑲片所鑲成,壁畫呈現出一種拘謹優雅、僵硬而充滿權威的莊重感。
範例:查士丁尼與其隨從四、哥德時期藝術(12世紀-14世紀)哥德時期的繪畫有許多是為讓文盲大眾了解基督教的教義而畫的,有些畫如聖像畫多用於增進沈思和祈禱之用,哥德時期重要畫家的人像畫具有精神上純潔的特質,也因此拜占庭的畫風得以延續。
代表畫家:1.杜契爾(Duccio,1260-1319)的繪畫相較於拜占庭時期已比較逼真,而且畫面也開始具有透視感,也懂得運用前縮透視法。
範例:聖母與聖嬰及六位天使2. 馬提尼(Simone Martini,1284-1344)的畫風精緻、高雅,具有流動性、曲線造形,甚至把人體比例拉長、彎曲使之有變化。
範例:天使與聖告五、文藝復興時期藝術(14世紀-16世紀)「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字面意義就是指古典文學及人文主義的再生,所謂的古典就是希臘、羅馬時期的藝術。
1.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自幼就彰顯繪畫的天份,精通數學、音樂、繪畫、天文、地質、物理、機械和解剖學,是佛羅倫斯派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建築師,但其建築作品是否被建造過仍待考究。
1470年幫助其老師維洛及歐繪製《基督受洗圖》中左側天使和風景,由於達文西的繪畫才能,維洛及歐竟棄畫筆轉而從事雕刻。
達文西觀察到物體愈遠,在人的視界中其輪廓也就愈模糊,也認為雨、霧、浮塵等大氣效應也會影響視覺,色彩本身則隨距離而變化,例如遠山就略帶藍色,從這些觀察當中,他發展出「大氣透視」(Atmospheric Perspective)的理論。
《蒙娜麗莎》為其最著名的畫作,充滿女性的含蓄及神祕感,藝術造詣可謂已臻化境,為歐洲畫壇打開新的局面。
2.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udovie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1496年,米開朗基羅受委託雕刻《聖殤圖》(Pieta)而來到羅馬,這件雕塑作品顯示出他驚人的解剖學,以及用大理石雕刻的衣紋皺摺看似柔軟織物的技能。
1508年,教皇朱力斯又強迫他為西斯汀教堂繪製天花板的壁畫,歷時4年半1512年才完成。
教皇原來希望畫的是十二門徒像,但是米開朗基羅卻決定畫舊約聖經裡的《創世紀》。
他將天頂中心分為9 個長方形區域,描繪了世界的創造、人類的誕生和諾亞時期,長方形四周畫的是聖經中的人物。
1534年,另一位教皇克里門七世委託米開朗基羅完成西斯汀禮拜堂的另一幅祭壇壁畫《最後的審判》,於1541年完成(距《創世紀》已近30年),其藝術的精湛令人嘆為觀止,並以「神聖的米開朗基羅」稱之。
3.拉斐爾(Raphael,1483-1520):擅長聖母畫的題材,學習能力極高,很容易吸收其他畫家的特色融入自已的作品中。
拉斐爾的作品特色:安寧、和諧、協調、對稱、完美,並擁有恬靜的秩序。
與米開朗基羅不同,拉斐爾對人友善而令人喜悅,因此許多藝術愛好者都很喜歡接近拉斐爾,但可惜的是,拉斐爾雖才華洋溢,也僅活了37歲,相當可惜。
六、巴洛克時期藝術( 17世紀)「巴洛克」意指形狀怪異、大而不勻稱的珍珠。
巴洛克藝術具有誇大、扭曲、繁複、裝飾的特質,充滿濃厚的宗教權勢與眩目華麗的色彩。
巴洛克藝術誕生於羅馬,然後以此為中心向外擴展,散佈到整個歐洲。
1.卡拉瓦喬(Caravaggio, ,1573-1610)義大利米蘭人,巴洛克藝術的先驅者。
一生致力於聖經故事的描繪,但為人卻頗受爭議,因而有「暴戻瘟神」的稱號。
善於運用光線營造畫面的戲劇性效果,且使用明暗表現法藉以襯托真實的空間感。
範例:在艾瑪斯的晚餐。
2.貝尼尼(Bernini ,1598-1680)17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家,不僅是雕塑家、建築師,也是畫家。
其代表作品是「聖德勒薩之沈迷」的雕刻作品,構思手法細膩、完整,是繼米開朗基羅之後最偉大的雕刻家。
1629年,他完成全世界最大的教堂—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建造(此教堂歷經100年蓋成,從文藝復興蓋到巴洛克時期)。
3.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其畫作充滿享樂的氣氛,人體的表現明快、豐潤,他一反法蘭德斯筆法瑣碎的傳統及繪製小畫的習性,創造出充滿人物的巨幅大畫。
魯本斯的作品對後來法國浪漫派的影響深遠。
範例:大衛勝歌利亞。
七、洛可可時期藝術(18世紀)洛可可一詞由法文rocaille演變而來,意指不規則形狀的物體,如C形或S形等渦捲式貝殼、岩石或植物圖案。
洛可可的繪畫傾向輕快與華麗的作風,至於雕刻則多為室內裝飾的小雕像。
洛可可的小巧、精緻、甜美優雅與巴洛克風格形成明顯差異,而且它是實利主義的產物,致力於追尋世俗的享樂。
1.華鐸(Antoine Watteau,1684-1721)法國路易十五的宮廷畫家。
畫風承繼魯本斯的裝飾性色彩和S型構圖,畫面柔美,並呈現如夢境般的景象,主題多為紳士、淑女在林中嬉戲野餐的景象,有「宴遊景象畫家」之稱。
2.布雪(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最具典型的洛可可裝飾畫家,風格甜俗,作品取材於神話的歡愉情境,他的畫作没有英雄氣概,只有瑰麗、耽樂的情境。
八、新古典主義時期藝術(18世紀末~19世紀初)「新古典主義」意指與古代希臘和羅馬的文學、美術、建築或思想有關的潮流,它強調思考的秩序和明晰性,精神的尊嚴和寧靜,結構的單純和勻稱。
1.大衞(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法國新古典主義的領袖,拿破崙登基後被聘為首席畫家。
其畫風承襲普桑式的古典精神,以穩重、明快、莊嚴之特質著稱。
繪畫創作對他來說,無非要激發高尚的志節及道德的風範,內容多取材自希臘、羅馬史實。
但到了拿破崙稱帝時期,則繪製了大幅的作品以歌頌拿破崙的豐功偉業。
範例:加冕禮﹝Coronation﹞2.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是新古典主義大衞的繼承者,並且深受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的影響。
他認為美的形體是豐滿而結實的,形體中的細節並不能破壞整個外貌,一旦安格爾認為不必要的話,連最起碼的解剖學原則也會棄之不顧,所以知名畫作「宮女」才會多出三塊脊椎骨。
安格爾的人體具有高貴典雅的氣質,成為後來學院派爭相模仿的對象。
九、浪漫主義時期藝術(18世紀末—19世紀中)法國大革命,己經結束,而產業革命正在進行,畫家們發現像大衞那樣形式化的古典,己經不符合時代的精神了,畫家們開始確立個人、情緒和奇幻的創作模式,以符合「不安的」新時代精神,並且開始對理性主義反動。
浪漫主義關心社會時事、民族自決…等議題。
1.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1791-1824)傑利柯的畫作具有獨特的動感氣勢,他在1816年到義大利旅遊的時侯,深受米開朗基羅畫作的感動,因而深入研究過米開朗基羅的畫作,畫作受其影響。
1819年的梅杜莎之筏,被視為浪漫主義的宣言,浪漫主義最具震撼力的手法就是,將真實事件藉由繪畫,做戲劇性的描述。
2.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畫作除了受傑利柯影響,也受泰納等英國風景畫家的影響,一生致力於色彩及構圖的鑽研,創作過程己採用互補色並置的方法,其畫作多呈現強烈的色彩和燃燒的熱情。
拜倫為亞述末代君王sardanapalus寫了一個悲劇故事,把他塑造成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也畫了「薩達納帕魯斯之死」,但因此五年賣不出畫作,最後終於在完成「自由女神領導人民」畫作之後,被政府收藏,才又開始賣出畫作。
3.哥雅(Goya,1746-1828)哥雅早期在西班牙宮廷擔任首席御用畫家,直至拿破崙的軍隊入侵西班牙,哥雅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晚年所畫的作品,揭露了人類很多的陰暗面,他的畫面經常捕捉人性的各個面相,但他也描繪少女的美麗,這兩個特質形成他畫作當中的特色。
傳統的貴族肖像畫,都是非常尊貴不可侵犯的,但哥雅的貴族肖像畫,卻寫實的呈現了貴族們的缺點。
拿破崙的軍隊入主西班牙之後,哥雅畫了許多戰爭殘酷的現實面。
十、印象派時期藝術(19世紀中—20世紀初)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由來其實一開始是負面的意思,但用至今日己經消除了一開始負面的意思,變成一種新畫派的定位和稱呼。
1874年,約30 位巴黎的青年藝術家為了與官方沙龍對抗,獨立舉辦了相抗衡的畫展,但這次的畫展卻受到當時輿論的奚落,剛好當時畫展上展出了一幅莫內的《日出,印象》﹝Impression: Sunrise﹞,於是人們便戲稱這些人為「印象主義者」。
印象派最大的特色就是補捉戶外光線在轉瞬間的變化,印象派認為藉由對光的表現,便可以找到繪畫藝術的一切,印象派最特殊的繪畫技法,就是色彩分解、顏色並列,這種方法可以使觀賞者的視覺自行調合顏色。
1.莫內﹝Claude Monet, 1840 ~ 1926﹞1860年,莫內曾經隨著步兵團到阿爾及利亞當兵,但因病提前退伍。
療養期間,他與激進叛逆的庫爾貝、馬內結為好友,也經常的與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們往來,在楓丹白露的戶外寫生。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為了逃避徵兵,而前往英國倫敦,倫敦的大霧相當的吸引他,這段期間,他常描繪濃霧中的景色,對後來的畫風有很大的影響。
1890年,莫內終於在吉凡尼擁有自己的房子,此後他把大部份的時間,用在修建庭院、池塘上,也因為對於日本藝術的喜愛,在庭院裏建造了一座日本拱橋。
在吉凡尼,莫內也創造了系列式的睡蓮作品。
很少稱讚人的塞尚說:「莫內只有一隻眼睛,但天啊!那是何等的一隻眼睛。
」2.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 ~ 1919﹞雷諾瓦在1862年進入巴黎藝術學院(Ecole des Beaux –Arts ),並決定以藝術為終身職業,他曾經模仿過羅浮宮華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