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案(学生教学)
活动化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加法的交换律教案
活动化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加法的交换律教案小学数学加法的交换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小学数学加法的交换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和挑战性,激发他们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小学数学加法的交换律三、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活动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
教师准备了一些卡片,上面写着两个数,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并填写答案。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卡片,并再次进行运算并填写答案。
观察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逐步发现“交换卡片后得到的答案相同”的规律。
2、提出问题教师在黑板或PPT上示如下的问题:3+5=5+3=请问这两个算式的答案相同还是不同?为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小学数学加法具有交换律。
3、巩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加游戏。
教师将教室分成数个小组,每组摆上一排数码卡片,每个卡片上写着不同的数字。
学生需要根据加法交换律的原则,将卡片交换位置,并将新的数字填写在卡片上。
4、总结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总结,比较其中的困难和收获。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进一步解释和讲解小学数学加法的交换律,并带领学生梳理相关的知识点。
五、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交换律相关的练习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练习难度和数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六、教学反思通过活动化的小学数学加法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数学知识,更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通过游戏的形式,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和挑战性。
对于教师来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让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提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第1篇】加法交换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
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列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
学情分析《加法交换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就和老师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师生观看动画片:朝三暮四)师:动画片看完了,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问题?(生:大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生:我发现猴子们其实每天吃到的栗子是一样多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3+4=7(个)4+3=7(个)3+4=4+3师:对,两种吃法虽然不同,但是结果每天吃到的栗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6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6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卡片教学过程: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一)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
教师板书:黄河流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汇报,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二)出示学习目标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精选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精选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篇一教学目标1.能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1.出示准备题:27+73 73+2758+37 37+58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男生完成:76+3024 237+96学生汇报答案。
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为什么这样列式?(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
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5.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
板书:a+b=b+a(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第56—第58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者:唐荣教学设计: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板书:运算律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板书:28+17 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17+28 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各自列出算式: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28+17)+23 28+(17+23)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一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2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出各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说出每组题中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4,完成第5题。
四,全课总结1,由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及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要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并明白其含义。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11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11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教学准备:学生活动场景图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一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你们”(生:们你)啊?什么意思?想“蒙”老师呀?那可不行。
开个玩笑,不过学习可千万不能蒙人,对吧?好,接着来,声音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
2、提出问题。
谈话:再过一两周,我们学校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了,最近,同学们锻炼的热情可高了,我们一起去体育活动场看看吧!体育活动场上有28个男生在跳绳,一qi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提问:根据老师给你们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跳绳的有多少人?(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比踢毽子的多几人?(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5)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三个问题。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交换律,形成方法。
2024最新-人教版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优秀13篇】
人教版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优秀1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飞白帮大家收集的13篇人教版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能力目标:参与学习活动,经历10加几,十几加几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算理的建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养成良好的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教学媒体:课件或挂图、小棒、教学图片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流空间情境创设师谈话引入:创设一个小博士摆小棒的情景: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新朋友。
今天,他带来了许多玩具想和大家一起玩。
(出示课件(《20以内的加法》(一))出示小博士摆出的小棒图:先出示10根,再出示2根)。
现在,你也像小博士那样摆出自己的小棒。
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并说一说怎样摆的。
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与体验1、师提问:根据你的操作,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小组内说,再汇报。
师引导学生汇报,追问怎样算的,并板书:10+2=12。
师引导学生汇报,并肯定这两种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师:小博士又给我们提出了摆小棒的要求:(第二幅图的'内容)2、师:小博士不仅带来了小棒还带来了机器猫。
出示钟表图,看图,说出图意,再提出问题,并列式。
师:如果不看图,怎样想12+3等于几?生仔细观察,说出图意,提问并解答。
左边摆了10根,右边摆了2根,一共摆了多少根?列式:10 +2=1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①1个十和2个一是12。
②从10接着数11、12。
加法交换律:小学数学教案
加法交换律: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生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首先需要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加法就是把两个或多个数按照一定的顺序加起来,得到它们的总和。
例如,2+3=5,3+4+5=12等等。
掌握了加法的基本操作之后,学生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加法交换律了。
加法交换律的作用是方便计算。
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将加法式子中的数值交换位置,从而得到更简便的计算方式。
例如,对于式子 2+7+3,我们可以采用加法交换律,将 2+7 移到前面,得到7+2+3,然后再按照加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运算,得到 12。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
一些常见的教学策略包括:1.通过例题演示。
老师可以选取一些简单的加法式子,让学生们演示如何利用交换律来简化计算。
2.通过练习题训练。
老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
这些题目可以分为简单和较难两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们的计算能力。
3.通过游戏互动。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互动,让学生们在玩耍中学会加法交换律。
例如,可以组织班级比赛,让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数量的加法计算。
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加法交换律。
在实际生活中,这个法则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排队等候上车时,我们可以先让人数较多的一组先上车,再让人数较少的一组上车,这样可以减少排队等候的时间。
这就是利用了加法交换律的思想。
在教学中,老师们也要注意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从而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优秀教案【第1篇】教具准备: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忆旧知。
要求学生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过的乘法的运算规律。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公式又是什么呢?)a×b=b×a(a×b)×c=a×(b×c)(黑板板书)(那么加法是否也有同样的规律呢?让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二、创设情境、操作体验1、由生活引入,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换的含义。
数一数:本班男生的人数和本班女生的.人数,求本班一共有多少人?男生+女生:(26+17)人女生+男生:(17+26)人结果无论哪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再举书本上两个例子来说明。
26+17=17+263+2=2+315+20=20+15a+b=b+a(黑板板书)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分析比较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突出强调“交换”的意思。
结果表明:两个式子的加数交换了位置,但和不变。
再要求学生自己举一两个例子来试试看。
2、出示题目:同学们的课间活动很丰富,看,有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方法一:先算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28+17人,再算全部的人数:(28+17)+23人。
方法二:先算一下女生,再算一下他们加起来一共是多少人:28+(17+23)人。
那么得出:(28+17)+23=28+(17+23)整十(3+2)+5=3+(2+5)(19+12)+38=19+(12+38)整十(a+b)+c=a+(b+c)结果表明,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3、再举书本中的例子来说明结合的两个数的条件和原因。
57+49=50+7+40+9=50+40+7+9=(50+40)+(7+9)因为50+40=90,90是一个整十数。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8篇)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8篇)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一、加法交换律局限性尽管这一定律看上去似乎对于任何事物都显然成立,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没有时间的空间下(三维以内),加法交换律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一旦有了时间轴,这个定律就不成立了。
证明这个理论的实验之一如下:(1)取一个方体物体,如较厚的书或者魔方之类皆可。
将其平放在水平台上。
(2)让正上方的面、与桌面平行的面对你的面、与你右边的桌面平行的面为第一、第二、第三面。
他们相对的脸是四,五,六。
(3)定义操作a为将此长方体翻转180度。
即面三、六不动,一四交换,二五交换。
定义操作b为将左边的面翻至上方。
(4)执行a+b后,向上的一面为面六。
执行b+a后,向上的一面为面三。
显然a+b不等于b+a。
另外,如果用加法交换律把无穷数相加,结果可能是错误的。
二、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老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生:植树节。
老师:是的,春天是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
我们学校还组织了植树活动。
多少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打算种多少树?你想知道吗?生:想。
老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资料。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课,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计算出有多少学生将参加植树活动,将种多少树吗?[评析:在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的情境。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教案_小学四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加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加法运算能力,掌握使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1.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加法的概念。
2.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数字的图片,设计引导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数字?2.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数字并写在黑板上,学生读一遍。
3.教师出示另一个数字的图片,重复步骤1和步骤2二、新知呈现(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加法算式,例如:2+3=5,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测加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加法。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整理出加法的定义:“加法是把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一个和”的概念,并通过几个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三、引入加法交换律(10分钟)1.教师出示一道加法算式,例如:3+4=7,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答案。
2.教师再次出示相同的数字,但交换其顺序:4+3=7,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答案。
3.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的答案相等,提出问题: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4.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引入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加的和不会因为两个数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四、加法交换律的应用(30分钟)1.教师出示几道加法算式,例如:5+2=?,2+5=?,让学生进行计算并比较答案。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两个算式的答案相等,再次强调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3.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练习题,分析并归纳加法交换律的特点。
4.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归纳总结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五、练习与巩固(20分钟)1.学生完成练习题,既包括正常顺序计算,又包括交换顺序计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19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19篇)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说明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的内容。
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
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使学生体验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加法交换律经过逐步符号化、形式化后,学生可以初步感受到用字母表达运算规律的优越性,培养他们的符号感和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展验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拟、概括推理的才能。
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拟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展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39+47 83+15 420+18047+39 15+83 180+4202.口答.(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
做黄花多少朵?(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二、学习新课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根底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1.教学加法的意义.(1)例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学生独立解答:137+357=494(千米)加数加数和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加法交换律 教案
加法交换律教案教案标题:加法交换律教案目标:1. 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原理;2. 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两个加法算式,例如:2 + 3 和 3 + 2,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讲解概念:1. 解释加法交换律的概念:无论加法算式中的数字顺序如何排列,其结果都是相同的。
2. 通过具体的例子再次强调加法交换律的原理。
示范练习:1. 给学生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算式,例如:4 + 5,7 + 2,让他们应用加法交换律重新排列数字,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正确的答案并解释思路。
巩固练习:1. 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要求应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
2. 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拓展活动:1. 给学生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如果有三个数字相加,是否还满足加法交换律?请举例说明。
2. 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然后展示他们的答案和思路。
总结:1. 回顾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原理;2. 强调加法交换律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加法交换律。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的正确性和解题思路。
教案扩展:1.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和复杂度的练习题;2.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设计与加法交换律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优秀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优秀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优秀教案第【1】篇〗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
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
(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优秀7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优秀7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过程(一)探索加法交换律: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1、感知规律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验证规律(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3、概括规律(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
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学生必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学生必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更是日后终身的数学基础一、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就是“数的表达不变,数的顺序可以变”,即a + b = b + a。
换句话说,不改变加数的情况下,调整加数的顺序,结果不变。
例如,3 + 5 = 5 + 3。
加法交换律一般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进行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之一。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交换律,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法交换律的概念讲解在教学中,要简洁明了地讲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可以通过常见实物,如小球、购物和分配物品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的数学公式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数学公式,即a + b = b + a。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板书或教材中的图示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眼看出加法交换律的数学表达式。
3.加法交换律的练习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来帮助他们掌握加法交换律。
老师应该在练习时注意,尽可能轻松而有趣的活动,确保学生们是愉快而有收获的。
二、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是指在一个加式中,数的先后位置可以随意调换,结果不变。
即:a + b + c = (a + b) + c = a + (b + c)。
这种性质在数学中称为加法的结合律。
例如,2 + 3 + 4=9,(2 + 3) + 4=9,2 + (3 + 4)=9。
加法结合律同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加法结合律的掌握不仅在小学阶段有益,也有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讲解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到,当加数的个数不同时,把这些数分开先相加,或将他们合起来再相加,结果是相同的。
2.加法结合律的数学公式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数学公式,即a + b + c = (a + b) + c = a + (b + c)。
同样,老师应该适当地使用板书或教材中的图示,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数学加法的交换律教案
小学数学加法的交换律教案。
前言小学数学一直被认为是学生学习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尤其是数学中的基础运算,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这些每一个学生都必备的概念。
在数学中,加法是一个基本的运算方式,而交换律就是其中最基础的解之一。
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中的加法的交换律,通过一些案例和练习来详细阐述这个概念。
一、教学目标1.知道何为加法中的交换律。
2.了解交换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两数的相加顺序可以改变而和不变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法中的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学生理解这个概念的深度。
三、教学步骤1.导入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果在1+2的基础上计算3+4和4+3,结果会是一样的吗?2.输入新知识加法中的交换是这样的:2个数相加的和不管2个数相加的顺序如何,它们的和都是相同的。
例如,2+3的和与3+2的和是相等的。
创设场景讨论交换律的应用:如果两个小朋友一起玩具,其中一个有6个玩具,另一个有4个玩具,他们想将玩具缩短到5个,这 5 个玩具会在6+4或4+6的情况下相同吗?3.练习给学生举出“2个数相加的和不管2个数相加的顺序如何,它们的和都是相同的” 的例子。
例如,2+3和3+2的和是相等的,7+5和5+7的和也是相等的等等。
接下来,给学生出5个加法题目,让他们进行探究:如果两个数字的位置交换,结果是否相等?如下:a. 3+6和6+3的结果相同吗?b. 4+8和8+4的结果相同吗?c. 9+2和2+9的结果相同吗?d. 5+12和12+5的结果相同吗?e. 7+10和10+7的结果相同吗?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请他们进入课室中,一起探究、讨论,找出相似性和相同点。
4.总结请学生总结这一交换律的概念。
他们可以将其简单地总结为:加法中的两个数字的位置交换不影响和。
如果他们还有更多的问题,请让他们提出。
5.练习让学生独自完成以上列举的5个练习题,掌握加法中的交换律这个概念。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并找出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交换律
京东学校李莲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4+3=7(个)3+4=4+3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加法中的类似问题,板书部分课题:加法
2、创设问题情景: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问:请同学生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师:根据刚才的朝三暮四故事和李叔叔的骑车问题,你有什么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
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观察列举出的等式,发现规律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2)给发现的规律命名。
(3)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自由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汇报交流并小结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1)师: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2)独立思考、操作。
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
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3)汇报交流并小结:用字母表示更简洁明了地表示出:任意两个加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四、在类比中拓展规律。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
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
3.交流:哪一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得出结论。
五、在应用中深化规律
1、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
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2、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
766+589=589+()
300+600=()+()
257+()=474+257
()+55=55+420
a+15=()+()
()+65=()+35
(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480+170
b+800=800+b
(3)拓展题:1+2+3+4+5+6+7+8+9=?
六、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自己表现最好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