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米文库】山西农业大学2008-2013年第二学期《昆虫生态预测预报》课程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汇总
山西农业大学《昆虫学(农学)》期末重点
昆虫学第一章绪论1.六足总纲的特征: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的六足总纲①体分头、胸和腹3个体段;②头部有1对触角和1对复眼:有的还有1~3个单眼;③胸部生有6足,大多数还有4翅,六足是最主要的特征,故称为六足总纲;④腹部由10节左右组成,末端有外生殖器。
第二章昆虫体躯构造和功能2.头通常分为头顶、额、唇基、颊、后头5沟4区1线:5沟:额唇基沟,额颊沟,颊下沟、后头沟、次后头沟,4区:额唇基区,颅侧区,后头区、次后头区。
1线:蜕裂线3.昆虫的触角类型和构造:触角时昆虫的感觉器官,基本构造:柄节、梗节、鞭节。
刚毛状:蝉、蜻蜓栉齿装:雄性绿豆象羽毛状:部分蛾具芒状:绿蝇(以上为部分具体在p13)4.昆虫的口器:一般为咀嚼式和吸收式两类。
咀嚼式口器包括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
刺吸式口器特点:下唇延长成一条喙管,内包含两对细长口针。
危害症状?防治:咀嚼式口器:把胃毒剂喷在作物上,或者把毒药拌在他喜欢吃的东西上制成毒饵。
刺吸式口器:触杀剂、內吸剂5.昆虫的腹部:昆虫由前中后胸三个体节组成,各胸节侧下方均生一对足,依次为前中后足,中胸后胸背侧各生一对翅。
胸足的构造: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胸足类型:步行足(蚜虫、步行虫)、跳跃足(蝗虫、蟋蟀)、捕捉足(螳螂)、开掘足(蝼蛄)、游泳足(龙虱)、抱握足(雄性龙虱)、携粉足(蜜蜂)、6.翅的构造:类型:覆翅、鞘翅、半鞘翅、平衡棒、鳞翅、毛翅、膜翅第 1 页共5 页7.体壁构造:由表皮层、真皮层、基底膜3部分组成昆虫体壁构造与化学防治的关系:(重点)有的杀虫剂必须接触虫体并透过体壁进人体肉,才能起到杀虫作用。
但昆虫体表具有微毛、小利、鳞片等,使药液不易接触虫体,特别是体壁表皮层具有层蜡质,使药液更不易精着虫体,不能穿透体壁就起不到杀虫作用。
此外,昆虫的种类和龄期也与化学防控效果具有密切关系。
一般体壁坚厚,蜡层特别发达的,药剂就难手附着和穿透虫体把虫系死。
就同一种昆虫面言,幼龄比老龄幼山体壁薄,容易触药致死,所以要治虫于幼虫3龄之前。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6 9 2 7 ( 2 0 1 3 ) 0 2— 0 0 4 2 — 0 3
S t u d y o f t h e e x pe r i me n t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f o r m o f I ns e c t Ec o l o g y & Fo r e c a s t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v e a l e d t h e s t u d e n t s we r e t r a i n e d i n p r a c t i c a l s k i l l s a n d a c h i e v e d t h e d u a l p r o c e s s o f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刘廷 辉 , 李瑞军 , 董 建臻
( 河 北农 业 大 学 植 物 保 护 学 院 ,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1 )
摘 要 :分 析 了 昆虫 生态 预 测 预 报 课 程 现 状 以及 新 形 势 下 对本 科 生 培 养 的 需 求 , 利 用 计 算 机 技 术 增 加 人 工 模 拟 试 验; 结合 生产 实 习 , 使 部 分课 程 内容 到 田间进 行 ; 为 了增 强 学 生 知 识 运 用 能 力 , 进 行 害 虫 测 报 日( 周) 演 习; 进 行 课 程 考 核 方 法 的改 革 , 增 加 课 程 成 绩 组 成 的 多元 化 , 通过 以 上 方 法培 养 了学 生 的 实践 技 能 , 实 现 了将 课 堂 讲 授 内容 应 用 到实践 中, 又 由 实 践 到理 论 的双 重 学 习过 程 。提 高 了学 生 的动 手 操 作 、 组 织 管理 和 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能 力 。
昆虫生态预测
第一章系统:是许多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的物质单元或成分的集合体,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整体。
昆虫的八大系统:生殖,排泄,肌肉,循环,神经,消化,呼吸,激素调节系统。
一.系统的属性:1.系统的整体性2.系统的界限和功能3.系统的有序性4.与环境的融合性系统的状态:特定时间或空间下系统的状况。
变量:随时间.空间而变动的系统的组成分。
状态变量:用来表征系统的状态。
变异的途径和数量是决定于与其他状态变量的关系,环境的输入或其本身的功能。
反馈现象:系统除受外界环境的输入影响外,还受系统本身的自我控制的影响。
也即一个系统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影响其本身的动态或行为。
当某一输出状态变量又反过来变为输入变量而影响到状态的动态时。
正反馈:则为所有输出变量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均有加强的性质。
负反馈:最终输出变量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均有削弱或衰减作用。
负反馈的作用:对系统的动态起到十分重要的的作用,可使输出的产物达到衡定或一致的状态,对系统具有自控的性质,使系统保持相对平衡,或可消除外来干扰而使产物达到预定的目的。
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的情况下,当某种或几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最接近于所需要的临界最小量时,这种或这些基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
决定昆虫数量最大限制因子为:温度与湿度。
李比希氏最小因子定律:当一种或几种限制因子低于需要量的最低阈值时,作物的生长、繁殖或生产将被抑制,而作物的产量直接与这些限制因子的施入量成正比。
最高量定律:当某些因子的存在量高于生物所需要的最高量时,也同样可成为该生物的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的特点:1.它不仅考虑到因子量的过少,而且也考虑到因子量的过多。
2.不仅考虑到外界因子的限制作用,也考虑到生物本身的耐受能力。
3.还考虑到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昆虫学复习资料(山西农业大学)
第一章1、昆虫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胸部着生有3对足和2对翅。
2、蜕裂线:昆虫幼虫期蜕皮时头壳裂开.3、沟:昆虫体壁内陷在体表留下的缝。
4.、触角的功能(1)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和嗅觉器官。
(2)一些昆虫的触角具有听觉作用,如雄蚊的触角。
(3)一些昆虫的触角在交配时还可抱握雌体或在活动时用来平衡身体。
(4)昆虫触角在分类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5、触角由柄节、梗节、鞭节三部分构成的。
6、触角的类型:A、刚毛状 B、丝状 C、念珠状 D、球杆状E、锤状 F、锯齿状 G、栉齿状H、羽毛状I、膝状 J、环毛状K、具芒状L、鳃片状7、昆虫具有复眼和单眼,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复眼是由小眼集合而成的。
小眼数越多,视力越强。
能飞行的昆虫复眼比较发达。
复眼的大小与昆虫的种类及性别有很大关系,昆虫的视力是近视的。
8、昆虫的口器分为咀嚼式、吸收式和嚼吸式三类。
吸收式口器按吸收方式的不同分为刺吸式、锉吸式、舐吸式、虹吸式四种。
9、咀嚼式口器:上唇:辩别食物味道和防止食物外落。
上颚:切断磨碎食物。
下颚:当上颚展开时,下颚就将食物往里推送,以便上颚继续取食,下颚须还具有嗅觉和味觉功能。
下唇:用来盛托食物的,下唇须具有感觉作用。
舌:帮助运送和吞咽食物。
咀嚼式口器的为害特点是使植物受到机械损伤,造成不同的为害症状。
如叶片被害后,呈现缺刻、孔洞,甚至将叶片全部吃光;茎秆和果实被害后;出现孔洞,茎秆折断或倒伏;根、茎或块根、块茎被害后,植株枯死或果实失去食用价值,总之具有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对植物的为害是很大的。
具有咀嚼式口器的害虫主要有直翅目、鞘翅目、部分膜翅目以及鳞翅目和毛翅目的幼虫。
10、吸收式口器:吸收式口器的特点是口器的某些部分特别延长,便于吸取液体养分。
吸收式口器按吸收方式的不同分为刺吸式、锉吸式、舐吸式、虹吸式四种。
11、刺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的特点是上、下颚延长成两对口针,下唇特化成喙,食窦和咽喉的一部分形成强大的抽吸机构。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课程简介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课程简介
中文课程名称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英文课程名称 Insect Ecology and Pest Prediction 学分 2 学时 45 开课单位 植保系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 先修课程 昆虫学通论,概率论及数理统计 课内总学时 45 实验总学时 12 讲课总学时 33 课程负责人 申建梅 贺华良 任课教师 申建梅 贺华良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材 1. 张孝羲等.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参考书 1. 赵志模主编.《生态学引论》.重庆: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7
2. 徐汝梅主编.《昆虫种群生态》.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87
3. 邹钟琳主编.《昆虫生态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4. 丁岩钦主编.《昆虫数学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课程简介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学生在学习《普通昆虫学》课程后,进一步学习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昆虫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原理,了解包括环境因素分析,昆虫种群、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数法等知识点,并能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害虫综合防治。本课程总学时为45学时,其中理论课33学时,实验课12学时。通过笔试、实验及作业综合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备注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教学大纲.doc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教学大纲文礼章刖B一、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植保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是为实现培养目标中“能从事植物病虫、杂草、鸟兽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的要求所设的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为综合性学科,基础课包括普通昆虫学、作物栽培学、生物统计、气象学、计算机语言等。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扼要回顾与复习普通昆虫学中昆虫生态学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授昆虫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特别是与预测预报关系密切的种群生态学基本知识及害虫预测预报方法,使植保专业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原理及有关昆虫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内容,掌握害虫预测预报和有益昆虫保护利用的一般方法。
二、基本要求:1.系统地掌握现代昆虫生态学及预测预报的基本原理,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认识昆虫生态学理论与昆虫预测预报工作对害虫综合治理和益虫综合利用的指导作用。
2.能够运用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原理去有目的地分析和解决植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并制订出合理的害虫测报与防治计划,开展害虫的中、短期预测预报,指导害虫综合防治。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60-80学时,其中讲课与讨论40〜50学时,实验20〜 30学时。
四、学习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室内实验、田间调查、生产实践(另有时间安排),作复习题,写实验实习报告等。
五、考核与考试:1.出勤率(10%); 2.动于操作能力(10%); 3.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5%); 4.闭卷考试记分(70%)。
5.课堂讨论与回答问题5%。
注:每个单项及格,总分才能及格。
及格标准按60%结算。
六、参考资料:1.南京农业大学主编•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农业出版社• 19852.邹钟林•昆虫生态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3.南开大学等•昆虫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4. 丁岩钦•昆虫种群数学生态学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 19805.奥德姆E.P.(美)•生态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6.华东师范大学等•动物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7.孔繁德等•生态保护•中国坏境科学出版社• 19948.金岚主编•环境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19949.张孝羲主编•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10.耿济国等编著•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实验指导•农业出版社• 199211.文礼章编著•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实验实习指导•湖南农业大学印• 199512.吴千红,邵则信,苏德明编著•昆虫生态学实验•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 注:参考文献1, 9, 11为基本教材。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
随着农业结构、农产品市场以及环境变迁,害虫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受害社区特有的物种和环境条件,伴随着农作物的危害、污染和产量减少,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对害虫的生态学研究和预测分析越来越重要。
害虫生态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环境和害虫生活方式,建立更有效的害
虫耕种技术。
它着重研究害虫的行为、数量和分布。
它认为害虫生活条件是一个需要维护和监测状态,常常指出它受病原体侵扰和环境压力等因素的复杂影响。
此外,它还可以有效地预测和预报害虫的活动,准确掌握害虫的分布趋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减灾的目的。
另外,通过害虫生态学预测和预报,可以精准推断害虫对植物的危害,扩大农
业生产土壤现有肥力的利用寿命,防治土壤污染,以及如何保护有害物种,以及其他害虫的经济、社会和野生动物的影响。
它还可以提高贝尔研究领域的科学发现。
总之,害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在保护农业和维护健康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将增加农业生产、减少害虫对社会大众的危害,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可持续农业做出重要贡献。
地方高校“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改革探索
地方高校“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改革探索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昆虫生态的研究和预测预报变得愈发重要。
而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地方人才的重要基地,也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本文将围绕地方高校“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分析其意义和实施过程,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展望。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1.1 紧迫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越发突出,昆虫生态的稳定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由于全球气候的变暖,某些昆虫的寿命和繁殖率都得到了提高,从而对农作物和森林产生了较大的危害。
加强对昆虫生态的研究和对其预测预报显得尤为紧迫。
1.2 实用性昆虫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平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昆虫生态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防治疾病、保护农作物等提供理论基础,还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地方高校进行“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改革具有非常积极的实用性意义。
1.3 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而昆虫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状况和预测预报对社会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对昆虫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2.1 课程设置的调整在教学改革之初,地方高校首先进行了课程设置的调整。
传统的昆虫生态学课程多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少涉及实际应用和预测预报方面的教学。
为此,地方高校将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实用性较强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增加与预测预报相关的理论和案例教学,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中。
2.2 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课程设置调整的基础上,地方高校还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们采用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调查和研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昆虫生态学的兴趣和热情。
地方高校“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改革探索
地方高校“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改革探索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是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地方高校生物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传统的“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环节、教材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地方高校进行了一次教学改革探索,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研究能力。
地方高校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
增加了实验课程,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昆虫的生态行为,掌握相关科学技术。
通过组织实地调查和实习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昆虫生态的研究和预测预报工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引入案例教学和讨论课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地方高校重视教材的更新和完善,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他们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关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进展,将这些新知识及时纳入教学中。
鼓励教师多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积极与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术支持。
地方高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他们通过开展课程项目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他们在团队中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完成课程项目和科研任务。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能够为他们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地方高校通过教学改革探索,“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重视教材的更新和完善,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研究能力。
这一教学改革探索为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也为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地方高校“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改革探索
地方高校“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改革探索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它涉及昆虫的分类、解剖、生理和生态,以及昆虫种群演变和行为等方面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地方高校开始对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学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注重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传授,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地方高校可以加强实验教学,提供优质的实验设备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昆虫的饲养、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传统的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的内容较为固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现代教学中,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要求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地方高校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传统的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以个人学习为主,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合作。
而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研究常常需要团队合作。
地方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地方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可以引入新颖的教学手段,如虚拟实验室和科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
地方高校“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需要地方高校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专业人才,为中国的昆虫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16《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大纲- 《图学基础与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大纲
16《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大纲- 《图学基础与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大纲《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16英文名称:Insect Ecology and Pest Prediction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及课程性质 2. 适应植物保护专业选修3. 课程目的(1)掌握昆虫发生、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掌握昆虫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包括昆虫种群在田间的分布型和抽样方法;(3)掌握研究昆虫数量动态常用的数学模型,建模方法与应用; (4)掌握研究昆虫结构动态的方法与应用;(5)掌握昆虫群落及生态系统受干扰前后变化的基本规律、原理、研究和分析方法; (6)掌握昆虫的预测预报方法、综合预测方法及预测预报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1.5.学时为325. 建议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普通昆虫学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三版).张孝羲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Insect Ecology.赵惠燕主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自编教材(英文教材).2007年(2 参考书目:(1)昆虫生态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牟吉元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7年(2)Insect Ecology (Third Edition).Peter W.Price. John Wiley &Sons,Inc.19977. 教学方法与手段(1)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室内实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自学、提问等形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室内实验为分组实验,学生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田间调查在附近地区进行,让学生多看多学。
(5)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和阅读有关文献资料,提倡自学,对于活跃学术思想、开阔思路、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有重要的作用。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名词解释20分、填空10分、简答30分、问答20分、计算20分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昆虫生态学:是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个体生态学:研究环境因子对生物个体的影响及生物个体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
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则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划。
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5.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种群动态:是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7.种群数量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8.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年龄为顺序,系统记述种群的死亡,生殖及死亡原因的表格。
9.竞争: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两个物种,由于利用相同的资源,导致每一个物种的数量下降,即两种群彼此发生有害影响。
10.高斯假说:两个相似种的竞争结果极少能占领相似的生态位,而且每个种发展成为占有某些特别的食物,并具有不同于它的竞争者的生活方式。
11.生态位:物种栖息的最小单位生活小区,也称生态小生境。
12.拟寄生:侵入寄主后,当自己繁殖一代后,寄主随即死亡(少数外寄生昆虫或螨类列外),很类似于捕食现象。
13.功能反应:捕食作用与猎物密度有关又称为功能反应。
14.数值反应:猎物的数量对捕食者数量的影响,影响捕食者的发育速率,生殖力及有活等。
15.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地域或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强调生物种群间的相反作用。
16.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
17.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对其他物种发生明显的控制作用的物种。
表现出个体数量多,体积大或生物量大,生活力强等特征。
18.冗余种:是指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
6.第五章 昆虫生态学及预测预报
(一)温度与昆虫发育的关系
昆虫度过夏季的高温与冬季的低温是以停止生长发育的形式(停 昆虫度过夏季的高温与冬季的低温是以停止生长发育的形式( 育或滞育)越夏和越冬的。 育或滞育)越夏和越冬的。 个体及种群所处的发育阶段、生理状态、栖息环境中的其它因素 个体及种群所处的发育阶段、生理状态、 不同,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不同。 不同,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不同。 正常季节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气温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昆虫有很强 的致死作用。 的致死作用。
1.适温范围
将适合某昆虫生存的温度范围称为温区, 将适合某昆虫生存的温度范围称为温区,据昆虫在温区内发育 及反应特点,将温区由低到高划分如下: 及反应特点,将温区由低到高划分如下: 低温致死区、 亚低温致死区、 适温区、 I 低温致死区、II 亚低温致死区、III 适温区、IV 亚高温致 死区、 高温致死区。 死区、 V高温致死区。 昆虫发育较理想的是适温区,该温区可细分为低适温、最适温、 昆虫发育较理想的是适温区,该温区可细分为低适温、最适温、 低适温 高适温三个亚区。 高适温三个亚区。 三个亚区
会的需要、经济效益而发生变化, 会的需要、经济效益而发生变化,故实际上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社 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所以人们对农业生态 自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会——经济 经济 自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系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建设作用,也可能是消极的破坏作用。 系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建设作用,也可能是消极的破坏作用。
新、灌溉、施肥、中耕除草、施用农药等,害虫及其天敌的数量变 灌溉、施肥、中耕除草、施用农药等, 动幅度较大。 动幅度较大。
(4)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农田外的非栽培植物也直接 )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或间接地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联系。 或间接地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联系。
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教学大纲
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Insect Ecology and forecast)课程代码:231010007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时/学分:40/2.5(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需预修课程:普通昆虫学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方向)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学生在学习普通昆虫学课程后,进一步学习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
本课程主要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昆虫生态学,主要讲解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土壤环境与昆虫的关系;生物因素与昆虫的关系;农业活动对昆虫的影响;昆虫种群及其数量动态和害虫调查方法与资料统计分析;第二部分为害虫预测预报,主要讲解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依据昆虫生态学理论基础提出的各类预测预报方法以外还有数量统计预测法。
重点讲述环境因素与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昆虫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该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一门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的课程。
本门课程昆虫生态学部分主要研究昆虫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害虫预测预报主要是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作物的物候和气象预报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做出其未来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等估计,预测害虫未来发生动态并提前向有关领导,植物保护部门,防治工作者提供虫情报告。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昆虫生态学和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以后进行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方面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 理论、知识目标:掌握昆虫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因素与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与数量动态。
掌握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原理;熟悉并掌握昆虫发育历期,种群生命表的原理与计算方法;熟悉基本的害虫预测预报方法和过程计算,并能初步分析害虫种群动态变化的生态学原理。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昆虫是一个庞大的物种群体,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生态系统中,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态系统中,昆虫在食物链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能够转化和重分配生物质,并且对其他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产生影响。
昆虫所担负的生态功能非常复杂,它们参与了有机质分解、病原体传播、授粉、防止生态平衡崩溃等多个方面。
例如,各种蚂蚁能够通过寻找并归集有机质来参与土壤的有机质分解。
而蜜蜂、蝴蝶和甲虫等昆虫则能够在授粉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某些昆虫或者昆虫种群还能够作为天敌和寄生虫对其他生物种群进行控制。
昆虫和其他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测和预警昆虫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昆虫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种群压力,并导致其他种群数量的下降。
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数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因此,在掌握昆虫的数量和分布信息方面要十分重视。
预测和预警昆虫的数量和分布还可以为人们制定适当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从而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为了预测、预报和控制昆虫数量,我们需要了解和研究昆虫的生态习性和生活历程。
例如,昆虫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的生态和生理条件需要是不同的,知道昆虫的生态和生理习性,可以为掌握昆虫数量和分布提供基础。
此外,昆虫的数量和分布可能与气候和环境变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了解并预测气候和环境变化对昆虫数量和分布的影响也是重要的。
为此,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来预测和预警昆虫数量和分布。
例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昆虫空间分布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为不同的昆虫种群绘制具有空间分辨率的昆虫密度地图。
此外,还可以使用昆虫和它们的食物和栖息地盘点和监测技术,通过研究昆虫和它们的食物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来了解昆虫数量和分布的情况。
通过像这样的技术和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预测和预警昆虫数量和分布,进而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总之,了解昆虫生态和生理习性、掌握昆虫数量和分布信息、预测和预警昆虫数量和分布等工作将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并且对于农业、林业等方面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地方高校“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改革探索
地方高校“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教学改革探索近年来,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昆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建设“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课程介绍“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主要介绍昆虫的生态特点、功能、分类、生活习性、生态作用等相关知识,并重点讲解昆虫在农业、林业、环保等领域中的应用。
同时,课程还将介绍昆虫的研究方法,如昆虫采集、鉴定、统计等,并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将科研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昆虫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昆虫的生态特点和生态意义,认识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
2.了解和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鉴定和昆虫采集、保存、饲养等技术方法。
3.了解昆虫在农业、林业、环保等领域中的应用,熟悉昆虫防治和昆虫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
4.具备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能够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昆虫的分类学昆虫分类法的基本原则、昆虫分类学知识体系,在昆虫分类学中各级分类、属、种的定义、易混淆种的区别和昆虫分类学的经典著作介绍。
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头、胸、腹各部的结构、昆虫的内部解剖学要点和与分类、采集、保存、饲养等方面的昆虫形态学知识。
昆虫的生活习性、行为习性、生殖生物学等昆虫生物学知识。
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进行现场观察、数据采集、实验操作等教学方法。
4. 昆虫生态学昆虫生态学的基础和要素。
昆虫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昆虫与植物、环境的关系以及昆虫的生态功能与价值等方面的昆虫生态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堂,在生动、形象、全面的发掘昆虫生态与种质资源魅力的同时,更灵活地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互动性,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农业大学2008-2013学年第二学期《昆虫生态预测预报》课程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汇总山西农业大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昆虫生态预测预报》课程考试试卷(A卷) 一、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15分)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发育起点温度:昆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低有效温度。
高于此温度昆虫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
优势种:在整个群落的不同营养阶层中,在数量或功能上占优势、对整个群落的外貌、性质及功能起着决定性影响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年龄组配:是指一个自然种群中各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和同一发育阶段不同发育进度(如各龄幼虫、各级卵、蛹或成虫)的数量比例或所占的百分率预测预报: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作物的物候、气象预报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作出其未来的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等估计,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动态,并提前向有关领导、植物保护部门、治虫工作人员提供虫情苗情报告。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昆虫的天敌简称天敌昆虫。
(×)2、利用有效积温可以预测害虫的发生量。
(×)3、能引起昆虫进入滞育的最低光照时数称为临界光照期。
(×)4、蚜虫,螨类一般在干旱年份发生重。
(√)5、食物是影响昆虫的非密度制约因子。
(×)6、一般在食料,气候等适宜条件下,无翅蚜多于有翅蚜。
(√)7、对生态对策位于r-k连续统中间的害虫,利用生物防治一般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8、自然环境中昆虫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型是逻辑斯蒂模型。
(√)9、生态系统中所指的生产者是人类。
(×)10、昆虫生长发育最快的温度不一定是最适温度。
(√)三、填空题(每虫0.5分,共15分)1、根据温度对温带地区昆虫的影响,把温度划分为(致死高温区)、(亚致死高温区)、(适温区)、(亚致死低温区)和(致死低温区)五个温区。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两大部分即(生物)和(非生物),四个基本成分即(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昆虫的种群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营养结构)和( 时间结构)。
4、昆虫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 观察法 )和( 统计法 )。
5、生态学的四个组织水平为( 个体 )、(种群 )、( 群落 ),( 生态系统 )。
6、昆虫生态中常用的两大类生命表是(特定时间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
7、昆虫的体温调节主要靠(控制呼吸强度)和(改变行为)。
8、害虫预测预报根据内容分 (发生期预测)、 (发生量预测)、( 迁飞性害虫预测 )和(害虫为害程度预测及产量损失估计)。
四、计算题(共10分)数;dx为在x期限内的死亡数;ex为在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数;Lx为在x到x+1期间的平均存活数目;Tx为自x期限后的平均存活数的累计数。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休眠和滞育的区别和联系休眠:是昆虫种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外界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性。
滞育:是昆虫种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本身的生活方式与其外界生存因素间不断矛盾统一的结果。
联系:都是由不良环境造成的区别:休眠可以恢复,滞育不可恢复。
2、昆虫分布型的类型及测定方法随机分布:潘松分布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奈曼分布,潘松分布均匀分布:正二项分布3、历期与期距区别和联系历期: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经历的天数。
期距:昆虫两个发育进度之间相距的时间。
区别:联系:4、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及应用中的局限性。
积温法则的应用:a、预测农业害虫和天敌的地理分布及其在某地一年发生和代数b、预测农业害虫与天敌的发生期c、利用于初选保存天敌低温和释放天敌适期。
d、利用于选择和引进天敌。
局限性:(1)有效积温只考虑温度条件,其他条件如食物、湿度等没考虑。
(2)以温度和发育速率的直线关系为前提的,而事实情况,温度与发育速率是呈S型曲线的,因此无法呈现高温区对害虫的影响。
(3)该项法则的数据是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测得的,与外界变温条件下昆虫的发育情况有一定的差距。
(4)有些昆虫有滞育现象,所以对有滞育现象的昆虫,测定的发生期发生量难免有误差。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简述生态对策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并阐述生态对策在害虫防治策略中的指导意义。
生态对策:是种群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是种群的一种遗传学特性。
类型:r对策,k对策特点:r类害虫具有高的繁殖力,大发生频率高,在种群遭受环境或人为干扰后恢复的能力强,能迅速从低密度上升到高密度,许多种类的迁移性强。
K类害虫常处于低个体数水平,抵御天敌的能力较强,虫口死亡率低,易于回升。
生态对策与防治策略:①r类害虫虽有天敌侵袭,但在害虫大发生前天敌的控制作用常比较小,因此对于这类害虫除作物抗虫培育外,化学防治仍是控制其发生的主要措施;②K类害虫常处于低个体水平,但它扔可以成为重要害虫;③中间型利用生物防治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类型,论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价值。
类型: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1)直接使用价值 : 许多野生动、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是重要工业原料; 生物多样性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生物多样性还有美学价值(2)间接使用价值 :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包括非消费使用价值:(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护水土资源 .气候调节、对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种间关系、生态旅游、环境监测 )备择价值:是指物种在未来某个时候能为人类提供经济利益的潜能。
(3)潜在使用价值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有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现代农业的负效应: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消耗;生产成本增长:污染加剧;其它负效应。
山西农业大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考试试卷(A卷)一、名词解释(30分)1.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2.生态对策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方式。
昆虫的生态对策是其对生态环境适应能力的体现。
3.过冷却现象是指当昆虫体温下降到零度以下时,体液仍不结冰的现象。
4.群落稳定性是指群落抑制物种种群波动和从扰动中恢复平稳状态的能力。
它包括群落现状稳定性、时间过程稳定性、抗扰动能力稳定性和扰动后恢复平稳的稳定性等4种情况。
5.数理统计预测是利用统计学原理,从害虫发生的历史资料中,概括出环境因子与虫害发生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目前环境因子的情况,来预报未来害虫发生的情况。
6.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7.经济损害水平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害虫密度达到经济损害水平。
8.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的结构单元。
9.休眠是昆虫种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外界条件的一种暂时性的适应性。
当这种不良的条件一旦消除而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要求时,昆虫便可立即停止休眠而继续正常地生长发育。
10.种群控制指数是指以被因素作用的种群趋势指数(I′)与原有种群趋势指数(I)的比值。
二、填空题(20分)1、昆虫种群的数量变动取决于种群基数、繁殖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2、生态金字塔包括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3、测定昆虫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的方法有定温法、人工变温法、自然变温法。
4、预测预报按预测内容分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灾害程度预测及损失估计。
5、常用抽样方法和技术有估值抽样法、分层抽样法、阶层抽样法、序贯抽样法、标记---回捕法。
6、生命表包括特定时间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
三、简答题(30分)1.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的内容。
a)预测寄主条件、虫源条件和人为措施等多组合下的害虫发生情况。
(1分)b)预测上述多种条件组合下害虫发生变化的全过程,不仅限于静态预测,而且要做到动态预测。
(1分)c)邓预测主要害虫的变化,也能预测次要害虫的消第。
(1分)d)预测害虫可能造成的损失、防治效果、防治效益及其副作用。
(1分)e)依据预测结果,可以指导药剂防治,指导栽培措施的实施,指导综合防治。
一个成功的预测方案可以帮助人们制定防治策略,指导防治方案的最优化选择。
(2分)2.害虫预测的方法有那些?A、统计法根据多年观察积累的资料,探讨某种因素如气候因素、物候现象等,与害虫某一虫态的发生期、发生量的关系,或害虫种群本身前、后不同的发生期、发生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或数理统计计算,组建各种预测式。
(2分)B、实验法应用实验生物学方法,主要求出害虫各虫态的发育速率和有效积温,然后应用当地气象资料预测其发生期。
另一方面,用实验方法探讨营养、气候、天敌等因素对害虫生存、繁殖能力的影响,提供发生量预测的依据。
(2分)C、观察法是指直接观察害虫的发生和作物物候变化,明确其虫口密度、生活史与作物生育期的关系,应用物候现象、发育进度、虫口密度和虫态历期等观察资料进行预测,为目前我国最通行的预测方法。
主要预测发生期、发生量和灾害程度。
此外,昆虫生殖系统的发育观察结果,亦可作出预报。
(1分)3.响昆虫耐寒力的因素有那些?A、不同发育阶段和龄期耐寒力不同。
(2分)B、昆虫的生理状态不同耐寒力不同。
昆虫的耐寒力常因虫体含水量及体内脂肪积累等生理状态的变化而表现出很大差异。
(2分)C、同一发育阶段在不同季节内耐寒力不同。
昆虫怕过冷却点在一年中因季节变化而变化,随所气温的下降而降低,耐寒性随着增强。
(2分)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比较有那些不同点?A、种植的植物单一,其生长发育进度整齐,植物种间的竞争较少,各农田生态系统的分界明显。
(1分)B、以人们选定的种植植物为中心所形成的生物群落中,生物类群贫乏,营养层次简短,食物链环数目少,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机能较差,系统的稳定性差,易受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1分)C、由于种植的植物(生产者)种类单一,数量多,往往导致一些一级消费者(如害虫)数量多,危害重,成为优势种害虫,而需要防治,尤其使用化学防治法,常使这一系统遭到破坏,失去平衡。
(1分)D、种植的植物生长时间短,如一年生的作物,蔬菜和多年生的果树,而使群落的演替时间短或是不连续。
(1分)E、由于系统内的一些产品(如种子、果实、叶、根等)被人们收获而离开系统,故必须采取施肥、灌水等手段。
以维持系统中正常的物流和能流,保证高的生产力。
(1分)F、生态系统的机构因社会(人类)的需要、经济效益而发生变化,故实际上农业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1分)5.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